从炎帝传说研究早期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合集下载

挖掘炎帝文化基因,构建内涵校本文化

挖掘炎帝文化基因,构建内涵校本文化

挖掘炎帝文化基因,构建内涵校本文化炎帝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内涵,对于中国人民的传统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国家的强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炎帝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校本文化的建设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

本文将探讨如何挖掘炎帝文化基因,构建内涵校本文化的重要性和方式。

我们需要深入了解炎帝文化的内涵。

炎帝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代表之一。

炎帝是中华民族古代传说中的一位鼻祖人物,他开创了火种的利用,发明了农业和医疗技术,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炎帝文化不仅包括了这些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传说,还涵盖了中国人民的道德观念、宇宙观念、生命观念等方面的内容。

在当今社会,炎帝文化的内涵依然对中国人民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挖掘炎帝文化基因,构建内涵校本文化,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培育良好的社会风气具有重要意义。

构建内涵校本文化是当前教育工作的迫切需求。

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校本文化的建设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环节。

过去的传统教育中,学校文化普遍缺乏独特性和深厚内涵,导致学校教育存在着“同质化”“功利化”等问题。

为了提高学校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必须积极探索校本文化,发挥其独特的育人功能,推动学校教育朝着多样化、个性化、全面发展的方向迈进。

挖掘炎帝文化基因,构建内涵校本文化,将使得学校文化更加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国精神,有助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弘扬传统美德、增强文化自信等方面的能力。

那么,在实际操作中,我们该如何挖掘炎帝文化基因,构建内涵校本文化呢?这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强校本文化的挖掘和研究。

各个学校应该深入挖掘本土文化资源,了解学校的历史渊源、地域文化特色、师生的文化需求等方面的信息,分析、整理、归纳,形成有关炎帝文化的教育教学资料和文化资源。

还可以积极利用调查研究、走访访谈等方式,收集关于炎帝文化的口述资料,从而丰富校本文化的内涵和形象。

寻根炎帝神农的调研报告

寻根炎帝神农的调研报告

寻根炎帝神农的调研报告调研报告:炎帝神农寻根一、引言神农氏,又被尊称为中国古代医学之祖,他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一,传说是黄帝子孙中的炎帝一族。

炎帝神农不仅是中医药学的奠基人,他也以农业、茶叶、丝绸、炼金术以及中国古代历法的创制等贡献被人们所尊敬。

为了寻找炎帝神农的起源和他的贡献,我们进行了一次调研探究。

二、调研目的1.了解炎帝神农的传说和影响;2.追溯炎帝神农的起源和神话背景;3.了解炎帝神农对中国医药学和农业发展的贡献;4.探讨炎帝神农的文化意义和传承。

三、调研方法1.收集相关书籍和资料,包括古籍、炎帝神农的传记和相关研究报告等;2.参观和接触炎帝神农相关的遗迹和纪念地点;3.采访研究专家和学者,了解他们对炎帝神农的认识和研究成果。

四、调研结果1.炎帝神农的传说和影响炎帝神农是中国古代的半神半人的传说人物,被尊称为“农神”。

他在神话和传说中具有高深的医学和农业技艺,他创制了中国古代医药学的理论和方法,被尊奉为中医药学的奠基人。

“黄帝内经”等多部重要医学典籍都包含了炎帝神农的贡献。

他的农业技术也对中国古代农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他创制了犁、耒等农具,改良了农业生产方式,提高了农作物产量。

2.炎帝神农的起源和神话背景通过我们的调研,我们发现炎帝神农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远古时代。

根据《山海经》等古籍中的记载,炎帝神农是黄帝的直系后裔。

他是一位具有医学和农业才能的领袖,曾经带领人民克服困难,传授了医术和农业技术。

3.炎帝神农对中国医药学和农业发展的贡献炎帝神农对于中国医药学和农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创制了中国古代医学的理论和方法,包括辨证论治、草药治疗、针灸等,为后世的医药学发展提供了基础。

他也改进了农业生产方式,提高了农作物的种植和收获效率。

炎帝神农的医学和农业思想还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4.炎帝神农的文化意义和传承炎帝神农不仅是一个具体的历史人物,同时也代表着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性和荣耀。

从炎帝传说研究早期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从炎帝传说研究早期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从炎帝传说研究早期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摘要】炎帝传说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传统文化符号,对塑造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起着重要作用。

勤劳勇敢、孝亲敬老、和睦友善、诚信守约等传统美德在炎帝传说中得到了体现和弘扬。

炎帝传说激励着人们发扬勤劳勇敢的精神,传承着尊重长辈、孝敬亲人的传统价值观念,倡导着友善和睦相处的社会风气,强调着诚信守约的重要性。

炎帝传说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传承和弘扬这些美德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任务。

通过研究炎帝传说,并能将其中蕴含的美德精神传承下去,可以更好地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为社会建设和民族振兴做出贡献。

【关键词】关键词:炎帝传说、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影响、勤劳、勇敢、孝亲、敬老、和睦、友善、诚信、守约、重要性、传承、弘扬、必要性。

1. 引言1.1 炎帝传说的意义炎帝传说作为中华民族古代传说中的重要一部分,对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着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炎帝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一,他勤勉好学,治国有方,为后世留下了无数的榜样和启示。

炎帝传说的意义不仅在于宣扬了勤劳、勇敢、孝亲、敬老、友善、和睦、诚信、守约等一系列美德,更在于为中华民族的道德伦理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炎帝传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激励着中华民族的后代不断努力向上,传承和弘扬这些优秀的传统美德。

通过深入研究炎帝传说,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弘扬这些美德,促进中华民族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1.2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内涵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包含着丰富的内涵,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这些传统美德代表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贯穿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中。

勤劳勇敢、孝亲敬老、和睦友善、诚信守约等美德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国人民传统的道德底色。

这些美德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更是中国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石。

这些传统美德也是炎帝传说的重要内容之一,体现了中华民族对炎帝的尊崇和传承。

浅论充分发挥炎帝祭典活动的文化认同感

浅论充分发挥炎帝祭典活动的文化认同感

浅论充分发挥炎帝祭典活动的文化认同感
炎帝祭典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近年来,炎帝祭典活动逐渐得到重视和发展,不仅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更增强了人民群众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浅论如何充分发挥炎帝祭典活动的文化认同感。

一、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炎帝祭典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

炎帝是我国神话传说中的一位重要人物,他不仅是我国的祖先之一,更代表了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通过举办炎帝祭典活动,可以让人们更深入地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认同感。

二、提升地域文化影响力
炎帝祭典活动通常在炎帝陵举行,许多地方都有炎帝陵,比如河南省安阳市、河北省定州市等。

通过举行炎帝祭典活动,可以提升地域文化影响力,使更多人了解和关注位于这些地区的文化资源,提高地域文化认同感。

三、增进文化交流
炎帝祭典是一个极具特色的文化节日,具有强烈的地域性和观赏性,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参加。

这些游客来自不同的地区和国家,在参加活动的同时,也可以相互了解各自的文化,促进文化交流,增强文化认同感。

综上所述,举办炎帝祭典活动对于加强文化认同感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加深人们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提升地域文化影响力,增进文化交流。

我们应该积极发扬炎帝祭典活动的价值,为推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中华传统美德

中华传统美德

苏武牧羊 回国经历
在昭帝始元六年,即公元前81年,苏武终于回到了长安,回 长安后百姓都出门迎接,称赞他是个有气节的大丈夫。第二 年,上官桀、上官安父子和桑弘羊被人控告谋反,苏武和上 官父子、桑弘羊原来关系很好,加上他的儿子也参与其中, 苏武被罢官。昭帝死后,苏武因为参与了拥立汉宣帝,被赐 爵关内侯。Fra bibliotek武牧羊 回国经历
在贝加尔湖,苏武牧羊长达十九年之久。十几年来,当初下 了命令囚禁他的匈奴单于已去世了,就是在苏武的国家,汉 武帝也死了,汉武帝的儿子继任皇位,就是汉昭帝。这时候, 新单于执行与汉朝和好的政策,汉昭帝立即派使臣把苏武接 回自己的国家。 后来,汉朝使者到了匈奴地区,一开始匈奴的单于说苏武已 死,后来从当初一起被扣留的人那里得知苏武依然健在,于 是扬言说,汉朝的天子在上林苑中射到一只大雁,雁的脚上 系着帛书,帛书中清楚地写着苏武在北方的沼泽之中。单于 只好把苏武等九人送还。
中华传统美德
高一五班团会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发展





春秋初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管仲提出了“礼、义、廉、 耻”四个道德要素。 春秋末的老子提出人要“上善若水”。意思是最善的人要 像水一样。 战国思想家孟子在此基础上把“仁、义、礼、智”这四个 要素整理归纳出来,作为道德的基本要求。 把“仁、义、礼、智、信”五大道德要素整合在一起加以 全面阐述和规范的,是汉代的董仲舒。 随着历史的发展,特别是到魏晋之后,官方、民间出现了 道德认识的不同观点、不同主张,对“仁、义、礼、智、 信”也进行了多种阐述,进行了新的创造和新的规范。
中华传统 美德
修身
齐家
治国
修身
“修身”,是指通过修养使个人具备美德。儒家经 典《大学 * 圣经》中说:“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 后国治。”修身的目的是为了齐家、治国,修身的 标准是个人达到较高的美德素养。个人美德主要包 括:志向高远,诚实守信,刚正不阿,自强不息, 重德贵义,律己修身等。

炎帝文化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炎帝文化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炎帝文化社会实践心得体会在参与炎帝文化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炎帝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其对中华民族的深远影响。

通过实践活动,我不仅加深了对炎帝文化的了解,更对其思想内涵和价值取向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首先,参与实践活动让我亲身体验到了炎帝文化的庄严与神圣。

在参观炎帝祭祀场所时,我感受到了炎帝文化对于中华民族血脉的重要性和崇高的精神内涵。

参与祭祀仪式的过程中,我看到了一代代人对炎帝的敬仰之情,这让我更加明白了炎帝文化对于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自豪感的重要作用。

其次,实践活动让我感受到了炎帝文化的智慧与道德理念。

炎帝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始祖,他所倡导的道德规范和智慧启迪都是我们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优良品质。

通过学习炎帝文化的故事和传统习俗,我了解到了“仁爱”、“崇德向善”等价值观念在炎帝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这让我深思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也启发我更加注重个人修养和道德提升。

最后,实践活动让我认识到了炎帝文化在中华民族传承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作为中华民族的根源,炎帝文化代表着中华民族的血脉和文明,是我们民族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实践活动,我更加明白了炎帝文化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的重要意义。

参与炎帝文化社会实践活动,让我更加珍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历史遗产。

通过参与炎帝文化社会实践活动,我深刻体会到了炎帝文化的精髓和价值,也对炎帝文化在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中的地位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这次实践活动不仅开阔了我的视野,也让我明白了传统文化对于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作为一名中华民族的传承者,我将继续学习和弘扬炎帝文化,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和文化繁荣尽自己的力量。

【民间故事】仁爱的炎帝

【民间故事】仁爱的炎帝

【民间故事】仁爱的炎帝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仁爱的炎帝,他的名字叫做烈山。

烈山炎帝是古代中国五帝之一,他是黄帝的后代,也是人类文明的开创者。

烈山炎帝在位期间,他领导人民团结一心,大力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使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他还制定了一系列科学的医学制度,使得医术在古代中国得到了长足发展。

炎帝在这个过程中积极提倡仁爱之道,务使人人都能成为善良的人。

他深信,只有心存仁爱,才能让人与人之间互相帮助、互相关爱,从而创造出一个和谐的社会。

炎帝还积极探索自然界的奥秘,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启发性的思想。

他认为天地万物都是有灵性的,万物中都存在着共生共存的关系。

他在他的教育体系中加入了自然科学的内容,培养人们的观察力和思辨能力。

他教导人们尊重自然,保护环境,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炎帝为人宽容、仁慈,从不轻易惩罚他人。

当他听到有士兵因为行军途中病倒了,烈山炎帝亲自前往慰问,并亲自动手为他治疗。

他相信治疗不仅仅是医治身体,更是关心慰问。

炎帝在人们心中赢得了非常高的声誉,大家都称他为“仁爱的炎帝”。

炎帝还致力于推动各种文化活动,他建立了许多学校和图书馆,提倡人民多读书、多学习。

他在这些学校中播下了种子,让人们心怀仁爱,热爱知识,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炎帝信奉知识改变命运,他希望每个人都能通过学习改变自己的命运。

炎帝为了让人民更好地了解他的思想,他还编撰了一本名为《炎黄子孙》的书籍,记录了他的主要思想和治国理念,以便后人能够继承他的事业,造福后世。

该书自炎帝编写以来,一直传世流传,并成为了古代中国最重要的文化瑰宝之一。

炎帝烈山治理国家期间,人民生活安定幸福,国家繁荣昌盛。

在他的带领下,人民互助互爱,共同创造了一个仁爱和谐的社会。

他的仁爱之道也一直影响着后人,成为了古代中国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炎帝烈山的仁爱之道至今仍在我们心中激荡着。

我们应该学习他的精神,关心他人,助人为乐,传递仁爱的力量。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构建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

从炎帝传说研究早期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从炎帝传说研究早期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长期以来,中国伦理学界的一些专家、学者,包括我自己在内,在论述中国原始社会的道德时,都比较空泛,没有具体的资料,一般都是根据马克思的《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摩尔根的《古代社会》等著作来论述的。

这些著作对研究中国原始社会及其道德是十分重要的,具有方法论的指导意义。

但是,如果不结合中国原始社会具体的伦理道德资料,那么,这种研究只能停留在一般地、抽象地议论上,不能给人们真正展示出中国原始社会先民们的道德风貌。

那么,在我国有没有记载中国原始社会及其道德的资料呢?最近,我抱着这一问题,翻阅了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之一炎帝神农氏的一些资料。

我感到,资料是相当多的,遍布于经、史、子、集各类著作当中,其中最重要的文献有《逸周书》、《国语》、《周易》、《左传》、《管子》、《庄子》、《列子》、《韩非子》、《世本》、《新语》、《淮南子》、《史记》、《山海经》、《帝王世纪》等50多本。

另外,陕西省宝鸡、岐山、扶风等地发掘出的仰韶文化遗址及龙山文化遗址大都和炎帝的史料有关,把这些资料梳理出来,估计有十多万字。

如果我们从伦理道德的角度整理、研究一下这些文献资料,不仅对认识、填补中国原始社会先民们的道德面貌有很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丰富炎黄文化的内容,总结、继承、发扬中华民族早期的传统美德,搞好当前两个文明建设,也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炎帝时代是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转变的时代大约从170万年以前起,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祖国的广大土地上劳动、生息、繁殖子孙后代。

在云南省的元谋、陕西的蓝田、北京市的周口店等地区,都先后发现了我国最早的原始人类的遗骸和遗物。

这充分说明我国从很早的远古时代就有人类活动的历史。

在十分漫长的原始社会里,我们的祖先开始只会简单地用石制工具,考古学上叫做“石器时代”,把只会打制加工石器的阶段叫做“旧石器时代”,把掌握了磨制加工石器的阶段叫做“新石器时代”。

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大约经历了几十万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期以来,中国伦理学界的一些专家、学者,包括我自己在内,在论述中国原始社会的道德时,都比较空泛,没有具体的资料,一般都是根据马克思的《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摩尔根的《古代社会》等著作来论述的。

这些著作对研究中国原始社会及其道德是十分重要的,具有方法论的指导意义。

但是,如果不结合中国原始社会具体的伦理道德资料,那么,这种研究只能停留在一般地、抽象地议论上,不能给人们真正展示出中国原始社会先民们的道德风貌。

那么,在我国有没有记载中国原始社会及其道德的资料呢?最近,我抱着这一问题,翻阅了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之一炎帝神农氏的一些资料。

我感到,资料是相当多的,遍布于经、史、子、集各类著作当中,其中最重要的文献有《逸周书》、《国语》、《周易》、《左传》、《管子》、《庄子》、《列子》、《韩非子》、《世本》、《新语》、《淮南子》、《史记》、《山海经》、《帝王世纪》等50多本。

另外,陕西省宝鸡、岐山、扶风等地发掘出的仰韶文化遗址及龙山文化遗址大都和炎帝的史料有关,把这些资料梳理出来,估计有十多万字。

如果我们从伦理道德的角度整理、研究一下这些文献资料,不仅对认识、填补中国原始社会先民们的道德面貌有很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丰富炎黄文化的内容,总结、继承、发扬中华民族早期的传统美德,搞好当前两个文明建设,也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炎帝时代是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转变的时代大约从170万年以前起,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祖国的广大土地上劳动、生息、繁殖子孙后代。

在云南省的元谋、陕西的蓝田、北京市的周口店等地区,都先后发现了我国最早的原始人类的遗骸和遗物。

这充分说明我国从很早的远古时代就有人类活动的历史。

在十分漫长的原始社会里,我们的祖先开始只会简单地用石制工具,考古学上叫做“石器时代”,把只会打制加工石器的阶段叫做“旧石器时代”,把掌握了磨制加工石器的阶段叫做“新石器时代”。

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大约经历了几十万年。

就在这个过程中,原始人群开始向氏族社会过渡,首先是母系氏族社会出现和形成。

大约在公元前6000年左右,黄河中下游和长江流域的许多氏族部落达到了母系氏族社会的繁荣阶段,无论生产和再生产,都是以妇女为中心进行。

再经过3000年左右,母系氏族社会开始向父系氏族社会转变,即从公元前3000年的仰韶文化后期向龙山文化时期转变,炎帝及其后裔就出现在这个时期。

据历史文献记载,炎帝在中国历史上确实是存在的。

《国语·晋语》说:“昔少典娶有@①氏,生黄帝、炎帝。

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

”东汉初年的《说文解字》进一步肯定了“炎帝以姜水成”,即姜姓的炎帝之后长于今扶风县内的记述:“邰,炎帝之后,姜姓所封,周弃外家”。

随后,不少文献都有关于炎帝活动在姜水一带的记载,即今宝鸡市辖境内。

《世本·帝系编》说:“炎帝即神农氏。

”东汉宋衷注:“炎帝即神农氏,炎帝身号;神农代号也。

”西晋皇甫谧撰的《帝王世纪》说:“有@①氏之女,名女登,为少典妃。

游于华阳,有神龙首感女登于尚羊。

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因以我焉。

”郦道元在《水经注·渭水》中说:“歧水又东径姜氏城南为姜水。

”他认为,《国语》、《世本》、《帝王世纪》中所说的“炎帝长于姜水”之姜水,正是岐水。

《括地志》、《雍录》等书认为姜姓原始氏族活动地区在古邰国,即今扶风揉谷乡一带。

上述所有记载都说明,炎帝是出生、活动在今宝鸡、岐山、扶风、武功一带。

那么,炎帝出生的时代是什么时代呢?根据大量的文献记载,可以肯定地说,是氏族社会的原始农耕时代,是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转变的时代。

《逸周书》说:“神农之时,天雨粟,神农耕而种之。

作陶冶斤斧,破木为@②、chú@③、耨以垦草莽,然后五谷兴,以助果luǒ@④之岁。

”意思是说,神农时代,谷类像雨一样从天上掉下来,生长甚多。

神农制作陶器、斧、犁、锄等农具,开垦荒地,然后,使五谷兴盛,并获取了各种各样的果实。

《庄子·杂篇》说:“神农之世,卧则居居,起则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

”就是说,神农时代,人们睡卧时安然恬静,起身时,宽舒自得。

人知其母,不知其父。

《淮南子·齐俗训》说:“丈夫丁壮而不耕,天下有受其饥者;妇人当年而不织,天下有受其寒者。

故身自耕,妻亲织,以天下为先。

”从这段文字记载,我们可以看出,神农时代,已经形成了一些明确的规定:若果丈夫身体强壮而不耕种,那么,天下的人就要受饥饿;若果妻子当年不纺织,天下的人就要受寒冷。

所以,神农带头率先亲自耕种,妻子带头率先亲自纺织。

这样,就把所有的丈夫和妻子,带动了起来,进行耕种和纺织,这样就能保证人们有饭吃,有衣穿,不受饥饿和寒冷。

从《庄子·杂篇》和《淮南子·齐俗训》两段文字记载来看,前后似乎有矛盾。

前者记载炎帝神农时代好像是母系氏族社会,“人知其母,不知其父”。

后者记载,炎帝神农时代好像已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出现了一夫一妻制家庭。

由于当时氏族首领还没有什么特权,所以,炎帝神农亲自带头耕种,妻子亲身带头纺织。

其实,也可以认为是不矛盾的。

从炎帝传说来看,炎帝是远古传说时代某一氏族或部落联盟的领袖,也是少数先知先觉的圣哲,也可能是某个氏族或部落联盟的代号。

这个氏族或部落联盟经过了漫长的历史发展,也许几百年,甚至一千年或更长的时间。

正因为如此,我们可以把炎帝神农时代看成是中国原始社会由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由蒙昧到野蛮、文明的转变时期。

由于炎帝为氏族成长、壮大和发展作了巨大的贡献,人们一代一代把他的伟绩用语言流传下来,成为神话传说,更加为人们所崇敬。

马克思曾说:“每一个这样的氏族都有一个神话上的祖先,他被认为是赋予氏族名称的始祖和英雄。

”[1](p165)炎帝和黄帝等上古人物在传说中被神化,人们把许多发明创造归功于他们,一方面是对本氏族发展有过重大贡献、伟大功绩与影响的人物的无比怀念、尊重和崇敬,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继承他们的精神,发展本氏族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人类的历史,在文字未出现以前,都是口耳相传下来的。

在千百年的流传中难免有些前后出入,甚至失真,但是重大的历史事件和关键人物则是有根据的,即便有些神秘的色彩,那也是那个时代现实生活的折射。

我们把这些传说和考古资料结合起来,能进一步证明炎帝的存在及其时代的变迁。

解放后80年代,宝鸡北首岭考古文化的整理、发掘,进一步证明了炎帝活动的时代距今7000年—5600年,属于仰韶文化晚期。

《帝王世纪》说,“炎帝初都陈,又徙鲁”,意思是说,炎帝氏族初期的活动中心在陈,陈为陈仓的简称,即今宝鸡一带,后来又徙移到鲁。

首先,从宝鸡北首岭6万平方米的遗址居址和出土工具可以发现:农业生产工具占26%,狩猎工具占8.6%,渔具占0.6%,这说明北首岭氏族已过着长期比较稳定的以农业为主的室居生活。

其次,北首岭氏族创造了发达的彩陶制造业。

出土的陶器和陶片不仅数量多,而且有很多写实的花纹。

再次,遗址还发现了房址50多座,均为半地穴式,多数呈方形或长方形,墙壁平齐,多数还涂有草泥和料礓石浆。

各房址都有灶炕。

这都证明“神农耕而作陶”[2](p725),“(神农)身自耕,妻自织”[3](p185),“神农之世,卧则居居”[4](p995),“神农时,民方食谷,释米加烧石上而食之”[5](p1244)是真实的,可信的。

总之,炎帝神农时代,是中国原始社会由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的转变时期。

炎帝也就是这一时期氏族社会一位杰出的首领。

他虽出生成长在今宝鸡姜水一带,但他的氏族活动范围还是很广的,如《淮南子·主术训》所说:“其地南至交zhǐ@⑤,北至幽都,东至@⑥谷,西至三危,莫不听从”[3](p128)。

也就是说,炎帝及其氏族部落当时活动南已到达了今南岭以南的地方,北到达幽燕即河北、北京一带,东到达齐鲁今山东一带,西到达了今甘肃敦煌一带。

最后,炎帝本人“崩葬长沙茶乡之尾”[6](p95)。

二、炎帝时代的道德状况及其传统美德原始人类道德的发生并不是从原始人诞生那天起就开始的,而是经过了上百万年漫长的蕴育、萌芽和生长的过程。

在刚刚脱离动物界正在形成中的早期原始人群时代,人类的一切活动几乎都是靠本能进行。

在大自然残酷无情的威力面前,人类依靠本能组织起来,共同采集,共同狩猎,共同捕鱼,共同抵御野虫、猛兽的侵袭,向大自然索取天然食物。

在生殖方面,也没有什么道德规范约束,而是靠本能的冲动杂交。

总之,当时原始人的两种生产即物质生产和人自身的生产,都是在非常简单的本能习惯的基础上进行的,还不是在自觉意识支配下进行的。

因此,还不能说产生了原始社会的道德。

但是,原始人的这一系列活动,在漫长的岁月中,为原始道德的发生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原始人群在进入氏族社会以后,由于自然界的人化,人本身的社会化,以及社会关系的多样化与复杂化,天然的秩序开始升华为一种真正属于人的社会新秩序。

这时,原始人在氏族社会首领的率领下,在同自然的斗争中开始成为自然的主人。

于是,他们在朦胧的、反反复复的生产生活斗争过程中,在人和人的一切关系包括性交关系中,慢慢感悟到应当怎样做才有利氏族生存和繁衍。

这样,就逐步产生了原始氏族社会人们的道德需要、道德意识,比如氏族成员经过漫长的经验教训,认识到近亲通婚会带来很多不好的结果,而没有血缘亲属关系的婚姻,生育出来的新生代在体质上和智力上都更加强壮。

于是,原来那种由杂婚演变而来的同辈婚,这时也被排除,同一氏族内禁止通婚,这是人类增强自制能力,有意识的自我约束和自我协调的一种表现,也可以说这是人类最早的道德表现之一。

总之,原始氏族社会的道德是氏族成员在长期生产劳动协作的过程中,在人与人交往包括两性交往的过程中,随着智力和意识的发展而逐渐产生的。

马克思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

”[7](p551)而且,随着智力的发展,随着道德意识的发展,还会形成道德法。

正象恩格斯所说:“在社会发展某个很早的阶段,产生了这样一种需要:把每天重复着的产品生产、分配和交换用一个共同规则约束起来,借以使个人服从生产和交换的共同条件。

这个规则首先表现为习惯,不久变成了法律。

”[8](p221)这里说的法律就是习惯法,也就是道德法,即原始氏族社会道德规范产生的过程。

炎帝时代由于是由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转变的时代,应该说,中国原始社会的道德已由蕴育、萌芽到了形成、发展的阶段,根据炎帝传说文献的记载,当时的道德状况和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坚韧不拔,团结拼搏原始社会人类对自然、社会的认识刚刚开始,生产工具又十分简陋,在恶劣的自然环境面前,原始先民们生活十分艰难,“食草木之食,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衣其羽皮”,“时多疾病毒伤之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