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古地理、古气候、古水深
古 地 理 学

20世纪80年代以来,古地磁测量、放射性同位素测定、氧同位素分析、深海岩心的采样和分析等新技术、新手段的采用;美国的赫斯、迪茨在1960~1962年间提出的海底扩张说,以及美国的摩根、麦肯齐、帕克和法国的勒皮雄于1967~1968年提出的板块构造说,都使古地理学以全新的面貌出现。1968~1983年完成的深海钻探计划等成果,更是勾画出近两亿年以来古海洋演变的基本轮廓。
19世纪上半叶,在冰期学说得到承认之后,人们对第四纪古地理的演变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自然地理学范畴的古地理研究得到了比较全面的发展。德国的彭克和布吕克纳对阿尔卑斯山冰川沉积的研究,以及对第四纪冰期的划分;奥地利科学家韦格纳汇集大量古地理材料提出的大陆漂移学说;南斯拉夫的米兰科维奇提出对冰期-间冰期变化的天文成因理论等,都对古地理学研究都有深远影响。
现代常用的年代测定方法有:放射性元素年代测定法;古地磁年代测定法;氨基酸年代测定法;年轮年代测定法;地貌-沉积年代测定法;标准化石测定法等。
生物化石的微细构造可用于追索古环境的细节。如根据植物化石中的年轮可推断当时的温度季节变化和降水季节变化;年轱木明显,可能表明当时当地是全年高温多雨的环境;特殊的年轮现象有可能标志着异常气候的出现。
与枝、叶、花果等植物机体相比较,植物的孢子和花粉具有数量大,耐酸、碱,耐高温(可达300℃),耐高压,容易保存等优点。因此,植物孢子花粉组合分析在重建古植被群和恢复古气候、古地理环境方面作出了可贵的贡献。
判断海洋环境最可靠的标志是沉积物中含有的海生生物化石。根据沉积物及化石的性质,可进一步区别海洋环境中的超深海带、深海带、半深海带和浅海带,以及当时海水的温度、含盐度、清澈度、氧的含量等条件。
在陆相沉积物中,冰碛物及相应的冰蚀痕迹、第四纪黄土堆积、红层、古沙丘和蒸发岩,对恢复古地理环境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冰川是寒冷气候环境的产物。通过对冰碛物、冰川纹泥、羊背石、冰擦痕等研究,可恢复古冰川的分布范围及其消长过程。气候最寒冷时期,冰川的覆盖面积约为现代冰川面积的三倍;最温暖时期,覆盖面积略小于现代。更新世时期冰川的多次扩展和退缩,冰期和间冰期的多次交替,标志着中、高纬度地区气候和古地理环境的反复递变。
中国古地理

第三纪哺乳动物尤其是有胎盘哺乳动物(真兽类)的辐射演化,不仅在陆上、而且向海洋和空中发展。
第三纪古地理
概貌及喜马拉雅运动对中国古地理格局的影响第三纪喜马拉雅运动波及全国,由于它发生在第三纪中期,不 仅导致上、下第三系之间普遍存在不整合,而且早、晚第三纪的古地理轮廓及自然景观等均有明显不同。中国第 三纪可以贺兰山至龙门山一线分为东、西两大部分。
始新世晚期开始的喜马拉雅运动导致中国古地理面貌的重大改变。随印度大陆向北挤压,与欧亚板块拼接, 特提斯海东段封闭,喜马拉雅山北坡开始升起,大陆内部的海侵也从此结束。中国东部地区在喜马拉雅运动期间, 许多小型盆地相继升起,结束沉积历史,大型断陷盆地也在老第三纪末期升起。
②新第三纪。青藏高原大面积抬升时期,中新世北坡沉积很少,上新世时期北坡吉隆地区为河湖碎屑沉积,分 布有高山栎植物群,估计当时海拔约达2500米。西北地区的昆仑山脉、天山山脉、祁连山脉等受喜马拉雅运动影 响产生断块隆起,在山前凹陷、盆地边缘堆积很厚的磨拉石沉积,差异升降在晚第三纪表现明显,由于主压引力 为南、北向的,导致东西向明显延伸的山系与盆地相间的形态。
主要影响
印支运动对中国古地理格局的影响
下三叠纪中国北部由于天山—兴安岭地槽在古生代末已褶皱升起,使塔里木—华北地台与西伯利亚地台连为 一体,成为陆相沉积区。南部仍广泛发育海相沉积,构成“南海北陆”的格局。三叠纪中晚期的印支运动引起中 国南方的大规模海退,中国除西藏、青海南部、华南部分地区及东部沿海个别地区外,普遍上升为陆,基本结束 了南海北陆的格局。自侏罗纪起,以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为界,此线以东的沿海地区构造运动强烈,并伴 有大量岩浆及火山活动。此线以西为稳定的大型内陆盆地。中国长期以来南北方向的差异转化为东西方向的差异。 中国侏罗纪古地理轮廓可分为东部的沿海火山活动区,西部大型内陆盆地区及青藏海相沉积区。海侵主要限于青 藏和台湾地区,黑龙江东部、湘粤一带也有短期的海侵波及。白垩纪总的古地理轮廓与侏罗纪基本相似。
柴达木盆地西南区古近系浅水三角洲形成条件及砂体特征

柴达木盆地西南区古近系浅水三角洲形成条件及砂体特征施辉;刘震;张勤学;连良达;毛亚昆【摘要】柴达木盆地西南区古近纪沉积时期古构造平缓,具备“盆浅湖阔”的古地貌特征;古气候以干旱到半干旱为主,母源区物理风化强烈,为大型浅水三角洲的沉积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同时,古水深约在10 m以内,相对湖平面变化相当频繁,水体来回动荡,说明柴西南区在古近纪具有发育浅水三角洲沉积的古地理环境.总体岩性以中—细砂岩、粉砂岩、砾岩和含砾砂岩夹棕红色泥岩为主,粒度概率曲线多呈现两段式的特征,具有丰富的反映强水动力成因的沉积构造和生物遗迹化石.依据气候变化、相对湖平面变化和物源供给等方面的耦合关系,可以将研究区古近纪浅水三角洲砂体形态分为树枝状、坨状和席状3种,大致对应于下干柴沟组下段、下干柴沟上段和上干柴沟组的砂体形态特征.砂体的分布主要受七个泉、红柳泉、阿拉尔、昆北和XI号共5条规模较大的断裂坡折带及其派生的挠曲坡折带的影响,并将断裂坡折带分为逆源型和顺源型2种,在此基础上建立柴西南区古近纪构造坡折带控砂模式.【期刊名称】《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5(046)001【总页数】11页(P188-198)【关键词】浅水三角洲;古地理环境;砂体形态;柴西南【作者】施辉;刘震;张勤学;连良达;毛亚昆【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油气资源研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29;中国石油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北京,102269;中国石油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北京,102269;中国石油青海油田分公司,甘肃敦煌,736202;中国石油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北京,102269;中国石油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北京,10226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1.34浅水三角洲是发育于水体较浅和构造相对稳定的台地、陆表海或地形平缓、整体缓慢沉降的坳陷湖盆中的一类三角洲[1−4]。
浅水三角洲的主要特征可以从3个方面来概括,分别是形成条件、沉积特征和砂体分布。
中国古生代古地理、古构造发展史

扬子板块志留纪时华南裂谷盆地萎缩、消亡早期海域限于北部,中晚期海退,主体抬升成陆,志留纪后期的加里东运动使华夏板块与扬子板块拼合统一东缘(湘中过渡带)类复理石沉积华南裂谷盆地仅在钦防地区残留深水海槽。北部边缘(南秦岭)裂谷盆地。西缘构造环境比较复杂,活动性较强
扬子板块寒武纪继承了震旦纪的古地理格局,以稳定型陆表海为特征,南部为被动大陆边缘
扬子板块与华夏板块之间为裂谷盆地
寒武纪扬子板块海侵广泛,地层具明显两分性:
下统为泥砂质和碳酸盐沉积,化石丰富
中上统以镁质碳酸盐沉积为主,化石稀少
石炭纪时,华北板块的北缘为活动大陆边缘,南缘东段为被动大陆边缘,南缘西段为活动大陆边缘
石炭纪时,华南板块的北、西和东南均为被动大陆边缘。岩关期间,滇黔桂地区有岩相分异;湘粤地区陆表海碳酸盐岩及碎屑岩沉积。湘赣交界至广东陆丰处是海相碎屑沉积;赣东、浙闽处是陆相沉积。大塘期间,滇黔桂地区:碳酸盐岩为主;湘粤:下部为滨海沼泽,上部为浅水灰岩。湘赣交界处是滨海含煤碎屑沉积;赣东、浙闽处是陆相含煤沉积。下扬子地区:滨海碎屑沉积至碳酸盐沉积。晚石炭世:海侵扩大,陆棚浅水碳酸盐沉积,岩相、厚度稳定
华南裂谷盆地早奥陶世古地理格局与寒武纪相似,也由闽粤浅海相和赣粤桂次深海相二个大相带控制,寒武纪末云开和粤东上升成陆,沿着古陆周缘规律地出现滨海、陆棚次级环境分布。中奥陶世以后,华南盆地加速萎缩,晚奥陶世为厚度较大的浊积岩。奥陶纪末华南区主体成陆相。
奥陶纪早期基本承袭寒武纪的古地理、古构造特征
晚期华北板块主体抬升,华南盆地规模的收缩加剧
华北板块南部的北秦岭地区没有志留系的记录,推测受加里东运动的影响已形成古陆或山地。
地球的古地理学与古环境

地球的古地理学与古环境地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但在漫长的进化历程中,地球的地理形态和环境条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古地理学和古环境学是研究地球上古代地理与环境演变的学科,通过对古代地理信息和古环境指标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地球的历史演变过程,进而预测未来的地理与环境变化。
本文将探讨古地理学和古环境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以及对地球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古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古地理学是研究古代地球地理形态和地貌演变的学科。
它通过研究地理位置、地理地貌、地壳构造等方面的信息,并结合古气候、古生物等学科的研究成果,推测古代地球地表的样貌以及当时的气候环境。
古地理学主要依托古地貌学和古气候学两大分支学科。
古地貌学研究地貌形成的原因及其演化的过程,并通过解读不同地貌形态的特点来推测古地理环境。
古气候学则研究地球古代气候的变迁,通过分析沉积物的岩心样品、古植被化石等来还原古气候的特征,进而推测古地理环境。
二、古环境学的基本概念古环境学是研究地球古代环境演变的学科。
它通过分析岩石、古生物、古气候等地质记录,还原古代地球环境的变迁过程,了解古代环境变化的成因及其人类活动的影响。
古环境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岩石学、古生物学和古气候学等方面。
岩石学通过分析岩石的组成、结构和矿物成分,推测古代地质环境的性质。
古生物学则根据古代生物化石的分布和种类,推测古地理环境及其水文条件。
古气候学通过分析沉积物、土壤、古植物等指标,还原古代气候环境的特征。
三、古地理学与古环境学的研究方法离开科学方法,就没有对地球古地理学和古环境学的准确研究。
古地理学与古环境学采用了一系列的研究方法,包括地质学、气象学、地貌学、植物学、微生物学等多学科交叉的方法。
地层学是古地理学与古环境学的重要研究方法之一。
通过地下岩层的分析,可以了解地球不同时期的地理环境。
同时,通过分析岩石的岩性、颜色、厚度和组合来推测古代气候环境。
激光遥感技术在古地理学与古环境学的研究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含油气盆地沉积地质学进展

中国含油气盆地沉积地质学进展朱筱敏;钟大康;袁选俊;张惠良;朱世发;孙海涛;高志勇;鲜本忠【摘要】通过对比分析国内外含油气盆地沉积地质学的主要进展,探讨中国含油气盆地沉积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思路.系统论述粗粒沉积体系、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滩坝沉积体系、深水重力流沉积体系、细粒沉积体系、碳酸盐岩礁滩沉积体系、混积沉积体系、微生物岩、地震沉积学、沉积物理模拟方面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进一步讨论了中国沉积学的发展在微生物岩、沉积模拟方法等方面与国外存在的差距,指出原型盆地沉积面貌和古地理格局恢复、重大构造变革期的多尺度构造古地理恢复、沉积学新理论在古老深埋老地层砂体发育规律及其与深埋新地层砂体发育规律的差异性解释中的应用、中国特色沉积体系组合和沉积模式的建立等方面所面临的问题.指出未来在源-渠-汇、沉积动力学、区域中国沉积学等沉积学理论和地震沉积学、沉积模拟研究方法技术等方面的发展趋势.【期刊名称】《石油勘探与开发》【年(卷),期】2016(043)005【总页数】10页(P820-829)【关键词】浅水三角洲;重力流;滩坝;混积岩;微生物岩;地震沉积学;沉积学;中国【作者】朱筱敏;钟大康;袁选俊;张惠良;朱世发;孙海涛;高志勇;鲜本忠【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杭州地质研究院;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沉积学是一门古老的地质学科,随着石油工业的发展,沉积学理论和方法也得到了快速发展[1-4]。
2014年日内瓦国际沉积学大会[5]、2015年波兰国际沉积学年会和2016年摩洛哥国际沉积学年会的会议热点反映了国际沉积学的最新进展。
3次会议的主要热点可归纳如下:深海钻探和全球气候与冰川演变;气候与地表环境以及海平面变化(Deep time研究);源-渠-汇系统,即沉积物源(汇水区域)、沉积过程与沉积结果关系;沙漠沉积盆地及其沉积特征;冲积扇(坡积扇)沉积过程与砂体构型;河流沉积演变与(陆架边缘)浅水三角洲沉积模式;重力流(异重流)沉积体系;事件沉积(海啸岩)及其诱导因素、块体搬运过程和沉积结果;碳酸盐岩台地沉积环境以及微生物岩、混积岩;细粒沉积物形成过程、细粒沉积动力学及其控制因素;中生代特提斯域沉积(Dream Project);古地貌恢复和沉积过程模拟(水动力跳跃、重力流底床形态等);构造变换带与沉积物源、沉积体系;构造沉积学、气候沉积学、火山沉积学与事件沉积学;地震沉积学(地震岩性学与地震地貌学)等。
古地理与古气候研究

古地理与古气候研究人类对于地理与气候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古代,古地理与古气候研究随着时间的推移演变并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古地理研究关注的是过去地球表面形态的变化,而古气候研究则专注于过去气候变迁的规律。
这两个研究领域相互关联,相互支持,为我们理解过去的地球环境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古地理研究主要依靠地质学的方法和手段来进行,通过对古地壳构造、岩石地层和地貌的分析,可以还原出地球表面古代的地形和地貌特征。
比如,我们可以通过对地层中的岩石类型和化石的研究,了解某个地区在古代的地貌特征,是否存在淡水湖泊、河流、山脉等,从而推测出当时的气候环境。
同时,地球表面的构造活动也会塑造地球的地理特征,例如地震、火山喷发等都会对地形产生深远影响。
通过研究古地壳构造和现代构造运动的关系,我们可以了解地球地质演化的历史过程。
而古气候研究则主要依靠地理学和气候学的方法和手段进行。
通过对气象记录、沉积物和冰芯中的物理、化学指标的分析,可以重建出过去的气候变迁过程。
例如,在冰芯中,科学家可以通过分析冰层中的气泡、水分同位素和气候标志物,了解过去的气温、降水量等气候特征。
在沉积物中,不同的沉积层中含有不同的微生物、植物和动物化石,这些生物的分布与类型都与气候有密切的关系。
通过对这些化石的研究分析,可以推断出古代的气候环境。
同时,地理学方法也可以通过对古河流、湖泊和海洋在地质历史中的变化进行研究,从而深入了解过去的气候演变。
古地理与古气候的研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过去地球的环境,还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古气候研究可以揭示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的关系,从而为我们预测未来的气候演变提供重要的参考。
例如,相关研究表明,过去几千年来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要比想象中更大,尤其是在农业发展和森林砍伐方面。
这些研究成果提醒我们,环保与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至关重要,需要我们更加重视保护环境、减少碳排放。
而古地理研究对于资源勘探和环境保护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2024版高考地理总复习:地球的历史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师用书

第四节地球的历史地球的圈层结构一、化石和地质年代表1.地层和化石的特征地层结构沉积岩的地层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顺序一般先沉积的地层在下,后沉积的地层在上化石同一时代的地层:往往含有相同或者相似的化石不同时代的地层:越古老的地层,含有越低级、越简单生物的化石2.地质年代表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显生宙前寒武纪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古近纪新近纪第四纪460054125266距今时间/百万年3.研究意义:通过研究地层和它们包含的化石,了解地球的生命历史和古地理环境。
二、地球的演化历程1.前寒武纪(1)时段:自地球诞生到距今5.41亿年,包括冥古宙、太古宙和元古宙。
(2)特征。
时段特征冥古宙只有一些有机质,无生命迹象太古宙出现蓝细菌等原核生物元古宙演化出真核生物和多细胞生物(3)矿产:前寒武纪是重要的成矿时期,铁、金、镍、铬等矿藏形成于该时期。
2.古生代(1)时段:早古生代和晚古生代。
(2)特征:早古生代是海洋无脊椎动物发展的时代;晚古生代是脊椎动物发展的时代。
(3)矿产:晚古生代,蕨类植物繁盛,是地质历史上重要的成煤期。
3.中生代(1)时段: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
(2)特征:爬行动物的时代,裸子植物极度兴盛。
(3)矿产:中生代是主要的成煤期。
4.新生代(1)时段:古近纪、新近纪和第四纪。
(2)特征:被子植物高度繁盛,第四纪出现了人类。
三、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1.地震波(1)分类:A表示横波,B表示纵波。
(2)特性。
类型传播速度传播介质A波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B波较快可通过固体、液体、气体传播(3)波速变化:在地面下平均33千米C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在地下约2900千米D处,纵波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
2.地球内部圈层划分(1)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
(2)界面:图中C为莫霍界面,D为古登堡界面。
(3)圈层:E为地壳,F为地幔,G+H为地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规律的,靠近陆源区海(湖)相沉积物减少,而被陆相沉积物代替,
这样可以根据对某时代地层的相剖面的对比,按照相变的规律追索 确定侵蚀区的位置。 ④利用古流向分析也可区分古剥蚀区和后期隆起剥蚀区,并可确定 古剥蚀区存在的方位; ⑤根据同时代的陆源碎屑矿物的含量及粒度变化确定古陆的存在, 愈靠近侵蚀区,陆源碎屑矿物总含量愈高,粒度愈大。
岸滩;暴露或浅水沉积构造的发育,如干涉波痕、泥裂、雨痕、
足迹及垂直生物潜穴等。
第四章 沉积盆地的古地理、古气候、古水深分析
第一节、沉积盆地古地理分析
三、古流向分析 古流向分析不仅在沉积环境的判别上具有重要意斜坡的倾斜方向、推测海岸线走向, 以及确定沉积盆地边缘的走向和位置。
第四章 沉积盆地的古地理、古气候、古水深分析
第一节、沉积盆地古地理分析
三、古流向分析
第四章 沉积盆地的古地理、古气候、古水深分析
第一节、沉积盆地古地理分析
三、古流向分析 恢复古地理面貌要通过区域古流向图,即对某一时代地层的所 有露头分别进行古流向分析,在实际应用中常将多种岩相古地理 分析的内容,如沉积相组分、碎屑比、砂层等值线、粒径变化和 古水流数据标绘在一张地理图上,即形成一张综合性图件。
第四章 沉积盆地的古地理、古气候、古水深分析
第一节、沉积盆地古地理分析
古地理分析的内容包括:
确定侵蚀区的位置及母岩的性质;
古地形的起伏; 沉积区的边界;
搬运介质及水动力条件,确定水的物理、化学性质等条件;
确定古气候及古构造状况; 确定古火山喷发的中心等;
查明沉积矿产的生成与分布的规律性;
第四章 沉积盆地的古地理、古气候、古水深分析
第一节、沉积盆地古地理分析
三、古流向分析 古水流分析包括古流向的测量、数据整理以及资料解释和应用 等内容。 测量工作主要是在野外露头上和钻孔中系统地测量和获得定向 构造资料。常用的有交错层理、砾石、波痕、槽模、沟模等。 尔后把测量的数据进行整理,古流向数据的整理方法很多,其 中包括直方图、玫瑰花图、极点图等。主要是定性而形象地表示 古水流方向;
第四章 沉积盆地的古地理、古气候、古水深分析
第一节、沉积盆地古地理分析
一、陆源区的分析 3、物源区母岩性质的确定 物源区是提供陆源碎屑的物质来源的地区,沉积物质主要来自古
陆。可以根据沉积物的特征来判别物源区的母岩的性质。
1)砾石的粒度、成分及百分含量的变化是确定母岩的性质及物源 方向的基本手段。砾岩主要分布在盆地边缘,接近于物源区。砾石 成分可直接反映物源区的母岩成分,统计各种砾石成分及比例,即 可得知母岩之成分特征。
沉积盆地分析
主讲:杜振川
研究生课程
沉积盆地分析
→第二篇
分析原理
第四章 沉积盆地的古地理、古气候、古水深分析 第一节、沉积盆地古地理分析 古地理学(palaeogeography) :是研究和描述地史时期地球
表面的自然地理,如海陆分布、海水深度、盐度、温度、陆地
地形、气候条件、生物分布等特征及其发展历史的地质学。 古地理分析:是在综合各种地质资料的基础上,通过沉积 学、古生态学、古构造学、地球化学等分析方法,再造地质历 史时期中的自然地理景观,也就是再造沉积区和侵蚀区的景观。
第四章 沉积盆地的古地理、古气候、古水深分析
第一节、沉积盆地古地理分析
二、古海岸位置的确定 首先,由于海岸地区遭受潮汐、波浪及河流的作用,海岸线 的位置不断地改变,就是现代的海岸也只能确定平均的或最高 的或最低的海岸线的位置,而不能指出海岸线的固定位置。 其次,依据某些标志来确定海岸线,如查明有无海滩、潮汐、 渴湖等滨岸带古环境沉积物的分布,包括介壳滩、砾石滩、海
积物,可能是在沉积之后更晚的时代被侵蚀掉的。 我们还要根据以下的标志来判断古陆或侵蚀区的存在: ①被研究较老地层的上覆尖灭和较新的上覆地层的超覆; ②下伏地层顶部有古风化壳存在,或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关系;
第四章 沉积盆地的古地理、古气候、古水深分析
第一节、沉积盆地古地理分析
一、陆源区的分析 1、判断古陆或侵蚀区的存在 ③根据沉积相变来判断古陆的存在,由侵蚀区至沉积区的相变是有
第四章 沉积盆地的古地理、古气候、古水深分析
第一节、沉积盆地古地理分析
一、陆源区的分析 2、查明古地形的起伏特征 沉积相类型和分布特征的研究也有助于恢复古地形特征,作为正
地形特征的沉积相是残积相与坡积相,而湖泊相、沼泽相和河流相
都属于负地形,但冲积扇沉积无疑是分布在地形起伏显著、坡降急 剧减缓的山麓。三角洲沉积组合可以推断古陆地形是低的较平坦的 地形。而存在海相沉积无疑指示海盆的存在。根据海相沉积的类型 又可确定滨海、浅海、半深海和深海环境。
阐明沉积作用与大地构造之间的关系,以进一步了解地壳运动 与地质发展史,作出矿产的预测。
第四章 沉积盆地的古地理、古气候、古水深分析
第一节、沉积盆地古地理分析
一、陆源区的分析 1、判断古陆或侵蚀区的存在 要判断某一地区在地质历史某些时期内存在侵蚀区,首先是要在
该地区确定缺失相应时代的地层,但这还不够,因为某些地层或沉
第四章 沉积盆地的古地理、古气候、古水深分析
第一节、沉积盆地古地理分析
一、陆源区的分析 3、物源区母岩性质的确定 物源区是提供陆源碎屑的物质来源的地区,沉积物质主要来自
古陆。可以根据沉积物的特征来判别物源区的母岩的性质。
2)砂岩的成分:砂岩中的岩屑、颗粒矿物类型也能反映母岩性 质,如砂岩中的最主要矿物石英和长石的含量。 3)碎屑重矿物常集中在细砂岩及粉砂岩中,含量不超过1%。 一定的重矿物组合能反映一定的母岩性质;利用碎屑重矿物组合 及含量变化,追索物源和恢复母岩早已被广泛应用。
第四章 沉积盆地的古地理、古气候、古水深分析
第一节、沉积盆地古地理分析
一、陆源区的分析 2、查明古地形的起伏特征 侵蚀区的边缘常堆积粗碎屑沉积物,越接近侵蚀区颗粒越粗;
因此,分选及磨圆均较差的粗碎屑堆积可作为侵蚀区地形切割强
烈的标志。细粒碎屑沉积物及古风化壳的存在,以及碳酸盐岩的滨 线沉积,可反映剥蚀区较平坦的地形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