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ashen

合集下载

Krashen的输入假设理论整理

Krashen的输入假设理论整理

Krashen的输入假设理论/监控理论70年代末,Krashen(1979,1981,1982)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和著作,对第二语言习得过程进行了解释性描述。

1985年,他提出了“输入假设理论”(the Input Hypothesis Model)。

这个理论由五个相互连接的“假设”组成:1、输入假设(Input Hypothesis);2、习得/学习假设(Acquisition/Learning Hypothesis);3、监控假设(Monitor Hypothesis);4、自然顺序假设(Natural Order Hypothesis);5、情感过滤假设(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

1、输入假设Krashen认为,人类只通过一种方式获得语言,那就是对信息的理解,通过吸收可理解的输入信息(Comprehensible Input)来获取语言知识。

只要学习者听到有意义的语言信息并设法对其进行理解,就会产生语言习得的效果。

如果语言信息是那些课堂教学中常出现的语言形式,并没有什么意义与内容,或者由于某些心理障碍,有意义的语言信息无法进入学习者的头脑,那么就不会产生任何语言习得效果。

Krashen认为听力活动是对语言习得至关重要的。

语言知识不是通过说来获得的,说常常是没有必要的,有时甚至是有害的。

Krashen 只强调听,不强调对语言的使用,这显然是与“交际法”教学理论背道而驰的。

他主张输入的语言信息既不能过难,也不能过易。

他用i+1的公式来代表他的主张。

i代表学习者目前所处的语言水平,i+1是学习者下一步应达到的水平。

为了使学习者有所进步,向他输入的语言信息只能是稍微超出他目前所处的水平。

Krashen所说的可理解的输入语言信息,是指像母亲或大人对幼儿说的话(motherese),或者人们对学说自己母语的外国人的说话方式(foreigner talk),这些话往往很短,语法相对简单,人们往往将自己的话语调整到外国人的水平。

krashen的输入假说

krashen的输入假说

krashen的输入假说
Krashen的输入假说是一个语言学习理论,它主张语言学习最好通过对真实、有意义的输入的接收和理解来实现。

这个理论认为大量的输入是学习语言的关键,而语法规则、语言结构和词汇等细节则是在接受输入的过程中逐渐学习掌握的。

Krashen认为,语言学习应该像儿童学习母语一样,通过自然而然的方式进行,而不是通过机械记忆和刻意练习。

输入假说的核心概念是“i+1”,即学习者应该接受比自己目前水平稍微高一点的输入,这样才能不断地挑战自己,逐渐提高自己的语言水平。

同时,Krashen也提出了“情感过滤器”的概念,即学习者在接受语言输入时会受到自己的情感和态度的影响,如果学习者感到压力、不安或不自信,那么情感过滤器就会起作用,阻碍语言输入的吸收和理解。

输入假说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许多语言教师和学习者都认为这个理论可以帮助他们更有效地学习和教授语言。

然而,也有一些语言学者对这个理论提出了质疑,认为它过于简化了语言学习的复杂性,忽略了语言学习过程中其他重要的因素。

- 1 -。

监控假说-教育心理学

监控假说-教育心理学

监控假说教育心理学
监控模式假说(Monitor Model),是Krashen(克拉申)提出来的。

监控模式并不是一个单一的理论,而是由五个理论构成。

监控模式中的五个理论假说,分别是:
输人假说(Input Hypothesis);
习得或学习假说(Acquisition or Learning Hypothesis);
监控假说(Monitor Hypothesis);
自然顺序假说(Natural Order Hypothesis);
情感过滤假说(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
这五个理论假说彼此联系,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Krashen认为,语言习得与语言学习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

语言习得系统,即潜意识语言知识,建立起了语言能力;而语言学习系统,即有意识的语言知识,只在运用第二语言时起监控作用。

习得/学习假说和监控假说有密切的关系,通过学习获得的知识在头脑中起着监控语言输出的作用,换句话说,从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的功能在于监控输出。

在语言学习过程中,调节、检查是成年人常常使用的一种方法。

说话者有意识地使用语法规则来纠正、编辑自己的语言。

监控可以发生在话语前,也可以在话语中或话语后使用频率因人而异。

这个方法的使用受到三个条件的限制:首先,得有足够的时间来监控;
其次,监控的重点是句法结构,即如何说得规范,而不是说话的内容;
最后,说话者还要懂得语法规则,知道调节什么,如何调节。

由此,Krashen认为成年人学习语言与儿童的差别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
是如何运用监控方法的。

krashen

krashen

语言输入假说1.语言输入假说概述2O世纪8O年代初,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在《第二语言习得原理和实践》书中提出了有关第二语言习得的“监察模式”,它包括了五大假说,即习得与学习假说(Acquisition-learning distinction hypothesis),自然顺序假说(Natural order hypothesis),监控假说(Monitor hypothesis),输入假说(Input hypothesis)和情感过滤假说(Affective—filter hypothesis)。

Krashen 将他的五大假说作了细致的描述和论证,尤其肯定了输入假说的重要地位。

他认为,输人假说也许是当今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中唯一最重要的一个概念,因为它回答了语言学习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即怎样习得语言,尤其是外语。

语言输入假设作为克拉申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核心内容,它表明了克拉申对第二语言习得者是如何接受并吸收语言材料这一过程的实质的认识。

克拉申的语言输入假说区分了“学习”与“习得”的概念。

他指出:学习者是通过“学习”和“习得”两种途径来习得第二语言的。

二语学习是一个有意识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习者有意识地了解语法规则,背诵单词等;而二语习得是一个潜意识的过程,像儿童习得母语那样,无意识地学会使用母语。

只有在习得一门语言之后才能说掌握了这门语言。

那么,学习者必须要置身适当的语言环境中,接受适当的语言输入,才能自然地习得第二语言。

同时他认为单纯主张语料输入是不够的,学习者需要“可理解的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可理解的输入”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也就是说人们习得语言的唯一途径就是通过获得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入。

把当前的语言知识状态定义为i.把语言发展的下一阶段定义为i十l。

只有当学习者接触到属于t十l水平的语言材料,才能对学习者的语言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才能习得这门语言。

2.理想语言输入的特点(1)可理解性可理解的语言输入作为语言习得的唯一途径,那么如果学习者不能够理解语言输入的信息,就不能习得语言。

克拉申 语言习得理论

克拉申  语言习得理论

二语习得理论克拉申理论克拉申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又称“监控理论”)。

此理论主要由五大假说组成:习得/学得假说(the Acquisition /Learning Hypothesis),自然顺序假说(the Natural Order Hypothesis),监控假说(the Monitor Hypothesis),输入假说(the Input Hypothesis)和情感过滤假说(the Affective Hypothesis) [1] [2]一、克拉申的语言习得理论(一)习得/学得假说习得/学得假说是克拉申所有假说中最基本的一个,是其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基础。

这一假说认为:发展第二语言能力有两个独立的途径:“习得”是下意识过程,与儿童习得母语的过程,在所有的重要方面都是一致的;“学得”则是有意识过程,通过这一过程,可“了解语言”(即获得有关语言的知识)。

“习得”是潜意识(subconscious)过程,是注重意义的自然交际结果,正如儿童母语习得过程。

“学得”(learning),是有意识(conscious)的过程,即通过课堂教师讲授并辅之以有意识的练习、记忆等活动达到对所学语言的掌握。

Krashen认为成人学习第二语言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语言习得(language acquisition)和语言学得(language learning)。

语言是潜意识过程的产物。

这一过程和孩子们学习母语的过程很相似。

它要求学习者用目的语进行有意义的、自然的交流。

在交流过程中学习者所关注的是交流活动本身,而不是语言形式。

语言习得则是正式教育的产物。

正式教育是一个有意识的过程,其结果是学习者能获得一些有意识的和语言相关的知识。

Krashen指出学得不能转换成习得。

例如,使用母语者尽管不懂语法规则,却可以正确流利地使用该语言,而语言学习者虽然有完备的语法知识,却很难在实际交流中运用自如。

因此,对二语习得来讲,自然的语言环境比有意识的学习更为有效。

krashen的输入假说

krashen的输入假说

krashen的输入假说
Krashen的输入假说,是指在学习语言时,我们需要接受大量的语言
输入,才能够有效地掌握这门语言。

该假说包含了五个基本原则,包括:①接受输入;②理解它们的含义;③使用语言的内部机制进行预
处理;④对比已有的知识,并猜测新的语言规律;⑤最后实现输出。

首先,Krashen的输入假说要求我们接受大量的语言输入。

这就是指
听力、阅读等语言输入的过程,只有在接受大量的语言输入的情况下,我们才能够更好地掌握这门语言。

其次,我们需要理解输入的含义。

这是指在听力、阅读过程中,不仅
需要听懂、读懂,还需要理解其中的含义。

只有理解其中的含义,才
能够更好地掌握语言,更好地运用语言。

接下来,我们需要使用语言的内部机制进行预处理。

这是指在接受语
言输入后,我们需要通过自身的语言能力进行一定的处理和分析,以
便更好地掌握语言。

然后,我们需要对比已有的知识,并猜测新的语言规律。

这是指在学
习语言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地对已有的知识和新的语言规律进行
比较和总结,以便更好地掌握和理解这门语言。

最后,我们需要实现输出。

这是指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将我们掌握的语言知识进行输出,如口语、写作等,以便更好地总结和巩固我们所掌握的语言知识。

总之,Krashen的输入假说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学习语言的方法,需要我们不断地接受大量的语言输入,并通过自身的语言能力进行预处理和分析,从而更好地掌握和运用语言。

如果我们能够认真学习和运用Krashen的输入假说,相信我们一定能够更好地掌握和使用语言。

克拉申的可理解性输入假说的研究

克拉申的可理解性输入假说的研究

克拉申的可理解性输入假说的研究
Krashen的可理解性输入假说是由著名的英语语言学家Stephen Krashen提出的教学概念,该假说强调使用能够理解的材料来改进学习者的语言运用能力。

Krashen的可理解性输入假说指出,当学生接触语言时,为了理解背景信息和语义意义,他们需要能够明白至少有一部分语言。

Krashen认为,随着语言学习者理解的材料变得越复杂,大量新词组和句子可以被他们掌握。

学习者们可以使用它们去学习新的语言特征,从而提高他们的整体语言水平。

可理解性输入假说是一个可行的学习策略,因为它避免了大量学习新词汇和语法规则不得不在短时间内完成,而不能真正理解它们的困难。

并且,可理解性输入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掌握和理解更复杂的语言结构,而不需要大量时间和精力。

通过这种方式,Krashen 的可理解性输入假说可以帮助英语学习者有效地学习语言。

Krashen 的可理解性输入假说被广泛用于英语教学。

大量的学习者,特别是初学者,使用理解的英语文本进行语言学习,希望用它来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

通过理解他们要表达的观点,学习者可以获得一定的熟悉程度,并通过新的语言表达他们的意见。

Krashen的可理解性输入假说为学习英语提供了一种新的和有效的方法,它可以使学习者在短时间内获得更好的英语水平。

输入假说——精选推荐

输入假说——精选推荐

克拉申(Krashen)五个假说。

一是习得-学习假说(Acquisition-learning Hypothesis),启示我们语言外语学习和母语习得是不同的两个概念,外语学习理论不能照搬母语习得理论。

二是自然顺序假说(Natural Order Hypothesis),启示我们教师要多提供给学生接触真实目的语材料的机会,如先听后说,先读后写。

第三是监察假说(Monitor Hypothesis ),他认为,学习只是对运用语言进行编辑或监察,使用者需要有充足的时间,掌握要用的规则,并专门注意到语法的正确性。

该假说给我的启示是课堂上提问学生要有一定的等待时间,据说有人作过调查发现大部分老师在课堂上的实际等待时间都少于他对学生们所说的时间。

第四是输入假说(Input Hypothesis),启示教师要给学生输入并理解比当前语言稍多一点的语言材料,还有个公式:i+1。

这一点启示我教学中输入的信息要让学生可理解,主要面对中等生,不要讲过于难的东西。

并且所讲的东西要注意趣味性和关联性,同时又要有足够的输入量,但不要过多。

控制为学生原有知识基础上加一点点,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第五个是情感过滤假说(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他认为,情感因素起着对输入进行过滤的作用。

情感因素因人而异。

学习的情感因素会阻碍或加速语言的习得。

只有在最佳情感条件下,才会产生真正的习得。

最佳情感条件有三:学习者有强烈的学习动机;学习者充满信心和学习者心情舒畅、没有什么过高或过低焦虑感。

输入假说(The Input Hypothesis)克拉申斯蒂芬•克拉申(Stephen Krashen)1941年出生于美国芝加哥,现为美国南加州大学荣休教授,他毕生致力于第二语言获得的研究,这为他赢得了世界了性声誉。

克拉申在20世纪中叶以来提出的第二语言学习得的“输入假说模式”,这是近几十年来影响广泛、解释全面又很具争议性的理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Krashen语言输入假说理论评述苏州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曾泽林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广大语言工作者对语言学习现象、学习规律以及学习者个体都进行了观察和研究.并提出了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即学习者习得或学习第二语言的内化(internulization)过程的研究理论:不同的理论和模式对于语言输人(input)的看法各不相同一行为主义者 (behaviorist)认为语言环境是决定性因素.只要有语言环境即输人,学习者便可产出语言。

在此.“刺激”和“反馈”是习得中必不可少的因素。

20世纪70年代Krashen提出比较系统、完整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一第二语言监控模式。

此模式建立在愉人暇设、习得与学习假设、监控暇设、自然顺序假设及情感过滤假设之上。

其中的枪人假设是指可理解性语言输人.这是监控模式的核心。

在学习一门语言时目标语言的箱人是必不可少的。

对于成功的英语学习.学习者应该达到足够的英语转人。

一、语言输入假说的理论依据Krashen(1985)之“输人假说’的主要依据,总结而言就是:简单语言的作用、语言学习沉默期、可理解的输人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和沉浸式教学法的成功。

1.简单语言的作用Krashen (1985)认为.简单化的语言,如母亲话语(motherese)和保姆话语仁aretaker tally)比较简单,容易理解,适合儿童的需要,为母语习得提供了理想的语言拍人。

简单语言代码所具有的三个特点有助于语言习得《Krashen.1982):第一,简单语言代码是用于交流意义的,而不是教授语言的。

第二.简单语言代码是“粗略调谐的”(roughly tuned).而不是针对学习者语言能力的现状“精细调谐的”(finely tuned).根据Krashen的观点.从语言习得的角度看,人为“精细调谐的”语言(比如课堂教学所使用的语言)是有问题的.经过“精细调谐的’语言往往会与真实的语言产生距离。

在母语习得过程中.母亲话语与保姆话语(属于“粗略调谐的”)并不刻意地包含儿童下一阶段所需要的语言规则。

只要学习者接触到的语言愉人是可以理解的,那么这种语言输人就硬盖了语言习得所必需的语法。

第三.简单语言代码所表达的是学习者在所处环境中能够立刻感知的事或物。

比如.母亲对孩子说的话一般都是孩子看得见、摸得着或者是当时正在发生的事情。

2语言学习沉默期Krashen(1982)认为.二语习得者大多要经过最初的沉默期,沉默期主要是指习得者没有足够的能力使用二语的那段时间。

在这段时间里,习得者往往只听不说,对可理解的语言输人进行加工、整理,积累语言能力,逐步培养讲二语或外语的能力。

3.可理解的输入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Krashen(1982:30)认为.习得者接触的可理解的输人越多,他们的二语能力就越强。

缺乏可理解的输人会延误语言的习得。

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依接教师可理解的输入量的多少。

一种提供足够的可理解的输入的教学法要比其他任何传统的教学法都可行。

要发展语言能力的理智做法是增大可理解输人(Krashen.1998)。

4.沉浸式教学法的成功沉浸语言教学在课堂上使用二语进行授课,最为成功的典范是加拿大的二语教学。

在加拿大.母语为英语的学生的数理等学科课程全部用法语授课,让学生完全沉浸于法语交流的环境中.实验效果很好。

由此Krashen认为沉浸教学法的成功应归功于可理解的语言输人因素(1985:17)0二、语言输入假说的特点按照Krashen(1985)提出的输人假设理论.理想的语言输人应具备四个特点,即可理解性(comprehensive)、趣味与关联(interesting and relevant)、非语法程序(not granunatical sequenced)和足够的钧人量(i+1 ).1.可理解性Krashen认为,可理解性输入的语言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如果学习者不能理解所输人的语言信息.就不能掌握语言.尤其对于初学者来说.听那些理解不了的语言输入简直是浪费时间。

学习者一定要能够懂得输入的语言材料,而材料又不能过于复杂《包括语言形式和概念),否则,学习者就会把注意力集中在语言的形式上,而无法集中在语言交流的意义上。

一旦学习者将他们的注意力放在理解语言的结构和复杂的概念上,语言输入在一定的程度上便失去了其真正的目的和有效性。

2.趣味性与关联性要想输入对语言习得有用.就需对其内容进行加工.以引起习得者的兴趣。

Krashen认为:“要使学生对语言输人感兴趣.最好使他们意识不到自己是在学外语,把其注意力放在竟义上。

”这就是所谓的“无意识”学习。

Krashen把“无意识”学习语言的过程叫做语言的习得(Language Acquisition)o他还强调.有意识的学习只能使学习者“认识”(Knowing about)一门语言,或者说有了该语言的有关知识。

而要让学习者能使用它.则必须由习得过程来完成,就象儿童学母语一样,外语学习也应用语言进行社会性的交际,从而使学习者习得该语言。

3.非语法程序安排Krashen认为,语言习得重要的是应有足够的可理解的输人,"i+1 "便可自然完成.而按语法程序安排的教学是不足的.也是不必要的.因为在一个自然的环垅里通过接触大量的可理解性输入,便能自然而然地习得语言。

4.足够的输入量这是Krashen提出的"i+1"输人原则。

他认为,语言输入全部是习得者很容易理解的材料也是不可取的,这将无法起到激发学习者兴趣和动机的作用。

语言输入的内容应该有适当的“信息差”.也就是"i+1"理论中的“I”.其中"i"为学习者己有的认知水平,“1就是稍高于现有的知识层次。

该原则的实质内容是语言输入总体难度不超过学习者的学习能力,但又包含了略高于学习者现有能力的语言信息。

目前我国外语教学效果不理想的原因之一,就是忽视、低估了语言的输入量:要学好或掌握一个新的知识点,单靠少量练习或几段语言材料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进行广泛地阅读和运用目的语.同时还要帮助学习者在课外获取更多的语言输入,在语言的运用中求得自我提高。

三、认知观下的语言输入假说Krashen的语言输人假设理论对语言习得理论是一个极大的补充和丰富,对外语教学的指导作用也是毋庸置疑的。

输入假设理论让人们认识到.无论是有意识的学习还是无意识的习得都是人类共有的两种认知方式,使人们开始意识到无意识的习得在语言活动中的重要地位。

在 Krashen(1985:2)看来.流利的口语不是被教出来的,而是习得带来的结果,语言的输人与习得有关,与学习无关:Krashen的这种观点是有认知理论基础的:近十儿年来,对内隐认知机制的研究表明,内隐学习的方式是除了人类外显认知系统之外一个普遍存在的认知机制,是人类认知系统中最基本和最初的行为调节器.具有外显认知机制不可替代的作用(陶沙、李蓓蕾,2002)。

在认知活动中,内隐认知由于具有非直接目的性、自动加工性和认知资源的节约性,因此在处理微妙和复杂的信息时,更有益于学习者快速便捷地觉察、撷取、记忆和理解重要信息。

有研究表明.当复杂的信息被快速呈现又没有准确反馈时,外显学习常常会因为难以把握变量间不显著的深层规则而犹豫不决.而内隐学习在这方面表现得强而有力。

此外.内隐认知还具有少受个体情绪影响和年龄增长因素影响的特性,使内隐认知较外显认知具有更大的稳定性。

有实验证明,成人的外显记忆好于儿童,而内隐记忆与儿童没有显著的差别。

在有压力的情况下.通过内隐学习获得技巧的被试比外显学习的被试较少失败(Perez&Peynirciouglu,1998;Masters, 1992)。

由此看来KraAen强调习得的重要性有其道理。

人类的认知活动本是意识过程和无意识过程的统一,然而,传统的教学和学习理论只重视有意识的学习过程.而忽视无需消耗认知资源的高效的无意识习得过程。

Krashen把习得放到了首要位置,探讨了输人与习得之间的关系,Krashen对语言教学理论与实践的贡献是显而易见的。

第二.输入理论把情感因素与认知因素联系在一起。

Krashen指出.“语言输人要想顺利地进人负责语言的大脑区域.语言输入的量和学习者的情感过滤程度起关键作用。

’Krashen把学习者的情感比喻成一张过滤网一部分输入被挡在网外,而另一部分输人则进人网内进一步吸收。

Krashen(1982:32-33)认为语言输入变为有效吸收,需要降低学习者的情感过滤。

认知心理学的鼻祖格式塔学派认为,个体元素的总和并不等于总体.但其本身由整体的内在性质所决定。

格式塔理论说明,仅仅有语言知识信息的翰入是不能将这些知识转化为吸收的.学习者内部的认知机制会在语言的认知活动中发挥作用。

语言学习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认知心理过程,牵涉到感知、记忆、思维、言语以及智力等多方面的因素,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和组织结构、认知能力以及认知风格都会影响学习者对语言信息处理的质量:除此之外一些非智力因素.如情感、性格等,也会极大地影响语言吸收的成效。

研究人员发现.学习者的情感状态直接影响学习者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积极的情感能创造有利于学习的心理状态,而消极的情感会影响学习潜能的发挥。

语言学习的过程不仅仅是认知的过程,也是充满情感活动的过程,学习者在语言的活动中与人物、事件、景物以及情景发生联系,产生丰富的情感心理效应,或欣赏或憎恶,或喜悦或焦虑,如果语言教学只一味强调理性的认知功能.忽视学习者的情感因素对认知的制约.势必会违背语言教学的宗旨.降低语言教学的成效。

四、语言输入假说的评价语言输入假设的提出引起了众多的争论,国内外众多语言学家对此褒贬不一。

国内学者认为,该理论提供了一个观察问题的新视点。

(1)Krashen把成年人学外语分为习得和学习,从一定意义上讲.它是迄今产生于语言科学中对外语教师有益的新观点。

(2根据“自然顺序假设.,我们可重新确定第一语言在第二语言学习中的地位。

长期以来.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第一语言被说成是障碍,起到干扰学生学习新语言的作用。

事实上并非如此,特别是在学习外语语法过程中,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可能有许多相同的规律.语法顺序并不总是受第一语言干扰。

(3)“情感过虑假设”强调了心理障碍影晌第二语言习得的重要性。

这种心理因素主要是动力、态度、自信心、性格、年龄、对语言环境的顾虑等。

他的这种观点有助于外语教师在进行语言教学时,进一步重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并对影响外语学习的多种因素进行认真分析研究,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

(4)“监察假设”揭示一个道理,即在学习过程中.监察(nonitor)在不断地发挥作用.人们用学会的语法规则来检查语言的准确性。

这能够帮助人们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学会准确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