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易纬_数_论的思维模式研究

合集下载

易经是4维的空间模型,所以难学难用,更显神秘

易经是4维的空间模型,所以难学难用,更显神秘

易经是4维的空间模型,所以难学难用,更显神秘《易经》是4维的空间模型,所以难学难用,显得神秘。

现在,我们尝试一个对此的探索历程。

提出这个假设判断后,设想用若干个模型图尝试证实一下。

一维的情况:我们只关心“事实”,强调“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

我们眼里的“事实”,此时可以用一个丰满、饱满的圆来模型表示。

二维的情况:我们当然马上会想到:“哪有这么简单的事实”,也不可能那么容易就掌握了全部事实。

是的,事实很难被掌握、知悉、运用,所有得有一个二维的图形模型来刻画。

如下图所示。

其中具体内容就不展开了。

因为“事实”的辨析受到了“象、数、理”的约束,所以,就不容易得到全部的事实。

这里的象数理,就是易经中的象数理。

三维的情况:我们对二维的模型图进行立体化,绘制出来三维立体坐标下的“事实”,这更清晰展示了掌握事实的“难度”。

如下图。

我们将“事实”描述为在三维空间的一个“黑点”,如图,并在边上注释了“事实”两个字。

在这种情况下,体现了“事实”的不稳定性,易变性,以及不确定性。

4维的情况:我们对三维的立体模型进行要素补充,加入“阴阳”这个变化的符号要素。

这个符号要素怎么加入呢?我们还是着眼聚焦于“事实”,所以,将“阴阳”的要素属性符号加入在“事实”的黑色原点上,使之能够展现这种存在即可。

此时,我们可能就定义了所谓4维的“易经思维模型”。

以上,就是简单的思考后的模型刻画。

反向的降维,就是“投射”、“投影”的过程。

名词解释:象:透过现象看本质——良知。

数:因果——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理:格物——按规律办事(今解)。

数字的思维模式和思维方式

数字的思维模式和思维方式

数字的思维模式和思维方式数字在人类的思维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计量的工具,也是一种思维模式和方式。

数字的存在让我们可以对事物进行量化和比较,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决问题。

本文将探讨数字思维模式和思维方式的应用及其对我们的生活和工作的影响。

一、数字思维模式的应用数字思维模式是指通过数字与逻辑进行思考和分析的方式。

它可以帮助我们整体把握事物,更好地进行决策和规划。

以下是数字思维模式的应用举例:1. 数据分析:数字思维模式在数据分析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对大量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我们可以发现其中的规律和趋势,从而做出准确的预测和判断。

数据分析在经济、市场营销、医学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2. 统计学:统计学是一门研究数据收集、分析和解释的学科。

它使用数字思维模式来识别和探索数据背后的意义和关系。

统计学的应用范围广泛,从调查研究到财务分析,都需要统计学的知识和技巧。

3. 逻辑推理:数字思维模式有助于我们进行逻辑推理和解决问题。

通过数字的比较和运算,我们可以找到事实、原因和结果之间的关系,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逻辑推理在科学研究、工程设计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二、数字思维方式的影响数字思维方式是指我们在思考和处理问题时,借助数字的思维方式。

它影响着我们的决策、判断和行动。

以下是数字思维方式的影响:1. 精确度:数字思维方式强调精确和准确。

数字对事物的量化和比较使我们能够更加准确地理解和描述事物,从而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例如,在商业中,数字的精确性对于财务规划和预测至关重要。

2. 快速性:数字思维方式使我们能够快速处理和分析大量信息。

通过数字,我们可以有效地收集、整理和计算数据,从而在短时间内做出决策。

这对于紧急情况和竞争激烈的市场有着重要影响。

3. 趋势分析:数字思维方式使我们能够识别和分析趋势。

通过观察和比较数字数据的变化,我们可以发现规律和趋势,从而做出未来的预测和规划。

趋势分析在经济、市场营销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周易”给人类提供了六大科学思维模式

“周易”给人类提供了六大科学思维模式

“周易”给人类提供了六大科学思维模式
“周易”给人类提供了六大科学思维模式。

“周易”是东方文化史上一颗光辉灿烂的明珠、其玄妙义理在世界文化史上独树一帜,它为人类提供了一幅特殊的宇宙演化图式、立论恢宏、思维玄妙、方式奇特、基本上奠定了东方哲学思维模式,为人类分折世界、解决问题提供了六大思维模式。

一,取象类比的思维模式!周易以八卦:乾坎艮震巽离坤兑,类比万物、以六十四卦类似万事万象,是归纳和演绎思维的综合运用。

取象类比,借卦说物、以卦辞理,给人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认识事物、解决矛盾的方式方法。

二,阴阳调和的思维模式!周易学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由一阴一阳二气构成的,阴阳的对立、统一、消长、调和是事物存在和变化的基本形象。

认识和分析事物要用阴阳二分法、阴阳调和法。

三,循环节律的思维模式!周易学认为、天地交而四时成、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

万物都有生、长、化、宿、藏的循环节律发展变化过程。

四,三才统一的思维模式!周易以天地人三才统一为立论基点,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刚与柔,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周易学把天象、地象、人象的运动变化统一起来了并且相互照应、三才和谐统一。

五,象数一体的思维模式!象数一体是易经的智慧和奥秘,万物有象也有数、象数一体。

一阴一阳、一生一成,形成了万物的生成法则:16生成水、27生成火、38生成木、49生成金、510生成土。

易经的智慧和奥秘就在于万物万象都能以象取数、以数取象。

六,灵感创新的思维模式!周易学其理道是恒古不变的、但是把这个道、理运用于客观实践、必须要有灵性灵感、通变创新的思维、才能把事物分析判断准确。

数学的思维方式从一到无穷大的数学哲学

数学的思维方式从一到无穷大的数学哲学

数学的思维方式从一到无穷大的数学哲学数学是一门独特的学科,它具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哲学基础。

数学思维的特点是逻辑性、抽象性和推理能力强,能够帮助人们从一到无穷大的范围内进行思考和研究。

本文将深入探讨数学思维的起源、发展以及其对人类思维方式的影响。

一、数学思维的起源与发展数学思维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中。

早期人类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开始进行简单的计数和测量。

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对于抽象概念、模式和规律的追求越来越强烈,数学思维也逐渐形成。

在古希腊,数学开始被视为一种独立的学科,并建立了严谨的推理体系。

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以及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数论研究,为数学思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后,阿拉伯数学家将古希腊的数学知识传入欧洲,对欧洲的文艺复兴和科学革命产生了巨大影响。

进入近代,数学不断发展,形成了微积分、线性代数、群论等多个分支和理论体系。

这些数学概念和思维方式的建立,极大地推动了工业革命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二、数学思维的基本特点1.逻辑性数学思维强调严密的逻辑推理,从已知事实出发,通过逻辑推断得出新的结论。

数学推理按照严格的规则进行,每一步都必须符合逻辑的要求。

逻辑性的特点使得数学成为一门确凿无误的科学。

2.抽象性数学思维通过抽象的方式处理具体问题,将其转化为符号和模型。

通过抽象,数学思维能够深入到问题的本质,发现事物之间的共性和规律。

抽象性的思维方式使得数学能够应用于各个领域,并解决许多实际问题。

3.推理能力数学思维注重推理和推导,能够通过已知的条件得出未知的结果。

数学家通过推理能力可以发现未知的规律,并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推理能力的培养可以提高人们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数学思维对人类思维方式的影响数学思维方式的形成和发展,对人类思维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数学思维教会了我们运用逻辑和推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提升了我们的思维能力和判断力。

其次,数学思维培养了我们的抽象思维和模型建立能力。

易四方原理

易四方原理

易四方原理
易四方原理是一种用来分析人物性格的心理学原理,它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费奥多·巴金斯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

易四方原理基于“四种人格类型”的思想,即:内向/外向、感觉/直觉、思考/情感以及实际/理想。

这四类人格类型描述了一个人在不同情景中所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

内向/外向:内向的人更倾向于以内在的力量来处理他们所面对的问题,而外向的人则更倾向于以外部的力量(如求助他人)来处理问题。

感觉/直觉:感觉的人更倾向于通过实际的经验来判断事情,而直觉的人则更倾向于通过直觉和想象来判断事情。

思考/情感:思考的人更倾向于以逻辑的方式来处理事情,而情感的人则更倾向于以情绪为基础来处理事情。

实际/理想:实际的人更倾向于以实际的方式来处理事情,而理想的人则更倾向于以理想为基础来处理事情。

易四方原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的性格,并能更好地沟通和交流。

易道之象数思维逻辑

易道之象数思维逻辑

易道之象数思维逻辑易道之象数思维逻辑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与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同为“四大文明古国”。

昔华夏先贤,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感万物之兴衰、悟“三才”之哲理, 形成了自己独有的语言文字表达方式与思维模式。

其文化之形成与发展,历经千载,在解析宇宙、社会根本哲理方面,总结出了华夏儿女特有的思维方式——即以“象、数、理、用为特征的辩证性思维模式”。

尽管此“思维模式”与符号之表达,伴随着时代的变迁,已为常人所不熟悉,但,真理是客观的,它能经历上千年时间检验。

该“辩证性思维模式”内涵着极严密的象数思维逻辑推理,当代计算机与天文历法之原理均不外其中。

三、易道之宇宙全息观“天人合一”乃易道之宇宙全息观。

周易曰:“《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

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

原始反终,故知生死之说”,“《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

兼三材而两之”,“是故圣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

《易》乃天、地、人“三才”之道,天体运行所引起之天象变化,必然导致地势之物象变化,同时亦将引起人的思想和行为变化。

如:地球绕太阳一周,则人与树木之年轮亦增长一岁;天象引起之“二十四节炁”变化,则导致物候之季节性变化及地面作物与人的衣食变化;月象之盈亏,亦导致人的气血与情绪波动等。

故,《素问·生炁通天论》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

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炁九州岛岛岛岛岛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炁”矣。

(一)易道对宏观宇宙之认识对宇宙的认识,各家说法颇多,易道对宏观宇宙之认识主要有如下几点:1、宇宙乃阴、阳和合之客观本体《周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也;《黄帝内经》曰:“阳极生阴,阴极生阳”;《道德经》亦曰:“有无相生,难易相成”,“宇宙万物负阴而抱阳,冲炁以为和”;《类经图翼》亦曰:“阴根于阳,阳根于阴,阴阳相合,万象乃生”。

《大易之美周易的美学智慧》

《大易之美周易的美学智慧》

新书架《大易之美:周易的美学智慧》王振复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出版。

全书27万字,共282页。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关于巫学的理念与方法,从探读《周易》象数之学入手,以既诗性又智性的文笔描绘了一个神秘而玄妙的易学世界。

全书由宗白华《美学的散步》为代总序,正文分为九章。

第一章“巫:从人文深处苏醒”。

作者认为,八卦之学本质上是一种巫术文化,其基础是数与数的运演。

第二章“美:灿烂的日出”。

作者指出,从《周易》古经到《易传》,实现了从原始巫学智慧向哲学、政治伦理学与美学等文化智慧的转换。

第三章“气:‘与时消息’”。

作者认为,《周易》美学智慧文化哲学的基因是“气”,其内涵是“时”,“时”构建起了中华古代的人文时间美学观,即尚“变”美学观。

第四章“象:符号的‘宇宙’”。

作者认为,《周易》卦爻符号系统是中华古人创造的文化符号“宇宙”,它包蕴着原始科学、原始巫术、原始艺术审美等萌芽因素。

第五章“生:天地之大德”。

作者讨论了《周易》美学智慧的生命意识,指出《周易》以生殖崇拜原始文化为基础,构建了天人合一的美学智慧。

第六章“阴阳:刚柔之大化”。

作者讨论了《周易》阴阳美学智慧,认为“阴阳”生殖观念是由“生”之观念派生的,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属于美学智慧层次的“阴阳”观,其基本内核是崇父(天)意识与恋母(地)情结。

第七章“和兑:尚‘中’的审美”。

作者讨论了《周易》的“和兑”之美,认为《周易》关于和兑的美学智慧,是在“中”与“和”的文化意识、观念的交和对应中体现出来的。

第八章“人格:从巫到圣”。

作者探讨了《周易》的人格美学智慧,指出《周易》古经重“巫”,《易传》尊“圣”,从经到传实现了人格美学智慧从巫到圣的文化转型。

第九章“太极:大圆之境”。

作者阐释了《周易》美学智慧的逻辑原点———太极,指出太极是自然宇宙和社会人生的本体境界,是一种基于人之生命历程永恒流变的圆成境界。

(斯满红)《易纬文化揭秘》萧洪恩著,中国书店2008年8月出版。

易经的主要思维模式

易经的主要思维模式

易经的主要思维模式一、变化思维易经认为,宇宙万物都在不断变化,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

这种变化思维体现在易经的六十四卦中,每个卦都代表一种状态,而每个状态都在不断变化。

易经强调变化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顺应变化,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二、对应思维易经认为,宇宙万物都有对应关系,即一种事物与另一种事物之间存在相互对应的关系。

这种对应思维体现在易经的阴阳五行理论中,五行与五脏、五腑、五官等都有对应关系。

易经认为,只有了解事物之间的对应关系,才能更好地理解事物的本质。

三、象数思维易经中的象数思维是指通过观察事物现象和数量关系来揭示事物本质的一种思维方式。

易经通过八卦、六十四卦等符号系统来表达事物的现象和数量关系,从而揭示出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

四、隐喻思维易经中的隐喻思维是指通过比喻、象征等手法来表达事物本质的一种思维方式。

易经中的许多卦辞、爻辞都是通过隐喻手法来表达的,如“龙”、“凤”、“虎”等都是象征着某种力量或品质的符号。

五、类比思维易经中的类比思维是指通过比较相似的事物来揭示事物本质的一种思维方式。

易经中的许多卦都是通过类比手法来表达的,如“离卦”与“明”、“坎卦”与“险”等都是通过类比手法来表达其含义的。

六、整体思维易经中的整体思维是指从整体上把握事物本质的一种思维方式。

易经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只有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本质,才能更好地理解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规律。

七、辩证思维易经中的辩证思维是指从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来看待事物本质的一种思维方式。

易经认为,事物之间既对立又统一,只有从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来看待事物,才能更好地理解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八、时空思维易经中的时空思维是指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来考虑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

易经认为,时间和空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只有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来考虑问题,才能更好地理解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规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易研究2006年第3期(总第七十七期) 收稿日期:2006201202作者简介:萧洪恩(1961-),男,土家族,湖北咸丰人,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在读博士,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教授。

《易纬》“数”论的思维模式研究萧洪恩(华中农业大学社会学系,湖北武汉430070)(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摘要:本文论《易纬》“数”论的思维模式问题,认为《易纬》之“数”所要探讨的实质上是有关“数”的起源问题;有关自然史的演化序列问题;有关“数”的神化问题。

其实质是通过对“数”的发现、“数”的安置、“数”的神化,最后达到把“数”变成绝对的主宰。

这也是思辨哲学的一般致思途径。

关键词:易纬;数论;思维模式中图分类号:B234.99;B2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3882(2006)0320051208On the numberological thinking mode of Y i WeiXIAO Hong 2en(Depart ment of Sociology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0,China )(School of Philosophy ,Wu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72,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numberological thinking mode of Yi Wei (Apocrypha of the Y i ),pointing out that the substance Yi Wei attempts to reveal by numbers is about the origin of the numbers ,evolutionary se 2quence of the history of nature ,and the deification of the numbers.It ultimately aims to turn the numbers into the absolute governor through first finding the numbers ,then arranging them ,and then deifying them.This is also a general approach of dialectical philosophy.K ey w ords :Yi Wei ;numberology ;thinking mode 《易》“数”从来就是非常神秘的问题,许多人为《易》“数”之谜绞尽脑汁,各有心得。

而《易纬》之“数”在《易》“数”之中,又似更加套上了神秘的光环,更加深妙难测,并吸引了众多学者的深探。

但是,如果我们在剥去其神秘的外衣、抽去其特殊的运用外壳以后,就可以见《易纬》之“数”所要探讨的,实质上是有关“数”的起源问题,有关自然史的演化序列问题,有关“数”的神化问题。

它通过对“数”的发现、“数”的安置、“数”的神化,最后是把“数”变成了绝对的主宰。

这也是思辨哲学的一般致思途径,是《易纬》运用的一种特殊思维模式。

而有关“数”的起源问题,实际上就是“象”与“数”的先后关系问题,即《易纬・乾坤凿度》所谓“《易》起无,从无入有,有理若形,形及于变而象,象成而后数”(第124页)[1]。

一方面,它认为整个世界“有形始于弗形,有法始于弗法”(《乾坤凿度》,第115页)[1],因此,作为“与天地准”的《易》就必须从“无”讲起,这就是《易纬・乾凿度》的“《易》始于太极”(第79页)[1]。

通过“太极”的分化,产生出天地,于是“从无入有”,天地著焉,成为有形之物。

有形之物可见则有“象”。

而“象”之成在于阴阳及阴阳之变,故有物“象”。

所以,“数”的最初根源也就在于阴阳的矛盾运动,即“万汇滋溢、阴阳成数”(《乾坤凿度》,第124页)[1]。

另一方面,《易纬》又认为,通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体会事物的内部矛盾,必须依于《易》“数”,明其“数”,乃能实现《易纬・乾凿度》的“因阴阳定消息,立乾坤以统天地”(第81页)[1]的目标。

这固然因为“数”乃事物之“数”,更重要的是在于“数”一旦从事物中抽象出来,便由于思辨的加工而获得了独立的意义。

这样,“数”的推衍不仅来源于事物,而且反过来成了实现世界和谐与统一的根据,以歪曲的形式表现了世界生态有机论,即把自然、社会及人的认识的统一,天、地、人的统一等等,都借助于《易》“象”并通过《易》“数”来理解。

所以,“数”最终又变成了世界万事万物的主宰。

“万汇滋溢,阴阳成数”一、《易》“数”从何而来?这在《易纬》之前已有陈说,其中较为直接而明显的是《左传》僖公十五年所载韩简之说:“韩简子曰:龟,象也;筮,数也。

物生而后有象,象生而后有滋,滋生而后有数。

”(第365页)[2]此原本是说的龟占与筮占及其历史相继关系,龟占以“象”言,筮占以“数”言。

但到后来,其所论述的则是“象”与“数”的先后关系问题。

在韩简看来,事物一旦产生,便有了其可见之“象”,就意味着滋生繁衍;而一旦滋生繁衍,就有了繁衍之“数”。

在这里,“象”在先,“数”在后,“数”之成取决于“象”。

《易纬》的“数”论可认为是直接依于韩简之说的。

它不仅把“数”内在于事物之中,而且以为“数”之“太初”、产生直接依于物象。

因此,“数”的本源是事物,是万汇之滋溢。

它肯定整个宇宙在经过“太易”、“太素”、“太极”等“五运”阶段之后产生万物,这是一个起“无”入“有”的过程。

这个“有”即有形“太始”、之物,有形可见则为“象”,而有“象”便有其数量界限,即“象而后数”。

因此,“数”根源于“象”,是“象”之“数”。

由于《易纬》所论之“象”有一个先后之序:先是万物之“象”,次是“大象八”,再是阴阳之“象”,最根本的则是“阴阳”之“象”。

所以,在《易纬》看来,“数”也最终根源于“阴阳”。

它肯定“圣人凿开虚无、畎流大道,万汇滋溢,阴阳成数”(第124页)[1]。

认定“数”是阴阳矛盾的产物。

实质上,依于上述次序,我们同“大象八”及万物之“象”。

这就是《易纬》“数”论的思辨思维进程,是《易纬》样可以由“数”追寻出“阴阳”、对“数”的起源的阐明。

由于《易纬》主张“一阴一阳之谓道”,所以在论及“一阴一阳”时,《易纬・乾凿度》还把“数”“合十五”与“阴阳”的运动相联系:“阳动而进,阴动而退,故阳以七,阴以八为彖。

《易》一阴一阳,合而为十五之谓道。

阳变七之九,阴变八之六,亦合于十五,则彖变之数,若一。

”(第82283页)[1]这说明,“阴阳之数”的形成,在于阴阳自身的矛盾运动。

“阳动而进”,故由七至九;“阴动而退”,故由八至六。

但无论如何,阴阳之变动,其“数”都合于“十五”,没有分别。

这里面除了“数”产生于阴阳矛盾之外,还隐含着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动、静都根源于阴阳的矛盾运动,因此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阴阳之数”的主要特性是“合”,《易纬・乾凿度》还从“天地”这一“阴阳之根本,万物之祖宗”(《乾凿度》,第83页)[1]来阐明。

“天一、地二”,合而为三,即所谓“和”。

“天九、地六”,“合而为十五”,即所谓“道”。

合二十五及三十,即天数一、三、五、七、九与地数二、四、六、八、十之和的合数,即得万物之数。

因此,万数之源,悉本于此。

《易纬・乾坤凿度》肯定地指出:“天数:一、九、二十五、三万九千七百五十五;地数:二、六、三十、八万六千四百二十。

”(第1242125页)[1]这样,《易纬》把《易》“数”奠定在阴阳矛盾运动的基础之上,并且在“阴阳成数”的观点指导下,比较详细地论及了其它之“数”,其中包括《易》之上下经数之别等。

《易纬・乾凿度》在论述《易》之上下经之分时,以“阴阳”术“数”为据: 孔子曰:阳三阴四,位之正也。

故《易》卦六十四,分而为上下,象阴阳也。

夫阳道纯而奇,故上篇三十,所以象阳也。

阴道不纯而偶,故下篇三十四,所以法阴也。

(第83页)[1]因此,上下经之分,根源于阴阳之“数”。

由此可见,在《易纬》看来,《易》上下经之“数”,不仅依于“象”,而且是直接依于事物的内部矛盾之“数”的。

它不是人们的主观划分,而是阴阳矛盾之“数”的主观反映。

这就超过了《左传》僖公十五年论“象”之繁衍而生“数”的思想。

但是,《易纬》虽然看到了“数”产生于《易》“象”,而且直接依于“阴阳”矛盾。

可是,一旦他们把这种“数”抽取出来,便使这种“数”获得了独立的意义。

要知道,思辨的思维要从各种不同的“数”中抽取出一种抽象的“阴阳之数”是较为容易的,但是要把这种“阴阳之数”返回到各种现实的事物之中,则较为困难。

因此,为了找到“阴阳之数”的直接而具体的体现,又必须回过头来涉足各种具体事物之“数”。

这样,各种具体事物之存在,已再不是因其存在而是因为有“数”了。

也就是说,它们正是因有一定的“数”才存在的。

这里,“数”已经具有了“活”的意义。

在获得这一“活”的意义的过程中,“数”同时也就完成了安置自己的任务,并把“数”转化为万物的起源之“数”,即林忠军先生所正确地指出的“宇宙发生恰恰按照易数进行”。

(第57页)[1]二、“天地之数,万源由也”由上述可知,“数”是依存于“象”的。

但是,《易纬》又通过抽象,使“数”被当作了实体,又把实体了解为主体,了解为内部的过程,了解为绝对的主宰。

在这里,“数”就具有了绝对的意义,即从事物中抽取出来后,又安置于事物之中,并使之获得了神圣的地位。

如《易纬・乾坤凿度》论“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之数曰: 圣人设卦,以用蓍生,圣人度以虚实,英草与天齐休。

《万形经》曰:“蓍生地于殷,凋殒一千岁,一百岁方生四十九茎,足承天地数,五百岁形渐干实,七百岁无枝叶也,九百岁色紫如铁色,一千岁上有紫气,下有灵龙神龟伏于下。

轩辕《本经》曰:紫蓍之下,五龙十朋伏隐,天生灵菥,圣人采之而用四十九。

运天地之数,万源由也。

”(第1232124页)[1]从上述可见,圣人设卦所用之蓍草,其产生本于“阴阳之数”,通过由此及彼的推衍,就不仅是灵蓍之生,而且是万事万物皆得如此的。

所以,“运天地之数,万源由也。

”这里,我们不妨略举《易纬・乾坤凿度》中的几例以明之:其一曰:“圣人画卦,制度则象,取物配形,合天地之宜,索三女三男六十四象,以上下分之,阳三,阴四,法上下分位。

”(《乾坤凿度》,第123页)[1]此说明六十四卦以上下分之,是依于《易》之阴阳数的。

其二曰:“天本一而立,一为数源,地配生六,成天地之数,合而成性。

天三地八,天七地二,天五地十,天九地四。

”(《乾坤凿度》,第126页)[1]这即说明:因天数为一,故天本立于一;因天立于一,故要求地以六配之,此即天地之数合而成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