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生死攸关的烛光
寒假《阅读》答案

记叙文四、《完美的眼睛》1、山子通过给父母画肖像,明白了父母对他的爱。
2、示例:这可怎么办?我父母都是盲人,要是他们来了学校,同学们会怎么看我?我以后怎么在他们面前抬得起头?3、(1)一天,我布置了一条作业——给父母画幅肖像素描(2)放学后,山子磨磨蹭蹭走在后面,吞吞吐吐问我:“老师,作业我可不可以不做?”(3)第二天,同学们交上素描,山子却红着脸说:“老师,我还没有准备好,想画一幅最好的给您。
”(4)同学们大声赞同,山子却变了脸色,紧咬着嘴唇不作声。
(5)我奇怪地问他:“你不同意?”山子摇摇头。
我又问他:“那你同意了?”山子还是摇头。
以上任选一例即可4、虽然山子的父母是盲人,眼窝深陷,甚至连山子本人也不愿意面对,但是他们却成天用“心”看着山子成长,用爱支撑起他成长的天空,这眼睛因爱而完美。
5例子:我赞同。
因为爱是一种伟大而神圣的情感。
在绘画作品中,如果只有技巧而没有爱,那么作品就是线条色彩而无征服他人的力量,因此价值不高。
反之,如果作品既技巧高超,作者又心中有爱,那么作者才会赋予作品以灵魂,因而价值连城。
六、《隐形的翅膀》1、(1)—(4)女孩因失去双臂(残疾)而渴望像天使一样飞翔(5)—(8)在一位老人的鼓励下,女孩不懈努力,掌握了多种生活技能(或者:成功做到用脚做事)(9)—(11)女孩用双脚熟练驾驶轻型运动飞机,实现了飞翔的梦想。
2照应的句子有:“有一天我要把翅膀拿回来,那样我不但能拿饼干和玩具,还会飞了”“想想自己找回了失去的双臂,像天使一样在操场上空飞翔。
”“如果我有一双翅膀多好,哪怕只飞一秒钟”“但童年是那个飞起来的梦想却总让他挥之不去,他要像天使一样自由飞翔”等等作用——文章以“隐形的翅膀”为题,也是文章的线索,通过多处照应,逐层推进内容,使人物形象逐步丰满,也使文章更集中紧凑。
3如:不懈努力坚强与自信心灵与梦想艰苦训练身残志坚等作用——有力地揭示了主人公勇敢、坚强向命运挑战的顽强精神。
西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四单元 17 生死攸关的烛光》教案_11

《生死攸关的烛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法国一家母子三人机智、勇敢地保护情报的过程。
2.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的阅读,感受伯瑞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和镇静,体会法国人民的崇高爱国主义精神。
3.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及表现能力。
教学重点体会母子三人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所表现出的沉着、机智、勇敢。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同学们,今天我要给大家讲述一个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故事。
1939~~1945年,德国、意大利、日本及其仆从国发动了一次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军民死亡1亿零221万余人,最后以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的失败而告终。
就是在这场战争中涌现出许许多多热爱祖国,用生命同侵略者作斗争的人们。
法国伯诺德一家三口也积极地投身到这场卫国战争中。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生死攸关的烛光》板书课题,学生齐读怎么理解“生死攸关”二、整体感知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利用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2、朗读课文,思考问题1、读完课文后你有什么感受?请用文中的词语来形容一下。
2、课文是围绕什么事物来展开故事情节的?3、为什么小小的烛光关系这样重大?三、研析情节,理解课文.1、走进课文,关注伯诺德夫人一家的命运。
请大家看看故事情节发生了几次令人紧张的变化?请在文段中用横线划出来。
并随机板书:点燃点燃夺回。
2、在这些危机关头,伯瑞德夫人一家是如何与德军周旋的呢?随机板书: 吹熄`端走端走、熄灭自学课文,要求:画出描写伯诺德夫人一家动作、语言的句子,认真读一读,体会当时的那种紧张气氛。
3、故事情节如此曲折动人,你能用那些成语来形容呢?引导学作答.4、组织学生交流。
交流伯瑞德夫人的表现。
语言:师:请同学们各自轻声读读伯瑞德夫人的话:“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
”想想应该强调哪些字词。
(学生各自试读,然后交流。
烛光的阅读答案(最新版)

烛光的阅读答案烛光的阅读答案烛光的阅读答案篇一《生死攸关的烛光阅读答案》生死攸关的烛光阅读答案 1第二次世界大战间,在危急的情况下,法国人伯瑙德夫人母子三个人冷静,机智地周旋于三哥德寇之间,最终使情况转危为安。
2关系到生和死。
指生死存亡的关键 3可以看出小女儿机智勇敢,可爱。
4以烛光为线索,展开对本文的描写。
1.C 2.(1)他们一家三口的生命将告结束(2)秘密情报站会遭到破坏 3.你可以不用蜡烛凶恶 4.(1)比喻和夸张(2)害怕又憎恨 5.勇敢、智慧、镇定 6.“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歌颂老师的奉献精神;“烛光里的妈妈”歌颂伟大的母爱。
烛光的阅读答案篇二《生死攸关的烛光阅读答案》生死攸关的烛光阅读答案 1严密 2情报被德国人发现将伯诺德夫人和孩子杀死 3突出了德军的凶恶残暴,渲染一种紧张的气氛。
4紧张不安,害怕秘密被发现全家乃至情报站带来厄运 5机智勇敢,正义,爱国。
6B 7指燃烧下去就暴露秘密给家人带来不幸烛光的阅读答案篇三《阅读及答案》初一语文阅读专题练习一, 记叙文(一)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甲)、(乙)、使我的心也(丙)然而又(丁)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1.春夜出航,充满诗情画意,作者是从哪些角度进行描写的?试以第一段文字为例进行具体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1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1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2.第二段文字空格甲、乙、丙、丁处的恰当词语依次是:(1分) A.宛转悠扬兴奋沉静 B.宛转悠扬沉静自失 C.修扬宛转沉静自失 D.悠扬宛转兴奋沉静 3.第二段文字中的“他”指代_____________________,“豆麦蕴藻之香”是对前面“____________________”的照应。
《生死攸关的烛光》蜡烛

《生死攸关的烛光》蜡烛一、起源蜡烛起源于原始时代的火把。
原始人把脂肪或者蜡一类的东西涂在树皮或木片上,捆扎在一起,做成了照明用的火把。
大约在公元前3世纪出现的蜜蜡可能是今日所见蜡烛的雏形。
在西方,有一段时期,寺院中都养蜂,用来自制蜜蜡,这主要是因为天主教认为蜜蜡是处女受胎的象征,所以便把蜜蜡视为纯洁之光,供奉在教堂的祭坛上。
从现存文献看,蜜蜡在我国产生的时间大致与西方相同,日本是在奈良时代(710~784年)从我国传入这种蜡烛的,和现代蜡烛相比,古代蜡烛有许多不足之处。
唐代诗人李商隐有“何当共剪西窗烛”的诗句。
诗人为什么要剪烛呢?当时蜡烛烛心是用棉线搓成的,直立在火焰的中心,由于无法烧尽而炭化,所以必须不时地用剪刀将残留的烛心末端剪掉。
这无疑是一件麻烦的事,1820年,法国人强巴歇列发明了三根棉线编成的烛心,使烛心燃烧时自然松开,末端正好翘到火焰外侧,因而可以完全燃烧。
但蜡烛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它的材料一般是有许多缺点的动物油脂,解决这一难题的是舍未勒尔等人。
1809年6月至7月间,法国科家舍夫勒收到一家纺织厂的来信,请他分析、确定他们寄来的一个软皂样品的成份.他拿着这封信思索了很长时间,心想:要研究肥皂,看来还得从原料油脂入手.在仪器设备非常简单、朴素的学校实验,他研究了皂化过程中需要使用的各种油脂。
经过大量实验,他第一次发现了这样的事实:在一切油脂中,不论其来源如何,脂肪酸的含量均占95%,其余的5%则是皂化过程中生成的甘油。
通过研究他搞清了皂化过程的本质,同时他还有一项重大的发现:当时用油脂做成的蜡烛,由于里面有甘油,燃烧时火焰带烟,气味难闻。
若改用硬脂酸做成蜡烛,燃烧时不仅火焰明亮,而且几乎没有黑烟,不污染空气。
舍夫勒尔把他的发现告诉盖一吕萨克,并建议两人共同研究如何具体解决这个问题。
他们用强碱把油脂皂化,再把得到的肥皂用盐酸分解,担取出硬脂酸。
这是一种白色物质,手摸着有油腻感,用它制成的蜡烛质地很软,价钱更加便宜。
五年级语文试题大全

五年级语文试题答案及解析1.我会选择关联词填空。
(5分)⑴()噪音这位“隐身人”难以对付,人们()想出了许多制服它的办法。
⑵()装上“吃音玻璃”,街上的声音为40分贝时,传到房间里()只剩下12分贝了。
⑶它们在树上做窝、生活,()树被风刮得太厉害,()到地上来。
⑷“夹丝玻璃”()被打碎了,碎片()藕断丝连地粘在一起。
⑸鲸生活在海洋里,虽然体形像鱼,可它()鱼类,()哺乳动物。
【答案】⑴尽管...还是...⑵如果...就...⑶只有...才...⑷即使...仍然....⑸不是...而是...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鼓舞()()错误改变()继承()()经验提高()()态度()作用【答案】鼓舞斗志严重错误改变现状继承遗愿丰富经验提高警惕诚恳态度伟大作用3.加偏旁,巧组词。
【答案】草莓悔恨海洋池塘他人驰骋法律怯懦砝码4.课内短文。
城市的明眸看变化了的青岛,就如看新妆的丽人,千娇百媚。
而那一尊尊精美的城市雕塑,就像丽人的明眸(móu)。
那日,我到百花苑游览。
似[sì]有若无的细雨使人倍感舒适。
苍松翠柏掩映着的二十余座名人雕像都是在青岛留名的文豪,如闻一多、老舍、沈从文等。
东海路是条新辟(pì)的傍海大道,在蓝天碧海的衬映下,座座雕塑错落排列在道旁各个园区。
那些园区光听名称就叫你觉出了不凡:海风、海韵(yùn)、海趣、海涛……在海风园和海韵园间,有宽广的五四广场。
广场上矗(chù)立着大型雕塑“五月的风”,凭颜色可以看做火炬,而凭造型又极似旋[xuàn]风。
这雕塑,一下子就将青岛人在发展变化中的气派和雄心表达出来了。
从五四广场往西,就是海韵园,稍稍一弯,又弯出了浪琴园和银都花园。
而尽西头,便是尽现“明眸”之美的海涛园。
海涛园坐落于太平角六路,是名副其实的雕塑园。
它的主体雕塑是一座名为“天地间”的青铜雕,在拍天海浪的衬托下,显得特别壮观。
她的造型是一双巨足上立着一双巨手,两手之间托着一个圆球,意味深远,气派极了,雄伟极了。
建华区二小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危急时刻20生死攸关的烛光教案设计北师大版

【教材分析】
《生死攸关的烛光》是北师大版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讲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一家母子三人机智、勇敢地保护装有情报的半截蜡烛的事迹,歌颂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全文共七个自然段,按记叙顺序分为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为第一至二自然段,作者首先概括地介绍了伯瑙德母子三人参加了秘密情报的传递工作,以及他们保护情报采用的方法;第二部分是第三至七自然段,详细介绍了伯瑙德母子三人怎样想尽办法、机智勇敢的保护装有情报的半截蜡烛,最终使情报安然无恙的保存下来。
6。师:是啊!生活是多么美好,大音乐家深深爱着达格尼,用乐曲捎来了对她的祝福,难怪音乐会结束后,这位十八岁的姑娘走到海边,面对大海高声说:(齐:“生活啊!我爱你——”)(破折号的作用是什么)
7。过渡:让我们随着美妙的乐曲,一起回味这珍贵的礼物。(齐读课文)
教学板书:
17十年后的礼物
没礼物送
十年前:怀疑
三、学习课文,体会情感
过渡;达格妮收到礼物心情是怎样的呢?
(一)学习,朗读课文1—3节
1.默读1—3节,划出能表达达格尼心情的句子
2。交流出示,指导朗读
(1)忽然,她坐直了身子,睁大了眼睛。她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能用一个词来表述她此刻的心情吗?板书:惊讶达格尼惊讶是因为什么?
(2)这是怎么一回事儿?这个著名的音乐家怎么会知道她的名字,而且将一支乐曲献给她呢?也用一个词来说板书:惊异
17十年后的礼物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拼音、工具书等读准字音,进一步扩大自己的识字量。
2。了解破折号在句子中的作用;能仿照课文,学习写一句话或几句话。
3。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了解音乐家以奇妙的方式,信守了十年前的诺言,给他人送去了比任何东西都珍贵的礼物,体会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
续写《生死攸关的烛光》500字五年级

续写《生死攸关的烛光》500字五年级续写《生死攸关的烛光》500字五年级德军走了,伯瑙德夫人一家长叹了一口气,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地。
然而,一场意料之外的危机正一步步靠近他们。
十来分钟后,门外响起了一串急促的脚步声。
伯瑙德夫人意识到,可能是德军回来了。
她让孩子们拿着藏有情报的蜡烛躲到后门,随时准备逃跑,自己取了一把枪,也躲到后门,透着门缝看屋里面的情况。
“咚”的一声,一个人引领着一群德军将门撞了开来。
伯瑙德夫人看见,那个人,不是别人,而是一个情报站的同志!看来,他背叛了盟军。
伯瑙德夫人边想边带着孩子们往一条冷清的街道上跑。
德军听到脚步声,追了出来,对着伯瑙德夫人他们所在的方向射击。
伯瑙德夫人毫不畏惧,也拿出枪来反击,走在前面冲锋的德军倒下了。
“啊!”伯瑙德夫人痛苦地喊了一声,子弹击中了她的左臂。
她捂着伤口,不让血渗出来,跌跌撞撞地和孩子们跑到了另一个盟军情报人员--莫泊桑开的诊所。
莫泊桑接待了伯瑙德夫人一家,安顿好孩子们,小心翼翼地用绷带帮伯瑙德夫人缠好伤口。
伯瑙德夫人紧张地说:“莫泊桑同志,情报站有人出卖了我们!”莫泊桑吃了一惊,说:“这可不得了,我得赶快告诉盟军!”说话的功夫,他已在一张纸条上写下这里的情况,捆在信鸽的脚上,放飞了信鸽。
盟军得知消息后,立即将伯瑙德夫人一家和所有情报人员接出城外。
果真,不久德军就封锁了整个厄普市,进行了全城大搜查。
伯瑙德夫人将蜡烛里的情报取出来,交给了盟军,为盟军情报工作提供了很大帮助。
不久之后,德国法西斯便被赶出了法国。
五年级:樱花的笑容续写《生死攸关的烛光》500字五年级德军走了,伯瑙德夫人一家长叹了一口气,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地。
然而,一场意料之外的危机正一步步靠近他们。
十来分钟后,门外响起了一串急促的脚步声。
伯瑙德夫人意识到,可能是德军回来了。
她让孩子们拿着藏有情报的蜡烛躲到后门,随时准备逃跑,自己取了一把枪,也躲到后门,透着门缝看屋里面的情况。
“咚”的一声,一个人引领着一群德军将门撞了开来。
阳光计划四年级下册阅读理解答案

阳光计划四年级下册阅读理解答案1.课外阅读21世纪的家——绿色住宅21世纪的住宅花样繁多,适合人们不同的需求。
如果你是个“小气鬼”,请不妨借鉴一下日本的“太阳能住宅”。
在住宅中普及太阳能发电是日本政府“阳光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日本通产省计划在以后太阳能发电设备的发电能力达到500万千瓦,使100万户的居民可以依靠太阳能发电设备给自己提供足够的电力。
政府还和电力部门达成协议,白天居民家庭(富裕富余)电力可以通过普通电网卖给电力公司,晚上或阴雨天气可以从电力公司的电网购买电力,到一定时间进行结算。
日本早从1994年就开始促进(普及普遍)太阳能发电,并设立“个人住宅太阳能发电补助制度”,对个人住宅太阳能发电设备给予50%的财政补贴。
2001年,日本财政用于个人购买太阳能发电设备的补贴(预计预算)达160亿日元。
如果你喜欢自然,喜欢绿色,就来(关心关注)一下诞生在澳洲的“生态住宅”。
这一款被澳洲的植物学家和生态建筑师视为澳洲人的世纪房屋,其特点是充分利用一切空间栽种各种植物。
室内顶棚空间种植着下垂式倒挂草本植物,室外平缓宽大的房顶或外墙爬满藤本植物。
从外部看,整个房屋与周地面连成一体,完全呈绿色。
预计21世纪中期将全面普及“绿屋”,澳大利亚的首都堪培拉将变成绿色植物编织的城市。
而堪培拉每个新建住户都可得到一份市政府的丰厚“绿礼”——15棵不同品种的树木和30丛灌木,并在新居落成之日,由身穿绿色制服的志愿者帮助栽种。
德国柏林的新议会大厦也采取了“绿色建筑”设计,所有房间都可以自然通风,冬暖夏凉,而其中消耗的能源,98%都来自太阳能。
(1)读一读,画去文中括号里不合适的词语。
(2)文章介绍了“ ”“ ”和“ ”三种“绿色住宅”。
(3)文章两个画线句子中加点词“绿色”分别是什么意思?(4)“生态住宅”的特点是什么?(5)堪培拉市政府送给新建住户的“绿礼”是什么?2.课文精彩回放。
晋察冀边区的北部有一条还乡河,河里长着很多芦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神态描写:
面色苍白
5、总结出三折中伯瑙徳夫人一家的动作、心理描写。
动作描写:
伯瑙徳夫人:急忙取出、轻轻吹熄。 雅克:慢慢站起、伸手端起、从容搬回、默默坐待。 杰奎琳:娇声说、仰起小脸、镇定端起、踏上阶梯。
心理描写:
伯瑙徳夫人:1.万一蜡烛点燃到铁管处后就会自动熄灭, 同时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的生命也告结束。2.她似乎感到 德军那几双饿狼般的眼睛都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雅克:他知道,厄运即将到来了,但在斗争的最后阶段, 自己必须在场。
4、总结出三折中伯瑙徳夫人一家的语言、神态描写。
语言描写:
伯瑙徳夫人:“瞧,先生们,这盏灯更亮些。” 雅克:“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来生个火吧。” 杰奎琳:“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 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 “那太好了……不过 司令官先生,今晚我的头很痛,我想睡觉了,下 次你再给我讲好吗?”
1、看第一、二自然段,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主 要人物和历史背景分别是什么?
时间:二战时期 地点:法国第厄普市 主要人物:伯瑙徳夫人、雅克、杰奎琳 历史背景: 大背景:世界第二次大战 小背景:马其诺防线被攻陷,丈夫当了 德国人的俘虏。
2、第三自然段中,伯瑙徳夫人保管的是一份什么样 的情报?她都想了什么方法?
1.特工人员搜集到的绝密情报。 2.藏在椅子的横档中,盛着剩汤的铁锅 内,半截蜡烛中。
3、围绕半根蜡烛开始的一场较量,真可谓一波三折, 从四、五、六、七自然段看是哪三折?
第一折:中尉顺手拿起蜡烛,伯瑙徳夫人取 出油灯吹灭蜡烛。 第二折:中尉重新点燃,雅克以搬柴为由端 起蜡烛。 第三折:中尉呵斥,雅克失败,杰奎琳以上 楼睡觉为由向少校撒娇,最终成 功。
猜谜语
心细如线, 胸怀大志, 燃尽自己, 照亮别人。 ------蜡烛
浪漫
美丽/温馨
明亮
昏暗/微弱
11、生死攸关的烛光
生死攸关:关系到人的生存与死亡。
学习目标:
1、了解本文故事的记叙要素,分 析人物描写,从中总结人物的精神 与品质。 2、体会及学习伯瑙徳夫人一家三口 的爱国精神。
表演式朗读展示
6、根据上面总结出的人物描写可以看出一家三口是 什么样的人?他们这样是因为什么?
勇敢、镇定、机智、勇于献身。 是因为他们的爱国精神,在国家遇到危 难时必须要用生命去捍卫。Leabharlann 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你的收获是什么?
作业
1、课下再读一遍课文,体会情感。 2、杰奎琳走上最后一个阶梯,故事戛然而 止,那么接着有可能会怎么发展呢?请展开 想象续写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