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菩萨蛮·山亭水榭秋方半翻译赏析

合集下载

菩萨蛮诗文赏析两首

菩萨蛮诗文赏析两首

菩萨蛮诗文赏析两首菩萨蛮诗文赏析两首引导语:《菩萨蛮》是温庭钧的作品,词中委婉含蓄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并成功地运用反衬手法。

鹧鸪双双,反衬人物的孤独;容貌服饰的描写,反衬人物内心的寂寞空虚。

作品充分体现了作者的词风和艺术成就。

下面我们学习一下其中两首词的诗文赏析。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娥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赏析:这首《菩萨蛮》,为了适应宫廷歌伎的声口,也为了点缀皇宫里的生活情趣,把妇女的容貌写得很美丽,服饰写得很华贵,体态也写得十分娇柔。

仿佛描绘了一帽唐代仕女图。

词的上片,写床前屏风的景色及梳洗时的娇慵姿态;下片写妆成后的情态,暗示了人物孤独寂寞的.心境。

全词委婉含蓄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并成功地运用反衬手法。

鹧鸪双双,反衬人物的孤独;容貌服饰的描写,反衬人物内心的寂寞空虚。

表现了作者的词风和艺术成就懒:句指懒得起来迟:句指梳洗打扮慢吞吞意迟迟菩萨蛮夜来皓月才当午,重帘悄悄无人语。

深处麝烟长,卧时留薄妆。

当年还自惜,往事那堪忆。

花露(一作落)月明残,锦衾知晓寒。

赏析前三句都是写环境。

第一句写时间,应该是在后半夜。

第二句写地点,在重帘之后,也就是在闺中。

另外还有“无人语”三字,写环境之静,也点出词中女子孤身一人。

第三句写室内环境,熏炉里麝香已经燃尽(所以才到了“深处”)。

第四句写到人,“卧时留薄妆”,就是说,这女子睡时脸上还留着淡淡的妆。

本来,这是个很美也很幽静的状况,但是透出一股孤寂的情绪来。

下片写女子的思绪。

当年还自惜”,女子在一片寂静中醒来,躺在床上回忆过去,感觉过去的美好都已经不再。

“往事哪堪忆”,往事不堪回首,为什么呢?因为现在是孤身一人,越是回忆过去的美好,越是映衬出现在的孤寂,所以不堪忆。

“花露(落)明月残”,写景,以这种零落的景象暗示女子的遭遇或是思绪。

“锦衾知晓寒”这句意蕴最为丰富,细点说:“晓寒”,不单单是指温度的低,而是说“我一个人孤睡,凌晨所感受到的寒冷”,意思主要是放在“孤睡”上。

温庭筠菩萨蛮全词翻译及赏析

温庭筠菩萨蛮全词翻译及赏析

温庭筠菩萨蛮全词翻译及赏析温庭筠菩萨蛮全词翻译及赏析菩萨蛮·水精帘里颇黎枕温庭筠水精帘里颇黎枕⑵,暖香惹梦鸳鸯锦。

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⑶。

藕丝秋色浅⑷,人胜参差剪⑸。

双鬓隔香红⑹,玉钗头上风⑺。

注释⑴菩萨蛮:词牌名。

此词咏立春或人日。

全篇上下两片大意从隋薛道衡《人日诗》:“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脱化。

⑵颇黎:李白《玉阶怨》“却下水精帘”,李商隐《偶题》“水纹簟上琥珀枕”,表示光明洁净的境界和这句相类。

“颇黎”既玻瓈、玻璃。

⑶”江上“两句:张惠言《词选》评注:“江上以下,略叙梦境。

”后来说此篇者亦多采用张说。

说实了梦境似亦太呆,不妨看做远景。

详见《读词偶得》。

⑷藕丝秋色浅:当断句,不与下“人胜参差剪”连。

藕合色近乎白,故说“秋色浅”,不当是戴在头上花胜的颜色。

这里藕丝是借代用法,把所指的本名略去,古词常见。

如温庭筠另首《菩萨蛮》“画罗金翡翠”不言帷帐;李璟《山花子》“手卷真珠上玉钩”不言帘。

这里所省名词,当是衣裳。

作者另篇《归国谣》:“舞衣无力风敛,藕丝秋色染”,可知。

李贺《天上谣》:“粉霞红绶藕丝裙。

”⑸胜:花胜,以人日为之,亦称“人胜”。

《荆楚岁时记》:“正月七日为人日,……剪彩为人,或缕金簿(箔)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头鬓;又造华胜以相遗。

”华胜男女都可以戴;有时亦戴小幡,合称幡胜。

到宋时这风俗犹存,见《梦梁录》《武林旧事》“立春”条。

⑹香红:指花,即以之代花。

着一“隔”字,两鬓簪花,光景分明。

⑺玉钗头上风:幡胜摇曳,花气摇荡,都在春风中。

作者《咏春幡》诗:“玉钗风不定,香步独徘徊”意境相近。

参考译文一个美女,睡在水晶帘里面玲珑的颇黎枕上,在这上面睡觉的女人干什么呢?相思怀念呢,屋里并不冷,暖暖的,香炉上焚着香,连绣着鸳鸯的锦被都是香的,这样的环境下少不了惹梦。

江边那绵长而细软的柳丝,刚刚发新芽,看上去朦朦胧胧,像笼罩在一片烟霭之中。

春天来了,大雁开始向北飞了,大雁一字飞过时,天上那一轮残月就要消失了。

10《红楼梦》试题:诗歌阅读

10《红楼梦》试题:诗歌阅读

10《红楼梦》试题:诗歌阅读十一、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咏月①(清)曹雪芹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

博得嫦娥应借问,何缘不使永团圆!菩萨蛮(南宋)朱淑真②山亭水榭秋方半,凤帏寂寞无人伴。

愁闷一番新,双蛾只旧颦。

起来临绣户,时有疏萤度。

多谢月相怜,今宵不忍圆。

[注]①《咏月》为《红楼梦》人物香菱所作。

①朱淑真,南宋女诗人,生于仕宦家庭,博通经史,尤工诗词,相传嫁给俗吏,为丈夫冷落。

1.香菱拜黛玉为师学诗,下列学诗原则不是黛玉认可的一项是()A.格调规矩是末事,以词句新奇为上。

B.学诗先从盛唐诗歌入手,多读多品。

C.学诗者要品读出诗歌的传承与化用。

D.新学诗者应从含义浅近的诗句读起。

2.对两首作品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香菱诗的首联、颔联集中笔墨描绘出月色的朦胧清淡。

B.香菱诗的颈联分别塑造了旅人思乡和闺妇思夫的形象。

C.朱淑真词用颦眉未变而愁闷新添表现愁绪的连绵不断。

D.朱淑真词用深夜流萤的点点荧光表现深沉清幽的意境。

3.请结合香菱、朱淑真的生平,分析两首作品画线句运用“月亮”意象表达的情感。

【答案】1.D 2.A3.“博得嫦娥应借问,何缘不使永团圆”大意是惹得月宫里寂寞的嫦娥也不禁要问:是什么原因不使人们永远团圆。

此时香菱已是薛蟠的小妾,而薛蟠远在江南,诗中“月亮”写出了香菱对远在他乡的丈夫的思念和只身一人的孤独之情。

“多谢月相怜,今宵不忍圆”大意是抬头望着天空一轮明月,想必是明月也怜惜我的忧愁,不忍变圆满。

相传词人朱淑真嫁给俗吏,为丈夫冷落,此词“月亮”表达出了词人的自我安慰和空虚寂寞的情怀。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

D.“新学诗者应从含义浅近的诗句读起”不是黛玉认可的学诗原则,根据《红楼梦》里“香菱学诗”情节中,林黛玉给香菱挑了这么三个人的诗打底,“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

古诗菩萨蛮·秋闺翻译赏析

古诗菩萨蛮·秋闺翻译赏析

古诗菩萨蛮·秋闺翻译赏析
《菩萨蛮·秋闺》作者为清朝文学家徐灿。

其古诗全文如下:西风几弄冰肌彻,玲珑晶枕愁双设。

时节是重阳,菊花牵恨长。

鱼书经岁绝,烛泪流残月。

梦也不分明,远山云乱横。

【前言】《菩萨蛮·秋闺》是清朝女词人徐灿的作品。

这是一首闺怨词,是作者早起与其夫分陈之遴居两地时所作。

此词将独守空闺女子的落寞凄苦之情,表现的细腻而又蕴藉。

【注释】①西风:秋风。

②鱼书:喻指书信。

【赏析】这是一首闺怨词,是作者早起与其夫分陈之遴居两地时所作。

上片由景生情。

秋风吹得女主人公冰肌寒透了,它却那般不解人意,只顾一味恼人。

身体感知的是时节的变迁,时节物侯的变迁不免令人顾影生怜。

因为“玲珑晶枕愁双设”——即使美丽的水晶枕也徒为虚设。

看着它们双倚的样儿怎不使人感念自身的孤单。

此处点明的是“愁”,“双”乃愁缘起。

重阳节是登高的好日子,亲朋友伴原该簪上菊花,喜悦地相偕而出。

而此时此刻,菊花着吉祥之物,却牵出了几多对远人的思念,让人恨恨难消!下片自道心事。

恨的却是远方人久无鱼书,音信全无。

独守闺中人的深情,怕只有深夜时长燃的蜡烛和佛晓前的淡月相知吧。

“烛泪流残月”,见出从傍晚到深夜,又从深夜到天明,主人公彻夜不能成眠。

想拖个吉梦在梦中见他,却也恍恍惚惚,醒转来只见得一抹远山、乱云簇簇。

这首小词,将独守空闺女子的落寞凄苦之情,表现的细腻而又蕴藉。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1。

《菩萨蛮》原文、翻译及赏析

《菩萨蛮》原文、翻译及赏析

《菩萨蛮》原文、翻译及赏析这首《菩萨蛮》词以精致的构思,精美的语言,写闺中思妇独处的情怀,刻画出一位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女性形象。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菩萨蛮》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唐代:温庭筠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译文眉妆漫染,额上的额黄半明半暗的闪耀着,鬓边发丝散漫将掩未掩那雪白的面颊。

懒懒地无心去描弯弯的眉,迟了好久才起身梳理晨妆。

照一照新插的花朵,对了前镜,又对后镜,红花与容颜交相辉映。

刚刚穿上的崭新绫罗短衣,上边绣贴着一双双的金鹧鸪。

注释小山:眉妆的名目,指小山眉,弯弯的眉毛。

另外一种理解为:小山是指屏风上的图案,由于屏风是折叠的,所以说小山重叠。

金:指唐时妇女眉际妆饰之“额黄”。

明灭:隐现明灭的样子。

金明灭:形容阳光照在屏风上金光闪闪的样子。

一说描写女子头上插戴的饰金小梳子重叠闪烁的情形,或指女子额上涂成梅花图案的额黄有所脱落而或明或暗。

鬓云:像云朵似的鬓发。

形容发髻蓬松如云。

度:覆盖,过掩,形容鬓角延伸向脸颊,逐渐轻淡,像云影轻度。

欲度:将掩未掩的样子。

香腮雪:香雪腮,雪白的面颊。

蛾眉:女子的眉毛细长弯曲像蚕蛾的触须,故称蛾眉。

一说指元和以后叫浓阔的时新眉式“蛾翅眉”。

弄妆:梳妆打扮,修饰仪容。

罗襦:丝绸短袄。

鹧鸪:贴绣上去的鹧鸪图,这说的是当时的衣饰,就是用金线绣好花样,再绣贴在衣服上,谓之“贴金”。

赏析这首《菩萨蛮》词以精致的构思,精美的语言,写闺中思妇独处的情怀,刻画出一位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女性形象。

小山,眉妆之名目,晚唐五代,此样盛行,见于《海录碎事》,为“十眉”之一式。

大约“眉山”一词,亦因此起。

眉曰小山,也时时见于当时词中,如五代蜀秘书监毛熙震《女冠子》云:“修蛾慢脸(脸,古义,专指眼部),不语檀心一点(檀心,眉间额妆,双关语),小山妆。

”正指小山眉而言。

《菩萨蛮》原文和译文

《菩萨蛮》原文和译文

《菩萨蛮》原文和译文《菩萨蛮》原文和译文《菩萨蛮》——韦庄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注释>①游人:这里指飘泊江南的人,即作者自谓。

合:应当。

②垆边人:这里指当垆卖酒的女子。

③皓腕:洁白的手腕。

④须:必定。

断肠:形容非常伤心。

<韵译>凡是到过江南的人都说江南的风光无限美好,离家远游的人只愿跟着江南一起苍老。

春天的江水清沏澄碧胜过春天,这时躺在画船之中细听雨声悠然入眠。

在炉边卖酒的少女像一轮明月,洁白的双腕像凝满霜雪。

年轻人未老时还是不要回乡,若是回乡一定会使你伤心断肠。

<评析>韦庄《菩萨蛮》共五首,是前后相呼应的组词。

本词为第二篇,采用白描手法,抒写游子春日所见所思,宛如一幅春水图。

起二句直言江南美好。

“春水”二句承上,一写江南水乡景色美,一写江南民居生活美。

下片“垆边”二句进一层写垆边肌肤洁白娇嫩的美女。

江南既有“碧于天”的美景,又有“画船听雨眠”的生活,还有双臂洁白如雪的美女,组合成“游人”只应该在江南终老的情意。

然而结末二句转入“未老莫还乡”的深沉感叹之中。

词人以避乱入蜀,饱尝离乱之苦,时值中原鼎沸,欲归不能,“还乡须断肠”一句,巧妙地刻划出特定历史环境下的词人思乡怀人的心态,可谓语尽而意不尽。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人人尽说江南好”,是与第三首词的“如今却忆江南乐”对应的,这里,我们要注意的是他所写的“人人尽说”,这其间所隐藏的意思是自己并未曾认为江南好,只是大家都说江南好而已。

下面的“游人只合江南老”,也是别人的劝说之辞,远游的人就应该在江南终老,以前王粲《登楼赋》曾说:“虽信美而非吾士兮,曾何足以少留”,江山信美,而不是我的故土,我也不愿久留,中国还有句老话:“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

李清照《菩萨蛮》全词翻译及赏析

李清照《菩萨蛮》全词翻译及赏析

李清照《菩萨蛮》全词翻译及赏析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

[译文]哪儿是我的故乡?除非大醉才能把它忘。

[出自]李清照《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着心情好。

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

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注释:日薄:形容日气温煦。

沉水:一种香木所制的香,又名沉香。

译文:一觉醒来*凉又孤单,鬓边梅花隔夜已凋残。

早春天气日丽风和。

夹衣上身心情还不错。

哪儿是我的故乡?除非大醉才能把它忘。

等到临睡烧一炷沉水,香烧尽了酒意还没过去。

赏析:这首词是李清照晚年的作品,抒发了深切的思乡之情。

通篇采用对比手法,上片写早春之喜,下片写思乡之苦,以美好的春*反衬有家难归的悲凄,深切感人。

“春犹早”是说春天刚到,虽然阳光还较微弱,但风已变得柔和,不象冬天那样刚猛,天气已渐渐暖和起来。

南方早春人们换著夹衫,欣喜万分。

三、四两句接写昼寝醒后。

“觉微寒是因为刚刚”睡起“,仍扣早春。

鬓发上*戴的梅花已经残落。

冬去春风闲适恬静,情绪基调是欢欣的。

下片转写思乡,情调突变。

“故乡何处是”不仅言故乡邈远难归,而且还含着“望乡”的动作,也就是说,白天黑夜,作者不知多少次引颈北向,遥望故乡。

“忘了除非醉”,平白如话,却极深刻沉痛。

借酒浇愁,说明只有醉乡中才能把故乡忘掉,清醒时则无时无刻不思念故乡。

“忘”正好表明不能忘。

这里正话反说加一层转折,把此意表现得更加强烈:正因为思乡之情把作者折磨得无法忍受,所以只有借醉酒把它暂时忘却,可见它已强烈到何种程度。

而作者之所以会有“忘”的念头和举动,不仅是为了暂时摆脱思乡之苦,还同回乡几乎无望有关:如果回归有期,那就存有希望,不会想到把它忘掉;惟其回乡无望,念之徒增痛苦,才觉得不如忘却。

真是不敢想却又不能不想,想忘偏又记起。

这种思想矛盾和精神痛苦,循环往复,不会完结。

结尾二句具体描写上句的“醉”字。

“沉水”即沉香的别称,是一种名贵的熏香。

睡卧时所烧的熏香已经燃尽,香气已经消散,说明已过了长长一段时间,但作者的酒还未醒,可见醉得深沉;醉深说明愁重,愁重表明思乡之强烈。

《菩萨蛮秋闺》原文及赏析

《菩萨蛮秋闺》原文及赏析

《菩萨蛮秋闺》原文及赏析《菩萨蛮秋闺》原文及赏析《菩萨蛮秋闺》原文及赏析1菩萨蛮·回文秋闺怨原文:井桐双照新妆冷。

冷妆新照双桐井。

羞对井花愁。

愁花井对羞。

影孤怜夜永。

永夜怜孤影。

楼上不宜秋。

秋宜不上楼。

诗词赏析:这是一首回文词,但与一般整首倒读的回文词有所不同。

此词两句一组,下句为上句的倒读,这比起一般回文诗整首倒读的作法要容易些,因而对作者思想束缚也少些。

这首回文词是作者“四时闺怨”中的“秋闺怨”。

苏轼有七首《菩萨蛮》回文词,这些词中,如“邮便问人羞,羞人问便邮”、“颦浅念谁人,人谁念浅颦”、“楼上不宜秋,秋宜不上楼”、“归不恨开迟,迟开恨不归”等,下句补充发展了上句,故为妙构。

这首词在格律、内容感情、意境等方面都符合回文词的要求,同时又不失作者的`大家气派,实为难得。

《菩萨蛮秋闺》原文及赏析2菩萨蛮·秋闺西风几弄冰肌彻,玲珑晶枕愁双设。

时节是重阳,菊花牵恨长。

鱼书经岁绝,烛泪流残月。

梦也不分明,远山云乱横。

古诗简介《菩萨蛮·秋闺》是清朝女词人徐灿的一首词。

这是一首闺怨词,是作者早起与其夫分陈之遴居两地时所作。

上片由景生情。

下片自道心事。

这首小词,将独守空闺女子的落寞凄苦之情,表现的细腻而又蕴藉。

此词感伤情调极为浓郁,但并不颓废,极富艺术感染力。

注释①西风:秋风。

②鱼书:喻指书信。

赏析/鉴赏这是一首闺怨词,是作者早起与其夫分陈之遴居两地时所作。

上片由景生情。

秋风吹得女主人公冰肌寒透了,它却那般不解人意,只顾一味恼人。

身体感知的是时节的变迁,时节物侯的变迁不免令人顾影生怜。

因为“玲珑晶枕愁双设”——即使美丽的水晶枕也徒为虚设。

看着它们双倚的样儿怎不使人感念自身的孤单。

此处点明的是“愁”,“双”乃愁缘起。

重阳节是登高的好日子,亲朋友伴原该簪上菊花,喜悦地相偕而出。

而此时此刻,菊花着吉祥之物,却牵出了几多对远人的思念,让人恨恨难消!下片自道心事。

恨的却是远方人久无鱼书,音信全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菩萨蛮·山亭水榭秋方半翻译赏析
《菩萨蛮·山亭水榭秋方半》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朱淑真。

其古诗全文如下:山亭水榭秋方半,凤帏寂寞无人伴。

愁闷一番新,双蛾只旧颦。

起来临绣户,时有疏萤度。

多谢月相怜,今宵不忍圆。

【前言】《菩萨蛮·山亭水榭秋方半》是宋代女词人朱淑真的一首闺怨词。

作为一位女词人,她多情而敏感。

词中写女主人公从缺月获得安慰,不啻是一种含泪的笑颜。

其词被评为“清新婉丽,蓄思含情,能道人意中事,同岂泛泛者所能及”。

【注释】榭:音谢,建于高台或水面(或临水)之木屋。

凤帏:闺中的帷帐。

娥:眉毛。

颦:作动词为皱眉,作形容词为忧愁。

【翻译】远处山上的小亭依稀可见,近处水上的楼台尽入眼底。

一个人躺在帷帐之中,无人相伴。

双眉上还是旧愁,心中又添了新愁。

转身起来,坐在窗前,眼前不时有流萤飞过。

抬着望着天空一轮明月,想必是明月也怜惜我的忧愁,不忍变圆。

【鉴赏】朱淑真本人的爱情生活极为不幸,作为一位女词人,她多情而敏感。

词中写女主人公从缺月获得安慰,不啻是一种含泪的笑颜。

无怪魏仲恭在《朱淑真断肠诗词序》中评价其词为“清新婉丽,蓄思含情,能道人意中事,同岂泛泛者所能及”。

“春秋多佳日”。

“山亭水榭”的风光当分外迷人,但词人却以极冷漠的笔调作出此词,因为“良辰美景奈何天”,消除不了“凤帏”中之“寂寞”——独处无郎,还有什么赏心乐事可言呢?“凤帏”句使人联想到李商隐《无题》诗中的名句:“重帏深
下莫愁堂,卧后清宵细细长”。

如此情状,叫人怎不颦眉,怎不愁闷?有意味的是,词人使“愁闷”与“颦眉”分属于“新”“旧”二字。

“旧”字以见女主人公愁情之久长“新”字则表现其愁情之与日俱增。

一愁未去,一愁又生,这是“新”;而所有的愁都与相思有关,这又是“旧”。

“新”“旧”二字相映成趣,更觉情深。

辗转反侧,失眠多时,于是乃有“起来”而“临绣户”似乎是在期待心上人的到来。

然而户外所见,只不过“时有疏萤度”而已,其人望来终不来。

此时,女主人公空虚寂寞的情怀,是难以排遣的。

在这关键处,词人又却又写出了一丝安慰,也算是自慰吧!词人给她一点安慰,一轮缺月,高挂中天,并赋予它人情味,说它因怜悯闺中人的孤栖,不忍独圆。

“多谢”二字,痴极妙极。

同是写孤独情怀,苏东坡在圆月上做文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朱淑真则在缺月上做文章“多谢月相怜,今宵不忍圆。

”移情于物,怨谢由我,真有异曲同工同妙。

此词最有兴味之所在正是结尾两句。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