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历史一模考试试卷分析

合集下载

福建省2015年高考历史一模二模试题分解选修部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福建省2015年高考历史一模二模试题分解选修部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东西方的先哲1.(2015·福建厦门一模·41)(16分)历史请考生在A、B、C三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答题时请在答题卡对应的位置上填涂作答的题号。

C【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符合正义的国家,其制礼作乐兴兵攻伐都决定于天子,而不符合正义的国家则决定于诸侯。

可以看出,孔子所谓的“正义”是基于秩序之上的,符合“礼”的要求才具有合法性。

……他提出的关于正义的观点都源自于对礼崩乐坏时代的不满,认为欲达到正义就要克己复礼,回归尧舜禹和周公之治。

——王菁菁《柏拉图与孔子的正义观:比较与启示》材料二“国家的正义在于三种人在国家里各做各的事”。

……柏拉图以思想家的敏锐眼光,看到了雅典近乎无序的状态,分析其原因之所在,表现出对社会纷乱的担忧。

同时,在对现实社会进行批判的基础上,积极呼吁、倡导一种和谐与稳定的理想社会观。

——侯典芹《孔子与柏拉图的理想社会观比较》(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孔子和柏拉图关于国家“正义”的核心思想。

他们关注“正义”的原因有哪些相似之处?(8分)(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孔子和柏拉图对理想社会统治者的要求。

与柏拉图相比,孔子对于理想社会的设计有何特点?(8分)【考点】孔子;柏拉图【解析】(1)第一小问思想,从材料一“制礼作乐兴兵攻伐都决定于天子”“符合礼的要求才具有合法性”信息可知,孔子主张符合周礼,贵贱有序,从材料二“国家的正义在于三种人在国家里各做各的事”信息可知,柏拉图主张城邦的统治者、武士和劳动者各安其位、各司其职;第二小问相似之处,从材料一“源自于对礼崩乐坏时代的不满”和材料二“看到了雅典近乎无序的状态”信息进行概括出即可。

(2)第一小问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要求统治者是为政以德,柏拉图要求统治者是哲学家王;第二小问特点,从材料“符合礼的要求才具有合法性”,“回归尧舜禹和周公之治”信息,并结合所学归纳即可。

高三一模历史质量分析

高三一模历史质量分析

---精品文档欢迎来主页下载2月临潼区高三一模文综历史检测质量分析2015年月初,临潼区教研室统一组织了全区高三年级的一模考试,并实年2 2015施网上评卷。

虽然本次高三文综考试历史学科的评卷人数少、时间紧、任务重、网上阅卷工作终于划上圆满的但在老师们加班、加点的共同努力下,阅卷量大,学生答题中现就本次高三历史一模检测的评卷情况,从试题的整体评价、句号。

精品文档.精品文档欢迎来主页下载---从得分情学生的得分率基本正常,本次文综历史考试选择题设计比较合理,题,如上面四图所示。

究其、、、况分析可以看出,错误率较高的是24283134信息“题没有注意题干28原因主要有:审题不准确,如义和拳和统治集团发动”精品文档.---精品文档欢迎来主页下载题没有从全球34题宗法制没有理解宗法制的实质,点,知识迁移能力弱,如24说明基础知识学生懒惰不愿意去深入思考,化角度理解问题。

复习时难度较大,这说明部分学生学习历史已经入但其与选择题失分相对均衡。

的复习尚须加强。

门,理解、分析、比较、归纳的能力已基本具备,也显示了历史学科第一轮复习的效果。

(二)Ⅱ卷材料问答题:分,材料解析题,难度适中,考查的主要内题:三个小题,共251 、第40考查容是工业化的负面影响环境污染及相关史实(这也是近几年关注的热点),分的占156分,最低分0分,至25的方向是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最高分题各分值段人数比例图所示:多数。

如下面40本题学生答卷中存在的问题:如第一小题考查的是第一次工业革概念模糊。

一是基础知识掌握不够扎实,只有少数学生回答的命时期的环境污染,大多数学生的答案都是工业革命如何,是工业生产、工业化。

虽然本题难度不大,但审题不清的问题仍然存在,主要集中在第三小题。

问题让从“历史责任”和“国际转移排放”的角度分析,这样直一部分学生问题问的是原因,接从字面理解就很容易,结果回答的是乱七八糟;回答的是“认识”、“启示”等等。

精品文档.---精品文档欢迎来主页下载第一小题和第二小题的第一问都是直接从材料二是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较差。

2015高考历史试题分析及2016年备考策略

2015高考历史试题分析及2016年备考策略
一、2015年历史高考试题分析(新课标2) (一)试题特点
通史结构 古希腊、罗马 古代中国 近代世界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4分 24分 25分 4分 26分 14分 4分 41分 12分 14分 27分 8分
近代中国
现代世界 现代中国
20分
4分 8分
25分
12分 4分
10分
45.(15分)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清代前期,正一品文官年薪俸银 180两,正七品知县 45
两 ,正九品官员 33两。这些银两除养家糊口外,还要支付随 从、幕僚的酬金及办公费用,普遍入不敷出。各级官员在征收 田赋等税收时,以各种名义额外加征。这些税外之税,小部分 作为各级衙门的办公经费,大部分被各级官员据为己有。“大 州上县,每正赋一两”,额外加征“银一钱五分、二钱不等”; 部分州县“数倍于正额 ”,以致引发民变。雍正帝认为,与
能力技巧方面:
(1)所有学生能准确从材料中提取出信 息并进行相应的归纳概括,务必做到全 面提取信息。 (2)绝大部分学生能准确调动与运用所 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并能用历史术 语表达出来。 (3)熟练运用解题技巧、避免低级失误, 做题效果得到提升。
习惯培养方面:
(1)所有学生能做到做题有痕迹,表达 段落化、序号化。 (2)90%的学生能使用历史语言表达。 (3)大多数学生养成及时改错并对错题 分析的习惯

30.1938年日本侵略者在北平设立“中 国联合准备银行”,发行“联银券”, 流通于平、津、鲁、豫等地;同时还发 行了大量不具备货币性质的“军用票”, 流通于市场。日本侵略者上述行径的目 的是( ) A.扰乱国统区金融秩序 B.转嫁战争负担 C.封锁抗日根据地经济 D.强化物资管制

山东省泰安市2015届高三下学期一模诊断测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山东省泰安市2015届高三下学期一模诊断测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山东省泰安市2015届高三下学期一模诊断测试文科综合试题历史部分第I卷(必做,共44分)一.选择题:第I卷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3.《唐会要》载:“元和二年十二月敕:自今已后,州府所送进士,如迹涉疏狂,兼亏礼教……虽薄有辞艺,并不得申送。

如后举事发,长吏奏停现任。

……并量事轻重贬降,仍委御史台常加察访。

”由此可见,唐朝科举A.地方可直接举荐进士 B.注重对士人品德的考查C.不看重士人诗文水平 D.由御史台主持考试事务【答案】B【KS5U解析】考查古代的政治制度。

结合史实可知科举制是需要通过层层考试授予不同官职,不能直接报考,故A项错误;从“如迹涉疏狂,兼亏礼教”就不得申送还会被停职,可知科举制重视对品德的考查,故B项正确;结合史实可知隋唐时期把诗赋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故C项错误;“仍委御史台常加察访”可知御史台是负责监察的,故D项错误。

所以应选B。

14.明代王骥德《曲律·杂论》载:“元人诸剧,为曲皆佳,而白则猥鄙俚亵,不似文人口吻。

盖由当时皆教坊乐工先撰成间架说白,却命供奉词臣作曲,谓之‘填词’。

”对材料认识最准确的是A.文学发展呈现世俗化趋势B.文人素养影响文学创作C.元曲发展渐显衰落态势D.都市繁荣促进文学发展【答案】A【KS5U解析】考查古代的文学。

根据材料“元人诸剧,为曲皆佳,而白则猥鄙俚亵,不似文人口吻”可知,元曲等剧种逐渐呈现出平民化,世俗化的趋势。

所以应选A。

15.戊戌政变后,慈禧对李鸿章说:“人说你是康党”。

李鸿章对曰:“若旧法能富强,中国之强久矣,何待今日?主张变法即指为康党,臣无可逃,实是康党。

”李鸿章被误认为“康党”的原因是A.倡导“中学为体,西学为用”B.创办淮军形成地方军阀势力C.创办了近代最早的民族工业 D.主张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答案】A【KS5U解析】依据所学,“康党”在戊戌变法之后是主张变法和改革的代言词,李鸿章认为应该主张进行较之前不同的改革才能富国强兵,所以李鸿章主张改革会被认为是“康党”。

2015高三二模历史剖析

2015高三二模历史剖析

2015届高考模拟历史试卷注意:1. 本检测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所有答题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无效。

答题纸与试卷上的试题编号一一对应,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2. 检测时间12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第1-30题每小题2分,第31-35题每小题3分,共75分)1.史诗中的神话情节看似荒诞不经,却是认识古代文明的重要线索。

反映地图所示文明区域历史发展的史诗是A.《吉尔伽美什》B.《罗摩衍那》C.《荷马史诗》D.《摩珂婆罗多》2.“城邦制度和直接民主两者是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的。

”雅典城邦为直接民主提供的一个重要条件是A. 城邦人口相对集中,互相比较熟悉B. 城邦人口较少,而且公民数量更少C. 城邦公民不从事劳动,闲暇时间多D. 城邦政务简单,人人都有能力管理3.屋大维的顾问抱怨说:“麻烦在于人口众多,管理事务繁杂。

因为公民包括了种族和能力上形形色色的人,他们的秉性和愿望更是千差万别,所以统治起来困难至极。

”罗马为此制定的一系列的法令统称为A.铜表法 B.公民法 C.万民法 D.自然法4.“诸侯朝天子曰述职。

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这段材料反映的历史时期在A. 殷商后期B. 西周初期C. 春秋时期D. 战国时期5.“当否定种姓制度并对不同于终级客观实在的灵魂的信仰发出挑战的时候,就诞生了一种广为流传的宗教,它迷住了整个东亚。

”材料中的“宗教”是A.基督教 B.伊斯兰教 C.佛教 D.道教6.“安拉是大慈大悲者和怜悯者,世界上只有真主,默罕默德是他的先知,在这一刻,十字架被新月所代替;圣索菲亚大教堂变成了清真寺……”此处的“新月”是指A. 罗马帝国B. 蒙古帝国C. 奥斯曼帝国D. 东罗马帝国7.在春秋战国时期,世卿世禄制逐渐为建立专职官僚制度所取代,在以下改革措施或政策中,体现这一变化趋势的是①奖励军功②推行县制③什伍连坐制④重农抑商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8.“早期汉代统治者基本上延续了秦代的政府制度,但汉高祖作了对中央集权统治来说引人注目也可能是必要的一个退步。

山东省菏泽市2016届高三历史下学期一模考试试题(含解析)

山东省菏泽市2016届高三历史下学期一模考试试题(含解析)

菏泽市2016届高三下期一模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第Ⅰ卷本卷共3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秦始皇曾采用战国时期阴阳家的终始五德说.该学说认为,各个相袭的朝代以土、木、金、火、水等五德的顺序进行统治,周而复始。

秦得水德,水德尚黑,所以秦的礼服旌旗等都用黑色。

这实际上反映出,秦代采用终始五德说旨在A.宣扬以德治国B.辩护政治法统C.推动经济交流D.加强民族融合【知识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试题解析】材料反映了秦朝使用五德的顺序来进行统治,这象征着王朝的传承有着合法性,故本题选B。

A错误,秦朝以法家思想作为治国思想。

C和D与材料无关。

【答案】B25.六朝商人诗只及富商,无视中小商人的存在;心羡商人财富,以欣赏的笔触述商人寻花问柳。

唐代商人诗既写富商,也写中小商人,对中小商人,则重在同情。

此现象表明当时A.抑制商业政策趋于严密B.豪门世族地位日益攀升C.政府放松对商业的控制D.商人社会地位有所提高【知识点】商业的发展【试题解析】材料反映了商人在诗歌中受到了描写、羡慕,这说明了商人地位的提高,故本题选D。

A出现于明清时期。

B无法从题中得出。

C不符合题中的“重在同情”。

【答案】D26.“须从根本求生死,莫向支流辩浊清。

久奈世儒横臆说,竞搜物理外人情,”这首诗反映了A.老子的“无为而治”B.荀子的“天行有常”C.朱熹的“格物致知”D.工阳明的“心外无理”【知识点】宋明理学【试题解析】材料反映了反对向外寻求天理,而需从内心出发,这符合心学的内容,故本题选D 。

AB与理学无关,C强调向外寻求天理,在题中遭到了批判。

【答案】D27. 17世纪晚期的传教士估计,仅上海就有20万织布工人和60万提供纱线的纺织工人。

广东等地的丝织、陶瓷业还主动灵活地调整产品结构,开发了专供海外市场的“粤缎”、“粤纱”等。

此史料印证了A.沿海地区生产专业化的分工B.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的兴盛C.海外贸易促进国内市场的扩大D.东南沿海自然经济开始瓦解【知识点】商业的发展【试题解析】材料反映了明清之际中国海外贸易的发展,带来了生产的区域化,如上海的织布、纺纱,广东的丝织、陶瓷业,故本题选A。

2015年一模考试历史学科试卷分析

2015年一模考试历史学科试卷分析

2015年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学科试卷分析
教师:任睿
一、试题整体情况分析评价
本次历史测试卷紧扣《历史课程标准》和教材,注重对《课标》的基本要求和教材中基本内容的考查,题型设置及其所占分值与中招考试题型相吻合。

试卷的知识覆盖面广,重点突出,尤其点出了今年的热点事件。

但试题量比较大,尤其是材料学生有点难理解,答题有点不理想。

二、学生答题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一)选择题20分。

此题内容结合教材的基础知识,但又有延伸,打破了传统试卷中选择题渐进式变难的特点,尤其是第1、2、3、5题,学生不仅需要对题进行分析,还要对答案进行分析,所以学生的自信心就稍有打击。

另外有些学生对题的理解不够细心,不全面,导致失误,比如第10题,没有抓住“深圳”两字,故选择了B。

此题学生平均得分在11分左右。

(二)非选择题30分。

三、教学建议
(一)结合《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考点要求,狠抓双基,努力提高课堂复习效率。

(二)深入研究考试大纲和河南省近三年中招试题,加强信息的取得,提高课堂复习质量。

(三)鼓励学生遇到难题要静下心来,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学会思考,不要题题翻书。

(四)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加强对尖子生、临优生和后进生的帮扶,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取得进步。

2015第二次省统测历史试卷分析

2015第二次省统测历史试卷分析

云南省2015届高三第二次省统测历史试卷分析一、试卷构成及命题思想试卷构成:本套历史试卷满分100分,由12个选择题(每题4分,共48分)、6个材料题(包括40、41两个必答题,45、46、47、48四个选做题,共52分)构成。

试卷命题范围涉及必修1、必修2、必修3,选修1、2、3、4、考查的知识覆盖面广,涉及了中西古代,近现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设问角度新颖,命题以能力立意为主,创设新情境,使用新材料;注重考查学生对背景材料的解读、分析、理解;试题的灵活性与信息的隐蔽性较强,选择题难易适中,材料题比较常规,难易程度适中。

二、试题特点1、本试题注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与主干知识的掌握,以主干知识作为命题载体,知识涵盖了中国古代、近代、现代的政治、经济、思想;以及世界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覆盖面较广。

2、注重考查学生对基本历史知识的分析、理解、归纳及运用能力,通过新情景的设置、新材料的利用,命题角度新,灵活性大。

3、以文字材料为主,背景材料新颖,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4、中西贯通,跨度较大。

三、学生成绩统计及试题范围1. 成绩统计基本情况2.分数段分布情况4.成绩分析从学生成绩分析:参考人数481人,及格人数59人,及格率12.3%。

最高分81分,最低分20分;绝大多数学生成绩分布在40-59分之间,高低分之间差距较为明显,尖子生不突出。

四、试题分析1、选择题分析:第24题:以中国古代思想流派的起源为切入点,以图示的形式,情境新颖。

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示的解读以及基础知识的应用。

本题对于学生来说,难度不大,正确率84%,误选A、B答案的同学相对较多。

由此可见,学生对图示的解读以及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还相当欠缺,还需加强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

第25题:以两汉时期反映社会观念的关键词在文献资料中出现的次数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两汉社会政治特征的掌握。

本题正确率为69.1%,误选B、C答案的同学较多。

可见,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相当欠缺,从而造成学生无法读懂材料和选项,做出正确选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历史一模考试试卷分析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历史一模考试试卷分析
一、试卷特点分析
本次试卷的命题思路充分体现了高考的教学要求,题目新颖灵活,图文并茂,既注重对基本知识的考查,又注重体现历史学科的能力要求,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以学生发展为本、重视能力培养的理念。

1、本次试卷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单项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计60分,考查的是必修1、
2、3的知识;第二部分为材料题,共4题,总分为60分,21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22题考查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23题考查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文化的影响,24题A考查商鞅变法,24B考查甘地。

2、试卷体现了考试说明中要求掌握的重点内容,本张试卷注重对基本史实的考查,且试题的类型比较符合新课程,出现了图片信息题,考查学生的读图、识图、用图的能力,符合教学中对重点的要求,突出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双基”能力的考查,部分题目突出了新课程的理念。

3、难度和区分度上,从整张试卷统计的难度系数来看:选择题偏容易,跟高考试题相比有一定差距;而材料题对学生而言比较难,主要是难在题目的设问上,比如“从字型结构上说明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区别”,学生会觉得无从下笔,但是在材料的选取上比较陈旧,有些都是学生熟悉的。

从试卷统计的区分度来看,这次试卷的区分能力并不强,某种程度上体现试卷的质量跟高考相比有一定差距。

4、具体得失分情况,以高三(11)班为例
该班参加考试人数39,最高分94,最低分60,总均分77.61,达B率74.4%。

选择题共20题,均分48.08 得分率: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得分率 92.31 84.62 82.05 64.1 79.49 56.41 76.92 97.44 56.41 87.18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得分率 87.1 94.87 66.67 87.18 97.44 74.36 84.62 100 56.41 76.92
非选择题均分:共5题
题号 21 22 23 24 25
均分 5.15 7.95 5.85 5.38 5.21
二、学生失分原因与存在问题分析:
21题:第(1)问学生在审题上被“字形结构”这一要求所迷惑,不知该从何下手去回答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区别,忘记了基础知识的运用;第(2)问学生的得分相对较理想,材料信息提取比较到位;第(3)问的“时代诉求”学生答题时没注意明清时期时代特征的这一基础知识的运用;第(4)问的设问让学生不知如何回答,对题意理解不清,答题泛泛而谈,没有从郡县制这一实例回答儒法在其中的变化。

22题:总体来看,这道材料题得分较高,学生从材料提取信息比较到位,基础知识比较扎实,主要问题在于对关键句的表达不到位,答案没有紧紧围绕材料主旨(主语)书写。

23题:第(1)问结合所学概括《新青年》创刊前后中国文化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原因,学生失分主要是基础知识不扎实,回答原因类的问题不注意思考角度;第(2)问围绕“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文化转型的运动”这一论点做小论文,学生相对比较熟悉,之前做过类似的,但是书写中还是存在基础知识错误,导致不得分。

24题A:学生答题过程中对材料信息的解读存在问题,甚至照抄材料;审题上对设问中的“制度环境”、“政治经济制度的表现”、“社会因素”等要求理解不清,答题时偏离题目要求,答不对题;基础知识不够扎实,答题不规范,如第(2)问政治、经济制度学生未根据材料信息去写,而是把商鞅变法的内容笼统的书写,目的也没有分开明确表达,导致失分。

24题B:第(1)问学生比较容易得分,根据基础知识和材料不难得出答案;第(2)问失分主要是学生审题不清,知识的调动运用能力欠缺,“在实践中如何”应该答甘地的具体运动措施,学生答案大多空话;第(3)问“国大党对甘地主义的取舍”这一设问学生不能从材料寻找关键句,即使找到关键句,也不能把它很好的表达概括出来。

三、教学中注意的策略
1、围绕考纲要求,落实基本概念,夯实基础,注重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落实基本知识时间段的掌握,尽量避免知识间相互搅拌混淆。

新课程教材中涉及的知识时间跨度大,而且知识间往往是分散的,这增加了学生记忆的难度,因此帮助学生在掌握好分散的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进一步从整体上把握课本知识。

这样才能增强学生解题的
能力和减少解题的阻力。

2、围绕高考考试说明要求,注重培养学生能力。

再次认真学习2016年考纲,明确方向。

根据高考的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尤其培养比较归纳、概括能力,多角度分析问题能力。

在抓紧基础知识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分析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减少学生在学习上的依赖性。

3、多利用图片和材料,创设和选取符合高考理念的精题好题,设置情境,让学生多做习题训练,不断巩固强化知识。

尤其是材料题的训练,要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教会学生答题的方式和方法。

选题要精、新,角度新颖,材料题要注意提高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和对专业术语的运用。

要力求答题规范、表述准确、条理清晰,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4、加强对学生答题的规范性训练。

字迹潦草、错别字特别多(专有名词)、语言表述不规范,审题不清是学生存在普遍存在的问题。

因此平时要加强对学生解题技巧的培养,应注意使学生养成使用规范语言、正确书写、仔细审题等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

5、注意结构意识培养,平时教学中注重知识整合。

历史知识的大板块就是围绕三大方面,一是背景、原因或者说条件,这一般又是从政治、经济、思想角度考虑;二是过程、表现,主要是阶段、人物、主张或内容这些方面;三是影响、评价或者是意义,一般是从积极、消极或者是政治、经济、思想、生活角度。

6、注意多与学生交流探讨问题,做到师生互动。

平时与学生多交流,了解学生在复习过程中的疑惑,及时帮助学生解答,上课时注重对学生的思维训练,并从学生的思维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7、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提高课堂效率。

课堂教学是教学中的主要环节,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也主要在课堂上。

而且课本中需要记忆的内容较多,头绪较繁杂,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知识引导者的作用,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