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荷塘月色》中通感手法的成功运用及原因
谈《荷塘月色》中通感手法的运用

谈《荷塘月色》中通感手法的运用
《荷塘月色》是一篇孤寂温婉而又抒情细腻的诗文,充满深情而又细腻的感受,作者运用了自然的手法用流动的字节将灵和肉的高度融合。
作者展示出一种深情的心灵,即:微风过湖面,冰花在潭水中,芦笙传着远近的传讯,这是一种普遍的感受,它在日常生活中反复出现,甚至只要闭上眼睛即可感受到这种自然,自然而又深情的心灵感觉,隐而不至,但凡后半部分里就可以看出作者关于自然界的热爱。
作者也将具体的事物与抽象概念相结合,如太阳静静的升起,星星照耀在湖面夜幕之中,犹如一般诗文中描述的广袤星空,引起了对宇宙的热爱之情,情绪的强大程度之超凡也让人们能感受到力度。
艺术家使用一种叫做通感的手法,来诉说这种遐想或联想,使读者能在文中轻易感受到作者的情感,这也就是为什么《荷塘月色》会有强大的感受力的原因所在,作者借助各种具体的比喻,赋予文章极具现实感和深意,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真挚而茕茕孑立的情感融合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情景。
高一语文《荷塘月色》赏析

高一语文《荷塘月色》赏析《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的代表作之一,也是高一语文教材的保留篇目,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一语文《荷塘月色》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一语文《荷塘月色》修辞美作者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写荷塘的景物。
有鲜明的比喻。
出水的荷叶“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使人联想到荷叶一旦翩翩起舞那种婆娑婀娜的丰姿;打着朵儿的花苞,像“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贴切传神;月光如“流水”一般,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月光流动而明净的特点。
有生动的拟人。
袅娜地开着的荷花,“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写出了叶子的密,也写出了叶子诱人的风致。
有深邃的通感。
通感是感觉之间互相沟通、移用的修辞手法。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作者把幽微的香气比作是渺茫的歌声,可见这香气飘忽不定,忽浓忽淡,时断时续。
又因为楼高且远,微风在吹动,所以楼上的歌声有渺茫的感觉,听起来似有似无,很不连贯。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作者把黑白相间的光和影构成的画面比作和谐的旋律,小提琴的名曲,把视觉形象转化为听觉形象,给人以视觉兼听觉的感受,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高一语文《荷塘月色》语言美1、动词的锤炼美。
在动词的选择上,作者绞尽脑汁,颇费了一番心机。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一“泻”一“浮”,点活了月光和雾气,充满了动感。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这个“挨”字,活画出了田田荷叶像一群光彩照人的少女妩媚多姿的形象。
“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中的“画”字,仿佛一位淡青妙手在展纸描绘,自然贴切地写出投在荷叶上的月影之美、之真。
2、数量词的点缀美。
数量词被一般人所忽略,但在朱自清的笔下却能准确地描述事物的特性,为被修饰的成分增添丰富的审美内涵,成为语言中的一个亮点。
如写微风过处“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灯光”,“一丝”、“一道”、“一带”、“一两点”,写出了淡淡月光笼罩下的荷塘特有的风韵,起到了丰富、润色、强化形象的作用,渲染了一种幽美的意境。
荷塘月色》中的通感

增强表现力
通感能够将抽象的情感和思想具体化, 使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作品的主题和 情感。
丰富语言
创造独特的审美体验
通感能够引导读者跨越不同的感官领 域,体验作品所传达的独特美感。
通感能够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增 强作品的感染力和艺术性。
02
《荷塘月色》中的通 感运用
视觉与听觉的通感
总结词
在《荷塘月色》中,朱自清巧妙地运用视觉与听觉的通感, 将荷花的色彩、形状与声音相结合,创造出独特的艺术效果 。
04
通感在文学中的发展 与影响
通感在文学中的历史演变
1 2 3
古代文学中的通感
在古代文学中,通感已经开始被运用,但表现形 式较为简单,主要通过比喻和象征手法来传达。
近代文学中的通感
随着文学的发展,近代文学开始更加深入地探索 通感的表现形式,通过更加细腻的描写和刻画来 展现通感。
现代文学中的通感
在现代文学中,通感被广泛运用,成为一种重要 的修辞手法,丰富了文学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通感表达的主观性可能导致读者对文 本的理解产生歧义,影响文本意义的 传达。
通感在文学中的争议与批评
一些批评家认为通感过于个人化,削 弱了文学作品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VS
有些读者可能对通感这种修辞手法持 有保留意见,认为它破坏了文学作品 的完整性和美感。
THANKS
感谢观看
解释
通感是将视觉、听觉、嗅觉、味 觉和触觉等不同感官的感受相互 交错、融合,使语言更加丰富、 生动和形象。
通感的表现形式
01
02
03
比喻
通过比喻来表现通感,如 “声音如画面”。
形容
使用形容词来描述感官感 受,如“甜美的歌声”。
朱自清《荷塘月色》赏析

朱自清《荷塘月色》赏析《荷塘月色》是中国文学家朱自清任教清华大学时所写的一篇散文,因收入中学语文教材而广为人知,是现代抒情散文的名篇。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朱自清《荷塘月色》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荷塘月色》原文: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
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
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
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
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
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
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
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
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
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塘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简析《荷塘月色》通感手法的运用

简析《荷塘月色》通感手法的运用作者:潘先武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10年第03期【摘要】《荷塘月色》以艺术的笔法,用通感描绘了月下荷塘的绿叶、荷花、清香及月色,给人以“惊异”的美。
通感手法的运用,调动了人的一系列感官,增添了文章的诗情画意,增强了事物的形象感,生发出审美愉悦的空间,给人以多重而交叉的美的意境。
【关键词】《荷塘月色》通感审美朱自清先生的传世之作《荷塘月色》之所以脍炙人口,为人所乐道,究其原因,是诸方面的,但也不乏通感之功。
先生以艺术的笔法,描绘了一幅令人陶醉的月下荷塘美景图:绿叶田田,荷花朵朵,清香缕缕,月色溶溶,像朦胧的幻梦,像缥缈的歌声,展现的是荷塘月色令人“惊异”的美,作者在描绘这一幅具有“恰是到了好处”的意境的图画时,调动了人所有的感官,准确生动而又精练形象地把诸种感觉相互沟通起来,全面地、主体地刻画、呈现出梦幻般的诗意。
文中特别值得揣摩的是: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花与景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此处,把“荷花”的“清香”比着远处的“歌声”,这就把嗅觉形象当成了听觉形象;用“梦”喻月色下的“叶子和花”,就把视觉形象转移为所有的感觉形象;将“月色”比为“奏着的名曲”,这就把视觉形象比成了听觉。
运用不同范畴的事物打比方,主体与喻体必须有较明显的相似点;上面的比喻却超出了这个范围,那么应如何去感知体味呢?其实这就是通感的艺术魅力。
钱钟书先生曾说过:“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鼻、舌、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
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锋芒。
”这种利用诸种感觉相互交通的心理现象,以一种感觉来描述表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方式,就是所谓的通感。
《荷塘月色》的通感欣赏

《荷塘月色》的通感欣赏近现代文学作品大量涌现通感的运用,缘于语言文化的不断丰富,通感已广泛的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感受之中。
如人们常用甜美来形容歌声,甜本属于味觉印象,美属于视觉印象,歌声则属于听觉感受。
钱钟书先生在《旧文四篇·通感》中分析道: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
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体质。
……他进一步举例说响亮一词,是把形容光辉的亮字转移到声响上;热闹、冷静二词,把表示温度(触觉)的热与冷同表示听觉的闹与静结合起来,通同一气。
这些例子都表明通感在现代语言文学中,既是提升文学审美表现力的重要方式,更是人们日常生活的通常体验。
在现代文学作品中,通感的使用,可以使读者各种感官共同参与对审美对象的知觉,克服审美对象知觉感官的局限。
从而使因文章而产生的美感更加丰富和强烈。
所以,近现代文学作品中的通感现象,较多的表现在对现实生活的描写上。
《荷塘月色》中有两句,历来被奉为近代文学应用通感的典范。
在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一句中,荷香为气味,只能以嗅觉感知,歌声为乐音,凭听觉方可获得。
但作者在描写时却打破常规,把声、香加以联系,时嗅觉与听觉沟通。
让读者积极调动生活经验,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能力。
以对远处高楼上飘来的渺茫的歌声这种体验来品味微风送来的缕缕清香,不由得产生这样的理解:歌声从远处高楼上飘来,自然不能听得十分真切,只能时断时续,隐隐约约的,但却更具吸引力,使人不由自主地凝神倾听;荷香是淡淡地,不会浓郁扑鼻,只能时有时无,如丝如缕,然而愈是如此愈能唤起人内心微妙地情感,情不自禁地去捕捉这种令人喜悦地清香。
于是,声与香这两种作用于不同感官地知觉,由于在人的心理反应上存有相似点,得到了自然而然地沟通。
此外,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岭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月色》通感例说

一
时一 时 地 、 分 一 分 地 源自 秒 一 秒 地 移 向 冬 , 间 实 一 一 其
针 , 常一 看总觉得是“ 平 不动” 其 实人造物 中最常动 的; 的无过于时辰钟 的针 了。 日常 生活 中的人生也 如此 , 刻刻 觉得我是我 , 似乎这 “ 永远 不变, 我” 实则与时辰钟
《 荷塘月色》 人教版高 中语文第一册 ,00 3月 ( 20 年 第 2版) 中有两 句 , 历来被研究者奉 为现代 文学应用 通
感的典范 :
() 1微风过处 , 来缕 缕清 香 , 佛远 处高楼 上; 送 仿 眇
茫的 歌 声 似 的 。
( ) 中的 月色并不均 匀, 光与影有 着和谐 的旋 2塘 但 律 , 梵婀岭上奏 着的名 曲。 如 () , 1句 是嗅 觉与 听觉 的沟通 、 交错 。本 体 是 “ 清 香”诉诸 我们 的是 嗅觉 ; , 喻体是“ 歌声 ”诉诸我们 的是 , 听觉 。由比喻构成 的通感 , 要有相似点 。“ 清香 ”因为 , 隐蔽时间的过去 与事物 的变迁 的痕迹 , 人误 认其为 使 恒久不变。这真是造物 主骗人 的一大诡计 !这有一件 比喻 的故 事: 某农夫每天朝晨抱 了犊而跳过一沟 , 田 到 里去工作 , 夕暮又抱 了它跳 过 沟回家。每 日如此 , 尝 未 间断。过 了一年 , 已渐大 , 犊 渐重 , 差不多变成大牛, 但 农夫全不 觉得 , 仍是抱 了它跳 沟。有一 天他 因事停 止 工作 , 日再就 不能抱 了这牛而跳 沟 了。造物的骗人 , 次 使人 留连 于其每 日每 时的生的欢喜 而不觉其 变迁与辛
在没有显著的痕 迹 可寻 。昼 夜也是 如此 : 晚坐在 窗 傍 下看 书, 书页上“ 渐渐” 地黑起 来 , 不 断地 看 下去 ( 倘 目
简析《荷塘月色》通感手法的运用

简析《荷塘月色》通感手法的运用朱自清先生的传世之作《荷塘月色》之所以脍炙人口,为人所乐道,究其原因,是诸方面的,但也不乏通感之功。
先生以艺术的笔法,描绘了一幅令人陶醉的月下荷塘美景图:绿叶田田,荷花朵朵,清香缕缕,月色溶溶,像朦胧的幻梦,像缥缈的歌声,展现的是荷塘月色令人“惊异”的美,作者在描绘这一幅具有“恰是到了好处”的意境的图画时,调动了人所有的感官,准确生动而又精练形象地把诸种感觉相互沟通起来,全面地、主体地刻画、呈现出梦幻般的诗意。
文中特别值得揣摩的是: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花与景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此处,把“荷花”的“清香”比着远处的“歌声”,这就把嗅觉形象当成了听觉形象;用“梦”喻月色下的“叶子和花”,就把视觉形象转移为所有的感觉形象;将“月色”比为“奏着的名曲”,这就把视觉形象比成了听觉。
运用不同范畴的事物打比方,主体与喻体必须有较明显的相似点;上面的比喻却超出了这个范围,那么应如何去感知体味呢?其实这就是通感的艺术魅力。
钱钟书先生曾说过:“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鼻、舌、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
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锋芒。
”这种利用诸种感觉相互交通的心理现象,以一种感觉来描述表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方式,就是所谓的通感。
一般认为通感可分为形容的和比喻的,前者如“红杏技头春意闹”(宋祁《木兰花》),后者如前文的“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不管怎样去界定它的类别,究其结果,不外乎是增添文章的诗情画意,增强文章所要表现的事物的形象感,生发出耐人咀嚼的意韵。
从读者的期待视野来看,我们知道,有一个不可忽视的“接受屏幕”要求外界客观的物象进入主体要以主观的情感体验为基础,通过这个“屏幕”作窗口而摄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析《荷塘月色》中通感手法的成功运用及原因
作者:单华锋
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4年第09期
摘要:朱自清在散文《荷塘月色》中巧妙运用了通感手法,收到了很好的修辞效果。
从美学角度来讲,通感是人们获得美感时的一种心理功能,结合《荷塘月色》原文对通感手法进行分析,可以得出通感手法成功运用的两个原因。
关键词:通感;荷塘月色;成功运用原因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27-0010-01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的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为广大读者所熟知。
《荷塘月色》能成为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主要得益于作者对夜幕下的荷塘景色出神入化的描绘,勾勒出了一幅意境优美的荷塘美景图。
在作者的描述中,多种修辞手法的恰当运用无疑起到了重要作用。
作者在文中运用了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在这些修辞手法中,通感手法的运用应该说是最奇妙的,在对荷塘美景的描绘中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作用,成为文章在修辞方面的一大特色和亮点。
从效果上看,通感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运用是成功的,在这一点上基本上可以达成共识。
论者在研究这一问题时多从通感手法运用的效果方面进行论述和研究,很少触及对通感手法成功运用的原因进行研究分析。
我们认为,只有对其成功运用的原因进行分析,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通感修辞手法,因而通感成功运用的原因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本文先从通感的定义谈起,继而讨论通感在文中的成功运用,然后分析其成功运用的原因。
一、通感的定义
通感是一种修辞手法,“感”是五官感觉,“通”是相通,就是在描绘事物景物时,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学等感觉器官相通。
通感手法的运用古而有之,在古代的诗文中就曾多次出现,如“红杏枝头春意闹”,视觉、听觉、触觉等相通。
贾岛《客思》中有“促织声尖尖似针”,听觉和触觉相通。
又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对琵琶女弹奏乐曲的描摹:“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问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听觉和视觉彼此相通交融,表现出琵琶女高超的弹奏技艺和琴声所展示的优美意境。
最早提出“通感”这一说法的是钱钟书先生,他在《通感》一文中指出:中国诗文有一种描写手法,古代批评家和修辞学家似乎都没用理解或认识。
用心理学或语言学的术语来说,这是“通感”或“感觉挪位”的例子。
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往往刻意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
现代汉语对通感的定义也是从钱钟书对通感的表述上来的,比如:“叙事状物时运用词语,使不相通的感觉器官相互沟通起来的辞格叫通感,也叫移觉。
又如:“在叙事状物时,用形象性的语言使感觉转移,从而启发接受者联
想、体味,这种修辞方式叫通感,又称移觉。
”这两种定义基本相同,简单地说,通感就是把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沟通起来以增强语言表现力的一种修辞手法。
二、通感在《荷塘月色》中的奇妙运用
在《荷塘月色》这篇散文中两处巧妙运用了通感的手法,一处是:“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一处主要描写荷塘里荷花的香味,缕缕的花香属嗅觉,渺茫的歌声属听觉,嗅觉和听觉相通,用远处渺茫的歌声来比喻随风飘来的缕缕荷花清香,两者都有断断续续的特点,这样的表现既形象又传神。
另一处是:“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这一处主要写荷塘中的月光,不均匀的月色属视觉,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属听觉,视觉和听觉相通,用和谐优美的乐曲比喻并不均匀的月光,月光不均匀但是和谐一体,乐曲旋律高低起伏也能和谐一体,这样用乐曲的和谐一致恰如其分地表现出了月光的和谐一体,表现出了荷塘月光的朦胧优美,收到了很好的修辞效果。
显然,这两处通感手法的运用恰到好处,对表现荷塘月色的优美意境起到了显著的作用,可以说是通感修辞手法成功运用的两个范例。
三、通感在文中成功运用的原因分析
我们说通感在文中运用得很成功,是因为通感的手法在文中起到了很好的修辞效果,这种修辞效果描绘出了一幅优美的荷塘美景图,更好地表现出了荷塘月色中的美,给人以美的享受。
从美学角度来说,优美的“荷塘美景图”是“审美意象”,“美的享受”是“美感”。
审美意象就是审美活动过程中人主观的意和客观事物的象融为一体而生成的表象世界,我们之所以能够感受到作者所描写的荷塘月色的美,是因为在我们的头脑中形成了荷塘美景的审美意象,感受到了这一审美意象,美感也随之产生。
在具体的审美活动中,人总是先通过视觉、听觉等感觉器官接触具体的事物景物,在心物感应的过程中产生审美意象,同时产生美感。
按照美学中美感的理论,通感是美感的一种心理功能,在审美活动中往往会产生通感现象,原因是:“首先,我们感受客观现实的美,不是从某一感观出发,而是从人的整体出发;其次,为了更好地更充分地欣赏美,一种感觉器官不够用,常常需要借助其它感觉器官的帮助和补充;再次,美感有时还借助于调动联想或想象的心理活动,由一种感觉器官过渡或扩大到另一种感觉器官;最后,各种感觉器官的交互作用,常常可以产生一种特殊的审美感受。
”这说明,通感在美感形成的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而文中通感的运用对荷塘美景美感的形成自然也起到了重要作用,也就是通感手法在文中运用得很成功,这样,通感在美感形成过程中发挥作用的原因也就是通感在文中成功运用的原因。
按照这一思路,结合前面美感和通感关系的理论,我们回到文中运用通感的两个例子进行分析:例子一,“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清香是嗅觉,歌声是听觉,在这一美的情景中,随风而来的花香一缕一缕,断断续续,审美意象是模糊的、抽象的,而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审美意象是生动的、形象的,由嗅觉的抽象意象转移到听觉的生动形象意象,审美感受更加明晰而强烈。
例子二,“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不均匀的月光是视觉,奏着的名曲是听觉,不均匀但却和谐的月光是生动的形象,起伏变化却又和谐的名曲也是生动的形象,由视觉的形象意象转移到听觉的形象意象,审美感受更加深厚强烈。
由此可见,通感在这
里成功运用的原因同前面所说的通感在审美活动中产生理论第三个原因相关联,即借助调动联想或想象的心理活动,由一种感觉器官过渡或扩大到另一感觉器官。
为什么要“过渡”,因为“过渡’可以由一个抽象形象的转移生成一个更生动的形象,使美感强烈。
为什么要“扩大”,因为”扩大”在一个生动形象的基础上转移生成另一生动形象,两个生动形象相迭加,同时发生作用,增强了审美享受。
由此,通感在文中成功运用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一、通感使人们获得了更为具体生动的形象,使美感得以增强,从而使修辞效果突出。
二、通感同时调动了两种及以上感觉器官起作用,使美的形象相迭加,立体而丰富,增强了美感体验,从而使修辞效果突出。
这是对《荷塘月色》中通感运用成功的原因分析,不能涵盖所有的通感巧妙运用的例子,但分析得出的这两个原因,基本上能够概括通感巧妙发挥修辞效果的原因,对通感更好地在文学作品中发挥修辞作用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张登歧.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19.
[2]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83.
[3]蒋孔阳,朱立元.美学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41-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