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荷塘月色》中的修辞

合集下载

荷塘月色四五六段修辞手法

荷塘月色四五六段修辞手法

荷塘月色四五六段修辞手法第一段,描写荷塘月色的独特韵味荷塘月色,是盛夏中的一抹清新和幽静。

在这里,荷花簇拥,映着月光如同水晶般闪闪发光,以高傲的身姿露出水面。

在静夜之中,这个小小湖泊似乎成了待人观赏、品味宁静的最佳之处。

月色在湖面上泛起层层涟漪,有些纯洁而幽美,引起人们的遐想和回忆。

第二段,借用人物的情感揭示月色的含义走在湖边的小路上,看到一对年轻的情侣,他们眼含幸福,微笑着手拉手走过来。

在这迷人的景色中,他们不约而同地停下来,看着荷塘月色留连片刻。

脸庞洋溢着快乐,如此美丽的景象,定格在他们的眼前。

可以说,荷塘月色使人们心中生出无数的感动和喜悦,是对美好爱情的最佳陪衬。

第三段,运用比喻句子丰富语言效果走近荷塘,似乎进入了一个另外的世界。

清香扑鼻,荷花成排排像一群本地土著,静静座在水面。

就好比这些荷花是灵动的仙女,用娇艳的颜色和细致的花瓣搭配,营造出荷塘的清雅和怡人的气息。

第四段,运用反问句透彻描绘荷塘月色之美月下荷塘的美,总令人心驰神往。

静且美,美到令人向往;清且美,美到令人折服。

湖波轻轻荡漾,倒映着珍珠般的月色,安静而又美丽。

这样的夜色,连无言的人们都变得有些燥动,感受到了这份美妙中的谁人作诗,畅叙令人难以忘怀的美妙之处?第五段,借用对比手法呼应荷塘月色然而,荷塘月色并不是假日景色的代表。

它不是那种,热闹、喧嚣而又耀眼的代表。

相较而言,它更为安静和静谧,是那种适合夜间散步的氛围。

所以,我们并不需要在荷塘留下太久的时间,但这份美丽,将会深深地印在我们的心中。

总结:荷塘月色是默默无闻却又不失优美的景色,是沉静并又充满生机的象征。

我们可以通过这篇文章,学习了如何使用比喻、反问等修辞手法描写景色,并在情感揭示中运用人物。

让我们倍加珍惜身边的美好,专注那些生命之光所在的美好之处。

《荷塘月色》中比喻手法的运用及分析

《荷塘月色》中比喻手法的运用及分析

《荷塘月色》中比喻手法的运用及分析作者:暂无来源:《中学生百科·大语文》 2017年第10期比喻,“以彼物比此物”,能把事物的特点描绘得形象鲜明。

运用比喻绘景能使陌生的景象变得具体形象、逼真传神。

阅读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眼前即会映现出一幅清新、隽秀、优雅的景象:绿叶田田,荷花朵朵,清香缕缕,月色溶溶。

从修辞的角度来分析此文的语言和艺术魅力,不难发现,善用比喻是《荷塘月色》最突出的艺术特色之一。

在一定程度上,正是由于大量比喻句的巧妙运用,这月下荷塘美景才形显神现。

作者采用多种类型的比喻把不同角度、不同特点的月下荷花绘至眼前,设喻贴切,自然而又新奇,无斧凿之痕,出神入化地将荷塘美景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在于将荷塘与月色的描写巧妙地结合起来。

荷塘,是月下的荷塘;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

为了突出其优雅、朦胧、幽静之美,作者在设喻上颇具匠心。

先看对荷叶的描写:“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如果我们抛开特定的环境,用“青翠的玉盘”来比喻荷叶行吗?当然行,而且表现力还相当强。

“青翠的玉盘”既描绘出了荷叶的色,又表现了荷叶的质,还状摹了荷叶的形。

然而这种比喻应该是用在朝霞、夕照或蒙蒙细雨中的荷叶上,绝不能是在淡淡的月光下。

夜不辨色,更难辨质,月色中所见的荷叶.主要是其自然舒展的形态,这与裙十分相似,更赋予叶子一种动感美。

再看对荷花的描写,原文连用了三个比喻:“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将荷花比作“明珠”和“星星”似乎不合常理,但细细一想此乃朦胧月色下的“白花”,便觉此喻甚为贴切,把盛开的和含苞欲放的“白花”比喻成“明珠”“星星”,从色彩和光华上写荷花之美,“白花”于星夜中折射的光亮与天上的星辰交相辉映,意境充满了梦幻美。

再则,朦胧的月色中把荷花看成美人,而且是刚出浴的,朦胧之感也恰到好处。

朱自清荷塘月色修辞手法

朱自清荷塘月色修辞手法

1.朱自清荷塘月色修辞手法有哪些?
答: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第四段中作者运用了三种修辞手法:一是“通感”.用“渺茫的歌声”来形容荷花的清香,是将听觉和嗅觉打通;用“和谐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来形容光和影,则是将听觉和视觉打通;二是“比拟”.“袅娜”“羞涩”两词可以让我们想象荷花仪态万千娇羞不已的媚态;又如“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一句,既有叶如人般亲密无间,又有挤挤挨挨的动态效果;三是叠音词、双声叠韵词的大量运用,产生了回环往复的艺术效果.仅在文章第四段就有“曲曲折折”、“田田”、“亭亭”、“层层”、“袅娜”、“粒粒”、“星星”、“缕缕”、“渺茫”、“密密”、“脉脉”等十一个叠音词.这样的写法构结了一幅淡雅恬静的“荷塘月色”图,在图中融进了作者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抒写了他微妙难达的心绪,塑成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

《荷塘月色》修辞艺术赏析

《荷塘月色》修辞艺术赏析

《荷塘月色》修辞艺术赏析广元市青川县凉水中学李兴芝《荷塘月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历来传诵不衰,很早就被选入中学教材以及各种文学作品选编。

这篇散文如诗、如画、有情,在那诗情画意里,尽显一代散文大家朱自清先生的文章风格。

此文自发表以来,鉴赏评论之作颇多。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但最值得我们去品味的就是:诗人不但以敏感的触觉去感受它,游目骋怀地去观察它,严变淄渑地品味它,而且用出神入化、高超娴熟的修辞技巧,充分地表现了作者复杂的内心世界。

从修辞艺术这一角度对《荷塘月色》进行赏析,一方面,是为了学习,领悟他那种出神入化的处理技巧;更重要的,是深刻地领悟朱自清这一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理想、追求、孤独、迷惘和痛苦。

要把话说好,把文章写好,就得“根据题旨情趣精心选择语言材料,这就是修辞。

”①从修辞这一定义可以看出,要使用修辞技巧,在对语言材料进行选择时,必须根据“题旨情趣”,所谓题旨情趣,是指交际目的、交际对象、交际环境。

首先,我们不管是说话,还是写文章,其目的都是要表达我们的思想感情。

一篇文章的思想感情是“神”,修辞艺术是“形”,“形”必须依附于“神”并为“神”服务。

其次,修辞手法的选择必须考虑到对象,做到有的放矢。

再者,对于一篇文章,其修辞手法的运用,受制于诞生该文的环境,环境包括当时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状态。

只有从这一点切入,才能准确地理解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才能更准确的体验在一九二七年国内两大政治力量尖锐对立的形势下,陷入进退维谷的困境之中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面临选择的彷徨、困惑,他们理想破灭的怅惘,灵魂的痛楚与感情的孤独。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独处”时的“独语”——与其说是在观赏景物,不如说是在透视其灵魂深处;与其说写下的是他看到、感觉到的一切,不如说他在构造一个他心中渴望的“超出了平常的自己”的“另一个世界”——一个与现实对立的陌生的艺术世界。

在现实中,人被命定扮演某个角色,做“一定要”做的事,说“一定要”说的话;而在这里,“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什么都有可以做,什么都可以不做;这是真正属于自己的理想世界。

荷塘月色所用的修辞举例

荷塘月色所用的修辞举例

荷塘月色所用的修辞举例修辞举例:1、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修辞手法:明喻。

分析:描写荷叶用舞女风姿为喻。

“亭亭”形容荷茎耸立,“舞女的裙”形容荷叶如旋转中展开的裙。

2、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拟人)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比喻)。

修辞手法:拟人,明喻。

分析:“袅娜”、“羞涩”是拟人。

描写荷花用“明珠”、“星星”为喻,更显出月光照射下的银白色以及光华闪耀的样子。

3、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修辞手法:通感。

分析:描写微风送来荷香用歌声为喻,“缕缕”对“渺茫”,显出“香远益清”的意境。

尤其是以听觉来沟通嗅觉方面的感受,使之更加生动。

这种比喻叫做“通感”或“移觉”。

4、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修辞手法:明喻。

分析:描写叶子和花在微风中的动态,以“闪电”为喻,既显出叶花相互连接,又显出由近及远的极轻快的速度。

5、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修辞手法:明喻。

分析:由近及远地展示出由众多荷叶构成的“碧波”在荡漾,这真是一幅清丽如画的荷塘全景图。

6、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修辞手法:拟人。

分析:以形容人的词语“脉脉”来形容流水。

7、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修辞手法:明喻。

分析:描写月光的照射,用“流水”、“泻”为喻,生动形象地显出花、叶所承受的月光是动态的,但又是无声的。

8、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修辞手法:明喻。

分析:以“牛乳”为喻,十分贴切又很绝妙,既显出其乳白色又有鲜艳欲滴之感。

“笼着轻纱的梦”,这个比喻也是极贴切地显出月夜的朦胧。

荷塘月色中修辞手法的运用

荷塘月色中修辞手法的运用

《荷塘月色》中修辞手段辨析《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所写的文情并茂,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其文字中大量使用各种语法修辞,创作出一幅清新美丽的荷塘美景,本文将对该散文所运用的修辞手段进行剖析,具体从语言中运用到的叠词、比喻、通感、博喻、对比等手法来揭示这篇散文独具魅力的奥秘。

叠词的使用《荷塘月色》中大量使用叠词来勾勒自然景物的线条与层次,通过这些叠字,仿佛就看到了景物的形貌,随着作者的描述我们仿佛欣赏到一幅形神兼备,姿态万千的美好图画。

叠词的形态格式叠词是汉语的一种特殊词汇现象,叠音词又名重言,是把同一个字连接使用的修辞格。

使用非常普遍。

汉语的名词、数词、量词、形容词、副词、动词以及象声词都有重叠变化。

以《荷塘月色》为例,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种形态:式一粒粒明珠峭愣愣阴森森式蓊蓊郁郁的曲曲折折影影约约远远近近高高低低文中的荷塘,荷叶,树,青雾,月光,花都运用叠词来进行修饰,为读者创造了一个美轮美奂的荷塘意象,“悄悄地”披大衫出去,又“轻轻地”推门回来,体现作者内心的不平静与烦闷,渴望挣脱压抑的束缚,获得自由的心胸,在走出门外看到荷塘美景时,又生怕这只是自已臆想的一场梦,舍不得打破这场景,于是轻手轻脚走回家中。

“曲曲折折”的荷塘体现了荷塘的宽阔,“田田的”叶子又体现了叶子的密度,“层层”的叶子说明了叶子之深。

形容词AA式的重叠一般用来表达强调、以及程度的加深,在句中可做状语和谓语。

“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树说明了树的错落有致和茂密繁盛,同样在句中充当状语、定语、谓语等,也表程度的加深。

“粒粒”是量词的重叠,代表“每一”,叠词并不是简单的重复,恰当运用过后能和谐文章的音律,表达更为丰富的思想内容,使描绘的景色或人物更加形象,富于艺术魅力;既可摹声,又可摹色,使表达的意象更加确切,情感一层比一层强烈;使音律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

因此语言便充满音乐的和谐美和节奏美。

精妙绝伦的比喻《荷塘月色》中,朱自清运用了大量的比喻,他比喻的喻体,既有栩栩如生的人,也有形象逼真的物。

《荷塘月色》中修辞手法的运用

《荷塘月色》中修辞手法的运用

《荷塘月色》中修辞手段辨析《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所写的文情并茂,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其文字中大量使用各种语法修辞,创作出一幅清新美丽的荷塘美景,本文将对该散文所运用的修辞手段进行剖析,具体从语言中运用到的叠词、比喻、通感、博喻、对比等手法来揭示这篇散文独具魅力的奥秘。

叠词的使用《荷塘月色》中大量使用叠词来勾勒自然景物的线条与层次,通过这些叠字,仿佛就看到了景物的形貌,随着作者的描述我们仿佛欣赏到一幅形神兼备,姿态万千的美好图画。

叠词的形态格式叠词是汉语的一种特殊词汇现象,叠音词又名重言,是把同一个字连接使用的修辞格。

使用非常普遍。

汉语的名词、数词、量词、形容词、副词、动词以及象声词都有重叠变化。

以《荷塘月色》为例,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种形态:2。

ABB式一粒粒明珠峭愣愣阴森森3.AABB式蓊蓊郁郁的曲曲折折影影约约远远近近高高低低文中的荷塘,荷叶,树,青雾,月光,花都运用叠词来进行修饰,为读者创造了一个美轮美奂的荷塘意象,“悄悄地"披大衫出去,又“轻轻地”推门回来,体现作者内心的不平静与烦闷,渴望挣脱压抑的束缚,获得自由的心胸,在走出门外看到荷塘美景时,又生怕这只是自已臆想的一场梦,舍不得打破这场景,于是轻手轻脚走回家中.“曲曲折折”的荷塘体现了荷塘的宽阔,“田田的"叶子又体现了叶子的密度,“层层”的叶子说明了叶子之深。

形容词AA式的重叠一般用来表达强调、以及程度的加深,在句中可做状语和谓语。

“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树说明了树的错落有致和茂密繁盛,同样在句中充当状语、定语、谓语等,也表程度的加深。

“粒粒"是量词的重叠,代表“每一”,叠词并不是简单的重复,恰当运用过后能和谐文章的音律,表达更为丰富的思想内容,使描绘的景色或人物更加形象,富于艺术魅力;既可摹声,又可摹色,使表达的意象更加确切,情感一层比一层强烈;使音律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

因此语言便充满音乐的和谐美和节奏美。

《荷塘月色》中的移觉修辞手法。

《荷塘月色》中的移觉修辞手法。

《荷塘月色》是我国现代作家莫言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以描绘夏夜中的荷塘月色为主题,表现了青年文人对夏夜美景的追求和对人生的思考。

在这篇小说中,莫言运用了丰富的移觉修辞手法,使整个故事情节更加丰富多彩,引人入胜。

以下,我将具体分析《荷塘月色》中的移觉修辞手法。

一、意境渲染在《荷塘月色》中,莫言通过对荷塘中的月色的描绘,运用了移觉修辞手法,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夏夜月色的美丽和宁静。

作者通过描绘荷叶的阴影和荷花的倩影,来渲染出荷塘的意境,营造出一种宁静而优美的氛围。

这种意境渲染的手法,使读者仿佛置身于荷塘之中,感受到了夏夜月色的美妙。

二、心理投射在《荷塘月色》中,莫言通过对主人公内心的描写,运用了心理投射的移觉修辞手法。

主人公在故事中对荷塘的美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情感,这种情感在整个故事情节中不断地表现出来。

作者通过主人公的情感体验,将自己对夏夜月色的热爱投射到读者心中,使读者也能够共享主人公的情感体验,增加了整个故事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三、情感表达在《荷塘月色》中,莫言还通过对人物情感的描写,运用了情感表达的移觉修辞手法。

主人公在故事中通过和其他人物的交流,表现出对夏夜月色的不同情感体验,有的欣赏美景,有的沉醉其中,有的则表现出对美景的不屑和无趣。

这种情感的多样性,使整个故事情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引人入胜。

作者通过这种情感表达的手法,也加深了读者对夏夜月色的认识和感受,增添了故事的艺术美感。

四、意义寓言在《荷塘月色》中,莫言通过对荷塘中的动植物的描写,运用了意义寓言的移觉修辞手法。

荷塘中的鱼、蛙、蜻蜓、蝴蝶等生物,不仅仅是景观,更是富有意义的象征。

作者通过对这些生物的描绘,融入了人生百味和道家哲学思想,使整个故事充满了哲理意味。

这种意义寓言的手法,使整个故事情节更加深刻,具有更高的艺术价值。

五、环境氛围在《荷塘月色》中,莫言还通过对荷塘周围环境的描写,运用了环境氛围的移觉修辞手法。

在夜晚的荷塘中,不仅仅有荷叶的倩影和荷花的清影,还有微风拂过水面、虫鸣鸟啼等自然声音,这些环境氛围的描绘,使整个故事情节更加生动,读者仿佛能够听到水声悠悠,感受到微风的拂动,增添了夏夜月色的真实感和亲近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荷塘月色》中的修辞
一篇优美的文章、一段精彩的讲演、一席风趣的谈话,不仅因为它们具有深刻实在的思想内容,也在于它们运用和选择了恰当完美的语言形式以至于收到了最佳的表达效果。

孔子曰:“言而不文,行而不远。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文学长廊里堪称名篇的佳作,往往是语言的经典之作。

有成就的作家,往往是语言大师、语言巨匠、民族语言的创造者和推动者。

朱自清是著名的现代散文作家,《荷塘月色》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精美散文。

读着这篇散文, 一幅清新、美丽的景象立即映现眼前: 绿叶田田, 荷花朵朵,清香缕缕, 月色溶溶。

《荷塘月色》芳香盈溢, 本文仅从修辞的角度来欣赏它的语言魅力和艺术魅力。

一、比喻
比喻修辞是朱自清散文的一个特色。

一千三百多字的《荷塘月色》里, 运用了十多个新鲜比喻。

《荷塘月色》中的比喻,不仅能形象地说明事物,还有其自身的特点:色彩丰富,诗意隽永。

朱自清的比喻, 诱人的底力在于: 他不仅娴熟于比喻的技巧性, 而且娴熟于比喻的艺术性, 从而使其产生新颖、独特的美感。

譬如: 写出水很高的荷叶, 作者将其比喻成“象亭亭舞女的裙”, 赋予荷叶似旋转着的绿色的舞裙的美感。

写白色的荷花, 连用三喻构成排比。

“层层的叶子中间, 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 有袅娜地开着的, 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这里“一粒粒的明珠”给人“金明闪光”的美感。

“碧天里的星星”, 比中有比, 把一塘的墨绿的荷叶比做深绿色的天, 把在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的白花比做挂在天上的星星。

天上月明星稀, 塘中白花零星地点缀; 星星在天上眨眼, 白花在月下的塘中闪光, 简直妙极了。

“刚出浴的美人”是把玉立水面的白荷描写成“娇羞白净, 明丽标致”的姑娘, 更是极富美感。

总之, 形象、贴切的比喻, 使得《荷塘月色》充盈着动人的艺术美。

朱自清运用比喻之所以有美妙、独特的艺术效果, 与他新奇、奔放的联想是分不开的。

纵观他比喻的喻体, 有栩栩如生的人, 有形象逼真的物。

譬如:《荷塘月色》中的“叶子出水很高, 象亭亭舞女的裙”这是以物喻物。

《荷塘月色》中的“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灯光, 没精打采的, 是渴睡人的眼。

”这两例是以人喻物。

在这类设喻构想过程中, 前者取人体的全部为喻体, 后者取人体的某一部分为喻体。

而无论是选取人体的某一部分还是全部为喻体, 也无论是以人喻物, 还是以物喻物, 一切喻体在朱自清的笔下都有了鲜明的特色, 一切喻体在朱自清的笔下都变得那样明丽鲜美、生动诱人。

朱自清的比喻真可谓高妙。

二、通感
通感修辞是朱自清散文的又一特色。

叙事状物时, 用形象的词语使感觉转移, 把某一个感官上的感觉移植到另一个感官上去的修辞手法称为“通感”。

在《荷塘月色》中, 有两处运用了通感。

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 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花香本是嗅觉, 但作者把它写成有旋律的歌声。

用渺茫的歌声描绘若断若续、似有似无的荷之清香, 这是将嗅觉感官上的感受转移到听觉感官上来, 这种通感手法的运用, 使人对淡淡荷香的体味更为真切。

又如“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 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 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光与影”是写月色, 属视觉形象, 忽被描绘成动听的音乐, 给人以听觉的感受。

本来, 光影和琴声并没有什么相通之处, 但经作者如此“感觉转移”使得难以描摹的感觉, 通过另一种可感形象而具体化了。

这种出神入化的修辞处理手法, 在现代散文创作中是不可多见的。

三、叠字、叠词
叠字、叠词修辞也是朱自清散文的特色。

在《荷塘月色》里, 在朱自清的笔下, 一个个看似毫不起眼的普通词语都被巧用得活灵活现。

如用“田田”来形容荷叶的密度, 以“层层”来表明荷叶的深度, 用“曲曲折折”来表示荷塘的广度。

又如“蓊蓊郁郁”是“蓊郁”这一双音节词的重叠, 不但说明树木之多, 而且渲染了夜色浓重的气氛。

“远远近近, 高高低低, ”是远近高低的连用, 反映了树的错落有致, 极写了荷塘四面树丛的茂密。

这些多样形态的叠字叠词不仅深化了物态情貌的形象感, 而且节奏明朗, 韵律协调,使文章之势悠扬婉转, 舒徐不迫, 富于音乐的旋律美、诗意美。

《荷塘月色》中, 作者不仅用叠字、叠词深入表现物态、情貌, 而且用叠字、叠词描摹和表达作者自己当时复杂的心情。

“我悄悄地披了大衫, 带上门出去”,“悄悄地”不仅写出了动作的悄然无声, 同时也描摹出了作者当时矛盾的心情, 一方面作者渴求着一种超脱世俗的宁静, 想出去寻找属于自己支配的一片天地,
另一方面, 现实又不容许他超凡脱俗, 因为他是具有良知的爱国者, 不能对耳闻目睹的现实世界置之不理,“悄悄地”表达了作者当时的不满和困惑, 反映了作者淡淡的哀愁。

表示作者的心情,《荷塘月色》中还有一处叠词。

“猛一抬头, 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 轻轻地推门进去, 什么声息也没有。

⋯⋯”“轻轻地”不仅是在写推门进去的状况, 也是在描写作者的内心。

作者“夜游荷塘”, 好象是做了一个美梦, 之所以“轻轻地”是因为怕梦惊醒了, 然而回归到现实却又是不可避免的。

“轻轻地”突出表现了作者当时的苦闷、惆怅和无奈。

总之, 朱自清不愧是巧用叠词的高手, 在《荷塘月色》中, 一千三百多字的文章竟选用了二十九个叠音词, 这些叠音词象蘸着五颜六色的画笔, 深入表现了荷塘夜景中诸多的物态情貌, 细腻反映了作者感触甚重的脉脉情思。

缘情写景, 以景衬情, 使得作品不仅具有绘画美, 而且具有情趣美。

四、拟人
拟人修辞也是朱自清散文的特色。

在《荷塘月色》中, 为了更完美地状物抒情, 作者在运用比喻中还常夹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如写荷花, 说“有袅娜地开着的, 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袅娜”是形容美女形姿的,“羞涩”是形容少女的娇羞情态的, 如此使用, 是把开着的荷花拟为美人, 把打着朵儿的荷花拟为含苞欲放的少女。

又如“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 ⋯⋯。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

”“杨柳的丰姿⋯⋯也辨得出。

”“路灯光, 没精打采的”, 这些也都是运用了拟人法。

因为描写人的时候, 才使用“肩并肩、(含情) 脉脉”,“丰姿, ”“没精打采”等词语。

以上拟人手法的运用, 增添了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五、对比
《荷塘月色》里写了很多景物: 静夜、小路、树、影、月、云、花、叶等, 所有这些都是用来衬托感情的。

为了衬托心情, 作者还使用了对比法。

譬如: 在第三自然段里作者运用排比句式写道:“我爱热闹, 也爱冷静; 爱群居, 也爱独处。

”这里使用了“热闹”与“冷静”,“群居”与“独处”加以对比, 将作者当时烦闷、寂寞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荷塘月色》中对比能于平淡自然中蕴藏深意。

试比较下面两个对比:(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劝学》)。

(2)“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荷塘月色》)例(1)、例(2)都是两种事物的对比。

例(1)是把“用心一也”与“用心躁也”的结果进行比较,优劣显而易见,其意图就在文字表面。

例(2)是把蝉、蛙的热闹与“我”的凄清进行比较,实际上是作者烦闷心情的流露,但不在字面。

综上所述, 可见, 在《荷塘月色》中, 朱自清准确、贴切地选择词语, 恰如其分地运用比喻、通感、叠字、叠词、拟人、对比等多种修辞手法, 用修辞艺术的画笔抹浓了《荷塘月色》的写景色调, 缀艳了《荷塘月色》的抒情浓度, 使得《荷塘月色》散发出浓郁的馨香。

《荷塘月色》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是一篇人人耳熟能详的佳作,语言如出水芙蓉,清丽淡雅;如风行水上,自然流畅。

体现了朱自清先生对语言的提炼炉火纯青,对语言的驾驭得心应手。

读后,我们可感到一种心灵的净化,语言的陶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