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中的修辞特点
荷塘月色四五六段修辞手法

荷塘月色四五六段修辞手法第一段,描写荷塘月色的独特韵味荷塘月色,是盛夏中的一抹清新和幽静。
在这里,荷花簇拥,映着月光如同水晶般闪闪发光,以高傲的身姿露出水面。
在静夜之中,这个小小湖泊似乎成了待人观赏、品味宁静的最佳之处。
月色在湖面上泛起层层涟漪,有些纯洁而幽美,引起人们的遐想和回忆。
第二段,借用人物的情感揭示月色的含义走在湖边的小路上,看到一对年轻的情侣,他们眼含幸福,微笑着手拉手走过来。
在这迷人的景色中,他们不约而同地停下来,看着荷塘月色留连片刻。
脸庞洋溢着快乐,如此美丽的景象,定格在他们的眼前。
可以说,荷塘月色使人们心中生出无数的感动和喜悦,是对美好爱情的最佳陪衬。
第三段,运用比喻句子丰富语言效果走近荷塘,似乎进入了一个另外的世界。
清香扑鼻,荷花成排排像一群本地土著,静静座在水面。
就好比这些荷花是灵动的仙女,用娇艳的颜色和细致的花瓣搭配,营造出荷塘的清雅和怡人的气息。
第四段,运用反问句透彻描绘荷塘月色之美月下荷塘的美,总令人心驰神往。
静且美,美到令人向往;清且美,美到令人折服。
湖波轻轻荡漾,倒映着珍珠般的月色,安静而又美丽。
这样的夜色,连无言的人们都变得有些燥动,感受到了这份美妙中的谁人作诗,畅叙令人难以忘怀的美妙之处?第五段,借用对比手法呼应荷塘月色然而,荷塘月色并不是假日景色的代表。
它不是那种,热闹、喧嚣而又耀眼的代表。
相较而言,它更为安静和静谧,是那种适合夜间散步的氛围。
所以,我们并不需要在荷塘留下太久的时间,但这份美丽,将会深深地印在我们的心中。
总结:荷塘月色是默默无闻却又不失优美的景色,是沉静并又充满生机的象征。
我们可以通过这篇文章,学习了如何使用比喻、反问等修辞手法描写景色,并在情感揭示中运用人物。
让我们倍加珍惜身边的美好,专注那些生命之光所在的美好之处。
荷塘月色第6段修辞手法

荷塘月色第6段修辞手法
第六段的修辞手法可以分为比喻、拟人和排比三种:
首先,比喻是第六段的重要修辞手法之一,荷花、荷叶都被用来比喻村前的芦花,表达出作者对芦花的情感 double as a metaphor for the reeds in front of the village, expressing the author’s feelings towards the reeds. 同时,作者还将月亮用来比喻,把月光形容成是熠熠生辉,切合落霞满天的景色,与它们彼此融合。
作者还把星星形容成在倾盆而下的细雨,把星辰形容成鱼儿探出头来望月的样子,把水形容成用枝条把苇荡挤出的水片,诸如此类,把夜晚的景色比作清澈碎片,将人们的心与美好之处联系在一起。
此外,拟人也是第六段的常用修辞手法,作者将芦花拟人化,几乎形容得像被惊醒的独自梦呓,又如头破血流,表达出作者对芦花濒临消亡的焦虑心情。
他还把月亮和星星拟人化,将其比作黑夜中闪烁的小孩子,不禁叹息对黑夜中永恒的问候。
最后,排比也是第六段的一种修辞手法,作者将拟人手法和比喻手法搭配起来,使用排比的手法,表现出夜晚的美好景象,用此表现出星星、月亮和水的多种形式,表情丰富,洞察力深,在芦荡江中融合了多彩的月
色,激发了读者内心深处朦胧而美丽的感受。
因此,排比手法也成为第六
段修辞的特色之一。
最后,第六段中的修辞手法涵盖了比喻、拟人和排比,把夜晚朦胧而
美丽的景象描绘得惟妙惟肖,以及将对芦花的热情与夜晚的月光融合起来,形成一气呵成的感觉。
作者用这三种修辞手法把夜晚的景象描绘得淋漓尽致,深刻地表达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内涵,触类旁通,激发读者内心深
处优美的感受。
《荷塘月色》修辞艺术赏析

《荷塘月色》修辞艺术赏析广元市青川县凉水中学李兴芝《荷塘月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历来传诵不衰,很早就被选入中学教材以及各种文学作品选编。
这篇散文如诗、如画、有情,在那诗情画意里,尽显一代散文大家朱自清先生的文章风格。
此文自发表以来,鉴赏评论之作颇多。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但最值得我们去品味的就是:诗人不但以敏感的触觉去感受它,游目骋怀地去观察它,严变淄渑地品味它,而且用出神入化、高超娴熟的修辞技巧,充分地表现了作者复杂的内心世界。
从修辞艺术这一角度对《荷塘月色》进行赏析,一方面,是为了学习,领悟他那种出神入化的处理技巧;更重要的,是深刻地领悟朱自清这一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理想、追求、孤独、迷惘和痛苦。
要把话说好,把文章写好,就得“根据题旨情趣精心选择语言材料,这就是修辞。
”①从修辞这一定义可以看出,要使用修辞技巧,在对语言材料进行选择时,必须根据“题旨情趣”,所谓题旨情趣,是指交际目的、交际对象、交际环境。
首先,我们不管是说话,还是写文章,其目的都是要表达我们的思想感情。
一篇文章的思想感情是“神”,修辞艺术是“形”,“形”必须依附于“神”并为“神”服务。
其次,修辞手法的选择必须考虑到对象,做到有的放矢。
再者,对于一篇文章,其修辞手法的运用,受制于诞生该文的环境,环境包括当时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状态。
只有从这一点切入,才能准确地理解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才能更准确的体验在一九二七年国内两大政治力量尖锐对立的形势下,陷入进退维谷的困境之中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面临选择的彷徨、困惑,他们理想破灭的怅惘,灵魂的痛楚与感情的孤独。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独处”时的“独语”——与其说是在观赏景物,不如说是在透视其灵魂深处;与其说写下的是他看到、感觉到的一切,不如说他在构造一个他心中渴望的“超出了平常的自己”的“另一个世界”——一个与现实对立的陌生的艺术世界。
在现实中,人被命定扮演某个角色,做“一定要”做的事,说“一定要”说的话;而在这里,“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什么都有可以做,什么都可以不做;这是真正属于自己的理想世界。
荷塘月色中修辞手法的运用

《荷塘月色》中修辞手段辨析《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所写的文情并茂,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其文字中大量使用各种语法修辞,创作出一幅清新美丽的荷塘美景,本文将对该散文所运用的修辞手段进行剖析,具体从语言中运用到的叠词、比喻、通感、博喻、对比等手法来揭示这篇散文独具魅力的奥秘。
叠词的使用《荷塘月色》中大量使用叠词来勾勒自然景物的线条与层次,通过这些叠字,仿佛就看到了景物的形貌,随着作者的描述我们仿佛欣赏到一幅形神兼备,姿态万千的美好图画。
叠词的形态格式叠词是汉语的一种特殊词汇现象,叠音词又名重言,是把同一个字连接使用的修辞格。
使用非常普遍。
汉语的名词、数词、量词、形容词、副词、动词以及象声词都有重叠变化。
以《荷塘月色》为例,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种形态:式一粒粒明珠峭愣愣阴森森式蓊蓊郁郁的曲曲折折影影约约远远近近高高低低文中的荷塘,荷叶,树,青雾,月光,花都运用叠词来进行修饰,为读者创造了一个美轮美奂的荷塘意象,“悄悄地”披大衫出去,又“轻轻地”推门回来,体现作者内心的不平静与烦闷,渴望挣脱压抑的束缚,获得自由的心胸,在走出门外看到荷塘美景时,又生怕这只是自已臆想的一场梦,舍不得打破这场景,于是轻手轻脚走回家中。
“曲曲折折”的荷塘体现了荷塘的宽阔,“田田的”叶子又体现了叶子的密度,“层层”的叶子说明了叶子之深。
形容词AA式的重叠一般用来表达强调、以及程度的加深,在句中可做状语和谓语。
“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树说明了树的错落有致和茂密繁盛,同样在句中充当状语、定语、谓语等,也表程度的加深。
“粒粒”是量词的重叠,代表“每一”,叠词并不是简单的重复,恰当运用过后能和谐文章的音律,表达更为丰富的思想内容,使描绘的景色或人物更加形象,富于艺术魅力;既可摹声,又可摹色,使表达的意象更加确切,情感一层比一层强烈;使音律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
因此语言便充满音乐的和谐美和节奏美。
精妙绝伦的比喻《荷塘月色》中,朱自清运用了大量的比喻,他比喻的喻体,既有栩栩如生的人,也有形象逼真的物。
荷塘月色修辞

本文体属于摘抄,为的只是给大家带来方便,不是自己所注。
(一)《荷塘月色》语言特点朱自清先生追求“新而不失自然”“不欧化的口语",平白如话,自然新颖,没有一点刻意雕琢的痕迹,也没有用很多华而不实的形容词,更没有冷僻难懂的话语,都是平平常常的语言,清淡闲雅,平易通达,通俗大方,而又富于创造性,非常形象生动,很好地体现了“风华从朴素中来。
”在《荷塘月色》一文体现在如下几方面:第一,极少使用方言词,全文仅一个,外来词也仅使用了“梵婀玲”一词,用词极规范,都是“现代词,自己的",都是极普通的,呈现出一种朴素美,具有很高的全民性和通俗性。
第二,大量使用短句,这是朱自清散文的显著特点,纵观全文,几乎没有长句.短句的句式特点是词语少,结构比较简单,造成的修辞效果是简洁明快、语言流畅,而且多用于口语,更接近语言的自然状态,跳跃性强,节奏感强,增强了文章的音乐美.第三,陈述句占绝对优势,全文不见把字句、被字句,感叹句也很少。
陈述句多,语气语凋舒展平稳,犹如行云流水,这也是朱自清散文风格的重要特点。
第四,注重词语的锤炼。
作者善于运用动词,化无形为有形,化静态为动态.例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泻”使得静态的月光具有了流动感,给人以奶白色而鲜艳欲滴的实感,用“浮"写“雾”,突出了“薄薄的青雾”的形态,把水气、月光交织之状,雾的轻柔,自下而上扩散的特点写活了,突出了恬静朦胧的意境,一个水气迷蒙、月色轻笼的境界便呼之欲出了.第五,散文的语言要讲究音乐性。
“文章最要节奏,譬之管弦繁奏中,必有希声窈渺处。
”优秀散文具有的语言音乐美,完全可以与诗歌相媲美。
《荷塘月色》的语言就很具有音乐美,除了大量使用短句、陈述句造成一种节奏感强、舒缓流畅的音乐美外,还大量使用叠字叠词造成一种音乐美,增强了语言的表达效果.例如,以“田”形容荷叶的密度,以“层层”刻画它的深度等,产生了鲜明的实观效应,同时,读起来又节奏明朗、韵律协调,有音乐美的感觉。
朱自清《荷塘月色》中的好句赏析

朱自清《荷塘月色》中的好句赏析朱自清《荷塘月色》中的好句赏析:一、构思特色散文具有“文眼”,这是我国古代散文一条传统的艺术经验。
唯有“眼”,题旨才会有隐显意境,才会有虚实,剪裁才会有详略,结构才会有疏密。
《荷塘月色》是十分注重“眼”的安设的,并且充分地使之成为构思的“焦点”,也成为将作品的思想与艺术辩证统一起来的“凝光点”。
《荷塘月色》一开篇就点出文章的“文眼”——“这几天心里颇不平静”。
接着写小路的“静”、月色朦胧的“静”,来反衬作者的“心里颇不宁静”。
再接着以荷塘四周蝉声和蛙鸣的“闹”突出荷塘月色的“静”,又联想到江南采莲的旧俗:梁元帝的《采莲赋》和《西洲曲》关于采莲的热闹、嬉戏的情景,进一步反衬此时此地“荷塘月色”的“静”。
最后画龙点睛“: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含蓄地揭示出“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所在。
文章这样的结构严谨细密,脉络清楚,又不露人工斧凿的痕迹,达到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可贵境界。
散文的艺术魅力,集中地体现在艺术构思方面。
朱自清的散文在构思上是十分讲究的。
缜密而严谨,新奇而精巧,营构合理,设眼有致。
二、画面感强有学者评论朱自清先生的写景散文如同“工笔画”,景物描绘精雕细刻,细腻传神。
此言放在《荷塘月色》尤为确切。
《荷塘月色》第四、第五自然段充分体现了朱自清先生散文“工笔画”的特点。
首先,朱自清先生把水乳交融、浑然一体的“荷塘月色”细分为“月色下的荷塘”与“荷塘上的月色”两部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这一段以月色为背景,重点描写荷塘的各样景;“月光如流水一般……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一段以荷塘为背景,重点描写了月色的层次变化。
这样划分,使景物描写得以细腻地进行。
其次,朱自清先生对剖开来的“月色下的荷塘”与“荷塘上的月色”两部分作进一步的“精耕细作”,从视觉(“弥望”、“不能见”等)、听觉(“渺茫的歌声”、“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等)、嗅觉(“清香”等)等角度去描写对象的形状、色彩、大小、数量、气味、声音,以及它们的运动变化。
《荷塘月色》中修辞手法的运用

《荷塘月色》中修辞手段辨析《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所写的文情并茂,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其文字中大量使用各种语法修辞,创作出一幅清新美丽的荷塘美景,本文将对该散文所运用的修辞手段进行剖析,具体从语言中运用到的叠词、比喻、通感、博喻、对比等手法来揭示这篇散文独具魅力的奥秘。
叠词的使用《荷塘月色》中大量使用叠词来勾勒自然景物的线条与层次,通过这些叠字,仿佛就看到了景物的形貌,随着作者的描述我们仿佛欣赏到一幅形神兼备,姿态万千的美好图画。
叠词的形态格式叠词是汉语的一种特殊词汇现象,叠音词又名重言,是把同一个字连接使用的修辞格。
使用非常普遍。
汉语的名词、数词、量词、形容词、副词、动词以及象声词都有重叠变化。
以《荷塘月色》为例,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种形态:2。
ABB式一粒粒明珠峭愣愣阴森森3.AABB式蓊蓊郁郁的曲曲折折影影约约远远近近高高低低文中的荷塘,荷叶,树,青雾,月光,花都运用叠词来进行修饰,为读者创造了一个美轮美奂的荷塘意象,“悄悄地"披大衫出去,又“轻轻地”推门回来,体现作者内心的不平静与烦闷,渴望挣脱压抑的束缚,获得自由的心胸,在走出门外看到荷塘美景时,又生怕这只是自已臆想的一场梦,舍不得打破这场景,于是轻手轻脚走回家中.“曲曲折折”的荷塘体现了荷塘的宽阔,“田田的"叶子又体现了叶子的密度,“层层”的叶子说明了叶子之深。
形容词AA式的重叠一般用来表达强调、以及程度的加深,在句中可做状语和谓语。
“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树说明了树的错落有致和茂密繁盛,同样在句中充当状语、定语、谓语等,也表程度的加深。
“粒粒"是量词的重叠,代表“每一”,叠词并不是简单的重复,恰当运用过后能和谐文章的音律,表达更为丰富的思想内容,使描绘的景色或人物更加形象,富于艺术魅力;既可摹声,又可摹色,使表达的意象更加确切,情感一层比一层强烈;使音律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
因此语言便充满音乐的和谐美和节奏美。
《荷塘月色》中的移觉修辞手法。

《荷塘月色》是我国现代作家莫言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以描绘夏夜中的荷塘月色为主题,表现了青年文人对夏夜美景的追求和对人生的思考。
在这篇小说中,莫言运用了丰富的移觉修辞手法,使整个故事情节更加丰富多彩,引人入胜。
以下,我将具体分析《荷塘月色》中的移觉修辞手法。
一、意境渲染在《荷塘月色》中,莫言通过对荷塘中的月色的描绘,运用了移觉修辞手法,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夏夜月色的美丽和宁静。
作者通过描绘荷叶的阴影和荷花的倩影,来渲染出荷塘的意境,营造出一种宁静而优美的氛围。
这种意境渲染的手法,使读者仿佛置身于荷塘之中,感受到了夏夜月色的美妙。
二、心理投射在《荷塘月色》中,莫言通过对主人公内心的描写,运用了心理投射的移觉修辞手法。
主人公在故事中对荷塘的美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情感,这种情感在整个故事情节中不断地表现出来。
作者通过主人公的情感体验,将自己对夏夜月色的热爱投射到读者心中,使读者也能够共享主人公的情感体验,增加了整个故事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三、情感表达在《荷塘月色》中,莫言还通过对人物情感的描写,运用了情感表达的移觉修辞手法。
主人公在故事中通过和其他人物的交流,表现出对夏夜月色的不同情感体验,有的欣赏美景,有的沉醉其中,有的则表现出对美景的不屑和无趣。
这种情感的多样性,使整个故事情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引人入胜。
作者通过这种情感表达的手法,也加深了读者对夏夜月色的认识和感受,增添了故事的艺术美感。
四、意义寓言在《荷塘月色》中,莫言通过对荷塘中的动植物的描写,运用了意义寓言的移觉修辞手法。
荷塘中的鱼、蛙、蜻蜓、蝴蝶等生物,不仅仅是景观,更是富有意义的象征。
作者通过对这些生物的描绘,融入了人生百味和道家哲学思想,使整个故事充满了哲理意味。
这种意义寓言的手法,使整个故事情节更加深刻,具有更高的艺术价值。
五、环境氛围在《荷塘月色》中,莫言还通过对荷塘周围环境的描写,运用了环境氛围的移觉修辞手法。
在夜晚的荷塘中,不仅仅有荷叶的倩影和荷花的清影,还有微风拂过水面、虫鸣鸟啼等自然声音,这些环境氛围的描绘,使整个故事情节更加生动,读者仿佛能够听到水声悠悠,感受到微风的拂动,增添了夏夜月色的真实感和亲近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荷塘月色》中的修辞特点
《荷塘月色》是现代文学脍炙人口的佳作。
作者通过艺术上的苦心与孤诣为我们奉献了一篇有画、有诗、有情、有深邃意境的美文。
《荷塘月色》中修辞的丰富性和运用的贴切灵动,从运用到特点到美感,理论与实例相结合。
在论述中又侧重于比喻、通感、复迭,衬托等的鉴赏。
同时联系朱自清的其它文章,对比鉴赏,论述中都始终贯穿着联想和想象的思维模式,也是这两种思维使得《荷塘
月色》的修辞如此丰富,使得阅读者获得如此高的艺术享受。
《荷塘月色》以浓烈的,富有音乐美的语言,创造了一个诗情洋溢的艺术境界这得益于修辞的运用。
《荷塘月色》中修辞丰富有比喻、通感、复迭、拟人、反衬、对比等。
修辞运用贴切而灵动,想象奇特,联想丰富。
1 比喻的运用
例一: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抓住了“叶子”与“裙”形态的相似。
亭亭的舞女是些高挑有风韵的女郎。
亭亭的舞女的裙更是给人一种美好、轻盈、动感的联想。
例二: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的点缀着些白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例三: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例四:树色一例是阴阴的,咋看像一团烟雾。
这些比喻从运用特点上看有物喻物,人喻物灵活多变;从类型上看,有明喻、有暗喻、有博喻。
这些贴切的比喻把所要描绘的景物生动,具体的展现在读者的眼前,使得事物的特征更加鲜明具体,这起到了加深印象的作用。
2 通感的运用
朱自清在《荷塘月色》运用的是通感比喻。
例一: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微风送来的若有若无,时断时续的香味无疑是看不见摸不着又无法把握的,为了调动读者的想象,加深读者对该抽象对象的理解,于是用“远方高楼上的时有时无,悠远神秘的歌声”来打比方,从而既增加了文章的韵味,又使读者产生了更全面更具体的认识。
但这个句子并非是个单纯的比喻句,花香本来诉诸嗅觉,但作者把它写成有旋律的歌声,给人以嗅觉兼听觉的感受。
把嗅觉中感到的香味换成从听觉中去感受品味,使人产生了对香味的另一具体形象,变换欣赏角度,有焕然一新,其趣无穷之感。
歌声是细柔漂浮,婉转渺茫的,荷香是时有时无,持续不断的。
这两种感觉有相似之处,把它们沟通起来,艺术的魅力也就出来了。
例二: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
流动的光波,本是无声的,被描写成动听的音乐,给人以视觉兼听觉的感受。
照理说,香味、光影和歌声、琴声没有什么相通之处,但作者却用了古典诗歌中常有的“通感”的艺术手法,把嗅觉和视觉的形象转化为听觉的形象,模拟了香和光时续时断,似有若无的形态,使难以描摹的感觉,通过另一种可感形象二
具体化了。
这种出神入化的艺术处理手段,在现代散文创作中不多见。
3 复迭的运用
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大量运用叠字,不但传神地描摹出所描绘的形象,而且使文气舒展,给人音韵和谐的感觉。
和谐也是一种美。
下面我们就来体会一下这些美。
描写树木的“蓊蓊郁郁”“远远近近”“高高低低”,荷塘的“曲曲折折”,远山“隐隐约约”,“亭亭”的荷花,“田田”的叶子,“缕缕”的清香,“脉脉”的流水。
以上的叠字运用都是用来形容实物的。
作为定语,它们直接的写出了景物的形态或神韵,补足语义,使音节和谐悦耳,所以《荷塘月色》也是人们喜欢朗读的好文章。
另外还有一些叠字作状语直接修饰动作行为,如“密密”地挨着,“静
静”地泻,“重重”地围住等等。
这些词若单独与后面的动词搭配意味儿顿失,甚至无法组合,但叠化以后,词的运用度就大大扩展了,其组合能力也强了,不仅
可以作定语还可以作状语。
这些叠字的运用不仅富有艺术表现力,而且节奏鲜明,韵律协调,富有音乐美。
使得《荷塘月色》的语言艺术达到了如作者追求的“顺口”、“顺耳”、“顺眼”的境地。
4 拟人,对比,衬托的运用
4.1 生动的拟人: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的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这一段描写,将拟人与比喻连用,把水面的白荷写得极为标致,赋予白荷人的情态,“袅娜”地开,花形美好;“羞涩”地打朵儿,文静含苞待放;“出浴的美人”纤尘不染。
还有什么比这更美的呢?
4.2 明显的对比:
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在“峭楞楞如鬼一般”的灌木“黑影”的比衬下,愈发显得轻俏。
作者在描写曲折,幽僻,树多的小路的特点时也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白天(少人走)——夜晚(更寂静);没有月光(阴森森)——淡淡月光(很好)。
这样的对比给以往那种阴冷的氛围蒙上了一层朦胧的诗意。
形成了静悄、幽寂、朦
胧的氛围,切合了全文的基调。
4.3 强烈的衬托:
以“没精打采”的灯光来映衬月色的明亮,以蝉声和蛙鼓来烘托四周的寂静,以夜赏荷塘月色所觉“自由”“超脱”来反衬自己内心的“不宁静、不自由、不超脱”。
通过对衬托物的描写来陪衬所要表现的事物,使之显得更清楚、更鲜明、更突出。
作者心思缜密,细致,把触角延伸到生活的细微处,这些细小的触发形成了跳跃的思维,灵动的语言。
恰当的、多样化地使用修辞手法,使语言既端庄、典雅,又清新、脱俗。
景美,情真不仅使作品具有绘画美,而且富有情趣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