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中修辞手法的运用
荷塘月色四五六段修辞手法

荷塘月色四五六段修辞手法第一段,描写荷塘月色的独特韵味荷塘月色,是盛夏中的一抹清新和幽静。
在这里,荷花簇拥,映着月光如同水晶般闪闪发光,以高傲的身姿露出水面。
在静夜之中,这个小小湖泊似乎成了待人观赏、品味宁静的最佳之处。
月色在湖面上泛起层层涟漪,有些纯洁而幽美,引起人们的遐想和回忆。
第二段,借用人物的情感揭示月色的含义走在湖边的小路上,看到一对年轻的情侣,他们眼含幸福,微笑着手拉手走过来。
在这迷人的景色中,他们不约而同地停下来,看着荷塘月色留连片刻。
脸庞洋溢着快乐,如此美丽的景象,定格在他们的眼前。
可以说,荷塘月色使人们心中生出无数的感动和喜悦,是对美好爱情的最佳陪衬。
第三段,运用比喻句子丰富语言效果走近荷塘,似乎进入了一个另外的世界。
清香扑鼻,荷花成排排像一群本地土著,静静座在水面。
就好比这些荷花是灵动的仙女,用娇艳的颜色和细致的花瓣搭配,营造出荷塘的清雅和怡人的气息。
第四段,运用反问句透彻描绘荷塘月色之美月下荷塘的美,总令人心驰神往。
静且美,美到令人向往;清且美,美到令人折服。
湖波轻轻荡漾,倒映着珍珠般的月色,安静而又美丽。
这样的夜色,连无言的人们都变得有些燥动,感受到了这份美妙中的谁人作诗,畅叙令人难以忘怀的美妙之处?第五段,借用对比手法呼应荷塘月色然而,荷塘月色并不是假日景色的代表。
它不是那种,热闹、喧嚣而又耀眼的代表。
相较而言,它更为安静和静谧,是那种适合夜间散步的氛围。
所以,我们并不需要在荷塘留下太久的时间,但这份美丽,将会深深地印在我们的心中。
总结:荷塘月色是默默无闻却又不失优美的景色,是沉静并又充满生机的象征。
我们可以通过这篇文章,学习了如何使用比喻、反问等修辞手法描写景色,并在情感揭示中运用人物。
让我们倍加珍惜身边的美好,专注那些生命之光所在的美好之处。
论《荷塘月色》中的修辞

论《荷塘月色》中的修辞一篇优美的文章、一段精彩的讲演、一席风趣的谈话,不仅因为它们具有深刻实在的思想内容,也在于它们运用和选择了恰当完美的语言形式以至于收到了最佳的表达效果。
孔子曰:“言而不文,行而不远。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文学长廊里堪称名篇的佳作,往往是语言的经典之作。
有成就的作家,往往是语言大师、语言巨匠、民族语言的创造者和推动者。
朱自清是著名的现代散文作家,《荷塘月色》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精美散文。
读着这篇散文, 一幅清新、美丽的景象立即映现眼前: 绿叶田田, 荷花朵朵,清香缕缕, 月色溶溶。
《荷塘月色》芳香盈溢, 本文仅从修辞的角度来欣赏它的语言魅力和艺术魅力。
一、比喻比喻修辞是朱自清散文的一个特色。
一千三百多字的《荷塘月色》里, 运用了十多个新鲜比喻。
《荷塘月色》中的比喻,不仅能形象地说明事物,还有其自身的特点:色彩丰富,诗意隽永。
朱自清的比喻, 诱人的底力在于: 他不仅娴熟于比喻的技巧性, 而且娴熟于比喻的艺术性, 从而使其产生新颖、独特的美感。
譬如: 写出水很高的荷叶, 作者将其比喻成“象亭亭舞女的裙”, 赋予荷叶似旋转着的绿色的舞裙的美感。
写白色的荷花, 连用三喻构成排比。
“层层的叶子中间, 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 有袅娜地开着的, 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这里“一粒粒的明珠”给人“金明闪光”的美感。
“碧天里的星星”, 比中有比, 把一塘的墨绿的荷叶比做深绿色的天, 把在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的白花比做挂在天上的星星。
天上月明星稀, 塘中白花零星地点缀; 星星在天上眨眼, 白花在月下的塘中闪光, 简直妙极了。
“刚出浴的美人”是把玉立水面的白荷描写成“娇羞白净, 明丽标致”的姑娘, 更是极富美感。
总之, 形象、贴切的比喻, 使得《荷塘月色》充盈着动人的艺术美。
朱自清运用比喻之所以有美妙、独特的艺术效果, 与他新奇、奔放的联想是分不开的。
《荷塘月色》中的修辞特点

《荷塘月色》中的修辞特点《荷塘月色》是现代文学脍炙人口的佳作。
作者通过艺术上的苦心与孤诣为我们奉献了一篇有画、有诗、有情、有深邃意境的美文。
《荷塘月色》中修辞的丰富性和运用的贴切灵动,从运用到特点到美感,理论与实例相结合。
在论述中又侧重于比喻、通感、复迭,衬托等的鉴赏。
同时联系朱自清的其它文章,对比鉴赏,论述中都始终贯穿着联想和想象的思维模式,也是这两种思维使得《荷塘月色》的修辞如此丰富,使得阅读者获得如此高的艺术享受。
《荷塘月色》以浓烈的,富有音乐美的语言,创造了一个诗情洋溢的艺术境界这得益于修辞的运用。
《荷塘月色》中修辞丰富有比喻、通感、复迭、拟人、反衬、对比等。
修辞运用贴切而灵动,想象奇特,联想丰富。
1 比喻的运用例一: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抓住了“叶子”与“裙”形态的相似。
亭亭的舞女是些高挑有风韵的女郎。
亭亭的舞女的裙更是给人一种美好、轻盈、动感的联想。
例二: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的点缀着些白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例三: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例四:树色一例是阴阴的,咋看像一团烟雾。
这些比喻从运用特点上看有物喻物,人喻物灵活多变;从类型上看,有明喻、有暗喻、有博喻。
这些贴切的比喻把所要描绘的景物生动,具体的展现在读者的眼前,使得事物的特征更加鲜明具体,这起到了加深印象的作用。
2 通感的运用朱自清在《荷塘月色》运用的是通感比喻。
例一: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微风送来的若有若无,时断时续的香味无疑是看不见摸不着又无法把握的,为了调动读者的想象,加深读者对该抽象对象的理解,于是用“远方高楼上的时有时无,悠远神秘的歌声”来打比方,从而既增加了文章的韵味,又使读者产生了更全面更具体的认识。
但这个句子并非是个单纯的比喻句,花香本来诉诸嗅觉,但作者把它写成有旋律的歌声,给人以嗅觉兼听觉的感受。
朱自清荷塘月色修辞手法

1.朱自清荷塘月色修辞手法有哪些?
答: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第四段中作者运用了三种修辞手法:一是“通感”.用“渺茫的歌声”来形容荷花的清香,是将听觉和嗅觉打通;用“和谐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来形容光和影,则是将听觉和视觉打通;二是“比拟”.“袅娜”“羞涩”两词可以让我们想象荷花仪态万千娇羞不已的媚态;又如“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一句,既有叶如人般亲密无间,又有挤挤挨挨的动态效果;三是叠音词、双声叠韵词的大量运用,产生了回环往复的艺术效果.仅在文章第四段就有“曲曲折折”、“田田”、“亭亭”、“层层”、“袅娜”、“粒粒”、“星星”、“缕缕”、“渺茫”、“密密”、“脉脉”等十一个叠音词.这样的写法构结了一幅淡雅恬静的“荷塘月色”图,在图中融进了作者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抒写了他微妙难达的心绪,塑成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
《荷塘月色》修辞艺术赏析

《荷塘月色》修辞艺术赏析广元市青川县凉水中学李兴芝《荷塘月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历来传诵不衰,很早就被选入中学教材以及各种文学作品选编。
这篇散文如诗、如画、有情,在那诗情画意里,尽显一代散文大家朱自清先生的文章风格。
此文自发表以来,鉴赏评论之作颇多。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但最值得我们去品味的就是:诗人不但以敏感的触觉去感受它,游目骋怀地去观察它,严变淄渑地品味它,而且用出神入化、高超娴熟的修辞技巧,充分地表现了作者复杂的内心世界。
从修辞艺术这一角度对《荷塘月色》进行赏析,一方面,是为了学习,领悟他那种出神入化的处理技巧;更重要的,是深刻地领悟朱自清这一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理想、追求、孤独、迷惘和痛苦。
要把话说好,把文章写好,就得“根据题旨情趣精心选择语言材料,这就是修辞。
”①从修辞这一定义可以看出,要使用修辞技巧,在对语言材料进行选择时,必须根据“题旨情趣”,所谓题旨情趣,是指交际目的、交际对象、交际环境。
首先,我们不管是说话,还是写文章,其目的都是要表达我们的思想感情。
一篇文章的思想感情是“神”,修辞艺术是“形”,“形”必须依附于“神”并为“神”服务。
其次,修辞手法的选择必须考虑到对象,做到有的放矢。
再者,对于一篇文章,其修辞手法的运用,受制于诞生该文的环境,环境包括当时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状态。
只有从这一点切入,才能准确地理解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才能更准确的体验在一九二七年国内两大政治力量尖锐对立的形势下,陷入进退维谷的困境之中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面临选择的彷徨、困惑,他们理想破灭的怅惘,灵魂的痛楚与感情的孤独。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独处”时的“独语”——与其说是在观赏景物,不如说是在透视其灵魂深处;与其说写下的是他看到、感觉到的一切,不如说他在构造一个他心中渴望的“超出了平常的自己”的“另一个世界”——一个与现实对立的陌生的艺术世界。
在现实中,人被命定扮演某个角色,做“一定要”做的事,说“一定要”说的话;而在这里,“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什么都有可以做,什么都可以不做;这是真正属于自己的理想世界。
荷塘月色所用的修辞举例

荷塘月色所用的修辞举例修辞举例:1、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修辞手法:明喻。
分析:描写荷叶用舞女风姿为喻。
“亭亭”形容荷茎耸立,“舞女的裙”形容荷叶如旋转中展开的裙。
2、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拟人)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比喻)。
修辞手法:拟人,明喻。
分析:“袅娜”、“羞涩”是拟人。
描写荷花用“明珠”、“星星”为喻,更显出月光照射下的银白色以及光华闪耀的样子。
3、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修辞手法:通感。
分析:描写微风送来荷香用歌声为喻,“缕缕”对“渺茫”,显出“香远益清”的意境。
尤其是以听觉来沟通嗅觉方面的感受,使之更加生动。
这种比喻叫做“通感”或“移觉”。
4、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修辞手法:明喻。
分析:描写叶子和花在微风中的动态,以“闪电”为喻,既显出叶花相互连接,又显出由近及远的极轻快的速度。
5、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修辞手法:明喻。
分析:由近及远地展示出由众多荷叶构成的“碧波”在荡漾,这真是一幅清丽如画的荷塘全景图。
6、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修辞手法:拟人。
分析:以形容人的词语“脉脉”来形容流水。
7、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修辞手法:明喻。
分析:描写月光的照射,用“流水”、“泻”为喻,生动形象地显出花、叶所承受的月光是动态的,但又是无声的。
8、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修辞手法:明喻。
分析:以“牛乳”为喻,十分贴切又很绝妙,既显出其乳白色又有鲜艳欲滴之感。
“笼着轻纱的梦”,这个比喻也是极贴切地显出月夜的朦胧。
高一语文《荷塘月色》赏析

高一语文《荷塘月色》赏析《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的代表作之一,也是高一语文教材的保留篇目,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一语文《荷塘月色》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一语文《荷塘月色》修辞美作者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写荷塘的景物。
有鲜明的比喻。
出水的荷叶“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使人联想到荷叶一旦翩翩起舞那种婆娑婀娜的丰姿;打着朵儿的花苞,像“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贴切传神;月光如“流水”一般,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月光流动而明净的特点。
有生动的拟人。
袅娜地开着的荷花,“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写出了叶子的密,也写出了叶子诱人的风致。
有深邃的通感。
通感是感觉之间互相沟通、移用的修辞手法。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作者把幽微的香气比作是渺茫的歌声,可见这香气飘忽不定,忽浓忽淡,时断时续。
又因为楼高且远,微风在吹动,所以楼上的歌声有渺茫的感觉,听起来似有似无,很不连贯。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作者把黑白相间的光和影构成的画面比作和谐的旋律,小提琴的名曲,把视觉形象转化为听觉形象,给人以视觉兼听觉的感受,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高一语文《荷塘月色》语言美1、动词的锤炼美。
在动词的选择上,作者绞尽脑汁,颇费了一番心机。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一“泻”一“浮”,点活了月光和雾气,充满了动感。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这个“挨”字,活画出了田田荷叶像一群光彩照人的少女妩媚多姿的形象。
“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中的“画”字,仿佛一位淡青妙手在展纸描绘,自然贴切地写出投在荷叶上的月影之美、之真。
2、数量词的点缀美。
数量词被一般人所忽略,但在朱自清的笔下却能准确地描述事物的特性,为被修饰的成分增添丰富的审美内涵,成为语言中的一个亮点。
如写微风过处“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灯光”,“一丝”、“一道”、“一带”、“一两点”,写出了淡淡月光笼罩下的荷塘特有的风韵,起到了丰富、润色、强化形象的作用,渲染了一种幽美的意境。
荷塘月色中修辞手法的运用

《荷塘月色》中修辞手段辨析《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所写的文情并茂,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其文字中大量使用各种语法修辞,创作出一幅清新美丽的荷塘美景,本文将对该散文所运用的修辞手段进行剖析,具体从语言中运用到的叠词、比喻、通感、博喻、对比等手法来揭示这篇散文独具魅力的奥秘。
叠词的使用《荷塘月色》中大量使用叠词来勾勒自然景物的线条与层次,通过这些叠字,仿佛就看到了景物的形貌,随着作者的描述我们仿佛欣赏到一幅形神兼备,姿态万千的美好图画。
叠词的形态格式叠词是汉语的一种特殊词汇现象,叠音词又名重言,是把同一个字连接使用的修辞格。
使用非常普遍。
汉语的名词、数词、量词、形容词、副词、动词以及象声词都有重叠变化。
以《荷塘月色》为例,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种形态:式一粒粒明珠峭愣愣阴森森式蓊蓊郁郁的曲曲折折影影约约远远近近高高低低文中的荷塘,荷叶,树,青雾,月光,花都运用叠词来进行修饰,为读者创造了一个美轮美奂的荷塘意象,“悄悄地”披大衫出去,又“轻轻地”推门回来,体现作者内心的不平静与烦闷,渴望挣脱压抑的束缚,获得自由的心胸,在走出门外看到荷塘美景时,又生怕这只是自已臆想的一场梦,舍不得打破这场景,于是轻手轻脚走回家中。
“曲曲折折”的荷塘体现了荷塘的宽阔,“田田的”叶子又体现了叶子的密度,“层层”的叶子说明了叶子之深。
形容词AA式的重叠一般用来表达强调、以及程度的加深,在句中可做状语和谓语。
“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树说明了树的错落有致和茂密繁盛,同样在句中充当状语、定语、谓语等,也表程度的加深。
“粒粒”是量词的重叠,代表“每一”,叠词并不是简单的重复,恰当运用过后能和谐文章的音律,表达更为丰富的思想内容,使描绘的景色或人物更加形象,富于艺术魅力;既可摹声,又可摹色,使表达的意象更加确切,情感一层比一层强烈;使音律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
因此语言便充满音乐的和谐美和节奏美。
精妙绝伦的比喻《荷塘月色》中,朱自清运用了大量的比喻,他比喻的喻体,既有栩栩如生的人,也有形象逼真的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荷塘月色》中修辞手段辨析《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所写的文情并茂,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其文字中大量使用各种语法修辞,创作出一幅清新美丽的荷塘美景,本文将对该散文所运用的修辞手段进行剖析,具体从语言中运用到的叠词、比喻、通感、博喻、对比等手法来揭示这篇散文独具魅力的奥秘。
叠词的使用
《荷塘月色》中大量使用叠词来勾勒自然景物的线条与层次,通过这些叠字,仿佛就看到了景物的形貌,随着作者的描述我们仿佛欣赏到一幅形神兼备,姿态万千的美好图画。
叠词的形态格式叠词是汉语的一种特殊词汇现象,叠音词又名重言,是把同一个字连接使用的修辞格。
使用非常普遍。
汉语的名词、数词、量词、形容词、副词、动词以及象声词都有重叠变化。
以《荷塘月色》为例,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种形态:
1.AA式缕缕清香田田的叶子脉脉的流水淡淡的重重围住
2.ABB式一粒粒明珠峭愣愣阴森森
3.AABB式蓊蓊郁郁的曲曲折折影影约约远远近近高高低低
文中的荷塘,荷叶,树,青雾,月光,花都运用叠词来进行修饰,为读者创造了一个美轮美奂的荷塘意象,“悄悄地”披大衫出去,又“轻轻地”推门回来,体现作者内心的不平静与烦闷,渴望挣脱压抑的束缚,获得自由的心胸,在走出门外看到荷塘美景时,又生怕这只是自已臆想的一场梦,舍不得打破这场景,于是轻手轻脚走回家中。
“曲曲折折”的荷塘体现了荷塘的宽阔,“田田的”叶子又体现了叶子的密度,“层层”的叶子说明了叶子之深。
形容词AA式的重叠一般用来表达强调、以及程度的加深,在句中可做状语和谓语。
“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树说明了树的错落有致和茂密繁盛,同样在句中充当状语、定语、谓语等,也表程度的加深。
“粒粒”是量词的重叠,代表“每一”,叠词并不是简单的重复,恰当运用过后能和谐文章的音律,表达更为丰富的思想内容,使描绘的景色或人物更加形象,富于艺术魅力;既可摹声,又可摹
色,使表达的意象更加确切,情感一层比一层强烈;使音律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
因此语言便充满音乐的和谐美和节奏美。
精妙绝伦的比喻
《荷塘月色》中,朱自清运用了大量的比喻,他比喻的喻体,既有栩栩如生的人,也有形象逼真的物。
但是本文的比喻,不同于寻常的一物一比,而是连比,所谓连比,也叫博喻;“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
在这里,作者连用几个喻体明珠、星星、美人,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一个本体荷花,明珠温润透亮,星星晶莹闪烁,美人窈窕娇媚。
这不仅写出荷花之美,更写出了荷花在月夜中的特点。
加之文章还用了亭亭、袅娜、羞涩、刚出浴等词予以形容,就使荷叶自然舒展的形态、开放了的和含苞待放的荷花的姿容各具情态,使景物平添了无限风情。
它不同于我们平时所见到的明喻、暗喻、借喻等等,博喻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运用博喻能加强语意,增添气势。
博喻能将事物的特征或事物的内涵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表现出来,这是其他类型的比喻所无法达到的。
在这篇散文中利用博喻绘景,增强了文字铺排的气势,使作者笔下的荷塘景色多姿多彩。
通感的修辞品格
通感修辞格又叫“移觉”,就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
在通感中,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
如说“光亮”,也说“响亮”,仿佛视觉和听觉相通,如“热闹”和“冷静”,感觉和听觉相通。
本文中通感的例子如下:1、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2、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和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第一句中原本是为了形容花的缕缕清香,后来通感为高楼上飘渺的歌声,从嗅觉过渡到听觉,让人能够更加亲切地体会到花香的轻盈旷达;第二句光与影原本是视觉的效果,后又通感为名曲,过渡为听觉,提现了光与影,月光与水的交融的和谐与优雅。
生动的拟人
拟人修辞方式就是把事物人格化,把本来不具备人的一些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的。
就像童话里的动物、植物能说话,能大笑。
赋予事物以人类的行为特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感,让读者感到所描写的物体显得更活泼、亲近,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1、……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2、叶子本是肩并肩挨着的,这便……
3、弯弯的杨柳稀疏的倩影
袅娜是用来形容女子优雅的身姿,羞涩用来形容女子的娇柔,在这里用来形容白花,体现了花如美人般的状态;杨柳依依,这里被当做是女子稀疏的倩影,作者赋予了物人的灵魂,在他笔下的事物,就如同西子般美丽的女子,一颦一笑都透漏出无尽的吸引力。
雕琢的文字艺术
散文要追求美感,应该使文字如行云流水般,天然去雕饰,才能引起读者共鸣。
荷塘月色语言的生动,首先表现在动词形容词的匠心运用。
一个动词可以使它生动,一个形容词可以限定它的性质。
例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这里的一个“泻”字,一个“浮”字,写出了月光的静匿皎洁柔和的质感,而且是自由无拘地披散在叶子与花丛之间;雾展示出来的轻盈飘渺,才能浮于荷塘之上。
在以上所罗列的修辞之外,作者还涉及到了对比的运用。
“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这句话是作者的自诉,一个人怎么可能既爱热闹,又爱冷静呢?这是一种矛盾的写法,把两种对应的事物对照比较,使形象更鲜明,感受更强烈。
突出被表现事物也就是作者本人的本质特征即一个独特,矛盾,挑剔而又追求完美的形象,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