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课内课后古诗赏析

合集下载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必背古诗翻译与赏析(完整版)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必背古诗翻译与赏析(完整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汇总1、观沧海东汉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解释: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我很幸运,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观沧海》是东汉末年诗人曹操创作的一首四言诗,《步出夏门行》的第一章。

这首诗是曹操在碣石山登山望海时,用饱蘸浪漫主义激情的大笔,所勾勒出的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画了高山大海的壮阔,更表达了诗人以景托志,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

全诗语言质朴,想象丰富,气势磅礴,苍凉悲壮。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注释①、王昌龄:唐代诗人,天宝年间被贬为龙标县尉。

②.、左迁:贬谪,降职。

古尊右卑左,左迁即贬官。

③、龙标:唐代县名,在今贵州锦屏县,现保存有龙标书院,唐时甚僻。

诗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

④、杨花:柳絮。

⑤、子规:即杜鹃鸟,啼声哀婉凄切。

⑥、五溪:唐人所说的五溪指辰溪、酉溪、巫溪、武溪、沅溪,当时属于黔中道,在今湖南西部和贵州东部。

⑦、夜郎:汉代中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曾在今贵州西部、北部和云南东北部及四川南部部分地区建立过政权,称为夜郎。

唐代在今贵州桐梓和湖南沅陵等地设过夜郎县。

这里指贵州的夜郎(在今贵州西部地区)。

李白当时在东南,所以说随风直到夜郎西。

⑧、闻:听说翻译树上杨花落尽,杜鹃在不停地啼叫,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了,一路上要经过五座小溪(辰溪、酉溪、巫溪、武溪和沅溪)。

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着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赏析这是一首短短四句的抒情短章,感情的分量却相当沉重。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赏析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赏析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赏析以下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部分古诗词的赏析:1. 《观沧海》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首诗是曹操在碣石山登山望海时所写,描绘了大海的壮阔和吞吐日月的气概,表达了诗人以景托志、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

2. 《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此诗为王湾在冬末春初时,由楚入吴,在沿江东行途中泊舟于北固山下所作。

全诗意境优美,情景交融,抒发了诗人旅居外地时深切的思乡之情。

3.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这首诗通过对西湖早春明媚风光的描绘,抒发了作者早春游湖的喜悦和对西湖风景的喜爱,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

4.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全曲无一秋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秋词(刘禹锡)》古诗词赏析、译文及考点分析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秋词(刘禹锡)》古诗词赏析、译文及考点分析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秋词(刘禹锡)》古诗词赏析、译文及考点分析【原文】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译文】自古以来,骚人墨客都悲叹秋天萧条,我却说秋天远远胜过春天。

秋日晴空万里,一只仙鹤排开云层扶摇直上,便引发我的诗情飞上云霄。

【赏析】刘禹锡,字梦得,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

一生创作了大量诗篇。

其作品《陋室铭》为人们所熟知。

一生经历坎坷。

因王叔文案被贬为连州刺史,又接连被贬为朗州刺史、和州通判。

这首诗是刘禹锡被贬朗州后所作。

诗人一改传统秋词的凄凉情调,赞美了秋天的开阔明丽,反映出诗人乐观情绪和不屈的斗志。

首句,从自古诗家词人逢秋而悲落笔,道出了诗人们对秋天的悲凉心绪,倾诉悲凉寂寞之感。

一个“悲”字写尽历代诗人逢秋之心境,为下文诗人写出与众不同之笔尽其所能。

第二句,诗人直率坦言,喻“秋日似春朝”,一个“春”字点出富有朝气,充满生机与活页纸力,恰与前句的“寂寥”形成鲜明比照,一下子放射出诗人乐观向上的心态,不因秋景之衰而气竭,也不因仕途的不顺而自馁。

第三句,借景抒情,以秋日晴空为背景,用“一鹤”正振翅冲破云层,翱翔天空来托物言志,借鹤而写离开“樊笼”复返自然,摆脱羁绊的欣喜跃然纸上。

写景开阔明丽,令人精神爽朗,耳目为之一新,这是一只多么洒脱自在,奋发向上的鹤啊!尾句,“引”字不仅有独树一帜,标新立新之效,还具有矢志不移的傲骨,更有“鲲鹏展翅九万里”的远大志向。

全诗落笔恢弘,从遥远的时空下笔,一幅“秋日晴空”既给悲秋者以肯定,又不落俗套地点化出与众不同的观点,写景为言志作铺陈,在一片开阔美丽的景色之中吐露自己的意图,这种大开大阖之作在唐诗之中也不多见。

【主题】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赞颂了秋天的美好,并借黄鹤直冲云霄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写法】全诗气势雄浑,意境壮丽,融情、景、理于一炉,表现出的高扬精神和开阔胸襟。

“秋日胜春朝”,用对比手法,热情赞美秋天,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更胜过一筹,这是对自古以来那种悲秋的论调的有力否定。

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赏析

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赏析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赏析※ 1《龟虽寿》曹操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竟时,终结,这里指死亡。

神龟虽能长寿,但也有死亡的时候。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螣蛇:传说中龙的一种,能够乘云雾升天。

螣蛇即使能乘雾升天,最终也会变成灰土。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骥,良马。

枥,马槽。

年老的千里马躺在马棚里,它的雄心壮志仍然是能够驰骋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烈士:有远大抱负的人。

有远大抱负的人士到了晚年,奋发思进的雄心不会止息。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盈缩:原指木星的长短变化,这里指人的寿命长短)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怡,调养身心。

永年,长寿。

人的寿命长短,不只是由上天所定的,只要自己调养好身心,也可以益寿延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龟虽寿》选自《乐府诗集》,是曹操的乐府诗《步出夏门行》的最后一章。

这是曹操晚年写作的一首富于哲理的诗,诗中的哲理来自诗人对生活的真切体验,因而写得兴会淋漓,有着一种真挚而浓烈的感情力量。

诗中融哲理思考、慷慨激情和艺术形象于一炉,表现了老当益壮、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2《过故人庄》孟浩然(过:拜访,探访,看望)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具:准备,置办。

黍(shǔ):黄米饭。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xiá)。

(合:环绕。

郭,这里指村庄的四周。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轩,窗户。

场圃,打谷场和菜园。

桑麻,泛指庄稼。

)待到重阳日,还(huán)来就菊花。

(就:靠近、赴。

这里指欣赏的意思。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承上文而来,诗人为田园风光和农家生活所吸引,酒足饭饱之后意犹未尽,简单的两句诗就将故人的热情全诗描绘了美丽的山村风光和平静的田园生活,用语平谈无奇,叙事自然流畅,琢的痕迹,然而感情真挚,诗意醇厚,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学情趣,从而成为自唐代以来田园诗中的佳作。

※ 3《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古诗词主旨及句子赏析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古诗词主旨及句子赏析

七上古诗词观沧海曹操古体诗。

(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

“观”字统领全篇,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澹澹”意为“水波荡漾的样子。

”“竦峙”意为“耸立”。

即:在这水波荡漾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

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诗意盎然之感。

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

表现出作者面对萧瑟秋风,仍有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壮志”胸怀。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运用想象,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

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也指出这是乐府唱过的。

主旨:这首诗全篇写景,其中并无直抒胸臆的感慨之词。

通过诗人对波涛汹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动描绘,表达了他奋发进取,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七言绝句唐代: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杨花即柳絮。

子规是杜鹃鸟的别名,相传这种鸟鸣声异常凄切动人。

两种事物,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恻的气氛。

闻道龙标过五溪。

龙标在这里指王昌龄。

五溪为湘黔交界处的辰溪、酉[yǒu] 溪、巫溪、武溪、沅[yuán]溪;在唐代,这一带还被看作荒僻边远的不毛之地,也正是王昌龄要去的贬所。

“过五溪”,可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

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

我寄愁心与明月,愁心”既有对老友遭遇的深刻忧虑,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平,有恳切的思念,也有热诚的关怀。

诗人把一片深情托付给千里明月,向老友遥致思念之忧。

人教部编教材七上诗词赏析

人教部编教材七上诗词赏析

人教部编教材七上诗词赏析1、《观沧海》(曹操,字孟德,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向东行登上碣石山,来眺望大海。

海水多么波动荡漾,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一丛一丛的,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萧瑟的声响,海中翻腾着巨大的波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大海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里产生出来的。

庆幸得很哪,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赏析:○1、这是一首四言乐府诗。

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

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

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2、全诗歌颂祖国壮丽河山,抒发了作者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表现出他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

诗人登山临海,诗中选取的景物都具有宏大的特点,所观之景尽是宏观之景、浩大之景,远望沧海的波澜,仰望天上的星月,眼界为之开阔,胸怀为之宽广,这就是壮美的感觉。

○3、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诗的正文可分三层: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这是继承《诗经》中直陈其事的写法,显得很质朴。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

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动静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再写草木,仍然是静态,次及“洪波”,又回到动态,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

这一层全是写实景。

第三层(最后四行)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这写的是虚景,即诗人的主观感受,是从两个“若”字看出来的。

(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经荡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

正是因为有这样宏伟的抱负,这样阔大的胸襟,他才能写出“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样的诗句。

人教版七年级上课内古诗词鉴赏

人教版七年级上课内古诗词鉴赏

2、诗的颔联后来简化为成语“曲径通幽”, 常被用于题景,如杭州西湖的三潭印月、 黄龙洞等,你认为这成语隐含了什么哲理?
要达到能够领悟妙道的胜境,先得走过一 段曲折的道路
诗的最后两句隐含的一个成语是 ___________,由这两句,我们很容易想 起万与籁此俱寂有异曲同工之妙的王维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 ____蝉__噪_林__愈_静__,__鸟_鸣__山。更幽
C.诗人很讲究炼字,在颈联中巧用“乱”、“迷”、 “没”等字,客观真实地再现了姹紫嫣红、草长莺飞的西 湖暮春的盛景。
D.全诗在结构上很有特色,以“孤峙”起,以“白沙 堤”终,从点到面,又由面到点,章法变化,条理井然。
本诗以“春”为着眼点,抒发了什么感情? 诗中直抒胸臆表达这种感情睥一个词语是 什么?喜爱钱塘湖春天的美景 爱(最爱)
A、这首诗,从总体着眼描绘了钱塘湖蓬勃 的春意。
B、颔联、颈联写莺、燕、花、草四种最能 体现春色的景物。
C、诗人善于把握景物特征,运用最准确、 最具有表现力的词语加以描绘和渲染。
D、尾联详细描写了“白沙堤”的美丽景色。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诗把春的情 态描摹得妩媚动人,生机勃勃,试品一品其妙处。
诗歌第二联中“几处”、“谁家”用得极 其精妙,换作“处处”、“家家”就没有 这种效果。联系全诗,说说为什么?
“几处”“谁家”照应“早莺”“新燕”,说明早莺尚小, 新燕不多,表达了钱塘湖初春季节的特点和作者的欣喜 之情。如果改为“处处”、“家家”,就没有这种表达 效果。
全诗以“行”为线索,孤从山寺______起,到 _白_沙_堤___终。以_春____为着眼点写出了自然 界的美景,最后两句中的_最_爱___两字充分表 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迷恋。

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后附录古诗词及译文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后附录古诗词及译文新人教版

七年级上课后附录古诗词《龟虽寿》(东汉末年)曹操原文: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译文:神龟的寿命虽然十分长久,但也还有生命终了的时候。

原文: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译文:螣蛇尽管能乘雾飞行,终究也会死亡化为土灰。

原文: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译文:年老的千里马伏在马棚里,它的雄心壮志仍然是一日驰骋千里。

原文: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译文:有远大志向的人士到了晚年,奋发思进的雄心不会止息。

原文:盈缩之期,不但在天;译文:人的寿命长短,不只是由上天所决定的。

原文: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译文:只要自己保养得好,也可以益寿延年。

原文: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老骥伏枥”四句,笔力遒劲,饱含一股自强不息的豪迈气概,深刻地表达了诗人老当益壮、锐意进取的精神。

诗歌运用了传统的比兴手法,并且能将诗人对时间生命的哲理思考融进真挚浓烈的情感之中。

《过故人庄》(唐) 孟浩然原文: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译文:老友备好了黄米饭和烧鸡,邀我到他朴实的田家作客。

原文: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译文:村外一圈绿树环抱,远处碧绿的小山横斜。

原文: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译文:开窗面对着打谷场和菜园,持边饮边谈桑麻庄稼。

原文: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等到九九重阳节那天,再来这儿赏菊花饮菊花酒。

《题破山寺后禅院》(唐) 常建原文: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译文:清晨我漫步走到这座古寺,初升的太阳照耀着高耸的丛林。

原文: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译文:一条曲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远方,那里是被花木浓荫覆盖着的禅房。

原文: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译文:山光明净,鸟儿欢悦地歌唱,深潭倒影,更使人觉得心境的空灵。

原文: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译文:万物一片沉寂,只听到那悠悠钟磬的回声。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原文: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译文:杨花落尽了,子规鸟儿不住地在啼叫,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一路上要经过辰溪、西溪、巫溪、武溪和沅溪;原文: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译文:让我把为你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你一直到那夜郎以西!《夜雨寄北》(唐)李商隐原文: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上册课内古诗词赏析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试对“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两句作简要赏析。

答案:描绘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

(1)这首诗是一首乐府诗。

诗中对景物作总写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2)详细写诗人见到的景象的句子是:树木从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3)描写诗人想象中的景象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4)本诗的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但是也有两句诗是叙事的,这两句诗是: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5)本诗中最能反映作者博大襟怀的诗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次北固山下.唐.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找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 D )A.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写出了人在他乡、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

B.诵读颔联时应该使用上扬的语调,体现诗句平野开阔、大江直流的宏大气势。

C.颈联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通过拟人手法,在描写景物和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

D.尾联紧承颈联,抒发了诗人即将回到家乡的喜悦、激动的心情。

2、诗中的千古名句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它抒发了作者乐观积极向上的情怀。

这首诗写的意境深婉,景情交融,主要选取的景物有青山,行舟,绿水,白帆,红日,和风,归雁。

3、本诗的景物描写很精彩,达到了一字传神的水平,诗的颔联中的“阔”表现出一幅怎样的情景?“阔”表现长江水波激荡,春潮涌流,江水几与岸平,显得江面广阔浩渺。

“阔”字既写出了江水之势,又写出春天已到,大地回春,冰雪消融,春意已浓的景象。

4、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阔”,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失”,你觉得“失”与“阔”,哪个字更好,为什么?两字各有其妙,因此说哪个字都不能算错,只要能把妙处体会得比较准确就行。

说“失”字更好,因为它生动地描摹了江岸因春潮高涨而与水面平行似乎消失了的主观视觉形象;说“阔”字更好,因为它直抒胸臆地表达了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所以视野十分开阔的强烈感受,且读起来与“悬”字对应,声调似也更为响亮。

5、解释颈联的意思,并说说它所蕴含的哲理。

海上的太阳在残夜里升起,江上的新春在旧年未尽时已至。

运用拟人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希望和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情感。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唐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下面是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D)A、这首诗,从总体着眼描绘了钱塘湖蓬勃的春意B、颔联、颈联写莺、燕、花、草四种最能体现春色的景物。

C、诗人善于把握景物特征,运用最准确、最具有表现力的词语加以描绘和渲染。

D、尾联详细描写了“白沙堤”的美丽景色。

2、“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诗把春的情态描摹得妩媚动人,生机勃勃,试品一品其妙处。

(3分)开放题。

例:这两句诗作者抓住了“乱花”、“浅草”写出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突出了春的妩媚动人;又以“渐欲”、“才能”描绘了春的发展变化,突出了春的勃勃生机白居易这首脍炙人口的春行诗,除了结构、描写、意境写得具有特色之外,用字用句也十分准确生动。

其中“几处早莺争暖树”句中“争”用得好,是因为:写出了初春早莺尚少,它们飞向枝头向阳欢歌的景象,生动地展示了初春的蓬勃生气。

4、本诗写了什么?抒发了诗人什么心情?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在西湖早春盛景中无比喜悦的心情。

秋词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同是写秋,两首诗表露出诗人的心境有何不同?刘禹锡的《秋词》是颂秋,表达了乐观豁达、昂扬向上的心境;马致远的《秋思》是悲秋,表达的是失意、凄苦、思乡、感伤的心境。

2、两首诗相比较,你更喜欢哪一首?为什么?可以从写法、语言、主旨、情感等方面选择一点或多点进行阐述,言之有理即可。

七年级上册课后古诗词赏析龟虽寿.曹操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选出对曹操《龟虽寿》赏析有误的一项:(C)A、这首咏志的乐府诗以昂扬慷慨为基调,抒发了诗人老当益壮、积极进取的豪壮之情。

B、开头四句连用“神龟”和“?蛇”两个比喻,表达对“人寿不长”的惋惜,但其用意是积极的。

C、五至八句是全诗的核心,是从正面设喻。

不必为寿命而担忧,也不应因年暮而消沉,即使殉国成了“烈士”,也雄心不减。

D、九至十二句,诗人用四句议论来煞尾,强调精神乐观可以延年益寿。

把说理与刻画形象有机结合起来,哲理性强。

过故人庄.孟浩然.唐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过故人庄》的作者是唐代的孟浩然,他与王维并称为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该诗一二两句写的是朋友邀我作客,主要表达方式是记叙,三四两句写是山村风光,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

2、这首诗尾联的“就”字有什么作用?(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表示诗人将不邀自至,与开头“邀”字遥相呼应,表现了老友间的感情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

3、分别用“/”划分下列诗句的节奏(根据音节和意义)。

(注意标准)音节: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意义: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4、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表现了诗人不贪恋官爵而乐于田园赏菊的思想和对老友的深厚情谊。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唐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3分,如果不注意到诗中还有“古寺、禅房、钟磬音”,可能会填“向往大自然”或“热爱大自然”之类,此类答案给1分)2、请用形象的语言描述第三联的内容。

山间风光宜人,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歌唱;潭水倒映着云影、树影、山影、人影,使人心中顿时摆脱一切烦恼。

3、第三四句表现了破山寺后禅院环境清幽;(或清静、幽静)的特点。

第五六句表现了作者欢悦;(或宁静、安详、空灵等的心情。

4、“万籁此都寂”与“但余钟磬音”是否矛盾?为什么?围绕“反衬”“以声衬静”来答。

不矛盾。

禅院的钟磬之音袅袅传来不绝于耳,有赖于万物之音全部消失,禅院的空寂可见一斑,这就是“以声衬静”的妙处。

5.末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借景抒情,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以声衬静来衬写自己的心静,抒发自己万念俱寂的出世的思想感情。

(或:对尘世喧嚣的厌烦,和对隐居林泉寄情山水的生活的向往)6.诗歌尾联后来演变为成语“万籁俱寂”,颔联简化为成语“曲径通幽”,常被用于题景,如杭州西湖的三潭印月、黄龙洞等,你认为“曲径通幽”这成语隐含了什么哲理?要达到能够领悟妙道的胜境,先得走过一段曲折的道路。

7、有版本“曲”作“竹”,你认为是“曲径”还是“竹径”好,为什么?赞同“曲径”,因为“曲”宇传达出幽深、藏而不露的意味,富有暗示性,而“竹径”一词则过于落实,限制了读者的联想与想像。

还有,“竹径”太直接说出了小径的物象,“曲径”道出了小径的曲折迷离,表现了佛寺净地特有的清幽和深邃。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唐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填空:“杨花”在旧体诗中常象征离散、漂泊,本诗首句通过各种意象,渲染出在暮春季节的一种哀伤、惆怅气氛。

2、作者为什么要把“愁心”寄与“明月”?因思念之情往往是夜间最为浓郁,由月的阴晴圆缺,最易想到人的悲欢离合。

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作者寄情于月,朋友见月如见作者。

3、请对“我寄愁心与明月”这句诗从修辞和作者情感表达两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拟人,抒发了作者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忧虑关心之情。

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B)(C)A.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

B.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

C.“过五溪”说明诗人旅途之艰难,也包含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和痛惜之情。

D.诗中将无知无情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人,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和同情。

E.诗歌想像奇特,体现了李白诗的浪漫主义风格。

5、“我寄愁心与明月”,李白因何而愁?有愁不向人当面说,却要“与明月”,又是为什么?因朋友王昌龄“左迁”(贬官)而愁。

作者并不在朋友身边,“闻”、“遥”可证。

6、细读下列两首诗,完成1~3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淮上与友人别郑谷扬予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1)两首都是写离愁别绪的诗,但诗的表现手法却不同,李白的诗偏重直抒胸臆,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思念;郑谷诗则借景抒情,抒发了友人之间的离别之苦。

(2)古人论诗有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意即描写景物也是为了抒情。

李白诗中可作为例子的一句是:杨花落尽子规啼(3)下面是对两首诗的赏析,不当的一项是(B)A.两首诗都生动地表现了朋友分别之苦,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B.两首涛都极力通过描绘景物,渲染离别的气氛。

c.李白诗情感表现热烈奔放,而郑谷诗情感表现则含蓄委婉。

D.两首诗都着力强调分离的“距离之远”,突出了友人之间的深厚情感。

夜雨寄北李商隐.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选出对李商隐《夜雨寄北》赏析有误的一项:(D)A、这首七绝情思委婉,清新流畅。

诗人以眼前之景预测未来,遥想他日相聚,情致曲折,深刻的思念之情贯注其中。

B、第一句一问一答,跌宕有致,极富表现力,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

C、“何当”为想像希望之词。

对坐西窗,共剪烛花,想像美丽,写得逼真,揭示出诗人深挚的思念之情。

D、尾句“巴山夜雨”四字重出,表现作者看重这异乡奇景,要将它描述给亲友听。

泊秦淮杜牧.唐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所描绘的画面,具有怎样的特点?(这首诗首句连用了两个“笼”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2分)特点是迷蒙(朦胧、迷茫),冷寂(悲凉)(2分)。

秦淮河水边夜色朦胧(或“迷蒙”)和冷寂的景象。

(两点各1分,计2分。

意思对即可)2、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2分)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醉生梦死的统治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