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地区经济发展与水资源的利用
水资源管理与中国西北干旱地区可持续发展

水资源管理与中国西北干旱地区可持续发展中国西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和粮食生产基地,然而这一地区却面临着极度干旱的挑战。
由于缺乏水资源,西北地区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受到了严重的限制。
因此,水资源管理成为中国西北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中国西北地区的干旱问题主要由于气候因素和人类活动引起。
气候因素包括汛期不均、水循环不稳定等。
人类活动方面,过度的水资源开发和不合理的农业灌溉方式也导致了水资源的大量浪费和过度消耗。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国政府开始积极采取措施,进行水资源管理。
首先,我国政府通过加大投资,建设了一系列水利工程,例如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之一——南水北调工程。
该工程通过修建大型水渠,将长江流域的水资源调配到黄河流域,解决了黄河流域的水资源短缺问题。
这对于西北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改变农业灌溉方式也是水资源管理的关键。
传统的农业灌溉方式通常是以大量的深层灌溉为主,这种方式不仅浪费水资源,还导致土壤盐碱化等问题。
为了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西北地区开始推广滴灌、喷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
通过灌溉水量的精确控制和精细化管理,既满足了农作物的需水量,又最大程度地减少了水资源的浪费。
此外,加强水资源保护和水环境治理也是水资源管理的重要环节。
西北地区的河流和湖泊水质严重受到污染,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为了改善水质,政府加大了对工业废水、农业非点源污染等方面的治理力度,提高了水环境质量。
同时,加强湿地保护和水生态修复,重建水生态系统,有助于提高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能力。
最后,加强水资源管理还需要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
通过研究水循环规律、水资源评估和水资源利用效率等方面的科学问题,为水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通过技术创新,培养具有水资源管理技术能力的专业人才,为西北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综上所述,水资源管理是中国西北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通过政府的投资和建设、改变农业灌溉方式、加强水环境治理以及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可以有效解决西北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促进该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西北地区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联 系 , 相 依 存 , 成 为 西 北 地 区发 展 的 主 要 支 撑 条 件 和 约 束 条 件 。笔 者仅 就 西 北 地 区水 互 已
资 源 特 点 及 开 发 利 用 现 状 作 一 粗 略分 析 , 水 资 源 的 合 理 开 发 利 用 及 保 障措 施 谈 几 点 认 对
水 资 源 开 发 难 度
1 3 水 循 环 模 式 不 同于 一 般 外 流河 西 北 地 区河 流 多 为 内 陆 季 节性 河 流 。内 陆 河 流 的 封 闭 性 使 流 域 降水 量 最 终 消 耗 于 蒸
维普资讯
3期 席 临 平
西 北 地 区 水 资 源 的 合 理 开 发 利 用 与 可 持 续 发 展
识 。
1 西 北 地 区 水 资 源 特 点
西 北 地 区地 处 欧 亚 大 陆腹 地 , 额 尔 齐 斯 河 属 外 流 河 , 它 河 流 都 属 于 内陆 河 流 域 。 除 其 由 于 其 特 殊 的 自然 地 理 环 境 , 该 区水 资源 主要 具 有 以下 特 点 。 使 1 1 干 旱 少 雨 , 资 源 短 缺 。 水
西 北 地 区 水 资 源 的 合 理 开 发 利 用 与 可 持 续 发 展
席 临平
( 安 大 学 水 资 源 与 环 境 工 程 系 西 安 7 0 5 ) 长 1 0 4
摘 要 水 资源 的 合理 开发 利 用与 可持 续 发展 是 西北 地 区 生态 环 境建 设 的关 键 , 立 以流域 为 指 建
东 南 部地 区 国土 面 积 占 5 , 资 源 量 仅 占 7 。 时 间 上 看 内陆 河 流 域 汛 期 一 般 在 4 O 水 从 — 7月 , 流 量 占年 量 的 6 %一 8 % , 年 际变 化 明显 。 山地 区 河 流 径 流 变 化 小 , 仍 存 在 径 0 5 且 高 但 长 度 不 一 的 连 续 丰 水 和 枯 水 段 。这 种 不 均 匀性 , 低 了水 资 源 的 可利 用 性 , 降 同时 也 增 加 了
西北水资源问题与对策

西北水资源问题与对策西北地区,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五省区及内蒙西部,在战略上是支撑我国21世纪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地。
为了实现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开发该地区丰富的矿产和土地资源,缩小东西部发展的差距,发展少数民族经济,安定边疆,以及使西部一些地区尽快脱贫致富,都需要尽快开发和发展这一地区。
目前国家已作出开发和发展西北地区的重大决策,加大了对该地区的投入。
西北地区总面积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3,土地资源丰富,本地区具有较大的土地开发潜力,是全国宜农荒地资源分布较广的地区;加上本区光热资源异常充足,草场资源丰富;农业生产的农作物病虫害少,发展农牧业有很强后劲,是缓解我国粮食、肉类等农牧产品供需矛盾的希望。
在当前土地资源日益耗竭的现实情况下,西北广大未开发和利用的土地资源成为我国21世纪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后备资源。
西北地区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大,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此外,本地区具有绵长的国境线,居民仅占全国总人口的8%左右,而且还是许多兄弟民族长期安居乐业之处。
这说明本区除了具有重大经济价值之外,还拥有国防、政治和社会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开发和建设西北地区是我国国民建设的需要。
实现全国人民生活水平奔小康,首先要减少东西差距扩大的趋势,只有建设好西部,西部奔小康,才能实现全民富裕的宏伟目标。
邹家华副总理在“国家计委加快西北经济发展战略座谈会”上指出:“西北地区发展最大的制约因素是水,当然还有其它制约因素,但是在西北地区,制约占第一位的是水,对经济发展影响很大。
不把水的问题安排好,出了问题很难办。
”国务委员、国家科委主任宋健也提出:“大西北水资源到底能容纳多少人。
一方面祁连山的冰在融化,冰川积雪在减少;另一方面又要大发展,是否有个界限,这样才不至于将来大家都要搬家,形成新的楼兰。
”自80年代以来西北地区水资源就进入了十分紧张的状态,供需缺口越来越大,缺水城镇增加,工农业用水紧张,农、林、牧间用水矛盾与一条河流上、中、下游间用水矛盾日益尖锐,已经影响到中下游地区生态和社会经济发展,有些缺水地区经济发展受到严重的约束;另一方面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前景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这是因为:①淡水资源显得越来越少,不再成为廉价的资源,目前作为后期可取用的淡水几乎均已开发,或者在今后要进行开发的可引用水资源投资昂贵。
中国西北干旱区的水资源开发与保护

中国西北干旱区的水资源开发与保护中国西北地区是一个典型的干旱区,水资源问题一直是该地区的瓶颈。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水资源的开发与保护迫在眉睫。
本文将探讨中国西北干旱区的水资源开发与保护,并提出一些可行的方案。
首先,为了解决西北干旱区的水资源问题,我们需要进行合理的水资源开发。
在开展水资源开发时,我们应注重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水资源利用效益。
一方面,可以加大水库建设的力度,通过集中停蓄水、调度供水的方式,确保水资源的供应与需求能够平衡。
另一方面,可以开展节水型农业的推广,采用节水灌溉技术和耐旱作物的种植,以减少农业对水资源的需求。
其次,我们还需要加强水资源保护。
一方面,应加强水资源的监测和调度,建立科学合理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通过实时监测地下水位、地表水位等关键数据,能够及时了解水资源的动态变化,做出科学决策。
另一方面,应加强水资源环境保护,对水源地进行保护,防止污染和破坏。
同时,还可以引入水权交易制度,通过市场机制调节水资源的利用和分配,以保护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此外,我们还可以利用科技手段来解决水资源问题。
例如,可以开展水资源的海水淡化技术研究,以利用丰富的海水资源。
通过海水淡化设备将海水转化为淡水,可以增加西北地区的水资源供应。
同时,可以利用现代化的农业技术,推广滴灌、喷灌等高效节水技术,提高农业用水效率。
除了以上措施,我们还可以加大水资源调度的力度。
西北地区与丰水区相邻,可以通过调水工程将丰水区的水源引入西北地区,以补充西北地区的水资源。
当然,在调水时需要确保生态环境的平衡,防止水资源过度开发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最后,通过以上措施的推行,相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中国西北干旱区的水资源问题。
但我们也要意识到,水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共同努力。
只有在各方共同参与、合作下,才能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中国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提供坚实的基础。
中国西北地区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水 是人类 生产 和 生 活 中不 可缺 少 的重 要 资
和 内蒙 古 西 部 , 面 积 33 总 .4×16k 2 0 f 。主 要 位 n
源, 是人类生存 的基础 , 也是经济建设 的前提和 保 证。我国西北地区属于干旱半干旱气候 , 降水 量少 , 蒸发量大 , 水资源短缺 , 生态环境脆弱。随 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 , 西北原有的水资源供 需矛盾更为明显 , 水资源贫乏 已经成为制约西北 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 。因此 , 分析和研究中 国西北地区水资源状况 , 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
] p o tt n a d Ut i o fW a e 如 n ei rh se n Ch n  ̄ ll i n i  ̄ n o x ao l t rR 粗 0 No t we tr i a n
Y N h ,WA G J n —t ( oeeo hmsyadC e clE g er g ca nvrt o h a i aoSadn A GSu N i g a C lg f e ir n m a ni en ,O enU ie i f i ,Q,  ̄ hnog a o l C t h i n i sy C n c 26 蒸发量。另外降水时空分布不均 , 全区陕
西 省汉 中 的年 降 水 量 最 大 为 87mn新 疆 吐 鲁 6 /, 番 的 年 降水 量 最小 , 为 1 m; 且 一般 有 限 仅 6m 而
西北 地 区包 括 陕 、 、 、 、 五 省 区 全 部 甘 宁 青 新
收稿 日期 : 0 7 2 3 修回 日期 : O8—0 —1 20 —1 —0 ; 2O 4 4
维普资讯
第2 2卷
第 2期
A i 干rmn n 监 测 oig r Enio e  ̄ Mo i rn d v 旱环 境 nt
水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水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水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础物质资料之一,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是人类的生存之本。
水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资源和经济资源, 水资源对于经济社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水是孕育万物和文明的基础,与阳光和空气一起构成了生命的三要素。
同时,水对城市的发展更是息息相关,世界上几乎没有一座城市和文明的发源地不是沿河湖水域而发展起来的。
2水资源具有不可替代性。
地球上我们使用的资源有的是可以替代的。
如化工塑料产品可以替代金属产品。
动力资源中也不断地出现了替代性资源,如水能资源、核能资源的发展,等等。
但是水资源却具有不可替代性,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哪一种资源可以替代水便于人的饮用,可以保证生命的存在和延续。
3水资源是重要的经济资源。
水资源作为经济资源,与粮食、石油、天然气等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同等重要的战略地位。
然而,随着现在社会的快速发展,许多河流都被污染了,水资源也随之被破坏,水污染加重,水质型缺水范围扩大。
据有关专家的研究结果,我国因水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占GDP的1.5%-2.8%。
北方地区由于水环境容量有限,污染所造成的缺水城市和缺水地区增加;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等水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也不断出现了水质型缺水问题。
可见水资源的质量好坏关系到经济发展的效益高低。
不但是水资源的质量问题关系到经济发展同时水资源的分布不均与稀缺也成为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水资源分布与利用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我国水资源的空间分布极不均匀,总体上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北方地区水资源贫乏,南方地区水资源相对丰富。
水土资源在地区上的组合不相匹配,水资源分布与产业布局不相适应,各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差异较大,有些地区水资源短缺已经严重地制约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由于人均量不足和时空分布不均,使水资源的合理配置成为我国经济发展长期面临和必须妥善处理的基本问题之一。
水资源是稀缺性战略资源。
浅谈西北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及现状分析

重, 部分 湖 泊 含盐 量 和矿 化度 明显 升 高 。 别 是西 特 北湖 泊咸 化趋 势更 为 明显 。新 疆博斯 腾 湖 , 由于上
【 收稿 日期】2 1- 9 1 0 10 — 5 -
4 一 4
—
吉林水 利
浅谈 西北 水资 源的 可持 续利 用及 现状 分析
马世 红
21 年 l 0 1 1月
游 修建 灌 溉 工 程 。 导致 人 湖水 量 锐减 , 盐 高 的灌 含 区退 水 又 不 断入 湖 。 因此 , 湖 在 短短 的 1 该 O多 年 内就 由淡水 湖 演变 成 咸水 湖 . 湖水 矿化 度上 升 了 6 倍 。 面减 少 10k 2水位 降低 35 m。 水 2 m , . 4 素有 “ 色 绿
我 国西 北 干旱 、半 干 旱地 区湖泊 于涸 现 象 十 分严
黄 河 干 流在 西地 区 的 2 个 检测 断 面 中 。 1 符合 地 面水 I、 I 水质 标 准 的仅有 6个 断面 , II 类 I 占总数 的 2. 。 86 I % V类 水 , V类 水 和 超 V 类 水 占 7.%。 1 4 西 北 各省 向黄 河 干 流年 排 放废 水 75 .l亿 m , 中 3其
工业 废水 为 43 .0亿 m3占总时 的 5 .%。渭 河 、 , 73 湟
水 等 支 流污 染 也 十分严 重 局 部地 区地 下水 也 受 污 染。
33 水 土流 失严 重 。 态环 境脆 弱 . 生
多 。我 国水 资 源 短缺 . 严 重制 约 我 国农 业 、 业 将 工 和城 市 化水 平 的发展 .随着 工业 废 水 和城 市 生 活 污 水 的 大量 排 出 .另 外工 业 万元 产 值 用水 量 或 单 位 G P用 水 量 均 很 高 , 费严 重 , D 浪 节水 潜 力很 大 , 这 使 得我 国水 资源 供需 矜 持 进一 步 的加 剧 , 当前 . 如 何 解 决 我 国水 资 源 短 缺 已成 为 首 当 其 冲 的 问
河西走廊水资源现状及其保护对策

河西走廊水资源现状及其保护对策河西走廊位于中国的西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之一。
由于地处干旱地带,河西走廊水资源一直以来都是该地区发展的瓶颈和限制因素。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快,河西走廊水资源利用与保护问题日益凸显。
本文将就河西走廊水资源现状及其保护对策进行详细探讨。
一、河西走廊水资源现状河西走廊地处内陆干旱地区,气候条件恶劣,水资源非常匮乏。
主要水体包括黑河、白河和硒漫水库等,水量均较少,且水质普遍较差。
据统计,河西走廊自然地下水可补给量为34.5亿立方米,可利用地下水资源为10.5亿立方米,但实际开采量已超过20亿立方米,地下水位持续下降。
由于河西走廊地处我国西北风沙区,水土流失严重,河道淤积加剧,导致水资源浪费现象愈发突出。
1. 加强水资源调控管理。
对于地下水开采,应该制定严格的开采审批制度,防止超采现象的发生。
应该加大地下水补给力度,进行地下水补给工程建设,保护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应加强对河西走廊水资源的监测和调查,做好水资源共享和水权交易的管理工作,实行科学水资源配置,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2. 实施生态恢复工程。
应加大对黑河、白河等河流的治理力度,采取生态恢复措施,修复生态系统,恢复和改善水质。
加强荒漠化和沙漠化治理工作,提高土壤保水能力,减少水土流失,保护河西走廊农田水源地。
3. 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河西走廊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水资源利用效率较低,浪费现象严重。
应加强水资源节约利用宣传教育工作,推广节水型设备和技术,发展水资源循环利用和再生利用技术,实施农业节水灌溉技术,促进农业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4. 强化法律法规建设。
应加强河西走廊水资源保护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建立健全水资源保护制度体系,明确水资源保护的责任主体和保护标准,规范水资源利用行为,提高水资源保护的法制化水平。
5. 加强国际合作。
河西走廊地处我国西北边陲,与蒙古国、俄罗斯等国接壤,应积极开展跨国合作,加强跨国流域的水资源合作与管理,共同保护好河西走廊的水资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北地区经济发展与水资源的利用提要本文根据西北地区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分析了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依据系统论和生态学、水利科学等理论,兼顾节水与生态平衡,提出了较为合理的经济发展模式,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做了有益的探讨。
一、自然、社经概况1、自然地理特点西北地区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内蒙六省(区)。
该区地域辽阔,国土面积428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的44.5%,自然条件十分复杂,水土资源极不均衡。
(1)地形地貌复杂,土多水少。
该区山脉、高原、沙漠、盆地相间分布,地区内差异很大,贺兰山以西为巨大的内陆盆地,东部则为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山区面积约占70%。
河流湖泊较多,水量偏少。
主要河流为黄河和西北内陆河。
黄河流经青、甘、宁、蒙和陕西,内陆河主要有河西的疏勒河、黑河、石羊河和南疆的塔里木河,长江上游一些支流分布在青、甘、陕的南端,有少数河流流出境外。
湖泊多分布在封闭半封闭的内陆盆地中,以咸水湖和盐湖为主,也有少量的淡水湖。
全区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2344亿立方米,仅占全国的8%,单位面积产水量为6.23万立方米/平方公里,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1%。
(2)气候恶劣,降雨稀少。
该区大部分位处欧亚大陆腹地,气候为温带、寒温带气候,光热资源丰富,干燥少雨,蒸发强烈,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
全区多年平均降雨量为235mm,除陕西南部年均降雨量大于600mm外,青海和甘肃及宁夏三省区的南部、陕西北部地区为400~600mm,青海和甘肃及宁夏三省区的中部、新疆北部地区为200~400mm,其它地区基本都在50~200mm之间,部分沙漠和戈壁地区甚至在10mm以下。
降水年内分配不均,一般连续最大四个月降水占全年降水量的40~70%,干旱区达80%以上。
全区多年平均蒸发量高达1000~3000mm之间。
西北地区由于气候干旱少雨,西北风盛行,加之黄土高原分布面积广、厚度大,沙漠众多,自然植被以草为主,较为薄弱,因此,扬尘、扬沙以及沙尘暴天气时有发生,波及范围越来越大,是我国沙尘的主要来源地区之一。
(3)生态环境脆弱。
特殊的地理和气候条件,加之人类活动不断增加,致使西北地区生态环境极度脆弱,人类生存条件十分恶劣。
植被稀少,景观单一,缺少生态屏障;水土流失、荒漠化、土壤盐渍及酸化等土质退化现象以及草原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现象严重;水资源贫乏、水生态失调、河流断流、湖泊干涸普遍加重。
生态环境整体呈不断恶化趋势。
2、社会经济特征(1)资源优势明显。
西北地区土地资源和矿产资源丰富,光照条件好。
可利用的土地资源约13亿亩,占全国的1/3左右;现有耕地面积2.2亿亩,占全国的14%,人均耕地约2.19亩,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9倍;可利用的草场面积约占全国的一半。
该区成矿条件良好,已探明储量的90种矿产资源中,有20多种储量超过全国的一半,特别是石油、天然气、煤、有色金属开发潜力很大。
农、林、牧、旅游资源丰富。
青海、甘肃、新疆的水能资源在全国占有比较重要的位次。
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基本形成煤、电、油、气等矿产资源加工和机械、电子为主的工业体系以及农牧业生产和加工基地。
(2)区位优势独特。
西北地区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到1998年底,西北地区总人口为10035万人,约占全国的8%,其中非农业人口比例为16.7%。
西北地区有新疆、宁夏、内蒙三个民族自治区,有20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区总人口的18.3%。
西北地区投资需求旺盛,劳动力资源丰富,土地价格较低,市场潜力巨大。
该区在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历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历史遗迹和文化景观众多,有利于吸引国内外投资者。
该区边境线长达7500公里以上,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蒙古等8个周边国家接壤,具有沿边区位优势,有利于开展沿边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
(3)经济发展相对落后。
西北地区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数十年的建设,已初步形成了能够基本自给的灌溉农业生产体系和资源粗加工型工业基础,城市和能源、水利、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也都有了迅速的发展。
但是,由于自然、历史等多方面原因,西北地区经济还不发达。
1998年西北地区GDP占全国的5.2%,工业、农业总产值分别占全国的3.6%和7.0%,粮食产量占全国的7.8%,地方财政收入308亿元,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只有307元,仅为全国人均地方财政收入的77%。
西部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整体上落后于东中部地区,随着东中部经济的快速发展,差距有日益扩大的趋势。
二、西北地区水利建设成就及存在的主要问题1、水利建设成就水是人类文明的摇篮,农业发展的根本,城市发展的依托,国民经济的命脉。
西北地区水利建设历史悠久,很早以前就修建了一些著名的水利工程,如陕西引北洛水的龙首渠、关中地区的郑白渠,吐鲁番盆地和哈密一带的坎儿井等。
新中国成立以来,西北地区的水利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和显著的效益。
到目前为止,西北地区共建成各类蓄、引、提水和地下水工程约40万处,年供水量达870多亿立方米,占全国总供水量的16%左右。
水利设施为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了基本的水源保障,解决了4054万人的饮水困难,约占饮水困难人口的82%;全区灌溉面积达1.33亿亩,其中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1.10亿亩,1998年人均粮食产量达415公斤;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3万平方公里,占全地区水土流失面积的10%,八十年代以来,通过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各种水土保持措施减少入黄河泥沙年平均3亿吨左右,减缓了下游河道淤积;建成大中小型水电站4000余处,装机容量超过700万千瓦,其中水利系统水电装机200万千瓦,建设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县95个。
水利建设成就促进了西北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对生态环境保护起着重要的作用。
2、存在的主要问题由于西北地区干旱缺水和水少地多的不利水土组合及脆弱的生态环境,加之人类在经济发展进程中对水土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水利基础设施落后和管理粗放,特别是经济社会发展对用水量的需求不断增加,水利面临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
(1)水资源紧缺,分布不均,配置难度大西北地区水资源总量2344亿立方米,水资源可利用量不足1200亿立方米。
时空分布极不均匀:区域分布过于集中,仅新疆、青海两省区就占68%。
对新疆而言,其西北部地区占全疆国土面积的50%,水资源量却占全疆水资源总量的93%,而其东南部地区50%的全疆国土面积水资源量仅为7%;时间分布差异明显,夏秋季来水占全年来水的50~70%左右,春季来水仅占全年来水的20%左右,而春季灌溉需水占全年需水的35%左右。
由于水少土多,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为不均,水资源的开发利用难度大,加之缺少骨干性水资源调蓄配置工程以及盲目开荒、无序取水,管理粗放,水资源浪费严重,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农村饮水困难成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主要障碍。
(2)水土流失严重,水污染加剧,生态环境恶化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水土流失是最主要的生态问题之一,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面积达45.4万平方公里,占该地区总面积的70%以上。
全国难以利用的沙漠、戈壁、裸岩以及水土流失面积西北占了80%。
西北内陆河地区面积约290万平方公里,绿洲面积仅10多万平方公里。
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水土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生态用水得不到满足,缺口达220亿立方米,导致土壤沙化、草场退化、绿洲萎缩、湖泊干枯、荒漠面积扩大、土壤盐渍化、水的矿化度高等问题日益严重。
最典型的如新疆的塔里木河、河西走廊的黑河和石羊河均出现了下游断流、尾闾湖泊干涸、植被衰退、风沙频繁等突出的生态问题。
同时一些河段和湖泊水体污染加重的趋势也进一步加剧了水环境和生态环境的恶化。
(3)水利工程薄弱,防洪标准低,农田基本建设严重滞后西北地区骨干水利工程较少,使有限的水资源得不到有效开发和科学配置。
防洪等基础设施缺乏,重要城市和宁蒙河套等重要河段的防洪设施不能防御标准以内洪水。
已建水利工程配套程度差,年久失修,尚有1150座病险水库未及时除险加固,严重威胁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西海固等干旱边远地区,由于缺少必要的水利设施,不仅生产用水受到严重影响,连生活用水也难以保障。
(4)管理水平落后,用水效率较低,上下游、地区间用水矛盾突出西北地区由于生产手段落后、工程不配套、市场经济意识淡薄,管理粗放,在水资源十分紧缺的情况下,农业灌溉、工业生产用水效率低、水浪费的现象非常严重。
西北地区农业灌溉亩均用水590立方米,灌溉定额普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工业万元产值用水量128立方米,也高于中东部一些地区。
三、水利建设在西北地区的位置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水资源贫乏,时空分布不均,开发利用难度大,水利建设滞后是西北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经济文化落后、贫困人口集中的重要原因。
西北地区特定的自然地理条件决定了水在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极端重要性。
有水一片绿,无水一片荒。
实践证明,水利建设为改善西北地区人民生产与生活条件、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改善生态环境发挥了巨大作用,为西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供了根本保障。
目前区内水利基础较好的关中平原、宁蒙河套灌区、新疆绿洲、青海湟水谷地、甘肃黄河谷地等地区,既是该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心区,也是环境较好的"塞北江南"。
而水利设施差的干旱缺水地区往往是生态环境恶劣,经济贫困的地区,甚至生存都很困难。
严重的缺水,使得西北地区的土地资源优势不能充分发挥,工业和城市生活用水也得不到保证,河流上下游、左右岸、地区间、行业间用水矛盾日趋突出,生态环境急剧恶化。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经济发展将加快,人口压力会加大,生活质量需提高,生态环境要改善,对水的需求将越来越大。
西北地区的水利建设滞后与管理落后,水资源和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将更加尖锐。
水利将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和挑战。
因此,水利建设应放在西北地区经济建设的首要位置,要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和水资源分布条件,采取不同方针和措施,正确处理好水与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以改善生存条件,实现脱贫致富,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
四、水资源与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在干旱生态系统中,水资源居于主导地位,通过水循环将生态系统内各组成因子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水资源的多少、开发利用的方式、强度都紧密联系着生态系统的变化,以及环境动态和质量。
所以,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亦必将引起生态环境的改变,一旦开发利用不当,就会产生强烈的生态环境劣变,从而引发土地沙漠化,由于内陆河流域表水与地下水联系密切、转化频繁等特点所决定,加之干旱区各类水资源最后几乎都以地下水的形式同生态系统相联系,所以不可能将地表水与地下水引发沙漠化的影响截然分开,全流域水资源缺乏统筹兼顾的统一分配、调度,上游灌溉面积的扩大,土地利用强度的增大,必定导致下游地表径流量的减少,地下水也相应减产,加上人工绿洲在人口增加等压力下的不断扩大,远超过水资源系统的承受能力,使中下游生态环境产生劣变,土地沙漠化过程发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