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谢中书书》ppt优秀课件-细心整理
合集下载
答谢中书书ppt课件(20张PPT)

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 四季长存。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每当早晨,夜雾将要消散,可 听到猿猴长啸,鸟雀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每当傍晚,夕阳快要落山 了,可见到水中的鱼儿竞 相跳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 与其奇者。
自从谢灵运之后,还没有人 能置身这奇美的山水之中。
读课文
准确流利,富有感情 山川之美,古来共 谈。高峰如云,清澈 见底。两岸石壁,五 色交辉。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晓雾将
歇,猿鸟乱鸣。夕日 欲颓,沉鳞竞跃。实 是欲界之仙都,自康 乐以来,未复有能与 其奇者。
颓( tuí )
与(yù )
理解课文内容
1、借助注释和工 具书,疏通文意。 2、小组交流,解 决存在问题。 3、小组讨论,概 括文章大意。
平视
壁,五
色交辉。
清流见底
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
早 晚
四 季
时 间
晓雾将歇, 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
想一想
文章表达了作 者怎样的思想 感情?
全诗表达了 作者沉醉山水的 愉悦之情和与古 今知音共赏美景 的得意之感。
山川之美,
古来共谈。
高 峰 入 云
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 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
答 谢 中 书 陶 弘书
景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孔子 一切景语皆情语。 ——王国维 奇文共欣赏, 疑义相与析。 ——陶渊明
陶弘景(452536年),字通明,南朝 梁时丹阳秣陵(今南京) 人。曾担任诸王的侍读, 后隐居茅山,可是, “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 事,无不前以咨询,月 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 ‘山中宰相’”。
第11课《答谢中书书》课件(共26张ppt).ppt

学生自由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 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质疑答疑。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 难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 并向全班质疑问难。
疏通文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
赞叹的啊。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三、品读,赏析写景之妙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在清流两岸壁立千仞的高峰之上,常年色彩变幻莫测, 这奇幻瑰丽的颜色,呈现着大自然的奥秘。五色交辉四字, 高度凝练,又极富动感,美景更兼奇文,令人目眩神迷, 带给我们丰富的想象空间。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竹树青翠欲滴,“俱”字写出终年常绿,霜压不弯腰, 雪欺不变色,朴素至极,却终岁不改。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谢征,作者的朋友。中 书,是谢征的官职。
答谢中书书
答复, 回复
陶弘景
书信
谢中书,即谢征(公元500~536年),字 玄度,陈郡阳夏人(今河南太康),少有才名, 曾任中书舍人,起草诏令,参与机密。
文言文原本没有标点句读,是后人根据对文章内容的理 解加上去的,现在请同学们读屏幕上的文字,前后三句的标 点已标出,中间部分40字,努力读出正确的句读。
小结: 就像国学大师王国维所说,“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
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40字的写景文字,在同学们的 品析之下,果真神韵不凡。眼中的美景,是作者心境的投射, 在他的笔下,一年四季,清晨黄昏,所有的山林溪水,虫鱼鸟 兽,都带着人格化的特征,好像是自己多年的老友一样,陶弘 景完全忘了自己,与自然浑然融为一体。以致梁武帝想请他出 山做官的时候,他赋诗一首拒绝: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堪自怡悦,不可持赠君。成为当 时著名的“山中宰相”。
《答谢中书书》优秀课件 细心整理

4、统领全文的句子是?其中 “__”点名全文中心
2021/10/10
26
20
景物描写方法:
1、多种视角相结合 仰视:高峰入云 俯视:清流见底 平视:两岸石壁 ,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静景)
2、时间上:早晚结合:
晓 雾将歇(静),猿鸟乱鸣(动); 夕 阳欲颓(静),沉鳞竞跃(动) 3、动静结合(形体、声响方面 )
20未复 有能与其奇者。
15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为复有能与其奇者。
2021/10/10
16
理清文章思路
• 本文虽属山水小品文,可是作 者仍精心布局,全文可分为三 部分,看看应该如何分才好? 三部分之间有何联系?
2021/10/10
17
一、以感慨发端,总领全文
山答水谢相中书映书 陶弘景 山之川之色美美彩,古相来配共谈。
陶弘景
•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 实是/欲界之仙都。
• 自/康乐以来,
•20未21/10复/10 有/能与其奇者。
6
解释重点词语。
交相辉映 季节 消散 坠落
• 表达了作者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和 与谢灵运比肩自豪之感。
2021/10/10
22
品味赏析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乱鸣”在整个描写场景中有何作用?
晨雾将要消散,猿鸟的鸣叫此起彼伏。 渲染欢欣热闹,增添勃勃生机。
2021/10/10
23
语言特点:
• 1、用词方面:
2021/10/10
26
20
景物描写方法:
1、多种视角相结合 仰视:高峰入云 俯视:清流见底 平视:两岸石壁 ,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静景)
2、时间上:早晚结合:
晓 雾将歇(静),猿鸟乱鸣(动); 夕 阳欲颓(静),沉鳞竞跃(动) 3、动静结合(形体、声响方面 )
20未复 有能与其奇者。
15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为复有能与其奇者。
2021/10/10
16
理清文章思路
• 本文虽属山水小品文,可是作 者仍精心布局,全文可分为三 部分,看看应该如何分才好? 三部分之间有何联系?
2021/10/10
17
一、以感慨发端,总领全文
山答水谢相中书映书 陶弘景 山之川之色美美彩,古相来配共谈。
陶弘景
•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 实是/欲界之仙都。
• 自/康乐以来,
•20未21/10复/10 有/能与其奇者。
6
解释重点词语。
交相辉映 季节 消散 坠落
• 表达了作者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和 与谢灵运比肩自豪之感。
2021/10/10
22
品味赏析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乱鸣”在整个描写场景中有何作用?
晨雾将要消散,猿鸟的鸣叫此起彼伏。 渲染欢欣热闹,增添勃勃生机。
2021/10/10
23
语言特点:
• 1、用词方面:
答谢中书书优秀ppt课件

长江之浩渺 采用PP管及配件:根据给水设计图配置好PP管及配件,用管件在管材垂直角切断管材,边剪边旋转,以保证切口面的圆度,保持熔接部位干净无污物
西湖之妩媚 采用PP管及配件:根据给水设计图配置好PP管及配件,用管件在管材垂直角切断管材,边剪边旋转,以保证切口面的圆度,保持熔接部位干净无污物
洱海之绚丽 采用PP管及配件:根据给水设计图配置好PP管及配件,用管件在管材垂直角切断管材,边剪边旋转,以保证切口面的圆度,保持熔接部位干净无污物
本文是在是一篇美文。试分析美在何处。
(3)语言美。
言简意赅,多用对称四字句,配 以长句收束;修饰词语使颜色、声音、 动作的状态表露无遗。
采用PP管及配件:根据给水设计图配 置好PP管及配 件,用 管件在 管材垂 直角切 断管材 ,边剪 边旋转 ,以保 证切口 面的圆 度,保 持熔接 部位干 净无污 物
答谢中书书
峨嵋之清凉 采用PP管及配件:根据给水设计图配置好PP管及配件,用管件在管材垂直角切断管材,边剪边旋转,以保证切口面的圆度,保持熔接部位干净无污物
黄河之浑茫 采用PP管及配件:根据给水设计图配置好PP管及配件,用管件在管材垂直角切断管材,边剪边旋转,以保证切口面的圆度,保持熔接部位干净无污物
山水相
高峰入云,
四 字
映之美
清流见底。
骈
两岸石壁,
静
意 句
整
色彩配
境 饬
生
合之美
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
相 衬
动美
晓雾将歇,
采用PP管及配件:根据给水设计图配 置好PP管及配 件,用 管件在 管材垂 直角切 断管材 ,边剪 边旋转 ,以保 证切口 面的圆 度,保 持熔接 部位干 净无污 物
答谢中书书(20张PPT)ppt课件

平视
壁,五
色交辉。
清流见底
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
早 晚
四 季
时 间
晓雾将歇, 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
想一想
文章表达了作 者怎样的思想 感情?
全诗表达了 作者沉醉山水的 愉悦之情和与古 今知音共赏美景 的得意之感。
山川之美,
古来共谈。
高 峰 入 云
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 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
需掌握的重点词句
1、山川之美,古来共 谈。 2、五色交辉 3、晓雾将歇 4、沉鳞竞跃 5、夕日欲颓 6、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山河的美丽,是自古以来 文人雅士共同谈论赞赏的。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这里的高峰插入云霄, 清流明澈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两岸的悬崖峭壁,色彩斑 斓,交相辉映。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 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作业
1、背诵默写课文
2、பைடு நூலகம்译课文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学习外语并不难,学习外语就像交朋友一样,朋友是越交越熟的,天天见面,朋友之间就亲密无间了。——高士其 2、对世界上的一切学问与知识的掌握也并非难事,只要持之以恒地学习,努力掌握规律,达到熟悉的境地,就能融会贯通,运用自如了。 ——高士其 3、学和行本来是有联系着的,学了必须要想,想通了就要行,要在行的当中才能看出自己是否真正学到了手。否则读书虽多,只是成为一座死书库。 ——谢觉哉 4、教学必须从学习者已有的经验开始。——杜威 5、构成我们学习最大障碍的是已知的东西,而不是未知的东西。—— 贝尔纳 6、学习要注意到细处,不是粗枝大叶的,这样可以逐步学习摸索,找到客观规律。 ——徐特立 7、学习文学而懒于记诵是不成的,特别是诗。一个高中文科的学生,与其囫囵吞枣或走马观花地读十部诗集,不如仔仔细细地背诵三百首诗。——朱自清 8、一般青年的任务,尤其是共产主义青年团及其他一切组织的任务,可以用一句话来表示,就是要学习。—— 列宁 9、学习和研究好比爬梯子,要一步一步地往上爬,企图一脚跨上四五步,平地登天,那就必须会摔跤了。—— 华罗庚 10、儿童的心灵是敏感的,它是为着接受一切好的东西而敞开的。如果教师诱导儿童学习好榜样,鼓励仿效一切好的行为,那末,儿童身上的所有缺点就会没有痛苦和创伤地不觉得难受地逐渐消失。 ——苏霍姆林斯基 11、学会学习的人,是非常幸福的人。 ——米南德 12、你们要学习思考,然后再来写作。 ——布瓦罗 13、在寻求真理的长河中,唯有学习,不断地学习,勤奋地学习,有创造性地学习,才能越重山跨峻岭。 ——华罗庚 14、许多年轻人在学习音乐时学会了爱。—— 莱杰 15、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 ——乌申斯基 16、我们一定要给自己提出这样的任务:第一,学习,第二是学习,第三还是学习。 ——列宁 17、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要认真学习一点东西,必须从不自满开始。对自己,“学而不厌”,对人家,“诲人不倦”,我们应取这种态度。 ——毛泽东 18、只要愿意学习,就一定能够学会。 ——列宁 19、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是使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他的一生永远是模仿和抄袭。—— 列夫· 托尔斯泰 20、对所学知识内容的兴趣可能成为学习动机。—— 赞科夫 21、游手好闲地学习,并不比学习游手好闲好。—— 约翰 · 贝勒斯 22、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自然哲学使人精邃,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学使人善辩。——培根 23、我们在我们的劳动过程中学习思考,劳动的结果,我们认识了世界的奥妙,于是我们就真正来改变生活了。 ——高尔基 24、我们要振作精神,下苦功学习。下苦功,三个字,一个叫下,一个叫苦,一个叫功,一定要振作精神,下苦功。——毛泽东 25、我学习了一生,现在我还在学习,而将来,只要我还有精力,我还要学习下去。 ——别林斯基
《答谢中书书》ppt课件共24张

当时的情况可以用文中的哪个词语概括?
陶弘景认为,“天命谓性,率性谓道,使性成真。”意 思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性,率性而为是正道,只有率 性而为,才会找回自我,成就自我。陶弘景的本性是什 么呢?性爱山水,每经涧谷,坐卧其间,吟咏盘桓。 《南史·陶弘景传》。即喜欢游山玩水,如痴如醉。陶 弘景天性爱山水,十五岁著《寻山志》。他从小就喜欢 书法,6岁时书法就小有成就。十岁时获得葛洪《神仙 传》,日夜研读,立志养生。他又喜爱医药学,亲自到 自然中去寻找药物,以实际的观察印证书中的内容。误 入尘网十几年后,他毅然决然跳出了华乐的欲界,迁入 山中,率性而为,生命之灯绽放光芒。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课文朗读
疏通文意
的
共同,一起。
耸入(进入)。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 清澈见底。
交相。
全,都。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两岸的石壁五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都有。
3.听到“仙都”一词,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结合文中的语句说一说。 ?
③“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漫步山林中,眼前都是绿油油的树木,竹林,环境很清 幽,一年四季都是如此,真是人间仙境。 ④“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清晨,雾气将散未散,淡淡的晨雾在树林里若隐若现, 如梦如幻,还幽幽的传来猿鸟的叫声,显得宁静;
将要。 消散。
坠落。 指水中潜游的鱼。 争相,争着。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 竞跃。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着;夕阳快要落山了,水中潜游的鱼争相跃 出水面。
《答谢中书书》ppt课件(32页)

(这)实在是人间仙境。从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能 欣赏这奇异景色的人了。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一、总起句,以感慨发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1、先仰视“高峰如云”,再 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两岸石壁”、“青林翠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竹”。 二、分写山水景物的美。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这篇短文写自然景 物,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
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
意之感。
再读课文
看 图 试 诵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
清晨,白雾缭绕于山间;继而如絮如带,仿佛是仙 女在此作画;紧接着似烟似缕,好似天堂美景……就 在如纱一样的薄雾将要消失的时候,太阳冉冉升起, 猿啼鸟鸣,众音齐会,生机勃勃,仿佛是一场盛大的 演唱会。傍晚来临,红日西沉,她是太过劳累,去休 息了。落日的余晖,为群山抹上了淡淡的红晕,好象 一个娇羞的姑娘。飞鸟归林,猿猴栖树,山色苍茫, 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静中见动,寂中现 响,冲破了湖面的寂静,别具意趣。 不得不说——此般人间天境,无处能及也!
“乱”把猿鸟的动作、声音活动的状态准确的表现出 来。 类似的词语还有:“交”、“将”、“欲”、“竞” 等。
语言特点:
1、用词方面:
简洁凝练,准确生动
2、句式方面:
四言为主,骈、散结合。
思想探究: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隐含 着什么感情?
自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 能欣赏这奇丽景色的了,但 作者却能从中发现无尽的妙 处,带有自豪之感,也有与 谢灵运比肩之意。
解释重点词语。
交相辉映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一、总起句,以感慨发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1、先仰视“高峰如云”,再 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两岸石壁”、“青林翠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竹”。 二、分写山水景物的美。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这篇短文写自然景 物,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
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
意之感。
再读课文
看 图 试 诵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
清晨,白雾缭绕于山间;继而如絮如带,仿佛是仙 女在此作画;紧接着似烟似缕,好似天堂美景……就 在如纱一样的薄雾将要消失的时候,太阳冉冉升起, 猿啼鸟鸣,众音齐会,生机勃勃,仿佛是一场盛大的 演唱会。傍晚来临,红日西沉,她是太过劳累,去休 息了。落日的余晖,为群山抹上了淡淡的红晕,好象 一个娇羞的姑娘。飞鸟归林,猿猴栖树,山色苍茫, 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静中见动,寂中现 响,冲破了湖面的寂静,别具意趣。 不得不说——此般人间天境,无处能及也!
“乱”把猿鸟的动作、声音活动的状态准确的表现出 来。 类似的词语还有:“交”、“将”、“欲”、“竞” 等。
语言特点:
1、用词方面:
简洁凝练,准确生动
2、句式方面:
四言为主,骈、散结合。
思想探究: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隐含 着什么感情?
自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 能欣赏这奇丽景色的了,但 作者却能从中发现无尽的妙 处,带有自豪之感,也有与 谢灵运比肩之意。
解释重点词语。
交相辉映
《答谢中书书》ppt优秀课件-细心整理

• 2、句式方面:
四言为主,骈、散结合。
写作背景简介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 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 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 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 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 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 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 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 是六朝山水小品的名作。
1、先仰视“高峰如云”,再俯 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 石壁”、“青林翠竹”。 2、写早晚之景
昏晨变 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化之美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景物描写方法:
1、多种视角相结合 仰视:高峰入云 俯视:清流见底 平视:两岸石壁 ,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静景)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表达了作者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 •和与谢灵运比肩自豪得意之感。
品味赏析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乱鸣”在整个描写场景中有何作用?
晨雾将要消散,猿鸟的鸣叫此起彼伏。 渲染欢欣热闹,增添勃勃生机。
语言特点:
• 1、用词方面:
简洁凝练,准确生动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一、以感慨发端,总领全文
二、分写山水景物的美。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三、 总写,抒发感情。
思考探究 深入理解
• 讨论探究: 1、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统领全文的句 子是?全文围绕哪个字展开?
上册
陶弘景
信
谢徴(zhēng), 字元度,陈郡 阳夏(现在河南 太康)人。
四言为主,骈、散结合。
写作背景简介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 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 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 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 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 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 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 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 是六朝山水小品的名作。
1、先仰视“高峰如云”,再俯 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 石壁”、“青林翠竹”。 2、写早晚之景
昏晨变 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化之美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景物描写方法:
1、多种视角相结合 仰视:高峰入云 俯视:清流见底 平视:两岸石壁 ,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静景)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表达了作者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 •和与谢灵运比肩自豪得意之感。
品味赏析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乱鸣”在整个描写场景中有何作用?
晨雾将要消散,猿鸟的鸣叫此起彼伏。 渲染欢欣热闹,增添勃勃生机。
语言特点:
• 1、用词方面:
简洁凝练,准确生动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一、以感慨发端,总领全文
二、分写山水景物的美。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三、 总写,抒发感情。
思考探究 深入理解
• 讨论探究: 1、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统领全文的句 子是?全文围绕哪个字展开?
上册
陶弘景
信
谢徴(zhēng), 字元度,陈郡 阳夏(现在河南 太康)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时间上:早晚结合:
晓 雾将歇(静),猿鸟乱鸣(动); 夕 阳欲颓(静),沉鳞竞跃(动) 3、动静结合(形体、声响方面 )
•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 有能与其奇者。
• 表达了作者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和 与谢灵运比肩自豪之感。
品味赏析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乱鸣”在整个描写场景中有何作用?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 岸 石 壁, 五 色 交 辉。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 林 翠 竹, 四 时 俱 备。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 晓 雾 将 歇, 猿 鸟 乱 鸣;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夕 日 欲 颓, 沉 鳞 竞 跃。
3、解释词语 ①五色交辉②四时具备③晓雾将歇 ④西日欲颓⑤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统领全文的句子是?其中 “__”点名全文中心
正音,正确朗读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 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 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 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yù tuí
朗读——感受文章的 节奏音韵之美
• 答/谢中书/书
•
陶弘景
•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潜游在水中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的鱼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神仙生活的
实是欲界之仙都。
美好世界,
自康乐以来,
或指天堂。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yù)欣赏
自主译文
• 小组合作探讨,自主 译文。
二、翻译句子,整体感知
山 川 之 美, 古 来 共 谈。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 高 峰 入 云, 清 流 见 底。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语文 八年级 上册
答复 谢徴,字元度,
信
陈郡阳夏体?
“书” 即书信,一种 应用性文体,古代书信 多记事陈情,实用性和 审美性完美结合。
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 字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 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2、作者分别从哪些角度对景物进行描 写?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3、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 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本文的主要内容
本文以清峻的笔触 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
景物描写方法:
1、多种视角相结合 仰视:高峰入云 俯视:清流见底 平视:两岸石壁 ,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静景)
1、先仰视“高峰如云”,再俯 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 石壁”、“青林翠竹”。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2、写早晚之景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
三、 总写,抒发感情。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思考探究 深入理解
• 讨论探究: 1、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统领全文
的句子是?全文围绕哪个字展开?
晨雾将要消散,猿鸟的鸣叫此起彼伏。 渲染欢欣热闹,增添勃勃生机。
语言特点:
• 1、用词方面:
简洁凝练,准确生动
• 2、句式方面:
四言为主,骈、散结合。
巩固练习
1、本篇文章的作者是_______字__号 _____,___时期的医学家和文字家。
2、字音、字形 西日欲颓() 沉鳞j ìng()跃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理清文章思路
• 本文虽属山水小品文,可是作 者仍精心布局,全文可分为三 部分,看看应该如何分才好? 三部分之间有何联系?
一、以感慨发端,总领全文
山答水谢相中书映书 陶弘景 山之川之色美美彩,古相来配共谈。
二、分写山水景物的美。
高两昏峰岸入石之晨云壁美,,变清五流色见交底辉。。 青化林翠之竹,美四时俱备。
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这实在是人间的仙境。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 没有能欣赏这奇异景色的人了。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 ,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为复有能与其奇者。
“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 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 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 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 、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 故称他为“山中宰相”。
写作背景简介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 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 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 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 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 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 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 六朝山水小品的名作。
•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 实是/欲界之仙都。
• 自/康乐以来,
•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解释重点词语。
交相辉映 季节 消散 坠落
指人间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全、都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晓 雾将歇(静),猿鸟乱鸣(动); 夕 阳欲颓(静),沉鳞竞跃(动) 3、动静结合(形体、声响方面 )
•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 有能与其奇者。
• 表达了作者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和 与谢灵运比肩自豪之感。
品味赏析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乱鸣”在整个描写场景中有何作用?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 岸 石 壁, 五 色 交 辉。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 林 翠 竹, 四 时 俱 备。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 晓 雾 将 歇, 猿 鸟 乱 鸣;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夕 日 欲 颓, 沉 鳞 竞 跃。
3、解释词语 ①五色交辉②四时具备③晓雾将歇 ④西日欲颓⑤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统领全文的句子是?其中 “__”点名全文中心
正音,正确朗读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 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 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 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yù tuí
朗读——感受文章的 节奏音韵之美
• 答/谢中书/书
•
陶弘景
•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潜游在水中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的鱼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神仙生活的
实是欲界之仙都。
美好世界,
自康乐以来,
或指天堂。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yù)欣赏
自主译文
• 小组合作探讨,自主 译文。
二、翻译句子,整体感知
山 川 之 美, 古 来 共 谈。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 高 峰 入 云, 清 流 见 底。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语文 八年级 上册
答复 谢徴,字元度,
信
陈郡阳夏体?
“书” 即书信,一种 应用性文体,古代书信 多记事陈情,实用性和 审美性完美结合。
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 字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 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2、作者分别从哪些角度对景物进行描 写?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3、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 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本文的主要内容
本文以清峻的笔触 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
景物描写方法:
1、多种视角相结合 仰视:高峰入云 俯视:清流见底 平视:两岸石壁 ,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静景)
1、先仰视“高峰如云”,再俯 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 石壁”、“青林翠竹”。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2、写早晚之景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
三、 总写,抒发感情。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思考探究 深入理解
• 讨论探究: 1、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统领全文
的句子是?全文围绕哪个字展开?
晨雾将要消散,猿鸟的鸣叫此起彼伏。 渲染欢欣热闹,增添勃勃生机。
语言特点:
• 1、用词方面:
简洁凝练,准确生动
• 2、句式方面:
四言为主,骈、散结合。
巩固练习
1、本篇文章的作者是_______字__号 _____,___时期的医学家和文字家。
2、字音、字形 西日欲颓() 沉鳞j ìng()跃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理清文章思路
• 本文虽属山水小品文,可是作 者仍精心布局,全文可分为三 部分,看看应该如何分才好? 三部分之间有何联系?
一、以感慨发端,总领全文
山答水谢相中书映书 陶弘景 山之川之色美美彩,古相来配共谈。
二、分写山水景物的美。
高两昏峰岸入石之晨云壁美,,变清五流色见交底辉。。 青化林翠之竹,美四时俱备。
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这实在是人间的仙境。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 没有能欣赏这奇异景色的人了。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 ,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为复有能与其奇者。
“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 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 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 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 、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 故称他为“山中宰相”。
写作背景简介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 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 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 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 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 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 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 六朝山水小品的名作。
•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 实是/欲界之仙都。
• 自/康乐以来,
•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解释重点词语。
交相辉映 季节 消散 坠落
指人间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全、都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