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谢中书书》PPT-完美版

合集下载

《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ppt课件

《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ppt课件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疏通文意
助词,的 以来
耸入
交相辉映 青葱的树林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
翠绿的竹林 季节 都 长久存在 消散 此起彼伏 坠落 指水中潜游的鱼
翠竹,
四时 俱 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 沉鳞
指谢灵运, “复未”的倒置
竞相跳跃 指人间 神仙生活的美好世界 被封为康乐公 再没有
竞跃。 实是欲界之 仙都。
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
参与,这里指“欣赏”“领悟”的意思
与其奇者。
疏通文意
【译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 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林,一年四季都有。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 (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 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自从谢灵运以来,不再有能够欣 赏这奇丽景色的人了。
请任选一个角度,用“这里有_____之美,你看_____” 的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
山水相映之美
这里有山水相映之美,你看,山的峻峭,水的明丽变化之美
这里有晨昏变化之美,你看,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 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
• 带着美去升华美。 山水
相映
概括文中景色
之美,并思考
色彩
作者是怎样描
配合
绘秀美的山川
景色的?
晨昏
变化

第11课《答谢中书书》课件(共26张ppt).ppt

第11课《答谢中书书》课件(共26张ppt).ppt

学生自由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 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质疑答疑。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 难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 并向全班质疑问难。
疏通文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
赞叹的啊。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三、品读,赏析写景之妙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在清流两岸壁立千仞的高峰之上,常年色彩变幻莫测, 这奇幻瑰丽的颜色,呈现着大自然的奥秘。五色交辉四字, 高度凝练,又极富动感,美景更兼奇文,令人目眩神迷, 带给我们丰富的想象空间。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竹树青翠欲滴,“俱”字写出终年常绿,霜压不弯腰, 雪欺不变色,朴素至极,却终岁不改。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谢征,作者的朋友。中 书,是谢征的官职。
答谢中书书
答复, 回复
陶弘景
书信
谢中书,即谢征(公元500~536年),字 玄度,陈郡阳夏人(今河南太康),少有才名, 曾任中书舍人,起草诏令,参与机密。
文言文原本没有标点句读,是后人根据对文章内容的理 解加上去的,现在请同学们读屏幕上的文字,前后三句的标 点已标出,中间部分40字,努力读出正确的句读。
小结: 就像国学大师王国维所说,“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
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40字的写景文字,在同学们的 品析之下,果真神韵不凡。眼中的美景,是作者心境的投射, 在他的笔下,一年四季,清晨黄昏,所有的山林溪水,虫鱼鸟 兽,都带着人格化的特征,好像是自己多年的老友一样,陶弘 景完全忘了自己,与自然浑然融为一体。以致梁武帝想请他出 山做官的时候,他赋诗一首拒绝: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堪自怡悦,不可持赠君。成为当 时著名的“山中宰相”。

《答谢中书书》ppt课件共24张

《答谢中书书》ppt课件共24张

当时的情况可以用文中的哪个词语概括?
陶弘景认为,“天命谓性,率性谓道,使性成真。”意 思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性,率性而为是正道,只有率 性而为,才会找回自我,成就自我。陶弘景的本性是什 么呢?性爱山水,每经涧谷,坐卧其间,吟咏盘桓。 《南史·陶弘景传》。即喜欢游山玩水,如痴如醉。陶 弘景天性爱山水,十五岁著《寻山志》。他从小就喜欢 书法,6岁时书法就小有成就。十岁时获得葛洪《神仙 传》,日夜研读,立志养生。他又喜爱医药学,亲自到 自然中去寻找药物,以实际的观察印证书中的内容。误 入尘网十几年后,他毅然决然跳出了华乐的欲界,迁入 山中,率性而为,生命之灯绽放光芒。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课文朗读
疏通文意

共同,一起。
耸入(进入)。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 清澈见底。
交相。
全,都。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两岸的石壁五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都有。
3.听到“仙都”一词,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结合文中的语句说一说。 ?
③“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漫步山林中,眼前都是绿油油的树木,竹林,环境很清 幽,一年四季都是如此,真是人间仙境。 ④“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清晨,雾气将散未散,淡淡的晨雾在树林里若隐若现, 如梦如幻,还幽幽的传来猿鸟的叫声,显得宁静;
将要。 消散。
坠落。 指水中潜游的鱼。 争相,争着。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 竞跃。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着;夕阳快要落山了,水中潜游的鱼争相跃 出水面。

第11课《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课件(共19张PPT)

第11课《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课件(共19张PPT)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这里巍峨的山峰耸入云霄,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青葱的树木,碧绿的竹子,四季长存。
翻译课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清晨,夜雾将要消散的时候,听到猿猴鸟儿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傍晚,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
要求:读出景物的壮美和秀美
提示: “高峰入云--四时俱备”应读出景物的壮美 “晓雾将歇--沉粼竞跃”应读出景物的秀美
三读课文
要求:读出作者的陶醉和赞叹
佳句赏析
方法指导:
1.第一层,对句子描绘的内容进行“再描绘”。
2.第二层,评赞这个句子写出了什么,其字、 句、手法好在哪里?
佳句赏析
赏析景物描写切入点: 1.视角:仰视、俯视、平视、环视 2.感官: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 3.修辞:比喻、拟人、排比等 4.主要表达技巧: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白描、细绘、 衬托 5.情感: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景由心生、托物言志 6.用词巧妙:用词准确;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1 作者介绍 2 简介课文 3 词语释义 4 课文翻译 5 美读课文 6 赏析佳句
7 探究主题
目录
作者简介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齐梁间 道士、道教思想家、医学家、文学家,自号华 阳居士,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卒谥贞 白先生。其思想源于老庄,并受葛洪道教影响, 亦杂有儒佛观点。主张儒、佛、道三家合流, 鼓吹“百法纷凑,无越三教之境”。梁武帝对 其恩遇有加,遇到国事每每往山中请教,因此 有“山中宰相”之誉。
佳句赏析
示例: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最新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1课《答谢中书书》课件(共19张ppt)

最新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1课《答谢中书书》课件(共19张ppt)

将要
指水中潜游的鱼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消散
坠落 竞:争相,争着。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着; 夕阳快要落山了,水中潜游的鱼儿争相跃出水面。
疏通文意
人间
神仙居住的美好世界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指谢灵运
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之意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 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 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美景共赏
“山川之美”美在何处。
【示例】“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让我们 仿佛抬头看见高耸入天际的山峰,低头又 见清澈见底的水流。听山林间有“猿鸟乱 鸣”,看河流里有“沉鳞竞跃”,美景环 绕,美不胜收。
精读细研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俯仰结合,从仰视、俯瞰两种角度极力 描写山之高、水之清、白云之缥缈灵动,境 界开阔、清新。
精读细研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有何言外之意?
(1)康乐是“能 与其奇者”,表现 了作者对谢灵运的 钦佩;
(2)自谢灵运后, 不再有人能“与其 奇”,惋惜于世人 对秀美山水的无动 于衷;
(3)“我”是继谢 灵运后又一个“与其 奇者”,为自己的审 美情趣而自许,期待 与谢灵运比肩之意溢 于言表。
晨昏之景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晨昏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变化
总写 欲界之仙都、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知 沉音 醉共 山赏 水美 的景 愉的 悦得 之意 情之

链 体,多记事陈情。特征:以记事为
接 主,夹叙夹议,有时也写景寄情。
山水小品是散文品种之一, 短小灵活,简练隽永,可议论抒 情,随性抒写自己感兴趣的所见 所闻,是一种轻便自由的文学形 式。

第11课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28张PPT)

第11课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28张PPT)

从欲界到仙都
陶弘景生于世家望族,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17岁时就入朝为官,在朝廷任职20年。后来辅佐梁武帝,当了宰相。37岁这年,陶弘景辞官,隐居山林,人称“山中宰相”。
陶弘景出生到辞官之前的30多年时间,换了三个朝代,有 11 帝先后登场,其中仅仅有 4 帝算是善终,余者均死于非命。王室内部血腥屠杀。 宋明帝将孝武帝诸子全部处死,齐明帝则尽杀高帝、武帝子,设立典签严密监控诸王行动,以至于“无签帅之命,王欲忍渴半日”。
主旨思想
本文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书信中的一部分。作者以清峻的笔触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文章小结
我们可以通过这些诗文,依稀触摸到历史深处古代名士的心境:一种心灵与自然浑然一体的敞亮与澄澈。希望今天的人也能在忙碌纷繁的生活中,保持一份自然宁静,让心灵自在而丰盈,让身心徜徉于青林翠竹,惊喜于沉鳞竞跃,不惶不惑,不惧不忧。最后,请同学们用自己制作的明信片寄送给自己的好友,去回味,去追寻山川之美与自然宁静。
拓展延伸
“文章是案头的山水,山水是地上的文章。 ” 展开想象翅膀,穿越时空,你认为陶弘景会将引谁为知己?这里提供了一些备选人物及其所写名篇,如果你替陶弘景找到了,就将 “陶弘景淡泊宁静欲界也有仙都”作为上联对出下联。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苍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江南春》白云相辉映,空水共澄鲜。——谢灵运《登江中孤屿》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谢灵运《初去郡》陶渊明《饮酒》 周敦颐《爱莲说》刘禹锡《小石潭记》 苏东坡《记承天寺夜游》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著

《答谢中书书》ppt课件

《答谢中书书》ppt课件

品意境之美
本文写景,没有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 的灵魂,通过高低、动静等变化,视觉、听觉等立体 感受,来呈现出“①山水相映、②色彩配合、③动静 相衬、④晨昏变化”的意境之美。
示例1: 山水相映之美
夸张,突出山的高峻
高峰入云

仰 视




俯仰结合

清流见底
示例2: 色彩配合之美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结合以上链接材料,给这句话加上不同标点,读一 读,揣摩句子的内在情感。
(1)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加感叹号)
表现出作者对谢灵运的钦慕;为自己的审美 情趣而自许,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2)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加省略号)
表达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以及对世人热衷于 功名利禄、无暇欣赏山水美景的惋惜之情。
课堂小结
同学们:我们一同走进了《 答谢中书书》的诗意世界。既领 略了文中描绘的美丽山水,也通 过品读与分析,感受到了作者寄 情山水、超脱世俗的雅致情怀。
希望大家能将这份对自然的热 爱与对生活的诗意态度带入日常 ,用心去发现身边的美好,让心 灵在繁忙的生活中得到片刻的宁 静与升华。
将要
纷乱
将要
指水中潜游的鱼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消散
坠落 竞:争相,争着。
译文: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着; 夕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跃出水面。
人间
神仙居住的美好世界
实是欲界之仙都。
指谢灵运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之
➢ 南北朝时,政局动荡,社会混乱,不少 文人遁迹山林,从自然中寻求精神上的 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 表明自己的兴趣爱好,并作为对友人的 安慰。

《答谢中书书》ppt课件

《答谢中书书》ppt课件
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 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此文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 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堪称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2024/1/28
5
南北朝时期文化背景
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 时期,创造了著名的唐宋文化成为中 国文化代表之一。南北朝时期出现了 很多优秀的文学家和作品。
2024/1/28
倡导返璞归真
强调回归自然、顺应自然 ,追求内心的纯净和宁静 ,体现了归真返璞的思想 。
批判世俗纷扰
对世俗的功名利禄和纷繁 复杂进行批判,表达了作 者对自然与纯真之美的向 往。
12
追求自由、超脱世俗精神风貌展示
追求自由精神
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表达个人情 感,展现了作者追求自由、不受
拘束的精神风貌。
超脱世俗纷扰
表达了作者对世俗纷扰的超脱和 对精神自由的追求,体现了其高
洁的情操和品格。
倡导独立思考
鼓励人们独立思考、追求真理和 自由,不盲从权威和传统观念。
2024/1/28
13
对现代人生态度启示
2024/1/28
回归自然与内心
01
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可以借鉴归真返璞的思
想,回归自然与内心,寻找内心的平静和宁静。
6
2024/1/28
02
CATALOGUE
文本解读与赏析
7
文章结构和写作特点
01
02
03
结构清晰
文章以答谢为由,表达对 山川自然美景和隐逸生活 的热爱和向往,结构严谨 ,层次分明。
2024/1/28
骈文特点
文章运用了大量对偶、排 比等修辞手法,语言优美 ,音韵和谐,具有骈文的 典型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谢中书书》PPT-完美版
《答谢中书书》PPT-完美版
1、谈谈心目中的鲁迅
(1)学了本单元的课文,我们被鲁迅 先生的 才学和 人格魅 力所折 服,这 节课我 们就来 谈谈自 己心目 中的鲁 迅。
(2)提出要求:可以就课文来谈,可 以结合 课外学 习的收 获来谈 ;可以 讲同鲁 迅有关 的人和 事,也 可以说 说读鲁 迅作品 的体会 。
1、积累重点文言实词,了解作者及写作背 景。
2、把握文意,学习文章的写景手法。 3、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背诵全文。
《答谢中书书》PPT-完美版
《答谢中书书》PPT-完美版
知人论世
陶弘景(456—536):南朝齐梁时 的思想家,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 丹阳秣陵人,去官隐居茅山,人称 “山中宰相”。有《陶隐居集》等。 本文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3、作者描写山水之美具体写到了哪三美? (1)山水相映之美 (2)色彩搭配之美 (3)晨昏变化之美 4、本文采用的是什么结构?
总——分——总
《答谢中书书》PPT-完美版
《答谢中书书》PPT-完美版
作业: 1、背诵并默写全文。 2、预习《记承天寺夜游》,结合思 考探究一,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比较 两篇短文在句式、节奏、用词等方面 的不同之处。
《答谢中书书》PPT-完美版
《答谢中书书》PPT-完美版
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 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答谢中书书》PPT-完美版
《答谢中书书》PPT-完美版
练一练
1、总领全文景观的句子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文中表现晨昏变化之美的句子是?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1、学生自读。指名读。
2、理解重点词语: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课外再搜集一些鲁迅先生的名言。
趣味语文
1、过渡:鲁迅先生的童年发生过许多 故事, 这节课 我们就 来读一 个鲁迅 巧对先 生的故 事。
2、学生自读。指名读。
周樟寿的对子妙在哪里?他为什么对 得好?
文人巧对对联的故事还有很多,课后 搜集此 类故事 ,与同 学们交 流。
辉映。 四时:四季 小雾降歇:歇:消散(古今异义) 夕日欲颓:颓:坠落 与: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答谢中书书》PPT-完美版
《答谢中书书》PPT-完美版
文章结尾说:“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 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想一想, 其中有什么言外之意? 表现作者能够从这些美景中发现无尽的 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 情溢于言表。
《答谢中书书》PPT-完美版


陶 弘
中 书
景书
《答谢中书书》PPT-完美版
《答谢中书书》PPT-完美版

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 “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 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回复 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答谢中书书》PPT-完美版
《答谢中书书》PPT-完美版
学习目标:
(2)学生找句子,交流体会方法。
(3)教师归纳总结体会含义深刻的句 子方法 :
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结合时 代背景 ;展开 丰富联 想。……
师: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 ,继续 运用我 们总结 的这些 体会句 子的方 法去学 习课文 ,一定 会有更 多的收 获。
日积月累
过渡:鲁迅先生的文章无疑是人类文 化宝库 中的一 笔财富 ,这节 课我们 一起细 细品读 鲁迅先 生文章 中的脍 炙人口 、发人 深省的 名言警 句。
本文与南朝吴均的《与朱元思书》 可称双璧,同为六朝山水名作。
《答谢中书书》PPT-完美版
《答谢中书书》PPT-完美版
作品背景
文章写于南北朝时期。这个时 期,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 少文人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 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 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的 兴趣爱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卷四十六。
《答谢中书书》PPT-完美版
《答谢中书书》PPT-完美版
小组合作
请各小组结合课下注释及工具书自主 疏通文意,找出有理解难度的疑难句。
《答谢中书书》PPT-完美版
《答谢中书书》PPT-完美版
重点实词
古来共谈:谈:共同谈论,赞叹。 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交相
《答谢中书书》PPT-完美版
(3)小组讨论,合作学习。
(4)汇报交流,师生评议。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5)教师小结。阅读了鲁迅先生的文 章,认 识了鲁 迅这位 伟大的 文学家 、思想 家和革 命家, 希望同 学们能 从他的 身上汲 取力量 ,超越 自我。
2、交流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 1)学生读教材中的内容,谈理解 。
师:含义深刻的句子表面是一层意思 ,却暗 含着更 深的意 义。那 么本组 课文中 有哪些 类似的 句子, 我们都 是用什 么方法 去理解 这些句 子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