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三十四(上)文言虚词讲稿(一...汇编
合集下载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虚词PPT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且楚师老矣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B 偃也闻之 蔺相如者,赵人也 C 若我以君避臣 若属皆且为所虏 D 而不去,彼亦曲矣 顺风而呼 (选自《国语·晋语》)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年十七,周齐王宪引为记室 于是为相府司录
2、结构分析法
例3、(2010年高考上海卷)D.决狱之术多如此 愿伯具言 臣之不敢倍德也 说明:课内一句,“愿”是“希望”,希望什么呢?希望项伯 说,说什么呢?说“臣之不敢倍德”,在这一宾语里,“之” 连接了“臣”与“倍德”,而“臣”与“倍德”分别是主语和 谓语,因此,“之”是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用法。而第 一句,“决狱之术”是“多如此”的主语,“决狱”与“术” 是修饰说明的关系,因此,“之”是助词,的。经过句子结构 分析,“之”的不同用法就很清楚了。
2、虚词连用
有时是两个词,如“也哉” “矣夫” ﹑“焉尔” ﹑“也矣”,有时是三个 连用,如 “也乎哉” “噫吁嘻” “焉耳矣”。虚词连用是为了加强语气, 语气的重点在最末一个词上。
3、复音虚词: 文言实词存在单音双音问题,文言虚
词也如此,即在文言文中是两个单节虚词 发展到现在,成了一个双音节虚词,我们 把这类虚词称:做复音虚词。
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不同,也决定了它的用法的 不同,可以此作为推断的依据。
4、标志词、固定结构推断法例8、例8
(2010年高考天津卷)D 一夕,为海潮所 沦 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说明:第一句中,有表被动的标志词 “为……所……”,“为”表被动;第二句, “为”后面只跟名词“秦宫人”,表判断, 两词用法不同。
有些虚词是构成文言特殊句式的标志性词语,记 住这些有代表性的句式或标志词,可以提高答题 准确率和速度。例如“见”“为”“为……所”“ 于”等表被动;“之”“是”表宾语前置。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年十七,周齐王宪引为记室 于是为相府司录
2、结构分析法
例3、(2010年高考上海卷)D.决狱之术多如此 愿伯具言 臣之不敢倍德也 说明:课内一句,“愿”是“希望”,希望什么呢?希望项伯 说,说什么呢?说“臣之不敢倍德”,在这一宾语里,“之” 连接了“臣”与“倍德”,而“臣”与“倍德”分别是主语和 谓语,因此,“之”是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用法。而第 一句,“决狱之术”是“多如此”的主语,“决狱”与“术” 是修饰说明的关系,因此,“之”是助词,的。经过句子结构 分析,“之”的不同用法就很清楚了。
2、虚词连用
有时是两个词,如“也哉” “矣夫” ﹑“焉尔” ﹑“也矣”,有时是三个 连用,如 “也乎哉” “噫吁嘻” “焉耳矣”。虚词连用是为了加强语气, 语气的重点在最末一个词上。
3、复音虚词: 文言实词存在单音双音问题,文言虚
词也如此,即在文言文中是两个单节虚词 发展到现在,成了一个双音节虚词,我们 把这类虚词称:做复音虚词。
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不同,也决定了它的用法的 不同,可以此作为推断的依据。
4、标志词、固定结构推断法例8、例8
(2010年高考天津卷)D 一夕,为海潮所 沦 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说明:第一句中,有表被动的标志词 “为……所……”,“为”表被动;第二句, “为”后面只跟名词“秦宫人”,表判断, 两词用法不同。
有些虚词是构成文言特殊句式的标志性词语,记 住这些有代表性的句式或标志词,可以提高答题 准确率和速度。例如“见”“为”“为……所”“ 于”等表被动;“之”“是”表宾语前置。
高考复习文言文虚词复习专题PPT (共72张PPT)

①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②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逍遥游》。
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 “却”“竟(然)”“反而”等。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桃花源记》)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 ③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一)用作副词 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 “只”“仅”等。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项羽本纪》) 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 “是”“就是等。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 褒禅山记》
(二)用作代词
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 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 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①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 事》)
我自己做了这件事,回过头来要探索做它的目的意义,反而得不出。
(四)固定用法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 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例释: 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②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 ③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例释: ①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促 织》) 【何乃】译为“怎能”。 例释: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 【何必】译为“不必”,表示反问语气。 例释: 《孟子· 梁惠王上》:“王何必曰得,亦有仁义而已矣。” 【何许】译为“何处,什么地方”。 例释: 《大铁椎传》:“大铁椎,不知何许人。” 【何其】译为“多么,怎么这样”,用疑问口气表示程度。 例释:欧阳修《伶官传序》:“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 也!”
②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逍遥游》。
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 “却”“竟(然)”“反而”等。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桃花源记》)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 ③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一)用作副词 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 “只”“仅”等。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项羽本纪》) 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 “是”“就是等。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 褒禅山记》
(二)用作代词
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 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 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①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 事》)
我自己做了这件事,回过头来要探索做它的目的意义,反而得不出。
(四)固定用法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 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例释: 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②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 ③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例释: ①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促 织》) 【何乃】译为“怎能”。 例释: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 【何必】译为“不必”,表示反问语气。 例释: 《孟子· 梁惠王上》:“王何必曰得,亦有仁义而已矣。” 【何许】译为“何处,什么地方”。 例释: 《大铁椎传》:“大铁椎,不知何许人。” 【何其】译为“多么,怎么这样”,用疑问口气表示程度。 例释:欧阳修《伶官传序》:“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 也!”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虚词课件

。
者
常用作助词,表示提示、顿挫 、列举、假设等语气,也可与
其他词组合成新词汇。
所
常用作助词,与动词结合构成 名词性结构,表示“……的地
方”、“……的人”等。
于、以、为、乃等连词介绍及应用
于
用作介词,表示时间、处所、 对象、比较等关系,也可与其
他词组合成固定短语。
为
常用作动词和介词,表示做、 是、为了等意思,也可与其他 词组合成新词汇。
典型错误类型及避免策略
误用虚词
由于对一些虚词的含义和用法掌握不准确,导致在句子中 误用了虚词,如该用“而”的地方用了“和”。
漏用虚词
在句子中漏用了必要的虚词,导致句子意思不完整或表达 不清。
滥用虚词
过多地使用虚词会使句子显得啰嗦、不简洁,影响表达效 果。
避免策略
要准确掌握常用虚词的含义和用法,注意辨析同义词虚词 之间的差异;在句子中要根据语境选择合适的虚词;避免 过多使用虚词,力求简洁明了。
3
运用虚词进行文言文阅读和写作
高考最终目的是要求考生能够运用所学的虚词知 识进行文言文的阅读和写作,提高自己的文言文 素养。
02
常见文言虚词详解
之、其、者、所表示意义与用法
01
02
03
04
之
用作代词、助词、动词等,表 示指代、结构助词、音节助词
、提前宾语等。
其
主要用作代词和副词,表示指 代、推测、祈使、反诘等语气
虚词分类
文言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 词、叹词和拟声词等,如常见的“之 、其、者、所、以、于、而、乃、则 、焉”等。
虚词在文言文中的作用
01
02
03
表示语法关系
虚词可以表示文言文中的 多种语法关系,如并列、 承接、转折、因果、假设 等。
者
常用作助词,表示提示、顿挫 、列举、假设等语气,也可与
其他词组合成新词汇。
所
常用作助词,与动词结合构成 名词性结构,表示“……的地
方”、“……的人”等。
于、以、为、乃等连词介绍及应用
于
用作介词,表示时间、处所、 对象、比较等关系,也可与其
他词组合成固定短语。
为
常用作动词和介词,表示做、 是、为了等意思,也可与其他 词组合成新词汇。
典型错误类型及避免策略
误用虚词
由于对一些虚词的含义和用法掌握不准确,导致在句子中 误用了虚词,如该用“而”的地方用了“和”。
漏用虚词
在句子中漏用了必要的虚词,导致句子意思不完整或表达 不清。
滥用虚词
过多地使用虚词会使句子显得啰嗦、不简洁,影响表达效 果。
避免策略
要准确掌握常用虚词的含义和用法,注意辨析同义词虚词 之间的差异;在句子中要根据语境选择合适的虚词;避免 过多使用虚词,力求简洁明了。
3
运用虚词进行文言文阅读和写作
高考最终目的是要求考生能够运用所学的虚词知 识进行文言文的阅读和写作,提高自己的文言文 素养。
02
常见文言虚词详解
之、其、者、所表示意义与用法
01
02
03
04
之
用作代词、助词、动词等,表 示指代、结构助词、音节助词
、提前宾语等。
其
主要用作代词和副词,表示指 代、推测、祈使、反诘等语气
虚词分类
文言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 词、叹词和拟声词等,如常见的“之 、其、者、所、以、于、而、乃、则 、焉”等。
虚词在文言文中的作用
01
02
03
表示语法关系
虚词可以表示文言文中的 多种语法关系,如并列、 承接、转折、因果、假设 等。
高考复习文言虚词用法总结PPT (共14张PPT)

文言虚词 用法总结
而的用法
1.敏于事而慎于言。
2.朝济而夕设版焉。
连接形容词
连接两动词
3.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
连接两句子 4.蟹六跪而二螯
表面上是连接两名 词,但“六跪”与 “二螯”是作谓语 的,所以而还是连 接两动词。
而的用法二
1.任重而道远。 2.目不能两视而明, 耳不能两听而聪。 3.人而无信,不知其 可也。 4.太后盛气而揖之。 表顺接,而且
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 分析两句的关系: 两分句为并列关系。 用法总结: 用在意思相对的并列的分 句里,以表示一种对比。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1、知技并重,德行为先。 32、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 —— 张闻天 33、贫不足羞,可羞是贫而无志。 —— 吕坤 34、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 歌德 35、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 —— 易卜生 36、人生不是一种享乐,而是一桩十分沉重的工作。 —— 列夫· 托尔斯泰 37、生活只有在平淡无味的人看来才是空虚而平淡无味的。 —— 车尔尼雪夫斯基 38、先相信你自己,然后别人才会相信你。 —— 屠格涅夫 39、谁给我一滴水,我便回报他整个大海。 —— 华 梅 40、对人不尊敬,首先就是对自己的不尊敬。 —— 惠特曼 41、一个人的真正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能够认识到自己的渺小。 —— 保 罗 42、自我控制是最强者的本能。 —— 萧伯纳 43、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 刘备 44、要使别人喜欢你,首先你得改变对人的态度,把精神放得轻松一点,表情自然,笑容可掬,这样别人就会对你产生喜爱的感觉了。 —— 卡耐基 45、有谦和、愉快、诚恳的态度,而同时又加上忍耐精神的人,是非常幸运的。 —— 塞涅卡 46、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 —— 奥斯特洛夫斯基 47、我们应该注意自己不用语言去伤害别的同志,但是,当别人用语言来伤害自己的时候,也应该受得起。 —— 刘少奇 48、人生犹如一本书,愚蠢者草草翻过,聪明人细细阅读。为何如此. 因为他们只能读它一次。 —— 保 罗 49、无论你怎样地表示愤怒,都不要做出任何无法挽回的事来。 —— 培 根 50、人生就象弈棋,一步失误, 全盘皆输,这是令人悲哀之事;而且人生还不如弈棋,不可能再来一局,也不能悔棋。 —— 弗洛伊德 51、在你发怒的时候,要紧闭你的嘴,免得增加你的怒气。 —— 苏格拉底 52、 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 —— 吉鸿昌 53、 最本质的人生价值就是人的独立性。 —— 布迪曼 54、 谁若想在困厄时得到援助,就应在平日待人以宽。 —— 萨迪 55、 人世间没有比互相竭尽全心、互相尽力照料更加快乐的了。 —— 西塞罗 56、 不良的习惯会随时阻碍你走向成名、获利和享乐的路上去。 —— 莎士比亚 57、 容易发怒,是品格上最为显著的弱点。 —— 但 丁 58、 对一个尚未成熟的少年来讲,坏的伙伴比好的老师起的作用要大得多。 —— 伊 索 59、 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以及整个命运的,只是一瞬之间。 —— 歌德 60、 生气的时候,开口前先数到十,如果非常愤怒,先数到一百。 —— 杰弗逊
而的用法
1.敏于事而慎于言。
2.朝济而夕设版焉。
连接形容词
连接两动词
3.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
连接两句子 4.蟹六跪而二螯
表面上是连接两名 词,但“六跪”与 “二螯”是作谓语 的,所以而还是连 接两动词。
而的用法二
1.任重而道远。 2.目不能两视而明, 耳不能两听而聪。 3.人而无信,不知其 可也。 4.太后盛气而揖之。 表顺接,而且
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 分析两句的关系: 两分句为并列关系。 用法总结: 用在意思相对的并列的分 句里,以表示一种对比。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1、知技并重,德行为先。 32、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 —— 张闻天 33、贫不足羞,可羞是贫而无志。 —— 吕坤 34、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 歌德 35、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 —— 易卜生 36、人生不是一种享乐,而是一桩十分沉重的工作。 —— 列夫· 托尔斯泰 37、生活只有在平淡无味的人看来才是空虚而平淡无味的。 —— 车尔尼雪夫斯基 38、先相信你自己,然后别人才会相信你。 —— 屠格涅夫 39、谁给我一滴水,我便回报他整个大海。 —— 华 梅 40、对人不尊敬,首先就是对自己的不尊敬。 —— 惠特曼 41、一个人的真正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能够认识到自己的渺小。 —— 保 罗 42、自我控制是最强者的本能。 —— 萧伯纳 43、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 刘备 44、要使别人喜欢你,首先你得改变对人的态度,把精神放得轻松一点,表情自然,笑容可掬,这样别人就会对你产生喜爱的感觉了。 —— 卡耐基 45、有谦和、愉快、诚恳的态度,而同时又加上忍耐精神的人,是非常幸运的。 —— 塞涅卡 46、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 —— 奥斯特洛夫斯基 47、我们应该注意自己不用语言去伤害别的同志,但是,当别人用语言来伤害自己的时候,也应该受得起。 —— 刘少奇 48、人生犹如一本书,愚蠢者草草翻过,聪明人细细阅读。为何如此. 因为他们只能读它一次。 —— 保 罗 49、无论你怎样地表示愤怒,都不要做出任何无法挽回的事来。 —— 培 根 50、人生就象弈棋,一步失误, 全盘皆输,这是令人悲哀之事;而且人生还不如弈棋,不可能再来一局,也不能悔棋。 —— 弗洛伊德 51、在你发怒的时候,要紧闭你的嘴,免得增加你的怒气。 —— 苏格拉底 52、 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 —— 吉鸿昌 53、 最本质的人生价值就是人的独立性。 —— 布迪曼 54、 谁若想在困厄时得到援助,就应在平日待人以宽。 —— 萨迪 55、 人世间没有比互相竭尽全心、互相尽力照料更加快乐的了。 —— 西塞罗 56、 不良的习惯会随时阻碍你走向成名、获利和享乐的路上去。 —— 莎士比亚 57、 容易发怒,是品格上最为显著的弱点。 —— 但 丁 58、 对一个尚未成熟的少年来讲,坏的伙伴比好的老师起的作用要大得多。 —— 伊 索 59、 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以及整个命运的,只是一瞬之间。 —— 歌德 60、 生气的时候,开口前先数到十,如果非常愤怒,先数到一百。 —— 杰弗逊
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虚词用法PPT课件

二、副词 ①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②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③汝其勿悲!《与妻书》 ④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 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 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或省去。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 之专耳,岂他人之故哉?《送东阳马生序》
(2)秦王恐其破壁。 (3)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 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整个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 语修饰语)应译为“他”“它”不能加“的”。 又如: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第8页/共79页
(4)肃曰:“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 犹不失下曹从事。” (5)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活用为第一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 我的"或"我(自己)"。
(6)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7)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 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 些”“那里”。 (8)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第9页/共79页
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 “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
第30页/共79页
二、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 能用于转折关系。
1、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 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 等,或者省去。
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指示代词,这)
高考一轮复习《文言虚词复习》精品课件

2、给一个例句,要求选择与例句虚词用法 相同或不同的一项。
高考要求掌握的文言虚词(18个)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 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年度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考查内容(加点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以、与、且、而 以、因、乃、为 以、所、而、于 以、因、与、于 其、之、以、乃 之、为、所、于 其、以、之、且
• 1、山有小口,仿佛若有 • 1、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光
• 2、先即制人,后则为人
•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所制。
• 3、予我千金,吾生若 • 3、所欲有甚于生者
• 4、不若与人乐
• 4、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 5、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5、臣所过屠者朱亥
曾不若孀妻弱子
• 6、亲贤臣远小人,此先
• 6、海内存知己,天涯若 汉所以兴隆也
请制作以下表格:
代词 连词 介词 副词 助词 而 何 乎 乃 其
… …
其他
一、“而”字用法总结
• 1、代词。你的 • 2、连词。表示并列、顺承、转折、递进、修
饰、假设、因果、目的等关系 • 3、好像 • 4、固定词组:而已、既而
关系
判别方法及解释
并列 前后内容可调换位置,译为“又”或不译
递进 后面内容比前面内容更进一步,可译为“而且”
⑦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句末语气词
⑧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 介词,因为
⑨为赋新词强说愁
介词,为了
⑩不足为外人道也
介词,对、向
小测四文言文段中“为”字的意义和用法
1、博览无不通,而不为章句
动词,写、作
2、其主犹以为少
以为,认为
3、因为执勤,不懈朝夕 介词,给、替
高考要求掌握的文言虚词(18个)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 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年度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考查内容(加点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以、与、且、而 以、因、乃、为 以、所、而、于 以、因、与、于 其、之、以、乃 之、为、所、于 其、以、之、且
• 1、山有小口,仿佛若有 • 1、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光
• 2、先即制人,后则为人
•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所制。
• 3、予我千金,吾生若 • 3、所欲有甚于生者
• 4、不若与人乐
• 4、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 5、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5、臣所过屠者朱亥
曾不若孀妻弱子
• 6、亲贤臣远小人,此先
• 6、海内存知己,天涯若 汉所以兴隆也
请制作以下表格:
代词 连词 介词 副词 助词 而 何 乎 乃 其
… …
其他
一、“而”字用法总结
• 1、代词。你的 • 2、连词。表示并列、顺承、转折、递进、修
饰、假设、因果、目的等关系 • 3、好像 • 4、固定词组:而已、既而
关系
判别方法及解释
并列 前后内容可调换位置,译为“又”或不译
递进 后面内容比前面内容更进一步,可译为“而且”
⑦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句末语气词
⑧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 介词,因为
⑨为赋新词强说愁
介词,为了
⑩不足为外人道也
介词,对、向
小测四文言文段中“为”字的意义和用法
1、博览无不通,而不为章句
动词,写、作
2、其主犹以为少
以为,认为
3、因为执勤,不懈朝夕 介词,给、替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专题(文言虚词十八个)精品PPT课件

5)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尚且
6)三军既惑且疑
又
7)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发语词
8)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一边
9)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那么
10)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况且
六、若
1、动词
1)如同;像 关山度若飞。
2)同,相当 彼与彼年相若也。
3)比得上(多用于否定句和反问句)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4)对付,处置 寇深矣,若之何?
2、代词
1)如此,这样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2)你 [们] ;你 [们] 的 若辈得无苦贫乎
3、连词
1)假如;如果 天若有情天亦老
2)至于 。用在句首以引起下文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
练习
1)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如果 2)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像 3)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你们 4)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至于
递进
二、何 1、疑问代词
1)什么 子何恃而往? 2)怎么样 如土石何。 3)哪里,什么地方 笑问客从何处来。 4)谁 不知何氏之女。
5)哪样,哪点
何有于我哉?
2、动词
问,盘问,诘问 陈利兵而谁何。
3、副词
甚;多么 水何澹澹。
4、语气词
啊 隐隐何甸甸。
练习
1)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 自托于赵?
2)如太行、王屋何? 3)豫州今欲何至? 4)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 生今日之中国!
七、所 1、名词
“所”假借为“处”。处所;地方 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2、助词
1)与后面的动词结合,构成名词性结构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2)用作宾语提前的标志,多与“唯”字 配合使用,相当于“是”
2010届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三十四(上):文言虚词讲稿(一)

高考专题辅导
第三模块: 第三模块:文言文阅读
专题三十四:文言虚词讲稿(一) 专题三十四:文言虚词讲稿(
1.连词 连词 并列: 并列:又或不译 蟹六跪而 蟹六跪而二螯 余方心动欲还而 顺承: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顺承:就,接着 青取之于蓝而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转折:但是, 转折:但是,却 君子博学而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递进:并且, 递进:并且,而且
1.代词表疑问 代词表疑问 大王来何 大王来何操 豫州今欲何 豫州今欲何至 邻国之民不加少,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 之民不加多, 之民不加多,何也? 然则何时而乐耶? 然则何时而乐耶? 作宾语:什么, 作宾语:什么,哪里 哪里 作谓语:为什么, 作谓语:为什么, 是什么原因 作定语:什么, 作定语:什么,哪
( 行千里,其人不知( (6)且行千里,其人不知(
) )
况且
)
若入前为寿 若毒之乎? 毒之乎?
1.代词
你 你们 你的
更若役,复若赋 复
曾不若 曾不若孀妻弱子 病未若 病未若死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天涯
2.动词
及,比得上 比得上 及,至于 至于 像,似 似
3.连词 连词
天若有情天亦老 时有军役若水旱 民不困乏 时有军役若水旱,民不困乏 愿取吴王若将军头以报父之仇 愿取吴王若
1.解释下列语句中的“何”字。 .解释下列语句中的“
语气助词, 语气助词 相当于“ A.隐隐何甸甸,便会大道口 A语气助词,相当于“啊”; .隐隐何甸甸, B怎么样,把……怎么办; 怎么样, 怎么办; 怎么样 怎么办 B.如太行、王屋何? .如太行、王屋何 C.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 C代词,什么; 代词, 代词 什么; 以自托于赵? 以自托于赵 D.豫州今欲何至? .豫州今欲何 D代词,哪里 代词, 代词 E.作计何不量 .作计何不量? E副词,怎么; 副词, 副词 怎么; F.所在皆是也,而此独 .所在皆是也, F代词,为什么; 代词, 代词 为什么; 以钟名, 以钟名,何哉? G.何不试之 . 不试之? G副词,怎么; 副词, 副词 怎么; H.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H通“呵”,呵问。 呵问。 通
第三模块: 第三模块:文言文阅读
专题三十四:文言虚词讲稿(一) 专题三十四:文言虚词讲稿(
1.连词 连词 并列: 并列:又或不译 蟹六跪而 蟹六跪而二螯 余方心动欲还而 顺承: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顺承:就,接着 青取之于蓝而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转折:但是, 转折:但是,却 君子博学而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递进:并且, 递进:并且,而且
1.代词表疑问 代词表疑问 大王来何 大王来何操 豫州今欲何 豫州今欲何至 邻国之民不加少,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 之民不加多, 之民不加多,何也? 然则何时而乐耶? 然则何时而乐耶? 作宾语:什么, 作宾语:什么,哪里 哪里 作谓语:为什么, 作谓语:为什么, 是什么原因 作定语:什么, 作定语:什么,哪
( 行千里,其人不知( (6)且行千里,其人不知(
) )
况且
)
若入前为寿 若毒之乎? 毒之乎?
1.代词
你 你们 你的
更若役,复若赋 复
曾不若 曾不若孀妻弱子 病未若 病未若死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天涯
2.动词
及,比得上 比得上 及,至于 至于 像,似 似
3.连词 连词
天若有情天亦老 时有军役若水旱 民不困乏 时有军役若水旱,民不困乏 愿取吴王若将军头以报父之仇 愿取吴王若
1.解释下列语句中的“何”字。 .解释下列语句中的“
语气助词, 语气助词 相当于“ A.隐隐何甸甸,便会大道口 A语气助词,相当于“啊”; .隐隐何甸甸, B怎么样,把……怎么办; 怎么样, 怎么办; 怎么样 怎么办 B.如太行、王屋何? .如太行、王屋何 C.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 C代词,什么; 代词, 代词 什么; 以自托于赵? 以自托于赵 D.豫州今欲何至? .豫州今欲何 D代词,哪里 代词, 代词 E.作计何不量 .作计何不量? E副词,怎么; 副词, 副词 怎么; F.所在皆是也,而此独 .所在皆是也, F代词,为什么; 代词, 代词 为什么; 以钟名, 以钟名,何哉? G.何不试之 . 不试之? G副词,怎么; 副词, 副词 怎么; H.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H通“呵”,呵问。 呵问。 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