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T离散度与高血压病患者室性心律失常Lown分级的关系

合集下载

高血压与QT间期离散度

高血压与QT间期离散度

高血压与QT间期离散度作者:王胜凯,韦铁民来源:《心脑血管病防治》2010年第02期[关键词]高血压;QT离散度;降压药中图分类号:R5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_816X(2010)02_0140_03QT间期离散度是上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一个心电学概念,其标准十二导联上最长与最短QT间期之差,有实测值(QTd)和心率纠正值(QTcd)两种。

有学者认为其反应了心室复极的不均一性,是能够反映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心电学指标[1],对心血管病患者室性心律失常事件的发生有预测价值。

众多文献报道有关QTd在评价高血压病、充血性心力衰竭、冠心病、长QT间期综合征、抗心律失常药物疗效及人群死亡率中的作用,并显示较为肯定的价值。

本文仅对QTd与高血压的关系进行综述。

1 血压水平及QTd血压水平是反映高血压患者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

Clarkson PB[2]等报道在一组未经治疗或至少停服降压药一周的49例高血压病人,其QTd与高血压患者的收缩压水平呈正相关(r=0.39),且在排除有心电图证据的左室肥厚后,这种关系仍然存在。

另一项717人的人口学调查中,高血压组的QTcd大于正常血压组[3]。

但我国裴志芳[4]等却没有发现QTcd 与血压水平相关;并且一组长期药物治疗的高血压病人,QTd已明显下降,停止药物治疗8周后,血压恢复至治疗前水平,但QTd却没有随之增大[5]。

亦有报道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晨峰”现象与QTcd没有相关性[6]。

经药物治疗的高血压病人,血压水平与QTd无关是显而易见的,因为药物应用后,血压可以很快达到正常水平,而QTd却没有如此迅速的变化。

一些小样本研究选择未经治疗的高血压病人,得出血压与QTd 相关,原因可能是血压水平较高的患者,其心肌的重塑也更严重(当时可能心肌形态尚未表现)。

2 左室几何形态与QTd高血压病人存在4种左室几何形态,为正常心室形态(NG)、向心性重塑(CR)、离心性肥厚(EH )、向心性肥厚(CH)。

QT离散度与高血压左室肥厚关系分析

QT离散度与高血压左室肥厚关系分析

QT离散度与高血压左室肥厚关系分析【摘要】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肥厚(LVH)与QT离散度(QT dispersion,QTd)改变的关系。

方法:观察组为原发性高血压左室肥厚患者38例,采用12导联心电图同步描记及心脏超声检查等方法做QTd及左心室肥厚,左心室质量检测分析。

结果:高血压左心室肥厚组较正常对照组QTd明显增大(P134 g/m2,女性>110 g/m2作为左室肥厚(LVH)。

1.3 统计方法:所有数据用均值±标准差表示,组间采用t检验进行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

2 结果(见表1及表2)3 讨论高血压是脑卒中,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冠心病引起死亡的最重要的风险因素之一。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高血压发病的增多,高血压已成为严重的公众健康问题[1]。

原发性高血压对心脏的损害,早期表现为左心室后壁和室间隔肥厚及左心室质量增大,患者最终可因心肌失代偿致使心脏扩大,心力衰竭而死亡,也可以发生严重的室性心律失常而猝死。

期前收缩的发生机制不外乎异位节律点兴奋性升高以及局部心肌纤维的传导障碍而产生的折返激动。

折返激动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期前收缩发生机制。

故室性心律失常,无论是室性心动过速还是心室颤动,大多数是因折返激动所致。

QTd反映心室复极不同步和电不稳定性的程度。

局部心肌动作电位时限的变化以及心肌内电位变化的不均一的异常达到足够强度,可引起QTd的明显改变。

QTd增大使相邻心肌复极时间差异增大,形成大小不同的折返途径,所以QTd 增大可能是诱发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及猝死的重要原因之一。

本组显示,原发性高血压左心室肥厚患者,随左心室质量增加,QTd明显增大,说明左心室质量增加可使QTd增大。

高血压患者心脏改变表现为左心室后壁和室间隔肥厚及左心室质量增大。

左心室肥厚时QRS时间往往有所延长,而QT间期的测定是由QRS波开始至T波终结的间期。

故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肥厚后导致QTd增加,从而增加了患者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及猝死的危险性[2,3]。

高血压患者室性心律失常与QT离散的关系

高血压患者室性心律失常与QT离散的关系

高血压患者室性心律失常与QT离散的关系石燕昆;李明秋【期刊名称】《成都军区医院学报》【年(卷),期】2002(004)002【摘要】目的了解高血压病室性心律失常与QT离散度(QTd)的关系。

方法所有入选对象入选后记录标准12导联同步体表心电图,计算QTd。

95例高血压患者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检查,并计算左室心肌重量指数,依据发生室性心律失常情况分为无心律失常组、轻度心律失常组及复杂心律失常组,比较不同情况间QTd差异。

结果高血压伴室性心律失常者QTd(57.36±9.1)与高血压无室性心律失常者比较QTd(38.91±9.21)显著增加(P<0.05);高血压伴复杂室性心律失常者QTd(74.82±12.62)与高血压伴轻度心律失常者比较QTd(41.89±10.51)显著增加(P<0.05)。

结论高血压患者QTd增加与室性心律失常有关,在伴左室肥厚情况下,复杂心律失常的发生与QTd及年龄相关。

【总页数】2页(P5-6)【作者】石燕昆;李明秋【作者单位】成都军区昆明总医院心内科,昆明650032;成都军区昆明总医院心内科,昆明65003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4.1【相关文献】1.西拉普利与氨氯地平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QT间期离散度与室性心律失常影响的比较研究 [J], 宋振华2.QT离散度和校正后QTd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J], 刘东3.急性心肌梗塞时QTcJTc及QT离散度与室性心律失常及预后的关系 [J], 朱志忠;李兴杰4.急性心肌梗死QT离散度、JT离散度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J], 何淑芬;李少波;王日兴;陈武5.急性心肌梗死时QTc、JTc及QT离散度增加与室性心律失常和猝死的关系 [J], 张兰;张健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述QT离散度的现状及在高原病方面的研究

浅述QT离散度的现状及在高原病方面的研究

浅述QT离散度的现状及在高原病方面的研究目前,用来预测恶性心律失常的方法有:电生理检查,心室晚电位,24小时动态心电图,心率变异性,放射性核素心腔造影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等。

近年提出的QT间期离散度的检测方法由于其对心律失常事件预测较高的准确性、实用性和操作性,越来越受到关注。

QT间期离散度(QT interval dispersion,QTd)指12导联心电图中最大QT间期(QT-max)与最小QT 间期(QTmin)的差值。

Day等认为QTd是反映心肌复极不均一性和电不稳定性程度的检测指标[1],当心室肌细胞病变时,这部分心肌细胞的除极复极过程受到影响,与周围正常心肌细胞间差异加大,导致电活动不稳定,在心肌间形成电折返或形成心室晚电位导致触发活动易于发生各种室性心律失常。

Day与Campbell等观察到QT间期延长综合症患者经索他洛尔治疗后,QTd减少者无致命性心律失常发生,而QTd无减少者,严重心律失常是发生率和猝死率仍很高,从而首次从临床证实QTd与严重心律失常事件及猝死有关。

国内外QTd研究领域已经不断深入,尤其临床上将QT离散度的动态变化观察运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心肌梗死溶栓治疗过程中、平板运动试验过程中、判断血管紧张转换酶抑制剂等治疗后左心室肥厚的逆转程度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

但QTd的电生理基础和产生机制、方法学及临床应用价值等均存在争议。

由于影响QTd的因素很多,且对于民族因素及高原地区QTd临床应用及研究不多,现将QTd测量的方法、正常值、机理、对民族因素及高原地区QTd的研究及存在的争议浅述如下。

一、QTd方法学及正常值QTd是指一份心电图标准12导联中最大值和最小值之差,目前的测量方法包括计算机自动测量法及人工测量方法。

有学者曾对QTd的方法学及正常值范围进行了大样本的研究显示,QTd在不同心电图记录纸速、不同时间重复测量及不同方法之间相关性及可重复性好[2]。

影响测量结果的因素有心电图质量、QRS波起点及T波终点的确定尤为重要,T波终点的判定采取以下方法:1、T波回到等电位线与TP段的交点;2、T波下降支切线与等电位的交点;3、有u波存在时取T波与u波交界的最低点。

高血压患者QTpeak离散度变化规律与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的相关性研究

高血压患者QTpeak离散度变化规律与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的相关性研究

高血压患者O pa离散度变化规律与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的相关性研究 T ek
欧 阳 国容 甄 宝 怡 黎 丽 云
【 摘要】 当前社会 Q pa T ek离散度 变化规律研究不深,很难与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联 系起来。本文通研 究Q pa T ek离散度对 高血压 惠者的影
响 ,预 测严 重室 性心律 失常 及心脏 性 会导 致 的进一 步病情 恶化 ,掌握 临床 的疾 病 情况 ,及 时作 出预 测 方法 、疗 效方 法 ,提 高 Q pa T ek离散
M o i to lI e v e ig frBu li g M ae n lSu po t ne s tvaina ntr iw n o id n t 阶段 、打算转变 阶段 、准备行 动阶段 、行 动阶段和巩 固阶段 。以上5 个阶段 在第 1 2 和 阶段 时 ,重 点促使 他们进 行思 考,认 识到危 险行为 的危害 、权 衡改变行为 带来的利 弊,从而产 生改变行为 的意 向、动机 。着重强调糖 尿病高危足 带来的危 害性 ,同 时会给 家庭 带来诸多不便 与痛苦 ,引 导患者进入新 的认 识 阶段 ;在第
年人3例 ,男 占2例 ,女 占1例 ,年龄为3 ̄8 ,平均 5. 岁。 4 2 2 47岁 89 3
年来Q p a离散度 是一 种反 映心室 复极不 均一性 ,应用 到 临床上 而 T ek
Q pa离散 度上 ,其 中心 电不稳 定性 、简单 、无创方 法等这些优点 , T ek 受到医学 界足够 的重视。心 电图各导联 间Q 问期的差异存在一定的差 T 别 ,是心 室肌复极 不一 致性 的有效反 映 ,一般情 况下还 作为QT 离散 度 的相 关检测 项 目。心肌梗死 和肥厚性 心肌病 的Q ek Tp a间期会 比较 长 ,对于 高血压病患者来说 ,发生心 源性猝死 的重 要危险 因素是 心血

高血压病室性心律失常与校正QT离散度的相关性

高血压病室性心律失常与校正QT离散度的相关性

高血压病室性心律失常与校正QT离散度的相关性葛斌;苏玉文;杨世栋;潘红梅【期刊名称】《实用医药杂志》【年(卷),期】1997(0)6【摘要】为了解校正QT离散度(QTcd)对高血压病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我们检查了98例高血压病患者24小时动态心动图、心电图校正QT离散度及超声心动图。

结果显示;左室肥厚组68例,17例(25%)出现Lown2b级以上室性早搏,其中QTcd>60ms者16例(941%);非左室肥厚组30例,4例(13.3%)出现Lown2b级以上室性早搏(P>0.05),其中QTcd>60ms者3例(75.0%);两组中QTcd>60ms者Lown2b级以上室性早搏发生率明显高于QTcd≤60ms者。

说明高血压病QTcd延长,室性心律失常发生增加。

【总页数】2页(P20-21)【关键词】高血压;心电描计术;心律失常;左室肥厚;超声心动图【作者】葛斌;苏玉文;杨世栋;潘红梅【作者单位】88医院;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1.3【相关文献】1.QT离散度和校正后QTd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J], 刘东2.QT间期离散度、校正QT间期离散度和心室晚电位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预测价值(摘要) [J], 李刚;陈良海;罗兴林;彭永权;邓辉胜;程孝煊3.高血压病室性心律失常与校正QT离散度的相关性研究 [J], 葛斌;苏玉文4.乙胺碘呋酮抗室性心律失常疗效与QT间期、QT离散度的相关性分析 [J], 贾鸣;潘琪宏;许建江;王迎5.乙胺碘呋酮抗室性心律失常疗效与QT间期、QT离散度的相关性分析 [J], 贾鸣;潘琪宏;许建江;王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美托洛尔对高血压性心脏病QT间期离散度及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

美托洛尔对高血压性心脏病QT间期离散度及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

美托洛尔对高血压性心脏病QT间期离散度及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纪静;郭冬华【摘要】观察美托洛尔对高血压性心脏病QT间期离散度及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选取收治的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氢氯噻嗪、卡托普利等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美托洛尔治疗.随访12个月,观察两组随访期间QTd、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及室间隔厚度改变情况.两组血压均得到有效控制,治疗前后血压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QTd及室间隔厚度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QTd及室间隔厚度逐渐降低或减少,与治疗前及对照组各时间点比较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各时间点QTd及室间隔厚度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降低,差异显著(P<0.05).美托洛尔可有效改善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的心室功能,延缓心肌增厚,降低QT间期离散度及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期刊名称】《现代诊断与治疗》【年(卷),期】2017(028)024【总页数】2页(P4555-4556)【关键词】高血压性心脏病;QT间期离散度;室性心律失常;美托洛尔【作者】纪静;郭冬华【作者单位】北京市羊坊店医院内科,北京100038;陆军总医院263临床部血液净化中心,北京1000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4.1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有长期高血压病史,彩超检查可见室间隔及左心室肥厚。

随着高血压发病率的逐渐增加,高血压性心脏病的发病率也不断增加[1]。

血压高如长期无法有效控制,大动脉血管压力增大,左心室负荷增加,最终导致心室肥厚、顺应性下降,心房扩大,出现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增加心脑血管意外及多器官衰竭发生的风险[2]。

急性出血性脑卒中合并脑心综合征患者的QT离散度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急性出血性脑卒中合并脑心综合征患者的QT离散度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急性出血性脑卒中合并脑心综合征患者的QT离散度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引言急性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常常导致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甚至死亡。

在急性脑卒中患者中,脑心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其特点是心电图中出现心电图上ST-T的改变和(或) Q-T间期延长。

近年来,一些研究表明,在脑心综合征患者中,QT离散度的增加可能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相关。

本文将探讨急性出血性脑卒中合并脑心综合征患者的QT离散度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一、急性出血性脑卒中合并脑心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点急性出血性脑卒中合并脑心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点主要包括神经系统损伤和心血管系统受累。

在神经系统方面,患者可能出现意识障碍、偏瘫、失语、垂直性眼球麻痹等症状。

而在心血管系统方面,患者可能出现心电图异常、心肌损伤标志物升高、心功能不全等表现。

而脑心综合征则是指在急性脑卒中患者中出现心电图上ST-T的改变和(或) Q-T间期延长,通常在发病后的24-48小时内出现。

脑心综合征患者心电图上可出现的表现包括ST段改变、T波倒置、Q-T间期延长等。

二、QT离散度QT离散度是指心脏在同一心电图上测得的多导联QT间期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的差值。

正常人的心脏在同一时刻不同导联QT间期的差异很小,而当心脏存在某种异常时,不同导联QT间期的差异会增大,即出现QT离散度增加的情况。

目前已有研究表明,QT离散度的增加可能与心律失常的发生相关。

QT离散度是评估心脏电生理不稳定性的一种重要指标。

三、QT离散度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室性心律失常是指心脏室壁异位搏动超过三次,在心电图上表现为室速、室早等,严重时可引起心源性猝死。

目前已有研究表明,QT离散度的增加可能是室性心律失常的一个预测因子。

一些研究发现,在急性脑卒中合并脑心综合征患者中,QT离散度的增加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而且,一些研究还发现,QT离散度的增加可能是预测室性心律失常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经验·QT离散度与高血压病患者室性心律失常Lown分级的关系虞建飞1,王锐2[摘要]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QT离散度(QTd)与室性心律失常(VA)Lown分级的关系。

方法选择高血压病96例,检测患者体表12导联同步记录心电图及24h动态心电图。

结果高血压病患者室性心律失常LownⅢ级以上及Lown Ⅱ级以下患者QTd分别为(69.0ʃ20.4)ms及(50.6ʃ24.1)ms,前者明显高于后者(P<0.05)。

QTd≥60ms者LownⅢ级以上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为44.9%,明显高于QTd<60ms者(14.9%)。

此标准预测LownⅢ级以上VA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75.9%、59.7%。

结论高血压病患者QTd增加与室性心律失常Lown分级有关,其中QTd≥60ms者LownⅢ级以上的VA检出率明显高于QTd<60ms者。

QTd可作为预测高血压病患者发生严重VA的参考指标。

[关键词]高血压;心律失常;QT离散度[中图分类号]R544.1[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672-271X(2012)05-0456-03QT离散度(QT dispersion,QTd)是指心电图各导联QT时限变异的程度,反映了心室肌电复极的不均一性。

1990年Day等首次证实了QTd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目前认为QTd是预测心脏病患者猝死相关的室性心律失常(VA)的重要指标,而高血压亦是与猝死相关的危险因素。

本文对高血压病96例的QTd进行了测定,结合24h动态ECG监测,旨在探讨QTd与高血压病患者室性心律失常Lown分级的关系。

1对象与方法1.1对象选择近两年收住解放军102医院内一科并符合2010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诊断标准的患者96例,所有病例均经临床检查排除继发原因,除外房颤、束支传导阻滞、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心肌梗死、严重瓣膜病变、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电解质紊乱及抗心律失常药物影响的患者。

其中男59例,女37例,年龄36 88(65.6ʃ9.9)岁,病程1 40年。

1.2方法1.2.1QTd测定测量患者12导联同步记录心电图,纸速25mm/s。

测量QT间期时T波终点的确定以T波回到等电位线或与TP段的交点为准,当T 波后有U波存在时,取T波与U波交界最低点为界,双向T波以终末T波回到等电位线为准。

每例测定导联不少于6个,同一导联测定3个QT间作者简介:虞建飞(1966-),男,浙江诸暨人,本科,主治医师,从事医疗保健工作作者单位:1.213015江苏常州,常州军分区干休所卫生所;2.213003江苏常州,解放军102医院内一科期,取其均值。

从不同导联最长的QT间期(QT-max)减去最短的QT间期(QTmin),即得QTd。

1.2.2动态心电图采用24h动态心电图系统进行心电监测记录,对室性心律失常(VA)按Lown标准予以分级。

0级:无室性早搏;Ⅰ级:室性早搏<30次/h;Ⅱ级:室性早搏≥30次/h;Ⅲ级:多源性室性早搏;Ⅳa级:成对连发室性早搏;Ⅳb级:三个或三个以上连发室性早搏;Ⅴ级:RonT型室性早搏。

1.3统计学处理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数据以均数ʃ标准差(xʃs)表示,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96例中,VA组室性心律失常LownⅠ Ⅴ级的患者与非VA组(Lown0级的患者)QTd分别分为(61.5ʃ21.7)ms和(49.5ʃ26.2)ms,VA组明显高于非VA组(P<0.05)。

LownⅢ级及LownⅣa级患者QTd分别为(77.1ʃ22.1)ms及(74.0ʃ20.1)ms,均明显高于Lown0级患者(P<0.05)。

Lown Ⅲ级以上及LownⅡ级以下患者QTd分别为(69.0ʃ20.4)ms及(50.6ʃ24.1)ms,前者明显高于后者(P<0.05,表1)。

其中QTd≥60ms者LownⅢ级以上的VA发生率为44.9%,明显高于QTd<60ms 者(14.9%)。

此标准预测LownⅢ级以上VA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75.9%(22/29)、59.7%(40/ 67),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44.9%(22/ 49)、85.1%(40/47),诊断准确率为64.6%(62/ 96),见表2。

表196例高血压病患者QTd与室性心律失常Lown分级的关系(ms,xʃs)Lown分级nQT间期max minRR间期QT离散度0级43398.6ʃ31.2349.1ʃ33.5815.9ʃ98.349.5ʃ26.2Ⅰ级12397.5ʃ20.1351.7ʃ27.9858.7ʃ117.145.8ʃ15.6Ⅱ级12405.8ʃ29.7346.7ʃ27.7851.5ʃ71.359.2ʃ22.3Ⅲ级7408.6ʃ23.4331.4ʃ14.6863.1ʃ117.177.1ʃ22.1*Ⅳa级10417.0ʃ29.8343.0ʃ22.1840.5ʃ104.274.0ʃ20.1*Ⅳb级12413.3ʃ24.2353.3ʃ16.1844.8ʃ131.960.0ʃ17.6 0 Ⅱ级67399.7ʃ29.049.1ʃ31.2829.9ʃ98.250.6ʃ24.1Ⅲ Ⅳb级29413.4ʃ25.4344.5ʃ19.6847.7ʃ115.569.0ʃ20.4△注:与0级比较,*P<0.05;与0 Ⅱ级比较,△P<0.05表2QTd≥60ms对Lown分级的预测价值(例)Lown分级QTd<60ms≥60ms总计0 Ⅱ级402767Ⅲ Ⅳb级722*290 Ⅳb级474996注:与QTd<60ms组比较,*P<0.013讨论体表12导联心电图QTd的增加反映了心室肌复极不均匀的程度,代表心室肌电的不稳定,对预测心肌梗死、心肌病等患者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具有较高价值[1-2]。

本文结果显示高血压病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组QTd明显高于非室性心律失常组,说明高血压病患者室性心律失常与QTd有关。

Saadeh 等[3]较早报道了70例未经治疗的高血压病患者QTd增加与室性心律失常Lown分级有关,并推测QTd是预测高血压病患者猝死相关的室性心律失常的重要指标。

本研究结果显示高血压病患者室性心律失常LownⅢ级以上患者QTd明显高于LownⅡ级以下患者,进一步说明QTd是预测高血压病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重要指标,与文献报道一致。

目前国内外研究QTd正常值范围为30 50ms[4]。

本组资料显示QTd≥60ms是预测LownⅢ级以上室性心律失常的较可靠指标。

此标准预测LownⅢ级以上室性心律失常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75.9%、59.7%,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44.9%、85.1%,诊断准确率为64.6%。

近年薛桦等[5]也报道QTd≥60ms者LownⅢ级以上的室性心律失常检出率明显增加,认为QTd可作为预测高血压病患者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的参考指标。

有报道高血压病患者QTd增加与左室肥厚(LVH)有关[6-7]。

但Vilas等[8]报道高血压病伴或不伴LVH患者QTd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认为高血压病患者QTd明显升高在高血压发展到LVH 之前就已发生。

因此,笔者认为高血压病患者QTd 升高可能与长期压力负荷导致心肌细胞肥厚和细胞间胶质增加,心室壁、室间隔顺应性下降,同时心肌需氧量增加,心肌血液灌注相对不足,出现心肌缺血性损伤,从而共同影响心肌细胞的离子电流平衡,导致心室不同部位的心肌复极不均匀一致有关。

VA的发生机制包括心室异位节律点自律性增高、折返形成和触发机制。

QTd增加反映了心室不同部位的心肌复极不一致,代表心室肌电的不稳定,因此易形成折返激动而导致VA。

LownⅢ级VA多为多源性室性早搏,一般认为与心室异位节律点自律性增高有关,LownⅣa Ⅳb级VA为成对或三个以上连发室性早搏,其机制多与折返有关。

本组资料显示高血压病LownⅢ级以上VA患者QTd明显高于LownⅡ级以下患者,其中LownⅢ级及Lown Ⅳa级患者QTd又显著高于Lown0级患者,说明QTd增加除易形成折返而导致室性心律失常外,心室异位节律点自律性增高导致心室不同部位的心肌复极不一致可能也是其机制之一。

因此,我们认为高血压病患者的QTd增加与室性心律失常Lown分级有关。

由于测定QTd简便易行、价廉、无创,临床上QTd确实可作为一项预测高血压病患者发生严重VA的重要参考指标。

【参考文献】[1]Sani IM,Solomon DS,Imhogene OA,et al.QT dispersion in adult hypertensives[J].J Natl Med Assoc,2006,98(4):631-636.[2]吴晓红,潘琪宏.QT离散度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律失常的预测价值[J].浙江实用医学,2008,13(4):246-247.(下转第465页)设备的投入使用、各种庆典等,制造声势,扩大影响。

也可采取新闻报道、专题报道、报告文学等形式,选择当前医院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的案例、社会公众所关注的医院问题等内容,让更多的公众认识到医院的医术是精湛的,医德是高尚的,加深对医院熟悉了解。

2.2提高公众对医院特色品牌的记忆度个性要素是一个品牌的特质,是品牌生成的隐形生态环境[3]。

公共关系作为传递信息的重要工具和手段,以介绍、说服、提醒为目标,唤起公众注意,引起公众兴趣,导致公众行为。

医院可通过公关活动大力宣传特色品牌,努力拓展医疗服务范围,不断扩大特色品牌对公众的影响力,持续强化公众对医院品牌的印象,进一步提升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3提高公众对医院综合实力的信任度医院应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宣传医院的服务理念、医务人员的思想观念以及开展的新技术、新项目等内容,牢固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

通过开设健康讲堂、举办学术讲座等形式,宣传防病治病常识,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

积极响应地方的政策、措施或当前社会生活中存在的某些重大问题,促使公众与医院之间相互理解信任。

3公共关系是协调和应对医疗危机的主要平台,能够提高医院的和谐度医院公共关系工作是一种调节公众的意识和行为,是一门“内求团结、外求发展”的艺术[4]。

医院面临着各种纵横交错的社会关系,与公众彼此利益相关,难免产生一些误解和矛盾,甚至产生公共关系危机事件,影响医院正常的工作生活秩序,危及医院的生存和发展。

因此,医院可运用公共关系理论和方法,构建和谐的医院公共关系,促进医院健康发展。

3.1建立和谐融洽的医患关系当前,医患关系十分紧张,矛盾非常突出,医疗纠纷不断增加,“医闹”现象屡见不鲜,这些都是医院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因此,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妥善处理医疗纠纷是医院公共关系的重要内容[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