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新古典贸易理论
合集下载
新古典贸易理论

(三)人力资本说
• 美国与世界上其他国家比较,不仅具有较为 丰裕的资本要素,而且也具有较为丰裕的人 力资本。
• 因此美国出口的商品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劳动 要素密集型商品,而是人力资本要素密集型 的商品
(四)自然资源说
• 自然资源、资本与劳动的投入 • 自然资源的开采、提炼与加工均投入了大量
的资本
– 国际贸易会使各国同质要素获得相同的相对与绝 对收入。
– 国际贸易对国际要素流动的替代
• 案例分析
三、雷布任斯基定理(数量调整)
• 在商品的相对价格不发生变动,并且两种 商品均被生产的条件下,一种要素供给数量 增加而其他要素供给数量均保持不变,这会 导致密集使用该要素生产的产品的产出增 加。同时,又使其他产品的产出下降
的变动 • 3.可变的单位要素投入与生产可能性曲线的
形状
1、要素禀赋模型中的生产可能性线
• 在两种生产要素的条件 下,生产可能性线是由劳
动供给约束线和土地供 给约束线共同决定的
• 由劳动约束线AB 和土 地约束线A’B’ 共同决定 的生产可能性线是
A’CB
❖2.要素充裕度的差异与生产 可能性线的形状的变动
– 自由贸易 – 应用:SS定理被用来支持保护关税政策
自由贸易与生产要素价格变动
自由贸易会提高一国丰裕要素的报酬, 降低稀缺要素的报酬
(二)琼斯扩大效应(Magnification
effect)
• 在2×2×2 的新古典世界里,最终产品价格 的变动会导致生产要素价格的更大幅度的 变动,也就是说,如果衣服的相对价格增 加,必定会导致劳动报酬的更大幅度的提 高
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
• 要素禀赋理论(The Theory of Factor Endowment)
第三章——新古典贸易理论

新古典贸易理论
• 从各国孤立均衡状态下商品的相对均衡价格, 可以确定各国的比较优势商品和出口产业。
• 一国在相对价格低于别国的产品的生产上具 有比较优势,因而是其出口产品;而在相对 价格高于他国的产品生产上具有比较劣势, 因而是其进口产品。
新古典贸易理论
5、贸易均衡
• 两国间同一商品相对价格的差异是两国不同 优势的表现,也构成了两国之间相互开展贸 易的基础。
• 两国相对商品价格的差异反映了两国的比较 优势所在,并为互惠贸易提供了基础。
新古典贸易理论
2、生产可能性曲线(探讨一国商品的生产供应 情况)
• 生产可能性曲线也称生产可能性边界或转换 曲线,表示一国所有生产要素都被充分有效 利用情况下所能生产的两种可供选择的产品 的不同产量组合。
• 生产可能性曲线上点的斜率表示增加生产1单 位的某商品所必须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数量, 即某商品的机会成本,亦即该商品的边际转 化率(MRT)。
以亚当.斯密和 大卫.李嘉图为 代表的古典贸易 理论,以“劳动 价值论”为基础, 即认为劳动是创 造价值和造成生 产成本差异的唯 一要素。
以俄林等为代表 的新古典贸易理 论,又称现代贸 易理论。其特征 :在两种或两种 以上生产要素的 框架下分析产品 的生产成本。
新古典贸易理论
• 一、新古典贸易理论产生的背景: •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新古典经济学的研
• 如果两国面临的是边际机会成本不变,双方 开展的是完全专业化生产,即将全部资源用 于具有比较优势产品的生产。
• 除非有一方为贸易小国,所能提供的贸易量 不能满足另一方(贸易大国)的全部需求, 大国才不得不继续生产两种产品,即开展不 完全的专业化生产。
新古典贸易理论
• 如果两国面临的是边际机会成本递增,则两 国开展的是不完全的专业化生产,两国的生 产专业化只持续到两国的商品相对价格相等 时,两国贸易在这一价格水平达到均衡。
第三章 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6
2)H-O理论的主要理论观点 1、两国国内两种商品价格的比率不同是由两国国 内两种生产要素价格的比率不同决定的。 内两种生产要素价格的比率不同决定的。 生产要素:劳动、资本、 生产要素:劳动、资本、土地等 2、两国国内两种生产要素价格的比率不同是由两 国国内两种生产要素供给量比率不同决定的。 国国内两种生产要素供给量比率不同决定的。 生产要素供给量决定生产要素价格
2
以相对要素价格定义: ②以相对要素价格定义:即以各国资本的租用价 格和劳动力的价格来定义。在这种定义方法下, 格和劳动力的价格来定义。在这种定义方法下, 如果B国的资本租用价格和劳动时间价格的比率( 如果B国的资本租用价格和劳动时间价格的比率( PK/PL)小于A国的这一比率, PK/PL)小于A国的这一比率,则B国是资本丰裕的 国家。由于资本的价格就是利率( ),劳动的价 国家。由于资本的价格就是利率(r),劳动的价 格就是工资率( ),所以PK/PL=r/w。同样, 所以PK/PL=r/w 格就是工资率(w),所以PK/PL=r/w。同样,决 定一国是否是资本丰裕的,并不是看r 定一国是否是资本丰裕的,并不是看r的绝对水平 ,而是看r/w的值的大小。 而是看r/w的值的大小。 r/w的值的大小 例如: 国的r可能比A国的要高,但如果B 例如:B国的r可能比A国的要高,但如果B国 r/w小于 国的r/w 小于A r/w, 的r/w小于A国的r/w,则B国是资本丰裕的国家
1
2).要素丰裕度 2).要素丰裕度
要素丰裕度( abundance) 要素丰裕度(factor abundance)有两种定义方 法: 以实物单位定义: ①以实物单位定义:即以各国所有可以利用的资 本拥有量和劳动拥有量的比率来定义。如果B 本拥有量和劳动拥有量的比率来定义。如果B国的 可用总资本和可用总劳动的比率(TK/TL)大于A 可用总资本和可用总劳动的比率(TK/TL)大于A 国的这一比率, 国就是资本丰裕的。 国的这一比率,B国就是资本丰裕的。
2)H-O理论的主要理论观点 1、两国国内两种商品价格的比率不同是由两国国 内两种生产要素价格的比率不同决定的。 内两种生产要素价格的比率不同决定的。 生产要素:劳动、资本、 生产要素:劳动、资本、土地等 2、两国国内两种生产要素价格的比率不同是由两 国国内两种生产要素供给量比率不同决定的。 国国内两种生产要素供给量比率不同决定的。 生产要素供给量决定生产要素价格
2
以相对要素价格定义: ②以相对要素价格定义:即以各国资本的租用价 格和劳动力的价格来定义。在这种定义方法下, 格和劳动力的价格来定义。在这种定义方法下, 如果B国的资本租用价格和劳动时间价格的比率( 如果B国的资本租用价格和劳动时间价格的比率( PK/PL)小于A国的这一比率, PK/PL)小于A国的这一比率,则B国是资本丰裕的 国家。由于资本的价格就是利率( ),劳动的价 国家。由于资本的价格就是利率(r),劳动的价 格就是工资率( ),所以PK/PL=r/w。同样, 所以PK/PL=r/w 格就是工资率(w),所以PK/PL=r/w。同样,决 定一国是否是资本丰裕的,并不是看r 定一国是否是资本丰裕的,并不是看r的绝对水平 ,而是看r/w的值的大小。 而是看r/w的值的大小。 r/w的值的大小 例如: 国的r可能比A国的要高,但如果B 例如:B国的r可能比A国的要高,但如果B国 r/w小于 国的r/w 小于A r/w, 的r/w小于A国的r/w,则B国是资本丰裕的国家
1
2).要素丰裕度 2).要素丰裕度
要素丰裕度( abundance) 要素丰裕度(factor abundance)有两种定义方 法: 以实物单位定义: ①以实物单位定义:即以各国所有可以利用的资 本拥有量和劳动拥有量的比率来定义。如果B 本拥有量和劳动拥有量的比率来定义。如果B国的 可用总资本和可用总劳动的比率(TK/TL)大于A 可用总资本和可用总劳动的比率(TK/TL)大于A 国的这一比率, 国就是资本丰裕的。 国的这一比率,B国就是资本丰裕的。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第四版)-03第3章 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精品文档

容
稀缺的生产要素的产品,价格便贵,出口就不利。各国应尽可能利用供 给丰富、价格便宜的生产要素,生产廉价产品输出,以交换别国价廉物
美的商品。
商品相对价格
要素价格
要素的派生需求
最终产品需求
技术
要素供给
消费偏好
生产要素所有者的收入分配
要素禀赋论的进一步说明
国I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偏向X坐标轴,因为X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而国I又是劳动力 丰富的国家;国Ⅱ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偏向Y坐标轴,因为国Ⅱ是资本丰富的国家, 而Y又是资本密集型产品。现假设两国用相同的生产技术生产X和Y产品,两国对商 品的消费偏好亦相同,以同一社会无差异曲线簇表示。
要素禀赋(factor endowment)是指一国拥有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 要素丰裕(factor abundance)是指在一国的生产要素禀赋中某要素供给所占比例 大于别国同种要素的供给比例而相对价格低于别国同种要素的相对价格。
二、H-O 要 素 禀 赋 论
基本假设
二、H-O 要 素 禀 赋 论
Y
没有贸易的情况
PA′
国Ⅱ
Y 国Ⅱ B′
开展贸易后的情况
Hale Waihona Puke A′A′C′
E=E′
国Ⅰ
A
CIC2
CIC1
国Ⅰ
CIC2
A
B
O
PA
XO
C
PE
X
赫 克 歇 尔— 俄 林 模 型
三 要素价格均等化学说
国际贸易可能导致要素价格均等化的论点是由赫克歇尔首先提出的。俄林则认为,虽然 各国要素缺乏流动性使世界范围内要素价格相等的理想状态不能实现,但商品贸易可以 部分代替要素流动,弥补缺乏流动性的不足,所以国际贸易使要素价格存在均等化趋势。
第三章-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基本模型

(5)生产技术假定相同:即两国生产函数一样, 排除生产技术不同造成相对价格不同,而且假定不存 在“生产要素密集型逆转”旳情况。
(6)生产规模酬劳不变 (7)两国旳消费偏好相同:两国无差别曲线旳形 状和位置是完全相同旳。 (8)完全竞争旳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商品价格 等于商品生产成本 (9)无运送成本、无关税或其他阻碍自由贸易旳 障碍。
各国分别会多生产“密集使用其充裕要素”旳 产品,少生产“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旳产品
但是,是不完全分工。
3.对消费旳影响 钢铁 P1=1 S
P0=0.5
大米 能够在国际相对价格线上旳任何一点进行消费。但各国详 细消费多少,取决于一国旳社会无差别曲线旳偏向和水平。 在最终消费点上,不一定两种产品旳消费量都增长,也有 可能一种增长而另一种降低,详细取决于相对价格变动旳幅 度和社会旳偏好.(图3.1:中国消费40吨大米,50吨钢铁;美国:50吨大米,40吨钢铁)
附录二:显示性比较优势 衡量一国在某类商品上是否具有比较优势
贝拉.巴拉萨(Bela Balassa)指数
X ij / X ij
RCAij
i
X ij /
X ij
j
ij
假如RCAij值不小于1(意味着商品i在国家j中旳出口 比重不小于在世界旳出口比重)表达该国家在此种产 品上具有显示比较优势; 反之,若该指数不不小于1则表达该产品没有显示比 较优势,或有显示比较劣势。
1.对产品价格旳影响
对出口国:出口A商品会使国内A商品价格↑ 进口B商品会使国内B商品价格↓
从而使国内A商品旳相对价格(PA/PB)↑
对进口国:恰好相反
均衡:当两国A商品旳相对价格恰好相等为止 这一相对价格也就是“国际市场相对价格”
第三章 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 定理表述及证明 – 自由贸易不仅使两国商品价格相等,而且 使两国生产要素价格相等 – 即两国工人获得同样的工资率,资本获得 同样的利润率
Px Py
PB
B E
PA PB
PA
A
o
W r 1
W r
W r 2
W r
相对要素价格均衡
二、赫克歇尔-俄林-萨缪尔森定理
工业(生产钢铁)
WY(?)=PY(短期下降)×MPL(长期提高)
RY(下降)=PY(短期下降)×MPK(长期下降)
Wx= WY Rx= RY
Stopler-Samuelson Theorem
二、赫克歇尔-俄林-萨缪尔森定理
• 研究国际贸易对贸易双方收入差距的影响 • 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
二、赫克歇尔-俄林-萨缪尔森定理
• 评价
– 不能全面否定这一定理,又不能完全肯定其结果 • 贸易使一些国家的要素收益与发达国家缩小 • 要素收入差距在某些领域和国家在扩大 – 怎样看待这种理论与现实的反差 • 理论的逻辑是清晰严格的 • 许多假设在现实中不存在
– 国际贸易并不完全自由 – 生产要素在各国国内也达不到自由流动 – 各国生产技术也不是固定不变的
有形资本 科技人员 熟练工人 可耕土地 半熟练工人 非熟练工人 所有资源
美国 日本 西德 英国 法国 加拿大 其它国家
1990年一些国家的人均资本存量
50000 45000 40000 35000 加拿大 西德 法国 日本 美国 意大利 西班牙 英国 15000 10000 5000 0 20000 25000 30000
“福利恶化型增长”
TOT S1 钢铁 S2 C1 U1 C2 U2 S2 S1 D O 大米 O 大米
Px Py
PB
B E
PA PB
PA
A
o
W r 1
W r
W r 2
W r
相对要素价格均衡
二、赫克歇尔-俄林-萨缪尔森定理
工业(生产钢铁)
WY(?)=PY(短期下降)×MPL(长期提高)
RY(下降)=PY(短期下降)×MPK(长期下降)
Wx= WY Rx= RY
Stopler-Samuelson Theorem
二、赫克歇尔-俄林-萨缪尔森定理
• 研究国际贸易对贸易双方收入差距的影响 • 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
二、赫克歇尔-俄林-萨缪尔森定理
• 评价
– 不能全面否定这一定理,又不能完全肯定其结果 • 贸易使一些国家的要素收益与发达国家缩小 • 要素收入差距在某些领域和国家在扩大 – 怎样看待这种理论与现实的反差 • 理论的逻辑是清晰严格的 • 许多假设在现实中不存在
– 国际贸易并不完全自由 – 生产要素在各国国内也达不到自由流动 – 各国生产技术也不是固定不变的
有形资本 科技人员 熟练工人 可耕土地 半熟练工人 非熟练工人 所有资源
美国 日本 西德 英国 法国 加拿大 其它国家
1990年一些国家的人均资本存量
50000 45000 40000 35000 加拿大 西德 法国 日本 美国 意大利 西班牙 英国 15000 10000 5000 0 20000 25000 30000
“福利恶化型增长”
TOT S1 钢铁 S2 C1 U1 C2 U2 S2 S1 D O 大米 O 大米
国际经济与贸易第三章 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5
kx=Kx/Lx ky=Ky/Ly kx>ky
X是资本密 集型产品 Y是劳动密 集型产品
图 3-2
6
(三)模型基本假设 • • • • • • • • • (1)两种生产要素 (2)两种可贸易产品 (3)两个国家 (4)每个国家的生产要素都是给定的。劳动和资本 可以在国内各部门自由流动,但不在国际间流动。 (5)生产技术假定相同。 (6)生产规模报酬不变。 (7)两国的消费偏好相同 (8)完全竞争的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 (9)无运输成本,无关税,或其他阻碍国际贸易 自由的障碍
• (五)贸易影响和贸易所得
1.总体均衡分析
钢铁
S1 P*0=1.5 CIC1
钢铁
C1 60 出口 50 C1 E 40 进口 PPF CIC0 P1=1 0 0 30 50 大米 40 60 大米 A 进口 E P1
*=1
CIC1 A CIC0 S1 出口 PPF P0=0.5
30
美国市场
中国市场
1.0 D 进口
Q
Q
Q
16
(2)贸易条件: 一国出口商品的国际市场价格(Px)与该国进口商品的国 际市场价格(Pm)的比率称为该国的“贸易条件 贸易条件” 贸易条件 (Terms of Trade,简称TOT),表示为 (TOT) = Px /Pm
•
如果Px/Pm的比率上升,意味着每单位出口商 品可以换回更多的进口商品。我们称之为贸易条 件改善,反之,则为贸易条件恶化。
(3)贸易对本国进口行业商品价格、生产及消费的影响
价格P (千元)
供给曲线
P0=2 P*=1
进口M 进口 需求曲线
0
S1
S0 = D0
D1
新古典贸易理论(ppt41张)

要素密集度:指产品生 产中某种要素的投入比 例的大小。 在一个只有两种 商品(X和Y)和两种要 素(劳动和资本)的世 界中,如果生产Y时的资 本/劳动比率大于生产X 时的资本/劳动比率,则 商品Y为资本密集型商品, 反过来,X为劳动密集型 商品。因此要素密集度 为一相对概念。
注意:要素的密 集度只有在产业不 或产品之间进行比 较时才有意义。
学家斯托尔珀(Wolfgang Stolper)和萨缪尔森论证的。因
此,在国际经济学中被称为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
3.2 要素价格均等化学说(H-O-S模型)
在现实世界中,国际贸易真的使各国同质 要素收入相等了吗?即使是最粗略的观察材料 也会给这一问题以否定的答案。在美国和英国, 医生、工程师、技师、机械师和秘书的工资要 高于其在韩国和墨西哥的同行。 出现这一情况的原因是H—O—S定理所依赖 的一些假设在当今世界的大多数是不成立的。
的增加,从而提高了利率。
3.2 要素价格均等化学说(H-O-S模型)
要素相对价格均等化图解
要素相对价格均等化图解
在图中,纵轴表示PX/PY,横轴表示W/r。贸易 前,A国位于点A,W/r=(W/r)1, PX/PY=PA;B国位 于点A, W/r=(W/r)2, PX/PY=PA,因为A国的 (W/r)1小于B国(W/r)2 , PA < PA,所以A国在商 品X上具有比较优势。 A国在贸易中分工生产商品X,提高了劳动相 对于资本的需求,W/R上升。B国分工生产Y,提高 了资本的相对需求,R/W上升(即W/R下降)。这种 情况将继续下去直至在点B=B时,PB=PB,而且两 国的W/R均等于(W/R)*。
要素禀赋论(H-O模型)
H-O原理:
H—O定理:一国出口相对丰裕和便宜的要素密集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新古典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体系简图
古典国际 贸易理论
现代国际 贸易理论
绝比 对较 成成 本本 理理 论论
要
要 素 禀 赋 理 论
素 价 格 均 等 化 理
论
战后国际 贸易理论
里 昂 惕 夫 之 谜
新 要 素 贸 易 理 论
产 品 生 命 周 期 理 论
产 业 内 贸 易 理 论
由古典贸易理论进入现代贸易理论
新古典贸易理论
• 从各国孤立均衡状态下商品的相对均衡价格, 可以确定各国的比较优势商品和出口产业。
• 一国在相对价格低于别国的产品的生产上具 有比较优势,因而是其出口产品;而在相对 价格高于他国的产品生产上具有比较劣势, 因而是其进口产品。
新古典贸易理论
5、贸易均衡
• 两国间同一商品相对价格的差异是两国不同 优势的表现,也构成了两国之间相互开展贸 易的基础。
以亚当.斯密和 大卫.李嘉图为 代表的古典贸易 理论,以“劳动 价值论”为基础, 即认为劳动是创 造价值和造成生 产成本差异的,又称现代贸 易理论。其特征 :在两种或两种 以上生产要素的 框架下分析产品 的生产成本。
新古典贸易理论
• 一、新古典贸易理论产生的背景: •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新古典经济学的研
新古典贸易理论
• 生产可能性曲线上的每一点表示了该国充分 而有效利用资源所能生产的两种产品的一个 产量组合;
• 曲线下方各点表示生产资源未充分利用,或 即使充分利用也缺乏效率;
• 曲线上方各点则表示现有资源和技术无法达 到的产量。
• 在边际机会成本不变的情况下,生产可能性 曲线是一条直线;
• 在边际机会成本递增的情况下,生产可能性 曲线是一条凹向原点的曲线。
4、孤立均衡(隔离均衡) • 孤立均衡指的是在没有贸易的情况下国内生
产和消费的均衡。
• 生产可能性曲线与社会无差异曲线的切点即 为一国无贸易情况下的生产和消费的均衡点。 该点表示该国最大的生产数量,也表示该国 最大的满足水平。
• 均衡点的切线的斜率表示孤立均衡时的商品 相对价格PX/PY=OM/ON=生产边际转换 率MRT=消费边际替代率MRS。
新古典贸易理论
3、社会无差异曲线 (探讨一国的需求偏好情况)
• 社会无差异曲线表示给予整个社会相同满足 水平的两种商品消费的不同组合。无差异曲 线上任一点的斜率等于两种商品边际效用之 比率,称为消费中的边际替代率(MRS)。
• 社会无差异曲线是凸向原点的曲线(边际效 用递减规律)。
新古典贸易理论
• 使两国贸易处于均衡状态的这一共同的商品 相对价格称为贸易均衡商品相对价格。
新古典贸易理论
• 二、要素禀赋理论
• 要素禀赋理论(也叫资源禀赋理论) (factor endowment theory)是国际贸易 理论从古典向新古典发展的标志,被誉为国 际贸易理论的又一大柱石。
• 狭义的要素禀赋理论用生产要素丰缺来解释 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和一国的进出口贸易模 型。
• 如果两国面临的是边际机会成本不变,双方 开展的是完全专业化生产,即将全部资源用 于具有比较优势产品的生产。
• 除非有一方为贸易小国,所能提供的贸易量 不能满足另一方(贸易大国)的全部需求, 大国才不得不继续生产两种产品,即开展不 完全的专业化生产。
新古典贸易理论
• 如果两国面临的是边际机会成本递增,则两 国开展的是不完全的专业化生产,两国的生 产专业化只持续到两国的商品相对价格相等 时,两国贸易在这一价格水平达到均衡。
• 机会成本理论没有做出劳动是惟一的投入要 素或劳动是同质的假设,也没有假定劳动是 决定商品价格的惟一要素。因而,可以很好 地代替劳动价值论来解释国际贸易产生的原 因。
新古典贸易理论
• 1、机会成本 • 机会成本的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一
国在机会成本低的商品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 势,因而应该专门从事该商品的生产并出口 该产品来换取本国机会成本高的产品。
• 机会成本的引入,使得比较优势理论不必建 立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而可以用机会成 本理论来加以解释,更加切合实际。
新古典贸易理论
• 1、机会成本
• 根据机会成本理论,一种商品的成本是指再 生产1单位这种商品所必须放弃的生产另一种 商品的生产数量,它表示放弃一种生产机会 而采取另一种生产机会的代价。
究成果对国际贸易理论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一些经济学家开始将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 放在新古典经济学的框架下进行分析。
• 新古典经济学体系的核心是完全竞争的均衡 分析。
• 主要借助了三个概念:机会成本、生产可能 性曲线和无差异曲线。
新古典贸易理论
1、机会成本
• 建立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的比较优势理论存 在着很大的局限性,根据劳动价值论,商品 的价值或价格只取决于投入商品生产中的劳 动,而这一观点是不切实际的。
• 广义的要素禀赋理论包括狭义的要素禀赋理 论和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
新古典贸易理论
• 李嘉图认为比较优势是发生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 基础,而产生比较优势的因素则是各国间劳动生产 率的差异以及由此产生的劳动成本差异。
• 虽然后继者用机会成本的概念代替了劳动成本,使 分析形式有所改变。但是,劳动成本的差别或机会 成本的差异又是因何而产生的呢?李嘉图及其后继 者并未给出实质性答案。
• 两国相对商品价格的差异反映了两国的比较 优势所在,并为互惠贸易提供了基础。
新古典贸易理论
2、生产可能性曲线(探讨一国商品的生产供应 情况)
• 生产可能性曲线也称生产可能性边界或转换 曲线,表示一国所有生产要素都被充分有效 利用情况下所能生产的两种可供选择的产品 的不同产量组合。
• 生产可能性曲线上点的斜率表示增加生产1单 位的某商品所必须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数量, 即某商品的机会成本,亦即该商品的边际转 化率(MRT)。
• 现实生活中的机会成本一般可以分为边际机 会成本不变和边际机会成本递增两种情况。
新古典贸易理论
• 相对商品价格是指一种商品相对于另一种商 品的价格,即一种商品的价格与另一种商品 的价格之比。
• 假定商品价格等于生产成本,且一国同时生 产X、Y两种商品,则X的机会成本等于X相对 于Y的价格(PX/PY)。
国际贸易理论体系简图
古典国际 贸易理论
现代国际 贸易理论
绝比 对较 成成 本本 理理 论论
要
要 素 禀 赋 理 论
素 价 格 均 等 化 理
论
战后国际 贸易理论
里 昂 惕 夫 之 谜
新 要 素 贸 易 理 论
产 品 生 命 周 期 理 论
产 业 内 贸 易 理 论
由古典贸易理论进入现代贸易理论
新古典贸易理论
• 从各国孤立均衡状态下商品的相对均衡价格, 可以确定各国的比较优势商品和出口产业。
• 一国在相对价格低于别国的产品的生产上具 有比较优势,因而是其出口产品;而在相对 价格高于他国的产品生产上具有比较劣势, 因而是其进口产品。
新古典贸易理论
5、贸易均衡
• 两国间同一商品相对价格的差异是两国不同 优势的表现,也构成了两国之间相互开展贸 易的基础。
以亚当.斯密和 大卫.李嘉图为 代表的古典贸易 理论,以“劳动 价值论”为基础, 即认为劳动是创 造价值和造成生 产成本差异的,又称现代贸 易理论。其特征 :在两种或两种 以上生产要素的 框架下分析产品 的生产成本。
新古典贸易理论
• 一、新古典贸易理论产生的背景: •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新古典经济学的研
新古典贸易理论
• 生产可能性曲线上的每一点表示了该国充分 而有效利用资源所能生产的两种产品的一个 产量组合;
• 曲线下方各点表示生产资源未充分利用,或 即使充分利用也缺乏效率;
• 曲线上方各点则表示现有资源和技术无法达 到的产量。
• 在边际机会成本不变的情况下,生产可能性 曲线是一条直线;
• 在边际机会成本递增的情况下,生产可能性 曲线是一条凹向原点的曲线。
4、孤立均衡(隔离均衡) • 孤立均衡指的是在没有贸易的情况下国内生
产和消费的均衡。
• 生产可能性曲线与社会无差异曲线的切点即 为一国无贸易情况下的生产和消费的均衡点。 该点表示该国最大的生产数量,也表示该国 最大的满足水平。
• 均衡点的切线的斜率表示孤立均衡时的商品 相对价格PX/PY=OM/ON=生产边际转换 率MRT=消费边际替代率MRS。
新古典贸易理论
3、社会无差异曲线 (探讨一国的需求偏好情况)
• 社会无差异曲线表示给予整个社会相同满足 水平的两种商品消费的不同组合。无差异曲 线上任一点的斜率等于两种商品边际效用之 比率,称为消费中的边际替代率(MRS)。
• 社会无差异曲线是凸向原点的曲线(边际效 用递减规律)。
新古典贸易理论
• 使两国贸易处于均衡状态的这一共同的商品 相对价格称为贸易均衡商品相对价格。
新古典贸易理论
• 二、要素禀赋理论
• 要素禀赋理论(也叫资源禀赋理论) (factor endowment theory)是国际贸易 理论从古典向新古典发展的标志,被誉为国 际贸易理论的又一大柱石。
• 狭义的要素禀赋理论用生产要素丰缺来解释 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和一国的进出口贸易模 型。
• 如果两国面临的是边际机会成本不变,双方 开展的是完全专业化生产,即将全部资源用 于具有比较优势产品的生产。
• 除非有一方为贸易小国,所能提供的贸易量 不能满足另一方(贸易大国)的全部需求, 大国才不得不继续生产两种产品,即开展不 完全的专业化生产。
新古典贸易理论
• 如果两国面临的是边际机会成本递增,则两 国开展的是不完全的专业化生产,两国的生 产专业化只持续到两国的商品相对价格相等 时,两国贸易在这一价格水平达到均衡。
• 机会成本理论没有做出劳动是惟一的投入要 素或劳动是同质的假设,也没有假定劳动是 决定商品价格的惟一要素。因而,可以很好 地代替劳动价值论来解释国际贸易产生的原 因。
新古典贸易理论
• 1、机会成本 • 机会成本的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一
国在机会成本低的商品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 势,因而应该专门从事该商品的生产并出口 该产品来换取本国机会成本高的产品。
• 机会成本的引入,使得比较优势理论不必建 立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而可以用机会成 本理论来加以解释,更加切合实际。
新古典贸易理论
• 1、机会成本
• 根据机会成本理论,一种商品的成本是指再 生产1单位这种商品所必须放弃的生产另一种 商品的生产数量,它表示放弃一种生产机会 而采取另一种生产机会的代价。
究成果对国际贸易理论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一些经济学家开始将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 放在新古典经济学的框架下进行分析。
• 新古典经济学体系的核心是完全竞争的均衡 分析。
• 主要借助了三个概念:机会成本、生产可能 性曲线和无差异曲线。
新古典贸易理论
1、机会成本
• 建立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的比较优势理论存 在着很大的局限性,根据劳动价值论,商品 的价值或价格只取决于投入商品生产中的劳 动,而这一观点是不切实际的。
• 广义的要素禀赋理论包括狭义的要素禀赋理 论和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
新古典贸易理论
• 李嘉图认为比较优势是发生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 基础,而产生比较优势的因素则是各国间劳动生产 率的差异以及由此产生的劳动成本差异。
• 虽然后继者用机会成本的概念代替了劳动成本,使 分析形式有所改变。但是,劳动成本的差别或机会 成本的差异又是因何而产生的呢?李嘉图及其后继 者并未给出实质性答案。
• 两国相对商品价格的差异反映了两国的比较 优势所在,并为互惠贸易提供了基础。
新古典贸易理论
2、生产可能性曲线(探讨一国商品的生产供应 情况)
• 生产可能性曲线也称生产可能性边界或转换 曲线,表示一国所有生产要素都被充分有效 利用情况下所能生产的两种可供选择的产品 的不同产量组合。
• 生产可能性曲线上点的斜率表示增加生产1单 位的某商品所必须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数量, 即某商品的机会成本,亦即该商品的边际转 化率(MRT)。
• 现实生活中的机会成本一般可以分为边际机 会成本不变和边际机会成本递增两种情况。
新古典贸易理论
• 相对商品价格是指一种商品相对于另一种商 品的价格,即一种商品的价格与另一种商品 的价格之比。
• 假定商品价格等于生产成本,且一国同时生 产X、Y两种商品,则X的机会成本等于X相对 于Y的价格(PX/P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