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门四问教案
中医讲课入门教案范文模板

一、课程名称:中医学基础入门二、授课对象:医学类学生三、课时安排:2课时四、教学目标:1. 了解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和起源;2. 掌握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和基本特点;3. 熟悉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和常用术语;4. 培养学生对中医学的兴趣和热爱。
五、教学内容:第一课时一、导入1.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医学吗?请谈谈你对中医学的了解。
2. 介绍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和起源。
二、中医学的基本概念1. 中医学的定义:中医学是一门研究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预防等方面的科学。
2. 中医学的起源:中医学起源于我国古代,有着数千年的历史。
三、中医学的理论体系1. 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是中医学的基本理论,用以解释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
2. 脏腑学说:脏腑学说认为人体脏腑相互联系,共同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
3. 经络学说:经络学说认为人体内部有十二条经络,负责气血的运行和调节。
四、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1. 望诊: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象等外在表现,以了解病情。
2. 闻诊:听患者的声音、气味等,以判断病情。
3. 闻诊:询问患者的病史、症状等,以了解病情。
4. 切诊:通过脉诊、按诊等方法,了解患者的脉象和体质。
第二课时一、导入1. 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提问:同学们,你们掌握了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体系吗?2. 介绍中医诊断的常用术语。
二、中医诊断的常用术语1. 证候:证候是中医诊断的基本单位,包括病因、病位、病性、病机等方面。
2. 病机:病机是指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机理。
3. 脉象:脉象是指脉搏的强弱、快慢、滑涩等特征,用以判断病情。
三、案例分析1. 结合实际病例,讲解中医诊断的过程和方法。
2. 分组讨论,让学生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诊断。
四、总结1. 总结中医学的基本概念、理论体系和诊断方法。
2. 强调中医学在临床实践中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 阅读相关中医学书籍,了解中医学的更多内容。
2. 收集身边的中医病例,尝试运用中医诊断方法进行分析。
《入门四问》教案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案第一单元入门四问单元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古代文化典籍的概况,掌握四部分类法;了解中国文化经典在各个历史阶段的产生与传播的特点;回顾并梳理自己了解的中国古代文化著作,能够识记文化经典各部分、各门类的代表作;了解本书的结构、编排与学习方法。
2、过程与方法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及现代意义,学会以现代眼光看古代文化经典;以发展的目光,有辨别地批判性地去学习文化经典,古为今用;强调自学在教学中的重要意义;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中以一种平等的态度去对待文化经典,学会与先哲对话;学习与老师、同学、朋友等进行对话与交流;此外,“尽信书,不如无书。
”在我们还要学会与自己对话,“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
”学会与自己的心灵对话,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
单元教学内容本单元是全书的绪论部分,主要探讨有关文化经典的具有普遍性的问题,目的是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整个单元设计了四个问题:一是中国传统文化典籍的概况,按照四部类法,即“经、史、子、集”四大部分,介绍了我国古典典籍的发展情况,并且介绍了各部的代表作品;二是中国传统文化典籍在各个历史阶段的产生与传播状况,这一部分,以时间为序,纵向展开,介绍了我国从先秦到晚清中国文化经典不同的时代特点和思想风貌;三是论述中国文化典籍的现代意义,中国文化经典是一个取之不尽的思想宝库,具有很强的现实性,鲜明的包容性,也表现了对自然的亲和态度等等。
我们只有了解中国文化的基本内涵,才可能担负起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
四是介绍本书的结构、编排思路以及学习本书的方法。
在相关读物这个栏目里,编者选择了两篇文章:刘梦溪的《今天为什么还要阅读经典》,朱光潜先生的《读<经典常谈>》,都是名家的随笔,可以说用平易朴实的语言,引领我们走进古典文化,我们对这两篇文主要学生自读为主.“思考·讨论·练习”设计了三个题目,前两个侧重梳理已有的知识,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后一个则侧重方法的指导。
奥数课程入门教案模板范文

一、课程名称:奥数课程入门二、课程目标:1. 让学生了解奥数的概念、特点和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三、教学对象:小学四年级四、教学时间:2课时五、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2. 教学辅助工具:数学题卡、计算器等3. 学生预习资料:奥数基础知识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奥数的概念和起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提问:同学们,你们对奥数有什么了解?为什么我们要学习奥数?二、新课讲解1. 奥数的概念和特点2. 奥数的重要性3. 奥数与常规数学的区别三、课堂练习1. 教师发放数学题卡,让学生独立完成。
2. 学生展示自己的解题过程,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第二课时一、复习1. 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请同学们回顾一下。
2.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二、新课讲解1. 奥数的基本解题方法2. 奥数题型的分类3. 常见奥数问题的解题思路三、课堂练习1. 教师发放奥数习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完成。
2. 学生展示自己的解题过程,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拓展练习1. 教师提供一些拓展性的奥数题目,让学生课后思考。
2. 学生互相交流解题思路,教师点评。
五、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六、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拓展练习。
2.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2. 针对不足之处,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注:本教案模板仅供参考,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
《入门四问》教学思路

《入门四问》教学思路教学参考0830 1237《入门四问》教学思路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概况,掌握四部法,回顾并梳理自己了解的中国古代文化著作。
2.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及其现代意义,学会以现代眼光观照古代文化经典。
3.了解本书的结构、编排思路与学习方法。
单元介绍本单元是全书的绪论部分。
设计了四个问题:一是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概况,二是中国传统文化典籍在各个历史阶段的产生与传播状况,三是中国文化典籍的现代意义,四是本书的结构与编排思路以及学习本书的方法。
中国古代文化典籍汗牛充栋,内容丰富,要在限定篇幅之内系统展示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全貌,必须借助目录学的成果。
所以教材在处理第一个问题时,运用了经、史、子、集的四部法,对中国古代的文化经典做了宏观的梳理。
这实际上也体现了古人治学一个很重要的入门途径:从目录入手。
清代学者王鸣盛说:“目录之学,学中第一要紧事。
必从此问途,方能得其门而入。
”又说:“凡读书最切要者,目录之学。
目录明,方可读书;不明,终是乱读。
”(《十七史商榷》)现代著名史学家陈垣也说:“目录学就好像一个账本,打开账本,前人留给我们的历史著作概况,可以了然。
古人都有什么研究成果,要先摸摸底,到深入钻研时才能有门径,找自己所需要的资料,也就可以较容易地找到了。
”(《谈谈我的一些读书经验》)第二个问题讲的是“中国文化经典在各个历史阶段的产生与传播有什么特点”。
如果说第一部分是横向,那么这一部分则是纵向展开,按历史发展的顺序所做的梳理。
实际上这也体现了古人“治学要先治史”的观点。
对这一部分的内容及其与教材的对应情况,我们可以用图表的形式作一总结。
时期文化背景文化经典代表作品对应单元专题春秋中国历史上一个重大的变革时代。
西周以来建立的礼乐制度《老子》《论语》《孟子》《庄子》第二单元哲学一战国开始瓦解,群雄争霸,征战频繁。
在这样一个动荡的时代,大批人才脱颖而出,各种主张和学说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形成了所谓“百家争鸣”的局面。
道道儿小学问:教会幼儿得数是4的加法教案二2

道道儿小学问:教会幼儿得数是4的加法教案二2的加法教案二一、教学背景:孩子们在接触数学时,需要从最简单的加减法慢慢地学习。
数是数学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注重培孩子对数的认识,提高孩子的数量意识,为以后的数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1、能够自如地操作四以内的加法;2、认识加号(+)和等号(=)的意义;3、通过上手操作加法,提高孩子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素养。
三、教学过程:1、引入新知:道道儿老师用算盘向孩子们展示四以内的加法,例如:2+2=,3+1=,1+3=。
2、示范操作:接着,道道儿老师向孩子们展示加法的操作方法,分别用手指和算珠来进行教学示范。
3、让孩子们尝试:孩子们首先需要尝试自己的操作,即手指或算珠上进行加法运算,老师在旁边指导和纠正孩子们的错误。
4、数学游戏:在示范和让孩子们尝试的过程中,道道儿老师还为孩子们设计了一个数学游戏环节。
孩子们需要将算珠上绑定的数字移动,进行正确的加法运算,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
5、小结:道道儿老师向孩子们简单地介绍了加号(+)和等号(=)的意义,这样孩子们才能更好地进行加法运算。
四、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根据孩子们的年龄特点,让孩子们自己摸索加法的方法,从而从中掌握这门技术。
2、示例教学:道道儿老师通过实际操作进行示范,让孩子们更好地学习加法。
3、游戏化教学:道道儿老师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孩子们学习加法这种晦涩难懂的知识,更有趣、更生动、更深入地理解。
五、教学体会:孩子们在这堂课上都是非常开心的,尤其是在数学游戏环节,他们兴致勃勃地玩了起来,非常享受这场数学课。
从孩子们摸索的方法看,孩子们在课堂上学习加法的成效非常明显,甚至有几个孩子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学会1-3的加法,这让道道儿老师倍感欣慰。
通过这堂课,我认为,细心的引导和简单的方法能让孩子们在数学上更快乐,更健康的成长。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选修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教案:读《经典常谈》

读经典品文化观当代强自信——《经典常谈》导读及学习教材分析:《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是体现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精神的教材内容,对其进行深入研读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和素养的重要途径。
《经典常谈》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修教材《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一单元“入门四问”叶圣陶先生的推介书籍,其主要内容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与历史脉络、及对经典作品的系统介绍。
开展本课教学工作,不仅要帮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书籍的体例,激发民族自豪感和语文学习兴趣,更应注重指导学生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树立文化自信。
学情分析:从知识储备来看,作为高一的学生,他们对经典内容有一定的了解,但仅仅是零碎的知识,可能在某方面有较为深入的认识,只是还不够系统。
从学习能力来看,高一学生有一定自己收集资料并分析的能力,但这种能力还不够强,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他们能够也愿意表达自己的感受与思想,能与同学们合作交流。
从学习习惯来讲,他们习惯于先听老师讲授,再完成相关练习,缺乏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习惯。
教学目标:1、语言构建与运用:能联系已有知识,在初读经典的基础上围绕“姓氏”、“婚恋”、“修身”、“学习”四个关键词进行自主合作学习,并能表达出来。
2、思维发展与提升:找寻阅读规律和方法,提升对经典的独立分析探究能力。
3、审美鉴赏与创造:在交流讨论中力求抓住四个鉴赏点,探究文化意蕴,欣赏汉字之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认识学习经典的重要性,激发阅读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的兴趣和热情。
4、文化传承与理解:在感受书美和文美中,增强文化自信;明确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在当今社会的意义,主动传承;联系自身实际,明白为学和创业需“迈稳步子、夯实根基、久久为功”的道理。
教学重点:借助朱自清《经典常谈》读经典,在了解《诗经》、《周易》等经典的基础上有侧重地研读。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探索阅读的门径,实现思维的提升拓展;引导学生领会中国古代文化经典之美,联系自身实际,重现其当代意义。
第一单元 入门四问(编写稿)

选修课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一单元入门四问在国学热、读经热的当下,看看《于丹〈论语〉心得》和《于丹〈庄子〉心得》的大卖,就会发现,现代中国人多么渴望来自传统文化的滋补。
中华文明孕育了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中有大量值得学习和继承之物,在‚西化‛严峻挑战的今天,我们迫切需要弘扬传统文化,重振‚国学‛精华。
学问123一、中国传统书籍分为经、史、子、集,其标准为何?所谓经,指的是《易经》、《书经》、《诗经》等古籍,主要为仁、义、礼、智之圣贤书;史,收录各种体裁的历史著作;子,是指先秦以来诸子百家之言;集;收录的是历代作家一人或多人的文章、诗、词、散曲等的集子和文学评论、戏曲等著作。
二、古代的《四库全书》是指哪四本?《四库全书》是丛书名。
清乾隆时编纂。
1772年开始,经十年编成。
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官修书,也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
据文津阁藏本,该书共收录古籍三千五百零三(3503)种、七万九千三百三十七(79337)卷、装订成三万六千余册。
保存了丰富的文献资料。
‚四库‛之名,源于初唐,初唐官方藏书分为经史子集四个书库,号称‚四部库书‛,或‚四库之书‛。
经史子集四分法是古代图书分类的主要方法,它基本上囊括了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
清代乾隆初年,学者周水年提出‚儒藏说‛,主张把儒家著作集中在一起,供人借阅。
此说得到社会的广泛响应,这是编纂《四库全书》的社会基础。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又是一部重要的目录学著作。
三、《四库全书》的底本的来源有哪些?1.内府藏书;2.清廷官修书;3.从各地征集的图书;4.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的佚书。
四、《四库全书》的内容是什么?《四库全书》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
按照内容分类,包括4部44类66属。
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
经部包括易类、书类、诗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五经总义类、四书类、乐类、小学类等10个大类,其中礼类又分周礼、仪礼、礼记、三礼总义、通礼、杂礼书6属,小学类又分训诂、字书、韵书3属。
围棋培训入门教案模板范文

一、课程名称:围棋入门培训二、课程目标:1. 使学员了解围棋的基本规则和术语。
2. 培养学员对围棋的兴趣和爱好。
3. 提高学员的围棋实战能力。
三、课时安排:共20课时,每课时1.5小时。
四、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围棋简介- 教学目标:让学员了解围棋的历史、起源和基本规则。
- 教学内容:- 围棋的历史与发展- 围棋的基本规则- 围棋的棋具和术语2. 第二课时:围棋棋盘与棋子- 教学目标:让学员熟悉围棋棋盘的布局和棋子的放置。
- 教学内容:- 棋盘的结构与布局- 棋子的种类与特点- 棋子的放置方法3. 第三课时:围棋基本走法- 教学目标:让学员掌握围棋的基本走法。
- 教学内容:- 普通棋子的走法- 特殊棋子的走法- 围棋的基本着法(如:提子、吃子、打吃等)4. 第四课时:围棋基本死活- 教学目标:让学员了解围棋的基本死活问题。
- 教学内容:- 基本死活类型- 解题思路与方法- 实战中的应用5. 第五课时:围棋围空常识- 教学目标:让学员掌握围棋围空的基本技巧。
- 教学内容:- 围空的种类与特点- 围空的方法与技巧- 围空的实战应用6. 第六课时:围棋实战训练- 教学目标:让学员通过实战训练提高围棋水平。
- 教学内容:- 对局前的准备- 对局中的注意事项- 对局后的总结与反思7. 第七课时至第十八课时:围棋实战对局指导- 教学目标:让学员通过实战对局提高围棋水平。
- 教学内容:- 每课时进行实战对局,教师进行现场指导8. 第十九课时:围棋比赛规则与礼仪- 教学目标:让学员了解围棋比赛的基本规则和礼仪。
- 教学内容:- 比赛规则- 比赛礼仪- 比赛注意事项9. 第二十课时:围棋总结与展望- 教学目标:让学员总结所学内容,并对围棋未来进行展望。
- 教学内容:- 总结所学内容- 展望围棋未来- 鼓励学员继续学习围棋五、教学方法: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讲解、演示、实战对局等多种方式,使学员全面掌握围棋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入门四问》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文化典籍的概况,掌握四部分类法,回顾并梳理自己了解的中国古代文化著作。
2、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及现代意义,学会以现代眼光看古代文化经典。
3、了解本书的结构、编排与学习方法。
单元分析:本单元是全书的绪论部分,主要探讨有关文化经典的具有普遍性的问题,目的是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整个单元设计了四个问题:一是中国传统文化典籍的概况,按照四部类法,即“经、史、子、集”四大部分,介绍了我国古典典籍的发展情况,并且介绍了各部的代表作品;二是中国传统文化典籍在各个历史阶段的产生与传播状况,这一部分,以时间为序,纵向展开,介绍了我国从先秦到晚清中国文化经典不同的时代特点和思想风貌;三是论述中国文化典籍的现代意义,中国文化经典是一个取之不尽的思想宝库,具有很强的现实性,鲜明的包容性,也表现了对自然的亲和态度等等。
我们只有了解中国文化的基本内涵,才可能担负起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
四是介绍本书的结构、编排思路以及学习本书的方法。
在相关读物这个栏目里,编者选择了两篇文章:刘梦溪的《今天为什么还要阅读经典》,朱光潜先生的《读<经典常谈>》,都是名家的随笔,可以说用平易朴实的语言,引领我们走进古典文化,我们对这两篇文主要学生自读为主.“思考•讨论•练习”设计了三个题目,前两个侧重梳理已有的知识,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后一个则侧重方法的指导。
教师可以在学生阅读课本内容的基础上,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交流讨论,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知识链接”栏目,介绍了“古代典籍”、“《四库全书》”“常用文史工具书”三个知识,提供给学生积累;“常用文史工具书”的介绍,启示学生,“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们要学会好好利用工具书,培养自我学习与探究的能力。
这个单元的学习,建议以学生的自学为主, 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随机组织讨论,以深化认识。
教学时数:2个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教学要点1、了解中国古典文化典籍的概况;2、把握中国文化经典在各个历史阶段的产生与传播的特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有人说,现在知道“周迅”的人越来越多了,知道“鲁迅”的人越来越少了;知道“关之琳”的人越来越多了,知道“卞之琳”的人越来越少了;知道“马克”的人越来越多了,知道“马克•吐温”的人越来越少了;知道“比尔”的人越来越多了,知道“保尔”的人越来越少了;知道“爱情”的人越来越多了,知道“艾青”的人越来越少了。
”阅读了以上材料,你有何感想?试做简要分析。
材料运用对比的手法,精辟地概括了当前我们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一种文化现象,列举了现代人文化关注上的“五多五少”趋向:“多”内容比较分散,与演艺明星、金钱财富和爱情相关;“五少”内容则相对集中,主要是作家和文学形象。
可见材料重点是要揭示人们对传统经典文化的忽略以及文化审美的时尚化和世俗化。
我们可以做如下思考:①是人们“重时尚、轻经典”,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源是什么;②是阅读传统名著在建构人的精神家园、滋养人的灵魂操守、提高人的人文素养等方面有什么重要意义,“重时尚、轻经典”有什么危害;③是如何扭转“重时尚、轻经典”的不良现象,引导人们关注和了解传统经典文化,提升国民人文素质。
何谓“经典”?“经”,即指织物上纵向的纱或线,横的就叫纬线,织布的经线比纬线要重要;“典”,是个象形字,形状像竹简类的书籍放在几案上。
后来就指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了。
对“国学热”的思考:何谓“国学” ?“国学”这个概念产生于是上个世纪初“西学东渐”之时,一般来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
1、“国学”曾经的遗失“百年中国的文化断裂”1905年9月2日,清政府发布“上谕”,宣布“自丙午(1906年)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
”废除科举后,作为儒家价值体系最高形式的载体----“经学”,在新式学堂中失去了主导地位,成为与英语、美术、数学、物理平等的专门学科。
1912年1月19日,中华民国第一人教育总长蔡元培先生下令:“小学堂读经科一律废止”,同年五月,再次下令:“废止师范、中、小学读经科。
”1923年,教育部课程标准起草委员会下令:“中小学采用统一的语文体、注音符号和国音。
从此,以“十三经”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学术经典,从中小学课堂上消失。
2、“国学”如今的回归胡塞尔:“我们切不可为了时代而放弃永恒。
”在废除科举制度整整一百年之后,我国又迎来了“国学“复兴的曙光:国内:2005年10月,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挂牌授课,11月,北京大学哲学系在“乾元国学教室”开办国学班。
随后,复旦大学、清华大学也先后开设“国学班”,学员定位在民营企业的老板阶层,收费高昂。
05年苏州第一个“现代私塾“----菊斋私塾挂起孔子像开馆。
2006年,武汉出现首家蒙学馆。
随后全国各地的“现代私塾”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出现。
今日各大媒体报导“成都一小学发明全国首套“国学操” ,边“做操”边朗诵。
”国外:2004年,国家对外汉语教学办提出“在海外建立100所孔子学院”。
目前已成全面开花之势。
思考:1在西方国家旅馆房间的床头,常摆放着一部《圣经》。
美国历史学家余英时曾经就此提出过一个很实际的建议:中国旅馆的每个房间都应该放一部“四书”,就像日本人放佛经,西方人放圣经一样。
他在接受某次采访时说:“摆一本四书总有人会翻两句,得一句有一句的好处。
”2、1907年章太炎先生在《国学讲习会序》中指出:“夫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
吾闻处竞争之世,徒国学固不足以立国矣;而吾未闻国学不兴而国能自立者也。
吾闻有国亡而国学不亡者矣,而未闻国学先亡而国仍立者也。
故今日国学之无人兴起,即将影响于国家之存亡,是不亦视前世为尤岌岌乎?”章太炎先生刻意强调国学为立国之本,甚至提出可以没有国家但不可没有国学,提出如果没有国学,国家便没有存在的实际意义。
3、国学大师文怀沙说,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就是“精神的氧气”。
“树的影子拉得再长,也离不开树根;我走得再远,也走不出妈妈的心。
4、传统文化毕竟是中国传续了几千年的血脉,若血脉堵死,中国只能被称为一个现代国,而不能称其为中国。
5、方文山说我们做“有质感的民族” ,没有质感的民众就是豆腐渣,而没有质感的民族就像一个豆腐渣工程,金玉其表,败絮其里,随时都有坍塌的可能。
我想“国学热”的风气能够持续下去,就会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渐渐地内化成每个中国人内心的规范,那我们的社会风气便会大有好转。
我们的阅读渴望什么?古人、古贤、古书,都是传统文化积淀的代称,接触多了,势必使一个人的气质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如果有很多人都发生气质性的变化,那么一个时代的社会风气就会随之发生变化。
在国学热、读经热的当下,看看《于丹〈论语〉心得》和《于丹〈庄子〉心得》的热卖,就会发现,现代中国人多么渴望来自传统文化的滋补。
中华文明孕育了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中有大量值得学习和继承之物,在“西化”严峻挑战的今天,我们迫切需要弘扬传统文化,重振“国学”精华。
今年的“世界阅读日”,我们继续阅读经典,阅读传统。
但阅读经典,我们要搞清楚面临的两个问题:一、应当丈量出今天的世界和传统世界之间的距离,以便有效地给传统文化或经典阅读一个恰当的消化空间;二、必须弄清楚传统文化对我们意味着什么。
阅读经典当然是为了有文化,用文化塑造自己。
曾经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文化的事很容易和“清谈”、“务虚”等字眼挂上钩,而“务虚”这个令人尴尬的字眼当然是和“务实”相对立的。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人曾经一夜之间恍然大悟,当时有一句很著名的口号:“清谈误国,实干兴邦。
”其实何止是20年内文化遭遇“务实”的挤兑,在整个20世纪,文化一直都在遭遇疯癫式的折腾:文化运动、文化改良、文化救亡、文化革命等等。
整个20世纪,全世界都在折腾文化,文化总在风起云涌中。
扯这么远是为了说明,尽管许多人曾经因为文化不能当枪炮和面包而打算驱逐之,但实际上每当我们“阔了”,每当别人用某种“文化”的眼光打量我们,我们就要对着自己的“五千年来古国古”的文化风景抽搐一番。
文化的事情永远和我们有干系。
为什么需要文化?因为文化塑造人,文化塑造群体的和个体的人格精神。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总是磨刀霍霍向文化的原因了。
一个存在的标识包括两个方面:生理上和文化上的遗传与塑造。
然而现在,许多人都已经开始承认,我们已经不“文化”许多年,至少不传统“文化”许多年。
19世纪和20世纪的中国,人们似乎很少感受到“古国”“古”的传统文化给我们的生存处境带来什么好处,尚武者讨厌那些之乎者也的老先生在殖民处境中的无能和猥琐,而帝国的日益衰落,确实和“吃人的”文化有很大的干系。
传统经典当然是传统文化的产物。
晚年的鲁迅回到了辩证法,但他对传统文化肯定得并不多。
然而我们必须面对一种事实上的挑战:对传统文化经典的扬弃绝对不能靠鲁迅一个人,几乎所有的人都看出了中国文化对和平世界中生活的积极意义;然而这些经典即使对人生的指导,也是积极和消极并存的,何况文化的根本功能是塑造一个民族的人格和灵魂。
客观地说,传统文化是附着在传统的政治体制、经济方式、伦理道德以及生存状态这张皮上的,因此,阅读传统,我们要搞清楚面临的两个问题:一、应当丈量出我们今天的世界和传统世界之间的距离,以便有效地给传统文化或者经典阅读一个恰当的消化空间;二、必须弄清楚传统文化对我们意味着什么。
我曾在商报撰文,认为传统文化必须经历一个现代化的过程,事实上意味着我们必须携带着传统文化的基因完成人的现代化。
中国人读书,从古到今,很多人抱着“书中自有黄金屋、颜如玉”的目的读书,这没什么错,但今天的“读经热”“国学热”等阅读经典的行为,显然已经不可能抱这样的功利企图。
“阔了”的我们读起了经典,无论是一种文化认归、还是虚空之后的内在需求,无论是要“引起疗救的希望”,还是要缅怀一个逝去了的好时光,都是有意义的,至少我们意识到了文化塑造心灵、塑造人格尊严的必要性。
但是正如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喜忧参半,在自然而然的生活中,担心太多或者漠不关心都是不可取的。
总归,一切都会朝它自身需要的方向发展二、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读经典著作?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大力推进现代化进程的时代;是一个全球一体化的时代;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是知识过剩的时代;还可以说这是一个消解文字的时代,一个读图时代;一句话,现在是一个具有多重身份、多重性格的时代。
对于今天所处的时代,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加以解读。
在这样一个令人眼花缭乱的时代,经常有人发出这样的疑问:我们还需要读书吗?还需要阅读中国古代的经典吗?实际情况是,今天在我国,很多人已经不喜欢读书了,“理由”也可以举出很多。
可是我想说的是,文本阅读是不可缺少的。
而阅读中国古代的经典,更应该成为今天的一种时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