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清明节习俗-
海南的节日风俗

海南的节日风俗
海南的节日风俗有许多,以下是其中几个:
1.春节:春节是海南最重要的传统节日。
海南人在春节期间会进行各种活动,包括购物、贴春联、祭祖、拜年等,还会吃年夜饭、放爆竹、看龙狮舞等。
春节期间,海南的气氛非常热闹喜庆。
2.清明节:在清明节期间,海南人会前往祖坟扫墓、祭祀祖先,并烧纸钱、烛花、烧香等。
此外,人们还会采摘野菜野草,品尝清明食品。
3.端午节: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非常重要。
在海南,人们会包粽子、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等传统活动。
此外,端午节还有摸龙舟节、涂艾叶、穿五色线等特色节目。
4.中秋节:中秋节是另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
在海南,人们会赏月、品尝月饼、烧香、祭祖等。
此外,还有赏灯、放火龙等特色活动。
5.海南杯:每年冬季,海南都会举办“海南杯”足球比赛,成为岛内外足球爱好者和球迷们的盛大聚会。
比赛期间,球迷会举行各种热情洋溢的支持活动,激励队员们取得好成绩。
清明节的小众习俗

清明节的小众习俗一、草编艺术清明节是一个适合踏青的季节,而在踏青的时候,人们会发现路边和田间野地里长满了各种形态各异的野草。
而利用这些野草,人们可以制作出各种形态生动的草编艺术品。
在一些地方,人们会利用清明节的时候进行草编比赛,比赛现场各种花样繁多的草编作品给人们带来了视觉上的盛宴,也让人们领略到了大自然的神奇和魅力。
二、鸡蛋砸彩蛋清明节也是一个适合儿童玩乐的日子,而在一些地方,儿童们会利用鸡蛋来进行有趣的游戏。
游戏的规则是参与者每人手持一个鸡蛋,然后互相碰撞,最后未破的鸡蛋的持有者就是胜利者。
而在一些地方,还会将鸡蛋进行涂色,并且利用涂色的鸡蛋来进行比赛,游戏的赢家可以得到一些小奖品。
这种小众习俗让清明节不仅仅成了祭祖的节日,也成了孩子们玩耍的日子。
三、踩大头鞋清明节期间,许多地方的民间还有踩“大头鞋”的习俗。
比如河南、江西、贵州等地,都有这样的传统节日风俗。
在清明节这一天,人们会穿上一种特制的大头鞋,这种大头鞋一般由草制成,穿上后墩得很高,而且前后都高,前后都尖。
穿上后走路就像在墩高高的台阶上行走一样,因此也叫“墩-高-鞋”。
四、草人节在湖南、广西等地,有人在清明节到来的时候,将一些废旧、烂糊的稻草包裹成像人一般的形状,再用绳子挂起,悬于高处。
这些稻草人十分造型生动,甚至会根据当地人的饰演艺术,还可以制成古代官员、花旦、刀马、戏班子、马戏团、美人、伶人等不同造型,俨然成为了一道别具特色的民间景观。
清明节当日,村中男女老少,便纷纷来到这些“草人”所在的地方,点上香祭拜,并在旁朗诵诗歌,以居安思危,以古勉今。
整个场景热闹而又肃穆,让人洋溢着对往事的追忆。
五、扫墓清明扫墓大约始于春秋时期。
每年清明节前后,家庭成员会一起到祖坟前进香祭祀。
根据地域风俗不同,有的在坟前吃葱花饺子,有的在坟前吃茶蛋,但扫墓的意义其实都是为了缅怀故人、表达对逝去的亲人的思念之情.不过随着现代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封建迷信的显现,明显超出了真正缅怀祖先的范围,家祭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
海南的风俗

海南的风俗海南岛位于中国南海,是一个美丽的热带岛屿,拥有丰富多样的风俗文化。
海南的风俗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深深地影响着海南人民的生活和思想。
一、节日风俗海南的节日风俗是海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海南的传统节日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
这些节日的庆祝活动有各自的习俗和传统,让人们感受到浓浓的传统文化氛围。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海南人最喜爱的节日之一。
春节期间,海南人会进行各种庆祝活动,如祭祖、贴春联、放鞭炮、包饺子、赏花灯等。
此外,海南的春节还有许多独特的习俗,如在年夜饭上吃“七色鱼”、在大年初一去庙会等。
清明节是海南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祭祖的日子。
在这一天,海南人会祭祖扫墓,为祖先献上香烛和祭品,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感恩之情。
此外,清明节还有许多关于食品的传统,如吃青团、青糕等。
端午节是海南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
在端午节这一天,海南人会吃粽子、赛龙舟、挂艾叶、喝雄黄酒等。
这些习俗都与屈原有关,表达了人们对屈原的纪念和怀念之情。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海南的传统节日之一。
在这一天,海南人会赏月、吃月饼、猜灯谜、赏花灯等。
此外,中秋节还有许多关于家庭团聚的传统,如赏月团圆、守岁等。
重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海南的传统节日之一。
在这一天,海南人会登高远眺、赏菊花、吃重阳糕等。
此外,重阳节还有许多与长寿有关的传统,如挂菊花、喝菊花酒等。
二、婚俗风俗海南的婚俗风俗也是海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海南的婚俗风俗有各自的传统和习俗,让人们感受到浓浓的传统文化氛围。
海南的婚俗分为三个阶段:求亲、娶亲、迎亲。
在求亲阶段,男方会派人来提亲,女方会派人去回答。
在娶亲阶段,男方会准备彩礼、婚车等,女方会准备嫁妆、婚庆等。
在迎亲阶段,男方会带着嫁娘回家,进行婚礼仪式。
海南的婚礼有许多独特的习俗,如新郎要在婚礼前一天晚上守住新娘的门口,新娘要在婚礼前穿上“红头绳”等。
此外,海南的婚礼还有许多关于食品的传统,如吃“三丝炒粉”、喝“葡萄酒”等。
海南黎族节日

海南黎族节日黎族一年中有春节、过年仔(元宵)、清明节、端阳节(五月初五)、鬼节(七月十四日,有些地区十五)、三月三。
春节黎族民间过春节称为过旧年,从除夕至初四止。
杀鸡宰猪,裹糯米粽子,跟家人围在一起吃团圆饭。
当天祭祀祖先,是夜在家祖先神位前燃灯通宵达旦。
解放前,没有手表时,就由村中长辈在除夕傍晚时分,在菜地的瓜藤尾端做记号,夜里大家到瓜棚下去看,如果发现瓜藤尾端超出原来的标记,即表示新的一年到来了,大家鸣炮迎春,住在娘家的出嫁女要回丈夫家过年。
大年初一,杀鸡裹粽,祭祀祖先,当日全村男子集体上山打猎,女子集体下河捕鱼。
行猎前请“道公”作一次鸡卜,吉凶不管,只是一种仪式而已。
捕到猎物的前后腿肉各1份,余下的腿肉分给猎狗主人,其余的平均分配。
大年初一至初三,忌闯他人住宅和过邻村串门,男女不能同床,。
初四开始亲戚朋友互访。
过年仔(元宵)正月十五不作生产,家家户户杀鸡买肉放爆竹,并裹粽祭祀祖先,加茂地区则分为汉人年仔节和黎人年仔节两种,汉人年仔节即元宵,黎人年仔节要举行两次,第一次是除夕后12天(按照生肖属日计算,如除夕为牛日,12天后逢此日即第二次除夕日),当天要裹糯米粽,不外出生产,男子上山行猎,女子下河捕鱼。
当夜灯火燃至通宵。
第二次年仔与第一次相隔12天,包裹糯米粽,但可以外出生产,停止行猎和捕鱼。
清明节据传1927年以后保亭才有清明节,是日杀鸡买酒,在家祭祀祖先神明。
携酒、饭、菜到祖坟上祭扫,除草修墓,添新土。
黎族清明扫墓通常是新坟祭祀3年不再扫墓,称为“封山”,如今有的和汉人一样每逢清明都扫墓;有的依旧“封山”。
鬼节(七月十四日,有些地区十五)是日杀鸡买肉拜祖先,晚上插路香,由小孩子插在家门前,家家户户都如此,一直将香插成一条香火通至村外,并烧纸钱以祭无主孤魂。
三月三原是东方、昌江、乐东等县黎族人民喜庆新生、追求爱情的传统节日。
从1984年起,保亭县黎族苗族人民也过“三月三”节,每年农历“三月三”这一天,未婚男女都穿上鲜艳的民族服装,在鼓笛齐鸣之中起舞同欢对歌传情。
清明节的习俗 最全的清明习俗

清明节的习俗最全的清明习俗-->清明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是最重要的一个祭祀的节日,历史非常悠久,可以追溯到周代。
而我国清明节的习俗是非常的多的,最为熟悉的就是扫墓与踏青,而不同的地方习俗也是有差异的。
今天小编就为大家介绍一下各地清明节的习俗及传统习俗。
目录1、清明节的来历2、清明节的传统习俗3、清明节节令食品习俗4、清明节祭祀扫墓习俗5、各地清明节的习俗6、客家清明节的习俗7、清明节相关古诗词8、国外类似清明节的风俗清明节的来历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
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中国的满族、赫哲族、壮族、鄂伦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瑶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个少数民族,也都有过清明节的习俗。
虽然各地习俗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
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
晋文公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在山西大部分地区是在清明节前一天过寒食节;榆社县等少数地方是在清明节前两天过寒食节;垣曲县还讲究清明节前一天为寒食节,前二天为小寒食。
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时年八节”之一,一般是在公历4月5号前后,节期很长,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两种说法,这近20天内均属清明节。
清明节原是指春分后十五天,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也叫做民族扫墓节。
《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说。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海南的清明节习俗

海南的清明节习俗清明节前,海南人会到墓地扫墓祭祖。
在海南,扫墓祭祖是清明节不可或缺的传统习俗。
人们会整装前往祖坟,用清水洒洒祖坟,献上鲜花、食物和纸钱,祈求祖先的保佑和平安。
在祭祖的同时,还会举行一些祭祀活动,包括烧纸钱、燃香祈福等。
这些活动既是对逝去的亲人的思念和祭奠,也是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
清明节当天,海南人还会到田间地头踏青。
清明时节,春意盎然,大地万物复苏。
海南人喜欢在这个时候踏青赏花,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他们会结伴同行,漫步在郊野的田间地头,欣赏春天里各种各样的花草树木,感受大自然的美妙和生机。
踏青还有一个寓意,即希望一年的农作物都能长势喜人,风调雨顺,丰收在望。
在海南,清明节也是祭祀海神的重要日子。
海南人民生活在海洋岛屿上,海洋对他们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
清明节当天,他们会到海边举行祭海仪式,感谢海神的庇佑和保佑。
同时,他们还会祈求海洋的和平和安全,希望海洋能够给予他们丰收和幸福。
海南的祭海仪式通常会伴随着舞龙、舞狮等民俗活动,场面热闹非凡。
清明节还有一个独特的活动,就是放风筝。
在海南,人们喜欢在清明节放风筝。
放风筝不仅是一项有益的户外活动,还有着许多意义。
据说,放风筝可以带走一年的晦气,给家人带来好运和平安。
所以,清明节放风筝已经成为海南人民的一种传统习俗,也是孩子们喜欢的娱乐活动。
除了以上的传统习俗外,清明节还有许多其他的民俗活动,如踏青赏花、祭祀祖先、野餐郊游、登高望远等。
这些活动丰富多彩,不仅展示了海南人民的独特风土人情,也是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
在海南,清明节的习俗不仅丰富多彩,而且各具特色,深受人们喜爱。
海南的清明节习俗体现了海南人民勤劳善良、敬祖爱海的传统美德,也是海南独特的文化符号。
希望海南的清明节习俗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扬,为海南的文化建设和旅游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海南省有哪些民俗

海南省有哪些民俗海南省拥有丰富的民俗传统,这些民俗活动不仅反映了海南人民的生活习俗和文化传统,也展现了他们独特的艺术才华和创造力。
以下是一些海南省的主要民俗活动:春节:海南的春节习俗丰富多彩,包括贴春联、放鞭炮、吃年夜饭等传统活动。
人们还会送“灶公”,即玉帝派来人间监督善恶之神,并在大年初一不扫地,以祈求新年平安吉祥。
端午节:在这个节日里,海南人民会吃粽子、赛龙舟,还会悬挂艾草、踏青等,以纪念屈原并祈求健康平安。
中秋节:海南人会赏月、吃月饼、猜灯谜和烧香祭月,与家人共度这个团圆的节日。
三月三节: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海南人民会举行盛大的三月三节,主要活动包括祭祀龙王、放龙舟、放烟火、唱海南古调等,这个节日是海南人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的体现。
万宁文灯节:在万宁市,放文灯是盛行已久的民间娱乐习俗,人们通过放文灯来祈求保佑和寄托美好的愿望。
海南国际椰子节:这是庆祝海南椰子丰收的节日,期间会有椰子灯会、椰子品尝等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与。
爱情节:也称为“孚念孚”,是黎族的传统节日,青年男女会在这个节日里追求爱情和幸福。
扫尘:年前忙年主要是以除旧布新为活动主题,扫尘是年前除旧布新习俗之一,民谚称“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此外,海南的婚俗也颇具特色,如“三朝回门”婚礼和“新娘穿黄色婚纱”等习俗。
海南的传统服饰和民间舞蹈也是其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椰风海韵”、“儋耳舞”等舞蹈形式。
总的来说,海南省的民俗活动丰富多样,既有传统的节日庆祝,也有富有地方特色的民间娱乐和婚俗。
这些民俗活动不仅传承了海南的历史文化,也丰富了当地人民的精神生活,同时也为游客提供了一个了解和体验海南文化的窗口。
海南农村传统丧葬祭俗初探

《经营管理者》 2018.01
究。死者摆放的位置必须为厅堂之正中间, 头部朝内,脚步向外,便于灵魂向外走。同 时,死者身上还要盖有七尺或五尺的“盖尸 布”“,盖尸布”的大小由死者的身材所决 定 ,一般“盖 尸 布 ”的 尺 寸“ 只 行 单 ,不 行 双”“,盖尸布”为避阳之用。死者的双脚所 向还会摆放一张八仙桌,用于供奉死者。八 仙桌与死者之间隔有“灵堂布”,与“盖尸 布”一样“,灵堂布”的尺寸也是“只行单,不 行双”“,灵堂布”的作用是为遮挡死者,避 免前来悼念死者的客人感到不适,此外“灵 堂布”也起到避阳的作用。灵堂内除了必要 的香炉之外还要摆有三个“纸钱炉”,分别 为一个“正炉”和两个“门炉”。“正炉”摆放 在八仙桌正前方“,门炉”则摆放与灵堂大 门的左右两侧。当来客悼念死者时,除了给 死者上香之外还要给死者烧纸钱,纸钱分 别燃烧在三个“纸钱炉”中。
渊三冤长明灯 长明灯是在死者弥留之际点燃的一 盏油灯,当死者逝后,长明灯便会移到八仙 桌上,用于燃香燃纸钱。长明灯象征着死者 的灵魂,因而必须保持灯火直到“断七”之 日不灭。 渊四冤守孝 在停尸的三天中,死者的儿孙子女要 守孝。守孝一般在灵堂门外的左右两侧,每 有前来吊唁的宾客守孝的死者子女们都 要哭孝,至孝者则会一直哭孝。吊唁罢,丁 男向宾客敬奉香烟,丁女则奉槟榔答谢。 停丧三天期间,祭祀不绝,香火不断。 每有宾客前往吊唁,则必上香烧纸,鞠躬祭 拜。值得注意的是,在理
海南农村传统丧葬祭俗初探
祭祀,是生者对逝者的缅怀,生者通过焚香祭拜等形式表达对逝者思念。海南的祭祀传统自古便有了一套较为 完备的体系,虽与中原同源共脉,但也具有其独有的特点。 于景会 王人正 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西南大学历史文化与民族学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南清明节习俗|
不同地方都有其当地的习俗,在海南,过清明节的时候,有哪些特别的习俗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海南清明节习俗,欢迎大家阅读。
海南清明节习俗
海南清明节习俗:踏青、放风筝
除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也是海口人的清明习俗,或在田野游玩,或在郊外放风,感受乡野气息。
“还没放假我就策划好了,一家人一起郊外踏青去。
”上班族张女士告诉记者,自己平常工作忙,有时周末还要加班,这次要借着清明小长假的机会,带上孩子一起去乡村游玩,“一家人围坐在草地上,一边欣赏美景,一边聊着天,看着孩子们嬉戏打闹,想想都觉得很棒。
”
清明放风筝的习俗由来已久。
据称,古人会在清明时,把自己知道的所有灾祸疾病都写在风筝上面,然后等风筝升到天空时就剪断风筝线,让它随风飘逝,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放风筝是清明的习俗,我每年这个时候都会带上家人出来放风筝,大家都乐在其中。
”市民王先生笑着告诉记者,“中国有句古话叫‘鸢着长寿’,经常放风筝还有利于长寿。
”
海南清明节习俗:“饭珍”五花肉都不能少
“每到清明,我们一家人就要回老家祭祖,妈妈一大早就会起来准备祭祖的食物,这一餐的搭配就是‘饭珍’和五花肉,香喷喷的‘饭珍’加上可口的五花肉,总是让人垂涎欲滴、百食不腻,”市民叶小姐说道。
叶小姐口中的“饭珍”,指的是饭团。
老一辈的海口人对清明节饭团有着难以舍弃的情结,他们认为饭团象征着“圆满富足,合家团圆”。
“米饭刚出锅,还正冒着热气,妈妈就会拿勺子舀出一些饭放在手掌上,然后用双手熟练地裹饭团。
”叶小姐说,饭团越圆,就意味着家里越“团圆”,“妈妈的手经常让饭烫得通红,一些白雾还从她的手心里飘散,几十年来,年年如此,从未间断。
”
除了饭团,海口人扫墓祭祖时还会带上五花肉,富足的家庭还会准备一只烤乳猪。
“因为过去贫苦的年代,一块五花肉是贫苦人家对美食的最高定义,于是到了清明,很多人一定用这道‘最高规格’的五花肉供奉给祖先,祈求家族世世代代富足美满,”
海南清明节习俗:添土上坟,扫墓祭祖
海南人清明祭祖时,还有吟诵祖训族规的民俗传统。
海南省非物质文化研究会会长符策超说,海南汉族人均为大陆移民,唐以前汉族人迁居海南约有2万人,宋代迁入约10万人,清代激增至200多万人。
入琼的姓氏约100多个,入琼始祖约300多人。
为了纪念入琼始祖,后人纷纷在各地建有‘祖庙’,多在清明之际便举行祭祀活动。
这些祭祀活动中,往往有八音伴奏,念唱祭文,追颂入琼始祖功德。
“民间祭祀过程中,还要念诵祖训族规格言,而这些祭文、祖训、族规均是一篇篇绝妙的歌谣。
”符策超对记者念诵小部分符氏族训三字经,“爱祖国,孝父母,友兄弟,和夫妇,笃亲族,讲团结,睦乡邻,慎交友……”今天听来,这些祖训歌谣仍具有教育意义。
海南人扫墓时,以猪、鹅、鱼、糕果点心祭祀,焚香化宝。
也有同姓居民抓猪拉羊到始祖坟上祭祀,祈求后代子孙繁荣。
,清明祭祖分两种,先为祭“己祖”,以一户或几户为单位,在家中祖先牌位前摆放好“三牲”、干饭等祭品,人人跪拜。
后为祭“众祖”,以几十户或几百户为单位,同姓氏的宗族均参加。
将备好的祭品带到先人坟墓祭拜,清除杂草,添上新土。
清明节传说
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
申生,申生被逼自杀。
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
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
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
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
其中一人叫介子推。
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
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
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
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
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
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
晋文公只好亲去请。
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
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
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
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
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
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
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
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
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
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
”“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
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
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
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
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
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
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
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
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
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
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
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清明节介绍
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
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
《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
”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
故谓之清明。
”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
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
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
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