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民俗风情
海南保亭泼水节的来历

海南保亭泼水节的来历海南保亭泼水节的来历海南三亚保亭地区的黎族泼水节是中国情人节"七夕'时最有看点的节日之一,海南保亭泼水节的全称是"中国海南七仙温泉嬉水节',它和中国民间传说七仙女的故事有关,富有民族风情,从2002年开始,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宣布这一节日成为当地人的传统节庆活动。
海南保亭泼水节的来历传说古时候海南岛保亭地区有很多温泉湖泊,人们在劳作一天后来到温泉湖中泡澡,可以消除一天的疲惫,医治百病,人民生活安居乐业,非常幸福。
天宫的王母娘娘知道了这件事,就派七仙女下凡到保亭,看看这里是否能和天上她的瑶池媲美。
七仙女来到保亭,被当地秀美的风光陶醉,她们天天在温泉湖中玩耍,过了很久才回天庭。
后来这件事被一个风神知道了,他也想霸占这块风水宝地,就偷偷来到温泉湖游玩,不过他每次来都会带来狂风暴雨,毁坏的大片的庄稼和农田,人民的幸福生活消失了,大家苦不堪言。
七仙女看在眼里,气在心里,她们联手击败了风神,为了永久保护保亭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七仙女化作7座山峰,就是今天的七仙岭,永远地守卫着保亭。
当地百姓为了感谢七仙女的大恩大德,在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来到温泉湖中嬉戏,向七仙女表示感谢和敬意,并唱歌跳舞,供奉祭品,祈求来年有个好收成,慢慢发展下来,就成了嬉水节,也叫保亭泼水节。
海南泼水节注意事项在2021海南保亭泼水节上,发生了一件非常不愉快的事情就是几名女性游客被当众袭胸性侵,所以有必要为大家讲一下海南泼水节的注意事项。
1、不要带手机、照相机等电子设备,很容易溅上水,如果您想疯狂玩一次,就把这些东西放一边;2、不要携带大量现金,泼水节期间游客众多,鱼龙混杂,出了事很难说清楚;3、不要穿太厚或是太透明的衣服,会显得你诚意不够;4、最好穿凉鞋和短裤参加泼水节,海南8月份的紫外线还是很激烈的,怕晒的.话可以穿一件长袖T恤;5、不要哄抢水源,避免追逐打闹,文明泼水;6、近视的朋友尽量戴隐形眼镜参加泼水节,如果戴框架眼镜一定要固定好,别人不会因为你戴了有框的眼镜而不祝福你;7、不要用脏水、污水来泼;8、不要用高压和强力水枪参加泼水节;9、不要向执勤的民警、摄像记者、老、弱、病、残、孕等特别人群泼水,保护他们的安全;10、不要向正在行驶的车辆泼水,也不要在行驶的车中向外泼水。
海南民族风俗和民俗介绍

海南民族风俗和民俗节庆活动1)海南民族风俗海南省的居民,分属于汉、黎、苗、回、藏、彝、壮、满、侗、瑶、白、泰、佤、畲、水、京、土、蒙古、布依、朝鲜、土家、哈尼、僳僳、高山、锡伯、门巴、纳西、仫佬、哈萨克、鄂伦春等30多个民族。
世居的有黎、苗、回、汉等族。
千百年来,古朴独特的民族风情使本岛社会风貌显得更加丰富多彩。
其中最具有特色的便是黎族与苗族的生活习俗。
据历史记载,黎族是海南的土著民族。
早在远古时代,黎族同胞就在这块土地上刀耕火种,民族风情质朴、敦厚,长久以来就以独特的民族文化和绚丽的织锦工艺著称于世。
黎族同胞主要聚居在五指山区地势较平的山麓或临河的盆地,村寨大小不等,错落有致。
低矮的茅草房掩映在严严实实的椰子树与槟椰树间,树的空隙间用竹篱笆围成小块菜地,各色蔬菜娇嫩欲滴。
清澈的小溪淙淙流过房前,让人有“走进山间别墅”的感觉。
槟椰是黎胞走亲访友的贵重礼物,以数目多少表示情意厚薄。
2)特色活动海南民俗节庆活动:海南省的居民包括汉、黎、苗、回、彝、侗、瑶等30多个民族。
世居的有黎、苗、回、汉等族。
千百年来,古朴独特的民族风情使本岛社会风貌显得丰富多彩。
其中最具有特色的便是黎族的生活习俗。
黎族是海南的土著民族,他们世代聚居在海南岛中部五指山区及西南部,现有人口130余万。
黎族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的黎语支,文化特征与国南方的壮族和布依族有着密切的渊源。
黎族又分杞、孝、润、赛和美孚五个支族。
黎族村落多位于山谷坡地或山间盆地之中,村寨周围长有茂密的树木或刺竹。
黎族传统住宅以茅舍为屋,称为“船形茅草屋”,传说黎族的祖先是乘船渡海而来的,所以住船形屋被作为传统保留了下来。
黎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每逢喜庆佳节,黎族男女要相互对歌或载歌载舞通宵达旦。
每年农历“三月三”是黎族的传统节日,黎族人民都要举行隆重的庆祝活动。
黎族人很早就掌握了纺织技术。
元代女纺织家黄道婆就是从黎族人那里学到了先进的棉纺技术。
黎族人织的黎锦一般以黑、棕为基本色调,青、红、白、蓝、黄等色相间,花纹图案有人物、动物、植物、山水和吉祥物等等。
海南文化的简单介绍

海南文化
海南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
海南主要有两种少数民 族,分别是黎族和苗族。 然而两种不同民族都分 别具有自己不同的民族 信仰。
海南文化
黎族宗教信仰
在海南黎族的宗教信仰中,自然精灵的崇拜占有主要地位。 在他们的意识中,鬼与神不分,都称为“获”。黎人信仰鬼, 有雷公鬼、大天佛鬼、落水鬼、吊颈鬼、匠鬼、落树鬼、歧 山鬼、岭主鬼、水浮鬼和祖先鬼等。黎人神龛中常供的鬼神 分别是代表精灵和自然的祖先鬼和雷公鬼。在黎人的信仰中, 雷公鬼是仅次于祖先鬼的最大鬼。至今在海南广大的黎族地 区仍流传着不同的于雷公的神话故事。 有一则关于黎族来源的神话故事,说的是远古时,雷公拿着 一个蛇卵来到山中,这个蛇卵后来孵出了一个女孩,又过了 好长时间,有一个交趾青年过海来到海南岛采集沉香,与这 个女孩结合,于是繁衍人类,这个女孩就成了黎族祖先。
海南文化
公仔戏
海南公仔戏又称木偶戏、傀儡戏或手托木头戏,是具有地方 特色的表演艺术品种之一,为群众所喜闻乐见。因它的产生 比海南大剧———琼剧还要早,故琼剧艺人称公仔戏艺人为 “师兄”。 公仔戏早期只演武打“科白戏”,只有念白,没有唱腔,伴 奏为锣鼓。清康熙年间公仔戏已形成“板腔板为主,并有少 量曲牌”的唱腔体系。全用海南方言演唱,主要板腔为中板, 演出剧目除外地传入的杂剧、传奇剧目外,也有由本地艺人 根据传说和本地故事改编而成的剧目,这标志着海南的公仔 戏已完全成熟。有自己的独特唱腔,用方言演唱,有自编自 演的本土艺人队伍,伴奏音乐全部运用本土的八音乐器乐曲。
海南文化
海南传统的知名小吃
加积鸭 加积鸭,俗称“番鸭”,是琼籍华侨早年从国外引进的良种鸭,最早在琼海市加积镇养殖 繁衍,而又以该镇加祥街一户丁姓居民饲养的番鸭最为出名。其特点是:鸭肉肥厚,皮白 滑脆,皮肉之间夹一薄层脂肪,特别甘美。 文昌鸡 文昌鸡是海南最负盛名的传统名菜。号称“四大名菜”之首。是每一位到海南旅游的人必 尝的美味。文昌鸡列为海南“四大名菜”之一,而且是驰名中外的一道名菜。其肉质滑嫩, 皮薄骨酥,香味甚浓,肥而不腻 。 长坡米烂 米烂是儋州人最喜爱的食物之一,儋州山歌里这样唱道:“长坡米烂洛基粽,木棠欧馍永 昌葱;马井红鱼香破釜,排浦薯香吃肚膨”。长坡米烂排在品种繁多的风味小吃的首位, 可见其在儋州人心目中的地位。米烂,从字面上也许无法让人产生美好的联想。但一旦见 到实物,它就会颠覆你原来的想象,这种发源于乡村的乡土小食,虽然出身寒门,但制作 工艺颇为讲究,成品色香味俱全,让你过口难忘。就好像行走在乡间小路上,猛然瞥见一 位衣着朴素的美丽姑娘。 四宝琼山豆腐 四宝琼山豆腐是海南传统名菜。琼山,海南省地名(现为琼山市),毗邻省会海口市。四 宝琼山豆腐中的“豆腐”,并非豆制品,而是以鸡蛋清泡制,状如豆腐脑,洁白嫩滑,配 以上鲜“四宝”,味极鲜美。因最早出自琼山厨师之手而得名。 还有就是东坡肉,临高烤乳猪等等。
海南的团圆饭的风俗

海南的团圆饭的风俗海南是中国的热带岛屿,被称为“中国的夏威夷”。
这个美丽的地方不仅有壮丽的海滩和迷人的风景,还有独特的文化和风俗。
其中,团圆饭是海南人最重要的传统之一,它代表着家人团聚和幸福的时刻。
团圆饭通常在农历新年的除夕之夜举行,全家人会聚在一起,共进一顿丰盛的晚餐。
这一天,每个家庭都会精心准备各种美食,以表达他们对新年的祝福和对家人的爱。
在团圆饭的当天,家人们会早早地开始准备食材和菜肴。
主菜通常是一整只烤鸭或烤猪,象征着丰收和好运。
此外,还有各种海鲜、蔬菜、水果和甜点。
每个家庭都会根据自己的口味和喜好准备不同的菜肴,以满足每个人的胃口。
当晚,全家人会围坐在一起,共同享用这顿丰盛的晚餐。
大家互相祝福,分享新年的喜悦和希望。
这个时刻充满了温馨和幸福的气氛,每个人都感受到了家人之间的亲密和爱。
在团圆饭过程中,家人们会互相交流、分享彼此的生活和工作。
他们会谈论过去的一年,回忆一起经历的事情,并计划未来的目标和梦想。
这个时刻不仅是家人团聚的机会,也是加强感情和凝聚力的重要时刻。
团圆饭之后,家人们会一起观看春节晚会,欣赏精彩的表演和节目。
他们会一起笑、一起唱歌、一起玩游戏,度过一个愉快而难忘的夜晚。
团圆饭的风俗不仅在海南岛上流传,而且在全国各地的海南人家庭中也得到了传承和发展。
无论身在何处,海南人都会坚守这一传统,将团圆饭作为重要的家庭活动来庆祝和享受。
团圆饭是海南人民对家庭和亲情的珍视和传承,也是他们对新年美好未来的期许和祝福。
在这个特殊的时刻,家人们围坐在一起,分享快乐和温暖,共同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海南的团圆饭风俗不仅是一种传统,更是一种文化的体现。
它代表了家人之间的团结和爱,也彰显了海南人民独特的精神和生活方式。
无论时间如何变迁,团圆饭的传统将永远在海南人的心中延续下去。
海南传统文化有哪些(海南传统文化有哪些内容)

海南传统文化有哪些(海南传统文化有哪些内容)今天给各位分享海南传统文化有哪些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海南传统文化有哪些内容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文库,现在开始吧!本文目录:1、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规定2、海南的传统习俗有哪些?3、海南传统文化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规定第一条为了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海南历史文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所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
包括:(一)琼侨歌谣等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二)琼剧、儋州调声、临高渔歌、崖州民歌、黎族民歌、苗族民歌、海南八音器乐、黎族竹木器乐、黎族打柴舞、苗族盘皇舞、海南椰雕等传统戏剧、音乐、舞蹈、美术;(三)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苗族传统刺绣蜡染技艺、东坡笠屐制作技艺、黎族船型屋营造技艺等传统技艺;(四)南海航道更路经、黎族苗族三月三节等传统民俗;(五)黎族传统体育与游艺活动等传统体育和游艺;(六)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
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实物和场所,凡属文物的,适用文物保护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
第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协调机制,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工作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业队伍建设,完善人才培养机制。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旅游和文化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发展改革、自然资源和规划、农业农村、商务、科技、财政、教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卫生健康、民族、住房城乡建设、市场监管、乡村振兴、知识产权等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关工作。
三亚的人文风情

三亚的人文风情介绍三亚位于中国的海南岛,是一个充满人文风情的城市。
它拥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探索。
本文将介绍三亚的人文风情,包括其丰富的民俗文化、独特的当地食物以及悠久的历史。
丰富的民俗文化三亚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拥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
当地居民善于绘画、诗歌、舞蹈和音乐等艺术形式。
他们世代相传的民俗节日和庆祝活动,为城市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每年的春节,三亚举办盛大的庙会。
人们身着传统服装,参与各种传统活动,如舞龙舞狮、击鼓传花和民歌演出等。
这些活动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让他们亲身体验到三亚的独特魅力。
此外,三亚还有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本地的织布、制作竹编作品和木雕等。
这些传统手工艺品代代相传,展示了三亚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独特的当地食物除了丰富的文化,三亚还以其独特的当地食物而闻名。
三亚的菜肴多样且口味独特,主要以海鲜为主要材料。
著名的当地美食之一是椰子炖鸡。
这道菜品融合了椰汁的甘甜和鸡肉的嫩滑,口感独特,令人食欲大增。
此外,三亚还有其他各种美味的海鲜,如鲍鱼、鲈鱼和龙虾,都能满足美食家们的挑剔味蕾。
在三亚,你还可以品尝到当地的烤乳猪。
这道菜通常以香脆的外皮和嫩滑的肉质为特色,成为了当地餐桌上的一道独特风味。
悠久的历史三亚拥有悠久的历史,有许多历史遗迹值得一游。
其中最著名的是亚龙湾的石山村,被誉为“绿意盎然的桃源”。
这里有古老的村落和古老的建筑,迷人的风景吸引了许多游客。
此外,三亚还有许多古老的寺庙和神苑,如南山寺和凤凰岭佛教文化苑等。
这些寺庙和神苑展示了佛教文化的重要性,也是人们寻求内心宁静和冥想的理想场所。
总的来说,三亚的人文风情丰富多彩,包括了丰富的民俗文化、独特的当地食物和悠久的历史遗迹。
无论是文化爱好者还是美食爱好者,都能在三亚找到自己喜欢的东西。
所以,如果你想探索一个充满人文魅力的地方,不妨考虑一下来到三亚。
海南疍家人的民俗文化及其旅游开发

海南疍家人的民俗文化及其旅游开发海南疍家人的民俗文化及其旅游开发海南岛以其绝美的海滩和丰富的文化资源而闻名于世。
而海南疍家人作为这个岛屿上特色人群的代表之一,以其独特的民俗文化和丰富的传统习俗吸引着众多游客。
疍家人的民俗文化对于海南旅游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也为游客提供了独特的旅游体验。
疍家人是岛上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在海南的南部地区聚居,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生活方式。
疍家人的传统民居以“舍拉”为代表,舍拉是一种类似于高台的建筑,有着与众不同的造型和结构。
而在疍家人日常生活中,也有着许多习俗和传统活动。
比如,疍家人喜欢举办礼仪性的活动,如婚礼和葬礼。
婚礼上,新娘会穿着华丽的传统服饰,新郎则会衣着整齐地等待在新房内。
而葬礼则是疍家人重要的社会仪式,他们会按照特定的传统仪式为逝去的亲人送行,并有特殊的各种习俗。
海南的疍家人还保留着许多传统的手工艺业。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他们的编织技艺。
疍家人善于用棕榈叶、木条和竹子等自然材料编织出各种各样的作品,如篮子、帽子和蛇皮袋等。
这些手工艺品既具有实用价值,又富有民俗文化特色,成为海南特色旅游商品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他们还擅长制作陶器和漆器,这些传统手工艺品也成为了海南旅游业中的一大亮点。
疍家人还有着独特的民俗表演和节日庆祝活动。
其中,最有特色的就是他们的“疍家晚会”。
疍家晚会是一种集歌舞、表演和游戏于一体的庆祝活动,它集中了疍家人的智慧和创造力,以独特的艺术形式展示他们的民族风情。
这种独特的表演形式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看和体验,成为了推动当地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为了开发和利用疍家人的民俗文化资源,海南各地也积极推动旅游开发。
他们依托当地的旅游景点和景区,开发了一系列的疍家人民俗文化体验项目,如疍家人民俗村和疍家人手工艺品工坊等。
这些项目不仅提供了游客近距离观察疍家人传统生活和文化的机会,还为疍家人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技艺和文化的平台。
通过开展民俗文化旅游,疍家人获得了更多的文化认同和经济收入,也为海南旅游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海南历史趣事

海南历史趣事海南,这个位于中国南海的美丽岛屿,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传统风情。
在这片土地上,有许多有趣的历史故事和传说,让人们感叹海南的博大精深。
让我们一起来探索海南的历史趣事吧!一、海南的起源海南岛,古称琼州,是中国最大的岛屿,也是中国最南端的省份。
根据考古发现,早在约3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海南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
历史上,海南是中国与东南亚进行文化和商业交流的重要枢纽。
这里曾经是丝绸之路的一部分,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
二、海南古代国家的兴衰在海南的历史上,有许多独立的国家先后出现和消亡。
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琼州国和黎族国。
据史书记载,公元前111年,汉朝将琼州设为属国,而琼州国的国君则成为汉朝的藩王。
在此后的几个世纪里,琼州国一直处于中国的控制之下,直到公元1370年明朝末年,琼州国才最终被明朝所灭。
而黎族国则是海南的本土民族,他们在海南岛上建立了独立的政权,有自己的国王和行政机构。
黎族国的国王多为女性继承,而且以女性儿子继承国王的称号。
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十分罕见的。
然而,黎族国在宋朝时期被中国统治者所灭,黎族国的文化和历史也因此逐渐消失。
三、海南的民俗文化海南的历史趣事不仅体现在国家的兴衰,还体现在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中。
海南有着独特的民间舞蹈和音乐表演,如黎族的“赛琼剧”、苗族的“铜鼓舞”等,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欢乐和艺术享受。
此外,海南还有许多传统的节日和习俗,如农历正月十五的“蓝衣节”、清明节的祭祀仪式等。
这些节日和习俗凝聚着海南人民的智慧和情感,也是海南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海南的海上丝绸之路遗迹海南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曾经是中国与东南亚进行贸易的重要港口。
在海南的海岸线上,有许多海上丝绸之路的遗迹,如琼州岛的古代港口遗址、龙山文化的航海图案等。
五、海南的风景名胜海南不仅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还有着优美的自然风景。
海南的风景名胜众多,如五指山、南山寺、天涯海角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南民俗风情海南的文化多资多彩,如三月三,每年的三月三,海南人民都会举办歌唱会,或其他节目。
海南不但拥有悠久的历史,而且风土人情浓厚。
如今海南已成为国际旅游岛,来岛旅游的游客更多了,从经济方面看,海南经济好转,然而,岛外旅客的游玩,也会使美丽富饶的海南岛富有更多生机。
海南有诸多市县及地区,每一个地区的民俗风情也不尽相同的,而且海南又是一节日比较多的省份,有不少地方的节日和风俗习惯都是鲜为人知的。
这里就介绍几个海南人民的民风习俗。
一、三月三盛会黎族人民举行“三月三”盛会的历史已久,清人张庆长的《黎岐纪闻》就有记载:“男女未婚者每于春夏之交齐集于旷野间,男弹嘴琴(口哨),女弄鼻宵,互唱黎歌,有情投意合者,男女各凑一处,即定配偶”。
有关“三月三”的传说民间曾有两种,一种是相传很久以前,聚居在昌化江畔的黎族遭受了一次特大洪灾,人畜死亡,只剩下一对兄妹--天妃和南音,他们坐在一个葫芦里,飘到燕窝岭上被树枝卡住,才幸得生存,兄妹二人长大成人以后,便决定分头寻找伴侣,相约每年三月三再回到燕窝岭下相会。
以后每年三月三,鲜花烂漫红棉争艳的时候,南音和天妃娘子跟子孙们便在这里迎接春天,为纪念他们,黎家就称石洞为娘母洞,三月三也就自然成了黎家的盛大节日。
但在海南都是说黎苗族三月三。
静谧夜晚,篝火熊熊,黎家、苗家阿哥阿妹深情对望。
突然间,远处传来嘹亮悦耳的莺啼声,黎家歌后王(女不)大、苗家老阿公盘德招燃起手中的火把,传递给年轻的黎家、苗家阿哥阿妹们,顿时,无数熊熊火把星星点点般照亮山区上空……“火光熊熊象征黎苗同胞日子越过越红火,火光冲天象征黎苗同胞生生不息”。
其实,现在在海南每年都会举行三月三盛会,全省人民都可以一起狂欢。
二、公仔戏海南公仔戏又称木偶戏、傀儡戏或手托木头戏,是具有地方特色的表演艺术品种之一,为群众所喜闻乐见。
因为它的产生比海南大剧——琼剧还要早,故琼剧艺人称公仔戏艺人为“师兄”。
公仔戏的公仔(木偶),头部用木头雕刻而成。
初期的头部较小,约30厘米,上半身由藤竹编织成肩膀,下半身用袍裙遮掩,再以靴、鞋代脚,两手用木刻,偶身插以木棍或藤条,以便操纵,中躯主棒插入头部藏于体内。
整体约宽一市寸、高一市尺半左右,后来木偶的头部增大,约有40公分,眼睛改进为能转动,舌头能伸能缩。
木偶的表演由导演者在幕后操纵,导演者一手撑偶像中的主棒,一手撑偶手双棒,导演操纵偶像时,手与曲肘并用。
操纵木偶的表演程式有手势左右摆动、拱手作揖,跺脚、拂袖、跑马、射箭、上下步、扇花、晃牛耳、打虎架、滚翻、跳跃、舞步、眼睛转动、胡须拂动,嘴张合、舌伸缩,手抓拿等约20种,根据剧情的需要而灵活运用。
公仔戏早期只演武打“科白戏”,只有念白,没有唱腔,伴奏为锣鼓。
清康熙年间公仔戏已形成“板腔板为主,并有少量曲牌”的唱腔体系,唱腔来源于吸收兄弟剧种的腔调和本地民歌的曲调。
公仔戏艺人的特长是一人可以演唱多种不同角色的唱腔,分别用平喉、子喉演唱男女角色的不同唱调。
三、端午洗龙水在海南,除了龙舟竞赛、吃粽子、在门口悬挂菖蒲和艾草这些典型的端午节风俗外,海浴、洗龙水和洗草药澡则让海南的端午节与众不同。
相传,很早以前,海南儋州西北部沿海一带地区的渔村,就有划龙舟圜、包粽子、海浴等风俗习惯。
划龙舟圜和包粽子的风俗和其他地方大体相同,海浴则是传说用端午节的海水擦眼,可以明目、去眼疾,一年里眼睛不生病。
传说这种海浴活动必须在早晨太阳出山之前结束,太阳一照射,海水就会失去效力。
洗龙水,这恐怕是海南最有地方特色的古老习俗了。
海南的老百姓对屈原投江寄予了美好的愿望,总认为屈原先生是当龙神去了,端午节的中午12点钟,在未通自来水的乡村,男人们往往会带上自家的孩子,到村里的水井边,将水打上来后,就地淋浴;在滨海或沿河地区,这些水域也成了当地老百姓“洗龙水”的好去处。
海南人认为,端午节的午时,是洁净的“龙水”上涌之时,“洗龙水”能强身健体,四季平安,经过“龙水”洗浴的孩子会得到龙神的保护,身体健康不长热疮热痱,也能保护一年的健健康康、平平安安。
有人说,在端午节这一天所有水井的水,不管昨天是清澈见底还是混浊不清,都会变成淡乳白色,并呈微混状态,等过几天后才恢复原貌,一些老人们说井水变成这样就是因为龙进来搅过了。
不过,更多人觉得在那么热的天气里,“洗龙水”其实只是消暑。
洗草药澡几乎是和洗龙水同时进行的,一些不方便到海边或是河边洗澡的人,便也早早准备了由五种清热、消炎的草药一起煮了草药水,让家中的人都一一去洗澡、沐浴,这五种草药一般是鸡屎藤、百日红、艾草、菖蒲、灯笼草,据说洗草药澡可以健身强身。
洗完澡,老人们就拿出准备好的雄黄酒,涂抹在孩子额头、脖子、腋下、肚子等部位,意为可避百邪。
海南一些客家人称端午节这一天的洗浴为“洗勒草”,实际上就是将一些具有清热、消炎、解毒、祛风作用的草药放入水中,人在洗浴过程中可以得到一定的药疗。
四、换花节正月十五,琼山市区府城华灯齐放,人流如海,鲜花满街。
海口许多人,特别是青年人,纷纷手持鲜花,沿着海府大道涌向府城,形成一支换花大军。
换花者心理因人而异,多数人换花意在新春伊始,互相祝福而已。
青年人则把换花节当作交朋结友的大好时机,愿以花为媒,觅到知音。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古老的换花节已被人们赋予许多新意,但其风格永远是浪漫和温馨。
如今的换花节来自以前海南的元宵换香习俗。
当年,府城作为琼州府驻地,每年农历元宵总举行灯会,花灯竟放之夜,成千上万的年轻男女、老少便出门赏灯。
当时没有路灯,人们为了夜行方便,手里都拿一把点燃的香烛用以照明,路遇没有香的的人便送他几枝,有时偶遇朋友,也用香烛互相交换,互相说几句祝福的话语,由此演变成了海南岛上人们表达情感的一种特殊的方式。
到了后来,随着电灯的出现,人们渐渐发现花更能代表心意,又轻巧灵便而且还能免掉在人挤人中被香烛的火苗烫伤,于是就大力提倡用鲜花代替香烛和青树枝叶。
从此,每到农历正月十五,不分民族、年龄的大批人潮便会涌到府城镇来参加换花节。
卖鲜花的摊点一个接一个,姑娘们和小伙子们手上拿着鲜花,如果在进行的路上,若是遇到称心的异性或朋友,或者看中了另外一个人手中的鲜花,就会主动迎上去,与他(她)交换手中的鲜花,相互祝福。
这个人就可以提出与对方交换各自手中的鲜花。
在一般情况下,一方是不能推辞另一方的换花要求的。
互换鲜花之时,双方都彼此互道祝愿之词,祝词的内容也是因人而异。
五、老爸茶“老爸”茶馆是具有海南特色的茶馆,在海南老城区的小街巷中随处可见,不但茶水便宜,还供应多种美味的茶点小吃,是海南人聊天、休闲的好去处。
自唐朝始至今还保存着浓厚的茶文化,日本人讲究茶,中国“福建人、汕头人”爱喝茶,至今全国各地“茶道”、“茶社”、“茶艺”之类高档茶坊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一壶茶的价格动辄在几十元以上,而在海南有一道独具特色又便宜实惠的茶——“老爸茶”。
老爸茶不论设在何处,都是个信息场,有用的和无用的,道听途说的或有根有据的,没人追究,大家都在听,都在讲。
交流得最多的有几类:一是换届选举,谁升官了,谁丢官了,哪个贪官被逮了,这是茶客们最感兴趣的话题;二是谁做生意发了财,谁亏本倒了霉;三是彩票的种种相关的人和事;其他的就是张家长李家短、顺口溜、浑笑话、流行段子等。
一壶茶,一碟花生,或一二个面包,陈旧的桌凳,围着三两个打扮朴素的茶客,闲闲静静地“吃”着茶。
这是海口街头巷尾随处可见的“老爸”茶店一景。
老爸茶已成为海口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海口,往往找不到挂着“老爸茶”这三个字的茶店,“喝老爸茶”的说法更多的只是海口人对街头老茶馆的称呼。
老爸茶,顾名思义是上了年纪的“老爸”喝的茶。
“老爸”在海口话里是指中老年人,也有人说其实“老爸茶”应该写为“老霸茶”,因为海口话里,老爸是指爸爸,而“老霸”则指爷爷一辈,“老霸茶”更为贴切,但后来可能人们更多地接受了“老爸茶”的说法。
最早的时候,在海口,女性地位特别低微,加上终日操劳持家,无暇消遣,因此到茶店喝茶的只有男人,老爸茶店便是这些上了年纪而有家室的“老爸”聚集喝茶的地方。
老爸茶发展到今天已不再是“老爸”的专利了,如今的老爸茶店云集的不仅有“老爸”,更有“老妈”,还有不同年龄段的各色男女。
地道的海口人,喝茶很少会去装修考究、环境幽雅的茶艺馆,街头茶店的茶香和闲适的气氛,伴随着他们从小长到大。
对于不少人来说,他们的一天,从老爸茶店开始,也在老爸茶店结束。
海南人把“喝”茶称为“吃”茶,除了受当地方言影响外,也许还因为老爸茶店不仅提供茶水,更有物美价廉的各色海口风味小吃,品种花样多得不胜枚举,如海南粉、炒粉、腌面、萝卜干煎蛋、糖水蕃薯、芋头、绿豆浆、清补凉、鹌鹑蛋煮白木耳、木薯煎米果、煎堆、猪血杂拌等等,甜的、咸的、酸的、辣的,应有尽有,各有特色。
这些都可以在老爸茶店里面一天换一样地吃,老爸茶店就像是大型小吃制作坊,虽然空间简陋,却能做出多式多样的东西满足不同口味的人的需求。
可以说,小吃品种繁多的一间茶店,就像是一条小吃街一样丰富,难怪茶客们对茶店流连忘返。
茶店中,往往人头攒动,烟气缭绕,声浪汹汹。
茶店的老板,大多是上了年纪的老阿爸,腰间扎着白围裙,带着几个乡下雇来的小妹,笑呵呵地招呼着客人。
来来往往的客人,基本上都是附近的邻里乡亲,也有偶尔路过的,大多数彼此互相认识,不必预先预约,街头巷尾相逢,“走,吃茶去”,一句话,便往茶店里钻。
茶客们在茶店里,悠悠闲闲,一边喝着茶,一边吃着小吃,看着报纸,或谈天说地,说着古今中外闲情逸事。
许多茶客不愿意坐茶店里面的茶座,而更愿意就坐于摆在茶店外围树荫一隅的僻静位置。
茶店里,服务员来回穿堂,马不停蹄,给这个添茶水,为那个端小吃,有时,忙不更迭,还会挨茶客们不留情面的怒骂和斥责。
在这里,你真正感觉到顾客就是上帝,即便是点一壶几毛钱的茶,即可从清早一直泡到下午黄昏,服务员依然是服务周到,没有人敢对你下逐客令。
老爸茶店一天营业两个时段,分为早茶和下午茶。
许多的海口人一天必定雷打不动的喝两次茶,他们已把这当作一种生活习惯。
三四元钱一顿早餐,低廉的价格和丰富的样式,让许多人都愿意将老爸茶店当作自己的早餐地点,家里实在无法做出样式这么多的早餐款式。
夏日,一个松懒舒服的午觉之后,海南人喜欢吃点东西,在海南话里,这叫“吃日斗”。
“吃日斗”大概是在三四点的时候,在农村的家里,这个“吃日斗”的习惯往往是简单吃一些中午吃剩的饭菜,而在一些有老爸茶店的乡镇或是城市,“吃日斗”的地点往往改在了茶店里,而这又类似于西方人特别是英国人所喜欢的“下午茶”。
与早上相比,下午来老爸茶店的人似乎坐在茶店里的时间会更长些,因为经常会约上几个熟人朋友一起,趁着喝茶的时间,家长里短、生活琐事、社会趣闻,你一言我一语的聊上好久。
下午,在一些颇受欢迎的茶店,几乎很难找到座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