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中石 再多苦难都开朗

合集下载

心灵的境界——纪念恩师欧阳中石先生

心灵的境界——纪念恩师欧阳中石先生

关注·书家心灵的境界—纪念恩师欧阳中石先生文_陈全国政协2.欧阳中石 自作诗一首69cm×135cm2005相对的概念,互相依存,谁也离不开谁。

没有旧就谈不上新,没有新也就无法谈旧。

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互相之间不是取代,而是丰富。

新的出来了,就纳入传统。

事物就是这样向前发展,不断出现新的火花,旧的也不断得到丰富,这就是中华文化的厚度。

面对书法传统这条长河,先生对创新始终保持独有的冷静与清醒。

20世纪90年代,当代书法进入风起云涌的创变时期,各种思潮流派竞相斗妍,先生却异常坚定地沉浸在传统法帖之中,用超人的意志向属于自己的艺术彼岸挺进。

他强调,继承和创新都是走在同一条路上,但历史是唯一的评判者。

他的艺术视野十分开阔,无论哪种新流派、新书风,他都能尊重包容。

他说:“历史的长河,不管你靠东边走还是靠西边走,总是在这条长河里,跳在长河外边的还没有。

鱼要跳在旱地上,活不成。

非得顺着河走,……是走中流,还是走逆流,且不谈,但是你都在长河里头。

”他常常告诫学生,我们既跳不出传统,也离不开时代。

所以,这两手都要硬,都要强。

他坚信,书法的创变不可能撇开传统另起炉灶。

回望清代以来的书法发展史,自碑派崛起后,它在笔墨、气韵、格调、体势等多方面改变了传统帖学的审美习惯,突出视觉冲击。

如何在传统文人书风中糅合碑派用笔成为时代课题,但成功者寥寥。

而欧阳中石先生的书法实践颇具启迪意义。

他的书法早年根植于魏碑的深厚土壤,积累了丰富的碑派用笔方式;既而拜吴玉如为师,学习“二王”书法,又涉猎米芾、赵孟、王铎等,广收博览,各取其用。

这一时期,先生的行书进入了新变通会的境界,将“吴体”融于碑意之中:既得“吴体”的洒脱飘逸之风,又含碑派的老辣纵横之意,在古朴凝重中流溢出浓郁的书卷气,温婉大方,雄秀文雅,形成了“这一个”独特的“我”。

先生还擅长使用柔软的羊毫,使点线更具有弹性,将沉实的笔墨化为刚健之气,似铁铸铜浇,真力弥漫其间。

文人书法的坚守者

文人书法的坚守者

文人书法的坚守者作者:周万来源:《文艺生活·上旬刊》2020年第12期已有思想准备,悲伤依然不可避免!惊闻欧阳中石先生仙逝,20多年前的一些场景便一一展开,泪水想往外涌。

离京20多年来,一直未曾惊扰过他,但对他的敬仰和关切之情从未减少。

大约是1996年7月的一天,王祥之老师带着我,自首都师大南门而进,在一座筒子楼里(因每次去只按既定路线前去,从未关注过楼栋号),将我引荐给了欧阳中石先生。

那是我刚刚从天津工会管理干部学院书画专业毕业,到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央国家直属机关分会上班,从事书协秘书工作。

当时王祥之老师兼任了北京中韩书法家联谊会秘书长,而欧阳中石先生担任该会会长,将我引荐给欧阳中石先生,主要是让我顺便做些联谊会的秘书工作,尤其是与欧阳中石先生的联络工作。

我的老师韩嘉祥、高昭业都是吴玉如先生的学生,和欧阳中石先生师出同门,除了欧阳中石先生的名望外,有了这层关系,第一次登门拜访多少有些激动,但我并没有多说话,主要负责点头,如此,已经很温暖了。

通过拜访约定,以后每天下午3:00是我登门联络工作的固定时间。

与欧阳中石先生的工作交往不是很多。

一般有联谊会的重要活动需要策划和做出决定时,王祥之老师就会带着我前去,以便我负责抓落实,其他时候我独自前去,主要是传递一些重要信息和材料,请示汇报一些具体工作,或者办理先生参加活动的出入境手续等为先生个人服务的锁事,其他交往也就是书法展事及笔会活动中的见面了。

我在与欧阳中石等书法大家的交往中,始终都秉持一个原则,即绝不主动向前辈索要书法作品、不要求评点自己的书法、不要求给自己做示范等等,虽然我急切需要这一切,而且协会和领导对我没有这方面的纪律要求,但做人与求学之间,我选择了做一个有礼有节的人。

由于我每次去联络工作,先生家里(这个住处实际上是学习、创作和教学的场所)大多时候只有先生夫人或一个学生在,所以我们的交流很直接和纯粹。

大概是我第三次去他那里时,他主动关心地问了我一些情况,知道我坚持在写书法,便让我下次带字过去。

至人无法随心去来访欧阳中石

至人无法随心去来访欧阳中石

人民教育2011.11REN MIN JIAO YU●邢星WENHUA文化名人访谈MING REN FANG TAN上午10点,我如约来到首都师范大学,就像印象里所有的大学一样,校园总是宁静的。

但走进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来到欧阳中石先生的办公室门前,我却看到了另一番景致:一位看起来风尘仆仆的访客,提着一袋长短不一的卷轴恭敬地等在门前;外间,穿着中式裙套装的女学生正向一位临了欧阳先生字的男生请教一个钩画的运笔;三个男生站在靠窗的位置,正在讨论着欧阳先生早晨课上指导过的毕业论文开题……里间的门开了,有人示意我进去,我看到欧阳先生正与人拿着一幅字合影,然后又亲自送客人出了里间,郑重地道别;当然,我更一眼就看到放在房间里醒目位置的唯一一张欧阳先生的照片:2007年全国模范教师的获奖照片———我知道,在诸多身份与荣誉中,“教书匠”才是先生至爱的光荣。

已经83岁高龄的欧阳中石先生从20岁开始站上讲台,至今仍坚守在教学第一线。

现在,他每个月到学院给博士生上一次课,从早上9点开始,常常一忙就是一整个上午。

当教师,欧阳中石先生曾获得过“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教育特别贡献奖”、“全国模范教师”、“北京市人民教师”等诸多荣誉,可先生却总是说“我做得不好”,然后话锋一转,言之凿凿:“但是我会永远做这个工作。

”从1985年“成人书法大专班”招生,到2005年一个拥有完整书法教育体系的“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成立,欧阳中石用了整整20年的时间,让中国书法高等教育从无到有。

说起创办这样一个学科,先生轻描淡写地归为“时代的需要”。

“我们那个时候,北京有好多人从事书法活动,但是学历很差,就很困难。

这个时候,时代就要求这样一个教学环境。

”说起书法班开始招生的情景,先生掩饰不住地自豪,“我们又是面向全北京的、全国的,所以干脆就办了一个书法文化班。

越来人越多,越来越得到大家欢迎,就把它一步一步推起来了。

”“当然很艰苦。

”最开始的时候,连固定的教室都没有。

欧阳中石:中国书法艺术生命力无限

欧阳中石:中国书法艺术生命力无限

欧阳中石:中国书法艺术生命力无限“中国书法艺术的光大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你不想让它光大都不可能。

”这是欧阳中石先生近日在中国美术馆就“中国书法的生命力”所作学术讲座中表达的观点,充分表达了他对中国书法文化发展前景的信心。

欧阳中石指出,中国书法是闪烁在中华文化之上的绚丽光环,同时也是世界文化的绚丽光环。

中国书法艺术把蕴藏在个人身心的思想感情化作了一种有形有色、有声有歌、有节奏有韵律、有神采、有极大震撼力和浓重感情的结晶体。

但这有一个前提,就是把“字”、“文”、“书”三位一体地进行考虑。

只有这样,才可能达到上述境界;如果单独地看,就不全面。

欧阳中石以自己的游历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他说,自己通过这种“字”、“文”、“书”三位一体的思考形式得到了很多了不起的感受。

神州大地山河壮丽,他从别人写的字上对“壮丽”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

他曾经到过泰山,在山上某处,他发现这个地方太美了,但是却没法说清楚,只是觉得太美了、美极了。

但究竟怎么个美法,他说不出来。

就在这时,他发现对面山上有四个大字:“山河源脉。

”他看见溪水从山的夹缝里流出来,顺着山流下去,流向了远方。

他顺着泰山往南方远远地望去,才发现远处一条白带,那是一条长河。

这时他才深刻地理解到“美”:山河源脉就在这儿啊,大江大河都是从这里流出去的,似乎突然对天地之间有了一番新的理解、新的感受。

这四个字把藏在他内心深处想表达出来但是无法表达的话替他说出来了,引起了他很深很深的共鸣。

他说,这是诗的“厉害”、语言的“厉害”。

他回头再看看这四个字,觉得每一个字都有分量,都写得很好。

没有它们,他也理解不到。

它们把壮丽的山河展现出来了,把内心里孕育的力量迸发出来了。

欧阳中石由此感慨,有时他发现自己的词汇很贫乏,表现不出来,实在没有话说,而正是这些中国人创造的文字表现出来了,因为字、文、书是三位一体的。

他从“山河源脉”四个字里看到了花草,看到了生活。

生活里面的许多感受,很多诗人、文学家写成了诗。

211004879_欧阳中石:乐善好施_不忘故土

211004879_欧阳中石:乐善好施_不忘故土

Art Gallery·艺术长廊89欧阳中石:乐善好施 不忘故土欧阳中石,1928年生于山东泰安肥城,著名文化学者、书法家、书法教育家,其书法格调清新高雅、沉着端庄、俊朗飘逸、古朴华美,开创了一代新书风。

人格品德可敬可佩 治学育人多元包容欧阳中石的学生邹卫平说,欧阳中石先生非常随和、热情,每次来济南,对待学生们都像待亲人一样,嘘寒问暖,关心是否进步。

“他不只是教学生们知识、专长、方法,还教文化,教做人。

哪个学生有了成就,他比谁都高兴,一定会用自己的方式给予激励、表示祝贺。

”OUYANG Zhongshi: Be Generous and Helpful, and Always Keep Homeland in Mind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90艺术长廊·Art Gallery 邹卫平记得,2012年欧阳中石在北京首都师大的家被盗时,老师和师母张茝京正好在济南。

“当时师母得知消息非常镇静,后来先生知道了也同样气定神闲。

”邹卫平说,但也正是欧阳中石先生家里被盗,大家才知道了他们的善行义举,原来他们在家中备下的钱正是为了给学生摔伤的孩子做医疗手术费的。

“老师和师母的人品、德操深值敬佩。

”让邹卫平深感敬钦的是,欧阳中石先生一生在做学问上的兼容并蓄、多元包容:在书法教育方面欧阳中石先生倡导普及提高相结合教育,认为书法不仅是艺术,首先是文化,通过书写让中华文化焕发光彩;在书法教育上,欧阳中石先生创建和完善了中国书法学科高等教育体系,立了惠及后世的大功劳;他在国粹京剧的研究方面也不懈地努力,生前致力于把将京剧学科列入高校的教育架构,培养京剧研究方面的高水平人才……邹卫平说,欧阳中石先生对书法、书法教育事业、京剧、国学等方面的贡献,既有实践也有理论研究,又有创意和创造。

“从先生身上,我看到他在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的包容多元。

”爱家乡,爱济南 对故土用情至深欧阳中石虽然不是生在济南,却在很小就来到了济南,去北京上大学前,他基本都生活在济南。

2023届中考语文微专题冲刺-现代文阅读(议论文):论证过程问题(含答案)

2023届中考语文微专题冲刺-现代文阅读(议论文):论证过程问题(含答案)

现代文阅读(议论文):论证过程问题(共20题)一、复合题(共20题)1.(2014•河南)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阅历与读书①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同一本书,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阅读,往往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

正如清代文学家张潮在《幽梦影》一书中写道:“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

皆以阅历之深浅为所得之深浅耳。

”可见阅历对读书至关重要。

②阅历之所以会对读书所得产生深浅有别的影响,原因在于阅读并非是对作品的简单再现,而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再创造过程,人生的经历与生活的经验都会参与进来。

少年时阅历不够丰富,洞察力、理解力有所欠缺,所以在读书时往往容易只看其中一点或几点,对书中蕴含的丰富意义难以全面把握。

随着年龄的增长,眼界学识、经验阅历以及分析问题、理解问题的能力都有大幅度提升,往往能够从更高的层次、更宽的视角观察问题,能够看得更加全面透彻。

著名学者林语堂在谈读书体验时说:“我此时重读的论文,比幼时所读全然不同,幼时虽觉其文章有趣,没有真正魂灵的接触,未深知其文之佳境所在。

”可见,生活阅历越丰富,越有助于人们对作品的全面理解和深刻把握。

③那么。

该如何丰富阅历呢?一般来说,一个人的阅历是不是丰富,往往与其生活经历密切相关。

然而经历不等于阅历。

经历只是一种经过,形成的是对事物表象的感性的认知;而阅历则是在表象的基础上对经历进行思考、领悟、概括、提炼,是感性与理性的有机统一。

只有勤于反思,才能从经历中领悟到人生的真谛,才能让经历升华成为阅历。

但对于人生经历并不丰富的年轻人来说,要丰富自己的阅历,最有效便捷的方法是读书。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是人成长的良师益友。

读书,与智者对话,向圣人讨教,从他人的经历中取得经验教训,从前人的论述中获得启迪,赢得智慧,增长阅历。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人不能任意拉长生命的长度,但可以在不断经历与不断读书中拓宽生命的宽度。

④阅历助益读书,读书增长阅历,但这并不意味着二者可以互相代替。

一辈子的教书匠——首都师范大学欧阳中石先生先进模范事迹文库

一辈子的教书匠——首都师范大学欧阳中石先生先进模范事迹文库

北京市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推荐网络投票活动姓名:欧阳中石性别:男民族:汉年龄:82学历:大学本科参加政党及名称:中国共产党工作单位及职务: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名誉院长2007年,主编《中国书法艺术》中文版入选中国新闻出版总署“第二届‘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出版工程”,英文版(美国耶鲁大学出版社2008年出版)获得美国出版家协会(AAP)2008年度“Award for Excellence in Humanities”和“Book Subject Categories: Humanities”中的“Art & Art History”奖2007年,获中国文联造型表演艺术创作研究基金理事会第六届造型表演艺术成就奖一辈子的教书匠——首都师范大学欧阳中石先生先进模范事迹欧阳中石是我国著名的学者、教育家、书法家、戏曲家。

先生81岁高龄依然活跃在书法教学、科研、创作第一线,把毕生的精力奉献给了教书育人事业,言传身教桃李满天下;先生集哲学、文学、诗词学、历史学、教育学和艺术于一身,积极推进中国书法艺术、书法文化的发展,是中国书法高等教育的开山鼻祖;先生热心文化教育和社会公益事业,尽自己所能服务人民、回报社会,成为“人民最喜欢的艺术家”;先生德高望重、为人谦和、处世恬淡、朴素超脱,至今光环虽多,却认定一个:“我是个教书匠”、“普普通通一教师”。

欧阳中石先生以毕生的实践成就了一个伟大的“教书匠”。

“我是个地地道道的教书匠”——成就了一个教育职业的传奇先生不喜欢别人称他“书法家”,他自认是一名地地道道的“教书匠”。

他教了一辈子书,自1948年中学毕业起登上讲台,除了大学的4年时间外,一直奋斗在讲坛,至今已60余年。

从起初的小学教师到如今的博士生导师,他教遍了中国当前学校建制的各个年级,成就了一个教育职业的传奇。

先生1948年中学毕业,赶上战争不能考大学,开始在山东济南穆光小学任教,教遍了小学各个年级。

欧阳中石:再多苦难都开朗

欧阳中石:再多苦难都开朗

欧阳中石:再多苦难都开朗
山脊
【期刊名称】《今日科苑》
【年(卷),期】2012(000)012
【摘要】他是当代书法大家,他44岁为救人脚致残,48岁脑血栓脸半瘫,66岁脑溢血眼半盲,如今83岁的他依然开朗健康!欧阳中石说:“一个人一生不可能无病无灾,长成这样,认了吧,还好国家觉得我还能干。


【总页数】1页(P85-85)
【作者】山脊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292.1
【相关文献】
1.再多一个作品、方案,再多一次展出还于事有补么? [J], 陆兴华
2.论对肖斯塔科维奇"米开朗基罗之歌"的音乐概念的分析——以霍沃斯托夫斯基·阿卡迪耶夫版《米开朗基罗的十四行诗》为例 [J], 刘宁
3.米开朗基罗和《米开朗基罗传》 [J], 袁浩鑫;王付银
4.爱,需要再多些尊重,再多些倾听 [J], 陈永
5.易立竞:一切阅历背后都深藏苦难 [J], 刘丹青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