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历史人物1

合集下载

中国羌族帝王人物

中国羌族帝王人物

中国羌族帝王人物发布日期:2012-11-20信息来源: 中国羌岷网点击: 2796 次我要评论(1)炎帝——中国羌炎农业文化始祖黄帝——中华五帝之首蚕丛王——四川蜀国先王夏禹王——中华大地开国建朝之祖犀首——商代龙方北羌义渠国国王周武王——羌周王朝君王姜子牙——山东齐国创始人羌族伟大军事家叔虞——山西晋国侯王岷山庄王——冉駹国国王安阳——四川青衣羌国国王爰剑——西羌反霸主之王勾践——浙江越国国王秦昭王——战国七雄西羌之王秦始皇——灭六国建中央集权制中国始皇帝唐兜——新疆诺羌国国王尝羌——云南滇王李雄——四川大成国皇帝姚苌——大秦国皇帝莫折大提——陕甘宁青义军秦王达甲瓦——西藏唐旄国国王苏毗末羯——西藏苏毗国国王姜葛里格奈舒——西藏羊同国国王宾就——西藏昌都东女国国王白利——四川虎国国王诺曷钵——青海国国王元昊——大夏国皇帝王特——四川冉駹义军羌王炎帝——中国羌炎农业文化始祖炎帝号神农氏,中国羌炎(姜炎)农业文化创始人,民间敬奉为神农大帝。

羌族,生于公元前3976年,中国“三皇”(神农、伏羲、女娲)出生在今陕西省的渭水流域。

炎帝姜(羌)姓。

今陕西省宝鸡县的姜城堡均是羌姓村寨,是炎帝姜姓氏族的发源地。

炎帝姜姓氏族由善于治水的共工四岳羌人起源,逐渐沿渭水、黄河流域向东发展到今河南、河北、湖北、山东一带中原地区,由畜牧逐步转入农耕。

故任乃强教授在《四川上古史新探》中记道:“羌族是亚洲最早创造牧业文化和进入农业生产的民族。

”炎帝创造中国羌炎农业文化,除民间有大量的传颂外,在陕西西安尚留有“半坡遗址。

”在各种史书中记载了炎帝创造中华羌炎农业文化的伟大功绩。

据《白虎通》记载:炎帝“制耒耜(音‘雷肆’,古代犁土的木制工具),教民农作。

”司马迁在《史记》的《帝王世纪》中记道:炎帝“始教天下种谷,故号神农氏。

”中国古人类,自炎帝时代起开始使用农具犁土,种植粮食作物。

《太平御览》记有:“神农耕而陶。

”炎帝时代发明了烧制陶器。

四川导游面试一百问

四川导游面试一百问

2015四川旅游知识百问及参考答案1.为何成都老百姓习惯将“汉昭烈庙”称作“武侯祠”?汉昭烈庙本是蜀汉皇帝刘备的陵寝和祀庙,“武侯”则是诸葛亮的封号。

他先被刘备赐封为“武乡侯”,后又被刘禅赐封为“忠武侯”。

因此,“武侯”成为诸葛亮家喻户晓的代称。

以“武侯”取代“昭烈”,其根本原因是在百姓心中,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高风亮节。

民国时期,邹鲁有诗曰:“由来功名输勋业,丞相功高百代思”说清了“门额大书昭烈庙,世人都道武侯祠”的缘由。

2.蜀献王朱椿与“皇城”、峨眉山有何关联?朱椿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11个儿子,被封为“献王”,封地为蜀。

朱椿来成都之前,派遣大太监康泰宁在成都城内修建了规模宏大的王府,即后人津津乐道的“皇城”。

朱椿对峨眉山的贡献,是让画僧绘制了流传至今的峨眉山全图,客观上对峨眉名扬天下起到了推进作用。

3.武侯祠中的“三绝碑”有哪三绝?(列举两种不同说法)武侯祠中的三绝碑有两种说法。

一种是指诸葛亮的智绝、裴度的文绝和柳公绰的书绝;另一种是指裴度的文绝、柳公绰的书绝和鲁建的刻绝。

4. 成都武侯祠内“业绍高光”横匾有何寓意?“业绍高光”横匾位于成都武侯祠内刘备殿前。

横匾内容表明了刘备建蜀汉的事业延续了西汉高祖刘邦和东汉光武帝刘秀两位王朝创始人的基业,强调蜀汉政权与两汉王朝一脉相承。

5.武侯祠内的诸葛亮殿为何又称“静远堂”?“静远”二字出自诸葛亮《诫子书》中“非宁静无以致远”一句。

大意是说,面对欲望,一个不能保持心境宁静的人,决然不会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6.列举四川的名联。

(列举不少于5副)如成都武侯祠内赵藩的“攻心联”、完颜崇实的“刘备墓享殿联”,杜甫草堂内何绍基的“人日对”、顾复初的“大廨联”;宝光寺内何元普的“了犹未了联”;文殊院内方旭的“见了便做联”等。

7.简述蜀中名菜“宫保鸡丁”的来历。

“宫保”是满清王朝设置的一种荣誉官衔,四川总督丁宝桢曾被封为“宫保”。

“宫保鸡丁”是指丁宝桢特别喜爱的一道家常菜,由鸡胸脯、莴苣切成小粒加入油酥花生米爆炒而成,现已成为川菜家常菜的代表作。

古代陇西军系人物

古代陇西军系人物

陇西历史名人大全廉褒 :襄武人。

成帝、哀帝时为右将军。

汉与羌戎在河西长期战争,人民深受战乱之苦,他以恩义结交羌戎,羌戎感其恩泽,边境得以安宁。

班固说:“山东出相,山西出将,汉兴,成纪李广、李蔡,上邦赵充国,襄武廉褒,狄道辛武贤、庆忌,皆以勇武显闻。

”姚兴(366~416) 字子略,姚苌子,羌族,后秦君主。

留心政事,包容广纳,听到谁有关心国计民生的善言,都敬重以礼对待。

尽可能减免军令,谨慎刑狱,凡遇到对人民不利的事情一概除去。

为巩固统治,释放自卖为奴婢的平民。

注重农业,提倡佛教和儒学,邀请龟兹鸠摩罗什到内地来翻译佛经,兴办学校,学生达到一万数千人。

先后灭前秦、西秦、后凉,与北魏、东晋相抗衡,死后称为“文桓皇帝”。

赵字退翁,渭州陇西人。

少好学,有志行,官位至宰相。

唐肃宗宝应年间,计划营造泰、建二皇帝陵墓,当时吐蕃侵犯边境,又逢天下大旱。

以普通人民的身份上疏,建议皇帝省费从俭,得到人民称赞。

初任江夏县尉,以功绩升湖南观察使。

宰相李泌荐于德宗,被召到朝庭上答对,皇帝极赏识他的辩才,任给事中。

德宗贞元时,咸安公主嫁给回纥,派他为副使。

以往凡奉使到边地去的官吏,多私带丝织品出卖后,又买马回来谋取厚利。

却一无所为,人皆叹服。

后提拔为尚书左丞,协助处理中枢政务,勤奋奉职,选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辅的职位),与名宰相陆贽共执朝政。

但二人意见不合,陆贽罢后,遂当权。

精通治国之道,主张为政的关键“在于选贤能,务节俭,薄赋敛,宽刑罚。

”朝夕对皇帝进言。

又献《审官六议》:一、选相,主张把面放宽,广征博纳,从朝内朝外的人士中选举贤能的任用,不可求全责备。

二、对普通官吏要在试用中评其优劣,取其长而略其短。

三、京城主要部门的职官,必须用有才能的人,但往往人多位少,应在平时广为储备,从中选用。

四、考核中央和地方官吏,一律按年限规定升降,使一般人都明白褒贬和迁调有章可循,杜绝侥幸心理。

五、重视选举遗留人员,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不以偏私录用,任用后如无重大过错也不轻易免掉。

羌族民间传说中的族群历史叙事

羌族民间传说中的族群历史叙事

羌族民间传说中的族群历史叙事作者:任晓楠林婧婧来源:《艺术科技》2021年第17期摘要:羌族民间传说记录着羌族从远古到近代社会的历史进程,题材非常广泛,其在讲述、流传过程中形成了一种真实而又神圣的族群历史叙事。

本文从叙述者与叙述视角、叙事模式、人物形象以及世界观与价值观几个方面分析羌族民间传说中族群的历史建构及其民族认同。

关键词:羌族;民间传说;族群;历史叙事中图分类号:G812.47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7-00-03羌族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民族之一,其历史可追溯至公元前3000多年的远古时期。

古羌民族是华夏民族可以确认的源头民族之一,在后来成为华夏民族主干民族成分的诸多民族中,有的是直接源于古羌民族,有的是与古羌民族融合分化形成。

现代羌族是古羌支中保留羌族称谓最久,历史传承、族群历史比较清晰的一个古老的民族。

羌族没有文字,因此羌族在漫长历史中产生的丰富多彩的民间传说成为口承文化遗产的重要手段,对羌人的历史、社会生活,族群记忆的建构和传播起了重要作用。

1 羌族民间传说分类“传说,就是描述某个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解释某种风俗或习俗的口头传奇叙事。

”[1]羌族的民间传说记录着羌族从远古到近代社会的历史进程,关于人物、地名、风俗、节庆、礼仪等,题材非常广泛,是了解羌族历史、社会风貌的活化石。

1.1 羌族历史传说讲述羌族历史的传说在羌族民间传说中并不多,但这类题材对于族群认同、历史记忆有着重要的认识价值。

《羌族为什么迁来四川》这个传说主要讲述了羌族人迁徙到川西北的原因;《阿里嘎莎的故事》记录了羌族在原始部落时期同汉民族之间发生的战争以及后来古羌族群被迫迁徙,经由岷江流域最后进入北川定居的历史;而《姜维的故事》则记录了三国时期黑水羌人同汉民族由敌对到融合,共同守卫边地的传说。

这些民间传说与正统的历史不同,是羌族人民自己创作和经过口传不断演绎的虚构故事。

其中既有历史的脉络,也有羌族人民对先民生活的主观想象,民间的视角与历史的记载互为映射。

羌族

羌族

羌族,自称尔玛,是中国西南的一个古老民族。

现在中国官方认定的羌族主要聚居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东部、绵阳市的北川县、平武县等地。

现有人口约30.6万人(2000年)。

羌族地区至今仍保留原始宗教,盛行万物有灵,多种信仰的灵物崇拜。

说文·羊部》:“羌,西戎牧羊人也,从人从羊,羊亦声。

”羌,属他称,即当时中原部落对西部(陕西、羌族民居—谭翃晶国画作品[2]宁夏、新疆、青海、西藏、四川)游牧民族的泛称。

所以可以肯定地说,氐羌族群绝不是一个单一的民族,他们有不同的语言、服饰、习俗等,唯一的共同点可能就只是“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方式编辑本段川北群山之颠的云朵中的民族现代羌族主要聚居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汶川、理县、松潘,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平羌族男子武县,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县,贵州省江口县、石阡县,其余散居在阿坝州黑水、九寨沟、马尔康等县,成都市都江堰地区,雅安地区,甘肃南部,陕西西南,云南部分地区。

据2005年统计,户籍登记为羌族的人口为32.65万。

在2008年“5.12”特大地震灾难中,羌族人口损失将近10%。

但是令人欣慰的是,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的高度重视下,羌族文化的拯救与保护正在稳步进行中。

今天的羌族正是古代百余支羌支中保留羌族族称以及最传统文化的支系,与汉族、藏族、彝族、纳西族、白族、哈尼族、僳僳族、普米族、景颇族、拉祜族、基诺族等为兄弟民族,皆出自古羌。

现代羌族自称“日麦(四川话发音mei,入声)”、“麦”、“尔咩”、“尔玛”、“玛”,书面多用“日麦”与“尔玛”(如网络名人天仙妹妹就叫尔玛依娜),意为“本地人”、“人民”,“日”为发语词,无实意,“麦”或“玛”为实词。

羌族聚居区处于青藏高原的东部边缘,这里山脉重重,地势陡峭。

羌寨一般建在高半山,故而羌族被称为“云朵中的民族”。

羌区境内有岷江、黑水河、杂谷脑河、青片河、白草河、湔江、清漪江。

这些河流水势湍急,自然落差大,水利资源非常丰富,是修建水电站的理想之地。

中国羌族帝王人物录

中国羌族帝王人物录
高级工程师--羌策
发表日期:2005年6月18日已经有454位读者读过此文
高级工程师。
男,
羌族,1935年3月出生,江苏南通人。中共党员。1961年毕业于天津大学化工系制浆造纸专业。曾任内蒙布扎兰屯纸浆厂厂长兼党委书记。现任云南云景林纸股份有限公司高级顾问。兼中国造纸学会技术咨询委员会委员。全国劳动模范。主要业绩:1983年在扎兰屯纸浆厂严重亏损时任厂长,改酸法为碱法,改生产浆为包装纸,当年实现税利806万元,等于前十年税利总和,~举扭转了投产以来一直亏损的被动局面,到1989年税利每年增长对.6%。1985年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民族团结模范",1986年被评为自治区优秀党务工作者,1987年为自治区优秀企业家和自治区党代会代表,轻工业部新闻人物并载入(1989年轻工年鉴),1988年被评为为自治区劳动模范,1989年被评为全国少数民族优秀企业家。1991年在全国造纸市场疲软时开发高白度漂白木浆技改工程,1994年5月在全国第一家开发出硫酸盐长纤维和短纤维漂白木浆。扎兰屯纸浆厂1986年被评为呼盟先进企业,1984-1987年被评为轻工业部安全生产先进企业、国家二级企业,1986年被评为自治区精神文明建设先进企业,1987车被评为自治区文明企业,设备管理先进企业。1995年被广西新建试产的"贺纸有限责任公司"聘为总经理助理,1996年在该厂资金紧缺,严重亏损,产销不旺,跟以维继时聘为』总经理兼党委副书记。1998年基本达产达标,通过了竣工验收并开发出短纤维接木漂白浆,填补了国内空白,提高了经济效益。1999年该厂产销两旺,成为全国第一家生产长、短纤维高白度漂白木浆厂。发展方向:在开发后氯漂白和全无氯漂白,根治制浆工业污染方面将努力做工作。
为纪念羌民心中的这位大英雄———黑虎将军,使后辈儿孙永远不忘黑虎将军的功绩,黑虎羌寨由此有了戴“万年孝”的习俗,全寨男女老幼均包白帕,穿素衣,蹬白色云云鞋,后因战事频繁,男人均出征打仗,故改白孝为黑孝,头戴黑布帕子,如今,只有妇女依然保持了戴“万年孝”的习俗,且沿袭至今。

羌族历史人物1

羌族历史人物1

羌族历史人物之——夏禹2013-04-07 15:28 | 来源:羌年礼花 | 作者:羌年礼花编辑部禹,号夏后氏,又称大禹,大禹王,大禹圣帝,字文命,生于公元前3376年6月6日。

羌族。

出生在羌人故地四川省广柔县石纽山郀儿坪。

六十年代尚有名胜禹王宫和圣母祠,穿羌服的禹王圣母和大禹圣像栩栩如生。

夏禹,号夏后氏,又称大禹,大禹王,大禹圣帝,字文命,生于公元前3376年6月6日。

羌族。

出生在羌人故地四川省广柔县石纽山郀儿坪。

六十年代尚有名胜禹王宫和圣母祠,穿羌服的禹王圣母和大禹圣像栩栩如生。

后毁于文革破“四旧”运动中,现尚留千年古柏和断墙残壁,石刻的“禹迹”大字卧羊图各类石刻图案和古羌文字。

(汶川大禹雕塑)夏禹是中古时期振救中国人类于“洪荒年代”的治水英雄和开国建立夏朝的圣王。

司马迁在《史记》中道:“禹兴于西羌。

”《帝王世纪》道:“禹本西羌人也。

”在《史记·夏本纪》中记道,羌王夏禹名文命,父崇伯鲧9年治水不成,被舜帝处死,由禹继承鲧之治水之业。

夏禹在全国治水13年,把全国划为9个州(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杨州.荆州,豫州,粱州、雍州)。

每州征民工3万,组成27万治水大军,“开九州,阪九泽,度九山”。

夏禹治水功盖天下,禅任帝位.其子夏启开国建立中国之夏王朝,建都于河南阳城(今河南登封县告城镇),帝王17世纪,立政500年(公元前21——16世纪),史称夏朝。

夏禹王时代,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夏羌文化.夏羌文化是羌炎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形成于公元前2l世纪的中国奴隶社会时期。

创造了母羌语交流的古羌文字,记撰有羌语表音的著名《夏书》创制了历法《夏王正》。

在夏禹“身执耒鐇以民先”的带动下,中原农业部族的羌人们开凿沟渠,引水灌溉农田,促使大片农田成为水浇地。

当时水患严重,人们不能全力抗御夏天的水灾,特别惧怕水害,多数部族人居住在高台地上,为了解决饮用水和台地农田的水浇禾苗,发明就地凿井提水。

据李民《夏代文化》一书记载,当时的园形水井口径1.6米,深6米多。

中国历史故事-后秦武昭帝姚苌简介 姚苌与苻坚谁厉害他怎么死的

中国历史故事-后秦武昭帝姚苌简介 姚苌与苻坚谁厉害他怎么死的

中国历史故事-后秦武昭帝姚苌简介姚苌与苻坚谁厉害他怎么死的坐拥天下的帝王宝座,是任何人都渴望得到的,后秦国主姚苌得到这个宝座,可谓是煞费苦心,也可以说是不择手段,就是这样一个狡猾的姚苌,最后用背叛和暴乱换来了至高无上的地位,却在身后遭受千百年的唾骂。

后秦武昭帝姚苌简介睡觉时被噩梦困扰,想起来如骨鲠在喉。

这大概是做过坏事的人的一般通病,后秦国主姚苌也不例外。

他因为杀死了主子,也就是前秦皇帝苻坚,自己当了皇帝后,就再也没过过踏实的日子。

后秦武昭帝姚苌(330——394),字景茂,南安赤亭(今甘肃陇西西梁家营村红崖)人,羌族。

十六国时期后秦政权的开国君主,384——393年在位。

姚苌(cháng)是羌族首领姚弋仲的第二十四子,姚襄之弟。

出生于羌族的姚苌,本身就拥有很强的战斗力,这来自于他们惊人的生存能力和适应力。

羌族是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上古时就已活动于西北,秦汉时主要生活于今甘肃、青海一带,东汉时渐迁徙关中,西晋时遍布关中各郡县,主要集中在冯翊(今陕西大荔)、北地(今陕西耀县、富平一带)、新平(今陕西彬县)等地,人数多达数十万,约占关中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一个古老的民族发展到魏晋时期,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数量,并且不甘于偏安一方,为了食物和领域,他们积极寻找着发展的机会和方法。

羌人的建国,可谓几经周折,经历了漫长的等待。

从这方面讲,姚苌是幸运的,他圆了羌人主事中原的梦想,在羌族历史上写下了极其辉煌的一页。

姚苌开创的后秦帝国,是五胡十六国后期一个十分重要的、不可忽视的政权,它一度以关中为中心,雄踞中原,在北方,曾与慕容后燕二分天下,称霸一时。

姚苌的父亲姚弋仲,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很有政治头脑。

姚苌在后来能够当上皇帝,与他父亲是分不开的,适逢晋末丧乱,他“不营产业,唯以收恤为务”,专门笼络各方的人才势力,一时“众皆畏而亲之”(以上均见《晋书》),由于投奔的人很多,便渐渐拉起了一支队伍。

父亲的苦心经营,为姚苌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羌族历史人物之——夏禹
2013-04-07 15:28 | 来源:羌年礼花 | 作者:羌年礼花编辑部
禹,号夏后氏,又称大禹,大禹王,大禹圣帝,字文命,生于公元前3376年6月6日。

羌族。

出生在羌人故地四川省广柔县石纽山郀儿坪。

六十年代尚有名胜禹王宫和圣母祠,穿羌服的禹王圣母和大禹圣像栩栩如生。

夏禹,号夏后氏,又称大禹,大禹王,大禹圣帝,字文命,生于公元前3376年6月6日。

羌族。

出生在羌人故地四川省广柔县石纽山郀儿坪。

六十年代尚有名胜禹王宫和圣母祠,穿羌服的禹王圣母和大禹圣像栩栩如生。

后毁于文革破“四旧”运动中,现尚留千年古柏和断墙残壁,石刻的“禹迹”大字卧羊图各类石刻图案和古羌文字。

(汶川大禹雕塑)
夏禹是中古时期振救中国人类于“洪荒年代”的治水英雄和开国建立夏朝
的圣王。

司马迁在《史记》中道:“禹兴于西羌。

”《帝王世纪》道:“禹本西羌人也。

”在《史记·夏本纪》中记道,羌王夏禹名文命,父崇伯鲧9年治水不成,被舜帝处死,由禹继承鲧之治水之业。

夏禹在全国治水13年,把全国划为9个州(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杨州.荆州,豫州,粱州、雍州)。

每州征民工3万,组成27万治水大军,“开九州,阪九泽,度九山”。

夏禹治水功盖天下,禅任帝位.其子夏启开国建立中国之夏王朝,建都于河南阳城(今河南登封县告城镇),帝王17世纪,立政500年(公元前21——16世纪),史称夏朝。

夏禹王时代,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夏羌文化.夏羌文化是羌炎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形成于公元前2l世纪的中国奴隶社会时期。

创造了母羌语交流的古羌文字,记撰有羌语表音的著名《夏书》创制了历法《夏王正》。

在夏禹“身执耒鐇以民先”的带动下,中原农业部族的羌人们开凿沟渠,引水灌溉农田,促使大片农田成为水浇地。

当时水患严重,人们不能全力抗御夏天的水灾,特别惧怕水害,多数部族人居住在高台地上,为了解决饮用水和台地农田的水浇禾苗,发明就地凿井提水。

据李民《夏代文化》一书记载,当时的园形水井口径1.6米,深6米多。

手工业方面的制陶业,打制青铜器,制骨.琢玉、编织,纺织等制品也逐步发展和兴旺。

当时的陶窑是直壁圆形,直径一米左右。

制陶技术由过去的手捏发展为模制、轮制,泥条盘筑.汲井水用的有高领罐,直领罐。

大口尊,瓮、大陶罐.炊器用的鼎、鬲(利)。

深腹罐、深腹盆,三足盆。

专用洒器觚(姑)’爵,盉(和)等30多种。

图案上盛行粗绳纹,内壁施加麻点冶炼业。

古史记载了夏“以铜为兵”。

当时的青铜器物有铜凿,铜锛,铜椎,小铜铃.铜鱼钧,铜箭头等,夏禹用铜铸成9个大鼎,以示统辖全国9州的的宝器。

当时陶制的羊头、龟、蛤蟆、浅刻有美观的花纹.小巧耐用以骨贝作为中国人类最早的古货币,夏禹王建造的夏王官总面积选一万平方米,整个夯土的台的基呈正方形,城廓由夯土筑成,最厚处达四米以上。

土墙由木骨结构.分设有殿堂,庭院,廊庑,大门。

中国人类史上最早夏王宫的建造,是中原农业部族古羌人劳动创造世界的智慧结晶,是夏禹王领导的伟绩。

《夏禹王治水》的历史故事影响深远,在羌民中家喻户晓,代代相传。

在上古洪水潮天的年代,四川西部羌人山区出了个很有本事的治水英雄,名叫禹。

父亲叫鲧,老婆叫嘎.鲧在朝廷做事。

那时候,天下没有河。

成都川西坝子一带是大泥水塘子。

一天帝王叫鲧治水。

鲧在各地筑土墙防水。

冬天修起,夏天涨水一冲就垮了。

年年修,年年垮。

治了九年水都没有成功.帝年一气之下把鲧杀了。

要把鲧的全家杀光,一直杀到天菩萨门口。

天王说:“你杀鲧和嘎,他家不是绝了种吗?禹这娃娃脑壳大,肩膀宽,耳朵搭齐肩膀,我看有点本事,弄他去治水可能有办法。

如果治不了水,连我女儿嘎一齐杀吧。


禹上路治水去了。

嘎追上禹后在禹的手杆上甩竹签写八个字“横直抽心,逢湾取直”。

对禹说:“八个字你要天天读,背得滚瓜烂熟才行哩。

”那时候没有铜锤铁锤,都是些棒榫棍棍,石头块块的,就靠棒棍石块作工具治水.嘎不久在家里生了个儿子,禹走过家门听见儿子哇哇哭都没有进屋看一下。

一直在
外治水九年,开头等治三年,共十二年。

禹疏通了九河后才回家。

帝王到五里外迎接禹,帝王说:“你治了九条河,天下的洪水被你治服了,我这个帝王你来当,你为君,我为臣。

禹就当了帝王,称夏禹王。


羌王夏禹治水功绩在古籍《史记·夏本纪》、《左传》、《国语》,《孟子》、《山海经》,《吕氏春秋》等各代史错中都有记载。

“大禹子孙遍中华”是后人对夏禹亡功绩的最好评说,是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实。

夏禹王晚年到南方各地巡视,考查各诸侯政绩,过世在渐江绍兴县.据《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记载,夏禹王死后葬于会稽(浙江绍兴),六世夏王少康封庶子勾践于越,专门掌管禹的祭祀.《竹书纪年》载,从禹王到末帝夏桀共历政四百七十二年。

责任编辑:格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