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说》导学案a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雨说》导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雨说》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课文《雨说》的作者、背景和写作背景。
2.理解课文的主题与情感,掌握其中的重点段落和语言表达技巧。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评价其中的文学价值。
二、课文背景1.作者介绍《雨说》是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中的一篇优秀散文,作者为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中具有重要地位的作家之一。
她的代表作有《呐喊》、《生死场》等。
2.写作背景《雨说》是萧红于1934年创作的,当时她处在生活的低谷,情感受到极度的抑郁与孤独。
在这种气氛下,她对自然抱有一种特殊的敬畏和感悟之情,将内心的情感与自然之美完美融合在了文中。
三、课文分析1. 主题与情感本文描写了一场雨的来临和离去,在细致的描写中蕴含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寻求心灵自由的情感,独特的风格扣人心弦,从而达到了触人心灵的感染力。
2. 语言表达技巧1.描写的独特性:用亲切而倾慕的眼神看待自然,将自然之美从平常的角度中发现,从中领悟出大悲价值。
2.情感的表现:通过对自然的描述,抒发内心的情感,让读者处于一种自然愉悦的情感中,让学生感受到自然的美好之处。
3.方式的处理:通过在文章中加入对琴声的描写,使得雨声和琴声相互交融,形成一种圆满的气氛,从而达到层次感和跌宕起伏的情感推进。
3. 文学价值本文所描述的对自然的感悟,给人以深深的思考,而且展现了萧红独特的写作风格与特点。
对于学生而言,这种情感的表达,能够启迪其文学修养的飞跃,真正从中品味到文学的魅力。
四、课堂练习1.小组讨论,如何使用含蓄而深刻的语言表达来描述我们身边自然之美。
2.在阅读文章时,仔细观察文章中用到的修辞手法,分别列举并说明其中的作用。
3.使用所学知识分析本文的结构、体裁和主题,了解文学的创作要素以及应用与批评。
五、本堂课作业分析自己身边最喜爱的自然景观,通过文字语言的表达,将其描述得淋漓尽致,并附上自己的感悟与想法。
以上就是本次《雨说》导学案的内容,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课后我们也要不断加强阅读与诠释的训练,让学生逐渐熟悉人文积淀中蕴含的精神和力量,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感受并品味自然与人类之美,深刻理解文学与人文的真正魅力。
九年级上册第一元第2课《雨说》导学案

第一课时一、知识梳理1、走进作者2、文体常识现代诗二、字词积累1、重点字禁锢(gù)留滞(zhì)喑哑(yīn)喧嚷(xuān)温声细语(wēn)洗礼(xǐ lǐ)田圃(pǔ)蓑衣(suō)襁褓(qiǎng bǎo)街衢(qú)润如油膏(gāo)2、多音字种:(zhǒng)种子(zhòng)种植调:(diào)曲调(tiáo)调整斗:(dǒu)斗笠(dòu)斗争哑:(yǎ)哑迷(yā)哑哑学语3、形近字蓑:(suō)蓑衣锢:(gù)禁锢衰:(shuāi)衰老痼:(gù)痼疾喧:(xuān)喧闹谣:(yáo)歌谣暄:(xuān)寒暄摇:(yáo)摇晃煊:(xuān)煊赫徭:(yáo)徭役萱:(xuān)萱草遥:(yáo)遥远愔:(yīn)愔惜缕:(lǚ)丝缕谙:(ān)谙练褛:(lǚ)褴褛暗:(àn)黑暗搂:(lǒu)搂住喑:(yīn)喑哑楼:(lóu)楼房镂:(lòu)雕镂4、重点词①田圃:田地和园圃.②喧嚷:喧哗,大声吵闹.③洗礼:基督教接受入教者举行的一种宗教仪式.④襁褓:包裹婴儿的布或被.⑤温声细语:用温和的声音轻轻地说话.⑥润如油膏:形容土地肥沃;细腻光滑得像油,像脂肪涂抹的一般。
5、词语辨析“喧闹”、“喧嚷”、“喧嚣”、“热闹”的区别“喧闹”,声音大而热闹,多用于市场、会场、戏院等公众场合或节日,如十分喧闹,锣鼓喧闹。
“喧嚷”,许多人大声喊叫,如人声喧嚷,一阵喧嚷。
“喧嚣”,叫嚣,可指人的嚣张,如反人民的宣传,一时喧嚣起来;又可指一般的声音杂乱,如喧嚣的车马声等。
“热闹”,表示人多,心里比较喜欢。
三、整体感知概括各部分内容第一节:春雨到来之前的序幕。
第二节:春雨到来。
(自述,拟人化描绘。
)第三节:雨嘱咐孩子们不要拒绝它的到来。
第四节:雨向孩子诉说它的使命。
雨说 导学案

第一单元第二课《雨说》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整体把握诗意。
用一、两句话形容你初读的感受,通过联想你从诗中读到了怎样的画面,你觉得诗中的“雨”是怎样的形象。
把你初读的印象说出来与老师同学分享。
(重点)2.解读诗篇的结构。
想一想,诗歌的题目为什么叫《雨说》?诗中出现了几次提示语“雨说:”,这些提示语在诗中起什么作用?把诗再默读一遍,看看诗歌描绘了几组图画?是怎样的图画?(重点)3.品味诗的语句。
划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同时圈出你不理解的地方,准备向老师或同学质疑。
(难点)4.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重点)5.总结本课学习收获。
说出(或写下)你学了这首诗之后的收获。
可以是感情上的,也可以是学习方法上的,还可以是知识积累方面的。
二、阅读提示:1. 作者郑愁予,现代诗人,原名郑文韬,祖籍河北,1933年出生于山东济南。
1949年随父亲去台湾。
1956年参与创立现代诗社。
1958年毕业于台湾中兴大学法商学院。
1968年赴美留学。
1970年入爱荷华大学英文系创作班,获艺术硕士学位。
出版诗集有《梦土上》、《衣钵》、《窗外的女奴》、《郑愁予诗集》等。
诗人在80年代曾多次选为台湾各文类“最受欢迎作家”,名列榜首。
在台湾诗坛郑愁予被称为“中国的中国诗人”,曾获多项文学奖。
郑愁予现旅居美国,为“现代诗社”成员,任耶鲁大学东亚文学系教授。
在创作上,他把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与西方现代派的表现技巧融为一体,创造出自己的风格.2.关于结构:诗中的提示语起着转换画面,开启意蕴的过渡作用,以这些提示语为界可以发现作者所精心安排的一幅幅美妙图景。
3.关于语言的品读:找出描写得形象生动的生活画面、体会意蕴深刻的句子、发现那些用得十分贴切的字词、领会诗中用到的修辞手法及其妙处。
如果你能由诗句联想到你所读到过的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名句,那说明你的欣赏水平上了一个台阶。
4.关于读诗的方法:可以从画面联想、结构分析、语言品味、朗诵再现诗歌情意等方5、背景郑愁予不愧是一位杰出的抒情诗人,但他的诗和他的为人始终给人一种神秘感。
2、《雨说》导学案(学生版)

2、《雨说》导学案(学生版)设计人:金云审核人:班级:学生姓名:【教材分析】本文的作者是郑愁予,《雨说》是于1979年写成的,此时诗人虽身在美国,却心系祖国,以满腔的热忱关注祖国儿童的成长,表达了对祖国未来真诚的祝福。
诗人从小在炮火中长大,他深切体味过战争的苦难和流浪的辛酸,所以他更珍视童心的天真烂漫,也更能懂得“关爱”对童年的意义。
诗中“雨”成了温柔亲切的爱的使者,正寄寓了诗人真诚的希望。
【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交流诗歌清新明朗、节奏欢快的语言。
2、通过学习作者对春雨形象的描绘和歌颂,领悟作者对儿童的关爱之情。
第一课时一、【自主学习】1、读准下列字的音:田圃.()禁锢.()留滞.()喑哑..()蓑.衣()斗笠.()襁褓..()润如油膏.()2、分节请学生范读,教师指导朗读。
(语调:如第一节应读得急切,表达出对春雨的企盼之情;第二节应读得轻柔、温和,以示“雨”之关爱;第五节可读得欢快一些,传达喜悦之情;第八节应读出高昂之气,把全诗感情推向高潮;第九节读出欣慰之情,显示全诗的主旨。
停顿:如“等待久了的/田圃跟牧场”“当/田圃/冷冻了一冬/禁锢着种子”重音:如“我呼唤每一个孩子的乳名又甜又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要记着,你们嘴里的那份甜呀,就是我祝福的心意”加点的词要重读。
整首诗的朗读情调应该是轻快,喜悦,蓬勃向上,充满活力的。
)3、教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美读并思考:(1)说说诗作是第几人称写作?是什么修辞手法?(2)副标题为什么取做“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二、【合作探究】【展示交流】(一)小组合作,学习1-5节,讨论以下问题。
1、雨是在什么情况下来到大地的?2、雨的到来为大地带来了什么变化?3、小结:在1-5节中我们感受到雨是怎样的一个形象?三、【点评小结】对诗歌的理解要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
四、【达标检测】有感情的熟读诗歌,选择你喜欢的句子背一背。
第二课时一、【自主学习】熟读6-8节,思考以下问题。
人教版九年级第2课《雨说》导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第2课《雨说》导学案《雨说》导学案【学习目标】1.能够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能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2.通过学习作者对春雨形象的描绘和歌颂,领悟作者对儿童的关爱之情3.学习拟人、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体会它们在形象塑造、表情达意中的作用。
【学法指导】《雨说》以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春雨以说话能力,采用第一人称与儿童对话,塑造了一个温柔亲切的“爱的使者”的形象。
全诗洋溢着轻松愉快、清新活泼的气息。
学习这首诗,大家应该多读,使朗诵声情并茂,体会诗歌的魅力,感受春雨的美好。
【学习过程】一、预习导学1.查字典,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并读一读。
田圃 ( ) 禁锢( ) 留滞( ) 喑哑( )( ) 襁褓( )( )2.解释下列词语:寒浅留滞喑哑襁褓忍冬洗礼3.了解作者郑愁予以及写作背景。
4.朗读课文二、三遍,要求读音正确、流利。
想一想,雨“说”了哪些话?请你在文中用横线标出。
5.通过以上预习,把你阅读时的困难、疑惑写在下面,课堂交流。
2《雨说》导学案 - 常青树 - sxyqjmh的博客2《雨说》导学案 - 常青树 - sxyqjmh的博客二、学习研讨(一)导入。
(二) 听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美读并思考:雨说的话主要表达了什么意思。
(三)合作探究,品味鉴赏。
1、初读课文,质疑问难。
提出自己的疑问。
2、再读课文,品味语言。
找出课文中三至五个你认为精彩的拟人句,品味它们的表达效果。
3、归纳总结。
试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归纳文章的主题。
(四)比较阅读,鉴赏提升读杜甫的《春夜喜雨》,比较作者的感情。
春夜喜雨[唐]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1)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请你谈出对“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理解。
三、布置作业,完成练习。
课外收集描写“雨”的诗句。
《雨说》导学案

《雨说》导学案时间:2013—5—8 编制人:王芬审核人:备课组长审批人:田涛2《雨说》导学案班级:姓名:小组: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学习重点】1、理解意象,把握本诗的主题,感受作者饱含的真情【自主预习案】【知识链接】郑愁予原名郑文韬,1933年出生于山东济南代表作有《错误》、《水手刀》等,大多以旅人为抒情主人公,被称为“浪子诗人”现旅居美国,为“现代诗社”成员,任耶鲁大学东亚文学系教授1、查字典,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并读一读田圃()禁锢()留滞()喑哑()蓑衣()斗笠()襁褓()润如油膏()3、标题为“雨说”,那么,雨说了些什么呢?请你在文中用横线标出【课内探究案】合作探究1-5节1、在第一节到第五节中出现过哪些景物?2、雨是在什么情况下来到大地的?3、雨的到来为大地带来了什么变化?4、雨让大地生气勃勃,那么在诗人笔下,雨是什么样子的?【温馨提示】【从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方面用精彩的语句来描述(可以结合“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和朱自清的《春》中描写春雨的内容)】精读品析6-8节1、雨的家乡在哪里?它是怎么长大的? 领会“白云”和“笑着”的深刻含义2、雨做了这一切,它的来意是什么? “教你们勇敢地笑”的含义是什么?3、第三部分描写了柳条儿、石狮子、小燕子、旗子见到春雨后“笑”的场面,运用什么修辞手法?4、如何理解“只要旗子笑,春天的声音就有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这句话?探究质疑最后一节1、最后一节诗中哪些词句暗示了雨的命运?2、雨的祝福是什么?如何理解?3、你感觉诗中的“雨”是个什么样的形象?【目标检测案】1、下列关于《雨说》这首诗的内容和艺术手法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首诗借“春雨”的真情诉说,表达了诗人对中国大地上生活的孩子们的温柔亲切的爱意,以及希望孩子们自由快乐地亲近自己、无忧无虑地快乐生活的诚挚祝福B.这首诗采用拟人手法,亲切感人,, 切合儿童心理,易于打动孩子们的童心C.这首诗语言亲切、清新自然,给人以温柔亲切之感,便于儿童阅读和接受D.诗中“雨说,我来了,我来了就不再回去/当你们自由地笑了,我就快乐地安息”,这句诗表现了“春雨”为自己的奉献而喜悦、满足的心情2、雨,给我们带来了温馨,带来了快乐,带来了甜蜜她教我们乐观的生活,她为我们奉献了一切你想对雨说点什么?【学后反思】【同学们,腹有诗书气自华,李白善诗,成为诗仙,杜甫善诗,成为诗圣,……中国是诗歌的国度,泱泱诗国的甘露,滋润了无数中华儿女,也滋润了一位诗风雄奇的伟大诗人。
雨说导学案

B. 诗人借雨之口,表达了对中国儿童成长的期望和关注。
C. 诗歌的语言生动、活泼,充满了童真和童趣。
D. 诗歌的主旨是表达对雨的喜爱和赞美,与儿童成长无关。
三、简答题
1. 请简述《雨说》一诗中“雨”的形象特点。
2. 诗人通过“雨”这一形象,想要传达给儿童哪些信息或情感?
第三段,即“雨说,我来了,我来了就不再回去”。这是诗歌的总结部分,诗人赞颂了春雨为大地、为人们而牺牲自己的无私精神,这也是诗人的创作动机和诗歌的主旨所在。
六、写作手法
《雨说》这首诗采用了多种写作手法,使其充满了艺术魅力和感染力。
这首诗最显著的特点是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诗人让“雨”对孩子们深情地倾诉,使得“雨”成为了一位春天使者的形象,一位鼓励孩子们自由欢笑、勇敢生活的爱的天使。这样的写法不仅赋予了“雨”生命的灵性,还使其具有象征性,更加生动形象地传达出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雨说》这首诗歌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邃的思想内涵,让我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和希望。它让我更加珍惜身边的每一份关爱和每一份成长,也让我更加期待未来的美好。
八、经典语句解读
《雨说》中的经典语句丰富而深邃,这些语句不仅展现了雨的形象和情感,也传达了诗人对儿童的关爱和期望。以下是对其中一些经典语句的解读:
1. “我来了,我走得很轻,而且温声细语的”:这句话通过拟人的手法,赋予了雨以人的特性。雨轻轻地走来,用温柔的声音与孩子们交流,展现出一种亲切和蔼的形象。同时,这句话也暗示了雨的到来是轻轻的、不易被察觉的,但却能给人带来温暖和舒适的感觉。
四、中心思想
《雨说》的中心思想是通过春雨这一温柔亲切的爱的使者形象,表达了作者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的关爱和期望。诗人郑愁予赋予春雨生动活泼的灵气,借春雨之口,呼唤每一个孩子珍惜幸福生活,勇敢地投入生活,锻炼成长。同时,这首诗也赞美了中国传统的“一切为了下一代”的人文精神,强调了儿童应该去感受生活的美好,去体会长者的爱抚,在无忧无虑中幸福成长。
九年级语文上册 2《雨说》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2、《雨说》1.根据汉字写出相应的拼音。
田圃.禁锢.襁褓....喑哑蓑.衣斗笠.留滞.润如油膏.2.解释下列词语。
①寒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留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喑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襁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忍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洗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有感情朗读课文,要求读出重音、停顿、速度、节奏、读出充满希望的情调。
4.利用工具书查找下列文学文化常识,作者简介和时代背景。
郑愁予,现代诗人。
原名郑____,祖籍河北宁河,1933年生于山东济南。
1949年随父至台湾。
毕业于新竹中学。
1956年参与创立现代派诗社。
1958年毕业于台湾中兴大学。
曾在基隆港务局任职。
现旅居美国,任耶鲁大学东亚文学系教授。
15岁发表处女作《____》。
1955年出版第一本诗集《_ ___》。
其诗以旅人为抒情主人公为主,被称为“________”。
5.速读课文,试着回答以下问题,不会的做好标志。
①本篇以《雨说》为题,雨说了些什么,诗人想借此表达什么?揣摩诗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怎样理解“雨”这一形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作者用副标题“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有什么深刻含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你在预习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或者疑惑,请写在下面的横线上,及时和同学交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上)语文高效导学案
课题:2、《雨说》课型:讲读主备:
姓名:班级:
学习目标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能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2.通过学习作者对春雨形象的描绘和歌颂,领悟作者对儿童的关爱之情
3.学习拟人、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体会它们在形象塑造、表情达意中的作用。
一、预习导学
【链接材料】——作者简介:郑愁予原名郑文韬,1933年出生于山东济南。
被称为“浪子诗人”。
现旅居美国,为“现代诗社”成员,任耶鲁大学东亚文学
系教授。
《雨说》是他1979年写成的,诗人虽身在美国,却心系祖国,以满腔的
热忱关注祖国儿童的成长。
诗歌以新颖而鲜活的意象,灵动而多情的语言,抒发
了对儿童浓浓的关爱之情,表达了对祖国未来真诚的祝福。
诗人从小在炮火中长大,他深切体味过战争的苦难和流浪的辛酸,所以他更珍视童心的天真烂漫,也
更能懂得“关爱”对童年的意义。
诗中“雨”成了温柔亲切的爱的使者,正寄寓
了诗人真诚的希望。
1.查字典,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并读一读。
田圃. ( ) 禁锢.( ) 留滞.( ) 喑哑
..( )( )
襁褓
..( )( )
2.解释下列词语:寒浅留滞喑哑襁褓忍冬洗礼
3.了解作者郑愁予以及写作背景。
4.朗读课文二、三遍,要求读音正确、流利。
想一想,雨“说”了哪些话?请
你在文中用横线标出。
5.通过以上预习,把你阅读时的困难、疑惑写在下面,课堂交流。
二、探究展示:
1、自由吟咏,思考诗人寄予“雨”怎样的内涵?
2、齐读第七、八节,品味其中的“笑”。
3、欣赏品味。
(一)细腻精巧的运笔
(1)我的爱心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
(2)有一天,你们吃着苹果擦着嘴/你们嘴里的那份甜呀,就是我祝福的心意。
(二)拟人化的艺术手法
三、练习反馈:
一片槐树叶
纪弦
这是全世界最美的一片,
最珍奇、最可宝贵的一片,
而又是最使人伤心、最使人流泪的一片,
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槐树叶。
忘了是在江南、江北
是在哪一个城市,哪一个园子里捡来的了,
被夹在一册古老的诗集里,
多年来,竟没有些微损坏。
蝉翼般轻轻滑落的槐树叶。
细看时,还沾着些故国的泥土哪。
故国哟,呵呵,要到何年何月何日
才能让我再回到你的怀抱里
去享受一个世界上最愉快的
飘着淡淡的槐花香的季节?……
1954年
1.从全诗看,诗人为什么说这片槐树叶是“最美的”、“最珍奇、最可宝贵的”?
为什么又说它是“最使人伤心,最使人流泪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2.对诗的第一节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A.开头两行落笔见情:赞美之情,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并以三个“最”字叠
用,层层推进,增加了感情的强度和浓度。
B.第三行由“而”字急转,情感的流程由赞叹变为伤感,由欣喜变为悲泣。
为
了表现这种乐中之苦、喜极之悲,诗人以两个“最”字重叠加以强化,构成了全
诗情感的基调。
C.第四行“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槐树叶”,初步展示全诗的中心意象,
点明诗人感情的触发物,并由此引出下一节所要表达的更深情感。
D.这四句采用白描手法,从外形和意蕴两方面对“一片槐树叶”作了集中的描
绘,突出了全诗的中心意象,加强了感情渲染。
3.“忘了是在江南、江北/在哪一个城市,哪一个园子里捡来的了”两句,既是
实写又是虚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第三节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句再次点明“槐树叶”,它“蝉翼般轻轻滑落”,既表现槐树叶轻而且
薄,也抒写了主人公小心翼翼、倍加爱护的心态。
B.“沾着些故国泥的土”的槐树叶,使诗人感情激荡,禁不住用了“故国哟”
的呼告语,再以“呵呵”的叹词强调,从而把全诗的感情推向了高潮。
C.结尾一句和首句呼应,从视觉再一次写槐叶,加强了诗的感染力,完成了
全诗中心意象的整体构造,意味深长,给读者留下了充分的想像余地。
D.这一节,一个长句分四行来写,既是为了诗的外在形式的需要,也是为了
表达主人公思乡之情的悠远深长。
5.在下面空格处填上恰当的词语,分别从时间和诗人心理变化的角度概括全诗的思路。
答:时间:□□—□□—□□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