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上 总复习 一二章 2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总复习知识点汇总

七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第一章有理数正数与负数①正数:大于0的数叫正数。
(根据需要,有时在正数前面也加上“+”)②负数:在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前面加上负号“—”的数叫负数。
与正数具有相反意义。
③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0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是唯一的中性数。
有理数1、有理数(1)整数: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整数;(2)分数;正分数和负分数统称分数;(3)有理数: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
2、数轴(1)定义:通常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数,这条直线叫数轴;(2)数轴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3)原点:在直线上任取一个点表示数0,这个点叫做原点;(4)数轴上的点和有理数的关系: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出来,但数轴上的点,不都是表示有理数。
3、相反数: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
(例:2的相反数是-2;0的相反数是0)4、绝对值:(1)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数a的绝对值,记作|a|。
从几何意义上讲,数的绝对值是两点间的距离。
(2)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
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有理数的加减法。
有理数的乘除法①有理数乘法法则: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②有理数除法法则: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两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0除以任何一个不等于0的数,都得0。
有理数的乘方1、求n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幂。
在a的n次方中,a叫做底数,n叫做指数。
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
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0的任何次幂都是0。
2、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法则:先乘方,再乘除,最后加减;同级运算,从左到右进行;如有括号,先做括号内的运算,按小括号、中括号、大括号依次进行。
3、把一个大于10的数表示成a×10的n次方的形式,使用的就是科学计数法,注意a的范围为1≤a <10。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第一二单元总结复习及练习

第一、二单元阶段性复习第一章 有理数1.大于0的数叫做正数, 大于0的数前面放上负号“—”叫做负数。
0既不是正数, 也不是负数。
正整数、零、负整数统称为整数, 正分数、负分数统称为分数, 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
⎪⎪⎪⎩⎪⎪⎪⎨⎧⎩⎨⎧⎪⎩⎪⎨⎧⎭⎬⎫负分数正分数分数负整数自然数零正整数整数有理数 2.规定了原点、单位长度、正方向的直线叫做数轴。
如果两个数只有符号不同, 那么其中一个数为另一个数的相反数, 也称这两个数互为相反数。
0的相反数是0。
3、在数轴上, 表示互为相反数(0除外)的两个点, 位于原点的两侧, 并且到原点的距离相等。
4、一个数在数轴上对应的点到原点的距离叫做这个数的绝对值。
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
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绝对值相等。
即|a|=⎪⎩⎪⎨⎧<-=>0,0,00,a a a a a4.在数轴上表示的两个数, 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正数都大于0, 负数都小于0, 正数大于负数。
两个正数比较大小, 绝对值大的数大;两个负数比较大小, 绝对值大的数反而小。
第二章 有理数的运算1.同号两数相加, 取与加数相同的符号, 并把绝对值相加。
异号两数相加, 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 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一个数同0相加, 仍得这个数。
加法交换律: 两个数相加, 交换加数的位置, 和不变。
3、加法结合律: 三个数相加, 先把前两个数相加, 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 和不变。
2.减去一个数, 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两数相乘, 同号得正, 异号得负, 并把绝对值相乘。
任何数与零相乘, 积为零。
有多个不为0的有理数相乘时, 可以先确定积的符号, 再将绝对值相乘, 若其中一个乘数为0, 则积为0。
若两人有理数的乘积为1, 就称这两个有理数互为倒数。
乘法交换律: 两个数相乘, 交换因数的位置, 积不变。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 第一、二章读图综合(含答案)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二章读图综合一、选择题读右图,完成下列1~2题1.图中表示南北半球界线的是( )A.0°经线B.0°纬线C.20°W经线D.160°E经线2.图中M点的经纬度分别是( )A.40°N,20°E B.23.5°N,0°C.40°S,20°W D.23.5°N,40°E前旗四中地理社团的同学们分别于四个节气当天正午时分测量了学校旗杆影子的长(如图a),图b是其中某天测量并绘制的学校平面图。
据图回答3~4题3.图a表示的四个节气与图b中旗杆影子搭配正确的是( )A.冬至日—甲B.夏至日—乙C.秋分日—丙D.春分日—丁4.测量图b中旗杆影子的日期与地球公转位置最接近的是( )A B C D读右图地球公转示意图;据图回答5~6题5.6月20日时,地球大致位于( )A.A点附近B.B点附近C.C点附近D.D点附近6.在地球由A点运动到B点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北京昼渐长,夜渐短②北极地区极昼范围越来越小③北京校园每天正午时刻树影越来越短④北京同学身上穿的衣服越来越保暖7.根据大陆漂移说的基本观点,下列三幅图排列正确的是( )A.①→②→③B.②→③→①C.①→③→②D.③→②→①人们总是这样形容欧洲这座雪山, “阿尔卑斯——滑雪者的终极梦想”,读图回答8~9题8.阿尔卑斯山脉的形成与板块运动密不可分,与阿尔卑斯山脉的形成密切相关的板块是( )A.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B.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C.印度洋板块与美洲板块D.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9.小明根据所学的板块知识,对阿尔卑斯山脉及其周围的地理事物进行了大胆猜测,下列观点错误的是( )A.地中海将会逐渐缩小B.非洲和欧洲将会连成一体C.地中海、阿尔卑斯山区多地震D.阿尔卑斯山脉将不再发生变化下图为东西半球示意图,读图回答10~12题10.七大洲中跨纬度最多的大洲是( )A.① B.③ C.⑤ D.⑦11.四大洋中面积最小的大洋是( ) A.a B.b C.c D.d12不属于①与③两大洲之间的界线的是( )A.乌拉尔河B.苏伊士运河C.土耳其海峡D.乌拉尔山脉读下图,回答13~14题13.图中数字与相应的大洲名称不对应的是( )A.①—亚洲B.②—非洲C.③—大洋洲D.④—南极洲 14.图中所示大洲跨经度最广的是( ) A.① B.② C.③D.④15.上图中表示岛屿的数字序号是( ) A.① B.② C.③D.④读上图,回答16~17题 16.0°经线穿过的大洋是( )A.北冰洋、太平洋B.北冰洋、大西洋C.太平洋、大西洋D.北冰洋、印度洋 17.下列大洲中,全部位于北半球的是( )A.欧洲、北美洲B.非洲、南美洲C.亚洲、大洋洲D.欧洲、亚洲 二、读图综合题18.认识经线和经度、纬线和纬度 第15题第16~17题纬线是一个圆圈,指示方向,从赤道向两极长度逐渐。
2024年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复习提纲知识点汇总

七年级地理上册复习提纲第一章、地球与地图一、地球和地球仪(一)地球的形状、大小 1、地球的形状:球体。
(证据:麦哲伦环球航行等) 2、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4万千米)、 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二)地球仪在地球仪上(右图)找出地轴、北极、南极、赤道,辨别经线、 纬线)1、纬线和经线(“横纬竖经”) 长度 方向形状 纬线 赤道最长,向南北两极逐渐缩短 指示东西圆经线一样长指示南北 半圆2、纬度和经度范围0° 划分 度数增加方向纬度 0°—90°(低纬:0-30度;中纬:30-60度;高纬:60-90度) 赤道 北纬(N ) 往北 南纬(S ) 往南 经度0°—180°本初子午线东经(E ) 往东 西经(W )往西3、南北半球划分界限:赤道;以北为北半球;以南为南半球。
东西半球划分界限:20°W 和160°E 组成的经线圈。
4、经纬网定位5、五带”的划分(读图熟记:五带的名称、分界线,现象。
)A 50°40° 30° 40° 60° 80°由经纬网图可知:A 点的纬度40°N ;经度60°E 。
位于北半球(南、北),东半球(东、西)。
高、中、低纬度归属中纬度。
“五带”归属北温带。
地轴北极南极经线赤道(纬线)将下图中地球仪按地球自转方向转动,面向地球仪,应用手向右拨动地球仪,最迟从我们视线中消失的是D 点。
(三)地球的运动 1、自转和公转绕转对象 周期 方向产生的地理现象自转 地轴 1天 自西向东(北逆南顺) 昼夜更替、时间差异、日月星辰东升西落。
公转 太阳1年自西向东季节的变化、五带的划分、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正午太阳高度:夏季大于冬季)2、公转(以北半球为例,结合地球公转示意图) 节气日期太阳直射 点位置 昼夜长短 ③春分 3月21日前后 赤道全球昼夜等长④夏至 6月22日前后 北回归线 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圈内极昼南半球昼短夜长,南极圈内极夜 ①秋分 9月23日前后赤道全球昼夜等长②冬至 12月22日前后 南回归线 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圈内极夜南半球昼长夜短,南极圈内极昼(1)在“地球公转示意图”中画出公转方向。
七年级上生物总复习知识要点

七年级上册背诵条目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第一章认识生物第一节生物的特征1、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
2、生物的特征包括: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生物能进行呼吸、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生物能生长和繁殖、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第二节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3、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
4、归类方法:按照形态结构分,将生物归为植物、动物和其他生物三大类;按照生活环境,将生物划分为陆生生物和水生生物等;按照用途,将生物分为作物、家禽、家畜、宠物等。
第二章了解生物圈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5、生物圈:地球上所有生物与其环境的总和。
6、生态因素: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非生物因素包括阳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指的是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7、生物与生物之间最常见的是捕食关系,还有竞争、合作、寄生等关系。
8、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影响和改变着环境。
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9、生态系统: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
10、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分别有三大组成成分: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11、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
起始环节是生产者,若狐吃兔,箭头朝向狐。
12、食物网: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他们彼此交错连接,形成食物网。
13、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所以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的有毒物质积累得越多。
14、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表现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但是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第三节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15、生物圈的范围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岩石圈的表面。
(完整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总复习资料

七年级上册语文总复习资料第一单元一、知识结构第1课《春》(一)文学常识作者朱自清,字佩弦,散文家、诗人、学者(称谓),著名的散文有《背影》《荷塘月色》.(二)文章主题:作者通过描绘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草木花争荣的景象,赞美了春的创造力,激励人们珍惜大好时光、辛勤劳作、奋发向上,抒发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三)结构:1、盼春:①段表达方式是抒情,表达作者急切盼望春到来的心情。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赋予春天人的感情,它好像懂得人们的期盼,使人倍感亲切。
奠定了全文清新愉悦的抒情基调。
2、绘春:②段-—⑦段②段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宏观勾勒,绘春的总轮廓.)③段春草图。
④段春花图。
⑤段春风图。
⑥段春雨图。
⑦段迎春图。
{描写具体,绘春}3、⑧段赞春:新(新生)、美(美丽)、力(活力)(四)多个角度多种手法描绘景物.春草图-—颜色,质地,长势,侧面烘托(人在草地上的活动)春花图——颜色,味道,虚实(虚:联想到春华秋实)、动静、高低春风图——触觉,味道,听觉(从触觉写春风的柔和,从嗅觉写春风的芳香,从听觉写春风的悦耳,这就把本来无形、无味、无色的春风写得有形有味、有情有感。
)春雨图-—从静景写到动景,从物写到人,从近写到远.近景写春雨的滋润,用远景烘托春雨之夜的静谧。
其中“静默”:运用拟人的修辞,传达出春雨中安静和平的气氛,着力渲染了春雨沐浴的温馨。
迎春图--侧面烘托3。
课文结尾的三个比喻各自成段,它们的顺序能颠倒吗?如果把这三个比喻合为一段,表达效果会有什么影响?不能颠倒。
从刚刚落地的娃娃到小姑娘,再到健壮的青年,形象地点明了春的成长过程。
三个比喻各自成段,更能强调春的不同的生长过程,抒发作者强烈地赞美春天的真挚感情。
五、知识延伸有关“春"的诗句1.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唐·贺知章《咏柳》)2.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地理七年级上期末复习课 第1、2章

要点三 七大洲、四大洋
1.特殊纬线穿过的大洲: 赤道穿过的大洲:非洲、亚洲、大洋洲、南美洲; 北回归线穿过的大洲:非洲、亚洲、大洋洲、北美洲; 南回归线穿过的大洲:非洲、大洋洲、南美洲; 南极圈穿过的大洲:南极洲; 北极圈穿过的大洲:欧洲、亚洲、北美洲。
2.特殊经线穿过的大洋: 0°经线穿过的大洋:北冰洋、大西洋; 90°E经线穿过的大洋:北冰洋、印度洋; 90°W经线穿过的大洋:北冰洋、太平洋; 180°经线穿过的大洋:北冰洋、太平洋。
【解析】选B。本题考查大洲的概况。世界上跨经度最广的大洋是北 冰洋;依据板块运动学说,①太平洋将缩小,②大西洋将扩大;跨四 个半球的大洲有亚洲和大洋洲,跨四个半球的大洋有大西洋和太平洋; 非洲与亚洲的陆上分界线是苏伊士运河。
【备选要点】 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
1.大陆漂移假说: 运用大陆漂移假说可以解释的地理现象。 (1)非洲和南美洲古老地层的相似。 (2)南极洲发现的大量煤炭。 (3)澳大利亚大陆物种的原始、古老与特有性。
【拓展归纳】 (1)七大洲中非洲被南、北回归线和赤道穿过,是世界上热带面积最 广的大洲;亚洲被赤道、北回归线、北极圈穿过,是世界上跨纬度最 广的大洲;南极洲被南极圈穿过,被所有经线穿过,是世界上位置最 南、纬度最高、跨经度最多的大洲。 (2)四大洋中,北冰洋被所有经线穿过,是世界上跨经度最广的大洋。
要点二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注意: a.若等高线闭合,数值从中间向四周逐渐升高,则为盆地。 b.陡崖处适合攀岩运动。 c.山谷处易发育成河流,发生泥石流灾害。
1.等高线的特性: (1)同一等高线上任何一点高程都相等。 (2)等高线均为连续、闭合的曲线。 (3)等高线一般都不相交、不重叠(陡崖处除外)。 (4)等高线疏密反映坡度缓陡:等高线越稀,则坡度越缓;等高线越 密,则坡度越陡。
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章生物复习

第四节:细胞的生活
• 一、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 • 1、细胞内的物质有:无机物和有机物。 • 无机物:水、氧、无机盐等(分子小,不含碳的 物质) • 有机物: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等(分子大, 含碳的物质) • 2、细胞膜的作用:控制物质的进出。 • 3、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线粒体,叶绿体(植 物细胞才有叶绿体)
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 一、什么是生态系统?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 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 • 一片森林,一块农田,一片草原,一个湖泊,一条 河流等都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 • 二、生态系统的组成: • 生物部分 生产者——植物 • 消费者——动物 • 分解者——细菌和真菌 • 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水、温度等
第二章 了解生物圈 第一节:生物圈与环境的关系
• 一、什么是生物圈? • 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与其环境的总和就叫生物圈 二、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 做生态因素 三、生态因素有: 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等 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
四、探究实验: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
• • • • • • 探究的过程: 1、提出问题: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吗? 2、作出假设 :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 3、制订计划 :设计对照实验。 4、实施计划 :做实验,观察、记录 5、得出结论 :光能影响鼠妇的生活,鼠妇 适宜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 6、表达和交流
• • • • • • • • 1.草原生态系统 2.湿地生态系统 3.海洋生态系统 4.森林生态系统:有“绿色水库” ,“地球之肺”
之称
5.淡水生态系统 6.农田生态系统 7.城市生态系统 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地球上最大的生 态系统,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保护生物圈, 人人有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系统的定义、组成 什么是食物链、食物网 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如何? 生态系统中物质、能量流动特点 生态系统的种类,最大的生态系统
【典型习题】
近年来,我国南方某些沿海地区,一种原产南美洲的叫做 薇甘菊的“植物杀手”悄悄的登陆了,在气候温暖、雨量充沛 的条件下迅速蔓延开来。没过多久,美丽丘陵和原野,很快就 长满了薇甘菊。这些入侵者茂密的藤蔓缠绕或覆盖住当地植物, 夺走本应该属于当地植物的阳光和养料,使当地植被受到严重 破坏。 (1)在此资料中,薇甘菊属于影响当地原有植物生活的环境 因素中哪种因素? 生物因素 (2)薇甘菊与当地原有植物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竞争关系 (3)薇甘菊在我国南方某些沿海地区迅速蔓延,称为“植物 杀手”,说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什么? 生物既适应环境,又影响环境。
复习: 7上 一章 认识生物 二章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学习目标 1、举例说出生物的基本特征。 2、举例说出水、温度、光等是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 3、举例说出生物和生物之间密切的关系。 4、阐述生态系统的组成。 5、列举不同的生态系统。 6、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7、举例说出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累积。 8、阐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9、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活动一:
1. 根据下列问题,阅读回顾教材2---14页内容,边看边将知 识点整理在本子上,先整理完的背诵。预计5分钟 2.同桌之间互相提问 3.师生互相补充,老师检测。
生物的基本特征(六点): 生物圈的范围 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六个) 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
活动二:
阅读回顾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材14--22页内容,边看边背诵书中知识点。 预计10分钟
学习思路:
1.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的分类 2.探究实验的实验步骤、关于对照实 验和变量的要求 3.“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探究实 验 4.生物对生物的影响 5.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组长提出问题,组员抢答 教师抽测。
活动三:
1. 阅读回顾教材22--32页内容,边看边将知识点整理在本子 上,先整理完的背诵。预计10分钟 2.同桌之间互相提问 3.师生互相补充,老师检测。 学习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