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学案
【精品】语文版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 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导学案word版

一.知识链接1.走近作者何其芳(1912-1977),现代、、文学评论家。
重庆万州人。
代表诗集有《汉园集》(与人合集出版)、《预言》,散文集《画梦录》等。
2.解读背景何其芳早在 20世纪30年代初,就以绮丽、精致又略带感伤的诗风闻名于世界,在诗艺上造诣很深。
这首诗写于1941年,那正是旧中国艰苦的年代,但在延安,诗人生活在另一个新天地之中,他情不自禁地要歌唱,要为少男少女们祝福。
二.学习目标1.深刻理解诗人对新生活的歌颂与热爱.2.品味朴素、清新、优美、明快的语言,领会诗人丰富的想像与联想三.新知预习1.结合诗句理解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
2.正音属.于()微.风()颤.抖()琴弦.()忧.伤 ( ) 渴.望()3.梳理结构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4.主旨概括四.探究演练。
1.朗读诗歌。
体会其热情洋溢、语言形象、构思新颖的特点。
要求:把握节奏,突出重音。
2.如何理解本文的题目的含义?3.作者所歌唱的事物与少男少女们有什么共同点?少男少女为什么值得歌唱?他们给诗人的思想带来了什么变化?4.理解下列诗句中带点部分的意蕴。
我歌唱那些属于未来的事物.....。
我歌唱正在生长的力量.....不管它象一阵微风....。
....,或者一片阳光五.拓展提升从意境、语言、节奏、构思中任选两个方面,对本诗歌的艺术特色加以品析。
六.知识整理与反思七.成果检测1.读拼音写汉字,或给汉字注音。
Kěwàng qín xían 颤抖....微风2.少男少女给诗人带来了哪些变化?。
我为少男少女歌唱学案

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学习目标:1、朗读全诗,理解诗人对新生活的歌赞与热爱。
2、品味朴素、清新、优美、明快的语言,领会诗人丰富的想像与联想。
过程与方法3、探讨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在诵读中品味诗歌丰富的想像、精妙的修辞、朴实的语言。
情感态度价值观4、体会诗人炽烈的感情,培养学生奔放快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引导学生柚生活,热爱生活。
自学指导:阅读何其芳的这首诗,首先要注意从诗的意象创造的总体氛围中j把握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和它所要启迪读者的东西。
其次,要注意诗中比喻的内涵,避免理解上的实指性。
例如“我歌唱早晨,/我歌唱希望”、“所有使我像草一样颤抖过的/快乐或者好的思想”,“不管它像一阵微风/或者一片阳光”。
这些寓抽象于形象的比喻说法,都宜运用想像和联想去体会,才能真正理解诗人对新世界新生活的热爱与赞美。
最后,还要读出诗歌的节奏,品味诗歌清新优美的语言。
这首诗语言朴素、清新、优美,音节自然和谐。
诗人几乎不用华丽的词藻,用的都是极朴素的语言,但由于表情达意上的恰到好处,行文上的明快流畅,使这些朴素平凡的语言显示出清新和优美。
阅读时要注意认真领会,读出感情,读出节奏,读出内涵。
教学流程:1、结合背景介绍,思考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诗中是怎样来表达?(指导学生疏理本诗的构思思路)纵情欢歌,振起全篇——放飞歌声,放飞理想——极抒衷肠,极抒向往。
思考诗人抒发的情感,并用恰当的语言概括。
合作探究:3、学生展开竞争,加快背诵速度,提高诵读兴趣。
快速背诵课文,找出背诵规律。
流程二:合作探究:一、赏析诗句。
诗中哪些句子表达了诗人热爱青年、热爱生活的炽热情感?这些句子运用了哪些意象,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提示:以小组形式合作分析,找出具体的诗句进行揣摩欣赏,讨论诗中的意象在表达情感中的作用及其效果。
指导学生分析:早晨、希望、阳光、微风、从琴弦上等意象,及其构成的意境。
找出具体诗句在小组中探讨分析。
也可互相补充观点或提出不同看法。
15 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_教案

15. 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教学目标1.深刻理解诗人对新生活的歌赞与热爱。
2.品味朴素、清新、优美、明快的语言,领会诗人丰富的想象与联想。
3.体会诗人炽烈的感情,培养学生奔放快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品味形象、鲜明、优美的语言,领会诗人丰富的想象与联想。
教学难点把握本诗的主旨。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通过前几首诗歌的学习,我们已经感知到诗歌形象鲜明、想象丰富、语言精练、形式完美的特点,诗歌确实是文学女神桂冠上璀璨的明珠。
何其芳的《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是一首热情奔放的青春之歌,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这首诗,来感受诗中那澎湃的热情。
二、介绍作者及诗歌写作背景何其芳,四川人。
早在学生时代就从事诗歌创作,20世纪30年代初就以绮丽、精致又略带感伤的诗风闻名于世,有诗集《预言》《夜歌和白天的歌》等。
这首诗写于1942年2月,那是抗日战争时期,正是旧中国艰难的年代,但在延安,诗人生活在另一个新天地之中,他感受到延安军民特别是年轻人焕发出来的蓬勃朝气,对祖国的未来充满美好的憧憬和希望,他从爱祖国爱人民的思想起点出发,唱出这首青春的颂歌。
这首诗,风格清新明快,热情洋溢,极富感染力。
三、指导朗读,感知全诗1.请学生集体朗读这首诗。
要求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2.请学生谈谈自己读后的感觉。
(学生发表看法,可从思想内容方面谈认识,可从创作构思方面作分析,也可从表达效果方面说感受。
教师点拨、引导。
)四、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领悟诗歌的主旨1.提问:“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其中的“少男少女”是什么样的少男少女?是20世纪40年代延安的少男少女。
诗人面向“少男少女”,就是面向祖国的未来,面向民族的希望,他要为祖国的“少男少女们”唱一支歌,是诗人爱祖国、爱人民的思想感情的具体体现。
2.朗读诗歌的第一节,体会领悟。
师生讨论交流:首先交代题目——“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
然后写出歌唱的内容——他们好比“早晨”,好比“希望”,好比“未来的事物”,好比“正在生长的力量”。
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精选10篇)

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精选10篇)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篇一一、目标与要求1.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中心意思。
2.理解第二、三节丰富的想象的作用。
3.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二、教与导设计0学法指导这是一首抒情浓烈的诗歌。
在反复朗读后,体会作者歌唱了什么,为什么要歌唱。
还应思考,第三节体现了诗人丰富的想象力,这种想象力具体表现在哪些诗句中;它对表现诗的中心意思和抒情起了什么作用。
带着这些问题思考着朗读,就能读出感情,读出韵味。
O重点与难点1.本诗创作的背景。
1938年,诗人和好友卞之琳等一道怀着对光明的渴望,奔赴革命圣地延安。
在延安,作者亲眼目睹了根据地人民火热的革命生活,那种快乐、充实、民主的全新生活,使从黑暗的国统区来的诗人,感到中国的希望。
诗人投入到火热的革命生活中,并受到了毛主席的亲切接见。
1942年,诗人满怀激情地写下了这首诗。
2.诗歌赏析。
诗一开头,便指明为少男少女而歌唱,歌唱的对象是“早晨”、“希望”、“属于未来的事物”。
“正在生长的力量”,作者这样快乐地歌唱正是因为他看到了延安充满活力和希望的生活,为生活在延安的少男少女们而感到欢欣、激动。
第二节,作者想象自己的快乐的思想像歌声一样飞向四面八方去感染更多的人。
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第三节,已整30岁的作者仿佛又回到了少男少女的时代,忘记了忧伤,浑身充满着活力和激情、梦想和希望。
而之所以有这样的感受,正是因为延安那种火热的充满希望的新生活的感染。
全诗回荡着歌唱革命生活。
歌唱青春的昂扬旋律。
O问题与方法1.作者为什么要为少男少女们歌唱?因为作者感到生活在延安的少男少女们是幸福的,他们的生活充满青春的活力,显示着勃勃生机,使人想到他们就是新中国的未来和希望。
2.应当怎样理解“轻轻地从我琴弦上积掉了成年的忧伤”?作者三十年代初开始写作新诗,多收集在诗集《预言》里。
从三十年代的诗作看,作者由最初敢于表露对现实的不满和对人间美好的东西的追求,到感到“成人的寂寞”,领略人间的苦辛,诅咒战争,反映了作者关注现实,而又找不到济世的办法。
6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学案

河大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学案 班级: 姓名: 编号:020601教师赠言:再艰苦的生活也会有阳光,是我们屏蔽了心灵的窗户让阳光照不进心里。
6《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识记生字、生词。
(重点)2、反复朗读并背诵全诗,品味诗歌朴素、清新、优美、明快的语言,领会诗人丰富的想象与联想。
(难点)3、体会诗人炽热的感情,培养自己热烈奔放、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自主学习:【文体常识】诗歌是一种主情的文学体裁,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练、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和分别排列的形式来抒发思想感情。
诗歌是有节奏、有韵律并富有感情色彩的一种语言艺术形式,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
【基础积累】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颤.抖( ) 琴弦.( ) 渴.望( ) y ōu 伤( ) 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或根据意思写出对应的词语。
(1)颤抖:(2)四面八方: (3) :迫切的希望。
(4) :忧愁、哀伤。
合作探究:★初读课文1、从内容上看,这首诗属于 诗。
从形式看,它属于 诗。
2、诗歌采用了 、 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思想感情。
★★再读课文3、课文题目中的“我”指谁?“少男少女”又指谁?4、诗的第3节中“微风”和“阳光”代表什么?★★★深度探究5、诗的第1节连用五个“歌唱”,为什么这样写?这样表达对抒发感情有什么好处?6、诗的第4节写自己在这种新事物、新快乐、新思想的感染、熏陶下发生的变化。
它在诗中起什么作用?达标检测:1、下列词语中,书写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琴舷 停留 怯懦B 、颤抖 微风 忧伤C 、渴望 血液 陨石D 、梦想 停留 娇嗔 2、这首诗的感情奔放快乐,积极向上,朗读时应注意( )★A 、语速稍快,语调适当高亢一点。
B 、排比性的诗句,要读得比较有气势。
3、理解填空。
★★(1)在诗的第二节中,诗人把“快乐或者好的思想”比作“ ”和“ ”。
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语文教案

《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2)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3)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2)学会从不同角度欣赏和评价诗歌;(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歌所传达的关爱少男少女成长的美好情感;(2)体会诗歌中倡导的真善美价值观;(3)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朗读与背诵;2. 诗歌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的理解;3.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深层含义的解读;2. 诗歌艺术特色的鉴赏;3. 诗歌创作背景的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诗歌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2)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诗歌解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2)学生举例说明并欣赏诗歌的艺术特色。
5. 拓展延伸:(1)学生发挥想象,创作以“少男少女”为主题的诗歌;(2)学生互相交流、评价,教师给予鼓励和建议。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美学价值和对青少年的关爱。
五、课后作业:1. 背诵并默写诗歌;2. 写一篇关于少男少女成长的故事或感悟;3. 推荐一首关爱青少年成长的诗歌,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合作探讨等方面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2. 诗歌理解评价:通过提问、讨论、写作等方式,评估学生对诗歌主题思想、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的理解程度。
3. 诗歌鉴赏评价:评估学生在欣赏诗歌艺术特色方面的能力,如韵律、意象、象征等方面的分析能力。
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语文教案

《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语文教案第一章:诗歌背景与作者简介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的背景及作者的生平事迹。
2.掌握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1.诗歌的背景介绍:分析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理解诗歌的时代意义。
2.作者简介:介绍作者的生平、创作风格及影响。
3.诗歌结构分析:分析诗歌的结构、韵律、押韵等特点。
教学方法:1.采用讲授法,讲解诗歌背景和作者生平。
2.采用提问法,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时代意义。
3.采用鉴赏法,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艺术特色。
教学评价:1.检查学生对诗歌背景和作者生平的掌握程度。
2.评估学生在诗歌鉴赏过程中的表现。
第二章:诗歌内容解析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
2.品味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1.诗歌主题思想解析:分析诗歌表达的主题思想及其内涵。
2.意象分析:分析诗歌中的意象,理解其寓意和作用。
3.修辞手法鉴赏: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感受其艺术效果。
教学方法:1.采用讲授法,解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修辞手法。
2.采用提问法,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意象和寓意。
3.采用分组讨论法,让学生互相交流对诗歌的理解。
教学评价:1.检查学生对诗歌主题思想的掌握程度。
2.评估学生在诗歌意象和修辞手法鉴赏过程中的表现。
第三章:诗歌情感体验教学目标:1.感受诗歌中的情感。
2.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3.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1.诗歌情感分析:分析诗歌中的情感,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2.情感体验:让学生体验诗歌中的情感,培养情感表达能力。
3.情感表达技巧:分析诗歌中的情感表达技巧,如抒情、描写等。
教学方法:1.采用讲授法,讲解诗歌情感和表达技巧。
2.采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体验诗歌情感。
3.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互相交流对诗歌情感的理解。
教学评价:1.检查学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2.评估学生在情感体验过程中的表现。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5课《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学案(新版)语文版.doc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学案(新版)语文版学习目标与要求:1、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一些形象化语言所表达的抽象的意思;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中心意思。
2.过程与方法目标:理解第三、四节丰富的想象的作用;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朗读与背诵中体会感悟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4.教学重难点重点朗读并背诵这首诗;理解诗中的形象所表示的含义,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理解一些形象化语言所表达的抽象的意思;理解第三、四节丰富的想象的作用。
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何其芳(1912~1977),现代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
原名何永芳,四川万县人。
1929年到上海进中国公学预科,1931至1935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哲学系。
1936年他与卞之琳、李广田的诗歌合集《汉园集》出版,受到文坛注意。
他的散文集《画梦录》出版后,曾获《大公报》文艺奖金。
大学毕业后,到天津南开中学、山东莱阳乡村师范学校教书。
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四川万县和成都教书,参加创办《川东文艺》和《工作》杂志。
1938年赴延安,任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主任,其间曾随贺龙部队到晋西北和冀中根据地工作。
新的生活使他写出了《我歌唱延安》等散文和《生活多么广阔》等诗篇,讴歌革命,礼赞光明。
2.写作背景1938年,何其芳告别国统区黑暗、压抑、窒息的旧生活,和好友卞之琳等一道怀着对光明的渴望,奔赴革命圣地延安。
在延安,一种与国民党统治区迥异的生活展现在眼前。
作者亲眼目睹了根据地人民火热的革命生活,那种快乐、充实、民主的全新生活,使诗人感到中国的希望。
诗人全身心地投入到这一全新的火热的革命生活中,他观察着,感受着,激动着,并受到了毛主席的亲切接见。
诗人的生活变了,性格变了,世界观变了,诗风也变了,他不再写那种缠绵忧伤的爱情诗了,流泻于诗人笔端的是一种奔放快乐积极向上的诗句。
1942年,诗人满怀激情地写下了这首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教案
学习目标:
1、学会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2、品味语言,体会诗人情感;
3、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
学会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教学难点:
品味语言,体会诗人情感。
一.激情导入
青春是一种让人羡慕的资本。
凭着健壮的体魄,你可以支撑起一片蔚蓝的天空;凭着顽强的毅力,你可以攀登上一座巍峨的高山;凭着旺盛的精力,你可以开垦出一片肥沃的土地。
而拥有青春的少男少女们更是让人羡慕不已。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来欣赏何其芳为上男少女们谱写的赞歌。
二.课前检测
师:正是欣赏诗歌之前,谁来给同学们说说你收集了诗人的哪些资料?
何其芳(1912—1977),现代散文家、诗人,出生于四川万县人。
代表诗集有《预言》、《夜歌和白天的歌》,散文集《画梦录》。
三.活动一自由朗读初步感知
师:下面请同学们按照老师的要求,自由朗读这首诗歌。
要求:①读准字音;②读出重音;③把握节奏。
请同学展示,师生互评。
四.活动二品味语言体会情感
1、诗人歌唱了什么?
明确:少男少女、早晨、希望、未来的事物、正在生长的力量。
(板书:歌唱青春)
生齐读诗歌第一小节。
2、“飞”字可以体现出诗人怎样的心理?
明确:体现诗人急切,迫切的心情
指名朗读诗歌第二小节。
写作背景——1938年,诗人和好友卞之琳等一道怀着对光明的渴望,奔赴革命圣地延安。
在延安,作者亲眼目睹了根据地人民火热的革命生活,那种快乐、充实、民主的全新生活,使从黑暗的国统区来的诗人,感到中国的希望。
诗人投入到火热的革命生活中,并受到了毛主席的亲切接见。
1942年,诗人满怀激情地写下了这首诗。
3、如何理解“颤抖”一词?
明确:心灵受到触动而激动不安,兴奋雀跃。
(板书:放飞梦想)
全班女生朗读是个第三小节。
4、这快乐或好的思想给“我”带来了哪些而变化?如何理解这些变化?
明确:失掉忧伤、重新年轻、充满梦想、充满渴望。
国统区里黑暗的现实,使他悲观忧伤。
而延安全新的生活,使他豁然开朗,他感到生活充满阳光和快乐,仿佛一下子年轻了许多。
这体现了诗人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全班男生齐读诗歌第四小节。
五.班级课堂朗读竞赛。
(引导学生正确朗读声歌,在朗读中体会、理解诗的思想感情)
六.拓展探究,尝试写作
(学生实现从课内到课外的延伸,通过对诗歌的感悟,提高品味诗歌的能力,进而锻炼创作诗歌的能力。
)
以“我为歌唱”为题,写一段文字。
在学生领会诗人情感的基础上,让学生用笔记下自己想要歌唱的事物,进一步理解和体会诗歌中表达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