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1-评《三峡之秋》一课
《三峡之秋》课文教学反思

《三峡之秋》课文教学反思
《三峡之秋》课文教学反思提要:加强课本的研读,要想自己的课感染学生,首先自己要完全的融入到文本中。
就拿这篇课文《三峡之秋》来说吧,三峡秋天的美
更多精品方案
《三峡之秋》课文教学反思
《三峡之秋》是一篇很美的写景散文。
在我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我对于写景在教学过程的把握上还不是很到位,所以这次的公开课选择上这样一篇写景散文有很大的挑战。
在设计教学过程的时候,我将这节课设定为写景散文单元的总结课,想让学生通过前几节课上积累下的赏析语句的经验完成对这篇的语句解读,然后由赏到写,让学生在赏析的基础上学习自己描写景物。
但是在正式教学过程中很明显有许多的不到之处,对于这节课反思如下:
加强课本的研读,要想自己的课感染学生,首先自己要完全的融入到文本中。
就拿这篇课文《三峡之秋》来说吧,三峡秋天的美,体现在三峡的早晨、中午、下午和夜晚,景物描写很美,可是,我和学生都没去过,怎样才能让大家感受到美呢?就在字里行间来感受,抓重点的词句来体会,再通过朗读来加强感受,可是我没做到。
在课上我没有给学生充足的空间去欣赏,整个课堂几乎听不到学生大声的朗读,那么学生也就缺少了对文本接触最直接的感悟,老师自身的感染力也没有,主要原因还是老师自己没有投入文本。
学生对于语句的赏析不是很到位,失去了总结教学的作用。
组织教学可以灵活,不要太拘于教案。
在写的过程中时间没有掌握好,以至于没有交流就下课了。
在这节课上,我大部分的时间是按照教案的进程安排教学。
到最后写作的过程中发现时间来不及时也没有即使调整教学步骤,以至于整节课缺少明显的结尾。
《三峡之秋》教学设计及反思

《三峡之秋》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领略三峡秋天的美景,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教育。
3.体会按时间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三峡像一副连绵不断的画卷,是闻名世界的风景区。
你们对三峡了解多少,能向大家介绍介绍吗?二、学生介绍三峡学生根据课前从网上或图书馆等地方所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汇报、交流。
1.学生介绍三峡的地理位置:三峡位于长江中游,西起四川奉节白帝城,东至湖北宜昌南津关,主要景区: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2.学生介绍其他资料。
教师再介绍,如:三峡诗人(唐朝的李白、白居易,宋朝的陆游,清朝的张问海等),三峡名人(屈原、王昭君、苏轼、欧阳修、陆游、刘禹锡、李白、寇准、杜甫、白居易等),三峡诗城(白帝城),三峡工程,三峡传说,三峡歌曲,三峡诗词等。
3.引导学生背诵描写三峡的古诗,如:《早发白帝城》你们想不想亲眼去看看三峡?感受一下?教师播放三峡VCD。
三、学习课文看了刚才的影片,三峡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自由发言。
那么三峡的秋天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请大家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
1.学生自由轻声朗读课文,教师提出自读要求。
2.指名朗读,纠正读音,师生评议。
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三峡景物的?3.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
出示学习要求:课文写了三峡早晨、中午、下午、夜晚哪些主要景物?写出了三峡什么特点?各组设计好导游词,组长注意做好记录。
4.讨论汇报交流,教师出示课件,并板书。
师板书如下:三峡之秋早晨明丽中午热烈下午明亮夜晚清冽5.网上浏览,你最喜欢这几个时间段里哪个景物?你能读读吗?学生读,师生评议。
6.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作用?(开头总写三峡的秋天,结尾点明具体时间。
)7、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四、课外拓展1.模仿本文写法,写一个片段。
写写自己家乡的秋色,可抓住一处或几处景物来写。
2.网上搜索,查找祖国更多的自然风光,同学间相互交流。
三峡之秋读后感

三峡之秋读后感在《三峡之秋》一文中,作者用细腻的笔触给人们展示了三峡秋景的壮丽和美丽。
通过对大自然景物的描绘,让读者仿佛置身于秋天的三峡,感受到了秋天带给人们的宁静与温暖。
这篇文章读后让我深受启发,产生了一种对自然的敬畏之情,也让我更加珍惜眼前美好的时光。
首先,我被文章中对三峡秋天的描绘所震撼。
文章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了三峡秋水的美丽。
“河面澄碧,宛如延展出去的碧玉地毯。
”这句话给我的感觉就是宁静和广阔,仿佛整个三峡都被一片碧蓝所包围。
同时,文章还描绘了山峰的壮丽。
“山石如削,尽显峻峭的气息。
”这句话让人们可以感受到三峡秋景所展现出的雄奇和天然的美。
其次,我被文章中对自然的赞美所感动。
三峡的秋景给人们带来的不仅仅是视觉上的享受,更重要的是内心的触动。
“山河千变万化,而秋天来了三峡便真实地呈现在我的面前。
”这句话让我想起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自然万物都在不停地变化,而秋天的到来似乎给人们带来了一种真实和恒定的感觉。
秋天的三峡之美让人们不禁产生对大自然的崇拜之情。
最后,我被文章中对人物情感的描绘所感动。
文章中写道:“慢慢的,真的听到了,时而枯叶下的脚步声,有很多人在这里留下了他们珍贵的足迹。
”这句话让我想到了三峡各个角落的许多游人,他们在这里留下了美好的回忆,也对这片土地充满了感恩之情。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里,人们往往会追逐名利和物质的满足,而很少有人能保持对大自然的敬畏和感恩。
这些人们仿佛成了三峡秋天里最美的风景,给予了秋天和自然更多的温暖和关爱。
通过阅读《三峡之秋》,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
我们身处在这个美丽的世界里,应该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
对于大自然的敬畏和感恩,不仅仅是保护环境,更是对人生积极向上的态度和生活品质的追求。
秋天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深思的时刻,让我们不再盲目地追逐,而是停下脚步,细细品味生活的美好。
让我们在和谐的自然中,寻找到属于我们自己的秋天之美。
14《三峡之秋》

14《三峡之秋》一、简介《三峡之秋》是一部以三峡为背景的文艺作品,通过对三峡秋天的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与宏伟,以及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
本文将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第二部分将介绍作者对三峡秋天的描绘,第三部分将探讨作品中体现的自然美,第四部分将分析作品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义。
二、三峡秋天的描绘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将三峡秋天的美丽展现得淋漓尽致。
文字中的景色如同画面一般,在读者的心中勾勒出清晰而美好的画面。
三峡的秋天以其独特的景色吸引着无数的游客,红叶覆盖的山坡、涛声隆隆的江水、蓝天白云映衬下的峡谷等等,构成了一幅幅令人陶醉的画卷。
三峡秋天的描绘并不仅限于景色,而是还包括了气候、植被等方面的描绘。
作者用生动的文字描述了三峡秋天的凉爽气温,清新的空气,以及各种不同植被在秋天的色彩变化。
这些描绘使读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三峡秋天的迷人魅力。
三、自然美的体现《三峡之秋》中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与宏伟。
作者赋予了自然以无尽的美感,通过描绘山水相依的美景,表达了人与自然的紧密联系。
作品中所描绘的秋天景色,以其独特的色彩和形态,体现了大自然的丰富与多样性。
红叶、蓝天、碧水无不散发着迷人的光芒,给人以宁静和舒适的感觉。
此外,作者还通过描绘山谷、大山、江水等景观,展示了大自然的壮丽与宏伟,以及它们给人带来的震撼和启发。
作品中也体现了自然界的循规蹈矩和自我调节能力。
山水景观中景物的相互呼应,它们在长期的自然演变中形成了一种自然的秩序,呈现出和谐、平衡的状态。
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三峡之秋》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
作品中的自然景色给人以深深的启迪,让人们意识到自然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获得真正的美好。
作品中所描绘的景色与人物相互呼应,人物与自然融为一体,彼此依存。
作者通过描绘人们在自然中的生活和活动,表达了人与自然相互交融的关系。
同时,作品中也有对破坏自然和谐的行为进行了批判,呼吁人们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
新教师汇报课《三峡之秋》课后反思

新教师汇报课《三峡之秋》课后反思
上星期,总算迎来了教委办对新分配教师素质了解的“下校听课”。
在张丽华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反复琢磨、多次的修改,总算上完了我的“第一堂课”,以下是我对这堂课的几点反思:
一、这堂课的几处亮点:
1.《三峡之秋》这篇课文是按时间顺序进行描写,我在教学设计时,将学生分为喜欢三峡秋天早晨、中午、下午和夜晚四大小组,让学生对喜欢的时段进行讨论、交流。
这样做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2.在教学过程中,先学习三峡秋天的早晨,先总结学习过程,接着概括自学过程再让学生进行自学,做到由扶到放。
二、今后需改进的地方:
1.今后在教学中要从自身出发,提高教学设计能力:在教学设计时,应结合课标,认真琢磨教学细节,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情;
2.还要注重朗读:注意引导学生品读、精读,采取多种方式的朗读,让学生读完整的句子;
3.注重评价:正所谓,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关注评价的及时性与针对性,做到评价自然朴素,
通过此次公开课的磨练,我更加明确努力的方向,在指导老师以及各位听课老师情真意切的点评中,我备受鼓舞,教坛中我是一位初出茅庐的新老师,我将加快步伐,努力当一名称职光荣的人民教师。
三峡之秋评课国培

《三峡之秋》说课稿一、说教材《三峡之秋》是教科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讲读课文,作者按时间顺序,抓住景物特点,描写了中秋这个天从早晨到夜晚三峡景色的变化,具体描绘了三峡早晨的明丽、中午的热烈、下午的平静、夜的宁静和神秘,表达作者了对三峡景色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和本册教材的训练重点以及本课的内容特点,结合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
我制订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领略三峡秋天的美景,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教育。
3、体会按时间顺序,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准备] 三峡的风光片,多媒体课件[设计理念] 以“发展与创新”教育理论为指导思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以自主、合作、共同探究的学习方式来实行学习。
以读为主线,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想象,在读中体会,在读中发展,在读中创新。
三、说学习过程1、激趣导入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呢?教学伊始,我让学欣赏三峡风光片,让学生从听觉、视觉上感知了三峡的美,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迫切想跟作者去游览三峡秋天的美丽景色。
2、自由课文,整体感知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说说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三峡秋天景色的?请画出表达顺序的词语。
(这样不但让学生整体感知了课文,也让学生养成了边读边思考的好习惯。
)3、细读课文,理解感悟在这局部学习中,我引导学生找出作者在描写三峡早晨时,写了哪些景物?景物有什么特点?学生在小声朗读中理解内容,在读中想象画面,在配乐朗读中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在中午,下午,夜晚这三个时段,我让学生总结“早晨”这个段的学习方法。
然后,同桌合作学习。
(在教学中,我给学生充足的思考、合作、交流讨论的时间,重视生生互动。
使他们有机会实行相互切磋、共同提升。
这样一来,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彰显,自然会将学习当作一种乐趣。
)最后,逐段汇报,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加以引导,让学生更深一层的理解课文内容,并让学生在音乐和图画中朗读课文,引导学生突破重点。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11三峡之秋_教科版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11 三峡之秋_教科版课文选自方纪写于1956年的《三峡之秋》,原作万余字,分三个部分,所选部分只是一个引子,写秋景,由秋景引出人事。
那个引子相对独立,也专门完整,要紧是以时刻为序,描写了中秋这一天从早到晚三峡景色的变化,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壮美河山的热爱和颂扬之情。
教学成效:课前活动。
教学前,能够让学生搜集一些图片或文字资料,对三峡有一些初步的了解。
课文抓住三峡的特点,描写了三峡在中秋这一天内的景物变化。
三峡之晨是鲜艳的,三峡的正午是烈火的,三峡的黄昏青色而透亮,三峡之夜宁静而奇异。
课文分别以“早晨”“正午”“黄昏”“夜”这些词语交代时刻,同时用这些词语作为段的开头,因此文章的线索专门清晰。
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既“看景”,又“入情”,想象三峡之秋的迷人风光,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美好情感。
回来全文。
读读文章开头和结尾的话,说说如此写的好处。
可引导学生小结:学习方纪的《三峡之秋》,你有什么收成?学生能够从对大自然的热爱、描写方法的体悟、对美的体验等多角度来谈,只要说得有道理,教师都应该予以鼓舞。
成功之处:本文语言流畅、优美,适合学生反复朗读体会。
朗读的时候还应强调指导学生想象文中描述的情形,带着喜爱、观赏的感情来读。
在读不同的段落时注意语调、语速的变化。
例如读早晨的三峡,语调应是轻快的,如此才能表达三峡的鲜艳之美。
读正午的三峡,语速应快些,语气是烈火的,表达三峡的奔放之美。
读夜晚的三峡,语速应慢下来,表达三峡的宁静之美。
教学中,教师还能够通过配乐朗读,慢速默读,自由吟读等手段,指导学生依照自己的感悟,把优美的画面、诚挚的情感读出来。
这篇写景散文描写流畅,韵律感强,琅琅上口,专门适合学生朗读,文笔虽优美,篇幅却较长,关于小学生来说,完全读明白它有一定的难度。
我明白,因此,我在定教学目标时,针对学生朗读能力欠缺的特点,增加了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爱的段落,提高朗读能力这一条。
三峡之秋教后反思

《三峡之秋》教后反思这次教研活动我和学生共同学习的是《三峡之秋》一课,这篇课文描写了中秋这一天从早晨到夜晚三峡景色的变化。
学习本文,既要让学生受到三峡美景的熏陶,培养审美情趣,又要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体会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由于我所任教的学生都是农村学生,平时到外地旅游的机会较少,知识面相对较窄。
课文看似简单,实际距离学生的生活很远。
备课时,我就一直在想:如何才能让学生读懂课文,又学得轻松,并能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呢?基于这种考虑,我根据课文的特点以及我校信息技术教育条件,精心设计了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创设了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教学进行到精读品悟环节时,我让学生说说自己最喜欢第五自然段中的哪一句话?为什么喜欢?我们班的顾岽铭同学举手发言说自己最喜欢最后一句,然后却向我提了一个问题:“老师,我虽然喜欢这句话,但是我有点不明白:写夜晚应该写夜晚的宁静,可是作者为什么要写驳船的汽笛声?应该写出夜晚的黑暗,可为什么要写渔火和灯光?”我让其他学生回答,没有人能回答上,于是我就说出了答案:作者用的是“以动衬静”和“以亮衬暗”的手法。
我当时的想法就是:学生即使讨论也不一定能回答出来,而且会浪费时间,影响我后面设计的教学环节的进度。
在教学会诊的时候,有几位老师对这个“突发事件”的看法是:当时正是给学生创造合作学习的好机会,让他们分组讨论这个问题,自己探究出问题的答案,这比我告诉他们答案效果要好得多。
他们的意见提得很中肯,我想了想,确实有道理,我应该相信自己的学生,充分给他们创造机会,让他们做课堂真正的主人。
通过这次活动,我反思到自己在教学方面存在很多不足之处,特别是在处理教学预设和生成方面。
在以后的教学中,如果再遇到类似这样的情况,我一定毫不犹豫地选择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评《三峡之秋》一课
2014年11月23日,我听了谢玉斌老师的一节语文课《三峡之秋》,让我深深感觉到了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上出了自己的风格。
一、教师全身心地投入于课堂之中,无论是眼神、语言还是手势,都能深深感染每一位学生,带动学生也身临其境,这对于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谢老师课堂上的导语也是非常自然、优美的。
非常自然地过渡到了相关小节的学习之中。
二、她的课堂设计很新颖,没有按照课文上所叙述的早晨、中午、下午、晚上的顺序来教学。
她在课堂上还融入了积累,课堂上留一部分的时间让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这在公开课中是很少见的了,谢老师这样的课上得很实在,的的确确是在抓学生的阅读积累,一点也没有公开课的空架子,很值得借鉴。
三、我最欣赏是谢老师在上课过程中对朗读的指导,基本每节课每个老师都会或多或少地注意指导朗读,谢老师对于朗读的处理让人感觉很独特,她很注意朗读方法的指导,方法也多种多样,有时让读的好的同学介绍方法,有时是教师交给大家朗读的方法,朗读之后谢老师也是及时组织评价,这样让学生心里明白读得好不好,哪里需要改正。
这样的做法对学生很有帮助。
四、注重学生的学法指导。
学生课前对三峡资料的收集、结课时的好书推荐,都是在引导学生如何去学好语文。
不足之处:
1、出示给学习的填空思考题没有起到引起学生思考的作用,完全是灌
输、强加给学生的,如果以单独的问题给学生,效果要好多了。
2、老师未能放手让学生自主去发现“三峡之秋”的特点,束缚了学生的思维。
3、在语文教学中,适当地进行作文指导。
本课的开头、结尾是首尾呼应,教师可以顺势指导作文,但谢老师却首、尾全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