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马克思社会时空观研究综述(1).

合集下载

略论马克思的社会时空观理论

略论马克思的社会时空观理论

略论马克思的社会时空观理论【摘要】:马克思的哲学时空观可以分为辩证的自然时空观和社会时空观两个部分。

社会时空观是马克思哲学时空观的重要维度,它具有属人性,历史性,可转换性,价值性等一系列新的特点,是我们透视社会历史现象的新视角,新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及实践意义。

【关键词】:社会时空;意义;时空观在当今社会,国际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社会的发展问题已经成为世界的突出主题之一。

这样,尽最大可能地促进社会发展也就成为各国的目标,而马克思主义时空观无论是对社会整体的持续发展,还是个人的全面发展都很重要,所以,深入地研究马克思主义时空观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是完全必要的。

一.传统哲学教科书关于马克思主义时空观理论解读的局限性传统教科书中时空理论的科学性在于:强调时空与运动的不可分离性,根除了牛顿“绝对时空”观认为时空与运动无关的错误观念;强调时空存在的客观性,否定了康德把时空理解为先天直观形式和马赫把时空理解为整理感觉材料的工具的过分夸大主观性的错误;强调了时空的无限性,否定了黑格尔认为自然界的发展是在空间以内、时间之外的观点和杜林认为世界在时间上是有开端的、在空间上是有界限的时空观。

但是,传统教科书时空理论也存在严重失误:它没有从根本上走出旧哲学从物质和运动出发来阐述时空理论的基本思路。

它在强调时空客观实在性时又把时空绝对化、抽象化了。

这种与人的活动相分离的、始终是以抽象的物质或抽象自然界作为载体的时空观,必定是超越社会历史的。

所以,传统教科书中的时空观是对马克思时空观的误读(或片面理解),它没有从根本上反映马克思的时空理论的全貌和特色。

二.马克思哲学视域中的哲学时空及其特点社会是高级的物质存在形式,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辩证的自然时空理论它当然也具有时空和空间。

这乃是社会时间和社会空间。

所谓社会时间,是指社会活动的持续性。

这种持续性表现为:人类活动存在和活动过程进行的久暂,一活动和另一活动,一活动过程和另一活动过程依次出现的先后顺序,以及它们之间间隔的长短。

马克思主义时空观

马克思主义时空观
• (1)社会的时间结构和社会空间。社会的时间结构就是满足 不同需要的各种活动在人的 整个时间中所占的比例,它 决定着人类发展空间的广度和深度。 直接决定人的发展空间大小的是自由时间的多少。自由 时间在量上与必要劳动时间成 反比,与剩余劳动时间成 正比。因此,一切节约归根到底都是时间的节约,个人和 社会 的发展都取决于时间的节省。发展生产力,提高劳 动效率,节约劳动时间,就等于增加 自由时间,扩大个 人和社会发展的空间。活动的时间结构是随着生产力的发 展而变化的 。

(3)时空关系与分工规律。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 的分工,从阶级关系上来看,是少数剥 削阶级 把自己在精神领域的发展建立在对大多数劳动者 剩余劳动的剥削上;从个体与族 类的关系上看, 这是族类牺牲多数个体以获得族类的加速度发展; 从时间与空间的关系 上看,这又是人类以多数 个体的全部生命活动时间耗费于生产直接物质生 活资料为代价 ,换取族类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 (5)时空关系与人的自由。阶级社会中,在 生产力发展不足时,人类的发展是以多数 个 体的时间换取社会的自由时间为代价 的。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社会 的发展不 再以牺牲个体自由为代价。科 学技术为人类带来的大量闲暇时间转化为 人的活动(发展) 空间,意味着不论社会还 是个体的自由度都将显著提高。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时空的相互转化。人在实践中创造自由时间,也就为 自己开辟了发展的空间,这是 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在时 空关系上的表现。作为社会时间晶化形式的社会空间,不 但以 实物形态存在,而且以社会关系形态存在,也就是 社会结构。
社会历史表现为两个相反的运动过程:即时间的空间 化(活动结构要素转化为社会关系 要素)和空间的时间化 (社会关系结构要素转化为活动结构要素)。考察社会时空 的内在 联系,就是考察社会结构和社会活动结构的相互 转化,这是解释社会规律及其实现机制 的根本途径。

近十年来国内马克思自然观研究综述

近十年来国内马克思自然观研究综述

近十年来国内马克思自然观研究综述近十年来,国内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者投入到这一领域的研究中。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提出了以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和改造为基础,实现自然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就近十年来国内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研究的进展进行综述,以期进一步促进该领域的研究与探讨。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研究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在理论研究方面,一些学者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原理进行了深入的阐释和探讨,比如马克思对自然的辩证法思想、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变、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过程等。

还有一些学者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与当代环境问题相结合,开展了系统的理论分析,为解决当代环境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国内学者在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实践应用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在环境保护领域,一些学者通过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研究,提出了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生态文明建设等理念,为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在可持续发展和土地利用方面,一些学者也借鉴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相关理论,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推动了相关领域的实践工作。

近年来国内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研究还表现出了跨学科、跨领域的特点。

在理论研究方面,一些学者借鉴了哲学、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生态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进行了多方面、多角度的探讨和研究。

在实践应用方面,一些学者也积极参与到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相关的政策制定、社会实践等方面的工作中,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值得注意的是,国内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些学者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理解尚存在局限性,未能充分把握其丰富的内涵和时代价值。

一些学者在实践应用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之间仍存在一定的脱节。

一些学者在跨学科、跨领域研究中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障碍,需要更加深入地加强理论和方法的交流与整合。

马克思主义与未来社会发展的展望研究

马克思主义与未来社会发展的展望研究

马克思主义与未来社会发展的展望研究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和科技的快速发展,人类社会正处于一个动荡变革的时代。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对未来社会发展的展望和探索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作为一种富有指导性和理论深度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关于未来社会发展的展望研究也颇具现实意义。

在本文中,我们将通过对马克思主义观点的解读和对未来社会趋势的分析,探讨马克思主义与未来社会发展的关系以及马克思主义对未来社会发展的展望。

一、马克思主义与未来社会发展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思想体系,以对社会现象的深刻剖析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独特视角而著称。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包括阶级斗争、剩余价值、历史的辩证法等,这些观点都对于我们理解和分析未来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马克思主义通过揭示阶级斗争的存在和机制,为我们认识社会的不平等现象提供了观察角度。

在未来社会发展中,阶级矛盾的存在和解决将是一个重要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观点能够指导我们理解和改变社会现象。

其次,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利益分配问题,对于我们构建公平正义的未来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

最后,历史的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论,它告诉我们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辩证的过程,而不是简单的线性前进。

通过这种分析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未来社会发展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二、马克思主义对未来社会发展的展望基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我们可以对未来社会发展进行若干展望。

首先,未来社会将迎来更加平等和包容的发展趋势。

在马克思主义的视角下,社会的不平等和剥削是阶级斗争的结果,而未来社会的发展应该是朝向具有更高程度平等和包容性的方向发展。

这种平等和包容的社会结构将为每个人提供更多的机会和资源,实现每个人的潜能。

其次,未来社会将迈向更加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马克思主义强调了人与自然的有机关系,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在未来社会发展中,我们将更加注重环境保护,推动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21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综述

21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综述

21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综述21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研究在学术界和社会实践中都取得了重大进展,为深入理解和传承马克思主义思想提供了新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本文将综述21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的新动向和重要成果,旨在为读者提供对当前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最新认识。

一、历史唯物主义的深化和发展21世纪以来,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成果丰硕,学者们在深化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解的也使历史唯物主义更加贴近当代社会现实。

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方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历史唯物主义与当代社会变革的关系。

随着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深入发展,当代社会变革呈现出全新的特点和规律,这也促使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更加接地气、贴近当代社会现实。

学者们开始从当代社会转型和全球变革的角度重新审视历史唯物主义,探讨历史唯物主义与当代社会变革的关系,使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更具有针对性和操作性。

2. 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争论的深化。

随着当代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逐渐深入,历史唯心主义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挑战也日益加剧。

学者们通过对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争论的深化研究,不仅使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更加完善和丰富,也加深了对历史唯心主义的批判和否定,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3. 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证研究。

21世纪以来,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逐渐向实证研究转变,学者们开始通过具体的历史案例和社会调查,来验证和充实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内容,使历史唯物主义更加具有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以上几点表明,21世纪以来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呈现出全新的活力和发展态势,为马克思主义的立足点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

二、辩证唯物主义的当代价值和意义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对于当代社会发展和理论创新都具有重要意义。

21世纪以来,辩证唯物主义的研究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辩证唯物主义在当代社会发展中的意义。

随着社会形式和文明发展的多样性,辩证唯物主义的研究也更加注重表现在多元化和包容性上。

马克思历史哲学视域下的开放性时间观研究——兼论本雅明“异质性当下”的行动潜能

马克思历史哲学视域下的开放性时间观研究——兼论本雅明“异质性当下”的行动潜能

2023年第6期(总第335期)㊀㊀㊀㊀㊀㊀学㊀习㊀与㊀探㊀索Study&Exploration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No.6ꎬ2023㊀㊀㊀㊀㊀㊀㊀㊀Serial.No.335当代哲学问题探索马克思历史哲学视域下的开放性时间观研究兼论本雅明 异质性当下 的行动潜能蒋㊀㊀迪(华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ꎬ福建泉州362021)摘㊀要:时间概念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ꎮ不同的时间观决定了对于人类历史发展方向与历史前景的不同理解ꎮ传统时间观研究将历史看作是沿着 自然时间 单向前进的线性发展过程ꎮ这种理解将历史发展看作是一种机械决定论ꎬ并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革命行动的可能性和必要性ꎮ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论述中ꎬ开放性时间观作为一条隐微线索可以为解决历史规律与历史行动之间张力问题提供新的理解视域ꎮ本雅明的 异质性当下 概念也为这种开放性时间观提供了行动潜能的理论支持ꎮ历史哲学视域下马克思开放性时间观的研究ꎬ对于准确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理论㊁把握革命行动的契机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ꎮ关键词:历史哲学ꎻ决定论ꎻ开放性时间观ꎻ异质性当下中图分类号:B0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2-462X(2023)06-0010-09作者简介:蒋迪ꎬ华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ꎬ哲学博士ꎮ㊀㊀时间与空间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两个维度ꎬ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研究的两个核心概念ꎮ对时间的追问ꎬ决定了我们对于历史的不同理解ꎮ历史唯物主义的传统阐释理论将马克思的时间概念仅仅理解为一种 自然时间 ꎮ自然时间是指物理学中用于测度运动的标量ꎮ基于测量的准确性要求ꎬ作为标量的时间ꎬ只有在运动作为一个数量时才能够去测量ꎮ因此ꎬ自然时间着重考察运动之间的数量差异ꎬ而忽视了其本质的差别ꎮ这就导致在自然时间的视野下ꎬ人的物质生产劳动和主体性活动的差异性被忽视了ꎮ㊀㊀一㊁马克思时间观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针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中的时间概念ꎬ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ꎬ我国学界对马克思主义时间理论展开一系列研究ꎬ取得三个方面的重要成果ꎮ其一ꎬ构建研究马克思时间概念的新框架ꎬ将马克思的社会时间与自然科学中的自然时间区分开ꎮ人类实践活动创造出来的是社会时间ꎬ不同的劳动在时间中所占的比重不同就决定了人类处于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ꎮ由此ꎬ确立了由必要劳动时间㊁剩余劳动时间与自由劳动时间以不同比例关系组成的社会时间的结构[1]ꎮ其二ꎬ确立看待马克思时间概念的多重视角ꎮ既然社会时间是由人的劳动实践创造的ꎬ自然时空在人类的实践活动中就成为一个历史前提ꎮ人类的劳动实践也要以过去的劳动作为前提ꎬ既建立在过去劳动成果之上ꎬ同时还要面向未来继续物质生产与创造ꎬ这就确立了社会时间研究的双重视角[1]ꎮ在此基础上ꎬ有学者认为马克思的社会时间理论存在三重视域:哲学视域中的生成性时间㊁经济哲学语境中的物化时间以及人学视域中的自由时间[2]ꎮ三重研究视角以社会劳动为基本点ꎬ阐释了历史的生成㊁资本的运作以及人的解放ꎮ这为马克思时间观的研究提供了更广阔的理论视野ꎮ其三ꎬ发现马克思社会时间的空间特征与多重节律ꎮ对于马克思时间概念的理解ꎬ应基于马01克思的一个著名命题即 时间是人类发展的空间 ꎮ因此ꎬ时间与空间不能被简单地理解为抽象的物质运动的纯粹形式ꎬ而应当被看作人的实践活动的存在方式ꎮ商品ꎬ作为社会劳动的对象化结果ꎬ它的时间结构表现在 作为价值ꎬ一切商品都只是一定量的凝固的劳动时间 ꎻ它的空间结构表现在 一种商品的价值通过任何另一种商品来表现 [3]ꎮ人的社会活动不是单一的运动ꎬ因而人的社会时间就是由复杂的社会劳动产生的复合的节律ꎮ这种节律包含人的生命运动㊁自然的物理运动以及社会运动[4]ꎮ也有学者根据人类活动频率的差异将社会时间划分为经济快波㊁政治中波与文化慢波三种节律[5]ꎮ近十年来ꎬ国内学者基于上述理论架构对马克思时间概念进行广度和深度拓展性研究ꎮ例如ꎬ将马克思同海德格尔的时间观与历史观进行比较ꎬ认为两者在哲学的解释原则上实现了 视界的融合 ꎮ①还有学者阐释了马克思的时间观与历史观之间的逻辑关联ꎬ认为时间规定了人的历史性存在ꎬ这种规定不仅仅是时间的延续ꎬ同样也是人类空间上的拓展[6]ꎮ在研究方法上ꎬ有学者主张从质与量双重维度理解马克思所说的自由时间的现实化逻辑ꎬ即在量的层面理解资本主义社会剩余时间与自由时间问题的阶级对抗形式ꎬ而在质的层面思考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造成的革命主体消解的问题[7]ꎮ上述研究彻底打破了传统阐释路径的局限ꎬ将马克思的时间概念扩展至社会时间ꎬ将马克思的时间概念从以往作为标度的物理时间重新拉回人类实践领域中来ꎬ揭示人类及其社会存在是一种时间性的存在ꎬ通过劳动时间与自由时间的变化关系阐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历史性本质ꎮ相较于物理世界的自然时间ꎬ对于马克思社会时间的阐释能够摆脱以抽象的物质变换形式解读人类历史发展的弊端ꎬ将历史的理解从本体论和机械决定论重新拉回到具体的社会实践中来ꎮ在政治经济学语境之下讨论物化劳动时间对于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研究固然重要ꎬ但也只不过是马克思时间观的一个方面ꎮ有学者指出马克思时间观的研究应当在哲学视域㊁经济学语境和人学视域中分别进行[2]ꎮ近十年对于马克思时间观的研究更多地集中于经济学语境和人学语境中的自由解放ꎬ而对于历史哲学视角下的阐述与研究较少甚至是不足的ꎮ如果没有对于历史的决定论式的理解ꎬ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就会沦为一种与历史编纂理论无异的历史描述ꎮ问题并不在于 决定与否 ꎬ问题在于我们如何理解这种 决定与被决定 的关系ꎬ或者更确切地说ꎬ是历史唯物主义决定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ꎮ另一方面ꎬ对于劳动时间与自由时间的研究中ꎬ时间概念虽然已经不再指涉物理世界的抽象运动ꎬ但是它仍然延续了物理学意义上的时间概念ꎬ即测量运动的尺度㊁线性的匀质的时间ꎮ这当然是必要的ꎬ因为只有统一时间的测量标准ꎬ我们才能确认马克思时代的8小时工作日等同于我们所理解的8小时工作日ꎮ换句话说ꎬ物理时间的统一在政治经济学研究中是必要的ꎬ但是当我们将同样的物理时间引入历史研究中就会产生问题ꎮ俞吾金曾经提出ꎬ 这种与人的活动相分离的时空观由于始终是以抽象的物质或作为这种物质的总和的抽象的自然界作为载体的ꎬ所以它必定是超社会历史的 ꎮ 换言之ꎬ它既不可能历史地显示出不同社会形态中的时空概念内涵上的差异性ꎬ也不可能深刻地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形态中时空学说特定的社会历史内涵及它与价值㊁自由㊁社会革命等重大理论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ꎮ这种抽象的时空观只能导致对物质㊁运动㊁时空㊁规律的超历史的叙述ꎮ [8]当我们用物理时间去描绘历史进程时ꎬ历史就会呈现出连续的㊁匀质的 同一性 ꎬ就如同我们在阅读历史编纂的故事一样ꎮ在这样的时间观之下ꎬ无法体现出不同的历史阶段的差异性ꎬ因而对于以欧洲为中心的历史研究者来说ꎬ亚非文明似乎就是一种历史发展的滞后状态ꎮ在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的 决定论 时ꎬ我们所使用的时间观要11①参见张秀华:«时间视域与历史视域的融合 海德格尔对马克思哲学的回应»ꎬ«江海学刊»2012年第3期ꎻ高广旭:«空间㊁时间和语言 重新理解马克思哲学的存在论革命»ꎬ«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8年第1期ꎮ么是物理学意义上的自然时间ꎬ要么干脆取消时间的观念ꎮ这就是为什么很容易将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理解为一种历史事件的机械经济决定论ꎬ或者解释成为一种站在 上帝视角 的道德审判而显得 不那么科学 ꎮ一个现实问题是ꎬ如果我们不能正确理解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决定论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张力ꎬ就无法解释马克思的 自由王国 为何陷入一种延宕的状态ꎮ当历史决定论无法有效解释现实生活时ꎬ虚无主义思潮便会趁虚而入ꎮ因此ꎬ重新理解马克思的历史观依旧是迫切的和必要的ꎮ如果我们把马克思的历史理论当作一种按照单一的自然时间顺序向前发展的过程ꎬ就是把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片面化地理解为一种在一定条件之下可以反复实践并实现的自然原理ꎻ进而也就会把人类历史进程看作是一种和自然发展相似的过程ꎬ似乎人类历史背后也有一只 看不见的手 在推动历史车轮的前进ꎮ而如果我们跳出自然时间的视域ꎬ用历史的眼光来看待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中的决定论ꎬ就会发现每一个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都有自己的节奏ꎮ马克思要做的并不是对人类的未来给出一个确定不移的唯一答案ꎬ而是在试图不断唤醒不同民族国家的阶级意识ꎬ在各民族的历史发展节奏中找到适合自身的实践契机ꎮ基于上述理论困境ꎬ笔者认为ꎬ在对历史进程的研究中需要历史哲学视角ꎮ在这一视角下ꎬ我们需要一种新的时间观来阐明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并不是一条平滑的㊁单向的进步过程ꎬ而是存在着差异的㊁多线程的发展ꎮ而在充满了差异的历史进程中ꎬ仍能梳理历史唯物主义整体概念ꎬ这种视角的变换需要依赖时间观念的转变 一种开放性时间观的建构ꎮ㊀㊀二、作为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隐微线索的开放性时间观㊀㊀马克思对于历史时间的理解ꎬ按照他的思想的不断成熟可以大体分为以下三个阶段ꎮ马克思在他的«博士论文»中第一次谈到时间的概念ꎬ此时他对于时间的理解仍然是基于伊壁鸠鲁与德谟克利特两位学者对于原子运动的论述ꎮ马克思指出ꎬ德谟克利特与伊壁鸠鲁都认为物质的永恒和独立的前提是从物质中抽掉时间这个因素ꎬ有时间就意味着物质是有起源和发展各个环节的ꎮ然而ꎬ两人对于时间的理解是有差别的ꎮ在德谟克利特看来ꎬ解释时间是为了取消时间ꎬ让原子获得永恒性ꎬ那么就需要 把产生和消灭ꎬ即时间性的东西ꎬ从原子中排除掉 ꎮ 伊壁鸠鲁却不是这样ꎮ在他看来ꎬ从本质世界中排除掉的时间ꎬ就成为现象的绝对形式ꎮ也就是说ꎬ时间被规定为偶性的偶性ꎮ [9]51-52伊壁鸠鲁对于时间的理解更接近于我们现代人的时间观ꎬ即把时间看作是物质运动的形式ꎮ有了时间ꎬ自然界就对我们呈现为有限事物的变换ꎬ也就是说ꎬ由此就可以将现象与本质区分开来ꎮ反观德谟克利特ꎬ他并未区分 感性知觉 与 理性 ꎬ而是把 感性知觉 所把握到的变化着的㊁不稳定的现象当成是真实的存在ꎬ这一理解使得他最终投入实证科学的怀抱之中ꎮ在对于物理现象的理解问题上ꎬ德谟克利特认为ꎬ 在有限的自然里ꎬ必然性表现为相对的必然性ꎬ表现为决定论 [9]27ꎮ这种相对的必然性从实在性中推演出来ꎬ通过一系列的条件㊁原因㊁根据得以成立ꎮ伊壁鸠鲁则恰恰相反ꎬ他认为ꎬ 偶然是一种只具有可能性价值的现实性ꎬ而抽象的可能性则正是实在的可能性的反面 ꎮ实在的可能性就是感性知觉把握的现实世界ꎬ受到严格的限制ꎬ但是抽象的可能性却是像幻想一样没有限制的ꎬ 实在的可能性力求证明它的客体的必然性和现实性ꎻ而抽象的可能性可能涉及的不是被说明的客体ꎬ而是做出说明的主体 [9]27-28ꎮ从这样的对比中ꎬ我们看到伊壁鸠鲁预设了两种可能性:一种是被感官所感知的自然界ꎬ时间在这里作为描述事物变化的概念而存在ꎻ另一种是超越感知的抽象的可能性ꎬ它超越了自然时间的限制ꎬ更多地作为诠释主体而存在ꎮ1844年之后ꎬ经过了巴黎时期的经济学研究ꎬ马克思的唯物史观逐渐成熟ꎬ他在描述历史进程中时提到了一种全新的历史时间概念ꎬ但是这一概念只被作为描述历史进程的隐微线索ꎬ而未得到正面描述ꎮ21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ꎬ马克思通过社会存在对于社会意识的决定性作用ꎬ彻底批判了德国思辨哲学ꎬ将历史从一种抽象思辨的概念演进过程重新拉回到现实生活中来ꎮ马克思认为ꎬ人首先是现实中从事着物质生产的人ꎬ人与人之间一直存在着物质的联系ꎮ这种联系 是由需要和生产方式决定的 这种联系不断采取新的形式ꎬ因而就表现为 历史 [10]533ꎮ历史的进程就是各个世代的依次交替ꎮ 每一代都利用以前各代遗留下来的材料㊁资金和生产力ꎮ由于这个缘故ꎬ每一代一方面在完全改变了的环境下继续从事所继承的活动ꎬ另一方面又通过完全改变了的活动来变更旧的环境ꎮ [10]540基于这样的历史进程ꎬ马克思反对预先为历史设定目的ꎮ相反ꎬ所有的历史使命㊁历史目的都是后期从历史中得到的抽象而已ꎮ此时马克思的时间观并未超越物理学意义上的自然时间ꎬ他试图通过人类历史的演进过程阐述物质生产与意识之间的关系ꎬ时间依然是单向的㊁匀质向前的线性时间ꎮ在«哲学的贫困»一文中ꎬ马克思明确提到了不同民族的历史进程是不一样的ꎮ蒲鲁东认为历史是与时间次序相一致的观念㊁范畴与原理的出现过程ꎮ马克思却认为ꎬ要考察这些观念的发展进程ꎬ首先要考察这一时期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情况ꎮ作为观念的生产者ꎬ他们是历史的 剧中人 ꎬ而作为观念的梳理者ꎬ人们则是历史的 剧作者 ꎮ像蒲鲁东那样认为历史进程与观念顺序相一致的观点ꎬ极易将历史看作是某种 天命 使然的结果ꎬ进而 资产阶级制度 就是自然发展的结果ꎮ马克思认为这是对历史发展的误读ꎬ即用历史事件所带来的经济上的发展反过来论证之前历史事件的合理性ꎮ这种历史天命观或者说 目的论 的历史ꎬ将剥削看作是社会进步的必经之路ꎬ以同质性的线性时间观看待历史ꎮ然而马克思在文本的最后指出ꎬ历史进程并不是整齐划一的ꎬ每个民族国家的发展都有自己的节奏ꎮ 德国为了实现城乡分离这第一次大分工ꎬ整整用了三个世纪ꎮ城乡关系一改变ꎬ整个社会也跟着改变ꎮ即使只拿分工的这一方面来说ꎬ这里是古代的共和国ꎬ或是基督教的封建制度ꎬ那里则是古老的英国和它的贵族ꎬ或是现代的英国和它的棉纱大王(cotton-lords)ꎮ [10]618马克思在这一阶段的著作中用一种异质性的㊁非线性的时间贯穿整个社会历史发展进程ꎮ他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以社会中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状况为基础ꎬ在此之上产生了各种观念ꎮ历史的进程是不断向前进步的ꎬ但是受到不同社会状况的影响ꎬ历史发展存在着或快或慢的节奏上的不同ꎮ最后ꎬ在马克思成熟时期的著作中ꎬ历史时间概念成为隐藏在政治经济学批判背后的理论背景支援ꎮ在这一阶段ꎬ马克思已经不再满足于用匀质的㊁线性的自然时间贯穿人类历史进程ꎮ他认为ꎬ不应从概念或范畴产生的先后次序来理解在历史上发挥作用的时间ꎮ马克思看到了人类社会不同历史时期的共同规定ꎬ那就是 生产一般 ꎮ马克思用 生产一般概念反对历史主义思潮ꎬ他反对将历史仅仅限定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来研究ꎮ找到历史发展的抽象规定性是马克思寻找历史规律的第一步ꎮ接下来马克思强调ꎬ不能因为有了抽象规定性就抹杀了具体ꎬ我们对于现实的历史的理解只能基于具体而不能基于抽象ꎮ 具体之所以具体ꎬ因为它是许多规定的综合ꎬ因而是多样性的统一ꎮ [11]42对于历史具体的把握ꎬ是抽象的规定性在思维过程中的再现ꎬ这些抽象的规定性本身也是历史关系的产物ꎮ马克思认为ꎬ透过资产阶级社会的社会形式和生产关系可以看到之前业已消失的社会各个范畴的发展和变化ꎬ在一个更高的角度审视其历史意义ꎮ马克思说ꎬ 所说的历史发展总是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之上的:最后的形式总是把过去的形式看成是向着自己发展的各个阶段ꎬ并且因为它很少而且只是在特定条件下才能够进行自我批判 资产经济学只有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自我批判已经开始时ꎬ才能理解封建社会㊁古代社会和东方社会 [11]47ꎮ在这里ꎬ马克思从历史意义和历史评价的角度解释了历史唯物主义 立足当下ꎬ回望过去 的原因ꎬ也只有向着与时间流逝相反的方向ꎬ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已经过去了的历史阶段ꎮ马克思反对用自然时间的次序来理解各个历31史阶段的经济范畴ꎮ他认为经济范畴的理解次序 是由他们在现在资产阶级社会中的相互关系决定的ꎬ这种关系同看来是它们的合乎自然的次序或者同符合历史发展次序的东西恰好相反 ꎮ 问题不在于各种经济关系在不同社会形式的相继更替的序列中在历史上占有什么地位ꎮ更不在于它们在 观念上 (蒲鲁东)(在关于历史运动的一个模糊表象中)的顺序ꎮ而在于它们在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内部的结构ꎮ [11]49在这里ꎬ马克思并不认为经济范畴随着自然时间的推移会逐渐失去其效力而被抛弃ꎬ而是这些范畴在当下的社会结构中的作用是怎样的ꎮ马克思在«给维 伊 查苏利奇的复信»初稿中ꎬ更加强调了历史发展次序与时间发展方向是不同的ꎮ俄国农村公社之所以能够摆脱原始特征并且迅速发展ꎬ是因为它虽然是一种较为古老的生产组织形式ꎬ但它却与资本主义生产并存ꎮ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创造出的积极成果ꎬ同时也加速了其内在矛盾ꎮ俄国农村公社可以占有资本主义生产带来的诸如机器㊁铁路等积极成果ꎬ而不必经受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内在矛盾ꎮ马克思甚至认为ꎬ资本主义的消灭ꎬ会 随着现代社会回复到 古代 类型的公有制而告终 [12]576ꎮ而新建立的公社ꎬ将会是古代类型社会在经历了否定之否定后的更高级形式下的复归ꎮ对于西欧各国的历史来说ꎬ农村公社产生于从公有制到私有制的过渡时期ꎮ但是ꎬ马克思也认为ꎬ农村公社发展的历史进程绝不是单一的ꎮ农村公社究竟是走向私有制还是走向公有制ꎬ取决于它所处的历史环境ꎮ 因此ꎬ从理论上说ꎬ俄国 农村公社 可以通过发展它的基础即土地公有制和消灭它也包含着的私有制原则来保存自己ꎻ它能够成为现代社会所趋向的那种经济制度的直接出发点ꎬ不必自杀就可以获得新生命ꎻ它能够不经历资本主义制度 而占有资本主义生产使人类丰富起来的那些成果ꎮ [12]576上文解释了为什么马克思认为俄国农村公社可以成为跨越 卡夫丁峡谷 的高级经济形态的原因ꎮ在这封回信中ꎬ马克思不再认为历史是一个不停向前的线性过程ꎬ相反ꎬ那些古代社会中的经济形态可以直接在吸收现代生产力成果的基础上成为历史未来的发展方向ꎮ马克思明确指出ꎬ西欧的历史进程和俄国的历史进程不同ꎬ俄国农村公社恰好和西欧各国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并存ꎮ但这种并存的状况并不意味着俄国处于历史的落后阶段ꎬ相反ꎬ俄国恰恰可以从自身状况出发ꎬ利用公社发展经济ꎬ而不必经历资本主义经济的矛盾和灭亡阶段ꎮ也就是说ꎬ不同的民族国家的历史进程可以是多元的ꎬ而不必完全同步或者是一种简单的复制ꎮ根据上文对马克思历史时间观的梳理ꎬ可以看到马克思思想的初期也是将时间单纯理解为自然时间ꎮ伴随着马克思对于历史的深入研究ꎬ他的时间观也逐渐从自然时间发展为一种历史时间ꎮ马克思对于历史进程的理解绝非线性的㊁匀质进步的过程ꎮ相反ꎬ在马克思的历史理论中ꎬ历史往往充满了不同民族国家发展的异质性ꎬ历史恰恰是这些不同发展节奏的社会共存之下的结果ꎮ这一结论似乎同我们以往理解的 世界历史 进程有所出入ꎮ马克思使用 世界历史 这一概念ꎬ意在说明各民族国家通过普遍交往而进入相互依存的状态ꎬ进而使历史整体化发展的过程ꎮ这种普遍交往与资本主义经济生产方式密切相关ꎬ它让不同民族的历史逐渐成为世界历史的有机组成部分ꎮ然而ꎬ民族历史与世界历史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一种 积木的拼搭 ꎬ也不是某个先验的逻辑在现实中的展开ꎮ前者是将 世界历史 简单地理解为 同一历史 或 同步历史 ꎬ而后者则是将 世界历史 简单地等同于黑格尔的历史哲学ꎮ我们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最初的理解是基于他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ꎮ黑格尔的历史哲学是绝对理念的辩证展开的过程ꎬ只不过黑格尔的概念的辩证运动是一种 头足倒置 的观念的运动ꎬ马克思将其重新拉入现实之中ꎮ但这也只是黑格尔历史哲学中的 历时性 的一个方面ꎮ阿尔都塞就指出ꎬ黑格尔的历史哲学本身还包含有 共时性 的维度ꎮ他指出ꎬ黑格尔的 历史时代 概念具有两个基本特征ꎬ即 时代的同质的连续性和同时代性 [13]100ꎮ我们通常是在 时代的41。

近年来马克思社会时空观

近年来马克思社会时空观

CATALOGUE 目录•马克思社会时空观概述•马克思社会时空观的历史背景•马克思社会时空观的核心内容•马克思社会时空观在当代的应用•马克思社会时空观的未来展望马克思社会时空观概述社会时空的概念社会时空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感知和体验的时间与空间的统一体,是社会现象和人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表现。

社会时空具有历史性、具体性、客观性、主观性和社会性等特点,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对社会现象和人类活动进行观察、描述和解释的重要工具。

马克思社会时空观是马克思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社会现象和人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表现的重要理论工具。

马克思社会时空观强调社会时空的社会性和历史性,认为社会时空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感知和体验的时间与空间的统一体,是社会现象和人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表现,具有具体性、客观性、主观性和社会性等特点。

马克思社会时空观的内涵马克思社会时空观的研究对象马克思社会时空观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现象和人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表现,包括社会时间的概念、社会空间的特征、社会时空的演变规律等。

马克思社会时空观的研究方法包括历史分析法、比较分析法、文献研究法等,旨在通过对社会现象和人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表现进行深入剖析和研究,揭示社会时空的本质和规律。

史背景工业革命的兴起工业革命的兴起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马克思认为,工业革命为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进步,但同时也为资本家带来了巨额的利润。

资本主义的扩张资本主义的扩张是马克思社会时空观形成的重要背景之一。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马克思发现,资本家们为了追求更多的利润,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导致工人阶级的贫困和剥削。

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的发展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工人阶级逐渐崛起,他们为了争取自己的权益而斗争。

马克思认为,工人阶级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在工人阶级崛起的同时,社会主义思潮也兴起了。

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是一种追求公正、平等的社会制度,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替代。

工人阶级的崛起与社会主义思潮的兴起社会主义思潮的兴起工人阶级的崛起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入剖析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入剖析,发现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是剥削和压迫。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观和自然科学观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观和自然科学观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观和自然科学观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理论体系,不仅涵盖了对社会历史发展的深刻思考,也对自然科学领域有着独到的见解。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观和自然科学观,既有相似之处又存在明显的差异。

本文将从理论层面探讨这两个观点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在现实问题研究中的应用。

一、社会科学观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观是对社会领域进行科学研究的一种指导原则。

其核心思想是以社会实践为基础,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追求社会科学的客观真理。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观主张对社会全过程的研究,不仅关注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也要探究社会问题的解决途径。

社会科学观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运用。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历史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着社会进步。

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强调了社会变革的必然性,揭示了社会形态的嬗变规律。

在社会科学的研究中,我们需要不断对历史进行剖析,寻找出社会问题发展的内在规律。

辩证唯物主义是社会科学观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现象具有矛盾和对立的特点,研究社会问题必须善于运用辩证的思维方式。

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指出,社会现象的出现和发展是由于各种矛盾的斗争与统一。

在社会科学的研究中,我们需要准确把握社会矛盾的本质,找出解决这些矛盾的关键因素。

社会科学观对于解决社会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当代社会问题面前,我们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观为指导,通过深入的调研和分析,找出问题的根源和解决办法,为社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二、自然科学观马克思主义的自然科学观是对自然科学领域的研究方法和基本原理的总结。

自然科学观的核心思想是唯物论和实践论,强调对自然现象的客观认识和科学实验的重要性。

马克思主义自然科学观主张以实践为基础,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科学方法,探索自然界的真理。

自然科学观强调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人的认识是对这一客观世界的反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年来马克思社会时空观研究综述(1)【内容提要】本文从以下几方面总结回顾国内近年来马克思社会时空观研究状况:马克思社会时空观问题的提出;国内学者对马克思社会时空观的理论特色、时代意义、发展阶段以及内涵的阐释;学者在社会时空的特征、社会时空与可持续发展、数字化与时空观等问题上的新探索,虚拟时空是虚拟实践引起的社会时空的新变化,这是数字化哲学研究的一个热点和难点问题,也是社会时空理论的当代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

【英文摘要】This article recalls and summarizes recent research on Marxist conception of social time and space in China from three perspectives,namely:(1)the rise of Marxist conception of social time and space,(2)the interpretation of its definingfeatures,significance of the era,developmental stages andconnotation of Marxist conception of social time and space byChinesescholars,and(3)new explorations into issues such as characteristics ofsocial time and space,relation of social time and space with sustaineddevelopment,and relation between digitalization and conception of time andspace as well.Among the research topics is virtual time and space, which refers to the new changes of social time and space given rise to by virtual practice.It is a hot and difficult research topic for digitalized philosophy ,and a serious issue dealt with by the theory of social time and space inits course of development.【关键词】社会时空/社会形态/自由时间/时空转化/虚拟时空/social time and space/social form/free time/transition of time andspace/virtual time and space【正文】长期以来,国内对马克思时空观的研究和传统教科书对该理论的阐释仅停留在辩证的自然时空观上,对马克思的社会时空理论则很少有人问津。

20世纪90年代初,尽管个别学者曾对马克思社会时空观问题做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但没有引起学界应有的回应和对该理论足够的重视。

随着近几年数字化和虚拟哲学研究的兴起,马克思的社会时空理论终于又浮出水面,重新引起理论界的兴趣和关注。

为此,回顾和总结近十年来国内对这一问题的研究状况,为这一理论在当代的深化和拓展提供一个基础和平台,显然是很有必要的。

一、社会时空问题的提出对马克思何以提出社会时空观,或社会时空观何以可能,国内学者有不同见解,具有代表性的是以下两种:1.从哲学的时空框架中逻辑地推出。

刘奔在《时间是人类的发展空间:社会时一空初探》(《哲学研究》1991年第1期)一文中提出:哲学的时空范畴,是物质运动的规律性的表现,那么作为运动高级形式的社会当然也有自己特有的时空结构。

社会时空特性,无非是社会运动的规律性在时空关系上的体现。

刘奔是从时空与物质运动的关系入手,将这一理论“推广”到社会历史领域的。

2.时空来源于人的社会实践。

俞吾金在《马克思时空观新论》(《哲学研究》1996年第3期)一文中认为:马克思不是从传统哲学的时空框架引申出实践概念,而是从人的实践活动,特别是从生产活动出发引申出时空概念的。

在马克思看来,并不存在一种与人的实践相脱离的“自然时一空”。

而传统的哲学教科书的失误正是撇开人的实践活动,从所谓的自己运动着的物质世界或自然界本身出发去阐述马克思的时空观,形成所谓自然时空,这样就把马克思的时空观二元化了。

他认为刘奔虽然强调应把马克思的时空观研究重心放到社会时空上,但没有从根本上超越这种二元论。

也有读者对俞吾金的观点提出异议。

因为俞吾金在《马克思时空观新论》一文中,引用古尔德的话(对于马克思来说,劳动是时间的起源——既是人类时间意识的起源,又是对时间进行客观测量的起源(注:C C.Gould:Marx's Social ontology.p.41. The MIT Press,1978.))来说明时空来源于人的生产劳动。

有人认为俞吾金引用的这句话恰恰表明了不是时间和空间,而是人类的时间意识和对时间的测量手段,起源于生产劳动。

俞吾金是在用时间意识的起源来解释时空的起源。

在以上讨论中其实隐含了这样一个问题:自然时空和社会时空的关系问题。

持第一种观点的人认为,社会时空是自然时空在社会运动领域的特殊表现形式;持第二种观点的人认为,根本不存在脱离人的实践活动的绝对的自然时空,自然时空只能以扬弃的形式包含于社会时空之中,因为现实的自然界只能是打上人的活动烙印的人化自然。

二、对马克思社会时空观的阐释如何理解马克思的社会时空观,包括其理论内涵、特色、意义、发展阶段等等,国内学者做了深入的研究。

1.对传统教科书中时空观的反思。

传统教科书中时空理论的科学性在于:强调时空与运动的不可分离性,根除了牛顿“绝对时空”观认为时空与运动无关的错误观念;强调时空存在的客观性,否定了康德把时空理解为先天直观形式和马赫把时空理解为整理感觉材料的工具的过分夸大主观性的错误;强调了时空的无限性,否定了黑格尔认为自然界的发展是在空间以内、时间之外的观点和杜林认为世界在时间上是有开端的、在空间上是有界限的时空观。

但是,传统教科书时空理论也存在严重失误:它没有从根本上走出旧哲学从物质和运动出发来阐述时空理论的基本思路。

它在强调时空客观实在性时又把时空绝对化、抽象化了。

这种与人的活动相分离的、始终是以抽象的物质或抽象自然界作为载体的时空观,必定是超越社会历史的。

所以,传统教科书中的时空观是对马克思时空观的误读(或片面理解),它没有从根本上反映马克思的时空理论的全貌和特色。

2.关于马克思社会时空观的理论特色。

一些学者在反思传统教科书时空观得失的基础上,揭示了马克思社会时空观的理论特色:(1)马克思从经济学角度表述时空观,并不是为了纯粹的理论建构,而是基于现实社会批判的需要。

所以它始终保持哲学的高度,并自始至终着眼于实践的思维方式和批判方式。

(2)马克思不是从传统哲学的时空框架出发引申出时空概念,而是从人的实践活动,特别是生产劳动出发引申出时空概念。

(3)马克思始终是把时空问题放在资本主义社会这一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进行考察的。

他没有局限于“物质—运动—时空—规律”的形而上学公式,而是抓住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内在逻辑。

在对资本主义历史条件的考察的基础上,从时空角度考察三大社会形态,形成了社会形态时空理论。

3.关于马克思社会时空观的意义。

有学者认为,马克思提出社会时空观的意义在于:(1)从根本上超越了传统哲学从抽象物质运动或从主观意识出发的极端,将时空建立在人类实践活动基础之上,这是时空概念发展史上的一次划时代革命。

(2)只有理解了马克思社会时空观的内涵,理解了它与物质、价值、自由等问题的关系,才能真正进入实践唯物主义视野中。

此外,还有学者认为,社会时空的提出,(1)为研究人类社会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无论是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都是争取时间以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2)给唯物史观研究社会前进的动力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传统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历史前进的动力。

其实,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时空运动和相互转化也是社会发展的另一条线索,这条线索恰恰反映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复杂性和非线性决定关系。

4.关于马克思时空观的发展阶段。

俞吾金认为马克思的时空思想的发展可分为两阶段:第一阶段以马克思的博士论文为代表,主要是从哲学上阐述时空学说,马克思在对伊壁鸠鲁时空学说的描述中阐发了自己对时空的理解:时空是现象的纯粹形式,而现象又是相对于感性而言的,所以感性才是时空的源泉。

青年时代的马克思的时空学说深受康德的影响。

第二阶段以《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和《资本论》为代表,主要从经济学角度,尤其是从资本主义的生产劳动出发阐述时空问题。

马克思不仅认识到时间是人的积极存在,是人的生命的尺度和发展空间,由此提出一切节约归根到底是时间的节约,劳动者获得自由的根本条件是工作日的缩短,而且涉及了关于社会形态时空的暗示。

5.关于马克思社会时空观的内涵。

19世纪下半叶及20世纪,国外很多理论家非常关注并创造性地阐发了马克思的时空理论,如马尔库塞把人的日常生活时间分为劳动时间和自由时间,提出自由的前提就是缩短劳动时间;阿尔都塞提出了“历史时间”的概念以表明“社会总体”的不同层次和部分、社会不同发展阶段上的时间均有质的差异;古尔德提出了马克思关于“时间辩证法”的学说;吉登斯则把时空问题和现代性联系起来。

这些学者开始从人的劳动出发来论述马克思的时间理论,同时意识到了马克思的时间学说与生存、价值、自由之间的内在联系,这对我国学者研究马克思时空观的角度和思路无疑是很好的借鉴。

国内学者在借鉴现代西方学者研究马克思时空观成果的同时,从以下方面揭示了社会时空观的内涵:(1)社会的时间结构和社会空间。

社会的时间结构就是满足不同需要的各种活动在人的整个时间中所占的比例,它决定着人类发展空间的广度和深度。

社会的时间结构如下:附图直接决定人的发展空间大小的是自由时间的多少。

自由时间在量上与必要劳动时间成反比,与剩余劳动时间成正比。

因此,一切节约归根到底都是时间的节约,个人和社会的发展都取决于时间的节省。

发展生产力,提高劳动效率,节约劳动时间,就等于增加自由时间,扩大个人和社会发展的空间。

活动的时间结构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变化的。

(2)时空的相互转化。

人在实践中创造自由时间,也就为自己开辟了发展的空间,这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在时空关系上的表现。

作为社会时间晶化形式的社会空间,不但以实物形态存在,而且以社会关系形态存在,也就是社会结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