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第一章第一节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8年版
2018年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第一节 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

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泰山日出
泰山也在运动 变化之中。100 万年以来,它已 经长高了几百米。
什么是运动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 的哲学范畴。
“运动,就它被理解为物质 的存在方式、物质的固有属 性这一最一般的意义来说, 涵盖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 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变动 起直到思维。”
产生于生产和科学不发达的时代, 缺乏科学性
中国古代的“五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说”
火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
金,金生水,水生木”, “水胜火,火胜金,金胜木, 木胜土,土胜水” 。
木
土
水
金
哲学物质观发展的第二个历史阶段
2、近代唯物主义物质观
把原子理解为 构成物质世界一切事物的最小单位,
原子是世界的本原
克服了直观性和朴素性
哲学是理论化、 系统化的世界观, 又 是方法论。
一、物质及其存在形态
哲学的基本问题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 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恩格斯)
第一性问题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哲学基本问题 同一性问题
可知论 不可知论
思维和存在谁为第一性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关于世界的本原 是物质的哲学学说
混淆哲学的物质范畴 与具体科学的物质结构学说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 ➢局限性
机械性
人是机器
人
钟
霍
关节
布
心脏
斯
神经
齿轮 发条 游丝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
哲学物质观发展的第三个历史阶段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主要知识点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主要知识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第一节主要知识点1、哲学、世界观、方法论。
(P27)2、哲学的基本问题。
(P28)3、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可知论、不可知论;有神论、无神论;辩证法、形而上学。
(P29)4、唯物主义的三种形态、唯心主义的两种形式。
5、列宁的物质定义。
(P30)6、意识的起源和本质。
(P30)7、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P31)8、什么是运动?什么是静止?(P32)9、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的关系(P32)10、什么是时间、空间?时间和空间的特点是什么?(P32)11、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
(P33)12、实践的含义、基本特征、基本形式(P35)13、如何理解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P36)14、如何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P38—39)第一章第二节主要知识点1、什么是联系?联系有那些特点?(P40)2、什么是发展?为什么说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P41)3、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P43)4、矛盾及其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P43)5、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P44)6、什么是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P44—45)7、如何理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P45)8、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怎样的?(P45)9、什么是质、量、度?(P46)10、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及方法论意义。
(P46)11、辨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P46—47)12、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方法论意义。
(P47)13、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及方法论意义(P49—50)14、辨证思维方法有哪些?(P50—52)第一章第三节主要知识点1、规律及其特点。
(P54)2、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
(P55)3、意识的能动作用及主要表现。
(P56—57)4、如何正确理解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辨证关系?(P57—58)5、如何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P58—59)6、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018版)第一章 物质 (二)

从意识作用上看,意识统一于物质,在统一的物质世界之外, 没有任何非物质的存在或非物质的活动。
人类社会也统一于物质。社会的物质性表现在:
第一,人类是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第二,人类谋取生活资料的活动是物质性的活动。 第三,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社会历史趋向指的是社会历史规律的客观性和必然性,
主体选择指的是历史主体在社会发展中的能动性和选 择性。
第叁部分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世界统一于物质。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体现在: §意识统一于物质; §人类社会也统一于物质。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首先体现在,意识统一于物质。
从意识起源上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是物质世界中的一种特殊存在。
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第四,意识活动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控作用。
PART 13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 的统一
正确认识和把握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还需要处理好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关系。
一方面,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石,有助于我 们树立唯物主义科学世界观,为我们进一步确立正确的人生观 和价值观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有助于我们确立正确的思 想路线和思想方法,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坚持实 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另一方面,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 利用客观规律。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有三个方面前提和条件:
1、从实际出发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2、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 3、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还需要依赖于一定的
2018马原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一、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
■ 物质及存在状态
从哲学上看,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归结起来无非是两大类现象:
物质现象 精神现象
人类的一切活动归纳起来无非是两大类活动:
认识世界 改造世界
我们认识和看待这两大类现象和两大类活动,都不能不涉及 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又称为物质和精 神的关系问题,构成了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
物质世界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展现出发展的多样性。人类的产 生使自然界的运动变化发生了新的飞跃,并通过人的实践形成了自然 界与人类社会的区别。
一、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
■ 物质及存在状态
(三)实践是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
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要把握以下两个大的方面:
一方面,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 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 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 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神魔小说《西游记》
一、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
■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二)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不限于从实践 中形成一定的思想,形成活动 的目的、计划、方法等观念的 东西,更重要的在于以这些观 念的东西为指导,通过实践使 之一步步变为客观现实。
一、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
■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马克思主义将唯物主义真正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认为物质资 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实践性是社会生活的本 质,人类社会统一于物质。
人类社会的 物质性的主 要表现
第一,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第二,人类获取生活资料的活动是物质性的活动。 第三,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 物质及存在状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8版)思考题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8版)思考题参考答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8版)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1.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范畴是对一切客观存在的共同本质的抽象和概括,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
意义:(1)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论述:我们通过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就要充分认识是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物质世界,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更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我们要在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指导下,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以取得社会主义实践的胜利。
1.2谈谈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条件下,如何认识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1)物质决定意识,意思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意识是特殊的物质,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印象。
人工智能,它的“意识”就基于他所处的躯壳以及其中的代码,这决定了它的“意识”。
(2)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这种反作用是意识的能动作用。
人工智能的“意识”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便有可能突破人类的限制而产生积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3)要想正确认识和把握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反作用,必须处理好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1.3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说明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性(1)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 第一章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第一节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一、物质及其存在形态1.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2.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3. 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又称为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构成了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
4.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5. 其一,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意识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6. 其二,存在和思维有没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一)物质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2.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和反映。
3.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从客观存在着的物质世界中抽象出了万事万物的共同特性——客观实在性。
4.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理论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
5.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6.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的哲学范畴。
7.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离开物质的运动很离开运动的物质都是错误的。
8.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对立统一的关系。
9.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10.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即时间的流逝一去不复返。
11.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
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即空间具有长、宽、高三方面的规定性。
12.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没有离开物质运动的“纯粹”时间和空间,也没有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
13.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证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
14.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它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都要以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自考本科(2018版)第一章课件

第二节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一、联系与发展的普遍性与多样性 (一)世界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1.联系的涵义和特点 (二)世界的运动发展 1.发展的涵义、实质 2.新事物 (1)涵义 (2)区分的标志 (3)新事物为什么必然战胜旧事物 (4)新事物战胜旧事物必然经历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
三、世界联系与发展的基本环节
(一)原因和结果
1.含义 2. 特点:原因在先,结果在后 3.关系:对立统一关系 4.重要意义 (二)必然性和偶然性 1.含义 2.关系:对立统一关系 3.两种错误的观点:机械决定论、唯心主义的非决定论 4.重要意义
(三)可能性和现实性 1.含义 2.关系:对立统一关系 3.重要意义 (四)内容和形式 1.含义 2.关系:对立统一、相互作用关系 3.重要意义 (五)本质和现象 1.含义 2.关系:对立统一关系 3.重要意义
(3)扬弃 (4)方法论要求:分析的态度,从实际出发,具体分 析,否定、肯定。
2.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1)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基本内容:两次辩证的否定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 升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具体道路是曲 折的。
(2)对我们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 义。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涵义、方法论 (2)二者关系
4.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 (1)主次矛盾 (2)矛盾的主次方面 (3)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二)质量互变规律
1.质、量、度 (1)含义 (2)掌握事物的度的重要意义 2.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 (1)含义 (2)辩证关系 (3)要求 (三)否定之否定规律 1.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主要内容 (1)自我否定 (2)联系和发展的环节
第一章《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马原2018年版

• 第一节 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 • 第二节 事物的联系和发展 • 第三节 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
界的根本方法
一、物质及其存在形态 二、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一、物质及其存在形态
一、物质及其存在形态
存在和思维的关系 其一,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世界的本 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 第二性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 构成了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其二,存在和思维有没有同一性,即 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一问 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划分可知论和不可 知论的标准。
谈谈世界统一于物质。
“观念的东西不 外是移入人的头 脑并在人的头脑 中改造过的物质 的东西而已” 。
(二)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能动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的含义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指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的能力和作用。 能动地认识世界
能动地改造世界
有条件的
(2)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性 时间和空间 物质运动
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离开时间 和空间的运动是不存在的;时间和空间又离不开物质的运动, 离开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同样是不存在的。
二、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一)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的起源 —— 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是社会实践(劳动)的产物
3.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1)静止的含义
没有发生质变(化学性质)
静止的表现形式
100 C
50 C
没有发生位移(物理位置) 在标准大气压下 ,水保持其自己液体 的物理性质的度就是 0℃—100℃。这个度 的两端,即0℃和 100℃就是关节点或临 界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对主义诡辩论 形而上学不变论
马克思主义以前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念
共同特点(错误)
哲学物质范畴 =物质的具体形态
错误:以偏概全
可以说“老虎是动物”
不能说“动物是老虎”
3.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20世纪初,列宁对物质 概念作了全面的科学的规定: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 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 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 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 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 映。”(《列宁选集》第2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版,第89页。)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雕栏玉砌今犹在,只是朱颜改。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2.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物质
运动
( 1 )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
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 离不开运动)。 设想无运动的物质, 将导致形而上学。42毫米
物质概念的立体审视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
第一, 坚持了唯物 主义一元论, 同唯心主义 一元论和二 元论划清了 界限。
第二, 坚持了能动 的反映论和 可知论,批 判了不可知 论。
第三, 体现了唯物 论和辩证法 的统一,克 服了形而上 学唯物主义 的缺陷。
第四, 体现了唯物 主义自然观 与唯物主义 历史观的统 一,为彻底 的唯物主义 奠定了理论 基础。
中国古代“阴阳”、“五行”说
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
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
古代印度的“四根”说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认为物质是原子,世界 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原 子组成的,原子是“宇 宙之砖”,是不可再分 的最小的物质单位,原 子的属性是质量不变, 广延性,不可再分性。 把物质同物质的结构和 属性混为一谈,因而是 错误的。所以它经不起 唯心主义的进攻。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 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 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二)物质的存在形态
1.运动的含义
运动的形式
(1)机械运动(物体的位置移动)
(2)物理运动(热、光、电磁
、原子内部基本粒子的运动和变化)
(3)化学运动(化合分解)
(4)生命运动
一、一物、质物及质其及存其在存形态在形态
存在和思维的关系
其一,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世界的本 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 第二性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 构成了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其二,存在和思维有没有同一性,即 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一问 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划分可知论和不可 知论的标准。
第一章 世界的物 质性及发 展规律
? 第一节 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 ? 第二节 事物的联系和发展 ? 第三节 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
界的根本方法
教学目的和要求
?
学习和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着重把握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世界的
物质统一性,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与基本规律 ,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
(2)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1、运动是绝对的、普遍的、永恒的、无条件 的。
2、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不显 著的运动,
3、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自行车上的女孩相 对于行驶的自行车, 她的位置有没有动?
组成她人体的各细 胞、各器官有没有 运动?
割裂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关系
(一)物质
马克思主义以前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念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具有直观性,朴素性的特点,它把物 质归结为某种或几种具体物质形态,其代表有阴阳说〈 阴阳图〉,五 行说〈五行图〉,中国的元气说。
朴素唯物主义的方向是正确的,但它把物质同物质的具体形态混 为一谈,无法解释客观事物的无限多样性及其内在差别性,还只是猜测, 没有科学论证。
?没有发生位移(物理位置)
100
C
汽
50 C
水
0
C
冰
? 在标准大气压下
,水保持其自己液体 的物理性质的度就是 0℃— 100℃。这个度 的两端,即 0℃和 100℃就是关节点或临 界点。
欣赏革命歌曲并思考:歌词包含什么哲理?
小
小
小
小
竹
竹
排
排
江
江
中
中
游
游
滔
巍
滔
巍
江
青
水
山
向
两
东
岸
流
走
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 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所处 的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 畴,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案例分析:“风动?幡动?心动? ”
(慧能)至广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师讲《涅 槃经》,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 僧曰:“幡动。”议动不已。慧能进曰:“不是 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语见《东山外集》)
3.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1)静止的含义
?没有发生质变(化学性质)
静止的表现形式
( 5
奴隶社会
)
社
会
运
动
原始社会
封共建产社主会义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
社会运动
生命运动
化学运动
物理运动
机械运动
高级运动源于
高 级
并包含低级运动, 但不能把高级运动
简单地归结为低级
运动。
在一定条件下 低 各运动形式可以相 级 互转化。
运动,就它被理解 为存在方式,被理解 为物质的固有属性 ,这 一最一般的意义来说, 囊括宇宙中发生的一 切变化和过程,从单 纯的位置变动起直到 思维。”运动是 标志 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 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 畴。
刻舟求剑者在物质和运动关系上犯 了什么样的错误?
物质
运动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 运动的主体。(运动离不开物质) 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 主义。运Fra bibliotek形式 机械运动
运动主体 宏观物体
物理运动 分子、原子、基本粒子和场
化学运动
原子、离子、原子团
生物运动 蛋白质、核酸、生物个体、生物种群
社会运动
论,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和解决问题,不
断增强思维能力。
教学要点
?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 ?物质决定意识 ?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 ?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 ?联系和发展的基本规律 ? ?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 ?在实践中不断增强思维能力
一、物质及其存在形态 二、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