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新人教版必修1课后同步练:第14课时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合集下载

人教版必修一: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同步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必修一: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同步试题(含答案)

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课程标准:概述五四运动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一、五四风雷1.背景(1)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提出的废除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取消“二十一条”、收回德国在山东的特权等正义要求遭到拒绝。

(2)英、美等国操纵会议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交给日本。

2.经过取得初步胜利。

(1)军阀政府释放被捕学生。

(2)罢免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三人的职务。

(3)参加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4.性质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5.影响(1)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工人中的传播。

(2)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二、中国共产党诞生1.条件(1)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及其同中国工人运动的日益结合。

(2)组织基础:陈独秀、李大钊酝酿成立中国共产党。

(3)国际条件:共产国际的帮助。

2.成立(1)时间、地点:1921年7月23日,上海,后移至浙江嘉兴南湖游船上。

(2)代表:毛泽东、董必武等13人。

(3)内容:①通过了党纲,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

②奋斗目标:用革命军队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资本家私有制。

③中心工作: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

④中央机构:成立中央局,选举陈独秀为书记。

3.意义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三、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1.国共合作(1)条件:①中国共产党认识到要战胜强大的敌人,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②1923年召开的中共“三大”决定与中国国民党合作。

③孙中山的伟大转变。

(2)标志: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

2.北伐战争(1)条件:①国共合作的实现;工农运动的蓬勃发展;国民政府的成立。

②国民革命军的整编;广东革命根据地的统一。

(2)目的:消灭帝国主义支持的吴佩孚、孙传芳和张作霖三派势力。

(3)进程:①北伐军很快歼灭吴佩孚、孙传芳部主力,革命势力发展到长江流域。

②1927年初,国民政府由广州迁往武汉。

2018--2019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课时练习:第14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2018--2019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课时练习:第14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一.选择题1. 五四运动的中心转移到上海后,发展成为全国性的群众爱国运动,这充分说明()A.上海是最早发生工人罢工的城市B.五四运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C.五四运动具有反帝反封建性质D.五四运动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2.1919年6月23日创刊的《南京学生联合会日刊》,不仅及时报道了江苏及全国各地学生反帝爱国运动的情况,而且大力宣传了民主主义,介绍了各种新思潮。

通过材料可直接得出的结论是( )A.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的胜利 B.当时斗争的主力军仍然是学生C.五四运动已经波及全国各地 D.该刊重点宣传的是马克思主义3. 20世纪的第二个十年间,堪称中国历史转折之里程碑的是()A.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B.《新青年》创办、武昌起义C.五四运动、《新青年》创办D.中华民国成立、五四运动4.“中国最初的共产主义支部是于1920年5月在上海和北京组织起来的”,有的“党纲就是‘劳工专政,生产组合’八个字。

”上述材料表明( )A.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B.建立无产阶级政权C.筹备工人阶级政党 D.工农运动蓬勃发展5.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毛泽东对此评价说:“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

”其中“开天辟地”主要是指( )A.第一次在中国大地上提出了社会主义口号B.中国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C.中国出现了以马列主义为行动指南的、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D.制定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6.20世纪一二十年代,一位历史人物因创办《新青年》被誉为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后又成为“五四运动的总司令”。

此人A. 是中共“一大”上海组的代表B. 在国民革命中坚持右倾错误导致革命失败C. 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D. 指挥了“八一”南昌起义7.中国最早革命的主体力量是海外的留学生群体,还有一部分海外华侨和会党。

与当时中国的普通民众没有太大的关系,更谈不上“主义”深入底层老百姓的问题。

中国革命最终还是从“精英革命”转向了开始重视深入民众的“平民革命”是A. 南昌起义B. 井冈山革命道路开辟C. 北伐战争D. 抗日战争8.法国公使在目睹了中国一次重大历史事件后说:“我们正面临着一种前所未有的、最令人惊异的重要现象,即中国为积极行动而形成了一种全国性的舆论。

新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1随堂练习:第14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新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1随堂练习:第14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一、选择题1.右面是20世纪初的一幅时政漫画,以下对其解读不准确的是( )A.该漫画反映的事件促使五四运动爆发B.对漫画再现的情境最愤慨的是学生C.表达了作者对当时中国政府的不满D.描绘了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答案 B解析由“20世纪初”及漫画中“山东省”“青岛”“公道待遇”及右边人物身着和服等信息可知,这与巴黎和会上把山东特权转交给日本有关;再由“玩弄于股掌之上”可知,作者对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感到非常愤慨。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促使五四运动的爆发,五四运动中走在最前面的是青年学生,但漫画体现不出学生是最愤慨的,故选B项。

2.1919年8月《青岛潮》描述火烧赵家楼的情景:“时正酉正,电灯已燃。

未几,火起,众大愤,始知曹将烧死学子,以为泄怨计。

”而亲历者杨振声在《回忆五四》中说:“(学生)搜索到下房,有人发现半桶煤油,就起了‘烧这些杂种’的念头。

”这说明( )A.报刊报道比回忆录真实可靠B.回忆录加入个人猜测因素C.两位作者政治立场截然相反D.该报意在淡化学生的责任答案 D解析报刊报道和回忆录都属于第一手史料,真实性相似,故A项错误;亲历者杨振声的回忆基本是回忆自己所见所闻,猜测性不大,故B项错误;两者基本都支持学生,故C项错误;通过材料“始知曹将烧死学子,以为泄怨计”可知该报把责任推在了曹汝霖身上,故D项正确。

3.下图为某位学生的电脑屏幕截图。

该同学查找的资料最有可能用于研究( )A.“五四运动对上海服装演变的影响”B.“五四运动时北京学生运动”C.“五四运动时上海底层百姓的生活”D.“五四运动与上海各阶层关系”答案 D解析图中材料涉及到五四运动时期的学生、乞丐、巡捕等阶层,反映了五四运动与上海各阶层的关系。

故选D项。

4.有人认为:“五四精神是一种不屈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一种改造和变革社会的执著探索精神,一种团结战斗的精神。

”下列能够证明这一观点的有( )①反对巴黎和会将中国山东主权转让给日本②提出“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口号③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探索救国出路④五四运动从学生扩大到工商界人士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答案 A解析五四运动维护国家主权,反对巴黎和会将中国山东主权转让给日本,体现了“不屈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故①正确;五四运动提出“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口号,体现了爱国主义和变革社会的精神,故②正确;马克思主义在五四运动后才得到广泛传播,不是五四运动的指导思想,故③错误;五四运动的主要力量从学生扩大到工商界人士,反映了爱国主义和团结战斗的精神,故④正确。

高一人教版必修一第14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同步练习 (2)

高一人教版必修一第14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同步练习 (2)

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揭露北洋政府卖国的小册子运动时的纪念章运动中散发的传单A.五四运动 B. C.一二·九学生运动 D.护国运动2、“共争青岛归来,同看国贼罢黜;欢呼学生复课,庆贺商店开门。

”以上这幅对联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是A.中国代表团巴黎和会上外交失败 B.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发动C.北洋军阀政府反动统治,使社会矛盾尖锐 D.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统治地位3、历史学家指出:“五四爱国运动是与新文化运动紧密结合的,而五四运动的发生和成功,也仰赖于当时社会多元力量的威力。

”这里“社会多元力量的威力”主要是指()①青年学生②先进的知识分子③无产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④广大农民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②③④4、将五四运动作为新民主主义开端最主要的依据是()A、斗争的性质是反帝反封建B、李大钊等先进知识分子起了领导作用C、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并发挥主力军D、是当时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5、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条件是()①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②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③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④中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⑤共产国际的帮助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C、②③④D、③④⑤6、中共“一大”确定的任务与目标包括( )①领导工人运动②打倒封建军阀③争取民族独立④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A.②③④ B.①②③C.①④D.①②③④7、五四运动前后,人们的思想经历着空前的解放和变换。

某民意测验机构在北京大学学生中进行调查,要求每个学生选出一位在五四运动时期贡献最大的人物.结果下列四位人物得票数相近。

其中对五四运动后社会思潮影响最大的应是8、下列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应是①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②中共“三大”的召开③国民政府出师北伐④国民政府由广州迁往武汉()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C.①②④③D.④①②③9、口号通常是某种政治运动思想主张的高度概括。

下列符合这种主张的口号提出的时间顺序选项是:①“扶清灭洋”②“师夷长技以制夷”③“打倒列强除军阀”④“内除国贼,外争主权”A.②①③④B.②①④③C.①③②④D.①②③④10、非选择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1课后练习:4.1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Word版含解析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1课后练习:4.1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Word版含解析

【优化设计】2015-2016学年高中历史 4.1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课后习题新人教版必修1课时演练·促提升一、选择题1.(原创)“1919年5月1日,上海《大陆报》首先披露了‘业已失败’的消息,京、津、沪等地各大报纸相继转载……中国人民深为震动。

”“业已失败”是指( )A.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的失败B.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运动的失败C.同盟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失败D.协约国集团抑制日本扩张的失败解析:在巴黎和会上,协约国集团完全不顾中国战胜国的身份和合理要求,决定把德国在中国山东的一切权利转交给日本,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遭受失败。

答案:A2.当《凡尔赛和约》的内容传回时,消息灵通的中国人群情激昂。

蒋介石日记记载:“排日风潮,皆未稍息。

此乃中国国民第一次之示威运动,可谓破天荒之壮举。

”此“壮举”是( )A.新文化运动B.五四运动C.国民革命运动D.国共合作解析:由题干材料中“《凡尔赛和约》”“排日风潮”等信息,可知是指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国内爆发五四运动。

答案:B3.1919年5月17日,上海救国十人团在《申报》上敬告先施、永安公司不要卖日货。

先施、永安两公司随后在5月27日《申报》上声明:准(农历)四月廿三日起实行不卖日货(如图)。

以下理解不确切的是( )A.五四运动不是一场单纯的学生爱国运动B.参加五四运动的阶层在逐渐增多C.商人阶层逐渐加入到反帝爱国运动中来D.工人阶级成为五四运动的主力军解析:先施、永安都是商业公司,它们拒绝出售日货,说明商人阶层已加入到斗争的行列中来,但不能说明工人阶级成为五四运动的主力军。

答案:D4.观察右图,通过图片能够汲取的历史信息不包括( )A.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B.全国各阶层人民的斗争取得了成效C.北洋政府被迫作出了让步D.北洋政府的对内政策表明它较为开明解析:北洋政府罢免三个卖国贼的职务是被迫的,并非是其开明的表现。

答案:D5.“五四学生爱国运动……的主要成就不在政治抗议的成功,而在运动本身所产生的影响。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 第十四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同步测试-教育文档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 第十四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同步测试-教育文档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十四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同步测试一、单选题(共15题;共30分)1.就中国近代史上某一历史事件,胡适和蒋梦麟联名发表过《我们对于学生的希望》一文,其中写道:“荒唐的中年、老年人闹下了乱子,却要未成年的学子抛弃学业,荒废光阴,来干涉纠正,这是天下最不经济的事……”,针对以上材料,以下理解不正确的是A. “中年、老年人闹下了乱子”指的是中国的外交失败B. 这场运动的兴起和发展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紧密相关C. 爱国青年学生是这场运动的中坚力量D. 这场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2.当代学者提出了“五四运动是第一次历史巨变的补课,又是第二次历史巨变的起点”的观点,这是对五四运动历史地位的一个新提法,但究其实质,主要认为五四运动是中国A. 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完成B. 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开端C. 资产阶级共和国向人民民主专政过渡的开始D. 政治制度与思想文化由古代向近代转变的起点3.胡适和蒋梦麟在“五四”运动一周年之际提醒学生,最不可少的精神之一是,在团体生活中要容纳反对党的意见。

现在许多学生会议的会场上,对于不肯迎合群众心理的言论,往往有许多威压的表示,这是暴民专制,不是民治精神。

这里所说的“最不可少的精神”主要是指()A. 自由精神B. 平等精神C. 民主精神D. 科学精神4.五四运动中,学生的表现日益激进,胡适和蒋梦麟联名发表《我们对于学生的希望》,文中写道:“荒唐的中年、老年人闹下了乱子,却要未成年的学子抛弃学业,荒废光阴,来干涉纠正,这是天下最不经济的事。

”文中“中年、老年人闹下了乱子”指的是A. 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B. 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C. 袁世凯复辟帝制D. 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5.1919年5月5日,天津《大公报》刊登“北京特约通讯”,标题为《北京学界之大举动——昨日之游街大会/曹汝霖宅之焚烧/青岛问题之力争/章宗祥大受夷伤》。

从上述标题中能获得的信息是A. 京津两地工人罢工游行B. 学生爱国浪潮遍及全国C. 北洋政府逮捕大批学生D. 外争主权、内惩国贼6.1925年1月,中共党员人数为994人,10月增至3 000人,年底发展到10 000人。

历史人教版必修1练习:第14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附答案)

历史人教版必修1练习:第14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附答案)

第四单元第14课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6·广西学业水平测试)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A.工人阶级队伍迅速壮大B.北洋军阀政府腐败无能C.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D.北京青年学生爱国热情高涨解析:五四运动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上英美等国完全拒绝中国的正当要求,并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交给日本。

A项是阶级基础;B项是阶级矛盾尖锐的重要因素,长期存在;D项学生是发起者,不是原因。

答案:C2.(2016·石家庄高一检测)据《每周评论》(1919年5月11日)记载:学生们边行进,边宣传,“许多人民看见掉泪,许多西洋人看见脱帽喝彩,又有好些巡警也掉泪”。

这说明五四运动()A.是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B.激发了广大人民的觉悟C.青年学生发挥了主导作用D.得到了西方国家的支持解析:从人们对五四运动中学生的态度上可以看出,他们同情学生的行为,说明五四运动激发了广大人民的觉悟,故应选B项。

答案:B3.(2016·怀化高一检测)毛泽东认为:“五四运动的的确确给第一次大革命准备了舆论,准备了人心,准备了思想,准备了干部。

”作者在此对五四运动的评价,主要是强调() A.它是一次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B.它把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C.中国工人阶级和学生的先锋作用D.它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奠基作用解析:由题干材料可以看出,毛泽东是从对民主革命所起作用的角度对五四运动作出地肯定和高度评价,答案选D项。

A、B、C三项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答案:D4.促使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因素有()①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②中国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③五四运动的推动④共产国际的支持和帮助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②④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①②③④都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答案为A项。

答案:A5.(2016·沈阳高一检测)“中国最初的共产主义支部是于1920年5月在上海和北京组织起来的”,材料表明当时()A.中国共产党的诞生B.建立无产阶级政权C.筹备工人阶级政党D.工农运动蓬勃开展解析:由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共产主义支部就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应是为建立中国共产党而作准备。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4单元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练习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4单元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练习

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练习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五四运动是一次“空前的最广泛的表达民族感情的示威……标志着中国现代民族主义的迅速生成”。

以下各项反映了材料中说法的是( )①“外争主权,内除国贼”②运动规模从北京扩展到全国③学生、工人、市民广泛参加④体现了中共革命纲领的影响A.①④ B.②③C.①②③ D.①②③④2.某中学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放映了一部电影,其中有这样一组镜头:青年学生高呼着“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等口号在街头进行示威。

请你推测影片中,学生斗争的主要对象应是( )A.清政府 B.北洋军阀政府C.南京国民政府 D.美帝国主义3.五四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学生爱国运动。

下列口号中,能够完整体现这一性质的是( )A.“废除二十一条”B.“拒绝在和约上签字”C.“外争主权,内除国贼”D.“还我青岛”4.五四运动爆发后,当时的教育家罗家伦曾撰文指出:“自从受了‘五四’这个大刺激以后……无论是谁,都觉得从前的老法子不适用,不能不别开生面,去找新的,这种潮流布满于青年界。

”这反映了五四运动最主要的影响是( )A.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B.促进了中国教育模式的变化C.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D.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5.毛泽东说:“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开天辟地”主要是指( ) A.建立了无产阶级政权B.标志着中国无产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C.国共合作开始D.中国出现了以马列主义为行动指南的、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6.国民大革命与辛亥革命相比,突出特点是( )①以国共合作为基础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③采取武装斗争方式④由国民党直接领导A.①②③ B.①②④C.②③④ D.①③④7.中共中央在一份文件中指出:“无产阶级目前最重要的工作,还是应该联络民主党派共同对付封建军阀,以达到军阀覆灭,建设民主政治的目标”,能说明这则材料的历史事件是( )A.中共一大 B.国民革命C.五四运动 D.抗日战争8.《泸县志》云:“蜀汉诸葛亮依山势为城……始建龙透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必修1 第4单元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第Ⅰ卷一、选择题。

本卷共12小题。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一位学者这样描述某一历史事件:“最重要的就是爱国主义运动——反帝国主义运动……争回我国在青岛的主权;另一方面是促使青年人的自我觉醒。

”据此判断,这一事件是A.维新变法 B.辛亥革命 C.五四运动 D.鸦片战争2.有学者根据史料“台州籍学生陈荩民的描述‘我身材较高,就踩在同学匡互生的肩上,爬上墙头,打破天窗,第一批跳入曹贼院内。

’”得出陈荩民最先进入曹宅的结论;有学者根据史料“夏明钢的描述‘匡济从西院窗口将铁栅扭弯了两根,打开了一个缺口,他从缺口爬进去。

’”得出匡济最先进入曹宅结论。

对上述两个结论解读最为合理的是A.两位学者所用材料存在矛盾,结论均不能成立B.无论第一个还是第二个材料,必须提供更客观的材料C.两段材料都不是客观史料,不具有说服力D.两段材料距今时间较长,两位当事人回忆都不可信3.中共成立前夕的上海“一市三治”,处于中国政权控制的边缘地带。

租界事实上成为“国中之国”,无论清政府、北洋政府还是南京国民政府,都无法对租界实施直接的管辖权。

这表明在上海建党的重要原因之一是A.便于与列强接触 B.自由的空间较大C.深受苏俄的影响 D.便于国共的合作4.诗词是人们寄托情思,直抒胸臆的一种文学形式。

“碧净南湖水,峥嵘烟雨楼。

画船千载梦,今日御神舟。

搏出新天地,赢来万象幽。

黎民心有数,齐贺八旬秋。

”这一诗作是为了纪念A.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结束B.中华民国成立C.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D.国共合作正式实现5.下表内容摘编自中国共产党“一大”“二大”文件,其前后变化表明中国共产党已经A.掌握了革命的领导权B.摆脱了苏联革命模式的影响C.初步认识了中国国情D.通过大会决定与国民党合作6.1922年10月,中共党员杨匏安曾指出:“中国是一个资本主义发达(展)最落后的国家,国家的政权掌握在军阀官僚手里,目前革命第一步,就是打倒封建特权。

为增大革命势力起见,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都应联合作战,这是毫无疑义的。

”下列对其观点理解正确的是A.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正式实现 B.揭开了国民大革命的序幕C.富有创见的探讨了革命战略和策略 D.第一次提出民主革命纲领7.蒋介石在1923年9月访苏期间说国民党有60万党员,其中1/3是工农。

而据1924年1月中国共产党组织部调查,国民党党员数仅为7780人,1923年9月还低于此数。

蒋介石的说法A.迎合了共产国际的政治需要B.意在为分裂国共合作做好舆论准备C.表明国民党不需要苏联的援助D.表明国民党选择走苏俄式革命道路8.1925年,随东征军进入汕头的周恩来,东征胜利后被国民政府任命为广东东江各属行政委员,负责惠州、潮安、梅县以及海陆丰下属25个县的行政工作。

这一现象反映出A.国共合作得到了较好的贯彻B.国民党右派意图破坏国共合作C.国民政府的北伐取得重大胜利D.国民党选择走苏俄式革命道路9.鲁迅先生说:“中国现代社会的情况,只有实地的革命战争。

一首诗吓不走孙传芳,一炮就把孙传芳轰走了。

”这里的“一炮”指的是A.武昌起义B.鸦片战争C.北伐战争D.中日甲午战争10.“一时间,从通都大邑到穷乡僻壤,从垂暮老人到黄髫稚子,无不喊出‘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废除不平等条约’‘工农兵联合起来’的口号。

”材料所反映的历史时期是A.义和团运动时期B.五四运动时期C.国民大革命时期D.鸦片战争时期11.近代学者胡适曾赞叹说:“民(国)十五六年之间,全国大多数人心倾向国民党,真是六七十年所没有的新气象。

”材料中的“新气象”反映了A.国民党已经成为广大人民的政党 B.中国共产党鼓励人们加入国民党C.国民革命激发了民众的政治热情 D.辛亥革命实现了近代政治民主化12.《纽约时报》某驻华记者在回忆录中述及“广州聘请苏联顾问”,“武汉群众集会庆祝胜利”,“上海的英、美、日租界忙着增兵助防”,“攻克南京”、“北京周边战事连连”等。

这些情形出现于A.辛亥革命时期 B.五四运动时期C.国民革命时期 D.全面抗战时期第Ⅱ卷二、非选择题。

本卷共2小题。

13~14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务望全国工商各界,一律起来设法开国大会,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中国存亡,就在此一举了!今与全国同胞立两个信条道: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同胞们起来呀!——《北京学界全体宣言》材料二此次沪上风潮始由学生罢课,继由商人罢市,近且将有劳动工人同盟罢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失此不图,将必成大乱。

——《淞沪挥军使卢永祥电》材料三6月3日以后……在学生要求下,(上海)商人罢市。

商店门上贴着“忍痛停业,冀救被捕学生,不除国贼,誓不开市”等揭贴。

浦东一带码头工人“全体一致表示,凡遇日本船只抵岸,不为起货,并分发传单,劝导各码头劳动界切实进行”。

材料四学生罢课半月,政府不惟不理,且对待日益严厉。

乃商界罢市不及一日,而北京被逮学生释;工界罢工不及五日,而曹、章、陆去。

(1)根据材料一,指出材料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并概括学生的基本主张。

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北洋政府最担心的问题。

(2)根据材料一至四和所学知识,分析该事件后期发生的变化及作用。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与上述重大历史事件直接相关的节日并分析我们纪念该事件的重大意义。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对现有其他政党,应采取独立的攻击的政策……我们应始终站在完全独立的立场上,只维护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其他党派建立任何关系。

——《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1921年) 材料二中国现有的党,只有国民党比较是一个国民革命的党……工人阶级尚未强大起来,自然不能发生一个强大的共产党——一个大群众的党,以应目前革命之需要。

因此,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议决中国共产党须与中国国民党合作,共产党党员应加入国民党。

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曾感此必要,遵行此议决。

——《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1923年) 材料三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国民革命,国民革命不会成功;农民运动不赶快地做起来,农民问题不会解决;农民问题不在现在的革命运动中得到相当的解决,农民不会拥护这个革命。

——毛泽东《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1926年)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政策发生的转变并分析转变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转变导致的直接结果及积极影响。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在国民革命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的认识的发展。

人教版必修1 第4单元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参考答案1.【答案】C【解析】材料的关键信息是“反帝国主义运动”“争回我国在青岛的主权”“促使青年人的自我觉醒”。

根据关键信息可知,学者所述历史事件的特点是:反帝、爱国(维护青岛主权)、学生参与。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完结后举行的巴黎和会中,列强肆意践踏中国主权,把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即山东问题,由此引发了以广大学生为主的五四运动,这是一场伟大的群众爱国运动。

因此选C项。

AB两项所述事件没有明确反对帝国主义,鸦片战争发生在南方,都与题干无关,不选ABD三项。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五四运动。

【难度】较易2.【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两结论都以单独的口述材料为依据,无论第一个材料还是第二个材料,都必须提供更为客观的材料,才能得出客观的结论。

故选B项,不选ACD三项。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新民主主义革命·五四运动【难度】一般3.【答案】B【解析】由材料描述可知,上海在当时处于多方管理,存在较大的管理漏洞,这为建党的秘密活动提供了便利,故选B项。

中共建党不会频繁与列强接触,不选A 项。

材料没有涉及苏俄,不选C项。

D项所述与材料的时间不符,不选D项。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共产党成立【难度】一般4.【答案】C【解析】“黎民心有数,齐贺八旬秋”说明此事距离现在已有80年以上,再根据“碧净南湖水,峥嵘烟雨楼。

画船千载梦,今日御神舟”可见是指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大会最后一天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举行,故选C项。

其他选项历史事件与材料的时间不符,不选ABD三项。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共产党成立【难度】较易5.【答案】C【解析】中共一大的革命目标和革命对象都是脱离中国国情的,1921年是封建北洋军阀割据混战的时代,无资产阶级的政权,资产阶级也有革命的要求。

中共二大正确认识了中国的国情和社会性质,确定革命目标为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故选C项。

中共在国民革命时期并没有掌握革命的领导权,不选A项。

国民大革命时期,中共主要是学习苏联革命模式,不选B项。

“通过大会决定与国民党合作”是中共三大,不选D项。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国民大革命【难度】一般6.【答案】C【解析】由材料内容可知,杨匏安认为中国革命的第一步是打倒封建特权,所以应当实现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联合,因此杨匏安的观点是具有创见性的革命战略和策略,故选C项。

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正式实现的是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所以不选A项。

揭开国民大革命序幕的是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不选B项。

第一次提出民主革命纲领是在1922年的中共二大,不选D项。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共产党的诞生【难度】较难7.【答案】A【解析】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实现是在1924年,而蒋介石访苏是在1923年9月,从时间上可以判断“意在为分裂国共合作做好舆论准备”的表述错误,不选B项。

国民党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不可能走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不选D项。

蒋介石夸大国民党和工农党员的人数,是为了迎合共产国际要求中国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政策,并得到苏联的援助,故选A项,不选C项。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国民革命【难度】较难8.【答案】A【解析】材料表明周恩来作为中共党员担任国民政府重要职务,这反映的是国共合作的情况,故选A项。

材料没有涉及国民党右派,不选B项,国民政府的北伐是1926年开始的,不选C项。

D项与史实不符,不选D项。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国民革命【难度】较难9.【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26年国共合作进行北伐,消灭了孙传芳和吴佩孚两个军阀,革命中心由珠江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所以这里的“一炮”指的是北伐战争,故选C项,不选ABD三项。

【考点】近代中国的国民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北伐战争【难度】较易10.【答案】C【解析】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是“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而肩负这一历史重任的是国民革命,故选C项,不选ABD三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