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历史文化简介
山西五千年文化简介

山西五千年文化简介山西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化历史的省份,其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承深厚,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重要一环。
山西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早在新石器时代,山西就有人类活动的痕迹。
夏、商、周时期,山西的政治、经济、文化都有了相对独立的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山西地区出现了一批有名的诸侯国,如晋、韩、赵等。
这些国家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发展,同时也为山西后来的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山西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
山西的文化遗产包括古建筑、文物、文化传承等方面。
山西著名的文化遗产有——平遥古城、云冈石窟、五台山、壶口瀑布、太行山等。
其中,平遥古城是中国保存最完整的古城之一,它融合了宋、元、明、清四个朝代的建筑风格,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和建筑技术的杰出代表。
云冈石窟则是中国古代石窟艺术的杰出代表,有着丰富的佛教文化内涵和精美的艺术形式。
五台山则是中国佛教的圣地,有着丰富的佛教文化内涵和历史文化遗产。
山西的文化传承也非常重要。
山西的民间文化、传统手工艺、戏曲艺术等都有着独特的魅力。
山西民间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包括民间歌谣、传说、民俗等方面,这些都是山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山西的传统手工艺也非常丰富,如窑洞、银器、瓷器、漆器、剪纸等,这些都是山西文化的重要传承。
山西的戏曲艺术也非常著名,其中以晋剧、梆子、评剧、豫剧等最为流行,这些戏曲艺术在中国戏曲文化中也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山西五千年文化的历史和文化遗产非常丰富,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魅力吸引着无数的游客和文化爱好者前来探访和感受。
在今天,我们更应该珍视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让它们在新的时代得到更好的发扬和传承。
山西省情知识点(一)

山西省情知识点(一)引言概述:山西省位于中国华北地区,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文化名城之一。
本文旨在介绍山西省的一些基本情况和知识点,包括地理位置、历史文化、经济发展、旅游资源和传统特色等方面内容。
正文内容:一、地理位置1. 山西省位于中国华北地区,地处东经110°20′—114°33′,北纬34°34′—40°44′之间。
2. 山西东临河北、河南两省,西毗陕西,南接河南,北靠内蒙古。
3. 山西总面积15.63万平方千米,人口超过3600万。
二、历史文化1. 山西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2. 山西是中国重要的古代都城之一,曾是晋、秦两汉、北魏、北宋等多个朝代的都城。
3. 山西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如恒山、云冈石窟、平遥古城等,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三、经济发展1. 山西是中国重要的煤炭资源基地,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储量。
2. 山西也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基地之一,包括煤炭、电力、焦化等产业。
3. 山西的农业以小麦、玉米、苹果等为主,同时也发展了现代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
四、旅游资源1. 山西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包括山水风景、历史古迹、民俗风情等。
2. 山西有着壮丽的自然风光,涵盖了五台山、黄河壶口瀑布、太原大同盆地等多个景点。
3. 山西的历史古迹如悬空寺、木塔寺、晋祠等,展示了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建筑风格。
五、传统特色1. 山西的民间艺术形式丰富多样,如梆子、评剧、山西腔等,独具特色。
2. 山西的传统工艺品有晋商牙雕、陶瓷制品、绳结工艺等,代表了山西独特的手工艺术。
3. 山西的传统节日如山西灯会、太原杏花节等,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观光者。
总结:山西省是一个历史文化底蕴丰厚,经济发展迅速的地区。
它不仅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独特的传统特色,还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基地。
通过了解山西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经济发展、旅游资源和传统特色等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这个地方的独特魅力。
山西历史文化简介

山西历史文化简介一、关于山西因地处太行山之西而得名,东有太行屏蔽,西、南以黄河为天堑,北有长城拱卫,因外河而内山,自古就有“表里山河”之称;春秋战国时期属晋国地,故简称晋;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所以又有“三晋”之别称;山西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神话传说中的女娲补天、神农尝百草、精卫填海、后羿射日、大禹治水、愚公移山都是发生在这里;尧、舜、禹都在山西建都立业;尧都平阳,在今临汾一带;舜都蒲坂,在永济附近;禹都安邑,则在夏县境内;中国第一个王朝夏,就在晋南、豫西一带;春秋时期,晋文公定都曲沃,成就一代霸业;隋末,太原成为李唐王朝飞龙之地,因此太原至今有龙城之谓;明清时期晋商崛起,使得平遥,太谷等地成为中国当时的金融中心;可以说,从远古时期直到清末,山西在全国一直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所以清朝学者顾祖舆这样说:“山西居京师上游,表里山河,称为完固,且北收代马之用,南资盐池之利,因势乘便,可以附天下之背而扼其吭也”,“是故天下之形势,必有取于山西也”;二、山西历史名人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山西人才辈出,群星璀灿,数不胜数;如晋文公重耳,女皇武则天,美人杨贵妃,富商猗顿,政治家蔺相如、霍光、狄仁杰,裴度,改革家戊戌六君子的杨深秀,军事家廉颇、卫青、霍去病、关羽、杨业、薛仁贵,文学家王勃、王维、王之涣、王昌龄、王翰、宋之问、柳宗元、白居易、温庭筠、司空图、元好问、罗贯中,学者司马光,书法家米芾、傅山,戏曲家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元四家”里山西就占了三家,当代则有彭真、徐向前、薄一波、赵树理等等;三、关于盐湖在运城有盐湖,又称中国的死海;盐湖产盐,除了储量丰富的高浓度的卤水,还要有阳光的爆晒和强风的吹拂;晋南干燥多风,正所谓天时地利;盐湖产盐和海盐、井盐不同,是天日晒盐,自然结晶,人工捞采,和另外两种采盐方式相比,成本低、盐质好、产量大,而且这里地处中原,经济发达,交通便利,因此从周朝开始,盐湖已被官方看重和控制,从那时到唐朝以前几千年都是采用这种原始的生产方式,到唐朝则变革为垦畦浇晒,就是用人力垦地为畦,将卤水灌入畦内,利用天日蒸发晒盐,这样又进一步提高了盐的产量和质量;这种制盐法是盐湖对我国乃至世界盐业的重大贡献,因为在唐宋时期海盐尚在煎熬之中,称为煮海,海盐的垦畦晒盐直到清朝才开始,而西方采用这种方式也到18世纪才开始;盐税是我国古代国家的主要财政来源,是历代王朝的经济支柱和命脉,据史料记载,唐代宗时,盐池每年税收达到150万缗一缗约为3、3文钱,为全国盐税收入的四分之一,占国家财政收入的八分之一;而在清末,清政府与外国列强签定的一系列赔款协议中,盐池每年要负担白银达12万两;当然现在的盐湖早已不产盐了,成了一处着名的旅游观光地;三、关于宰相村距翼城不远的闻喜县礼元镇裴柏村,是我国有名的宰相村;自汉代以来,这里的裴家一门就先后出了59位宰相,仅唐代就占了17位;裴氏家族从他们的16世祖西汉的裴茂、裴羲开始,历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五代,在一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其家族无论是在政治、军事、经济还是文化、外交等方面,都是英才辈出,卓有建树,据有关史料记载,裴家在正史立传和载列者,有六百余人,七品以上的官员,多达3000余人,着名的有魏晋时期我国地图学之父裴秀,东晋着名史学家、为三国志作注的裴松之,封建法律的集大成者隋朝的裴政,隋唐时期开拓西北边疆、打通丝绸之路的裴矩,第一个代表隋朝出使日本的外交家裴世清,而在唐朝,裴家更是出将入相,支撑起大唐王朝的盛世伟业;在唐朝的这17位宰相中,最负盛名的一个就是中兴名相裴度;唐王朝自安史之乱以后,由盛而衰,渐趋没落;藩镇割据之势愈演愈烈,成为中央政权的心头之患;唐宪宗李纯即位以后,决心除掉藩镇势力,恢复一统江山;他采取的措施就是恩威并施,各个击破;812年,裴度出使魏博今河北大名,经过一番努力,节度使田兴归顺朝廷;但削藩之路并不平坦,淮西节度使今河南汝州吴元济起兵叛乱;朝廷发兵数十万,征讨四年未果,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大臣摇摆不定,建议罢兵,仅剩下裴度等少数人力主继续用兵;他的强硬态度令那些顽固藩镇恨之入骨,他们派出刺客于815年6月的一天清晨,刺杀了宰相武元衡,裴度则身受重伤,幸免一死;伤好后,他主动向宪宗请缨,亲率大军前往征讨;他和邓州节度使李塑筹划,在大雪纷飞的除夕之夜,奇袭蔡州,生擒了吴元济,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李塑雪夜下蔡州;淮西既平,其他藩镇或降或灭,最终结束了唐王朝长达60余年的割据局面;宪宗因此被称为中兴之王,裴度则成为中兴名臣;当时大文学家韩愈亲历了这场战事,事后特做平淮西碑留世;今天在裴柏村还有清咸丰年间重刻的平淮西碑,碑文由清代军机大臣、书法家祁俊藻所书,他的书法,裴度的事迹加上韩愈的文章被称为“三绝碑”;4、关于大槐树和苏三监狱“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这首歌谣妇孺皆知;明代初年,山西是人口输出的重要省份;着名的洪洞大移民,从洪武21年即1388开始一直持续到永乐年间,历时50年,先后12次,从山西外迁的移民达百万之众,移民的集中地和分发地——洪洞广济寺大槐树因此成为故乡的象征;而着名的苏三起解这出戏也是发生在洪洞县,至今还保留着关押过苏三的监狱;在永济的普救寺则上演了另一幕动人的爱情故事西厢记;5、关于晋商提起山西,不能不说到晋商;晋商在明初开始崛起,而在清代走向鼎盛,衰落于清末,前后历数百年;在明嘉靖年间,奸相严嵩的儿子曾与人列出了当时的富豪龙虎榜,全国有17家富豪上榜,其中山西三家,徽州占了两家;当时国内共有十大商帮,即晋商、徽商、陕商、江右商、宁波商、洞庭商、临清商、龙游商、闽商和粤商,而势力最大者就是晋商和徽商,有“徽商西贾”之说;晋商的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在明朝,晋商多出自晋南,主要得益于当地丰富的盐铁资源,当时的长治县荫城镇是全国最大的铁货贸易中心,最兴盛时,铁货的日成交量高达1000万两白银,有“千里荫城,日进斗金”之谚语,“平阳、泽、潞豪商大贾甲天下,非数十万不称富”;这是第一阶段;进入清朝以后,晋商的中心逐渐北移至晋中一带,也即有金三角之称的太谷、祁县和平遥,我们现在所说的晋商在一般意义上也是指的第二代晋商;从地理位置来看,晋中地势平坦,土质肥沃,但地狭人满的生存条件显出了土地的金贵;富甲天下的很多晋商都是由外乡迁入而无地或少地的农户,在生计无着的情况下走上了漫漫经商路的,这一点与徽商起家如出一辙;他们早期基本起家于长距离贩运转售贸易,主要以驼、马为工具开辟了条条贸易通道;在完成了原始的资本积累之后,开始由行商向坐商过渡;到了清朝中叶以后,一种更为便利快捷的商业结算方式——票号产生了,晋商因此而进入了它的鼎盛时期;中国第一家票号“日升昌”诞生于道光三年,即1823年左右,创始人是当时的金融奇才雷履泰;从“日升昌”始,其他商家紧跟其后,太、平、祁三大票号帮先后在全国各地70多个城市设立了400多家分号,稳居当时中国金融中心的位置,晋商因此而成为与犹太商人和威尼斯商人齐名的世界三大商人之一;晚清的山西与广东成为全国最富庶的两个省份;咸丰时清朝的军机档案这样记载:“山西太谷县之孙姓,富约二十万,曹姓、贾姓富各四五百万,平遥之侯姓、介休之张姓富各三四百万,榆次县之许姓、王姓聚族而居,计合家资约各千万,介休县百万之家以十计,祁县百万之家以数计”;太谷因而有金太谷、小北京之称,而“进了平遥城,银子元宝绊倒人”;然而这种景象持续的时间却并不长;由于清王朝的没落,国内战乱不断,尤其是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极大地冲击了晋商在江南各地的票号业务;加上外国列强的入侵,西方近代银行的进入,都对票号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到上个世纪初,他们的业务已开始萎缩,到了民国已是朝不保夕,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晋商这支曾创造了东方奇迹的群体终于正式退出了历史舞台;6、关于晋中大院和平遥古城在现在的晋中地区,保存着一批晋商留下的深宅大院,其中较为有名的有乔家大院、王家大院、何家大院、渠家大院、曹家大院和常家庄园;而游人去的最多的又是乔家大院和王家大院;乔家大院位于祁县乔家堡村,是着名晋商乔致庸的宅第,历时160余年而建成;其先祖最先在包头以“复字号”称雄,至今包头还有“先有复盛公乔家商号的名称,后有包头城”的说法;在乔致庸手里,乔家事业臻于鼎盛;晚清重臣左宗棠平定西北时,所需巨额军饷都是通过乔家票号来周转的,所以取胜后回京途中,左宗棠特意到乔家府上致谢,留下了“损人欲以复天理,蓄道德而能文章”的对联;在八国联军攻进北京、慈禧西逃经过山西时,乔家捐资十万两白银,后得慈禧所赐“福种琅寰”牌匾;而乔家大院现在出名则是因为张艺谋执导的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在这里拍摄;王家大院位处灵石县静升镇,是目前保存建筑面积最大的晋商宅院,是晋商村落大院中具有“以商贾兴,以官宦显”独特品格的一处院落;平遥古城是我国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古城之一,1997年它和云南丽江古城一起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作为清末的金融中心,中国第一家票号日升昌就诞生在这里,鼎盛时期,小小的平遥城共有票号22家,有“填不满、拉不完的平遥城”之说;山西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一直就有“地上看山西,地下看陕西”一说;今天所介绍的只是山西历史文化知识的很小一部分,以期大家对山西有个初略的了解;除此之外,山西还有着名的佛教圣地五台山、道教胜地北武当山,精妙绝伦的晋祠、悬空寺、云冈石窟、应县木塔,气势恢宏的壶口瀑布,中国最大的武庙——解州关帝庙等等;今天我们有幸浸润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让我们从优秀的历史文化中汲取营养,自强不息,早日建成阳侯高速,为今日山西的腾飞做出我们二航人的贡献;。
山西的传统文化及简介

山西的传统文化及简介一、山西简介山西位于中国华北地区,是中国重要的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之一。
山西地处黄河中游,背靠太行山,面临内蒙古高原,地势北高南低。
山西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战国时期,山西是晋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形成了山西文化的雏形。
随着历史的发展,山西陆续崛起了许多有影响力的文化流派和名人。
二、山西的传统文化2.1 古代建筑艺术山西是中国保存着大量古代建筑的省份之一,其中最著名的有五台山和泰山两个世界文化遗产。
山西古代建筑艺术独具特色,以木结构、石雕和彩绘为主要特点。
五台山的寺庙建筑是山西建筑艺术的代表之一,其飞檐翘角、斗拱梁架等独特的设计手法,展示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美感和魅力。
2.2 传统音乐山西的传统音乐源远流长,有丰富的音乐文化遗产。
山西民间音乐以豪放磅礴的气势和深沉悠扬的情感著称,代表作品有《山丹丹花开红艳艳》等。
山西还有独具风格的戏曲艺术,如晋剧、曲剧等,被誉为中国戏曲的瑰宝。
2.3 美术和书法山西有着悠久的美术和书法传统,许多著名的书画家都出自山西。
山西的美术作品以山水画和人物画为主,注重形式的写实和意境的表达。
山西的书法风格独特,崇尚古朴、简约的艺术风格,体现了山西文化的精髓。
2.4 传统节日山西的传统节日丰富多样,包括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
这些节日承载着山西人民的情感和文化传承。
比如,山西的春节庙会是当地最具特色的活动之一,吸引了大量游客和当地居民参与,展示了山西的民俗文化和传统艺术。
三、山西的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山西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格外重视。
近年来,山西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了传统文化的保护工作。
一方面,加大对古建筑的维修和保护力度,保护了大量的历史古迹;另一方面,加强了对传统音乐、美术、书法等艺术形式的传承和培养,使得山西的传统文化得以继续传承下去。
四、山西传统文化的影响和价值山西传统文化对中国乃至世界文化的影响不可忽视。
大美山西介绍词

大美山西介绍词大美山西,位于中国中部,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胜地。
山西地处黄土高原,拥有灿烂的文化和历史,风景秀丽,景点众多,让人流连忘返。
以下是大美山西的各个方面的介绍:一、历史文化1. 太原:古城墙、清真寺、梁祝文化园、五龙潭等;2. 平遥:世界文化遗产,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城,有祠堂、庙宇、街巷、民居、官署等;3. 晋祠:历史博物馆,收藏和展示山西历史文化遗产;4. 神泉岭:清代宫殿建筑群,是清朝皇宫的遗址,有“北方故宫”之称;5. 怀仁:王屋山石窟和九龙壁。
二、名胜景点1. 大同云冈石窟:有着中国古代艺术的瑰宝,是世界重要的文化遗产;2. 悬空寺:寺庙建在悬崖上,是中国特有的建筑艺术,令人叹为观止;3. 五台山:佛教名山,有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遗产,是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4. 皇城相府:浑源县的景点,是一座集旅游、休闲、观光、购物、娱乐于一体的大型文化商业综合体;5. 静乐寺:道教圣地,有“后峰庵世外桃源”之称,是中国文化遗产之一。
三、美食1. 面食:山西担担面、葱油挂面、过油肉丝面等;2. 燕京牛肉羹:选用优质的牛肉制成,味道鲜美;3. 烧卖:肉馅和饺子皮一起蒸熟,口感鲜美;4. 山西刀削面:使用特制的刀把面条切成薄片,口感十分爽口;5. 孜然羊肉:羊肉佐以孜然和其他调料制成,风味独特。
四、民俗文化1. 评剧:山西地方戏曲之一,以其剧种的独特性和剧情的生动性而受到了广泛的赞誉;2. 优秀的民间艺术:包括剪纸、泥塑、织锦等;3. 山西民歌:以其悠扬的旋律和深情的歌词,传唱至今;4. 祭祀活动:山西是“陕西文化圈”的重要组成部分,素有“诸葛神社”之称,每年都有许多大大小小的祭祀活动;5. 民间工艺品:如木雕、铜器、刺绣等。
五、自然风光1. 山水画卷:由于山西地处河北、内蒙、陕西三省区交汇处,所以山岳、平原、盆地、河流等景观多样;2. 水库:平遥、霍州等地的藤井水库、演罕塘水库等,都有着优美的自然景观;3. 名山大川:五台山、恒山、嵩山、黄河等,山清水秀、景色宜人;4. 森林公园:太原五台山风景区、运城运史公园、晋城昔阳梁山泉梁林公园等;5. 野生动物园:太原野生动物园、晋城荏原山野生动物园等。
山西历史文化:晋商、人文、饮食 图文

山西历史文化:晋商、人文、饮食图文南北文化对对碰之三晋文化篇山西(Shan_i)位于太行山之西,黄河以东。
山西之名,因居太行山之西而得名。
自古被称为“表里山河”。
春秋时期,大部分地区为晋国所有,所以简称“晋”;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因而又称“三晋”。
山西文化可以说是黄河文化的一种反应,是中华文明的起源之一。
悠久的历史,独特的自然风光以及深厚的人文底蕴,使山西文化在悠久的中国五千年的文化传承中描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此,我将从___、___、___等几个方面向大家介绍我的家乡--------山西。
山西历史文化的完整性、先进性和艺术性,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华夏五千年文明产生了巨大影响,也使山西成为地方文化特色最浓厚的地区之一。
山西是华夏文明起源的中心区域之一。
史书中最早出现的“中国”一词,指的就是上古虞舜时代的山西南部。
在中国本土发生的文明中,从尧舜禹到夏商周,山西地区的文化传承从未间断。
自古以来,山西就是中原华夏族与北方各民族文化交汇的天然通道是中原农耕经济与北方游牧经济冲撞对接的前沿阵地。
上古时期,中原各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不断增强,使得北方各民族逐渐融合于华夏族,接受了较为先进的华夏文化。
到春秋后期双方的界限几近消失。
在明清时期的五个多世纪里,山西商人从盐业起步,发展到棉、布、粮、油、茶、药材、皮毛、金融等各个行业,并把商贸活动由故里扩展到全国各地,甚至远及今天的蒙古共和国、俄罗斯、朝鲜、日本等国。
晋商的魄力之大、足迹之远、财富之巨,让世人认同了“无西不成商”的历史事实。
山西地区的历史演进,联系贯通了上下五千年的华夏文明,留下的3.5万处文物古迹,国保单位119处,居全国第一。
因此,山西最有资格成为世人了解和欣赏华夏文明的“主题公园”。
山西历史文化具有不断变革和进步的鲜明特色,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
山西历史文化的发展证明,社会的变革和进步,既以先进思想为依据,又是新思想的摇篮。
山西的历史文化

山西的历史文化山西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资源。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索一下山西的历史文化吧。
山西地处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山西的先民就开始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
山西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政治中心,曾先后出现了晋、赵、韩等多个古代国家。
其中,晋国是中国历史上十分重要的一个国家,其文化和艺术水平在当时是领先的。
山西地区还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发源地之一。
山西的壁画和彩塑艺术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壁画艺术,山西的壁画艺术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多样。
这些壁画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浓厚的历史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
在山西的洪洞、壶口、云冈石窟等地,都有保存完好的壁画,为我们展示了古代中国的壮丽画卷。
山西还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代表之一。
山西的古建筑风格独特,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山西的古城墙和古庙宇。
山西的古城墙建造精巧,高大雄伟,具有很高的防御功能。
而山西的古庙宇则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神秘的历史故事而吸引着众多游客。
山西还是中国古代文化名人的摇篮之一。
山西出了很多历史上有名的文化名人,如陆机、杨朱、王安石等。
他们在文学、哲学、政治等领域都有着重要的贡献,为中国文化的繁荣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他们的作品和思想对于后世的影响深远,至今仍被广泛传颂。
山西的历史文化还体现在其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中。
山西的民俗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包括传统节日、民间艺术、民间故事等。
这些民俗文化不仅丰富了山西的文化内涵,也为人们提供了一种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途径。
山西以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资源而闻名于世。
山西的历史文化无论是在艺术、建筑、名人还是民俗方面都有着独特的魅力。
通过了解山西的历史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感受中华民族的博大精深。
希望大家有机会可以亲自去山西感受这里的历史文化魅力。
山西的历史文化传统

山西的历史文化传统
山西,位于中国华北地区,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传统的省份。
自古
以来,山西就是中国文明的摇篮之一,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传统为这片土地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在山西的历史长河中,曾经留下了许多著名的历史遗迹和文化景观。
比如,太
原的双塔寺和晋祠,都是具有悠久历史的古建筑,展现了山西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华。
另外,山西还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的云冈石窟的所在地,这些石窟雕刻精美,气势恢宏,成为中国石窟艺术的瑰宝。
除了历史遗迹,山西还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
比如,山西民间艺术中的剪纸、风筝、泥塑等,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展现了山西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此外,山西的传统节日和民俗活动也是别具特色,如山西的春节庙会、灯会等,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
在山西的历史文化传统中,还有许多与名人有关的故事。
比如,山西是中国古
代文化名人的故乡,孔子弟子孟子、古代文学家李白、杜甫等都曾在山西留下过足迹。
他们的诗词文章,为山西的文化传统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总的来说,山西的历史文化传统是丰富多彩的,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见证者,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我们应该珍惜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让山西的历史文化传统继续发扬光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西历史文化简介一、关于山西因地处太行山之西而得名,东有太行屏蔽,西、南以黄河为天堑,北有长城拱卫,因外河而内山,自古就有“表里山河”之称。
春秋战国时期属晋国地,故简称晋。
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所以又有“三晋”之别称。
山西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神话传说中的女娲补天、神农尝百草、精卫填海、后羿射日、大禹治水、愚公移山都是发生在这里。
尧、舜、禹都在山西建都立业。
尧都平阳,在今临汾一带;舜都蒲坂,在永济附近;禹都安邑,则在夏县境内。
中国第一个王朝夏,就在晋南、豫西一带。
春秋时期,晋文公定都曲沃,成就一代霸业。
隋末,太原成为李唐王朝飞龙之地,因此太原至今有龙城之谓。
明清时期晋商崛起,使得平遥,太谷等地成为中国当时的金融中心。
可以说,从远古时期直到清末,山西在全国一直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
所以清朝学者顾祖舆这样说:“山西居京师上游,表里山河,称为完固,且北收代马之用,南资盐池之利,因势乘便,可以附天下之背而扼其吭也”,“是故天下之形势,必有取于山西也”。
二、山西历史名人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山西人才辈出,群星璀灿,数不胜数。
如晋文公重耳,女皇武则天,美人杨贵妃,富商猗顿,政治家蔺相如、霍光、狄仁杰,裴度,改革家戊戌六君子的杨深秀,军事家廉颇、卫青、霍去病、关羽、杨业、薛仁贵,文学家王勃、王维、王之涣、王昌龄、王翰、宋之问、柳宗元、白居易、温庭筠、司空图、元好问、罗贯中,学者司马光,书法家米芾、傅山,戏曲家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元四家”里山西就占了三家,当代则有彭真、徐向前、薄一波、赵树理等等。
三、关于盐湖在运城有盐湖,又称中国的死海。
盐湖产盐,除了储量丰富的高浓度的卤水,还要有阳光的爆晒和强风的吹拂。
晋南干燥多风,正所谓天时地利。
盐湖产盐和海盐、井盐不同,是天日晒盐,自然结晶,人工捞采,和另外两种采盐方式相比,成本低、盐质好、产量大,而且这里地处中原,经济发达,交通便利,因此从周朝开始,盐湖已被官方看重和控制,从那时到唐朝以前几千年都是采用这种原始的生产方式,到唐朝则变革为垦畦浇晒,就是用人力垦地为畦,将卤水灌入畦内,利用天日蒸发晒盐,这样又进一步提高了盐的产量和质量。
这种制盐法是盐湖对我国乃至世界盐业的重大贡献,因为在唐宋时期海盐尚在煎熬之中,称为煮海,海盐的垦畦晒盐直到清朝才开始,而西方采用这种方式也到18世纪才开始。
盐税是我国古代国家的主要财政来源,是历代王朝的经济支柱和命脉,据史料记载,唐代宗时,盐池每年税收达到150万缗(一缗约为3、3文钱),为全国盐税收入的四分之一,占国家财政收入的八分之一。
而在清末,清政府与外国列强签定的一系列赔款协议中,盐池每年要负担白银达12万两。
当然现在的盐湖早已不产盐了,成了一处着名的旅游观光地。
三、关于宰相村距翼城不远的闻喜县礼元镇裴柏村,是我国有名的宰相村。
自汉代以来,这里的裴家一门就先后出了59位宰相,仅唐代就占了17位。
裴氏家族从他们的16世祖西汉的裴茂、裴羲开始,历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五代,在一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其家族无论是在政治、军事、经济还是文化、外交等方面,都是英才辈出,卓有建树,据有关史料记载,裴家在正史立传和载列者,有六百余人,七品以上的官员,多达3000余人,着名的有魏晋时期我国地图学之父裴秀,东晋着名史学家、为《三国志》作注的裴松之,封建法律的集大成者隋朝的裴政,隋唐时期开拓西北边疆、打通丝绸之路的裴矩,第一个代表隋朝出使日本的外交家裴世清,而在唐朝,裴家更是出将入相,支撑起大唐王朝的盛世伟业。
在唐朝的这17位宰相中,最负盛名的一个就是中兴名相裴度。
唐王朝自安史之乱以后,由盛而衰,渐趋没落。
藩镇割据之势愈演愈烈,成为中央政权的心头之患。
唐宪宗李纯即位以后,决心除掉藩镇势力,恢复一统江山。
他采取的措施就是恩威并施,各个击破。
812年,裴度出使魏博(今河北大名),经过一番努力,节度使田兴归顺朝廷。
但削藩之路并不平坦,淮西节度使(今河南汝州)吴元济起兵叛乱。
朝廷发兵数十万,征讨四年未果,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大臣摇摆不定,建议罢兵,仅剩下裴度等少数人力主继续用兵。
他的强硬态度令那些顽固藩镇恨之入骨,他们派出刺客于815年6月的一天清晨,刺杀了宰相武元衡,裴度则身受重伤,幸免一死。
伤好后,他主动向宪宗请缨,亲率大军前往征讨。
他和邓州节度使李塑筹划,在大雪纷飞的除夕之夜,奇袭蔡州,生擒了吴元济,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李塑雪夜下蔡州。
淮西既平,其他藩镇或降或灭,最终结束了唐王朝长达60余年的割据局面。
宪宗因此被称为中兴之王,裴度则成为中兴名臣。
当时大文学家韩愈亲历了这场战事,事后特做《平淮西碑》留世。
今天在裴柏村还有清咸丰年间重刻的《平淮西碑》,碑文由清代军机大臣、书法家祁俊藻所书,他的书法,裴度的事迹加上韩愈的文章被称为“三绝碑”。
4、关于大槐树和苏三监狱“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这首歌谣妇孺皆知。
明代初年,山西是人口输出的重要省份。
着名的洪洞大移民,从洪武21年即1388开始一直持续到永乐年间,历时50年,先后12次,从山西外迁的移民达百万之众,移民的集中地和分发地——洪洞广济寺大槐树因此成为故乡的象征。
而着名的《苏三起解》这出戏也是发生在洪洞县,至今还保留着关押过苏三的监狱。
在永济的普救寺则上演了另一幕动人的爱情故事《西厢记》。
5、关于晋商提起山西,不能不说到晋商。
晋商在明初开始崛起,而在清代走向鼎盛,衰落于清末,前后历数百年。
在明嘉靖年间,奸相严嵩的儿子曾与人列出了当时的富豪龙虎榜,全国有17家富豪上榜,其中山西三家,徽州占了两家。
当时国内共有十大商帮,即晋商、徽商、陕商、江右商、宁波商、洞庭商、临清商、龙游商、闽商和粤商,而势力最大者就是晋商和徽商,有“徽商西贾”之说。
晋商的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在明朝,晋商多出自晋南,主要得益于当地丰富的盐铁资源,当时的长治县荫城镇是全国最大的铁货贸易中心,最兴盛时,铁货的日成交量高达1000万两白银,有“千里荫城,日进斗金”之谚语,“平阳、泽、潞豪商大贾甲天下,非数十万不称富”。
这是第一阶段。
进入清朝以后,晋商的中心逐渐北移至晋中一带,也即有金三角之称的太谷、祁县和平遥,我们现在所说的晋商在一般意义上也是指的第二代晋商。
从地理位置来看,晋中地势平坦,土质肥沃,但地狭人满的生存条件显出了土地的金贵。
富甲天下的很多晋商都是由外乡迁入而无地或少地的农户,在生计无着的情况下走上了漫漫经商路的,这一点与徽商起家如出一辙。
他们早期基本起家于长距离贩运转售贸易,主要以驼、马为工具开辟了条条贸易通道。
在完成了原始的资本积累之后,开始由行商向坐商过渡。
到了清朝中叶以后,一种更为便利快捷的商业结算方式——票号产生了,晋商因此而进入了它的鼎盛时期。
中国第一家票号“日升昌”诞生于道光三年,即1823年左右,创始人是当时的金融奇才雷履泰。
从“日升昌”始,其他商家紧跟其后,太、平、祁三大票号帮先后在全国各地70多个城市设立了400多家分号,稳居当时中国金融中心的位置,晋商因此而成为与犹太商人和威尼斯商人齐名的世界三大商人之一。
晚清的山西与广东成为全国最富庶的两个省份。
咸丰时清朝的军机档案这样记载:“山西太谷县之孙姓,富约二十万,曹姓、贾姓富各四五百万,平遥之侯姓、介休之张姓富各三四百万,榆次县之许姓、王姓聚族而居,计合家资约各千万,介休县百万之家以十计,祁县百万之家以数计”。
太谷因而有金太谷、小北京之称,而“进了平遥城,银子元宝绊倒人”。
然而这种景象持续的时间却并不长。
由于清王朝的没落,国内战乱不断,尤其是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极大地冲击了晋商在江南各地的票号业务。
加上外国列强的入侵,西方近代银行的进入,都对票号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到上个世纪初,他们的业务已开始萎缩,到了民国已是朝不保夕,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晋商这支曾创造了东方奇迹的群体终于正式退出了历史舞台。
6、关于晋中大院和平遥古城在现在的晋中地区,保存着一批晋商留下的深宅大院,其中较为有名的有乔家大院、王家大院、何家大院、渠家大院、曹家大院和常家庄园。
而游人去的最多的又是乔家大院和王家大院。
乔家大院位于祁县乔家堡村,是着名晋商乔致庸的宅第,历时160余年而建成。
其先祖最先在包头以“复字号”称雄,至今包头还有“先有复盛公(乔家商号的名称),后有包头城”的说法。
在乔致庸手里,乔家事业臻于鼎盛。
晚清重臣左宗棠平定西北时,所需巨额军饷都是通过乔家票号来周转的,所以取胜后回京途中,左宗棠特意到乔家府上致谢,留下了“损人欲以复天理,蓄道德而能文章”的对联。
在八国联军攻进北京、慈禧西逃经过山西时,乔家捐资十万两白银,后得慈禧所赐“福种琅寰”牌匾。
而乔家大院现在出名则是因为张艺谋执导的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在这里拍摄。
王家大院位处灵石县静升镇,是目前保存建筑面积最大的晋商宅院,是晋商村落大院中具有“以商贾兴,以官宦显”独特品格的一处院落。
平遥古城是我国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古城之一,1997年它和云南丽江古城一起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作为清末的金融中心,中国第一家票号日升昌就诞生在这里,鼎盛时期,小小的平遥城共有票号22家,有“填不满、拉不完的平遥城”之说。
山西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一直就有“地上看山西,地下看陕西”一说。
今天所介绍的只是山西历史文化知识的很小一部分,以期大家对山西有个初略的了解。
除此之外,山西还有着名的佛教圣地五台山、道教胜地北武当山,精妙绝伦的晋祠、悬空寺、云冈石窟、应县木塔,气势恢宏的壶口瀑布,中国最大的武庙——解州关帝庙等等。
今天我们有幸浸润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让我们从优秀的历史文化中汲取营养,自强不息,早日建成阳侯高速,为今日山西的腾飞做出我们二航人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