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历史文化的三个层面
山西文化的精髓和特色

二、山西文化的精髓和特色山西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山西文化是华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山西文化源远流长,“十年中国看深圳,百年中国看上海,千年中国看北京,三千年中国看陕西,五千年中国看山西。
”中华文明腹心地带浓郁的文化积淀和表里山河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以及三晋人民的勤劳与智慧,使三晋文化具有无与伦比的完整性、先进性以及艺术性,对中华民族的精神、风俗、习惯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对华夏五千年文明史产生了巨大的辐射力和渗透力,也使山西成为地方文化特色最浓厚的地区之一。
(一)山西文化的精髓山西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她的先进思想流传了几千年而不枯,,她的艺术精神播撒了千万里而不散,她是中国传统文化优秀的成果结晶,是先祖赐给后人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
山西文化的精髓主要反映在以下几方面:1.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孔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否亦为之。
”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壤皆为利往,夫千乘之王、万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犹患贫,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
”由利益而起动的进取精神,是明清山西商人鏖战于商场的精神动力。
山西平阳府席铭,“初时学举子业不成,又不喜农耕,曰:丈夫苟不能立功名世,仰岂为汗粒之偶,不能树基业于家哉!于是历吴越、游楚魏、泛江湖,撤迁居积,起家巨万金,而蒲大家必曰南席云。
”清人纪晓岚说:“山西人多商于外,十余岁辄从人学贸易,俟蓄积有资,始归纳妇。
”这就是说,事业不成,甚至连妻子也不娶。
可见山西人是把经商作为大事业来看,他们通过经商来实现其创家立业、兴宗耀祖的抱负,而这种观念正是使其在商业上不断进取的极其巨大的精神力量。
上述席铭经商成功后,“自是崇义让,淳宗族,睦邻里亲友,赈贫恤乏,解纷讼,成人之美,……嗤蒲之州大夫、所将军不以行伍众庶待之,而席氏之家声益振。
”席氏通过经商致富,提高了其家族的社会威望和地位,自然鼓舞着更多的人来走经商之道路。
山西商人的进取心还表现在强烈的开拓精神上,所谓“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
山西优秀传统文化1000字

山西优秀传统文化1000字山西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传统文化。
下面将详细介绍山西的优秀传统文化。
山西是中国的文化名片之一,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遗产。
首先,山西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拥有着悠久的历史。
在山西的境内,可以找到许多重要的历史遗迹,如太原的龙山文化遗址、平遥古城、云冈石窟等。
这些遗迹见证了山西作为中国文明发源地的重要地位。
其次,山西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传承地。
山西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孔子的后代孔子第二十世孙孔颖达就出生在山西。
山西也是中国古代文化名人的故乡,如文学家杨万里、曹雪芹、李白等。
这些名人的作品和精神传承至今,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另外,山西的传统文化还体现在民俗风情上。
山西有着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如山西的豪华婚礼、太原的民间舞蹈、山西的传统戏曲等。
这些民俗活动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展示了山西人民的独特风情和精神面貌。
此外,山西还以其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闻名。
山西有着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山西剪纸、山西皮影戏、山西木版年画等。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山西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最后,山西的传统文化还体现在建筑艺术上。
山西有着独特的建筑风格,如平遥古城的明清古建筑、山西的寺庙和庙宇等。
这些建筑不仅展示了山西人民的智慧和建筑技术,也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重要代表。
总之,山西的优秀传统文化体现在历史遗迹、文化传承、民俗风情、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建筑艺术等方面。
这些传统文化的丰富与独特,不仅丰富了山西人民的生活,也对中国的文化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我们应该珍惜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让山西的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继续发光发热。
明朝洪武年间山西人口大迁移

明朝洪武年间山西人口大迁移【摘要】明朝洪武年间,山西地区发生了规模宏大的人口大迁移。
这场迁移的原因主要包括自然灾害、战乱和政治因素等多方面因素。
在这一过程中,大量山西人口涌入其他地区,对当地经济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对明朝统治产生了一定影响。
这场迁移的持续影响在许多方面仍然存在,并且对当代历史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明朝洪武年间山西人口大迁移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人口迁移事件之一,影响深远,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明朝、洪武年间、山西、人口大迁移、原因、过程、影响、经济、社会、统治、持续影响、重要性1. 引言1.1 明朝洪武年间山西人口大迁移概述在明朝洪武年间,发生了一场规模庞大的山西人口大迁移,对当地经济社会和明朝统治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次迁移是由于当时山西地区人口过多、资源紧张,加上明太祖朱元璋的开拓政策和北伐战争的影响,导致了大量山西人口向东部地区迁移。
这场迁移持续了较长的时间,对山西地区的人口结构和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洪武年间山西人口大迁移的规模之大,影响之深远,使其成为明朝时期重要的历史事件之一。
这次迁移不仅改变了当时山西地区的人口分布与经济结构,也影响了明朝政治格局和社会发展。
通过深入研究这次迁移的原因、过程和影响,可以更好地理解明代山西地区的社会变迁和明朝初期的统治状况。
2. 正文2.1 洪武年间山西人口大迁移的原因明朝洪武年间实行的土地政策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洪武年间朱元璋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推行了土地国有化政策,取消了地主的封建土地所有权,将土地重新划归给农民,导致了土地的重新分配与调整。
这一政策使得山西地主失去了大量土地,劳动力未能得到妥善安置,从而推动了大量山西人口的迁移。
明朝朱元璋的镇压封建豪强的政策也是导致山西人口大迁移的原因之一。
朱元璋为了消灭割据势力,坚决打击了封建豪强,使得他们失去了土地和财产,并被剥夺了政治权利。
这些封建豪强原本依靠自己的地位和财富在山西地区占据一定地位,但在明朝洪武年间被消灭后,许多他们的家眷和随从不得不离开山西,寻找新的生存空间。
外来文化借用与经济刺激下的乡土手工艺——以定襄县河边镇澄泥砚工艺为例

人文研究外来文化借用与经济刺激下的乡土手工艺——以定襄县河边镇澄泥砚工艺为例□路瑞摘要:澄泥砚是中国四大名砚之一,名称来自其制作工艺中的“澄泥”程序。
20世纪8年代,山西定襄开始尝试制作澄泥砚,用了近40年时间,使这一外来文化资源不断被内化,不仅影响了当地的社会关系结构,而且逐渐成为当地人本土文化与身份认同的表征,与其他澄泥砚生产地建立起资源互动,文化遗产共同传承又相互竞争的新模式。
形成如此模式的原因包括三个层面,即自然层面、社会层面、文化层面,该文从这三个层面入手展开分析。
关键词:手工艺澄泥砚借用融合澄泥砚(图1)与端砚、歙砚、洮河砚并称中国四大名砚,其名称来自制作工艺中的“澄泥”程序。
历史上澄泥砚的产地众多,关于其发源地也众说纷纭。
20世纪8年代,在五台县工艺美术厂工作的惠东存,借助当地人工优势和自然资源,试制失传的澄泥砚一一古滹阳澄泥砚(发源于宋代滹阳,今河北巨鹿)。
试制成功后,他在河边镇建厂,并形成了稳定生产与发展的模式,与澄泥砚的其他制作地形成资源互动、技艺共同传承的新模式。
这一模式为当地手工艺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一、作为个案的河边镇澄泥砚1•地理环境背景河边镇位于山西省定襄县城的东北部,地处太行山支脉的纹山脚下。
全镇总面积222.4km2,占定襄县版图面积的四分之一,岩性以白云岩和板岩为主。
纹山位于河边镇东侧,山中盛产砚石,且砚石质细、含砂少,分红、黑、绿、紫等色,经艺人精雕细刻,成为“台砚”1。
石雕石刻业、砚台业是河边镇的传统产业。
2.澄泥砚生产厂结构:产业化分工现在河边镇澄泥砚的烧制厂共有6家,品质工艺等方面较好的主要有祥龙石砚厂和惠氏雅艺轩。
两个厂家各有一个烧制窑口,年烧9到10窑,每窑年产量为4000块左右,每家厂内均有工人10余人,细化分工,每道工序都有固定的工人,有专门的劳动工具,所有的生产流程分工明确、相互配合,以适应现代的规模化生产(表1)。
厂内工人分为两种,一种是专职工人,一种是临时兼职。
山西民间剪纸的传承与发展

山西民间剪纸的传承与发展山西民间剪纸是一种民俗艺术。
它产生于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中,直接受当地的地理条件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生活于黄河流域的山西人朴实、豪爽。
他们将自己的情意和憧憬都寄托于剪纸当中,形成了独特的地域风俗,彰显出极高的审美情趣。
剪纸艺术遍布山西全省各地,类型和表现形式大体一致,但也有一些细微的差别。
吕梁剪纸质朴、雄浑,颇具汉代石刻的特色;晋南剪纸酣畅淋漓,粗中见细;雁北剪纸既有关内的艳丽,又不乏塞外的奔放;晋中剪纸则具有精细、圆润的特点。
山西民间剪纸,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婚嫁、节日、丧葬、生日等都能见到剪纸的伴随。
可以说,生活习俗决定了剪纸的艺术形式和内容,而剪纸艺术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一、山西传统民间剪纸的传承山西民间剪纸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经过长期的发展流传至今,显现出极强的生命力。
剪纸艺术的传承是这门艺术的文化演变过程,传统社会稳定的经济基础和文化结构,使这门艺术得以稳定地延续下来。
剪纸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已经在民众心中形成了约定俗成的审美意识,并固化在人们心中。
由于剪纸材料不易保存,以及传统传播方式的限制,口传心授成了传统剪纸的主要传承方式。
传统民间剪纸传承,主要有三种途径:一是亲缘传承,如婆媳、母女等有亲缘关系的人之间代代相传。
中国传统社会人际关系以血缘为基础,很适合技艺的亲缘传承,不少剪纸口诀都是由家庭成员代代相传的。
二是业缘传承,即通过行业组织传承剪纸艺术。
这种传承方式一般以行业为中心,通过拜师学艺的方式进行。
三是地缘传承,这是一种横向传播,主要因人口迁移或商业流通而形成,在一些交通便利的地方比较明显。
一些大城市甚至还有贩卖剪纸的艺人。
农业文明是传统民间剪纸传承方式的社会文化基础。
传承人的技艺特长来源于他们的生活实践。
剪纸艺人们在相互接触中,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逐渐形成了特定的艺术风格。
不过,这种传承方式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由于生活范围的局限,剪纸艺术传播范围一般较小,其艺术风格的创新也需要加强。
浅谈山西木雕

098山西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
古代山西经济繁荣,山西商人富返乡后,便在自己的故乡大兴土木,在此背景下,山西木雕逐渐兴起,愈发精益。
特别是闻名全国的晋商大院内所保留的木雕,更是代表了我国北方明清时期民居木雕的最高水平。
山西民间的建筑木雕装饰分布在全省各地,明清时期遗留于建筑构件上的木雕工艺品和具有雕刻工艺的木制家具,如今仍多见。
“根据史料记载,木雕用于建筑物始于商朝,兴盛于东汉。
随着佛教传入,各地大兴土木建盖寺院,而当时的山西,佛教更为兴盛,‘家家弥勒,户户观音’的俗语便是当时最好的写照。
”佛教的兴盛促进了山西木雕艺术的发展,也为山西木雕培养了诸多优秀的民间艺人。
山西木雕作为北方的代表,是依附于古建筑装饰、家具装饰和寺庙神像的雕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木雕艺术,达到了实用性与审美性、技术性与艺术性的完美融合与统一。
历史上,山西木雕以其形神兼备、大气磅礴、古韵沧桑的特征曾风光一时,是华夏木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山西木雕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渗透着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其本身具有的艺术价值和史料价值是不容置疑的。
山西木雕的内容丰富多彩,独特的文化与习俗也使山西木雕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山西民间木雕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第一是戏曲。
山西是我国戏曲发源地之一,山西人民不仅热爱戏曲,还将戏曲的典型情节用木雕表现出来。
第二是吉祥寓意类。
如吉庆有余、三阳开泰、松鹤延年、五福捧寿、麒麟送子、喜鹊闹梅、龙凤呈祥、岁寒三友、封侯拜将、凤戏牡丹等,都是通过富有寓意的动物、花草等吉祥题材,来表达人们对五谷丰登、四季平安、婚姻美满等美好生活的希望。
第三是历史传说。
如八仙庆寿、和合二仙、天官赐福、福禄寿等传说题材,反映了人们对生活安康、延年益寿、祛灾免难的祈求。
第四是民间社火类。
如敲锣鼓、踩高跷、跑竹马、大头娃娃、耍狮子和放风筝等游戏,表现了人民对生活的热爱。
唐朝的山西古文化

唐朝时期山西古文化
唐朝时期,山西地区有着丰富的古文化。
首先,山西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连接过渡地带,是连通中原与边疆和异域的枢纽,也是丝绸之路的东源地。
在唐朝前期,山西是丝绸之路支线——草原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山西也是外域文化传入和融合的枢纽。
安史之乱后,河西走廊被吐蕃阻断,山西成为当时东西方物资及文化、艺术交流的唯一通道。
唐与回纥的“绢马贸易”,是维持丝绸之路的主要形式。
此外,山西还为丝绸之路贸易提供了大量手工业产品,成为唐代中期陆上丝绸之路得以延续的关键。
总的来说,唐朝的山西古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和重要的历史地位。
山西博物院遗产类别

山西博物院是中国山西省的一座综合性博物馆,收藏、研究和展示山西地区的文物和艺术品。
其遗产类别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文物遗产:山西博物院收藏了丰富的文物遗产,包括青铜器、陶瓷、玉器、书画等各个
历史时期的精品文物。
这些文物反映了山西地区的历史、文化和艺术发展。
2.历史建筑遗产:山西博物院本身就是一座历史建筑,被列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博物院的建筑风格融合了明清两代的特色,体现了当地传统建筑的风貌。
3.民俗遗产:山西博物院还展示了山西地区的民俗文化遗产,如传统手工艺品、民间工艺
品、传统服饰和习俗等。
这些展品生动地展示了山西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传统文化。
4.艺术遗产:山西博物院收藏了大量的书画作品,包括历代名家的绘画作品和书法作品。
这些艺术遗产展示了山西地区的艺术风格和艺术家的才华。
5.自然遗产:虽然山西博物院的主要收藏是文物和艺术品,但也有一些与山西自然环境相
关的展品,如矿石、化石等。
这些展品反映了山西地区的自然资源和地质特征。
总之,山西博物院的遗产类别涵盖了文物、历史建筑、民俗、艺术和自然等多个方面,展示了山西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西历史文化的三个层面
山西这地方,什么时候都觉得怪怪的。
不是说别人,我说的是我自己。
好长一个时期,一直吃国家的调拨粮(本省粮食产量不足,要从外省调剂一部分),忽然就出了个大寨,成为全国农业上的典范。
明明是个穷省,地面上沟壑纵横,庄稼都长不成样子,煤炭资源一放开,眨眼间又富得流了油。
再说铁路,全国的内地省份,省会多是串在一起的,从北京去广州,串起的有石家庄、武汉、长沙,陇海线串起的,有郑州、西安和兰州,而山西的太原,青银线连起之前,哪条铁路也串不起来,要去,只能是从石家庄进去再退回来。
国家对这个地方,有时也挺幽默的。
明明荒山秃岭,某年却派来一个叫茂林(姓王)的省委书记,明明是个穷省,某年又派来一个叫富国(姓胡)的书记,让人觉得,像是在跟山西人开个小小的玩笑。
我是山西人,也不敢说对这个地方有多少好印象。
某年在北京开会,遇见一位多年不见的朋友,满心喜欢地邀他有时间来山西一游,你猜这位老兄怎么说,说是,你们那儿怎么能去,一脚踩下去,半脚全是黑炭灰。
我无话可说。
不能怨朋友太刻薄,有一个时期,山西的污染,包括太原,在全国都是有名的。
穿上白衬衫出去,一个时辰回来,领子上就有了污渍。
这些年好了许多,但要说多么的好,怕也难尽人意。
然而,忽略去这些显而易见的缺陷,换个眼光看山西,怕谁也得承认,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不来一趟,不各处走一走,遗憾的绝不会是这个地方。
看山西,要有点历史的眼光。
看它的历史担当,看它的深层影响。
研究历史,有两个路径,一个是典章制度,这是过去的历史学家关注较多的一个路径,还有一个是地理环境,也可以说是历史地理,这是百年来,新一代历史学家较为侧重的一个路径。
用历史地理的眼光看山西,会是另一番景象。
中国的省份,其地域多有变迁,而山西,自元代设行省以来,几乎就没变过。
小的变化不是没有,比如现在河北的蔚县,过去属山西,解放后划给河北了。
对一个省份来说,这点小变化可以忽略不计。
所以如此,主要的原因,当然是地形的限制,东边是太行山,西边是黄河,想变都变不了。
就整体形状而言,山西最像的,是个巨大的城堡,两头窄些,中间宽些,一边是陡峭的壁垒,一连是深陷的河沟。
说是表里山河,那是一点也不假。
这个城堡,若在偏远的地方,就没有什么可称道的了。
恰恰不是这样,在中国历史上的几个重要朝代,它都在离京城不远的地方。
这话听起来,多少有些语病。
中国历史上那么多朝代,一会儿在西安,一会儿在开封,一会儿在南京,一会儿在北京,中国不是个海,山西也不是个船,怎么会一会儿划到西安,一会
儿划到北京呢。
你这样想,是你的聪明,也是你的愚钝。
一是不了解中国的历史,再就是中学地理学得不是十分的好。
南京这个地方,不管是几朝建都,从来没有一个朝代是长久的,可略去不计。
再就是,从唐宋到明清,都城是渐次北移的。
唐宋之际,山西的南部,西边靠近西安,东边靠近开封,明清之际,山西的北边,又靠近北京。
也就是说,这个长条形的城堡,总在离都城不远的地方。
山西南边的风陵渡,前些年挖出了唐代津蒲桥的镇河铁牛,就说明了中央政权对河东一带的重视。
《西厢记》里,张生与莺莺相会,只会在蒲州的普救寺,再远了,宰相夫人扶枢归里,就走不了那么远。
也就不会遇上赴京赶考的书生,也就遇不上安史之乱的叛军。
到了宋代,太宗平定了北汉,宋家天下才算是得到最终的安宁。
最能说明山西对京师的拱卫作用的,是明代。
边防九镇中,就有两镇在山西,一为大同镇,一为山西镇(治所在宁武)。
清代,朝廷与蒙古王公原本一家,山西这边不会有边患,但是庚子一役,西太后母子出逃,想也没有想,就直奔大同,再南下太原,最后才去了西安。
老佛爷心里清楚,联军可以打下北京,要追上来打下山西,可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了。
这几个朝代,基本上可以说,山西安宁,朝廷就安宁。
太原城里,至今还残留一截城墙,正是北门左近,这个城门就叫拱极门,它拱卫的不是自己,而是远在千里之外的都城。
拱卫,可说是山西历史文化里,最为显著的功绩。
从历史地理上看,山西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它的北部,在380毫米降水线上。
大体来说,就是现在山西北部朔州一线。
明代的长城,就是沿着这个降水线修建的。
说白了就是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分界线。
早先的胡人南侵,多是由这儿打进来的。
胡人南侵,过去的历史学家,总说是个教化的问题,意思是我们的教化没有远及彼邦,所以他们野性难驯,才盘马弯弓,肆意抢掠,有了这个380毫米降水线理论,就知道了,不是什么教化的问题,而是生死存亡的问题。
不南侵,他就没法活。
这一特点,又决定了山西在战乱时代有着特殊的地位。
中国历史上有两个重要的战乱时期,一个是东晋之后,北方的五胡十六国时期,一个是唐灭亡之后,北方的五代十国时期。
十国中最后一个灭亡的叫北汉,就在太原。
前一个时期平定之后,建立了北魏,北方算是统一了。
后一个时期平定之后,建立了宋朝。
几乎可以说,战乱怎么平息,全看山西是否归顺。
山西归顺了,天下就安宁了。
这是由它的地理环境决定的,也是由它的民族构成决定的。
山西,历来就是个五胡杂处的地方,对中华民族的构成与融和,起过很大的作用。
中学历史课本上,讲到东晋末年的乱世,说到匈奴、鲜卑、羯、羝、羗,地图上标注的黑点,多在山西的北部和东部。
这就要说到山西历史文化的另一个作用,那就是人口的繁衍与迁陡。
尧舜禹,太遥远,不必说了。
元朝末年,天下大乱,死伤者众,到了明代初年,河南山东一带,竟有多少里不见人家的景况。
那就移民吧。
从哪儿移呢,只能是山西。
只有山西这样的四塞之地,才能在动乱年代里,保持相对的平安,时日一长,地方得以繁盛,人口也就得以增长。
洪洞有个大槐树,当年一批一批的移民,就是在这儿办理了官府文书,前往河北山东一带落户的。
据说当年为了日后便于认祖归宗,在身上一处最不起眼的地方做了个记号,这记号也就一代一代地遗传下来。
哪儿呢,小脚趾上。
是不是大槐树下面走出去的,只要这看看这个记号,即可相认无误。
这个记号便是,脚上最小的那个趾头的指甲是劈作两半的。
来过山西的人,对黄土高原地貌,都会留下深刻印象。
丘陵起伏,沟壑纵横,再加上多旱少雨,让人感慨不已。
千万别忘了,正是这样的地貌,正是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有安土重迁的习性,才让山西成了一个巨大的,中华民族历史遗存的保护场。
全国最早的戏台——元代戏台,山西就有好几处。
宋代的寺庙,全国也没有几处,大都在山西。
最著名的,当数五台山的佛光寺,梁思成先生在抗战那一年,来五台山考察时发现的。
据说发现的那一天,北平城外,刚好发生了卢沟桥事变。
至于祠堂、寺庙、关隘,在山西,可说是所在多有,无地无之,全看你下多大功夫去寻访,去领略了。
不过,不管你是从北往南,还是从南往北,还是以太原为中心,向四方幅射而去,我还是劝你,事先对山西的历史遗存,有个大的把握,有个较为清晰的历史轮廓。
这就是,若从南往北,你一定要找到这样一个感觉:从地下走到地面,从历史的深处,渐渐地走向历史的明处。
这话怎么讲呢?
就是在晋南一带,要看地下的东西,过了灵石口(霍县以北),进入晋中地区,要看地上的东西。
这就是从历史的深处走出。
晋南地下的东西,最为宝贵的,集中侯马一带,可以看晋国的大墓,看编钟,尤其要看看陶范。
再就是,要看看侯马盟书,看看三家分晋那个时期,人们如何用毛笔,沾上朱砂在石片上玉片上写下那么多的文字。
黄河的铁牛,虽是挖上来了,也可以当地下遗物看待。
至于那个高大的鹳雀楼,我劝你还是忍了心上去一下,至少可以看到不远处,黄河河面雄阔的气势。
越走越高,就走出了地面。
这就到了太原这边,看太原的晋祠,看五台山的宋代建筑,看应县的辽代木塔,看云冈的北魏石窟,看大同附近的明代长城和军堡。
这就是我说的走向历史的明处。
这种感觉,不是人人都能体味到的,你如果体味到了,不要忘了我这个指点者,他应着作家的名儿,却是正儿八经的学历史的出身。
拱卫,繁衍,存留,可说是山西历史文化的三个层面,也可以说是山西对华夏文明的三个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