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历史文化:晋商、人文、饮食

合集下载

晋商文化精髓的六个方面

晋商文化精髓的六个方面

晋商⽂化精髓的六个⽅⾯晋商⽂化精髓的六个⽅⾯晋商⽂化在我国商业思想⽂化史上产⽣了强⼤的吸引⼒、凝聚⼒和创造⼒。

其精髓表现在六个⽅⾯: ⼀、诚信义利的价值观念。

⼭西⼈受孔孟之道影响,崇尚信义,在其重商⽴业的创业思想指导下,在“义”和“利”的问题上,有其独特的理解和⾏为规范,主张“君⼦爱财,取之有道”。

古代中国,⼏乎每个城市都有孔庙、关庙,很多关庙由⼭西商⼈所建。

关庙作为祀奉关云长的地⽅,之所以被⼭西⼈百般信崇,均在于“信”、“义”⼆字。

⼆、博⼤宽厚的经营胸怀。

博⼤宽厚是晋商⽂化的底蕴所在和晋商群体赖以兴旺发展的精神⽀柱。

胸怀宽⼴,眼光远⼤,使晋商具有在商海中游刃⾃如,审时度势,洞察机遇的锐利眼光;敏于观察商情,捕捉战机,采取主动,适机⽽上,乘胜获取战果的机智头脑;宽厚待⼈,以义取财,以利厚⼈,增强友谊,在化解业务纠纷和协调师徒关系⽅⾯展现的⼤家风度。

太平尉家在明末清初还是封建⾏店的⼟财主。

雍正、乾隆时期,尉家家主尉佳瞄准江、淮、⼭、陕“民稍宽厚”的有利环境和两湖、安徽丝绸丰收的有利机会,从⼭、陕收购铁、盐、⽪、⽺、烟叶、⽊材等转运两湖、江淮,⼜由江淮贩运丝、茶转销内地,由单⼀经营发展为多种经营,由商业投资转变为⾦融投资,逐步扩⼤了银号、钱庄的经营业务。

号铺由⼭西、河南发展到安徽、湖北、四川和扬州、苏州、杭州等富庶地区,⿍盛时期可“⽇进万⾦”。

尉家兴旺的另⼀原因,是重视精神价值,对待店徒,平等宽厚,薄利厚薪,实⾏⼈股三七或四六分红。

为安定号员思家⼼理,每年派出尉家戏班,按每天⼀号巡回演戏慰问。

三、兼容并蓄的经营⽓度。

表现在经营管理上既能与⼈宽容共处,和平共事,⼜能让利经营,薄利取信。

太平王家从清初王太来发家,到王协于乾隆四⼗⼋年(公元1783年)癸卯科考中举⼈,是王家的⿍盛时期。

王协在乾隆南巡时,承办接驾差务,礼遇和珅,宽待同僚,在奸相专权的夹缝中危襟独洁,容忍共处。

还在两淮捐输军饷,取得“恩加⼗三级,晋资政⼤夫”的官衔,从⽽跻⾝“官商”职位,获得兼事经商的合法地位。

《晋商文化》课程标准

《晋商文化》课程标准

《晋商文化》课程标准课程名称:《晋商文化》适用对象:三年制中职中专财经类专业课程性质:必修课,考查课总学时数:18学时一、本课程的教学任务1.课程性质:《晋商文化》课程是中职财经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省情教育”,另一部分是“晋商文化”。

教学中运用多种方法,如项目教学法、场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通过演讲、讨论、辩论、才艺展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积极性,增强“我是山西人”的自豪感和建设家乡的责任感。

2.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山西省情,体味山西文化;了解晋商的起源、发展、兴盛的基本情况,解读晋商文化的精髓,比较“晋商精神”与当代“山西精神”的异同,分析晋商衰落的原因,思考晋商对现代经济的意义,从而明白加强诚信教育、责任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感,为学生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和职业素养。

在此基础上形成以下教学目标:能力目标(1)了解省情,拓展知识面;(2)提高认知能力,提升综合素养;(3)学会分析、思考方法,增强规划、担当意识。

知识目标(1)了解山西省情,体味山西文化,解读“山西精神”;(2)了解晋商起源、发展、兴盛的基本情况,解读晋商文化的精髓;(3)比较“晋商精神”(过去)与“山西精神”(当代)的异同,分析晋商衰落的原因,思考晋商对现代经济的意义。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深切感情;(2)感受晋商精神的内在力量;(3)明白诚信做人的意义,增强建设山西的主人翁责任感。

二、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教学要求:通过学习山西省情概貌、山西旅游文化、山西饮食文化、晋商文化、三晋历史人文、我省未来规划等有关知识,使学生充分了解省情,深切体味三晋文化,深刻解读晋商文化精髓及对现代经济的意义,从而明白加强诚信教育、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增强建设山西、强大山西的主人翁责任感,为学生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和职业素养。

理论课时:370分(7.4课时)教学内容:第一部分山西省情概貌第一章山西概览【教学要求】1.了解山西在祖国的位置2.了解山西名称的由来及区域划分【重点】学习掌握山西政区图【难点】记住山西11个地市、119个县的具体分布位置【教学内容】讲授内容:1.山西在祖国的位置:世界地图、中国行政图、中国地形图、山西政区图、山西地形图2. 山西名称的由来3. 山西辖区地市县的划分第二章山西地理位置和自然状况【教学要求】1.了解山西的地理位置2.了解山西的自然状况【重点】【难点】了解山西的地形、气候【教学内容】讲授内容1.山西地形2.山西气候3.山西面积4.山西矿产资源5.山西植物资源6.山西动物资源7.山西水资源8.山西环境保护与绿化第三章山西人口【教学要求】1.了解山西的人口2.了解山西民族分布及人口比例【重点】【难点】山西人口统计【教学内容】讲授内容1. 山西人口统计2. 山西民族分布及人口比例第四章山西经济【教学要求】1.了解山西省生产总值及财政收入2.了解山西财政收入3.了解山西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情况【重点】【难点】山西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教学内容】讲授内容1.山西省生产总值2.山西财政收入3.山西农业4.山西工业5.山西固定资产投资6.山西国内外贸易7.山西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第五章山西交通、邮电和旅游【教学要求】1.了解山西交通及邮电情况2.了解山西旅游收入及在全国的位置【重点】【难点】了解山西交通及邮电情况【教学内容】讲授内容1.山西交通2.山西邮电3.山西旅游第六章山西金融【教学要求】了解山西金融现状【教学内容】讲授内容1山西金融第七章山西科学教育及其他社会事业【教学要求】1.了解山西科技、教育、文体、卫生的基本情况2.分析山西科学教育及其他社会事业在全国的位置【重点】了解山西科技、教育、文体、卫生的基本情况【难点】分析山西科学教育及其他社会事业在全国的位置【教学内容】讲授内容1.山西科技2.山西教育3.山西文化体育4.山西卫生第二部分畅游山西第一章山西风光概述【教学要求】1.了解山西风光概况2.分析山西旅游资源在全国的位置【重点】了解山西风光概况【难点】分析山西旅游资源在全国的位置【教学内容】讲授内容1.走近山西——人说山西好风光,最美的风景在路上第二章山西旅游线路1.了解九大旅游线路基本情况2.分析各自的特点及经济价值【重点】了解九大旅游线路基本情况【难点】分析各自的特点及经济价值【教学内容】讲授内容1. 世界遗产线路2.太行山水线路3. 吕梁风光线路4. 寻根觅祖线路5. 黄河风情线路6. 红色经典线路7. 山西大院线路8. 晋商民俗线路9. 宗教古建线路第三部分美味之食第一章山西面食文化概况【教学要求】1.了解山西农业特点2.了解山西面食结构3.了解山西人的饮食习俗4.了解山西老字号5.思考:如何发扬光大山西饮食文化【重点】山西面食结构——品种丰富【教学内容】讲授内容1.山西农业特点——以小杂粮为主2.山西面食结构——品种丰富3.山西人的饮食习俗4.山西老字号5.思考:如何发扬光大山西饮食文化第二章最具代表性的面食及其特点1.了解最具山西特色的40种地方小吃2.总结分析晋南、中、晋北不同的饮食特点【重点】了解世界面食之最——山西刀削面【教学内容】讲授内容1.山西面食的整体特点2. 40种最具山西特色的地方小吃(源于山西省人民政府网)第四部分晋商文化第一章晋商概论【教学要求】1.了解晋商的基本情况2.了解晋商的划分时段3.了解晋商的起源4.了解晋商的发展与辉煌5.了解晋商辉煌历史的特点【重点】了解晋商辉煌历史的特点【教学内容】讲授内容1.晋商内涵2.晋商简介3.晋商的划分时段4.晋商的起源5.晋商的发展与辉煌6.晋商辉煌历史的特点第二章晋商文化概述【教学要求】1.探源晋商文化2.了解、学习晋商精神3.了解晋商文化的核心4. 解读晋商文化的历史价值5. 了解晋商的心智素养6. 了解晋商的文化特点7. 了解晋商文化代表8.了解晋商的代表人物【重点】解读、学习、弘扬晋商精神【教学内容】讲授内容1.晋商文化探源2.晋商精神3.晋商文化的核心4.晋商文化的历史价值5.晋商的心智素养6.晋商的文化特点7.晋商文化代表8.晋商的代表人物第三章晋商经营管理机制【教学要求】1.了解晋商的经营谋略2.了解晋商的经营作风3.了解晋商的经营思想4.了解学习晋商的管理制度【重点】学习晋商的经营思想及管理制度【教学内容】讲授内容1.晋商的经营谋略2.晋商的经营作风3.晋商的经营思想4.晋商的管理制度第四章晋商衰落与反思【教学要求】1.了解晋商衰落的过程2.反思晋商衰落的原因3.分析晋商对现代经济的意义【重点】了解晋商衰落的过程及原因【难点】分析晋商对现代经济的意义【教学内容】讲授内容1.晋商衰落的过程2.晋商衰落的原因3.晋商对现代经济的意义第五部分山西历史人文第一章山西历史【教学要求】1.了解山西历史的整体情况2. 了解山西文化遗产的基本情况【重点】了解山西历史的整体情况【教学内容】讲授内容1.山西历史概述2.山西历史文化遗产第二章山西名人【教学要求】1.了解山西名人的整体情况2.从了解山西名人的情况【教学内容】讲授内容1.山西名人概述2.山西名人介绍(1)三晋文化名人(2)三晋名将(3)三晋政治家(4)三晋帝王(5)三晋演艺、主持界名人(6)三晋美女(7)三晋商界名家第三章山西地方特色【教学要求】1.了解山西各地特色【教学内容】讲授内容1.山西各地特色2、思考:如何宣传、推广山西特色第四章山西民俗风情【教学要求】1.了解山西民俗风情的基本情况2.了解山西各地民俗风情的不同特点【教学内容】讲授内容1.山西民俗风情的基本情况2.山西各地民俗风情的不同特点第五章山西历史人文小结【教学要求】1.对山西历史人文进行全面总结【教学内容】讲授内容1.山西历史人文小结2. 思考:作为现代山西人,应该如何在前人的基础上建设家乡?第六部分音画山西第一章美好蓝图【教学要求】1.了解山西现状2.描绘山西美好蓝图【重点】描绘山西美好蓝图【教学内容】讲授内容1.概述山西现状2.描绘山西美好蓝图第二章光荣使命【教学要求】1.学习解读“山西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 对比分析“晋商精神”与“山西精神”的关系3.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梦圆山西,实现我的家乡梦?【教学内容】讲授内容1.解读“山西精神”,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 对比分析“晋商精神”与“山西精神”的关系3. 思考:作为新一代青年学生,如何梦圆山西,实现我的家乡梦?三、课程教学时数总分配表。

文化太原的过去与未来——晋人“吃”完煤之后“吃”什么

文化太原的过去与未来——晋人“吃”完煤之后“吃”什么

一 一一

文 化 太 原 的 过 去 与 未 来
一 一
晋 人 “ ” 完 煤 之 后 “ " 什 么 吃 吃
》 文 ◎路 德 坤
的 文 化 ,是 一 种 顽 强 进 取 、刚 健 有 为 、 多 元 开 放 、 勤 俭 务 实 的 文 化 。 太 原 也 许 没 有 江 南 那 么 的儒 雅 风
太原文物的遗存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先民在极其恶劣的自然条件下是怎样通过自身辛勤的劳动而为中华文明的滥觞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华民族是在怎样艰苦的环境中不断地进行融合交流和壮大的同样也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太原这座古城昔日曾经达到怎样的繁华怎样的富足和怎样的辉煌






经 济 全 球 化 的 迅 速 发 展 ,不 仅 带 来 货 物 、服 务 、 资 本 、人 员 等 的 频 繁 流 动 ,而 且 带 来 思 想 意
识 、 价 值 观 念 、行 为 方 式 在 世 界 范 围 的 互 相 激 荡 。
我 是 谁 ? 我 属 于 哪里 ? 这 个城 市 对 于 我 具 有 什 么样
地 上 活 动 过 ,留 下 了大 量 的 遗 迹 与 神 话 传 说 ;太 原 地 区 是 三 晋 文 化 中 变革 创 新 精 神 的 重 要 发 源 地 从 赵 盾 之 法 到 赵 武 灵 王 胡 服 骑 射 、 从 北 齐 法 律 制 度 变 革 到 晋 商 经 营 商 业 的 创 新 . 无 不 体 现 了三 晋 文 化 中 革 新 求 变 的 进 步 思 想 ;太 原 地 区 历 来 推 崇 诚 实 守 信 的 人 文 品性 。 豫 让 “ 为 知 己 者 死 ” 、 赵 氏 孤 儿 舍 士 生 取 义 、 晋 商 经 营 理 念 诚 信 为本 ,无 一 不 是 三 晋 文

山西历史文化:晋商、人文、饮食 图文

山西历史文化:晋商、人文、饮食  图文

山西历史文化:晋商、人文、饮食图文南北文化对对碰之三晋文化篇山西(Shan_i)位于太行山之西,黄河以东。

山西之名,因居太行山之西而得名。

自古被称为“表里山河”。

春秋时期,大部分地区为晋国所有,所以简称“晋”;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因而又称“三晋”。

山西文化可以说是黄河文化的一种反应,是中华文明的起源之一。

悠久的历史,独特的自然风光以及深厚的人文底蕴,使山西文化在悠久的中国五千年的文化传承中描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此,我将从___、___、___等几个方面向大家介绍我的家乡--------山西。

山西历史文化的完整性、先进性和艺术性,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华夏五千年文明产生了巨大影响,也使山西成为地方文化特色最浓厚的地区之一。

山西是华夏文明起源的中心区域之一。

史书中最早出现的“中国”一词,指的就是上古虞舜时代的山西南部。

在中国本土发生的文明中,从尧舜禹到夏商周,山西地区的文化传承从未间断。

自古以来,山西就是中原华夏族与北方各民族文化交汇的天然通道是中原农耕经济与北方游牧经济冲撞对接的前沿阵地。

上古时期,中原各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不断增强,使得北方各民族逐渐融合于华夏族,接受了较为先进的华夏文化。

到春秋后期双方的界限几近消失。

在明清时期的五个多世纪里,山西商人从盐业起步,发展到棉、布、粮、油、茶、药材、皮毛、金融等各个行业,并把商贸活动由故里扩展到全国各地,甚至远及今天的蒙古共和国、俄罗斯、朝鲜、日本等国。

晋商的魄力之大、足迹之远、财富之巨,让世人认同了“无西不成商”的历史事实。

山西地区的历史演进,联系贯通了上下五千年的华夏文明,留下的3.5万处文物古迹,国保单位119处,居全国第一。

因此,山西最有资格成为世人了解和欣赏华夏文明的“主题公园”。

山西历史文化具有不断变革和进步的鲜明特色,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

山西历史文化的发展证明,社会的变革和进步,既以先进思想为依据,又是新思想的摇篮。

山西的历史文化

山西的历史文化

山西的历史文化山西历史悠久,人文荟萃。

早在10万年前山西就已经有人类生息繁衍,以芮城西侯度文化遗址和襄汾丁村文化遗址最具代表。

山西是华夏文明的摇篮,史书记载“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说的是史前三圣尧、舜、禹在汾河下游建都创业的历史。

近年来,山西夏县东下冯遗址的发现和发掘,印证了山西南部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的政治、文化中心。

垣曲县曾经是商王朝的战略要地。

西周建立初期,叔虞封唐,其子燮改国号为晋。

春秋时期,晋文公为春秋五霸之一,公元45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山西因此又被称为“三晋”。

魏晋时期,北魏迁都平城,平城成为中国北方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

隋末,李渊父子从晋阳起兵,建立唐朝。

把山西看做是“龙兴之地”,于是定晋阳为“北都”。

当时山西的经济发展居全国前列。

五代十国时期,后唐、后晋、后汉,都以山西为依托,夺取中原,北汉还建都晋阳。

元末明初,中原地区战乱不断连年灾荒,而山西尤其是晋南一带,经济富足、人口稠密、文化发达,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曾向人烟稀少的中原地区十几次移民。

洪洞县大槐树是当时一个主要移民集合点,至今不少地方流传有“问我祖先何处寻,山西洪洞大槐树”的民谣。

明清时期,晋商和票号在山西崛起,最初从盐业发家,逐步扩展到各个行业,并把商业活动延伸到全国各地,甚至远达蒙古、俄罗斯、朝鲜、日本等国。

晋商以吃苦勤劳、坚强诚信的品质以及捕捉机遇的能力,让人们认同了“无西不成商”的历史事实。

平遥、太谷等地成为当时的金融中心。

三晋大地,人杰地灵,是英雄俊才辈出之地。

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重耳、我国唯一的女皇武则天、贤相名臣狄仁杰和裴度、“门神”尉迟恭,一代文豪柳宗元、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田园诗派领袖王维、七绝圣手王昌龄、边塞诗人王翰、晋阳诗才王之涣、江州司马白居易、花间派鼻祖温庭筠、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罗贯中等,他们在历史的长河中放射出璀璨的光芒,为后人留下了丰厚珍贵的遗产。

山西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对华夏五千年文明产生了巨大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使山西成为地方文化特色最浓厚的地区之一。

山西文化

山西文化

南北文化对对碰之三晋文化篇山西(Shanxi)位于太行山之西,黄河以东。

山西之名,因居太行山之西而得名。

自古被称为“表里山河”。

春秋时期,大部分地区为晋国所有,所以简称“晋”;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因而又称“三晋”。

山西文化可以说是黄河文化的一种反应,是中华文明的起源之一。

悠久的历史,独特的自然风光以及深厚的人文底蕴,使山西文化在悠久的中国五千年的文化传承中描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晋商文化通常意义的晋商指明清500年间的山西商人,晋商经营盐业、票号等商业,尤其以票号最为出名。

晋商也为中国留下了丰富的建筑遗产,著名的乔家大院、常家庄园、李家大院、王家大院等。

旧时曾有人说:“凡是有麻雀的地方,就有山西商人。

”他们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他们在商界以群体的形式活跃五个多世纪,经营范围十分广泛,上至绸缎,下至葱蒜。

晋商成功的根本在于儒商精神。

儒商精神的根本在“诚信”二字,这种精神也贯穿到晋商的经营意识、组织管理和心智素养之中,可谓晋商之魂。

二.山西文化之佛教圣地山西是历史悠久的“佛教之国”,是中国佛教文化的圣地,不仅有世界佛教五大圣地之一的五台山,还有日本净土宗的祖庭玄中寺;不仅有全国规模最大的佛教石窟云冈石窟,还有全国最早的寺庙彩塑唐建南禅寺彩塑;山西五台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是“世界五大佛教圣地”之一。

三、民俗文化晋剧:晋剧是山西省四大梆子剧种之一,产生于山西中部,故又称中路梆子,外省称之为山西梆子,主要流布于山西中、北部及陕西、内蒙古和河北的部分地区。

清代初年,蒲州梆子流入晋中,与祁太秧歌、晋中民间曲调相结合,经晋商和当地文人的参与而形成晋剧。

晋剧在全国的普及程度,虽远不及京剧、豫剧等,但他是山西普通老百姓,特别是年龄稍长者的最爱。

社火:山西民间社火由来已久。

有考证,主要源于古代人们对大地与火的崇敬。

社,即土地神;火为火祖,是传说中的火神。

由此民间产生了祭祀社与火的风俗,并且年年岁岁流传至今。

晋商文化知识点总结

晋商文化知识点总结

晋商文化知识点总结一、晋商的兴起与发展晋商是指中国历史上出现在山西地区的商人群体。

在中国古代的商业发展历史中,晋商一度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

他们的兴起大约始于唐宋时期,到明清时期达到鼎盛。

在整个中国古代社会中,晋商往往能够成为许多重要商业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和推动者。

1. 地域优势山西地处黄土高原的中部,地质特殊,矿产资源丰富,尤其是煤炭资源。

在古代,这些资源在山西一带都被充分开采和利用。

同时,山西又是重要的农业产区,类似于种植小麦、玉米、豆类和蔬菜等作物,所以山西山地地化特色所临上的俗称“五化山”。

2. 商业传承晋商的兴起和发展跟山西地域的经济文化传统密切相关。

山西是中国的工商业发达省份之一,从古至今一直是中国的商业中心和经济重要区域。

在山西地区,商业一直有着悠久的传统,商业文化十分兴盛。

与其他地区相比,山西在唐宋时期商业已非常发达,甚至有着独特的商业文化和商业体系。

这些因素都为晋商的兴起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3. 开煤矿与走向海外在清代,晋商以开采山西煤炭和与西域贸易而致富,有些商人甚至致富到可以通商海外、经商海外的地步。

他们建立了非常庞大的商业网絡,将山西煤炭等资源与外国进行了贸易交流。

这一举措对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对外交流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4. 商业活动和商业网络与其他地区的商人相比,晋商在商业活动中有着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他们更强调商业网络的建立和维护,往往会将自己的亲戚朋友和其他商人纳入到自己的商业网络中来,形成非常庞大、稳定的商业网絡。

这样的商业网絡非常有利于保持商业信息的流通,提高商业活动的效率。

二、晋商的商业思想和商业模式1. 信用至上晋商在商业活动中非常注重信用,他们认为信用是商业活动中非常重要的基础,只有信用良好的商人才能够在商业活动中立足。

因此,晋商在商业活动中非常注意维护自己的信用,如实履行交易合同,不欺骗和坑蒙拐骗他人。

同时,晋商之间也非常注重彼此的信用,往往会通过亲戚朋友圈子的介绍来建立商业关系。

中国晋商文化简析

中国晋商文化简析

晋商文化晋商文化,山西晋中地区历史上以物阜天成、人杰地灵而著称,在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史上,驰骋华夏的晋商令国人瞩目,以平遥、太谷、祁县为代表的商贸金融前驱,举商贸大业,夺金融之声,票号汇天下,称雄数百年,创造了亘古未有的世纪性繁荣。

晋商是中国最早的商人,其历史可远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明清两代是晋商的鼎盛时期,晋商成为中国十大商帮之首。

在中国商界称雄达500年之久。

晋商之家族不同于一般官绅家族,它是具有商业烙印特征的中国传统文化家族。

晋商精神明清山西商人称雄国内商界五个多世纪,“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是他们的自我写照。

明清山西商人的成功,就在于他们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自觉和不自觉地发扬了一种特殊精神,它包括进取精神、敬业精神、群体精神,归之为“晋商精神”。

进取精神由利益而起动的进取精神,是明清山西商人鏖战于商场的精神动力。

敬业精神敬业:是事业成功的源泉,而勤奋、刻苦、谨慎的作风,又是敬业思想在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勤奋:这是大多数山西商人具有的良好品德,谨慎:山西商人经商以谨慎闻名。

这并不是说他们不敢经营大的业务,恰恰相反,他们对大业务抓得很紧。

但他们不轻易冒风险,不打无准备之仗,而是要在充分调查了解情况的基础上,才拍板成交,以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以放款来说,这是山西票号的一项重要业务,但又有风险,他们对放款对象一定要在详细调查对方资产、用款目的、还款能力、财东情况等的基础上,才决定放款与否。

群体精神山西商人在经营活动中很重视发挥群体力量。

他们用宗法社会的乡里之谊彼此团结在一起,用会馆的维系和精神上崇奉关圣的方式,增强相互间的了解,通过讲义气、讲相与、讲帮靠,协调商号间的关系,消除人际间的不和,形成大大小小的商帮群体。

山西商人这种商帮群体精神,首先来源于家族间的孝梯和睦。

其次,群体精神是经商活动中业务扩大与商业竞争的需要。

随着山西商人活动区域和业务范围的扩大,商业竞争也愈来愈激烈,于是山西商人从家族到乡人间,逐渐形成“同舟共济”的群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北文化对对碰之三晋文化篇山西(Shanxi)位于太行山之西,黄河以东。

山西之名,因居太行山之西而得名。

自古被称为“表里山河”。

春秋时期,大部分地区为晋国所有,所以简称“晋”;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因而又称“三晋”。

山西文化可以说是黄河文化的一种反应,是中华文明的起源之一。

悠久的历史,独特的自然风光以及深厚的人文底蕴,使山西文化在悠久的中国五千年的文化传承中描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此,我将从XXX、XXX、xxx等几个方面向大家介绍我的家乡--------山西。

山西历史文化的完整性、先进性和艺术性,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华夏五千年文明产生了巨大影响,也使山西成为地方文化特色最浓厚的地区之一。

山西是华夏文明起源的中心区域之一。

史书中最早出现的“中国”一词,指的就是上古虞舜时代的山西南部。

在中国本土发生的文明中,从尧舜禹到夏商周,山西地区的文化传承从未间断。

自古以来,山西就是中原华夏族与北方各民族文化交汇的天然通道是中原农耕经济与北方游牧经济冲撞对接的前沿阵地。

上古时期,中原各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不断增强,使得北方各民族逐渐融合于华夏族,接受了较为先进的华夏文化。

到春秋后期双方的界限几近消失。

在明清时期的五个多世纪里,山西商人从盐业起步,发展到棉、布、粮、油、茶、药材、皮毛、金融等各个行业,并把商贸活动由故里扩展到全国各地,甚至远及今天的蒙古共和国、俄罗斯、朝鲜、日本等国。

晋商的魄力之大、足迹之远、财富之巨,让世人认同了“无西不成商”的历史事实。

山西地区的历史演进,联系贯通了上下五千年的华夏文明,留下的3.5万处文物古迹,国保单位119处,居全国第一。

因此,山西最有资格成为世人了解和欣赏华夏文明的“主题公园”。

山西历史文化具有不断变革和进步的鲜明特色,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

山西历史文化的发展证明,社会的变革和进步,既以先进思想为依据,又是新思想的摇篮。

春秋战国时期,山西成为战国法家、纵横家、名辩家和兵家的发源地,也是先秦早期儒家的重要支脉,由此形成蔚为大观的三晋儒学。

这些进步思潮同处于百家争鸣的时代,不仅有相互的砥和激荡,也有相互的补充和促进,共同创造了具有进步特色的三晋文化。

一.晋商文化在这里我想特别的向大家介绍一下在山西的历史中,创造了极大辉煌成就的一群人------晋商。

广东是中国最发达的地区,正是在于他在商业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而在中国历史上,山西的晋商与安徽的徽商,同样是将生意做向全世界的一群伟大的商人。

通常意义的晋商指明清500年间的山西商人,晋商经营盐业、票号等商业,尤其以票号最为出名。

晋商也为中国留下了丰富的建筑遗产,著名的乔家大院、常家庄园、李家大院、王家大院、渠家大院,曹家三多堂等等。

八国联军向中国索要赔款,慈禧太后掌权的清政府就向晋商的乔家借钱还国债。

晋商的经济实力,可以从这个事情反映出来。

旧时曾有人说:“凡是有麻雀的地方,就有山西商人。

”他们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他们在商界以群体的形式活跃五个多世纪,经营范围十分广泛,上至绸缎,下至葱蒜,他们在清初即创建中国最早的银行———钱庄,执中国金融界之牛耳。

山西晋商有着官商的特点,而皇商盛行也是在那一时期、那一地区得以发展起来的。

山西离北京地理位置很近,当时进关出关都很方便,茶、私、盐、粮有着得天独厚的交易便利。

也就是当时在山西得以实现便利的“物流”。

山西商人也很有特点,就算再有钱、再惊天动地,他们也是这块泥土地上的人,他们诚信待人,有很多纯朴的特色。

晋商成功的根本在于儒商精神。

当时受儒家文化影响很深的晋商,有着很进步的经商理念。

儒商精神的根本在“诚信”二字,这可能也是现在社会上比较缺失的一种价值观念。

晋商所开办的票号晋商具有三大精神,它包括进取精神、敬业精神、群体精神,我们可以把它归之为“晋商精神”。

这种精神也贯穿到晋商的经营意识、组织管理和心智素养之中,可谓晋商之魂。

1、进取精神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壤皆为利往,夫千乘之王、万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犹患贫,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

”由利益而起动的进取精神,是明清山西商人鏖战于商场的精神动力。

晋商是把经商作为大事业来看,他们通过经商来实现其创家立业、兴宗耀祖的抱负,而这种观念正是使其在商业上不断进刻苦,为事业尽心尽力。

2、敬业精神晋商的敬业精神,也是常为人所称道的。

敬,原是儒家哲学的一个基本范畴,孔子就主张人在一生中始终要勤奋、刻苦,为事业尽心尽力。

他说过“执事敬”、“事思敬”、“修己以敬”等语。

北宋程颐更进一步说:“所谓敬者,主之一谓敬;所谓一者,无适(心不外向)之谓一。

”可见,敬是指一种思想专一、不涣散的精神状态。

敬业是中国人民的传统美德。

在封建社会中,传统的观念是重儒轻商,故四民中以士为一等,商为末等。

但明清山西商人却不这样看,他们认为商和士农工是同等重要的事业,都是本业,同样要敬。

晋人摒弃旧俗,褒商扬贾,以经商为荣。

把商业作为一项终身的崇高的事业来对待,正是山西商人经商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3、群体精神山西商人在经营活动中很重视发挥群体力量。

他们用宗法社会的乡里之谊彼此团结在一起,用会馆的维系和精神上崇奉关圣的方式,增强相互间的了解,通过讲义气、讲相与、讲帮靠,协调商号间的关系,消除人际间的不和,形成大大小小的商帮群体。

山西商人这种商帮群体精神,首先来源于家族间的孝梯和睦。

其次,群体精神是经商活动中业务扩大与商业竞争的需要。

随着山西商人活动区域和业务范围的扩大,商业竞争也愈来愈激烈,于是山西商人从家族到乡人间,逐渐形成“同舟共济”的群体。

如明代蒲州人王氏,“其闾里子弟,受钱本持缗券,以化居于郡国者,肩相摩趾相接也”。

山西商人的商帮群体精神在商业经营中的表现有三种形式:其一是从朋合营利到合伙经营。

这是最初的群体合作形式。

朋合营利就是一方出资,一方出力,有无相资,劳逸共济。

而合伙经营是一个人出本,众伙而共商,也就是财东与伙计合作经营,它与朋合经营不同之处是,一个财东可有许多伙计,故“估人产者,但数其大小伙计若干,则数十百万产可屈指矣”。

显然,伙计制比朋会制规模大,伙计制是在朋合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这一制度就其规模组织而言,在中国商业史上实无前例。

不过,无论朋合或伙计制,尚是比较松散的商人群体。

其二是按地区形成商帮。

这一种形式是在朋合营利和伙计制基础上,以地域乡人为纽带组成的群体。

山西商人在各地设立的会馆,就是这一地方商帮形成的重要标志。

这种地域帮以山西商人来说,统为晋帮。

但在山西内部又按省内各地区形成不同的商帮,如泽潞帮、临襄帮、太原帮、汾州帮等。

清季票号兴起,又形成平遥、祁县、太谷三大票商帮。

其三是以联号制和股分制形成业缘群体组织。

联号制是由一个大商号统管一些小商号,类似西方的子母公司,从而在商业经营活动中发挥了企业的群体作用。

股份制是山西商人在经营活动中创立的很有特色的一种劳资组织形式。

股份制的实行,劳资双方均可获利,极大地调动了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在商业企业经营中充分发挥了群体作用。

乔家大院晋商通过商业贸易和金融活动,对明清时期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均产生过一定的影响,对中国建筑文化与戏曲文化也有独特贡献。

晋商大院遍及山西全省,其中以晋中的太谷、平遥、祁县、介休、榆次,晋北的保德、大同、浑源,晋东南的沁水、阳城和晋南的临汾、襄汾等县市更为集中。

现存的晋商大院以其宏大、厚重、古朴、多样的特色,展现了明清时期中国北方民居建筑的特别风采。

山西现存的晋商老宅院,规模大,建筑精,品位高,占地动辄几十亩上百亩,屋室少则几十间,多则上千间,结构多为窑洞和楼房的结合体,院子多以长方形为特征,高墙深院,美屋峻宇,亭台楼阁,廊厦榭栏,折射出中国民居建筑文化的魅力所在。

这些建筑物有助于我们了解和深化对明清中国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科学技术等方面的认识。

平遥古城晋商老宅是明清晋商的巨额财富与中国传统文化、建筑艺术、科学技术结合的建筑实物。

工业化以前的屋舍建筑,赋予其中的是完全的人工制作,因此每一处晋商老宅都可能成为当今世界独一无二的建筑标本或明清北方民居的独有模式。

这些建筑的美感、韵律,是许多人沉迷其中的主要原因,祁县的乔家大院就被几代中国建筑师誉为“清代民居建筑艺术的一颗明珠”。

现存的晋商老院中,乔家大院的浑厚,王家大院的恢宏,常家庄园的闲适,渠家大院的清雅,三多堂的坚实……晋商依托山西人文地理环境,营造出山西民居多姿多彩的建筑风格。

晋商老院的一土一砖一石一木,一面照壁,一扇门窗,一截烟囱,一段望柱,都蕴涵着主人的生活情调、对生命的理解以及主人或建筑者的匠心独运。

这些保留下来的晋商老宅院,以其独特的人文内涵、商业文化、建筑风格和艺术魅力吸引着世界的目光。

山西会馆是山西商人客居他乡、联络情感、交流信息、关照生意的重要场所。

康熙南巡时就特别感慨道:“朕行历吴越州郡,察其市肆贸迁多系晋省之人,而土著盖寡。

”晋商从明代初年开始崛起,到明朝中叶形成气候,再到清代山西商人的贸易经营遍及天下,晋商在故乡留下了一处处有价值的老宅院,在外省也留下了足以让家乡父老骄傲自豪的山西会馆。

山西商人在国内经常往来的繁华市镇建会馆,筑戏台,一则招揽客户,联络情感,二则听听乡音乡曲聊解思乡思亲之苦。

各地的会馆,屋宇高大,殿舍齐全,华美的牌楼,精巧的戏台,楹联、门匾玑珠满院,石雕、木雕移步换景,成为明清晋商出色经营活动的最好见证。

晋商通过山西会馆把明清时期的商业建筑推至一个新的水准。

建筑精美的山西会馆,是明清晋商对中国建筑文化的又一突出贡献。

二.深厚的人文底蕴三晋大地,人杰地灵,两千多年来,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的著名人物。

他们之中,有著名的君主晋文公;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荀况;著名的政治家蔺相如,狄仁杰;著名的军事将领廉颇,卫青,霍去病,关羽;著名的文学家、艺术家和学者王勃,王维,柳宗元,王之涣,王昌龄,白居易,司马光,米蒂,罗贯中,关汉卿;地图学家裴秀;他们像历史长河中灿烂的群星,放射耀眼的光芒,给当时的社会以积极的影响,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现在我想向大家着重介绍关羽这位历史人物。

关羽(?-220)本字长生,后改字云长,河东解(今山西运城)人。

东汉末年著名将领,自刘备于乡里聚众起兵开始追随刘备,是刘备最为信任的将领之一。

在关羽去世后,其形象逐渐被后人神化,一直是历来民间祭祀的对象,被尊称为“关公”;又经历代朝廷褒封,清代时被奉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崇为“武圣”,与“文圣”孔子齐名。

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也对关羽的事迹多有描写,在《演义》中关羽被描写为“五虎大将”之首,毛宗岗称其为“《演义》三绝”中的“义绝”。

关羽在涿郡(今河北涿州)遇上东汉政府动员各地豪强地主组织武装,共同镇压黄巾起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