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2011.3

合集下载

第三单元教学计划

第三单元教学计划

第三单元教学计划单元教材简析:本单元是相对独立的单元,与前面所讲的内容联系不是很大,主要是通过一些观察活动让学生体验到从上面、侧面、正面观察到的物体是不同的,并能正确辨认从各个位置看到的物体或图形的不同形状,从而初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情分析: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对从各个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不同形状有所了解,因此,本单元的教学课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结合日常生活中与其生活息息相关的物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玩一玩的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

单元目标:1、在观察简单物体的实践活动中,体验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发展空间观念。

2、结合观察简单物体的过程,体会最多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并能直观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简单物体的形状。

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单元教学重难点:重点是知道站在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最多能看到三个面;能辨认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

难点是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对学困生采取的方法及措施:1、利用直观的图像为他们建立数学模型,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辅导。

2、采取优带差的方式,建立同学之间的相互帮助学习模式。

单元课时计划:看一看(一)1课时看一看(二) 1课时节日广场 1课时看一看(一)学习目标:1、认识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能辨认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2、通过观察活动,体验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不一样,最多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

3、能积极主动参与观察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教具:课件、长方体、六个面上写着口算题目的长方体(每组一个)学具:长方体、正方体实物教学方法学生以学习过从前后左右上下等各个位置观察物体,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但对于从一个角度最多可以看到三个面,掌握起来还有一定的困难,教学中要充分估计到学生在判断位置方面的困难,要以观察活动为基础,以生活经验为依托,从学生熟悉的情景和事物出发。

新课标小学数学实验教材第六册教学进度表

新课标小学数学实验教材第六册教学进度表
练习十四
1
4.21
4.28
笔算乘法
不进位的乘法
例1
1
4.22
4.29

5.3
5.6
练习十五
1
4.26
5.3
进位乘法
例2
1
4.27
5.4
练习十六
1
4.28
5.5
整理与复习(练习十七)
1
4.29
5.6
十一
5.9
5.13
机动
1
面积
面积和面积单位
1
5.3
5.10
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对比
例1
1
5.4
5.11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1)
例5
1
2.28
3.7
位置与方向的练习
1
3.1
3.8
单元练习
1
3.2
3.9
机动
1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口算除法
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商是整数)
例1(第1、2个问题)
1
3.4
3.11

3.14
3.18
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商是整数)
例1(第3个问题)
1
3.7
3.14
除法的估算
例2
1
3.8
3.15
口算练习
6.7
数学广角
简单的集合问题
例1
1
6.1
6.8
简单的等量代换问题
例2
1
6.2
6.9
机动
1
十六
6.13
6.17
总复习
复习位置与方向、统计的有关知识、年月日

Module3 Unit3教案

Module3 Unit3教案
2.教材分析
第三单元是语言应用,本单元以巩固所学知识提升学生阅读写作能力为重点,其中世界各地栏目中介绍了英国英雄人物南丁格尔的生平和主要事迹,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学习
目标
1.通过创设语境理解并领悟原因、目地和结果状语从句的结构和表意功能,并学会在特定语境中灵活使用。
2.学会捕捉并记录关键信息和观点,提高学生对听力素材进行加工整合的能力。
because引导原因状语从句;so引导结果状语从句;so that引导目的状语从句。
(一)原因状语从句
如果从句表示的是主句行为的原因,就构成原因状语从句。原因状语从句由表示原因的连词引导,常用的是because。
1. Mark is absent today because he is ill.马可今天没来,因为他病了。
1.I can talk about my hero. [ ]
2.I can ask about others’heroes. [ ]
3.I can use adverbial clauses with because,so or so that correctly.[ ]
教与学活动过程
个性修改
Step1 Revision
Step2. Have a look.
1. Many people were dying because they did not get to hospital quickly enough.
2. There were few doctors, so he had to work hard on his own.
Activity 3.Work in pairs. Ask and answer according to the table.

小学三下科学实验通知单

小学三下科学实验通知单

小学三下科学实验通知单小学三年级科学实验通知单1. 植物新生命的课题实验名称观察植物的种子开始实验班级三年级实验组数 5 实验类别 B 实验时间 2011.3.14 任课教师(教师准备)猫给小猫哺乳的图片、鸡妈妈带小鸡吃食的图片、向日实验葵小苗的图片、各种植物的种子(向日葵、花生、四季豆、南瓜、小准备麦、玉米、绿豆等)、白纸、放大镜。

(学生准备)各种植物的种子、白纸、放大镜。

用感官和放大镜观察种子的外部形态特征;根据植物生长的已有规知识,预测植物种子的内部结构。

范操作要点外部:形状、大小、颜色备植物的种子注内部:胚根、胚芽小学三年级实验通知单2.种植我们的课题实验名称种植我们的植物植物实验班级三年级实验组数 5 实验类别 B 实验时间 2011.3.25 任课教师(教师准备)小铲、花盆、泥土、凤仙花种子、透明塑料杯、吸实验水纸等。

准备学习掌握播种技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适宜的实验,观察种规子的萌发过程;根据研究植物生长变化的需要,确定观察、记录的内要范点操容和方法;根据对种子萌发状况的预测,确定本阶段观察的重点。

作记住播种方法:选种、放土、下种、浇水。

备注小学三年级科学实验通知单3.我们先看到了植物根的作用课题实验名称根实验班级三年级实验组数 5 实验类别 B 实验时间 2011.4.12 任课教师(教师准备)前一周种植在玻璃杯里的四季豆,试管、水、食用油、实验一颗有根有叶的小植物。

准备参看P8页书上的内容,教师边讲边操作。

?选择一棵带根的植规范物装入有水的试管中。

?将植物的根浸泡在试管里的水中。

?在水面操作上滴一些植物油,试管口塞一些棉花,使试管中的水不会被蒸发到空要点气中去,并在水面处做好标记。

?观察试管中的水量有什么变化。

固定植物备植物根的作用注吸收水分小学三年级实验通知单4(种子变成了叶为植物提供“食物” 课题实验名称幼苗实验班级三年级实验组数 5 实验类别 B 实验时间 2011.3.22 任课教师(教师准备)刚出土的凤仙花照片、植物叶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的照实验片、植物光合作用示意图(多媒体课件)、植物光合作用的相关资料。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文档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文档

第三单元教学计划一、教材分析本单元以人与自然为主题,所选课文都属科学性文艺作品,从分歧角度表达人们对保留环境的忧虑与思考。

其中《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是敷陈文学,《喂——出来》是科幻小说,其余三篇是散文,但议论、说明、抒情,各有侧重。

二、教学方针1.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

2.积累词汇。

3.认识科学性文艺作品的特点。

4.培养快速阅读,准确提取信息的能力。

三、教学时间分派《敬畏自然》、《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在》、《喂,出来》各2课时,《旅鼠之谜》《大雁归来》各1课时,单元起始、总结及检测各1课时,共预计11课时。

第一课时单元起始课一、通读每篇课文,初步把握内容要点,积累生词及实践运用。

二、比力本单元课文与前一单元的区别与联系。

三、联系以前读过的浮现自然环境的文章,确定本单元的学习要点。

11.敬畏自然一、教学方针1.把握文章的核心概念,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2.理解本文层层推进的结构,揣摩文句,探究“敬畏自然”的内涵。

3.学习文中的拟人、反问手法,认识议论性散文。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把握文章概念及行文层次;难点:理解“敬畏自然”的内涵,品析文句。

三、教学流程1.教学导入。

对于人类与自然关系,长期以来有两种截然对立的概念——一种概念认为“征服自然”“人定胜天”,另一种概念认为人类应“敬畏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

你支持哪一种?说说理由或依据。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文中作者针对什么情况颁布议论?找出文章的关键语句,明确作者的概念。

提示:文章中对自然所谓的“智慧”“生命”是拟人的说法,切勿理解为宗教或迷信的说法。

3.把握文章的议论层次。

提问:本文围绕“敬畏自然”这一主张,论述了哪些具体问题?这些问题之间是什么关系?明确:文章从否认“征服自然”的口号开始展开议论,先比力人类与自然的智慧,再进一步论述人类智慧与自然智慧之间的关系,指出:1)人类智慧是自然智慧的一部分:2)人类智慧是宇宙智慧的高级阶段。

小学教师备课教案十一册数学第三单元

小学教师备课教案十一册数学第三单元

十一册数学第三单元备课教案第三单元:图形的变换单元编写意图:学习图形变换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从运动变化的角度去探索和认识空间与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年级时,学生已经结合实例初步感知了生活中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现象,认识了轴对称图形,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四年级时,结合实例观察,学生了解了一个简单图形经过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

本单元学习的图形变换内容是在上述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是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知识的综合运用。

通过具体实例的展示,使学生知道一个简单图形经过旋转、平移或轴对称,能形成一个较复杂的图形,并能运用图形的变换在方格上设计图案。

本单元主要通过两个活动引导学生展开学习:图形的变换、图案设计。

单元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经历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轴对称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能有条理地表达图形的变换过程,发展空间观念。

2.经历运用平移、旋转或轴对称进行图案设计的过程,能灵活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3.结合欣赏和设计美丽的图案,感受图形世界的神奇。

已学过的相关内容●认识轴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三年级下册)●图形的变换(四年级上册)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图形的变换●图案设计●数学欣赏课时安排:本单元建议教学课时数4课时。

评价建议:本单元知识技能的评价主要围绕以下两点:一是要能有条理地表达一个简单图形经平移、旋转或作轴对称图形的过程;二是能灵活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评价时,应注意选择的基本图形不要太复杂,变换过程应在方格纸上进行。

浙教版三下品社第三单元

浙教版三下品社第三单元

三单元东西南北中1 我国的行政区目的要求1让学生了解祖国的版图知道我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是个幅员辽阔的国家。

2知道我国首都北京的位置能通过活动按照要求说出一些行政区的名称指出它们在地图上相应的位置。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知道我国幅员辽阔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2了解我国的行政区设置包括台湾在内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特别行政区的数量和名称。

掌握首都、家乡所在省份的名称和所处的位置。

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难点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寓知识于趣味学习活动之中重过程的展开和有效。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我的祖国》和《龙的传人》的歌曲磁带。

2掌握学生对祖国版图和行政区设置的了解情况。

3中国一级行政区域图。

有中国一级行政区域地图拼图学具更好。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读图导入。

1导人建议课前准备时播放《龙的传人》营造气氛。

2学生结合图片自学单元提示语说说读懂了什么有何疑问。

3教师展示地图并指图讲解单元提示语我们的祖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它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南北相距5500公里东西相距52阗公里当东方迎来曙光西部却仍是星斗满天南方已开始炎炎的盛夏北部有的地方却依旧雪花飘飞。

我们的祖国拥有五千余年的文明有辽阔的疆域、复杂的地形、壮丽的山河、丰富的资源、众多的邻国。

21世纪的中华大地人民生活蒸蒸日上国际威望与时俱进。

港澳已经回归台湾问题最终也会解决祖国必将实现统一。

我们都是龙的传人让我们从了解祖国做起来表达自己的热爱祖国之情。

这一课我们主要通过读图拼图活动学习了解祖国的行政区划。

4出示课题《我国的行政区》。

二、认识祖国地图。

1图上标出了祖国共34个一级行政区的形状位置你能找到首都北京市的位置吗自己读图可以向老师同学求助完成任务一。

交流建议可以让学生在轻松的合作或比赛氛围中学习。

2在《我的祖国》的优美背景旋律中老师组织以指图为形式的学习活动。

建议以“考考你”为形式穿插复习活动比如“你能指出最大的省、市或自治区吗最北的省、市或自治区呢最南的省、市或自治区呢最小的省、市或自治区呢其他的呢”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创意出题。

数学基本功答案五年级

数学基本功答案五年级

数学基本功答案五年级【篇一:小学数学教师基本功考试2011.3】txt>教育学、心理学基础知识(15%)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0题,每题1分,共10分)1、最早将“教育”两个字作一词连用的是战国时期的()a.孔子b.孟子c.庄子d.老子2.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是()a.布伦塔诺b.弗洛伊德c.艾宾浩斯d.冯特3、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说明教师应该具备哪方面的素质()a.忠于职守b.团结协作精神c.人际交往能力d.良好的道德修养4、在学校的日常课堂教学中开展对某教学方法的实验研究,这种研究方法主要属于()a.教育实验法b.实验室实验法c.自然实验法d.个案实验法5、从以下几种活动中,挑选出教学过程的活动。

()a.备课b.排课表c.批改作业d.教研活动6.学生在听教师讲解公式原理时,总是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去把握所学的内容,这属于()a.知觉的选择性b.知觉的恒常性c.知觉的理解性d.知觉的整体性7、提倡“从做中学”的学习方法的教育家是()a.杜威b.巴班斯基c.赞科夫d.布鲁姆8、下列哪种现象不属于迁移()a.触类旁通b.照本宣科c.闻一知十d.温故知新9、在教育过程中,强调“设身处地”的去理解学生,这是重视下列哪种心理效应。

( )a.移情b.从众c.心胸豁达d.期望10、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研究儿童、青少年品德发展的过程,提出了儿童青少年品德发展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a.皮亚杰b.斯陶布c.章志光d.柯尔伯格二、判断题(本题共5题,每题1分,共5分)1、马戏团中的狗,在训兽员的精心培养教育下,智力得到发展,学会了十以内的加减法。

()2、最早应用“启发式”进行教学的中外教育家分别是孔子、苏格拉底。

()3、在学校智力测验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的智力发展情况,以能够因材施教。

()4、讲授法就是注入式教学。

()5、班主任的领导方式一般可以分为权威的、民主的、艺术的三种类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溶液第一节物质在水中的溶解一、〔我要预习〕〔我要看书〕一、溶解的过程1.溶液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溶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溶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特征:溶液中各部分均匀一致,性质相同是指溶液的__________均一性。

外界条件不变化时,将溶液长期放置,不会出现沉降或分层现象是指溶液的____________稳定性。

2.许多物质像氯化钠一样,溶解在水中时能产生____________的离子,这个过程叫做电离。

物质的溶解通常都伴随的变化。

3.溶解过程的能量变化:溶质分子或离子向水中扩散____热量(Q1)(吸收或放出)。

溶质分子或离子与水分子形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的过程____热量(Q2)。

当Q1>Q2时,溶解_______热,温度_____,如_______当Q1<Q2时,溶解______热,温度_____,如_______当Q1=Q2时,溶解没有热现象,温度_____,如_______4.乳化作用:食用油等难溶于水的液体加入洗涤剂(属表面活性剂)后,以_________均匀分散水中,形成________乳浊液,这一过程叫_______乳化作用,洗涤剂是乳化剂。

二、[我的课堂〕(一)学习目标1.了解溶质、溶剂的概念;理解溶液的概念;认识溶液的基本特征:均一性和稳定性;并能够分辨典型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2.通过实验探究认识物质溶解过程通常伴随着能量变化;并通过洗洁精对油污的作用现象认识乳化作用和乳化剂。

3.溶液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具体应用。

重点是溶液及溶质、溶剂的概念理解和物质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二)背景资料前面学习的海水、河水、湖水、地下水等天然水,即使清澈见底,也还不是纯净的水。

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是水中溶解了许多物质,形成了混合物。

给溶液下个准确的定义,及溶液有什么样的性质,是学习这节课的主要目的。

(三)讲解课文1.溶液的概念(1)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做溶剂,被溶解的物质叫做溶质。

(2)溶液属于混合物,具有均一和稳定的特征。

(3)溶液是均一稳定的但不一定是无色的。

(4)溶液中的溶质可以有几种,例如:澄清的海水中含有氯化钠、氯化镁等多种溶质。

(5)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溶液的体积=溶液的质量/溶液的密度,不等于溶质体积+溶剂体积(分子之间有间隔)。

2.溶质和溶剂的关系(1)溶质可以是固、液、气三态;初中阶段主要讲述溶剂是液态的溶液,水是最常用的溶剂,此外酒精、汽油等也可做溶剂。

(2)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时,固体、气体是溶质,液体是溶剂。

例如:碘酒、汽水。

(3)溶液的命名:设A为溶质,B为溶剂,则称为A的B溶液。

碘酒全名叫碘的酒精溶液。

如果水做溶剂,往往省去不写出或不读出,例如:硫酸的水溶液,常称为硫酸溶液。

3.物质溶解过程中的吸热或放热现象溶质分子或离子向水中扩散吸热(Q1),溶质分子或离子与水分子形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的过程放热(Q2):Q1>Q2,溶解吸热,温度降低,如:硝酸铵(NH4NO3)Q1<Q2,溶解放热,温度升高,如:氢氧化钠(NaOH)、浓硫酸Q1=Q2,溶解没有热现象,温度不变,如:氯化钠(NaCl)等4.乳化过程食用油等难溶于水的液体加入洗涤剂(属表面活性剂)后,变成小液滴分散在水中不分层,形成乳浊液,这一过程叫乳化过程,洗涤剂是乳化剂。

(四)例题详释例1:下列物质中属于溶液的是()○1白醋②面粉加入水中振荡后的液体③泥水○4冰溶于水中⑤豆油滴入水中振荡后的液体○6澄清的海水⑦液态氧⑧啤酒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对溶液概念的理解程度。

○2面粉在水中溶解的很少○3泥不溶油不溶于水,故三种混合物既不均一也不稳定,所以它们不是溶液。

而冰溶于水和液态氧属于纯净物,也不是溶液。

白醋、澄清的海水、啤酒都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故它们属于溶液。

答案:○1⑥⑧例2:下列关于溶液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凡均一、稳定的液体就是溶液B.溶液中各部分的性质都相同C.溶液都是无色、均一、稳定的混合物D.在泥水中泥土是溶质水是溶剂解析:液体可以使纯净物,也可以是混合物,而溶液是混合物。

所以A不正确。

溶液不一定是无色的,所以C不正确。

溶质和溶剂是对溶液而言,而泥水不是溶液,所以D不正确。

答案:B例3:碘酒做消毒剂,它是用碘和酒精配制而成的,其中碘是_______(溶质或溶剂)、酒精是________(溶质或溶剂)。

98﹪的浓硫酸中溶质是__________、溶剂是________。

医疗上用的生理盐水为0.9%的氯化钠溶液,其中溶质是_____。

常温下一瓶合格的生理盐水密封放置一段时间,不会出现浑浊的现象,这是因为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了溶液中溶质的判断。

通常情况下,固体和液体形成溶液,固体是溶质,液体是溶剂,本题中碘是溶质,酒精是溶剂。

若溶液中有水,不管量多少水是溶剂。

溶液是均一的、稳定的,外界条件不变,长期放置,溶质、溶剂不发生分离。

答案:溶质溶剂硫酸水氯化钠溶液具有均一、稳定性例4.下列物质放在水中能导电的是()A.蔗糖B汽油C酒精D盐解析:溶液导电性的判断,关键是看溶液中是否含有能自由移动的离子。

汽油不溶于水,而蔗糖、酒精虽能溶于水,却是以蔗糖分子、酒精分子运动于水中,不会电离成自由移动的离子,所以不会导电。

氯化钠溶于水,能电离成自由移动的钠离子和氯离子,所以能导电。

答案:D例5:下列适量物质溶于水后,可以造成溶液温度显著降低的是()A.硝酸铵 B.蔗糖 C.氯化钠 D.浓硫酸解析:此题考查物质溶解过程中的热效应问题。

物质溶于水时,存在两个过程,即扩散过程和水合过程。

扩散过程需要吸收热量,而形成水合分子、离子的过程,则放出热量。

溶液温度的变化取决于两个过程中热量的变化。

浓硫酸溶于水,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大于扩散过程中吸收的热量,使溶液温度升高,而硝酸铵则相反。

答案:A课堂练习1.下列对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A.水是一切溶液的溶剂B.凡是无色、透明的液体都是溶液C.溶液中可以有一种溶质,也可以有多种溶质D.一定量的溶剂中,加入的溶质越多溶液的质量越大2.溶液的基本特征是()A.含有溶质和溶剂 B.其组成中一定含有水C.无色及透明 D.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3.(07重庆长寿区)市场上有一种俗称“摇摇冰”的罐装饮料。

在饮料罐的夹层中分别安装一个固体物质和水,饮用前摇动使它们混合,罐内饮料温度就会降低。

这种固体物质可能是()A.生石灰B.烧碱C.食盐D.硝酸铵4.被称为“氯化钠溶液”、“酒精溶液”的溶液,其溶剂为()A.水B.酒精C.氯化钠D.无法判断5.关于溶液有如下说法:①溶质只能是固体②溶剂一定是水③一种溶液中只含一种溶质。

其中错误的是()A.①③B.①②C.②③D.①②③6. (07·成都)各种洗涤剂广泛进入人们的生活中,下列洗涤中所用洗涤剂具有乳化功能的是A.用汽油除去衣服上的油污B.用餐具洗洁精清洗餐具上的油污C.用水洗去盘子中的水果渣D.用醋洗去水壶的水垢7.蔗糖水是溶液,原因是()A.其由两种物质组成B.其为无色透明的液C.其加热至沸腾也不分解D.蔗糖分子均匀地分散在水中第二课时一、[我要预习]{我要看书}二、水溶液的某些性质〔实验一〕水溶液凝固点的变化实验装置如图所示:1.在500mL 烧杯中加入半杯冰,再加入约40mL 冷水和20g 硝酸铵,制成冷冻混合物。

再取3支试管,分别加入水、20%食盐水和20%蔗糖水各5mL ,并在试管中各插入1支温度计,分别记录温度,将3支试管同时插入烧杯中,观察现象。

水食盐水溶液 蔗糖水溶液 现象2.实验结论:某些物质溶于水后,形成的水溶液凝固点会_________.〔实验二〕水溶液的导电性实验装置如图所示:1.在3只小烧杯中分别加入一定量的水、食盐水溶液和蔗糖水溶液,然后分别按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

将开关闭合,观察现象。

2.实验结论:在通常情况下,许多物质溶于水中都能电离出_________________它们的水溶溶液具有___________.二、〔我的课堂〕1.水溶液的某些性质与作用(1)电离:像氯化钠等物质溶解在水中,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叫电离。

(2)电离的条件:氯化钠等物质溶解于水即发生电离,与是否通电无关。

如:氯化钠 (NaCl )溶解于水,即电离成自由移动的Na +和Cl -,此时再给氯化钠溶液通电,就可导电。

而蔗糖溶于水,是蔗糖分子运动于水中,不会电离成自由移动的离子,所以不会导电。

(3)溶液的应用:在溶液里进行的化学反应通常比较快。

在实验室里或化工生产中,要使两种能起反应的固体发生反应,常常先把他们溶解,然后把两种溶液混合,并加以振荡或摇动,以加快反应的进行。

溶液在生产和科研中、具有广泛的用途。

溶液对动植物的生理活动也有很大意义。

例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厨房洗涤剂清洗油污后形成溶液B .5ml 酒精和10ml 水混合可得15ml 酒精水溶液C .硝酸铵溶于水制得的冰袋可用于给高烧病人降温D .冬季向公路上的积雪撒盐,可使冰雪融化水 食盐水溶液 蔗糖水溶液 导电性解析:洗涤剂清洗油污是乳化作用,形成的是乳浊液;因分子间有间隔两种液体混合后体积会变小,所以A、B都是错误的。

硝酸铵溶于水温度会降低,可用于退烧。

盐溶于水凝固点会降低,可使冰雪融化,所以C、D正确。

答案:C、D例2.如图所示,若向小试管中分别加一定量的下列物质,右侧U型管中的液面未发生明显变化,该物质是()A.浓硫酸B.氢氧化钠固体C.食盐固体D.硝酸铵固体解析:U型管液面无变化说明瓶内气体压强没有改变,而影响气体压强的因素是温度,温度升高,压强增大,温度降低,压强减小。

浓硫酸和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时放热,硝酸铵溶于水吸热。

故它们都改变了瓶内气体的压强,U型管内液面一定会发生变化。

食盐溶于水时温度不变,所以U型管内液面无变化。

答案:C例3:小芳是初二学生,小花是初三学生,一次小芳用餐时不小心把油污弄到衣服上,发现用水怎么也洗不掉,于是请教小花,小花给出了三种方法:(1)用热的纯碱溶液洗;(2)用洗衣粉洗;(3)先用汽油洗,后用水冲洗。

小芳选择了其中一种方法果真洗掉了油污。

从小芳已掌握的知识和身边最可能有物质角度,你认为小芳选择了办法____,其他方法是否可行?_____,如果可行理由是___________ 。

解析:纯碱溶液、洗洁精、洗衣粉活性剂的物质可以使食用油等类物质以细小的液滴比较均匀地分散在水中,形成乳浊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