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仄的区分方法

合集下载

怎样区分平仄声

怎样区分平仄声

要区别平仄,先要懂得四声。

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

所谓声调,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

古代汉语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

「平」指四声中的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二声;「仄」指四声中的仄声,包括上、去、入三声。

按传统的说法,平声是平调,上声是升调,去声是降调,入声是短调,明朝释真空的【玉钥匙歌诀】曰:「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简单来说,区别平仄要诀是"不平就是仄"。

现代汉语在现代汉语四声中,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

古代平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分化为阴平及阳平,即所谓第一声、第二声。

古代上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一部份变为去声,一部份仍是上声。

上声是现代汉语并音的第三声。

古代去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仍是去声,即第四声。

古代入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存在;变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里去了。

现代汉语四声声调表如下:阴平阳平上声去声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第四声例如:妈麻马骂(阴平) (阳平) (上声) (去声)简单说,在现代汉语四声中,第一声、第二声是平声;第三声、第四声是仄声。

粤语九声现代粤语仍存在著『平、上、去、入』四声,并细分为九声,分别为「阴平」、「阴上」、「阴去」、「阳平」、「阳上」、「阳去」、「阴入」、「中入」和「阳入」。

粤语九声声调表如下:阴阳阴中阳平上去平上去入入入si1 si2 si3 si4 si5 si6 si7 si8 si9诗史试时市事色锡食粤语九声中,第一、四声(阴平、阳平声)是平声,其他的七声(上、去、入声)都属仄声。

以后查字典的时候(如商务大词典),只要看看它在注音上的数字(通常在右上角)是1-9中的那一个,便知是平是仄了。

后记:古人吟诗作对是按古音的,当用今音朗读古联时,就容易误会古人平仄不合联律了。

举例如"吸来江水煮新茗;卖尽青山当画屏。

"按普通话四声,吸来江水煮新茗;平平平仄仄平平卖尽青山当画屏。

古诗平仄规律

古诗平仄规律

古诗平仄规律要区别平仄,就要先懂得四声。

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

所谓声调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

古代汉语的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

“平”指四声中的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二声,“仄”指四声中的仄声,包括上,去,入三声。

按传统的说法,平声是平调,上声是升调,去声是降调,入声是短调,简单来说,区别平仄的要诀就是“不平就是仄”。

在现代汉语四声中,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

古代“平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分化为阴平及阳平,即所谓第一声,第二声。

古代“上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一部分变为去声,一部分仍是上声。

上声是现代汉语拼音的第三声。

古代“去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仍是去声即第四声。

古代“入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存在,变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里去了。

现代汉语四声声调表为: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上声(第三声),去声(第四声)。

例如:诗词曲赋(阴平) (阳平) (上声) (去声) 简单说在现代汉语四声中,第一声,第二声是平声,第三声,第四声是仄声。

四声四声这里指的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

我们要知道四声,心须先知道声调是怎样构成的。

所以这里先从声调谈起。

声调是汉语(以及某些其它语言)的特点。

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构成了汉语的声调,而高低,升降则是主要因素。

拿普通话来说,共有四个声调:阴平声是一个高平调(不升不降叫平),阳平声是一个中升调(不高不低叫中),上声是一个低升调(有时是低平调),去声是一个高降调。

古代汉语也有四个声调,但是和今天普通话的声调种类不完全一样。

古代的四声是:平声,这个声调到后代分化为阴平和阳平。

上声,这个声调到后代有一部分变为去声。

去声,这个声调到后代仍是去声。

入声,这个声调是一个短促的调子。

四声和韵的关系是很密切的。

在韵书中,不同声调的字不能算是同韵,在诗词中,不同声调的字一般不能押韵。

什么字归什么声调,在韵书中是很清楚的,在今天还保存着入声的汉语方言里,某字属某声也还相当清楚,我们特别应该注意一字两读的情况,有时候一个字有两种意义(往往词性也不同),同时也有两种读音。

古诗中平仄的规则

古诗中平仄的规则

古诗中平仄的规则古诗中的平仄规则是中国古代诗歌中重要的韵律和节奏规则。

平仄是指诗句中每个字的声调,分为平声和仄声两类。

平声指的是声音平缓、没有升降的,而仄声则是指声音有升降或者有停顿的。

在古诗中,平仄的规则是用来构成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的,从而使得诗歌更加优美、易于朗诵。

平仄规则在古诗中主要是用于五言绝句和七言律诗中。

对于五言绝句来说,每句诗的第一个字应该是平声,第二个字可以是平声也可以是仄声,第三个字则必须是仄声,最后一个字则必须是平声。

而七言律诗的平仄规则则是每句诗的第一个字是平声,第二个字是仄声,第三个字是平声,第四个字是仄声,以此类推。

在古诗中还有一些特定的平仄模式,被称为“律句”。

这些律句有自己特定的平仄规则,比如“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等。

这些律句在诗歌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可以构成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使得诗歌更加优美。

除了上述规则,古诗中的平仄还与对仗密切相关。

对仗是一种文学修辞手法,要求诗句中的词语或句子在形式上对称,同时在平仄上也要求严格对应。

这种对仗的运用,使得古诗在音韵和节奏上更加和谐优美,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句诗为例,它展现了对仗的典型特点。

词语“明月”和“清泉”、“松间”和“石上”、“照”和“流”在形式和意义上都形成了对称的关系。

这种对称不仅体现在词语的平仄上,还表现在词语的含义和语境中。

在古诗中,平仄的运用不仅是为了满足音韵和节奏的需求,更是为了表达出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通过调整平仄的规律,诗人可以创造出不同的氛围和情感,从而让读者感受到他们的内心世界。

因此,对于古诗爱好者来说,理解平仄的规则和其对古诗的影响是十分必要的。

古诗中的平仄规则是构成诗歌韵律和节奏的重要因素。

通过运用平仄规则,可以使得诗歌更加优美、易于朗诵和理解。

同时,这些规则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对于语言艺术的追求和热爱。

怎样辨平仄

怎样辨平仄

怎样辨平仄第一讲平仄一古今平仄概况分辨平仄,先要分辨四声。

古今四声,都分平仄两类。

古代四声,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后三声为仄声;现代普通话四声,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前二者是平声,后二者是仄声。

怎样辨平仄第一讲平仄一古今平仄概况分辨平仄,先要分辨四声。

古今四声,都分平仄两类。

古代四声,是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后三声为仄声;现代普通话四声(简称今四声,下同),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前二者是平声,后二者是仄声。

由于语音是发展的,古四声和今四声有相同处,又有不同处。

相同处,是古平声,在今四声里仍然是平声,只是分为阴平声、阳平声;古上声,在今四声里,一部分仍然是上声,一部分转入去声;古去声,在今四声里仍然是去声。

基本情况如此,个别的有例外。

变化大的是古入声。

随着语音的发展变化,古入声分别转入平、上、去三声,即所谓“入派三声”,入声消失在普通话阴、阳、上、去四声之中。

古今平仄四声对应状况如下表:学习格律诗,要了解古今两种平仄,并且熟练掌握其中一种,两种都能熟练掌握当然更好。

如果只懂得古平仄,仍旧按古平仄写格律诗,其作品如今按普通话诵读播讲,有时会令人感到别扭不顺,失去其平仄交互所应有的美感。

如果只懂得今平仄,就难以欣赏干百年来按古平仄所写格律诗的声律美,难以理解和掌握我国诗词格律。

普通话是我国各民族的共同语言,宪法规定国家推广普通话,以求逐步达到祖国语言的统一,以利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以利国际交往。

诗词创作,使用平仄,现在是古今两制并存。

但使用今平仄,是大势所趋,是诗词大众化、现代化的需要,也是格律诗振兴、发展的要求,不久的将来,势必以今平仄为主。

二今四声各声调发音,在高低、升降、曲直、长短上有所不同。

其实际发音状况称调值。

普通话四声调值如图:四声发音状况举例说明如下:阴平高平调。

发音时,前后一样高而平,不升不降,相当于55。

调号是“-”。

例字:春(chūn)、天(tiün)、花(huü)、开(küi)。

大学教师不懂平仄

大学教师不懂平仄

大学教师不懂平仄
有些大学教师不知道怎样区别平仄,因为现代汉语没有入声,把阴平,阳平,上去入声分别转变成了一、二、三、四各个声调去了。

大致说来,汉语的第一、二声,相当于平声,第三、四声,相当于仄声。

但是,第一、二声当中,仍杂有不少的入声字,作诗的时候,仍旧要归到仄声里去的。

所以我们只要把这部份入声字识别出来就可以了。

但我们初学写诗者,可以用普通话来写这是最简单最快捷的入门法。

普通话里基本上把一声二声归于平音字,把3声和4声归于仄音字,用韵韵要采用中华新韵。

律诗分为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我们从最简单五言律诗讲起。

五律诗平仄一般有4种基本样式:
平平仄仄平(平起平收)
平平平仄仄(平起仄收)
仄仄平平仄(仄起仄收)
仄仄仄平平(仄起平收)
以这四种样式开头可以得出五律诗的四个平仄规律。

1。

如何辨别汉字平仄

如何辨别汉字平仄

如何辨别汉字平仄兰州军区的《边塞诗刊》上刊载过一首《学习格律诗速成口诀》(作者田沐),说:半路学诗犹未晚,区区格律有何难!作诗必须守平仄,字里行间要细选。

一三五字先不论,二六相同四相反。

末尾禁用三同调,三仄三平应避免。

若问怎样识平仄,可按今声查字典。

拼音一二属平声,三四统统归仄管。

写诗先从绝句练,驾轻就熟方保险。

律诗难在有对仗,三四、五六两幅联。

每逢偶句应押韵,韵脚平声不能乱。

谋篇布局久沉思,形象思维生灵感。

上下衔接须紧凑,文通理顺密相关。

偶然一句称心意,再寻一句也不难。

放在何处方合适?须凭格式来推断。

不求字字成珠玉,力争一字称诗眼。

“春风又绿江南岸”,—个“绿”字千古传。

一篇写罢从头看,白璧微瑕细细检。

这首歌诀高度概括了学写格律诗的要点,既简明扼要,又比较全面,还便于记忆。

我以为,中老年朋友学写格律诗词,应先从辨别汉字平仄入手,继而研究绝句和律诗的格律(主要是平仄规律),然后可着手练习五、七言对仗句。

因为平仄和对仗,是创作格律诗词的基础,也是重点和难点所在。

至于写诗要用形象语言、要注重立意、要讲究“起承转合”等章法结构、要运用“赋比兴”等表现技法、要注意锻造佳句凝练“诗眼”等等,比较容易搞明白。

难点(也是重点)就在于平仄和对仗。

那么如何突破平仄和对仗?下面根据个人的体会说点粗浅的看法,仅供朋友们参考。

首先说说如何辨别汉字平仄。

学习辨别汉字平仄,需要注意把握四点:(一)要首先搞清何为平仄平、仄是汉字声调的两大基本类型,是汉字四声的二元化。

我国现代汉语拼音,把声调分为四声:一声:阴平(ˉ);二声:阳平(');三声:上声(ˇ);四声:去声(`)。

阴平、阳平统称“平声”;上声、去声统称“仄声”。

我国古代将汉字分为“平、上、去、入”四声,其中,“上、去、入”三声均为仄声;平声就是平声。

《佩文诗韵》、《词林正韵》等老韵书中,将平声分为“上平声”、“下平声”,那只是编排上的需要,并非因为平声本身有“上平声”、“下平声”之分。

诗词平仄谱大全

诗词平仄谱大全

诗词平仄谱大全一、平仄基础概念。

1. 什么是平仄。

- 平仄是中国诗词中用字的声调。

平声就是平,仄声包括上、去、入三声(在现代普通话中,入声已经消失,部分归入平声,部分归入仄声)。

简单来说,一声和二声大致为平声,三声和四声大致为仄声。

就像走路,平路(平声)走得平稳,仄路(仄声)就有点起伏啦。

2. 平仄的作用。

- 平仄在诗词里就像音乐里的音符组合。

它让诗词读起来有节奏感,就像跳舞有了节拍一样。

如果把诗词比作一栋房子,平仄就是房子的框架结构,让整个诗词的建筑稳稳当当,而且富有韵律美。

二、五言绝句平仄谱。

1. 平起首句入韵式。

-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 赏析:这种格式就像一个小短剧的开场,先平稳地来一句“平平仄仄平”,就像主角稳稳地登场。

然后“仄仄仄平平”给个舒缓的回应。

中间的“仄仄平平仄”有点小转折,最后又回到“平平仄仄平”,给人一种圆满的感觉。

比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里虽然不完全严格按照这个平仄谱(因为在古音和现代音有些差异),但大致的韵律感是很相似的。

2. 平起首句不入韵式。

-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 解析:开头“平平平仄仄”就像一个小跳跃,没有直接进入那种特别平稳的状态。

然后“仄仄仄平平”又把节奏拉回来。

后面的两句和前面说的平起首句入韵式的后两句一样,整体读起来也是朗朗上口,有起有伏。

3. 仄起首句入韵式。

-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解析:“仄仄仄平平”一上来就有一种低沉的感觉,像是在酝酿情绪。

接着“平平仄仄平”又把情绪往上提了提。

中间的“平平平仄仄”像是情节的发展,最后“仄仄仄平平”又回归到一种舒缓的状态。

4. 仄起首句不入韵式。

-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赏析:这个格式一开始就很有冲击力,“仄仄平平仄”,像是故事的一个悬念。

然后“平平仄仄平”来解答一点悬念。

上下联区分方法

上下联区分方法

对联的上下联区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法:
1. 平仄区分法:
- 根据汉语四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对应现代普通话的一声、二声、三声、四声),上联末尾字通常是仄声(即三声或四声),下联末尾字一般是平声(即一声或二声)。

这是因为对联要求平仄相谐,上联收仄声,下联收平声,符合古诗词的格律要求。

2. 时间顺序或逻辑顺序区分:
- 如果对联内容涉及时间先后或事件发展顺序,那么按照时间的前后或者事情发展的因果关系来确定上下联。

一般来说,叙述先发生的事物或情境的句子为上联,后发生或结果性的句子为下联。

3. 贴挂位置区分:
- 在中国传统的书写习惯中,从右到左阅读,因此上联挂在右边,下联挂在左边。

不过,现在为了方便大众阅读,也有从左到右悬挂的习惯,这时上联依然位于面对对联时的右侧。

4. 内容深浅或情感强度区分:
- 在有些对联中,内容较深沉或情感力度较强的句子往往设为下联,以突出重点或深化意境。

5. 范围大小区分:
- 按照对联内容所表达范围的大小来区分,通常范围从小到大的句子为上联,范围从大到小或概括性强的句子为下联。

6. 春节对联中的生肖或时间关系:
- 春节时的春联常常含有辞旧迎新的寓意,如反映生肖交替、时间流逝的内容,旧年的内容往往出现在上联,新年的祝福或期盼则出现在下联。

综合运用以上方法可以帮助正确识别对联的上下联。

当然,在实际应用中,最重要的是参照对联作者创作时的意图和对联本身的内在逻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仄的区分方法
如何区分平仄?简单的说,一、二声字是平声,三、四声字是仄声。

入声字是仄声。

古诗所讲平仄是声调问题。

中古时期(魏晋南北朝至宋末)汉字字音有四个声调:平声、上声、去声、入声,简称“四声”。

古诗所讲的“平仄”就是针对这古“四声”而归类的:四类声调归并为“平声”和“仄声”两大类,平声本身为一大类,仍称“平声”,或简称“平”;上、去、入声又合归为一大类,统称“仄声”,或简称“仄”。

两大类简称“平仄”。

古“平声”的字,声音高而平且长,从头至尾保持一致,不升不降;“仄声”的字读音不平,或升或降,或拐弯,或短促(如入声字)。

平仄声的字在诗词中按一定的规律中交替使用,可使句子产生抑扬顿挫的音乐效果,吟诵时在声音上给人以美感。

但是,语音发展到现代普通话,“四声”已经有所变化,古“平声”分化成为现在的阴平、阳平(第一、第二声),古“上声、去声”仍然是现在的上声、去声(第三、第四声),而古“入声”字则完全瓦解,分散混入了现在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的字中。

由于古“入声”属于仄声,所以现在读古诗词,不能把普通话读为阴平、阳平(第一、第二声)的字一概当作平声,因为它们中间混杂有古入声字。

现在辨别古诗字音的“平仄”声所要做的事,就是如何用我们现在的语音去辨别每个字的读音属于古代的平声还是仄声。

大家总是简单地以为第一第二声是“平”,第三第四声是“仄”,其实这是不全面的。

正确的辨认方法应该是:
一、用现在普通话念字,如果是上声、去声(即第三、第四声)的,都是仄声。

二、用现在普通话念字,如果是阴平、阳平(即第一、第二声)的,其中鼻韵母的字(an、ian、uan、üan、ang、iang、uang、in、en、un、ün、eng、ong、iong)一定是平声。

第一、第二声中非鼻韵母的字多数是平声,但有部分是仄声(即古入声字),如“鸭、接、耷、八、逼、拔、达、笛、白、食、直、吉、合”等。

三、从上述第二点看,比较麻烦的是要在现在的第一、第二声非鼻韵母的字中辨别古入声字。

辨别入声字可用如下一些方法:
1.阳平(第二声)字,只要不是鼻韵母(如上所述),则凡声母是b、d、g、zh、z、j 的,是古入声字。

如“拔、勃、得、笛、国、格、着、浊、杂、足、节、及”等。

2.记住一些做声符的古入声字,如“甲、白、直、吉、合”等,凡是以这些字作声旁的字,也是入声字,如“鸭、押、匣、钾、呷、伯、泊、帛、柏、植、值、殖、洁、结、桔、佶、黠、颉、盒、拾、阁、蛤、颌”等等,因此也属于仄声,尽管现在普通话读作阳平。

3.也可以根据现在保留入声的方言来辨认,如粤语、客家话、吴语等,用这些方言来念,较短促而且尾巴不能拉长的便是,但要经过一定了解才能掌握。

4.只要把现在普通话阴平、阳平中的古入声字辨认出来(作仄声处理),其余的阴平、阳平字都是平声字。

用上述的方法已经可以把混在现代普通话阴平、阳平字中的绝大部分古入声字剔出去了。

如果还不放心,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查韵书,如《广韵》《集韵》《诗韵》《词韵》等,这些韵书都分别把平、上、去、入的字归类排列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