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程】近体诗“平仄”要义—30分钟教你掌握平仄 (1)
【教程】近体诗“平仄”要义—30分钟教你掌握平仄 (1)

【教程】近体诗“平仄”要义——30分钟教你掌握平仄近体诗平仄要义诗,就是讲求节奏的语言,词、曲、歌、赋与之同源.诗作为语言中与美学结合最紧密的一种形式,其魅力就在节奏,所以王力先生有言,“诗写下来不是为了看得,而是为了吟的”。
节奏和谐,诗就琅琅上口。
近体诗(即律诗、绝句)讲究“平仄”,其实就是对诗节奏的规定,跟乐谱相似。
只要掌握了规则,近体诗“平仄”其实非常简单。
我常费解于古时蒙童皆知的东西,现在为什么要到大学才讲。
如果你能用30分钟的时间认真看完本贴,相信你也这么认为。
一、几个概念1.什么是“平"、“仄”?可以简单理解为,“平”就是长、高音(联想普通话当中的一声、二声).“仄”就是短、低音(联想普通话里面的三声、四声).古今语音变化很多,各地方言亦多不同,所以历史上对每个字的“平仄"曾有过很多次规定,即“韵书"。
如果要求精确,查韵书即可。
现在常用的,最严的是“平水韵”,较松的是“词林新韵”,最松的是“中华新韵”。
还有个简单的办法,上“诗词吾爱网”在线检测。
2、近体诗分律诗、绝句,律诗八句,绝句四句.五个字的叫“五言",七个字的叫“七言”.近体诗都是两句两句地写,其中逗号前面的叫“出句”,句号前面的叫“对句”.“出句”尾字必须用“仄”声,“对句”尾字必须用“平”声,即应“先抑后扬”。
整首诗的第一句叫“首出”,也叫“起句”,其中第二个字若是“平”声,叫“平起”,若是“仄”声,叫“仄起"(平起、仄起无甚大用,因为大家用惯了才予以保留,了解即可)。
整首诗的第二句叫“首对”。
两句联在一起,叫做“首联”.依次类推,三四、五六、七八句也都是一出句一对句。
两两联在一起,分别叫“颔联”、“颈联"、“尾联”.律诗的“颔联”和“颈联"一般需要对仗,绝句无要求。
整首诗的最后一句叫“末句”,对于绝句就是第四句“颔对",对于律诗就是第八句“尾对”。
写诗技巧平仄

写诗技巧平仄平仄- 概念:平声和仄声,泛指诗文的韵律。
现代汉语四声声调表为: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上声(第三声)、去声(第四声)。
第一声、第二声是平声;第三声、第四声是仄声平仄简表五律平起:首句第一第二字均为平声五律仄起:首句第一第二字均为仄声七律平起:首句第二字必用平声七律仄起:首句第二字必用仄声对联:(联尾)上仄下平五绝【1】五绝平起首句押韵平平仄仄平(韵)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2】五绝平起首句不押韵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3】五绝仄起首句押韵仄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韵)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4】五绝仄起首句不押韵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七绝【1】七绝平起首句押韵平平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仄平(韵)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2】七绝平起首句不押韵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韵)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3】七绝仄起首句押韵仄仄平平仄仄平(韵)平平仄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韵)【4】七绝仄起首句不押韵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韵)五律【1】五律平起首句押韵平平仄仄平(韵)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2】五律平起首句不押韵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3】五律仄起首句押韵仄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韵)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4】五律仄起首句不押韵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七律【1】七律平起首句押韵平平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仄平(韵)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韵)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2】七律平起首句不押韵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韵)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韵)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3】七律仄起首句押韵仄仄平平仄仄平(韵)平平仄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韵)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韵)【4】七律仄起首句不押韵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韵)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古代汉语下19确定近体诗所用字的平仄

五言律诗的平仄格式
五言律诗是八句诗,每句五个字,通常遵循以下平仄格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例如,杜甫的《春望》
国破山河在,(平平仄仄平平) 城春草木深。(仄仄平平仄) 感时花溅泪,(平平仄仄平平) 恨别鸟惊心。(仄仄平平仄)
古代汉语下19确定近体诗所用字 的平仄
contents
目录
• 近体诗简介 • 平仄的基本概念 • 确定近体诗所用字的平仄规则 • 近体诗的平仄格式 • 近体诗的平仄韵律
01 近体诗简介
近体诗的定义
01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 成的一种格律诗,其平仄、韵律 、对仗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
02
近体诗在唐以后成为古典诗歌的 主要形式,其平仄、韵律、对仗 等规则也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的 典范。
七言律诗的平仄格式
七言律诗是八句诗,每句七个字,通 常遵循以下平仄格式:平平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
例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 上草,(平平仄仄平平)一岁一枯荣。( 枯荣:平 声)野火烧不尽,(火:去声)春风吹又生。(生: 平声)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远芳:平声)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别情:去声)
近体诗的历史背景
近体诗的形成
近体诗的形成可以追溯到唐代初 年,当时的诗人为了追求诗歌的 格律和美感,逐渐形成了这种新
的诗歌形式。
近体诗的发展
随着唐代诗歌的繁荣,近体诗逐渐 成为了主流的诗歌形式,许多著名 的唐代诗人如李白、杜甫等都创作 了大量的近体诗。
近体诗的影响
写诗技巧平仄

写诗技巧平仄平仄- 概念:平声和仄声,泛指诗文的韵律。
现代汉语四声声调表为: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上声(第三声)、去声(第四声)。
第一声、第二声是平声;第三声、第四声是仄声平仄简表五律平起:首句第一第二字均为平声五律仄起:首句第一第二字均为仄声七律平起:首句第二字必用平声七律仄起:首句第二字必用仄声对联:(联尾)上仄下平五绝【1】五绝平起首句押韵平平仄仄平(韵)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2】五绝平起首句不押韵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3】五绝仄起首句押韵仄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韵)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4】五绝仄起首句不押韵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七绝【1】七绝平起首句押韵平平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仄平(韵)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2】七绝平起首句不押韵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韵)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3】七绝仄起首句押韵仄仄平平仄仄平(韵)平平仄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韵)【4】七绝仄起首句不押韵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韵)五律【1】五律平起首句押韵平平仄仄平(韵)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2】五律平起首句不押韵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3】五律仄起首句押韵仄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韵)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4】五律仄起首句不押韵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七律【1】七律平起首句押韵平平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仄平(韵)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韵)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2】七律平起首句不押韵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韵)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韵)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3】七律仄起首句押韵仄仄平平仄仄平(韵)平平仄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韵)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韵)【4】七律仄起首句不押韵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韵)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平仄基础知识

平仄基础知识《平仄那些事儿,有趣又实用的基础知识》嘿,大家好呀!今天咱要来聊聊这平仄基础知识。
平仄这玩意儿,那可是咱老祖宗传下来的宝贝,乍一听好像挺玄乎,其实啊,明白了就会发现超有意思!啥是平仄呢?简单来说,平声就是那种平平缓缓的音调,像大平原一样,没啥起伏。
仄声呢,就有点像山坡,有高有低。
这平仄一搭配,读起来就有了节奏感,就像一首好听的歌有了旋律。
想象一下,你读一首诗,如果全是平平平,那多没劲啊,就像白开水一样。
但要是有平仄变化,那就立马不一样了,那就是有滋有味的饮料啦!比如“床前明月光”,“床前”是平平,“明月”是仄仄,一下子就有了起伏,听起来就好听多了嘛。
你可别小看了这平仄,它可是诗词、对联的命根子呢!在诗词里,平仄的规则可严格啦,要是乱了套,那就像跳舞踩错了拍子,会被人笑话的。
比如说七言绝句,那是有固定的平仄格式的,就像给诗词穿上了一套合身的衣服,得体又好看。
有时候我就想啊,如果古人没有发明平仄,那他们的诗词读起来该有多无聊啊。
就像说话一样,平平淡淡,没有一点韵味。
还好有平仄,让那些诗变得那么美,那么有魅力。
学平仄基础知识也不难,咱可以慢慢来。
就像学走路一样,一开始可能会摇摇晃晃,但走多了就稳了。
你可以先从简单的古诗开始读起,感受一下平仄的节奏。
然后再自己试着写一写,就算写得不好也没关系,谁也不是一开始就能写得好的呀。
我就记得我刚开始学平仄的时候,那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知道这平平仄仄的是咋回事。
但我没放弃,我就天天读诗,慢慢就有点感觉了。
有一次我自己写了一首诗,虽然不咋地,但我可高兴了,感觉自己像个诗人了呢!总之啊,平仄基础知识是个很有趣的东西,它就像一把钥匙,能帮我们打开古诗词那扇神秘的大门,让我们领略到里面的精彩世界。
诗词格律——律诗的平仄(1)

诗词格律——律诗的平仄(1)平仄,这是律诗中最重要的因素。
律诗的平仄规则,一直应用到后代的词曲。
我们讲诗词的格律,主要就是讲平仄。
㈠五律的平仄五言的平仄只有四个类型,而这四个类型可以构成两联。
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由这两联的错综变化,可以构成五律的四种平仄格式。
其实只有两种基本格式,其余两种不过是在基本格式的基础上稍有变化罢了。
⑴仄起式(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字外加括号表示可平可仄。
)春望[唐]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峰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①···山居秋螟[唐]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青泉石是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㈡七律的平仄七律是五律的扩展,扩展的办法是在五字句的上面加一个两字的头。
仄上加平,平上加仄。
试看下面的对照表:⑴平仄脚五言仄起仄收○○仄仄平平仄七言平起仄收平平仄仄平平仄⑵仄平脚五言平起平收○○平平仄仄平七言仄起平收仄仄平平仄仄平⑶仄仄脚五言平起仄收○○平平平仄仄七言仄起仄收仄仄平平平仄仄⑷平平脚五言仄起平收○○仄仄仄平平七言平起平收平平仄仄仄平平因此,七律的平仄也只有四个类型,这四个类型也可以构成两联,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由这两联的平仄错综变化,可以构成七律的四种平仄格式。
其实只有两种基本格式,其余两种不过在基本格式的基础上稍有变化罢了。
⑴仄起式(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怎样快速掌握诗句的平仄:(入联语)

怎样快速掌握诗句的平仄:(入联语)
作者 ------ 俗雅斋
平仄,是诗词对联必须要掌握的东西,起着句子阴阳顿挫的调节作用,如同音乐的乐谱,如果乐谱乱了,音乐也就失去了美感.下面我介绍一下我掌握平仄的体会,希望对新入门的朋友有点帮助.如有不当之处,还望指正.
平起平收 (首句入韵)
平起仄收 (首句不入韵)
仄起平收 (首句入韵)
仄起仄收 (首句不入韵)
五绝与七绝, 五律与七律,这四种诗体都有以上这四种平仄格式:总共有十六种平仄格式.新学的朋友没有必要去死记硬背哪一种的平仄谱.下面这四句中的每一句都可以作七绝与七律的首句.
⊙平⊙仄平平仄
⊙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平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韵)
以上这四句平仄谱,就是一首合格的(首句不入韵)七言绝句. 五绝与五律只要去掉前两个字即可.这四句如同两副对联,这两副对联的平仄都要相对,指2 4 6位的平仄脚(看句中的红字), 第二句要与首句的平仄相对,第三句与第二句的平仄脚要相粘,第四句又要与第三句相对.如果写七律,再按此顺序一粘一对即可,(律诗的中间两联要对仗)虽然有1 3 5不论之说,却不是绝对的,主要是针对犯忌的"孤平", "三仄尾", "三平尾".请看下面中间的一首绝句,是针对前边带红字的平仄谱而言的.
⊙平⊙仄平平仄七言句子看中间(246位的三个红字,两平夹一仄)
⊙仄平平仄仄平(韵) 一个标声两面担(与上相对,句脚三个红字两仄夹一平)
⊙仄⊙平平仄仄同仄同平同上句(与上相粘,句脚也是两仄夹一平)
⊙平⊙仄仄平平(韵) 相粘相对律成篇(与上相对,句脚平仄与第一句同)
只要熟悉了一个句子的平仄,掌握好了粘对的顺序,再作诗就是轻车熟路了.。
近体诗平仄-PPT精选文档

• 犯孤平:指律诗的乙种句除韵脚上的平声 字外,句中只有一个平声字,这就叫犯孤 平。 • “| | — — | | —”,如果第三个字用了仄声 ,变成“| | | — | | —”,那么除句末平声外 ,句中只有一个平声字,这叫犯孤平。 • 三平调是古体诗特有的句式,在近体诗中 是不允许的。近体诗中有时若犯了孤平, 那么要设法补救。救的办法是把本句第五 字由仄变平。
2019/3/18
• 关于拗救 律诗平仄有严格规定,如果违反常格,该平 的地方用了仄,或该 仄的地方用了平,称为 拗。有拗必有救 。主要有两类三种: 一、本句拗而本句救 1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拗平平救仄平
2 仄仄平平平仄仄 二、出句拗而对句救 3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14
3、仄起仄收式(五言平起仄收)—— 丙丁甲乙丙 丁甲乙
• • • • • • • •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杜甫《咏怀古迹》(其五) • 诸葛大名垂宇宙, • 宗臣遗像肃清高。 • 三分割据纡筹策, • 万古云霄一羽毛。 • 伯仲之间见伊吕, • 指挥若定失萧曹。 • 运移汉祚终难复, • 志决身歼军务劳。
2019/3/18 10
• 第六个字有的地方可以不分明,即可平可 仄,但条件是必须有救。分两种情况。 1,丙种句“仄仄平平平仄仄”,第六个字可由 仄换平(拗),条件是本句第五字要由平 变仄(救)。即 仄仄平平仄救平拗仄 2,甲种句“平平仄仄平平仄”,第六个字可由 平换仄(拗),条件是对句的第五字要由 仄换平(救)。即 平平仄仄平仄拗仄 仄仄平平平救仄平
2019/3/18 8
• 关于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 七言律诗的第一、三、五个字,其平仄是可以变 动的,第二、四、六字的平仄是固定的不变的。 • 原因两个: • 一是避免“三平调”,二是避免“犯孤平”。 • 三平调:指律诗句尾连用三个平声字,比如: • — — | | | — —是丁种句,第一、三字平仄可变 动,而第五字必须是仄,否则句尾就成了 “— — | | — — — ”,句尾三个平声字,这就是三 平调。律诗切忌犯三平调。为了避免犯三平调, 所以第五个字不能用平声字,只能用仄声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程】近体诗“平仄”要义——30分钟教你掌握平仄近体诗平仄要义诗,就是讲求节奏的语言,词、曲、歌、赋与之同源。
诗作为语言中与美学结合最紧密的一种形式,其魅力就在节奏,所以王力先生有言,“诗写下来不是为了看得,而是为了吟的”。
节奏和谐,诗就琅琅上口。
近体诗(即律诗、绝句)讲究“平仄”,其实就是对诗节奏的规定,跟乐谱相似。
只要掌握了规则,近体诗“平仄”其实非常简单。
我常费解于古时蒙童皆知的东西,现在为什么要到大学才讲。
如果你能用30分钟的时间认真看完本贴,相信你也这么认为。
一、几个概念1.什么是“平”、“仄”?可以简单理解为,“平”就是长、高音(联想普通话当中的一声、二声)。
“仄”就是短、低音(联想普通话里面的三声、四声)。
古今语音变化很多,各地方言亦多不同,所以历史上对每个字的“平仄”曾有过很多次规定,即“韵书”。
如果要求精确,查韵书即可。
现在常用的,最严的是“平水韵”,较松的是“词林新韵”,最松的是“中华新韵”。
还有个简单的办法,上“诗词吾爱网”在线检测。
2、近体诗分律诗、绝句,律诗八句,绝句四句。
五个字的叫“五言”,七个字的叫“七言”。
近体诗都是两句两句地写,其中逗号前面的叫“出句”,句号前面的叫“对句”。
“出句”尾字必须用“仄”声,“对句”尾字必须用“平”声,即应“先抑后扬”。
整首诗的第一句叫“首出”,也叫“起句”,其中第二个字若是“平”声,叫“平起”,若是“仄”声,叫“仄起”(平起、仄起无甚大用,因为大家用惯了才予以保留,了解即可)。
整首诗的第二句叫“首对”。
两句联在一起,叫做“首联”。
依次类推,三四、五六、七八句也都是一出句一对句。
两两联在一起,分别叫“颔联”、“颈联”、“尾联”。
律诗的“颔联”和“颈联”一般需要对仗,绝句无要求。
整首诗的最后一句叫“末句”,对于绝句就是第四句“颔对”,对于律诗就是第八句“尾对”。
3、谁都知道,凡是“对句”,最后一字必须押韵。
“首出”即第一句也押韵的,叫“入韵”。
至于“韵脚”的概念,按照我以下的方法毫无用处,所以不必知道。
4、每句诗的最后三个字,叫做“三字尾”。
这个才是最重要的概念。
为什么呢?因为近体诗节奏的核心就在这上面,因此也是破解“平仄”规律的密码。
对于人的听觉感知来说,一个音构不成节奏(想想蜂鸣声),两个音构成的节奏也非常机械(想想钟摆声和喷嚏声),只有三个音才能构成最简单的悦耳节奏(想想《新白娘子传奇》主题曲中的“啊哈哈~~~啊哈哈~~~西湖美酒”)。
因此,近体诗以“三字尾”为基础,形成了“2-3”节奏(五言)和“2-2-3”节奏(七言)。
这里不厌其繁地讲这个,是因为下面讲的关于近体诗“平仄”的一切规则,其实都源自于“节奏美”这样一个基本原则。
二、标准格式——正格要掌握近体诗的“正格”,即标准格式,只需记住六个字:“仄仄平”和“仄平平”(可以想象成锣鼓点的“咚咚锵”和“咚锵锵”)。
按照以下7条规则,可以把所有标准格式推出来:1、“首对”“三字尾”,若非“仄仄平”,必为“仄平平”。
2、“仄仄平”前是两“平”,“仄平平”前是两“仄”。
(此即五言首句正格)3、“首对”和“颔对”不能重复,一个若以“仄仄平”为尾,则另一个必以“仄平平”为尾。
(据此可得五言颔对正格)4、“出句”平仄与“对句”一一对应且相反。
(即同一位置的字,对句若为“仄”,出句就为“平”,据此可得首出、颔出正格。
据以上四条,可得五言绝句正格。
)5、在五言的基础上,每句前面加两“平”或者两“仄”就成七言。
加的规则是“平”前加“仄”、“仄”前加平。
(举例,“平平平仄仄”加成“仄仄+平平平仄仄”。
据以上五条,可得七言绝句正格。
)6、把以上所得绝句正格再写一遍,就是律诗正格。
7、不论绝句律诗,如果“起句”“入韵”,只需用该诗正格的“末句”替换掉原来的“起句”即得。
此外,如果“首对”“三字尾”是“仄仄平”,该诗一定是“仄起”;如果是“仄平平”,该诗一定是“平起”(这一句懂不懂都行,没啥关系,我就是给那些用惯了这些说法的人看的)。
我把以上规则编成如下《正格口诀》,这就是终极心法了:学诗五言始,首对尾记清。
仄起仄仄平,平起仄平平。
双平前为仄,两仄前须平。
出句正相反,首颔不能重。
律诗来两遍,添字成七言。
入韵起翻末,孰云平仄难。
三、不标准格式——变格除了标准格式之外,近体诗还允许一些不标准格式存在,即“变格”。
写诗时用“正格”、“变格”都不算“出律”(即犯规)。
古人把这种用“变格”的行为称之为“拗救”。
顾名思义,“拗”就是“拗口”(很多人,包括百度百科,把“拗救”读成“niu jiu”,真是能气活古人),“救”就是“补救”。
那么,近体诗为什么要有“变格”?或者说要允许“拗救”?其原因大概有两点:一是任何语言乃至任何文化现象,都必须遵循“形式服从内容”的原则。
就诗而言,辞粗鄙,尚能表达出思想或意境(想想打油诗),谓之“辞达意”,属中下品;辞美,且与其意相得益彰,谓之“辞得意”,属上品;辞美,甚至过于其意,谓之“辞夺意”,属中品;辞美,但不知所云,谓之“辞害意”,属最下品。
写近体诗时,总不能为了节奏感而影响思想、感情的表达。
特别是很多专属词,如人名、地名、成语、典故,都是不能随意更改或替换的,用了这些词造成平仄不对,“出律”、“拗口”怎么办?所以大家逐渐探索形成了“拗救”的规则,尽可能地在不影响内容的前提下保持节奏。
二是在部分诗人用“拗救”的方式写出一些名句后,大家发现这些“拗救”之后的节奏也很不错,用的人越来越多,甚至此种“变格”比“正格”还常用了。
这种现象发展的最终结果,就是“词”的兴起。
大家争相创造节奏和谐的变格,所以产生了那么多的“词牌”。
由诗盛到词盛,其实是文化进一步繁荣的表象。
很多进阶水平的人可能认为,平仄的正格并不难掌握,“拗救”才头痛。
其实,“拗救”的规则更简单,只需记住如下四句《拗救口诀》:为诗首字姑不论,最忌长平也忌稀。
稀要补平长要断,此拗邻救无玄机。
具体解释如下:1、每句诗的第一个字,几乎都可以不论“平仄”。
(首字平仄只有一种情况“平平仄仄平”能造成拗,但是也有办法救,救法下面3中详解。
)2、写诗第一忌“长平”。
连续四个及以上的“平”声就叫“长平”。
出现“长平”拗句就出律了,而补救的办法则是“断平”,即把犯错那个字旁边的“平”改成“仄”(即此拗邻救)。
(“长平”是非常影响节奏的,比如正格“平平平仄仄”句式,如果第四字必用一个平声字,那么就成了“平平平平仄”拗句,非常难听,联想一下《忐忑》的“啊~啊~啊~啊~嗷”。
这时候必须把旁边第三字那个“平”改成“仄”,成为“平平仄平仄”变格,这种救法就叫“断平”。
在这一点上,传统和现在的好多研究者,包括王力先生都没有弄明白,把它当成了“三拗四救”,其实这种变格产生的真正原因是“四拗三救”。
)此外,“仄平平”格式的“三字尾”,如果第一个字用了“平”,变成“平平平”,通常被叫做“三平调”,应该尽力避免。
实在避免不了也无所谓,因为唐诗中也不乏此例。
3、“长平”之外,还忌“稀平”。
“稀平”指相连的“平”声太少了。
不论五言句还是七言句,在“三字尾”和其前面两字构成的“2-3”节奏中,如果一个连续的“平平”节奏都没有,就造成了“稀平”拗句。
补救的办法是“补平”,即在邻近犯错那个字的地方补个“平”声,把一个“仄”换成“平”(亦此拗邻救)。
“补平”有两种情况:第一种发生在“对句”中。
如本节第1条提到的,五言正格“平平仄仄平”句式,首字如果必须用“仄”声的字,那么就成“仄平仄仄平”拗句,整句一个连续“平”声都没有,“稀平”了。
补救规则是把第三个字“仄”声改为用“平”声,成为“仄平平仄平”救句。
七言的情况只是前面添了个“仄仄”前缀,无甚关系。
(这种通过调节本句字声的救法被称为“自救”。
)第二种发生在“出句”中。
五言正格“仄仄平平仄”句式,第四字如果必须用“仄”声的字,那么就成“仄仄平仄仄”拗句,“稀平”了。
此时本句已经无法补出连续“平”声,只能在对句中加补“平”声,以找回平衡。
救法是将对句“平平仄仄平”中第三字由“仄”改“平”。
这样出句“仄”声声声顿挫,对句“平”声婉转悠扬。
七言仅需前加二字,余同。
(这种通过调节对句字声的救法被称为“对救”。
由于出句中已经没有连续“平”声,所以有时干脆把这一联写成“仄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请留意,这两种犯“稀平”的句式正好是一出一对的一联。
这就意味着,两种情况可以同时发生,产生出“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的变格,此即“一字救双拗”。
总结一下拗救规则,更可看出其简单。
由于“平”声是影响节奏的主要因素,因此也是格律要求的关键,连续“平”声过多、过少都拗口,需要补救。
具体就两种情况:(1)连续“平”声太多犯“长平”或者“三平”,分别发生在以“平仄仄”、“仄平平”为“三字尾”的出句、对句中,而其刚好是一联。
(2)连续“平”声太少犯“稀平”,可能发生在以“平平仄”、“仄仄平”为“三字尾”的出句和对句中,而其刚好也是一联。
近体诗的句式正格,本来也只有这两种形式。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说记住“仄仄平”、“仄平平”六个字,就掌握了近体诗“平仄”迷宫的钥匙。
四、几点补充前面已经把近体诗“平仄”的规律说完了。
这里说的,只是针对有一些近体诗知识的进阶者,因为他们可能对上面的一些说法,尤其是跟之前所学不一致的地方,存在疑惑。
初学者不用往下看。
1、为什么讲“稀平”而不沿用“孤平”的说法?因为“孤平”这个说法不仅没有准确地表达出“拗救”的根本原因,而且造成了很多的理解上的困难。
无论是按王力先生的定义,还是启功先生的定义,都存在要么归纳不出普遍规律,要么可找出违反规律的反例的问题。
2、对句相救不是有类似“出句三字拗,对句三字救”的情况么?这个根本就不是因为拗救,而是为了对仗。
对仗的要求是,出、对两句每个字平仄相反。
这个关拗救什么事?(这个说法据说是从大学教材里学来的?)3、“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话好使么?这话基本不好使,以后不用管它了。
但它表达的意思当中有一点对了,那就是偶数位上的字较之奇数位上的字(当然除了尾一字)在“平仄”的优先度上更高。
直白地说,就是调整先调奇位音,尽量别动偶位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