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探究《清明上河图》展现的社会风貌教案-北师大版

合集下载

七年级下17课教案

七年级下17课教案

<探究《清明上河图》展现的社会风貌>教学设计课题第17课探究《清明上河图》展现的社会风貌课型探究活动目标通过《清明上河图》了解宋代的社会生活与风俗提高历史学习的兴趣,培养观察与分析探究能力体会历史信息的传递有多种载体和方式,培养信息转换能力,通过图象获取有效信息,感知历史,并用语言文字等方式表达出来。

活动准备通览前几课课文的有关内容查找与《清明上河图》及宋代社会发展相关的文字及图片资料仔细观察各部分图卷重点培养观察与分析探究能力难点教学流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时间1、放电视剧《水浒传》第1集开始的场面。

2、请大家介绍宋代都城人们的生活3、我们要利用本图对宋代的社会生活进行更深层的探究(1)、本图表现的是什么时节的情况?从图中找出证据来说明你的见解(2)、展示评书《杨家将》当中的一段:---说集市上有:买使用多媒体,介绍导演的取材来源于《清明上河图》鼓励交流、引入前几课学习的知识利用书中问题,指导探究方向评书演讲观看、与图卷进行对比大胆想象发言、利用所学观察、分析、交流找出相关的行当激发兴趣了解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体会获取历史知识可通过多种途径分析“清明”的命名根据,培养分析、探究能力培养观察能力,了解宋代的社会生活51015碗的、买线的------(3)图中的建筑是商肆、酒店、还是民居?说出原因4、学生自由探究时间问题A、略B、C、D、4、请介绍本课你的收获5、读课后活动说明,播放电视剧《水浒传》开篇鼓励、设疑、误导、争辩鼓励交流归纳创境观察、交流提出问题,师生共同探究交流感受激发探究欲望鼓励创造性思维体会探究的乐趣体会宋代生活15510板书设计第17课探究《清明上河图》展现的社会风貌过程:查资料—分析---质疑---解决。

《17[1].探究《清明上河图》展现的社会风貌》教案

《17[1].探究《清明上河图》展现的社会风貌》教案

《清明上河图》及其中的广告形式《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宋代张择端(约公元1111-1125年)所绘,我们可以清晰看到中国宋朝时的广告形式,幌子、旗帜、招牌和灯箱、彩楼的表现,在长534.6cm,宽25.8cm的长卷中,除景物的遮挡外,画面上有各家商店设置的广告招牌23处,广告旗帜10面,灯箱广告4块,大型广告装饰彩楼、欢门5座。

宋代是中国汉文化成熟时期,商业繁荣,当时的广告文化相当发达。

我要研究中国的广告历史就必须从商人阶层的出现谈起,夏、商、周是中国奴隶社会的三个朝代,周朝时期“周民中一部分会做买卖的人是商朝的遗民”,他们被迫集中在洛阳,被另眼相看,既失去了土地,又无政治权利,为了维持生计,只好东跑西跑做买卖,所以后来把这些做买卖的人叫商人。

这种为周朝贵族所不齿而又为平民所不能为的行为成为商朝遗民主要从事的行为,中国人自古以来就重农轻商,也许是从这时候开始的吧!周朝末年历史上称作春秋战国时代,那时我国已有商贾之分,既行为商坐为贾。

东汉班固等编撰的《白虎通》中有这样的话:“商之为言商也,商其远近,度其有亡,通四方之物,故谓之商也,贾之为言固也,固其有用之物,以待民来,以求其利者也。

行曰商,止曰贾。

”故通物为商,居卖为贾。

按地区的远近和供求的实际情况,带货物前往进行交易的称为商,把人们需要的货物,在固定场所销售并谋取利润的称为贾。

由于二者经营方式的不同,传播商品信息的方式也不一样,于是产生了几种不同的广告形式。

在清明上河图约275cm处,是图中的焦点,桥上有两个地摊,商贩正在叫卖,吆喝着争拉买主。

这是吆喝广告。

吆喝是最早的广告形式,屈原在《楚辞·离骚》中记载:“吕望之鼓刀兮,遭周文而得举。

”并在《楚辞·天问》中提到:“师望在肆,昌何识?鼓刀扬声。

”师望、吕望指的是姜太公,他在朝歌店铺里卖牛肉,周文王如何能够认识他呢?是因为他高声叫卖吆喝招徕生意的结果。

吆喝既推销了牛肉也推销了姜太公自己。

探究《清明上河图》展现的社会风貌

探究《清明上河图》展现的社会风貌
《清明上河图》现藏于故宫博物院,是我国 古典艺术宝库中稀世之珍。作品以高度现 实主义手法,描绘了北宋盛时东京汴梁的 人情物态,期望以“汴京盛时伟观”唤起 人们的爱国心,并且告诫为人君者、为人 臣者“宣以此图与无逸图并观之”,以表 达人民要求一个兴盛的国家、安宁的社会
通过课前搜集资料,你认 为《清明上河图》,“清 明”二字有何含义?
D.图中所画的这条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3、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B )
A.会子
B.交子
C.关子
D.人民币
1、火眼金睛仔细观察上图,看看你能从中获取多少 有价值的信息。请将你观察到的历史信息,逐一列举 出来。 触类旁通下面一幅画是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 图》(局部),它描绘了东京汴河沿岸商业繁荣的景 象。当时汴河穿城而过,西由黄河受水,东入淮河, 水量丰富,船运繁忙,大江南北物资汇集。回答下列 问题: 1、根据所学知识,分析东京商业繁盛 的 原因? 2、当时汴河运往东京的稻米主要产自( )
第一、清明时节 第二、因清明坊而得名 第三、暗指北宋政治清
明,宋徽宗一语双关
1、你能判断出《清明 上河图》描绘的是一建筑有哪几种? 商肆、酒店、民居
3、宋代流行哪些娱乐活动?
蹴鞠、戏曲、说书… 4、宋代的集市有哪些商品?
丝绸、粮食、药材、字 画、 珠宝、香料… 5、宋代有哪些运输工具? 轿子、骆驼、牛车、马车、 人力车、船…
1、邓小平在一次参观文化展览时,指着一幅名画
说:“我们祖先早已熟知商品经济了。”这幅名画 应是:( C )
A.《天王送子图》 B. 《洛神赋图》 C.《清明上河图》 D.《步辇图》
2、下列哪项对清明上河图的介绍是错的(D ) A.这是宋代张择瑞画的

历史七下《探究〈清明上河图〉展现的社会风貌》

历史七下《探究〈清明上河图〉展现的社会风貌》

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evidence, planning plans, summary reports, party and youth organization materials, reading notes, post reading reflections, essay encyclopedias, lesson plan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stay tuned!
3.请你们找一找宋代流行哪些运输工具?他 们运送到集市上的商品有哪些?他们的集 市与今天的市场有何异同 ?
4.请你们从图中找一找宋代流行哪些娱乐活
动?他们的生活跟现在有什么异同?简要谈 谈你的课余时间是怎么度过的?
分组讨论,发表观点: 1.为什么叫《清明上河图》? 2.画中描绘什么时间的景象? 3.为什么宋代绘画较为繁荣?
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七年级下册
第17课 探究《清明上河图》 展现的社会风貌
—学习与探究之二
序言
下载提示:该PPT课件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 决实际问题。PPT课件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本编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PPT课件,如数学课件、语文课件、英语课件、地理课件、 历史课件、政治课件、化学课件、物理课件等等,想了解不同课件格式和写法,敬请下载!

08第17课探究《清明上河图》展现的社会风貌

08第17课探究《清明上河图》展现的社会风貌

08第17课探究《清明上河图》展现的社会风貌第17课探究《清明上河图》展现的社会风貌——学习与探究之二学习目标1.通过欣赏、观察、分析《清明上河图》,了解《清明上河图》的艺术价值,了解宋代的社会生活与风俗,培养观察、搜索、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讨论、表述、分析思考来深入学习《清明上河图》,体会传递历史信息有多种方式,知道艺术作品也是获取历史信息、感知历史的重要途径。

树立求实、创新科学态度学习重点了解《清明上河图》的艺术价值,了解宋代的社会生活与风俗。

学习重点了解《清明上河图》的艺术价值,了解宋代的社会生活与风俗。

学习难点通过自己编写剧本、表演故事,体验宋代的社会生活,加深对宋代的历史地位以及宋代社会生活基本风貌的认识。

学法提示情境再现、材料分析、联系对比。

一、导入示标:同学们在过生日或外出游玩时如果想为以后留个纪念,一般会拍照片或拍录像。

然而在800多年前的宋代没有照相机或摄像机这样高科技的产品,那么人们可以采用什么方式来展现当时的景象呢?可以通过画画来展示当时的情景。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北宋画家张择端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看看从这幅画中我们能了解到宋代哪些社会生活风貌?二、自学知疑:(一)预习检测:(每格1分,共11分)1.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栩栩如生的描绘了的日常社会与习俗风情。

2.《清明上河图》为的传世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恢弘巨作之一。

作品描绘清明时节北宋都城及两岸风光,展示当时个阶层人物的生活风貌,为后人提供了北宋大都市的、商业、建筑、交通工具和民俗等方面丰富而形象的资料。

3.历史信息的载体与流传方式是多样的,除了外,古代的、歌谣等往往含有许多具体而又真实的内容,我们应该通过多种途径来感知历史。

4.许多古代作品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当时社会的情况,它们是,同时也是。

(二)质疑问难:三、探究交流:■板块一:“走进知识园——观察《清明上河图》步骤一:看图片了解历史仔细观察教材93---95页《清明上河图》,讨论如下问题:(1)《清明上河图》作者?生活时期?(2)《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什么景象?(3)《清明上河图》画幅有多高?有多长?(4)《清明上河图》全画大致可分为哪三大段落?(5)观察95页第⑦图,《清明上河图》上各行各业的人物都有,从衣着、神态上判断他们的职业身份,试列举五种人物?(6)观察图⑥⑦,图中观察到的宋代娱乐场所是什么?主要娱乐活动是什么?古代居民的服饰、生活跟现在有何异同?(7)观察课本图④⑥⑦,图中的建筑是商肆、酒店还是民居?你是根据什么判断出来的?(8)观察课本图⑦⑧⑨和其他局部图,宋代的集市有哪些商品,与今天的市场有何异同?宋代有哪些运输工具?从《清明上河图》能看出汴京是当时全国性的商品集散地吗?■板块二:欣赏与体验—感受《清明上河图》展现的社会风貌步骤一:唇枪舌剑1.关于图名称的争议:为何取名为《清明上河图》,有三种观点,有人认为这幅图描绘的是清明时节的情况,也有人认为它因描绘汴京的清明坊而得名,或者是指当时政治清明的意思。

探究《清明上河图》展现的社会风貌教学设计

探究《清明上河图》展现的社会风貌教学设计

探究《清明上河图》展现的社会风貌教学设计作者:黄清强来源:《教师·下》2016年第07期一、活动目标(1)通过欣赏、观察和分析《清明上河图》,了解其艺术价值和宋代的社会生活与风俗,进而探究宋代的政治、文化和经济状况。

(2)指导学生读图的方法,通过图像获取有效信息,培养学生图文转换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表述,体会历史信息的传递有多种载体和方式。

(3)引导学生欣赏并探究《清明上河图》的历史内涵,感受祖国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活动准备(1)将学生分成若干探究小组。

(2)指导学生阅读与《清明上河图》相关课文的内容。

(3)查找《清明上河图》和宋代社会有关的文字、图片及视频资料。

(4)制作多媒体课件。

三、教材分析(1)教学重点。

本课的重点是以学生为本,在活动中引导学生学会读图的方法,懂得图文的转换,初步了解《清明上河图》所反映出的宋代社会风貌,掌握历史论证方法,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自主探究能力。

(2)教学难点。

如何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使学生能够较好地实现图文转换,能够从文字资料和文物资料中互相印证历史知识,达到史料和文物有机统一,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四、教学方法(1)采取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小组协作完成自主探究学习。

(2)在历史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初步掌握读图方法,从图名、图注、图上信息和图文结合等方面提取《清明上河图》的有关历史信息;引导学生学会结合图片内容和所学历史知识,提高图文转换能力。

在美术老师的指导下,了解作品内涵和特点,探究《清明上河图》所蕴含的历史信息,进而了解北宋的社会生活。

(3)通过学生展示、讲解和讨论,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历史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合作精神和探究意识,增强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五、设计思路(1)导入:呈现《清明上河图》画卷(临摹版)。

在美术老师引导下,以移动视点的方法整体感知《清明上河图》这一历史名画。

北师大版本-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 探究《清明上河图》展现的社会(17张)

北师大版本-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 探究《清明上河图》展现的社会(17张)
第17课 探究《清明上河图》
• (2012中考·广东湛江)古代中国科技和文 学艺术成就辉煌。下列搭配中都正确的一 项是 ( )
• A.《天工开物》——李时珍 宋词—— 苏轼
• B.《兰亭序》——王羲之 唐诗——辛 弃疾
• C.《红楼梦》——曹雪芹 《清明上河 图》——张择端
• (2012中考·江苏连云港)通过北宋“交子” 和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了解历史的方法 ()
• (2)作品生动地展现了人类社会哪一历史 阶段城市发展的风貌?突出反映了古代城 市的发展与哪些经济活动密切相关?

• 封建杜会:

手工业、商业等。
• (3)历史信息的载体与流传方式是多 样的。美术作品外,你在学习历史中还有 哪些了解历史的途径?
• • 文字记载 • 解读美术作品、 • 解读文物、 • 考察遗址、考察遗迹、
• A.解读文物 • B.查阅文献 • C.考古发掘 • D.实地调查பைடு நூலகம்
• (2012中考·湖北随州)右图是我国十大传 世名画之一。它也是一幅极具历史价值的 现实主义的风俗长卷。它反映了当时哪一 城市的社会风貌? ( )
• A.北京 • B.南京 • C.西安 • D.东京
• (2012中考·河南)阅读图片,回答问题: (l)仔细观察美术作品,从图中 分别可提 取哪些信息?
• 交通方式多样化: • • 商业繁荣: • • 城市建筑: •
• (2012中考·河南)阅读图片,回答问题: (l)仔细观察美术作品,从图中 分别可提 取哪些信息?
• 交通方式多样化:

骑马、轿子、牛车、马车、骆驼等
• 商业繁荣:

店铺、商贩
• 城市建筑:

城门、桥梁、护城河、城市绿化等。

17.探究清明上河图展现的社会风貌教案

17.探究清明上河图展现的社会风貌教案

《探究<清明上河图>展现的社会风貌》学习与探究课教案大连第七十九中学李春哲一、教案背景互联网条件下的初中历史课堂的学习和探究课。

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利用网络资源丰富历史课堂,激发学生探究历史的兴趣,拓宽学生自主学习的时空,构建新型师生关系,以完成初中历史教学的三维目标。

二、教学课题以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17课《探究<清明上河图>展现的社会风貌》为例,探讨历史的学习与探究课在互联网条件下的教学实践。

三、教材分析《探究<清明上河图>展现的社会风貌》是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多元文化碰撞交融与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的最后一课学习与探究课。

作为本单元内容的拓展和延伸,通过活动课帮助引导学生梳理和组织有关单元知识,围绕主题,适当取舍;另一方面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特别是网络收集历史学习资源,把获取的相关信息与活动课主题相结合加以整理,为活动课的开展提供大量丰富的素材。

本节自主活动课在互联网条件下采用小组合作研究性学习活动展开,以培养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探究能力为重点,其难点在于如何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自主性,达到活动目标的最终实现。

四、教学方法1、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能够围绕活动主题、通过小组协作(充分利用网络组成群组如QQ群、查阅资料等方式),完成小组探究性学习。

2、学生(通过网络群组、互联网等)搜集、选择、整理有关《清明上河图》的资料,能够从历史绘画作品中寻找历史信息,提高对历史绘画作品的欣赏水平,进一步了解北宋社会风貌,增强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思想情感。

3、学生通过讨论、展示、讲解、评比(利用课堂时间,也可利用群组在课后拓展学习),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发展形象思维能力、历史想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同时拓展学习空间,增强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五、教学过程一、教师:展示现实生活中的以《清明上河图》为背景的实物(家具、火花、扑克);屏幕展示《清明上河图》长卷,及播放数字版视频,创设情境,让同学们带领大家一同走入画中……(也可让学生利用网络搜集与《清明上河图》相关并在现实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事物)二、学生小组一:介绍《清明上河图》基本情况活动一:Ppt展示作者、背景、内容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7课时空连线——探究《清明上河图》(北师大版)一、教材简析:采用的教材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第二版的七年级历史下册第单元第17课《时空连线——探究《清明上河图》》1.我国绘画史上的鼎盛时期在两宋,而两宋绘画的重要特点就是出现了表现人民生活的风俗画。

新教材首次采用一幅画来作为学生整节课进行探究活动的对象,可谓是独具匠心。

艺术是客观现实的反映,《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宋代城市社会的基本情况,它与前面所学的12、13课的基础知识密不可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对本单元做了一份画龙点睛的收尾工作。

2.《清明上河图》带有一股浓郁的生活气息,让学生可以从画中感受到生活中极易接触到的人文景观和风土人情。

这不仅渲染了历史氛围,较好展示了该图所处时代的阶段特征,同时增加了历史的直观性、审美情趣和艺术欣赏价值。

进一步缩短了学生与历史的距离,也充分体现了历史教学中以图启发思维培养能力的功能。

二、学情分析:1.学生经过半学期的历史新课程的学习,对历史学习有一定的兴趣,初步掌握了学习历史的一些方法。

2.部分学生有绘画、摄影、手工制作等方面的特长,这为他们进行探究活动提供了多角度的帮助。

3.目前学生收集资料的范围比较窄,原因是学生的课余时间相对太少,较大部分学生家里尚未配备电脑,也就无法上网查阅资料了。

三、设计理念:建构主义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依据这一理论,在本课教学中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出发点,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培养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学会分享与合作、培养科学态度、科学道德,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在开放的情境中,探究问题解决的各种途径与方法,从而获得新的发现。

采用启发式、小组合作讨论式、师生双向交流互动的谈话法等多种方法相结合的综合教学法,同时采用多媒体技术来辅助教学。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清明上河图》了解宋代的社会生活,并将它与今天的社会生活进行对照比较,让学生在对生活的体验中去感受历史,同时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比较能力。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亲身体验清明时节(春分3月22日——清明4月5日)的气候特征和生态环境的变化,探究《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何时景象?以此来培养学生观察与分析探究能力,进一步提高历史学习的兴趣。

体会传递历史信息的多种方式,知道艺术作品也是获取历史信息,感知历史的重要途径。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引导学生对《清明上河图》的观察、分析,感受到中国丰富的文化遗产,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辉煌的古代文化的自豪感。

五、教学重、难点:重点:难点:六、教学流程:活动准备过程:1.学生准备:(1)观察3月22日——4月5日这一段时间的气候变化情况,并小结气候特征。

建议采用表格形式记录,可设计日期、天气情况、自身感觉等栏目。

(2)布置一项作业(两题任选其一)“我眼中的汴京城”或“福州商业街的一角”。

有绘画特长的同学可以画一幅画,不擅长绘画的同学可用文字描述。

建议结合课本第67页小字部分和13课的内容或观察台江步行街、花鸟市场的景象。

(3)在第13课学完之后布置任务,要求学生收集有关《清明上河图》的书籍、图片资料,并要求注明出处。

(4)按照自愿原则将学生组成学习小组,每组6—8人,民主推荐出组长,负责小组的整体协调工作。

2.教师准备(1)指导每个小组确定探究学习的主要任务。

全班分为6个小组,分别是:第一组:探究《清明上河图》这幅画因何而得名?第二组:比较宋代房屋建筑或交通工具与今天相比有何异同?说明了什么?第三组:比较宋代服饰与今天相比有何异同?说明了什么?第四组:从衣着、神态等方面判断画中人物的职业和身份,你能找出多少?第五组:比较宋代集市与今天的市场有何异同?说明了什么?第六组:宋代的女子都在家做什么?与现代女性的生活状况进行对比。

说明了什么?(2)给学生提供相应的学习材料。

如:《清明上河图》全卷及局部图;宋代的衣食住行;《宋代汴京在中国城市史上的地位》;《市井文化》中的部分内容。

(3)在学生分组准备的基础上,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方面要将六个小组的活动有机的融和在一个课堂整体之中,使班级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尽量避免局限在只有少数一部分学生活动的情况。

课堂活动过程一、导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师:同学们在过生日或外出游玩时如果想为以后留个纪念,一般会怎么做啊?生:拍照片或拍录像。

师:在800多年前的宋代没有照相机或摄像机这样高科技的产品,那么人们可以采用什么方式来展现当时的景象呢?生:可以画一幅画。

师:很好。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北宋画家张择端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看看从这幅画中我们能了解到宋代生活有哪些特点?二、探究过程:教师活动师:首先请大家看这幅画的名称《清明上河图》,这其中的“清明”二字大家是怎样理解的呢?是描绘的清明时节的情况还是描绘汴京的清明坊或者是指当时的政治清明呢?师:这位同学从生活中去观察气候特征,运用地理学科知识帮我们学习历史,这种方法值得大家借鉴。

学生活动生1:我认为是描绘清明时节的情况。

因为从我们观察3月22日(春分)——4月5日(清明)这一段的天气变化来看,清明时节的气候特征是:气温变化大,忽冷忽热。

从图上可以看出城郊的树木已经发出了新芽,这正是春天万物复苏的景象。

街上的人们穿的衣服比较单薄,有的甚至还穿起了短袖的衣裳。

其中图6中还可以明显地看到一个骑马人头戴一顶帽子,路边的店铺很多都撑起遮阳伞,说明这时可能比较热,而且有太阳。

这正符合清明时节的景象。

生2:我认为是描绘汴京的清明坊。

从查阅的资料来看,据《宋会要辑稿》载,当时汴京外城是郊区,共划分136坊,第一坊名“清明坊”。

有很多绘画作品的名称就是依据所描绘的地区名称来命名的,比如:在美术课里欣赏的《富春山居图》《溪山行旅图》等就都属于这一类。

再说,画中有卖西瓜、扇扇备注从《清明上河图》的名称入手,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及时肯定学生探究的方法,鼓励学生探究的热情。

师:这位同学从收集的资料中得到不同的结论,很有独特的见解。

师:同学们都很善于观察和思考,这个问题大家在课后还可以继续讨论。

师:《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汴京城的哪一部分呢?请同学们打开地图册第20页,看《北宋东京城》这幅图,你能从图中找出《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大致地理位置吗?师:虹桥有什么特点呢?子的情景,还有光着身子、露着双膀的小孩,而在宋代清明时节是难以看到卖西瓜的,不象我们现代有温室栽培技术,即使在冬天也可以吃到西瓜。

可见,“清明”二字,并非指“清明节”,而是描绘了当时清明坊到虹桥这一段汴河的夏末初秋景象。

生3:我认为是暗指当时的政治清明。

因为作者张择端是北宋的宫廷画家,他画这幅画主要是为了歌颂当时的太平盛世,并且是由宋徽宗亲笔提写“清明上河图”五个字,所以“清明”二字应该是一种政治用语。

生:虹桥一带。

生:用木头架设,跨度大,便于通航。

生:有水路交通;有船只。

生:船只数量多,大部分在 运输货物。

生:造船业比较发达。

生:有牛车、马车、独轮车、 还有骆驼。

生:有西域的商人到汴京来 做生意。

生:因为汴京是当时全国的 经济中心。

生:现在有汽车、摩托车、 自行车、还有飞机、轮船等, 这些交通工具的速度要快得 多。

生:社会在进步,科技水平 在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效 率也提高了。

生:人。

师:虹桥——沿汴河一带为 何成为商业繁华区呢? 师:这说明商业发达条件之 一就是要有便利的交通运输 条件。

图上的船只有何特点?师:这说明了什么呢? 师:很好。

北宋时期造船业 达到新的高峰,让我们福建 人自豪的是当时福建的造船 技术在全国居领先地位,有 “海舟以福建为上”的说法。

从大多数船只在忙于运输货 物来看,这一时期商品交换 活动频繁,说明宋代商品经 济有了一定发展。

师:交通工具除了船外,还 有哪些呢? 师:有骆驼说明什么呢?师:从这幅画上我们可以看 到在城门附近有许多携带货 物的人,他们为什么都选择 来汴京呢? 师:宋代的交通工具与我们 今天相比有哪些异同呢? 师:这说明什么呢?师:请大家仔细观察一下, 在这幅画中描绘数量最多的 是什么?师:据专家考证,《清明上河图》描述人物多达550余人,各行各业的人物都有,你能从衣着、神态等方面判生1:穿着短衣服、挑着担子的是农民。

生2:坐在轿子里的、骑在马上并且旁边有随从跟着的是官员。

断画中人物的职业和身份吗?生3:在锯木头的是手工业者。

生4:开店铺的是商人,还有沿街叫卖的是小商贩。

生5:还有身穿长衫的可能是读书人。

师:从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了解宋代主要阶层主要有士、农、工、商。

可以说在这幅画中都可以找到他们的身影。

生:式样单一,朴实。

布料师:刚才同学们已经从衣着等角度判断人物的身份,那么宋代的服饰有何特点呢?师:我们现代人的服饰有何特点呢?师:从服饰的角度可以看出现代人的哪些精神风貌呢?主要是丝、麻。

生:色彩丰富,款式多样,布料种类多。

生:有个性,有创造力。

说明我们现代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师:请同学们看图6和图7,图上的人都在做什么呢?生:在街上购物或做生意。

师:宋代的集市有何特点呢?生:店铺多,商品种类多,客流量大,还有夜市。

师:刚才同学们在图上观察到有许多挑着担子的农民,大家推测一下,担子里面有可能装的是什么物品呢?简生1:占城稻,因为宋代占城稻的产量高,农民自己家吃不完,就可以拿到集市上去卖。

单说说你的理由。

师:同学们的想象力都很丰富,并且都有一定合理的依据。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同学们自己描绘的宋代集市和我们今天商业街的景象。

两者进行比较一下,你能得到什么结论呢?(展示学生作品)师:从我们今天与《清明上河图》进行的时空连线,大家对北宋的社会发展、社会生活有什么认识呢?师:那么大家对今天的社会生活又有何认识呢?师:大家说得很好。

我们要珍惜安定和平的环境,珍惜今天美好的生活,将来还要用自己的双手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最后,让我们一起为画家张择端给我们留下这宝贵的文化遗产说声“谢谢!”。

生2:可能是碗等瓷器,是他们生活的必需品。

生3:可能是煤,因为当时煤的开采量居世界第一。

史料记载汴京大多数人家都烧煤来做饭。

生:说明了汴京城市商业的繁荣,而我们今天的商品经济更发达,人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

生1:商业繁荣,汴河船运繁忙紧张,城市人口较多。

生2:北宋在保持相对和平的局面的同时,它的经济和文化呈现出繁荣的景象。

生:城市数量多,人口密集,商业街的规模越来越大,生活水平越来越高。

布置作业:(拓展训练)给每个小组提提供一份清朝画家仿《清明上河图》的挂历画,要求比较两幅《清明上河图》的异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