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全球哮喘防治创议委员会儿童支气管哮喘最新修订指南解读_沙莉
新版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治指南

01
根据症状和体征,初步 判断是否为哮喘。
03
对于疑似哮喘的患儿, 建议进行支气管舒张试 验或激发试验,以明确
诊断。
05
进行体格检查,注意肺 部听诊有无哮鸣音。
02
进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 ,如血常规、痰液检查 、肺功能检查等,以协
助诊断。
04
鉴别诊断
喘息性支气管炎
多见于3岁以下的患儿,喘息症状 多于2岁后缓解,但反复发作的喘
经过吸入糖皮质激素和长效β2受体激动剂治疗,小明咳嗽、气喘症状明显缓解 ,过敏原检测显示尘螨特异性IgE水平降低。
病例二
小红接受紧急治疗,包括氧疗、吸入短效β2受体激动剂和糖皮质激素,症状迅 速缓解。
患者随访与预后评估
病例一
随访1年,小明哮喘控制良好,无急性发作,肺功能检查正常 。
病例二
随访3个月,小红症状稳定,未再出现急性发作,家长接受哮 喘教育,掌握哮喘管理技能。
作为基础治疗药物,用于控制 哮喘症状和预防哮喘发作。
短效β₂受体激动剂
用于快速缓解哮喘症状,如沙 丁胺醇。
白三烯调节剂
用于减轻哮喘症状,改善肺功 能。
抗过敏药物
如抗组胺药,用于缓解由过敏 引起的哮喘症状。
环境控制
01
02
03
04
避免过敏原
减少室内过敏原暴露,如尘螨 、霉菌等。
控制室外过敏原
减少室外过敏原的吸入,如花 粉、烟尘等。
治疗策略
新版指南提出了更为个性化的治疗策略,根据患儿的病情 严重程度、过敏状态等因素制定治疗方案,以提高治疗效 果和减少不良反应。
长期管理和监测
新版指南强调了长期管理和监测在哮喘治疗中的重要性, 要求定期评估患儿的病情和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以实现哮喘的有效控制。
最新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修订)

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2008年修订)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2008年修订) 前言支气管哮喘(以下简称哮喘)是儿童期最常见的慢性疾病,近十余年来我国儿童哮喘的患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严重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精神和经济负担。
众多研究证明,儿童哮喘的早期干预和管理有利于疾病的控制,改善预后。
本指南是在我国2003年修订的《儿童支气管哮喘防治常规(试行)》的基础上,参照近年国内外发表的哮喘防治指南和循证医学证据,并结合我国儿科临床实践的特点重新修订,为儿童哮喘的规范化诊断和防治提供指导性建议。
[定义]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包括炎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T 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等)、气道结构细胞(气道平滑肌细胞和上皮细胞等)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
这种慢性炎症导致易感个体气道高反应性,当接触物理、化学、生物等刺激因素时,发生广泛多变的可逆性气流受限,从而引起反复发作的喘息、咳嗽、气促、胸闷等症状,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或加剧,多数患儿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
[诊断]儿童处于生长发育过程,各年龄段哮喘儿童由于呼吸系统解剖、生理、免疫、病理特点不同,哮喘的临床表型不同,对药物治疗反应和协调配合程度等的不同,哮喘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也有所不同。
一、诊断标准1.反复发作喘息、咳嗽、气促、胸闷,多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化学性刺激、呼吸道感染以及运动等有关,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或加剧。
2.发作时在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呼气相延长。
3.上述症状和体征经抗哮喘治疗有效或自行缓解。
4.除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喘息、咳嗽、气促和胸闷。
5.临床表现不典型者(如无明显喘息或哮鸣音),应至少具备以下1项:(1)支气管激发试验或运动激发试验阳性;(2)证实存在可逆性气流受限:①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吸入速效β2受体激动剂[如沙丁胺醇(Salbutamol)]后15min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增加≥12%或②抗哮喘治疗有效:使用支气管舒张剂和口服(或吸人)糖皮质激素治疗1-2周后,FEV1增加≥12%;(3)最大呼气流量(PEF)每日变异率(连续监测1~2周)20%。
2014哮喘GINA指南解读定义、分型、诊断、 病情评估和监测

观察患者吸入装置的使用
重复肺功能
去除潜在危险因素或合并症
升级治疗
4级治疗3-6月后仍为好转需重新评估 病情及诊断
哮喘病人的回访
2014年GINA 解读
1、开始治疗后1-3月回访,此后3-12月
回访一次。
2、妊娠患者4-6周回访一次 3、如有发作,1周内回访
4、根据哮喘日志自行决定
致死性哮喘危险因素
总结
1、诊断标准:PEF变异率调整,新增2次就诊间歇肺功能变化
2、强调COPD合并哮喘(ACOS)
3 、激发试验因药物不同,标准不同
4、哮喘分型变化
5、对>5岁哮喘的诊断、监测等再分为6-11岁、12-39岁、40+岁
表型
• 最常见的表型包括: • ③迟发哮喘:一些成人尤其女性哮喘患者,初次 发生哮喘,这些患者多为非过敏性哮喘,常需要 大剂量吸入激素或对激素相对耐受。 • ④伴固定性气流受限的哮喘:一些患者长期哮喘, 因气道重塑产生固定气流受限。 • ⑤肥胖伴哮喘:一些肥胖的哮喘患者,呼吸道症 状明显,但气道嗜酸性粒细胞性炎症并不明显。
哮喘鉴别诊断 • 1.6-11岁:慢性UACS、吸入异物、支扩、原发性 纤毛运动障碍、充血性心脏病、支气管肺发育不 良、CF; • 2.12-39岁:慢性UACS、声带功能障碍、过度通气 与呼吸功能异常、支扩、CF、充血性心脏病、α1 抗胰蛋白酶缺乏、吸入异物; • 3.40岁以上:声带功能障碍、过度通气与呼吸功 能异常、COPD、支扩、心衰、药物相关性咳嗽、 实质性肺病、PE、中心气道阻塞
诊断
• 如果不能做肺功能或不能获得可变气流受 限的证据,开始治疗还是进一步检查或观 察取决于临床是否危急。如支气管激发试 验、过敏源测定等。
儿童支气管哮喘的诊疗指南(2024年修订版)

儿童支气管哮喘的诊疗指南(2024年修订版)目录1. 引言2. 支气管哮喘的定义3. 诊断标准4. 评估和监测5. 非药物治疗6. 药物治疗7. 预防措施8. 总结9. 参考资料引言本文档旨在为医生、护士和其他医疗专业人员提供儿童支气管哮喘的诊疗指南。
该指南基于2024年修订版,旨在为儿童支气管哮喘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简明、准确的指导。
支气管哮喘的定义支气管哮喘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特征为支气管高反应性和可逆性阻塞性通气障碍。
其主要症状包括喘息、咳嗽、呼吸困难和胸闷感。
诊断标准儿童支气管哮喘的诊断应基于以下标准:- 症状:反复发作的喘息、咳嗽、呼吸困难或胸闷感。
- 支气管高反应性: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或肺功能检测显示可逆性阻塞性通气障碍。
- 排除其他疾病:排除其他引起相似症状的疾病。
评估和监测对于儿童支气管哮喘的评估和监测,应包括以下方面:- 病史:详细了解患儿的症状、发作频率等。
- 肺功能检测:评估患儿的肺功能,包括峰流速、用力呼气容积等。
- 控制水平评估:评估患儿的病情控制程度,包括症状频率、夜间症状等。
- 预后评估:评估患儿的预后和发展趋势。
非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是儿童支气管哮喘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以下措施:- 触发因素避免:避免患儿接触可能引发哮喘发作的触发因素,如烟雾、过敏原等。
- 支持性护理:提供适当的支持性护理,如保持良好的室内空气质量、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等。
- 教育和自我管理:向患儿和家长提供相关教育,包括哮喘的认识、正确使用雾化器等。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儿童支气管哮喘管理的主要手段,包括以下药物:- 短效β2受体激动剂:用于缓解急性哮喘发作,如沙丁胺醇。
- 长效控制药物:用于维持哮喘症状的长期控制,如吸入型皮质类固醇。
- 其他辅助药物:根据患儿情况,可酌情使用其他辅助药物,如抗白细胞介素治疗。
预防措施为预防儿童支气管哮喘的发作和加重,应采取以下措施:- 预防性药物治疗:根据患儿的病情,合理使用预防性药物,如吸入型皮质类固醇。
2014GINA指南解读

2014GINA指南解读——与儿童哮喘相关内容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4-09-24 发表评论(1人参与) 分享作者: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小儿呼吸内科尚云晓冯雍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小儿常见慢性肺部疾病,早期确诊及规范化治疗对预后至关重要。
全球哮喘防治创议(GINA)委员会自1993年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在全球范围内推广哮喘的防治策略。
GINA方案1995年首次出版后,不断进行修订和更新,以反映此领域的最新进展,从而保持了指南的先进性和权威性。
2014年5月,GINA委员会根据近年来的研究数据等再次对指南进行了修订,相对于之前版本,在哮喘定义、儿童哮喘的诊断、评估、治疗和管理等方面有较多更新,并给出了较多的图表和流程图。
本文将对GINA2014版与儿童哮喘相关的更新部分进行解读,以便读者深入理解新版指南的变化,从而有益于对儿童哮喘的防治。
1 哮喘的定义GINA2014版对哮喘的定义进行了重要更新,将哮喘定义如下,“哮喘是一种以慢性气道炎症为特征的异质性疾病;具有喘息、气促、胸闷和咳嗽的呼吸道症状病史,伴有可变的呼气气流受限,呼吸道症状和强度可随时间而变化”。
既往指南中强调“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和细胞组分共同参与的慢性气道炎症”,而新版指南则更强调了哮喘是一种“以慢性气道炎症为特征的异质性疾病”。
笔者理解将哮喘定义为“异质性”,是提示我们哮喘疾病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是存在个体差异、由多因素共同影响和作用的结果,如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宿主因素等。
新版指南在定义中还尤其强调了“可变的呼吸道症状”和“可变的呼气气流受限”,并且用于以后哮喘的诊断、评估及管理。
2 哮喘的分型哮喘在临床表现上和对治疗的反应上都具有一定的异质性,故人们一直致力于探讨哮喘的分型,目的在于更好地治疗和管理哮喘。
GINA2012版根据气道炎症,将哮喘分为嗜酸性和非嗜酸性两种表型,但这两种表型在临床实际中难以确定,从而难以起到指导治疗作用。
哮喘GINA指南解读

哮喘GINA指南解读GINA指南简介基于国际哮喘管理战略(GINA)制定的哮喘指南,旨在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诊断和治疗哮喘病人。
GINA指南的制定是在对全球哮喘病人的研究基础上,由世界各地的哮喘专家共同制定。
该指南制定了一些管理措施和疾病预防方法,主要目的是让患者得到更好的呵护和治疗。
GINA指南根据哮喘的病情严重程度分为多种级别,包括:•间歇性哮喘•持续性哮喘–轻度持续性哮喘–中度持续性哮喘–重度持续性哮喘不同级别的哮喘需要不同的治疗措施和药物治疗,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哮喘的治疗措施GINA指南提供了针对不同病情的不同治疗措施和药物治疗:间歇性哮喘的治疗对于轻度间歇性哮喘患者,可以在需要时使用快速作用型β2激动剂来缓解哮喘症状。
如果病情加重,就应该采用较低的剂量的吸入性类固醇,以控制症状。
持续性哮喘的治疗对于持续性哮喘患者,如轻度持续性哮喘或中度持续性哮喘,应该采用长期控制治疗方法,包括:•吸入性类固醇•长效β2激动剂•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同时,可以根据临床症状和哮喘病情的变化来调整剂量或改变药物的组合使用。
对于重度持续性哮喘患者,需要更加强有力的治疗方法,包括:•最高剂量的吸入性类固醇•长效β2激动剂•口服类固醇哮喘的预防方法除了药物治疗,GINA指南还提供了一些哮喘预防的方法:1.避免哮喘诱因:如避免冷空气、室内空气污染和烟草烟雾等引起哮喘的因素。
2.加强锻炼和体育运动:适当的体育运动有益于提高肺功能和普通的生命质量。
但也要注意运动时的呼吸和用药等方面的控制。
3.学会正确使用吸入器:吸入器是哮喘患者常用的药物治疗设备,在正确使用吸入器的前提下,可以使药剂到达肺部并发挥出更好的治疗效果。
4.建立哮喘管理计划:针对不同病情严重程度,制订适当的哮喘管理计划,包括合理的药物使用和医生监督定期评估治疗效果。
GINA指南为哮喘患者提供了全面和科学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预防措施。
哮喘患者应该认真遵守医生的指导,建立合理的治疗计划,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2024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终稿

2024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终稿引言:儿童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患病率逐年上升。
及时采取正确的防治措施对于儿童的健康至关重要。
本指南旨在为儿童支气管哮喘的防治提供全面准确的指导和建议。
诊断:1.根据儿童的家族史、症状和体征,结合肺功能检测等方法,综合评估和判断是否患有支气管哮喘。
2.初次发作时应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包括发作触发因素、症状特点、发作频率、持续时间等。
治疗:1.药物治疗:a.必要时使用短效β2-肾上腺素激动剂(SABA)进行急性发作的缓解。
b.持续使用系统性吸入糖皮质激素(ICS)维持哮喘控制。
c.根据病情和治疗反应,适当调整ICS剂量。
d.对于未能控制的重度哮喘患儿可以考虑使用长效β2-肾上腺素激动剂(LABA)。
e.避免滥用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
2.教育指导:a.为患儿及家长提供关于支气管哮喘的相关知识,包括病因、预防、早期识别和急救等。
b.指导合理使用药物,正确使用吸入器等器械。
c.促进患儿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预防哮喘发作。
预防:1.避免接触致敏原:a.避免室内空气污染,保持室内空气清洁。
b.避免接触室内外过敏源,如宠物、花粉、尘螨等。
c.避免过度刺激性气味,如烟雾、香水等。
2.注重饮食和营养:a.增加富含维生素C、E的食物摄入,如新鲜水果和蔬菜。
b.避免食用过多刺激性食物,如辛辣食物和油炸食品。
3.增加体育锻炼:a.每天适量锻炼,增强心肺功能和身体素质。
b.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
结论:儿童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常见疾病,对患儿的身心健康有着重要影响。
本指南提供了详细的防治指导,包括药物治疗、教育指导和预防措施等。
遵循指南的建议,能够帮助患儿控制病情、减少发作,并提高生活质量。
同时,家庭、学校和医疗机构应共同合作,为儿童提供全面的支气管哮喘防治服务。
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

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2008年修订)前言支气管哮喘(以下简称哮喘)是儿童期最常见的慢性疾病,近十余年来我国儿童哮喘的患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严重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精神和经济负担。
众多研究证明,儿童哮喘的早期干预和管理有利于疾病的控制,改善预后。
本指南是在我国2003年修订的《儿童支气管哮喘防治常规(试行)》的基础上,参照近年国内外发表的哮喘防治指南和循证医学证据,并结合我国儿科临床实践的特点重新修订,为儿童哮喘的规范化诊断和防治提供指导性建议。
[定义]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包括炎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等)、气道结构细胞(气道平滑肌细胞和上皮细胞等)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
这种慢性炎症导致易感个体气道高反应性,当接触物理、化学、生物等刺激因素时,发生广泛多变的可逆性气流受限,从而引起反复发作的喘息、咳嗽、气促、胸闷等症状,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或加剧,多数患儿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
[诊断]儿童处于生长发育过程,各年龄段哮喘儿童由于呼吸系统解剖、生理、免疫、病理特点不同,哮喘的临床表型不同,对药物治疗反应和协调配合程度等的不同,哮喘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也有所不同。
一、诊断标准1.反复发作喘息、咳嗽、气促、胸闷,多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化学性刺激、呼吸道感染以及运动等有关,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或加剧。
2.发作时在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呼气相延长。
3.上述症状和体征经抗哮喘治疗有效或自行缓解。
4.除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喘息、咳嗽、气促和胸闷。
5.临床表现不典型者(如无明显喘息或哮鸣音),应至少具备以下1项:(1)支气管激发试验或运动激发试验阳性;(2)证实存在可逆性气流受限:①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吸入速效β2受体激动剂[如沙丁胺醇(Salbutamol)]后15min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增加≥12%或②抗哮喘治疗有效:使用支气管舒张剂和口服(或吸人)糖皮质激素治疗1-2周后,FEV1增加≥12%;(3)最大呼气流量(PEF)每日变异率(连续监测1~2周)2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本文编辑: 杨满)
( 总 677 ) 《中国医刊》2015 年 第 50 卷 第 7 期
指南与共识
17
喘息、 气促、 胸闷和咳嗽 ) , 症状及程度可随时间而变 新指南还强调 化, 并伴有可变的呼气气流受限。此外, 了哮喘定义的核心内容是呼吸道症状的可变性和气流 受限的可变性。同时指出, 哮喘的这种异质性主要是 指疾病发生发展的潜在过程是不尽相同的 , 并不否定 作为哮喘病生理基础的气道慢性炎症的重要性 , 新的 定义更偏重强调临床表现, 以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2 哮喘的表型 既然哮喘是一组异质性疾病, 其必然具有可识别 。 的人口学、 临床和( 或) 病理生理学特征, 亦即“表型 ” 2008 年 哮喘的表型一直是近年来大家关 注 的 问 题, PROTOCOL 儿童哮喘共识, 以及 2011 年国际儿童哮喘 共识即分别就儿童哮喘的表型进行了表述 。明确哮喘 [3 , 4 ] 。 新版 GINA 指南 患者的表型可更好地指导治疗 提出了如下 5 个常用的哮喘表型, 包括: ① 变应性哮 喘, 是最常见的一类哮喘, 儿童期起病, 伴有个人或家 族特应性病史( 湿疹、 过敏性鼻炎、 食物或药物过敏 ) 。 治疗前诱导痰检查通常提示为嗜酸粒细胞性炎症 , 对 吸入激素治疗反应良好。 ② 非变应性哮喘, 通常见于 一些与过敏无关的成人患者, 其痰细胞学检查可见到 中性粒 细 胞、 嗜酸粒细胞或少量炎症细胞 ( 寡粒细 胞) , 见 其对吸入激素治疗反应欠佳。 ③ 迟发型哮喘, 于一些成人期首次发病的 ( 尤其女性 ) 患者, 通常与过 敏无关, 需要高剂量吸入激素治疗或激素抵抗。 ④ 固 定性气流受限型哮喘: 一些病程长的患者, 可能由于气 。 道重塑而发展为固定性的气流受限 ⑤ 肥胖型哮喘: 一些肥胖的哮喘患者, 呼吸道症状明显而气道嗜酸粒 细胞性炎症轻微。但应注意, 以上 5 个表型是从成人 角度划分, 其中变应性、 非变应性哮喘, 儿童与成人类 同, 但此处的迟发性哮喘不适合儿童。 国内定性气流 受限亦见于儿童, 但进一步情况如何, 尚需探讨。同样 情况下, 肥胖哮喘患儿症状更明显, 但是否有必要提出 作为一型, 存在不同观点。 3 哮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新版指南中哮喘诊断应根据特有的呼吸道症状和 可变性气流受限证据。鉴于哮喘的典型特征会自发或 治疗后改善, 应尽可能在患者首次就诊时记录下支持 其诊断的证据。据哮喘患病的特点, 指南在儿童哮喘 诊断上以 5 岁为界, 分别进行表述。 3 . 1 6 岁以上儿童 对于 6 岁及以上儿童哮喘的诊 断与成人相同, 主要基于“可变的呼吸道症状 ” 和“可 变的呼气性气流受限 ” 两大要点。 如前所述, 可变的 呼吸道症状包括喘息、 气促、 胸闷和咳嗽, 这些症状通 常会出现 1 种以上, 症状出现和程度会随时间变化, 往
*
南进行了再次修订, 改动内容较多, 涉及哮喘定义、 表 型、 诊断与管理等, 反映出了哮喘防治的最新观点, 本 文将主要通过介绍新修订 GINA 指南中关于儿童支气 管哮喘诊断和治疗的内容, 对比其他指南, 向读者展示 该领域的最新进展。 1 哮喘的定义 GINA 指南以及我国指南均认为哮喘是 多年来, 一种多种细胞和细胞因子参与形成的慢性气道炎症性 疾病, 这种气道炎症与其高反应性相关, 进而导致广泛 多变的气流阻塞, 在触发因子作用下, 临床出现反复发 作的喘息、 胸闷、 呼吸困难和咳嗽。新版 GINA 中首次 “异质性 ” 提出 概念, 将哮喘定义为一组异质性疾病, 以慢性气道炎症为特征 , 具有呼吸道症状病史 ( 包括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 - 1070 ( 2015 ) 07 - 0016 - 04
doi:10. 3969 / j. issn. 1008 - 1070. 2015. 07. 006
支气管哮喘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 病, 一直受到世界各国政府和行业学会的关注。1993 年世界卫生组织与美国国家心肺及血液研究所倡导成 立了 全 球 哮 喘 防 治 创 议 ( global initiative for asthma, GINA) 委员会, 并于 1995 年首次发布了全球性哮喘诊 断与管理的指南, 为哮喘预防和管理提供了全面而系 统的方案。我国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呼吸学组亦早在 1993 年制定了我国儿童哮喘防治常规, 用于指导临床 医生。自 GINA 指南发布后, 我国儿童哮喘诊疗指南 的制定基本参照 GINA, 结合我国具体情况进行, 在我 。 GINA 国儿童哮喘防治的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6 , 自 年修订后已过多年 针对近年来出现的新问题 2014 年 GINA 委员会其指 以及原来存在争议的问题,
[1 , 2 ]
Email: liuchcip@ 126. com 通信作者,
首选无创性检查, 再选择创伤小的检 病因等。检查时, , 。 查 直至最后进行肺活检 诊断过程中, 常需要儿童呼 吸科、 病理科、 放射科以及临床遗传学等多学科专家密 切合作, 结合临床、 影像、 组织病理学特点及基因检测 结果等综合做出诊断。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gy, 2013 , 63 ( 6 ) ∶ 743 - 755. Deterding RR,Brody AS,Hagood JS,et al. Round Table Discussion: Children’ s 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J] . Pediatr Allergy Immunol Pulmonol, 2010 , 23 ( 1 ) ∶ 91 - 96. Fan LL,Mullen AL,Brugman SM, et al. Clinical spectrum of chronic 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 in children [J] . J Pediatr,1992 ,121 ( 6 ) ∶ 867 - 872. Fan LL,Kozinetz CA,Deterding RR,et al. Evaluation of a diagnostic approach to pediatric 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 [ J] . Pediatrics, 1998 , 101 ( 1 ) ∶ 82 - 85. Kudand G, Deterding RR, Hagood JS, et al. An official American Thoracic Society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classification, evaluation, and management of childhood 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 in infancy[J] .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 , 2013 , 188 ( 3 ) ∶ 376 - 394. Deterding RR. Infants and young children with children’ s 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 [ J ] . Pediatr Allergy Immunol Pulmonol, 2010, 23( 1) ∶ 25 -31. Paiva MA, Amaral SM. Chronic 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s in children [ J] . J Bras Pneumol, 2009 , 35 ( 8 ) ∶ 792 - 803. Deterding RR. Evaluating infants and children with 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 J] . Semin Respir Crit Care Med , 2007 , 28 ( 3 ) ∶ 333 - 341. Koyama M, Johkon T, Honda O, et al. Chronic cystic lung disease: diagnostic accuracy of highresolution CT in 92 patients [J] . Am J Roentgenol, 2003 , 180 ( 3 ) ∶ 827 - 835. Rossi SE,Erasmus JJ,Volpacchio M,et al. “Crazypaving ”pattern at thinsection CT of the lungs: radiologicpathologic overview [ J] . Radiographics, 2003 , 23 ( 6 ) ∶ 1509 - 1519. Brody AS, Guillerman RP, Hay TC, et al. Neuroendocrine cell hyperplasia of infancy: diagnosis with highresolution CT[ J] . Am J Roentgenol, 2010 , 194 ( 1 ) ∶ 238 - 244. ( 收稿日期: 2015 - 04 - 08 )
16
指南与共识
( 总 676 ) 《中国医刊》2015 年 第 50 卷 第 7 期
2014 年全球哮喘防治创议委 员 会 儿 童 支 气 管 哮 喘 最 新 修 订 指 南 解读
* 沙莉, 刘传合 ( 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 哮喘防治中心 , 北京 100020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中图分类号: R725. 6
参考文献: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Vece TJ, Fan LL.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diffuse lung disease in children [J]. Paediatr Respir Rev, 2011 , 12 ( 4 ) ∶ 238 - 242. Dinwiddie R,Sharief N,Crawford O. Idiopathic interstitial pneumonitis in children: a national survey in the United Kingdom and Ireland [J]. Pediatr Pulmonal, 2002 , 34 ( 1 ) ∶ 23 - 29. Griese M,Haug M ,Brasch F ,et al. Incidence and classification of pediatric diffuse parenchymal lung diseases in Germany [ J] . Orphanet J Rare Dis, 2009 ( 4 ) ∶ 26.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全国儿童弥漫性肺实质疾病 / .中 肺间质疾病协作组. 儿童肺间质疾病诊断程序专家共识[J] 2013 , 51 ( 2 ) ∶ 101 - 102. 华儿科杂志, Clement A. Task force on chronic 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 in immunocompetent children[J]. Eur Respir J, 2004 , 24 ( 4 ) ∶ 686 - 697. Langston C, Dishop MK. Diffuse lung disease in infancy: a proposed classification applied to 259 diagnostic biopsies [J]. Pediatr Dev Pathol, 2009 , 12 ( 6 ) ∶ 421 - 437. Deutseh GH, Young LR, Deterding RR, et al. Diffuse lung disease in young childrenapplication of a novel classification scheme[ J] .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 2007 , 176 ( 11 ) ∶ 1120 - 1128. Rice A, TranDang MA, Bush A, et al. Diffuse lung disease in infancy and childhood: expanding the child classification[J]. Histopathol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