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上的燕子
三愿如同梁上燕,岁岁年年长相见

三愿如同梁上燕,岁岁年年长相见
这首词是冯岩已写的《长命女》。
它的全文是这个样子的:
“春日宴,绿酒一杯歌一遍。
再拜陈三愿:一愿郎君千岁,二愿妾身常健,三愿如同梁上燕,岁岁长相见。
”
这个整篇词的意思:“就是在春天的宴会上,一边喝着酒,一边唱着歌。
再向您说说说我的三个愿望。
第一个愿望希望您长寿千岁,第二个愿望是希望我自己身体健康,第三个愿望就是希望我们两个人就像梁上的燕子,每年都能相见。
其实仔细分析一下最后您说到的这句:“三愿如同梁上燕,岁岁常相见。
”我感觉这句话真的是这首词的精髓。
因为前面说的好像都是在为这个最后的一句话做铺垫。
最后一个愿望,才是长命女最真实最真切,心心念念一直想说的愿望。
但愿我们就像那梁上的燕子,岁岁年年都在一起,天天都在一起,时时都在一起。
可见用情至深。
《江村》古诗原文及赏析

《江村》古诗原文及赏析《江村》古诗原文及赏析《江村》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注释】江村:江畔村庄。
清江:清澈的江水。
江:指锦江,岷江的支流,在成都西郊的一段称浣花溪。
曲:曲折。
抱:怀拥,环绕。
长夏:长长的夏日。
幽:宁静,安闲。
自去自来:来去自由,无拘无束。
相亲相近:相互亲近。
【翻译】清澈的江水曲折地绕村流过,长长的夏日里,村中的一切都显得幽雅。
梁上的燕子自由自在地飞来飞去,水中的白鸥相亲相近,相伴相随。
【赏析】作者杜甫在饱经颠沛流离之后,终于获得了一个暂时安居的栖身之所。
这首诗在一片宁静的氛围里,细腻地描画了优美恬淡的`景物,随意地叙写了闲适温馨的情趣,表现出作者杜甫难得的一段安定生活给他带来的满足和欣然。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在初夏时节的村庄,一条曲曲折折的江水环绕着村子静静流淌,水色清澈,有鱼儿在水中戏耍、来去无声,整个村庄的一切都是那么幽静。
一曲清江,给村落带来了安宁和清幽,这“清江”即成都的浣花溪,诗人以“清”称之,大概是喜它悠悠然绕村而流。
因此给它一个美称。
“抱村流“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它的可爱,同时也照应了“江村”的诗题。
开头两句,就定下了全诗的氛围,挈领了全诗的旨意。
万事悠悠,历经磨难的诗人不再有担忧和愁烦,且自怡然欣赏这村中的景色。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看吧,新建的草堂刚刚落成,就有顽皮的小燕子轻快地飞过来又飞过去,没有人去理会它们,可是它们自在地玩得那么开心,真像活泼的小孩子一样。
诗人捋着胡子呵呵笑着,信步走到了江边,江上有两只白鸥在轻柔地浮游,它们或前或后,时而交颈而鸣,时而追逐着在水面上打着圈儿——它们一定是一对相亲相爱的情侣。
南朝诗人何逊曾有“可怜双自鸥,朝夕水上游”的句子,杜甫曾何逊的诗,当他看到这种场景,想必会心有所会、悠然忘机。
【《江村》古诗原文及赏析】。
燕诗示刘叟翻译赏析

梁上有双燕,翩翩雄与雌。
衔泥两椽间,一巢生四儿。
四儿日夜长,索食声孜孜。
青虫不易捕,黄口无饱期。
觜爪虽欲敝,心力不知疲。
须臾十来往,犹恐巢中饥。
辛勤三十日,母瘦雏渐肥。
喃喃教言语,一一刷毛衣。
一旦羽翼成,引上庭树枝。
举翅不回忆,随风四散飞。
雌雄空中鸣,声尽呼不归。
却入空巢里,啁啾终夜悲。
燕燕尔勿悲,尔当返自思。
思尔为雏日,高飞背母时。
当时父母念,今日尔应知。
【前言】《燕诗》又名《燕诗示刘叟》,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
这首诗的题注意为:刘老头有个很疼爱的孩子,离家出走背弃了他。
刘老头很悲哀,很想念他的孩子。
有感于刘老头年轻时,也干过这种背离父母的事,所以写了这首寓言《燕诗》给他。
【原文】①椽:装于屋顶以支持屋顶盖材料的木杆。
②孜:勤勉、努力不懈的样子。
③黄口:小儿曰黄口。
《淮南子·氾论训》古之伐国,不杀黄口。
《高诱注》黄口,幼也。
《唐开元志》:“凡男女始生为黄,四岁为小,十六为丁,六十为老。
每岁一造计帖,三年一造戸籍,卽今之黄册也。
〞老人曰黄发。
《礼·曲礼》君子式黄发。
《疏》人初老那么发白,太老那么发黄。
《尔雅·释诂》黄发齯齿鲐。
背耈老,寿也。
《疏》寿考之通称。
④觜:觜爪指鸟类的爪和嘴。
⑤敝:这里指疲惫,困乏,衰败。
⑥须臾:顷刻;瞬间。
⑦雏:幼小的鸟。
【翻译】在一户人家的梁上,有两只燕子,一雄一雌,轻快的飞舞着。
它们口衔着泥,在两椽之间筑了个鸟巢,生了四只小鸟。
这四只小家伙,一天接一天的长大,片刻不停的叫,不断的向父母乞食,好似永远吃不饱似的,可是,捕捉活的小虫并不容易啊!为了捕虫,他们的爪和嘴都快破了,但仍不觉得疲倦,只是不断地、重复地,在捕虫、喂食。
片刻之间, 便往来穿梭忙碌了十屡次,如此劳苦,仅仅只是担忧巢里的爱儿吃不饱得挨饿。
辛苦的三十天哺育期里,小鸟一天比一天肥壮,母燕却因操劳过度而渐渐消瘦。
尽管如此,母燕却不愿多休息,还是不辞劳苦地教小燕鸟语,一个接一个的帮它们刷羽毛。
关于哺育小燕子的诗句

关于哺育小燕子的诗句 一、原文: 梁上有双燕,翩翩雄与雌。 衔泥两椽间,一巢生四儿。 四儿日夜长,索食声孜孜。 青虫不易捕,黄口无饱期。 觜爪虽欲敝,心力不知疲。 须臾十来往,犹恐巢中饥。 辛勤三十日,母瘦雏渐肥。 喃喃教言语,一一刷毛衣。 一旦羽翼成,引上庭树枝。 举翅不回顾,随风四散飞。 雌雄空中鸣,声尽呼不归。 却入空巢里,啁啾终夜悲。 燕燕尔勿悲,尔当返自思。 思尔为雏日,高飞背母时。 当时父母念,今日尔应知。 一、衍生注释: 1. “梁上有双燕”:描述燕子在房梁上筑巢生活。 2. “衔泥两椽间,一巢生四儿”:说明燕子夫妇用泥在两根椽子之间筑巢并且生育了四只小燕子。
3. “索食声孜孜”:小燕子不断索要食物发出的声音。 4. “青虫不易捕,黄口无饱期”:青虫很难捕捉到,而小燕子还小总是吃不饱。 5. “觜爪虽欲敝,心力不知疲”:燕子的嘴和爪子虽然疲惫不堪,但仍然不知疲倦地寻找食物。
6. “须臾十来往,犹恐巢中饥”:一会儿就来回飞十多次,还担心巢中的小燕子挨饿。
7. “辛勤三十日,母瘦雏渐肥”:经过三十天的辛勤哺育,母燕消瘦而小燕子逐渐长大变肥。
8. “喃喃教言语,一一刷毛衣”:燕子还会呢喃着教小燕子一些事情,还一只只梳理它们的羽毛。
9. “一旦羽翼成,引上庭树枝”:等到小燕子翅膀长成,就带领它们到庭院的树枝上。
10. “举翅不回顾,随风四散飞”:小燕子飞走不再回头,随风飞到各处。 11. “雌雄空中鸣,声尽呼不归”:燕子父母在空中鸣叫,叫到声音消失小燕子也不回来。
12. “却入空巢里,啁啾终夜悲”:只能回到空巢里,整夜悲伤地鸣叫。 13. “燕燕尔勿悲,尔当返自思”:告诉燕子不要悲伤,应该反思自己。 14. “思尔为雏日,高飞背母时”:想想自己小时候,高飞离巢的时候。 15. “当时父母念,今日尔应知”:当年父母的挂念,现在你们应该知道了。 二、赏析: 这首诗十分生动细致地描绘了燕子哺育幼雏的整个过程。从筑巢生子,到辛苦觅食喂养,再到教导小燕子,最后小燕子长大飞走后的失落。让人感受到燕子父母养育子女的艰辛和无私的爱。特别是“青虫不易捕,黄口无饱期。觜爪虽欲敝,心力不知疲”这几句,深刻地体现出燕子父母为了孩子不顾自身劳累的伟大精神。而后面小燕子飞走后的描写,又带有一种淡淡的哀伤和无奈,像是世间许多父母与子女关系的写照,充满了生活的哲理。
浣花溪动物悠然闲适的诗句

浣花溪动物悠然闲适的诗句原文:《绝句四首》(其三)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一、衍生注释:“两个黄鹂鸣翠柳”,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枝条间欢快地啼叫,“黄鹂”是一种羽毛鲜艳、叫声悦耳的鸟类,“鸣”字生动地表现出黄鹂鸟欢快活泼的状态。
“一行白鹭上青天”,一行白鹭向着湛蓝的天空飞翔,“白鹭”身姿修长,羽毛洁白,它们在天空中飞翔的姿态轻盈优美。
二、赏析:诗的前两句描绘出一幅生机勃勃的画面,黄鹂在柳间鸣唱,白鹭于青天翱翔,一动一静,一近一远,色彩明快,对比鲜明。
通过对这两种动物的描写,展现出浣花溪畔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自然景象,给人以清新愉悦之感,同时也体现出一种悠然闲适的氛围,仿佛这些动物们都在尽情享受着这美好的自然环境,没有尘世的纷扰。
三、作者介绍:杜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字子美。
他一生经历坎坷,其诗作多反映社会现实、民生疾苦以及个人的漂泊经历,风格沉郁顿挫,但在描写自然景色时也能展现出细腻清新的一面。
他的诗歌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被后世尊称为“诗圣”,其诗被誉为“诗史”,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四、运用片段:我和朋友在浣花溪畔漫步,听到黄鹂鸟的叫声,我兴奋地对朋友说:“你听,这就像杜甫诗里的‘两个黄鹂鸣翠柳’,它们叫得多欢快啊,还有那‘一行白鹭上青天’,看它们飞得多自在,这些鸟儿是不是就像这浣花溪的精灵,在自己的天地里悠然自得?咱要是能像它们这样无忧无虑就好了。
”朋友笑着说:“是啊,这景色里的动物们真幸福。
”原文:《江村》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一、衍生注释:“自去自来梁上燕”,梁上的燕子自由自在地飞来飞去,“自去自来”生动地描绘出燕子行动的自主性,不受拘束。
“相亲相近水中鸥”,水中的鸥鸟相互亲近,它们或嬉戏或停歇,“相亲相近”写出鸥鸟之间和谐融洽的关系,体现出一种悠然自在的状态。
古诗燕诗示刘叟翻译赏析

古诗燕诗示刘叟翻译赏析《燕诗示刘叟》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白居易。
其古诗全文如下:梁上有双燕,翩翩雄与雌。
衔泥两椽间,一巢生四儿。
四儿日夜长,索食声孜孜。
青虫不易捕,黄口无饱期。
觜爪虽欲敝,心力不知疲。
须臾十来往,犹恐巢中饥。
辛勤三十日,母瘦雏渐肥。
喃喃教言语,一一刷毛衣。
一旦羽翼成,引上庭树枝。
举翅不回顾,随风四散飞。
雌雄空中鸣,声尽呼不归。
却入空巢里,啁啾终夜悲。
燕燕尔勿悲,尔当返自思。
思尔为雏日,高飞背母时。
当时父母念,今日尔应知。
【前言】《燕诗》又名《燕诗示刘叟》,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
这首诗的题注意为:刘老头有个很疼爱的孩子,离家出走背弃了他。
刘老头很悲哀,很想念他的孩子。
有感于刘老头年轻时,也干过这种背离父母的事,所以写了这首寓言《燕诗》给他。
【原文】①椽:装于屋顶以支持屋顶盖材料的木杆。
②孜:勤勉、努力不懈的样子。
③黄口:小儿曰黄口。
《淮南子·泛论训》古之伐国,不杀黄口。
《高诱注》黄口,幼也。
《唐开元志》:“凡男女始生为黄,四岁为小,十六为丁,六十为老。
每岁一造计帖,三年一造户籍,即今之黄册也。
”老人曰黄发。
《礼·曲礼》君子式黄发。
《疏》人初老则发白,太老则发黄。
《尔雅·释诂》黄发齯齿鲐。
背耇老,寿也。
《疏》寿考之通称。
④觜:觜爪指鸟类的爪和嘴。
⑤敝:这里指疲惫,困乏,衰败。
⑥须臾:顷刻;瞬间。
⑦雏:幼小的鸟。
【翻译】在一户人家的梁上,有两只燕子,一雄一雌,轻快的飞舞着。
它们口衔着泥,在两椽之间筑了个鸟巢,生了四只小鸟。
这四只小家伙,一天接一天的长大,片刻不停的叫,不断的向父母乞食,好像永远吃不饱似的,可是,捕捉活的小虫并不容易啊!为了捕虫,他们的爪和嘴都快破了,但仍不觉得疲倦,只是不断地、重复地,在捕虫、喂食。
片刻之间, 便往来穿梭忙碌了十多次,如此劳苦,仅仅只是担心巢里的爱儿吃不饱得挨饿。
辛苦的三十天哺育期里,小鸟一天比一天肥壮,母燕却因操劳过度而渐渐消瘦。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1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江村》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赏析 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在几个月之前,诗人经过四年的流亡生活,从同州经由绵州,来到了这不曾遭到战乱骚扰的、暂时还保持安静的西南富庶之乡成都郊外浣花溪畔。他依靠亲友故旧的资助而辛苦经营的草堂已经初具规模;饱经离乡背井的苦楚、备尝颠沛流离的艰虞的诗人,终于获得了一个暂时安居的栖身之所。时值初夏,浣花溪畔,江流曲折,水木清华,一派恬静幽雅的田园景象。诗人拈来《江村》诗题,放笔咏怀,愉悦之情是可以想见的。 本诗首联第二句“事事幽”三字,是全诗关紧的话,提挈一篇旨意。中间四句,紧紧贴住“事事幽”,一路叙下。梁间燕子,时来时去,自由而自在;江上白鸥,忽远忽近,相伴而相随。从诗人眼里看来,燕子也罢,鸥鸟也罢,都有一种忘机不疑、乐群适性的意趣。物情如此幽静,人事的幽趣尤其使诗人惬心快意:老妻画纸为棋局的痴情憨态,望而可亲;稚子敲针做钓钩的天真无邪,弥觉可爱。棋局最2
宜消夏,清江正好垂钓,村居乐事,件件如意。经历长期离乱之后,重新获得家室儿女之乐,诗人怎么不感到欣喜和满足呢?结句“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虽然表面上是喜幸之词,而骨子里正包藏着不少悲苦之情。曰“但有”,就不能保证必有;曰“更何求”,正说明已有所求。杜甫确实没有忘记,自己眼前优游闲适的生活,是建筑在“故人供禄米”的基础之上的。这是一个十分敏感的压痛点。一旦分禄赐米发生了问题,一切就都谈不到了。所以,我们无妨说,这结末两句,与其说是幸词,倒毋宁说是苦情。艰窭贫困、依人为活的一代诗宗,在暂得栖息,杜甫能安居的同时,便吐露这样悲酸的话语,实在是对封建统治阶级摧残人才的强烈控诉。 中联四句,从物态人情方面,写足了江村幽事,然后,在结句上,用“此外更何求”一句,关合“事事幽”,收足了一篇主题,最为简净,最为稳当。 《江村》一诗,在艺术处理上,也有独特之处: 一,是复字不犯复。此诗首联的两句中,“江”字、“村”字皆两见。照一般做律诗的规矩,颔、颈两联同一联中忌有复字,首尾两联散行的句子,要求虽不那么严格,但也应该尽可能避复字。现在用一对复字,就有一种轻快俊逸的感觉,并不觉得是犯复了。这情况,很象律句中的拗救,拗句就要用拗句来救正,复字也要用复字来弥补。况且,第二句又安下了另外两个叠字“事事”,这样一来,头两句诗在读起来的时候,就完全没有枝撑之感了。 二,是全诗前后啮合,照应紧凑。“梁上燕”属“村”,“水中鸥”3
梁燕双栖的意思

梁燕双栖的意思
摘要:
1.梁燕双栖的寓意
2.燕子在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3.梁燕双栖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
4.梁燕双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
正文:
梁燕双栖是一个古老的成语,来源于古代诗人对燕子的描绘。
燕子是一种候鸟,每年春秋两季都会进行长途迁徙。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燕子象征着美好的爱情和家庭和睦。
梁燕双栖,就是指一对燕子在梁上相互依偎、亲密无间的场景,寓意着夫妻恩爱、家庭和睦。
燕子在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深远。
在古代诗文中,燕子常被用来比喻忠贞的爱情和家庭幸福。
如《诗经·邶风·谷风》中就有“燕燕于飞,差池其羽”的诗句,描绘了燕子的飞翔之姿。
此外,燕子还寓意着春天来临,万物复苏。
如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就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里的“春风”与燕子的迁徙息息相关。
在文学作品里,梁燕双栖这一寓意也被广泛应用。
如元曲《西华山陈抟高卧》中有“想着那梁燕双栖,美满姻缘。
”这里用梁燕双栖来形容美满的婚姻。
在明清小说《红楼梦》中,也有“梁燕双栖,水中并蒂莲。
”的描述,表现了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纯洁的爱情。
在现代社会,梁燕双栖的寓意仍然被人们所传颂。
人们通过这一寓意,表
达了对美好爱情和家庭生活的向往。
同时,梁燕双栖也成为了艺术家们创作的灵感来源,如歌曲、绘画、影视作品等,都可见梁燕双栖的影子。
总之,梁燕双栖这一寓意,既是古代诗人对燕子的赞美,也是现代人对美好爱情和家庭生活的追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梁上的燕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柳叶吐绿的时候,一对燕子在我家厅堂梁上住了下来。
这两只燕子体型小巧,翅膀细长,尾巴开叉,全身黑色,连嘴巴也是黑的,只有肚子下面有点灰色的毛。
它们在梁上飞来飞去,“唧唧唧”地叫着。
暴风雨要来了,麻雀早躲进了窝,燕子却迎着大风展开两翅,扇动尾巴,自由翱翔。
好像很少发现燕子在我家里休息,只有在倾盆大雨的时候,它们才无可奈何地站在屋檐下。
雨一停止,它们又忙着去捉害虫。
小燕子学飞的时候最热闹。
厅堂里满是燕子“唧唧唧”的叫声,小燕子一个个站在梁山,等燕妈妈带它们飞。
有时,燕妈妈在前面慢慢飞,小燕子拍动翅膀,十分吃力,只敢向近处梁上飞。
有时,小燕子没有飞稳往下掉,燕妈妈就冲下来,把小燕子托回窝里。
不到半个月时间,小燕子也能像它的爸爸妈妈一样,一会儿飞出去,一会儿飞回来。
可是过不了几天,小燕子再也不会来了,只留下那两只孤单单的老燕子。
几阵秋风,树叶沙沙落下来,母亲说:“燕子该回南方去了。
”真想不到,中秋节后,果然就听不到那熟悉的“唧唧唧”的叫声了。
燕子虽然回去了,但它们的品质却留在了我的心中。
1.联系上下文,理解下面的词语。
(1)倾盆大雨:
(2)无可奈何:
2.短文依次写了燕子、、的特点,让我们看到了它们的品质。
3.鸣叫是燕子的交谈,短文分别出现了燕子的两次叫声,试着猜想一下,它们其中一次的交谈内容会是什么?
4.“只留下那两只孤单单
...的老燕子。
”句中“孤单单的”给人怎样的感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