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中考化学复习方案第4章认识化学变化专项(05)化学方程式集锦试题

合集下载

2020中考化学复习方案专项(04)探究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试题

2020中考化学复习方案专项(04)探究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试题

专项(四) 探究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1.问题的提出:二氧化碳通入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该实验的现象是。

2.证明CO2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的思路(1)证明有新物质碳酸钠生成实验方案实验现象实验结论①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加入足量,振荡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②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加入少量,振荡溶液发生了化学反应③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加入少量,振荡(2)证明反应物消失①证明氢氧化钠消失氢氧化钠溶液显性,加入酚酞溶液后,溶液变成色,碳酸钠溶液也显性,加入酚酞溶液后,溶液也变成色,因此(填“能”或“不能”)使用酚酞溶液来检验氢氧化钠是否消失。

②证明CO2的减少,有压强差产生实验装置图实验现象实验装置图实验现象3.思考:以上方法,还有不完善的地方,请写出完善的方法: 。

4.启示:保存氢氧化钠溶液时应该保存。

5.拓展:压强在化学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无论物质发生物理变化,还是发生化学变化,在一个密闭的体系中,如果有温度的改变,或者有气体体积的变化,都会引起压强的改变,根据压强差产生明显的实验现象,达到实验目的。

图G4-11.下列验证“CO2与NaOH溶液反应”的装置中,不能观察到明显现象的是(装置气密性均良好) ( )图G4-22.化学反应往往伴随着一些现象发生,但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的反应没有明显现象,为了通过一些现象说明CO2和NaOH发生了反应,某班同学分两组做了如下探究实验:图G4-3(1)第一组同学把一支收集有二氧化碳的试管倒立在装有饱和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如图G4-3甲所示),看到试管内液面上升。

这种现象是因为试管内外产生。

A.温度差B.重力差C.压强差D.浮力差(2)第二组同学从中得到启发,设计了如图乙所示实验装置进行探究。

A现象为;B现象为;C现象为。

(3)同学们通过分析讨论,认为第一组的实验中产生液面上升的原因可能有两种:一种是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消耗了二氧化碳;另一种是。

【2024版】2020中考化学复习《化学方程式》专项测试题(含答案)

【2024版】2020中考化学复习《化学方程式》专项测试题(含答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化学方程式》专项测试题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下列物质中,存在氧分子的是( ) A .CO 2 B .O 2 C .H 2O 2 D .H 2O2.硼氢化钠(NaBH 4其中氢元素的化合价为﹣1)是一种安全车载氢源。

有关硼氢化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含2个氢分子 B .硼元素的化合价为﹣5 C .只含一种非金属元素D .Na 、B 、H 三种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1:1:43.法国化学家库尔特从海藻灰中发现了碘元素。

在NaI 中,碘元素的化合价是 A .+5B .+3C .+2D .-l4.氧元素由化合态转化为游离态的变化是( ) A .2C 2H 2+5O 2点燃2H 2O+4CO 2 B .H 2CO 3ΔH 2O+CO 2↑C .4P+5O 2点燃2P 2O 5 D .2H 2O通电2H 2↑+O 2↑5.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与其化学性质相关的是A .干冰用于人工降雨B .天然气用作燃料C .液氮用于冷冻麻醉D .钨用作灯泡中的灯丝 6.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 .C+O 2点燃COB .NaOH+H 2SO 4═Na 2SO 4+H 2OC .CaCO 3+2HCL═CaCL 2+CO 2D .C+2CuO高温2Cu+CO 2↑7.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 .22Mg+O MgO 点燃B .2222H +O 2H O 点燃C .3222CaCO +HCl=CaCl +CO +H O ↑D .()2424233H SO +2Fe=Fe SO +3H ↑8.丙烷其化学式为C 3H 8,下列关于丙烷的说法中,与事实不符的是 A .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 B .含有4个氢分子 C .相对分子质量为44 D .每个分子中含11个原子9.一定条件下,在一个密闭容器内发生某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B .W 是一种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C .W 是一种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D .X 的值为4410.推理和归纳是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

2020中考化学知识点专题训练四化学方程式

2020中考化学知识点专题训练四化学方程式

精品文档,欢迎下载!聚焦2020中考化学知识点专题训练——专题四:化学方程式考点一:质量守恒定律1.化学反应前后,下列各项一定会发生变化的是()①元素种类②物质种类③分子种类④原子种类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2.如图装置可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实验的是()3.现有A、B、C三种物质各15g,充分反应后生成D物质30g,此时C已完全反应,若再加入C物质5g,A恰好完全反应,则参加反应的A与B的质量比为()A.3:2 B.3:1 C.1:1 D.2:3 4.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W、G、H、P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有关数据如下表:对该反应的认识正确的是()A.W待测值是13B.该反应是分解反应C.P是生成物D.物质H是该反应的催化剂5.一定质量的木炭与过量氧气在密闭容器内加热使其充分反应.图中能正确反映容器内有关的量随时间变化关系的是()6.某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了三个实验装置(托盘天平略)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如图A,B、C所示。

(1)同学们经过讨论后认为,上述的A-C三个实验装置,只有一个装置能直接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该装置为(填字母代号),另外两个装置被否定的原因分别是、。

(2)装置A中锥形瓶底部细沙的作用是。

(3)小明受到A装置的启发,将C装置进行改进,如图D所示。

使D中反应能发生的操作方法为;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该装置中小气球的作用是。

6.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对化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用如图所示的3个实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其中实验前后天平不能保持平衡的是(填序号),理由是。

(2)从微观角度分析有助于我们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在一密闭容器内有4种物质A、B、C、D,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经过一段时间后停止反应,其中A、B、C、D的微观示意图和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表所示。

从微观角度分析,化学反应中质量守恒的原因是。

②B的化学式为。

③该反应中B和C的质量比为。

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沪教版全国上册第四章 认识化学变化 课后习题(含答案)

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沪教版全国上册第四章 认识化学变化  课后习题(含答案)

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沪教版(全国)上册第四章认识化学变化课后习题(含答案)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沪教版(全国)上册第四章认识化学变化课后习题含答案沪教版(全国)第四章认识化学变化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燃烧的叙述正确的是()A.有放热、发光现象的变化一定是燃烧B.可燃物燃烧时一定有火焰和发光的现象C.在纯氧中能燃烧的物质在空气中也一定能燃烧D.可燃物燃烧时一定有发光、放热现象2、酒精灯的火焰太小时,将灯芯拨的松散一些,可使火焰更旺,其原理是()A.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B.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C.提高可燃物的着火点D.增加空气中氧气含量3、应用化学知识能有效预防和控制火灾.下面对图中灭火实例的灭火原理解释不正确的是()灭火实例灭火原理A 住宅失火时,消防队员用水灭火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B 酒精在桌上着火时用湿抹布盖灭隔绝空气或氧气C 炒菜油锅着火时,用锅盖盖熄隔绝空气或氧气D 扑灭森林火灾时,设置隔离带可燃物与燃烧物隔离A.A B.B C.C D.D4、一定条件下,密闭容器中发生了某一化学反应,涉及的物质为甲、乙、丙、丁,如图为各物质在反应前和反应后某时刻的质量关系。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x的值是31 B.甲、丁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可能为7:11 C.丁可能为单质D.反应中消耗甲和乙的质量比为7:45、一定条件下,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密闭容器中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丁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B. 该反应的基本类型是分解反应C. 该反应中乙、丙的质量变化之比为3:17D. 该反应中甲、丙的质量变化之比为7:176、下列关于燃烧与灭火的解释,不合理的是()A. 粮库失火用水浇灭﹣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B. 扑灭森林火灾时开辟隔离带﹣清除和隔离了可燃物C. 用扇子扇煤炉,炉火越扇越旺﹣提供充足的气气D. 图书档案起火,用液态二氧化碳扑灭﹣既隔绝氧气又降低温度7、小红在纸叠的小船中加入适量的水,用酒精灯直接加热,纸船安然无恙.纸船没有燃烧的主要原因是()A.水能灭火B.没有达到着火点C.纸不是可燃物D.没有与氧气接触8、如图所示是通过白磷燃烧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

中考化学复习方案第4章认识化学变化考点聚焦+归类示例,含试题

中考化学复习方案第4章认识化学变化考点聚焦+归类示例,含试题

2CO2。
考点聚焦
第七页,共四十三页。
归类示例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
考点3 燃烧(ránshāo)与灭火的方法及原理对比
燃烧的条件
灭火的措施
①物质具有_______可_ 燃性①可或燃与物__撤__离__隔燃离烧区
___②__可___燃__物_氧_与接气触(或空气)②将与燃_烧__着___的隔可离燃物
点燃 2C__+__O_2_=_=_=_=_=2CO
__慢________ _____少_____
【注意】(1)不完全燃烧仍属于放热反应,碳和二氧化碳之
间的反应,属于吸热反应。
(2)含碳、氢元素的可燃物不完全燃烧时,会产生一氧化碳、
碳氢化合物等有害气体和小的炭黑颗粒等。
考点聚焦
第六页,共四十三页。
归类示例
元素的化合价可.能. 物质的总体积
┃常见(chánɡ jiàn)的化学反应——燃烧
2.一氧化碳
(1)一氧化碳是___无_____色、__无______气味的剧毒气 体,吸入人体的一氧化碳跟血液血里红的蛋_白__(x_u_èh_ó_n_g结dàn合bá,i) 导致 人中毒。
(2)






__可__燃______


2CO

O2
点燃 =====
1.内容:参加化学反应的____各__物__质__(w_ù_z_h_ì)的__质总量和,等 于反应后_生__成__的__各_物__质__的__质_量_____总和。
2.实质: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 __原__子__重新组合生成其他物质的过程,因此在反应的前后原 子的__种__类__没有改变,原子的 _数___目__没有增减 ,原子的 __质__量____也没有改变。

中考化学复习方案 第4章 认识化学变化 专项(05)化学方程式集锦课件

中考化学复习方案 第4章 认识化学变化 专项(05)化学方程式集锦课件
2021/12/8
第4章 认识(rèn shi)化学变化
专项(五)
化学方程式集锦
第一页,共四页。
考点突破
基本反应类型
概念
表达式 特点
示例
由 两种 或 两种以上(yǐs物hà质ng只)
①化合反应 生成
一种(物yī 质zh的ǒn反ɡ)应
A+B+C+ 多变一 C+O2
……→D
CO2
由 一种(yī 物zh质ǒn生ɡ)成 两种 或 ②分解反应
两种以上 物质的反应
D→A+B+ 一变多 CaCO3
C+……
CaO+CO2↑
2021/12/8
第二页,共四页。
(续表)
基本反应类型
概念
一种 单质(d和ān一zh种ì) 化合物 作
③置换反应 用生成另一种 单质(d和ān另zh一ì) 种
化合物 的反应
表达式 特点
示例
A+BC→B
Zn+2HCl
单换单
+AC
或。D→A+B+C+。一种(yī zhǒnɡ)
和一种
(yī zhǒnɡ)
作用生成另一种(yī zhǒnɡ)
和另一种(yī zhǒnɡ)。Zn+2HCl
ZnCl2+H2↑。AB+CD→AD+CB。化合物
Image
12/8/2021
第四页,共四页。
ZnCl2+H2↑
两种 化合物 相互交换成分生成
双交换 NaOH+HCl
④复分解反应
AB+CD→
另两种 化合物的反应
价不变 AD+CB

备战2024年中考化学复习考点帮(全国)第4章 认识化学变化(讲义)(解析版)

备战2024年中考化学复习考点帮(全国)第4章  认识化学变化(讲义)(解析版)

第4章认识化学变化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燃烧的条件,理解燃烧和灭火的原理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体会调控化学反应的重要意义。

(新增)2.认识化学反应中的各物质间存在定量关系,化学反应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本质(新增);能基于守恒和比例关系推断化学反应的相关信息;能利用化学反应相关知识分析和解释自然界、生产生活、实验中的常见现象;3.能根据实验事实用文字和符号描述、表示化学变化,并正确书写常见的化学方程式。

能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简单的计算,并解决生产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学习利用质量关系、比例关系定量认识化学反应,认识定量研究对化学科学发展的重大作用。

考点一燃烧和燃烧条件1.燃烧:通常情况下,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广义的燃烧指的是伴有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不一定需要氧气;如H2在Cl2中的燃烧,化学方程式:H2+Cl2点燃2HCl2.探究燃烧的条件【资料】白磷的着火点为40℃,而红磷的着火点为240℃(1)铜片上的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铜片上的红磷不燃烧,说明燃烧条件之一是可燃物温度需要达到着火点。

(2)水中的白磷不燃烧;通氧气后,水中的白磷在水下燃烧,说明燃烧条件之一是可燃物需要与氧气接触。

铜片上的白磷燃烧,水中的白磷不燃烧,说明燃烧条件之一是可燃物需要与氧气接触。

(3)铜片的作用:导热、放置药品;热水的作用:①使水中白磷与空气隔绝,②为薄铜片上的药品提供热量;(4)实验改进改进原因:P2O5有毒,排放到空气中污染空气,实验用药品较多。

现象:试管中的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左边气球先胀大后变瘪。

试管中的红磷和水中白磷不燃烧。

气球的作用是形成密闭环境防污染。

大烧杯的作用是密闭,防止白烟逸散,污染空气。

【易错提醒】1.着火点是可燃物固有的性质,不随外界条件的改变而改变。

不同物质的着火点不同,每种物质具有对应的着火点。

应该注意:一种物质的着火点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如对于固体物质,颗粒越小、表面积越大,着火点就越低,如炭粉的着火点比炭块的更低。

第四章测试题认识化学变化-2020-2021学年九年级化学沪教版上册(word版含答案)

第四章测试题认识化学变化-2020-2021学年九年级化学沪教版上册(word版含答案)

江苏省徐州市2020-2021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四章测试题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40.0分)1.最近火灾频发,下列有关燃烧的说法正确的是()A. 高层发生火灾时应立即乘坐电梯尽快撤离火灾现场B. 吹灭蜡烛的灭火原理是隔绝氧气C. 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可以促进可燃物完全燃烧D. 水火不相容,因此魔术“水中火球”是没有科学依据的2.下列观点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是A. 某物质在空气中燃烧只生成CO2和H2O,则该物质一定含有碳、氢、氧元素B. 一定条件下,CO和O2生成CO2,反应前后分子总数不变C. 1g H2和1g O2完全反应后生成2g H2OD. 石灰石与适量盐酸反应后,固体的质量减轻了3.有关化学方程式2H2+O22H2O的叙述,其中错误的是()A. 氢气和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水B. 每2个氢分子与1个氧分子在点燃条件下结合成2个水分子C. 每2份质量的氢气和1份质量的氧气通过点燃生成2份质量的水D. 每4份质量氢气与32份质量的氧气反应生成36份质量的水4.英国科学家法拉第曾以蜡烛为主题,对青少年发表了一系列演讲,其演讲内容被编成《蜡烛的化学史》一书。

下列有关蜡烛燃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蜡烛燃烧时,在顶端会形成一个装满了液态石蜡的凹槽B. 蜡烛燃烧时,液态石蜡抵达烛芯上端汽化并燃烧C. 用玻璃管从蜡烛火焰中引出的可燃物是水蒸气D. 拿住火柴梗一端迅速平放入蜡烛火焰,约1s后取出,处于外焰的部分最先炭化5.下列各项中,在化学反应前后肯定没有发生变化的是:①分子的数目②元素的种类③原子的数目④原子的种类⑤物质的种类⑥物质的总质量A. ①③④⑥B. ②③④⑥C. ①②③⑤D. ②④⑤⑥6.下列对比实验不是以探究燃烧条件为目的的是A. 图1比较白磷、红磷的燃烧情况B. 图2比较A、B两处红磷的燃烧情况C. 图3比较滤纸碎片、乒乓球的燃烧情况D. 图4比较火柴燃烧的剧烈程度7.下列图标中属于消防安全标志的是A. ①②B. ②④C. ③④⑤D. ①③⑤8.已知锌能与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用下列装置进行证明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A、D中气球的浮力不计),将反应物混合后,反应前后容器中物质的总质量不相等的是()A. B.C. D.9.下列图标中,表示“禁止烟火”的是A. B. C. D.10.工业上利用下列反应制取金属Hg:4HgS+4CaO=4Hg+3X+CaSO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项(五) 化学方程式集锦
角度1 常考化学方程式
一、“氧”线
(1)镁在空气中燃烧:
(2)铁在氧气中燃烧:
(3)铜在空气中受热:
(4)在空气中加热铝片:。

(5)氢气在空气中燃烧:。

(6)红磷在空气中燃烧:。

(7)硫粉在空气中燃烧:。

(8)碳在氧气中完全燃烧:。

(9)加热氯酸钾与二氧化锰的混合物:。

(10)加热高锰酸钾:。

(11)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混合:。

(12)甲烷在空气中燃烧:。

(13)一氧化碳在氧气中燃烧:。

(14)在一定条件下,二氧化硫与氧气反应:。

(15)亚硫酸与氧气反应:。

二、“水”线
(1)水通电时分解:。

(2)二氧化碳与水反应:。

(3)二氧化硫与水反应:。

(4)三氧化硫与水反应:。

(5)光合作用:。

三、“碳”“钙”线
(1)碳在氧气中不完全燃烧:。

(2)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

(3)碳酸受热分解:。

(4)高温煅烧石灰石:。

(5)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

(6)苛性钠露置在空气中变质:。

(7)石灰水变质:。

(8)纯碱与氯化钙溶液反应:。

(9)呼吸作用:。

四、“金属”线
1.金属单质+酸盐+氢气
(1)锌和稀硫酸:。

(2)铁和稀硫酸:。

(3)镁和稀盐酸:。

(4)铝和稀盐酸:。

2.金属单质+盐(溶液)另一种金属+另一种盐
(1)铁和硫酸铜溶液:。

(2)锌和硫酸铜溶液:。

五、“酸”“碱”“盐”线
1.金属氧化物+酸盐+水
氧化铁和稀硫酸:。

2.酸+碱盐+水
(1)盐酸和烧碱:。

(2)稀硫酸与氢氧化钙:。

3.盐+酸另一种盐+另一种酸
(1)氯化钡溶液与稀硫酸:。

(2)碳酸氢钠与稀盐酸:。

4.盐+碱另一种盐+另一种碱
(1)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

(2)硫酸铵与氢氧化钠混合加热:。

角度2 根据反应现象或用途书写化学方程式
1.黑色固体在空气中燃烧发红光、在氧气中燃烧发白光:。

2.淡黄色固体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

3.暗红色固体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4.银白色金属与蓝色溶液反应,溶液变成浅绿色:。

5.红棕色固体放入稀盐酸中,溶液变黄色:。

6.红棕色固体变成黑色固体:。

7.生石灰用作食品干燥剂:。

8.除去部分变质的氢氧化钠溶液中的杂质:。

9.检验二氧化碳气体:。

10.制取农药波尔多液:。

角度3 根据信息书写化学方程式
1.[2019·齐齐哈尔节选]钛(Ti)和钛合金是二十一世纪重要的金属材料,享有“未来金属”的美称,可用于制造航天飞机、船舶等。

钛的冶炼方法很多,方法之一是利用二氧化钛和金属铝在高温条件下发生置换反应制得,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2019·襄阳]干粉灭火器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常见的一种ABC型灭火器内充装物的主要成分是磷酸二氢铵(NH4H2PO4),使用时,磷酸二氢铵受热分解,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氨气(NH3),同时生成两种常见的氧化物,试写出磷酸二氢铵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 。

3.[2019·凉山]2019年5月16日,我国“海洋六号”科考船在深海的冷泉周围收集到可燃冰。

在深海潜水器或潜水艇中可用过氧化钠(Na2O2)来除去动物呼吸作用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并提供呼吸所需的气体,且生成一种俗称纯碱的物质,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2019·黄冈]化学知识与应用。

(1)铝制品耐腐蚀的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在牙膏中常用轻质碳酸钙粉末作摩擦剂。

人们通常用下列方法生成轻质碳酸钙:将石灰石煅烧后加水制成石灰乳,净化后与二氧化碳作用得到碳酸钙。

试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上述反应的原理。

①;
②;
③。

5.现有红磷、氧气、一氧化碳、氧化铜、氢氧化钡溶液、高锰酸钾、硫酸铜溶液七种物质,从中选择恰当的物
(1)用于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反应:。

(2)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

(3)有铜生成的反应:。

(4)生成两种沉淀的反应:。

6.在化学物质分类中,氧化物是一大类物质。

CuO、P2O5、H2O这三种氧化物中,有一种氧化物可用不同反应类型的反应获得,写出获得该氧化物的化学方程式:
(1)复分解反应。

(2)化合反应。

(3)分解反应。

(4)置换反应。

7.NSR技术通过BaO和Ba(NO3)2的相互转化实现NO x(氮氧化物)的贮存和还原,能有效降低柴油发动机在空气过量条件下的NO x排放。

其工作原理如图G5-1所示。

图G5-1
(1)贮存时,部分NO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NO气体通过NSR技术转化为N2的总反应方程式是。

【参考答案】典题训练
角度1
一、(1)2Mg+O22MgO
(2)3Fe+2O2Fe3O4
(3)2Cu+O22CuO
(4)4Al+3O22Al2O3
(5)2H2+O22H2O
(6)4P+5O22P2O5
(7)S+O2SO2
(8)C+O2CO2
(9)2KClO32KCl+3O2↑
(10)2KMnO4K2MnO4+MnO2+O2↑
(11)2H2O22H2O+O2↑
(12)CH4+2O2CO2+2H2O
(13)2CO+O22CO2
(14)2SO2+O22SO3
(15)2H2SO3+O22H2SO4
二、(1)2H2O2H2↑+O2↑
(2)CO2+H2O H2CO3
(3)SO2+H2O H2SO3
(4)SO3+H2O H2SO4
(5)6CO2+6H2O C6H12O6+6O2
三、(1)2C+O22CO
(3)H2CO3H2O+CO2↑
(4)CaCO3CaO+CO2↑
(5)3CO+Fe2O32Fe+3CO2
(6)2NaOH+CO2Na2CO3+H2O
(7)Ca(OH)2+CO2CaCO3↓+H2O
(8)Na2CO3+CaCl2CaCO3↓+2NaCl
(9)C6H12O6+6O26CO2+6H2O
四、1.(1)Zn+H2SO4ZnSO4+H2↑
(2)Fe+H2SO4FeSO4+H2↑
(3)Mg+2HCl MgCl2+H2↑
(4)2Al+6HCl2AlCl3+3H2↑
2.(1)Fe+CuSO4Cu+FeSO4
(2)Zn+CuSO4Cu+ZnSO4
五、1.Fe2O3+3H2SO4Fe2(SO4)3+3H2O
2.(1)HCl+NaOH NaCl+H2O
(2)H2SO4+Ca(OH)2CaSO4+2H2O
3.(1)BaCl2+H2SO4BaSO4↓+2HCl
(2)NaHCO3+HCl NaCl+H2O+CO2↑
4.(1)CuSO4+2NaOH Na2SO4+Cu(OH)2↓(2)(NH4)2SO4+2NaOH Na2SO4+2NH3↑+2H2O 角度2
1.C+O2CO2
2.S+O2SO2
3.4P+5O22P2O5
4.Fe+CuSO4FeSO4+Cu
5.Fe2O3+6HCl2FeCl3+3H2O
6.3CO+Fe2O32Fe+3CO2
8.Na2CO3+Ca(OH)2CaCO3↓+2NaOH
9.CO2+Ca(OH)2CaCO3↓+H2O
10.CuSO4+Ca(OH)2CaSO4+Cu(OH)2↓角度3
1.3TiO2+4Al3Ti+2Al2O3
2.2NH4H2PO42NH3↑+P2O5+3H2O
3.2Na2O2+2CO22Na2CO3+O2
4.(1)4Al+3O22Al2O3
(2)①CaCO3CaO+CO2↑
②CaO+H2O Ca(OH)2
③Ca(OH)2+CO2CaCO3↓+H2O
5.(1)4P+5O22P2O5
(2)2KMnO4K2MnO4+MnO2+O2↑
(3)CuO+CO Cu+CO2
(4)CuSO4+Ba(OH)2BaSO4↓+Cu(OH)2↓6.(1)NaOH+HCl NaCl+H2O
(2)2H2+O22H2O
(3)2H2O22H2O+O2↑
(4)H2+CuO H2O+Cu
7.(1)2NO+O22NO2
(2)2NO+O2+4CO N2+4CO2
(或4NO+10CO+3O22N2+10CO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