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一中(北校区)高二语文选修—现代散文选读
江苏盐城历年中考语文现代文之散文阅读4篇(2003—2018)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汇编江苏盐城散文阅读4篇(2003—2018)消失的年声肖复兴如今,年的声音,最大保留下来的是鞭炮。
随着都市雾霾天气的日益加重,人们呼吁过年减少燃放甚至禁止鞭炮,鞭炮之声,越发岌岌可危,以致最后消失,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其实,年的声音丰富得多,不止于鞭炮。
只是岁月的流逝,时代的变迁,让年的声音无可奈何地消失了很多,以至于我们遗忘了它们而不知不觉,甚至觉得理所当然或势在必然。
有这样两种年声的消失,最让我遗憾。
一是大年夜,老北京有这样一项活动,把早早买好的干秫秸秆或芝麻秆,放到院子里,呼喊街坊四邻的孩子,跑到干秫秸秆或芝麻秆上面,尽情地踩。
秆子踩得越碎越好,越碎越吉利;声音踩得越响越好,越响越吉利。
这项活动名曰“踩岁”,要把过去一年的不如意和晦气都踩掉,不把它们带进就要到来的新的一年里。
满院子吱吱作响欢快的“踩岁”的声音,是马上就要响起来的鞭炮声音的前奏。
这真的是我们祖辈一种既简便又聪明的发明,不用几个钱,不用高科技,和大地亲近,又带有浓郁的民俗风味。
可惜,这样别致的“踩岁”的声音,如今已经成为了绝响。
随着四合院和城周边农田逐渐被高楼大厦所替代,秫秸秆或芝麻秆已经难找,即便找到了,没有了四合院,也缺少了一群小伙伴的呼应,“踩岁”简单,却成为了一种奢侈。
另一种声音,消失得也怪可惜的。
大年初一,讲究接神拜年,以前,这一天,卖大小金鱼儿的,会挑担推车沿街串巷到处吆喝。
在刚刚开春有些乍暖还寒的天气里,这种吆喝的声音显得清冽而清爽,充满唱歌一般的韵律,在老北京的胡同里,是和各家开门揖户拜年的声音此起彼伏的,似乎合成了一支新年交响乐。
一般听到这样的声音,大人小孩都会走出院子,有钱的人家,买一些珍贵的龙睛鱼,放进院子的大鱼缸里;没钱的人家,也会买一条两条小金鱼儿,养在粗瓷大碗里。
统统称之为“吉庆有余”,图的是和“踩岁”一样的吉利。
在话剧《龙须沟》里,即使在龙须沟那样贫穷的地方,也还是有这样卖小金鱼儿的声音回荡。
-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选读》:第1专题第1课-我的母亲市公开课获奖课件省名师示范课获奖课件

都比胡适旳母亲大,再加上家业中落,经济困窘,“困苦艰难 有非外人所能喻者”。所以胡适旳母亲是一种尤其家庭特殊时 期旳尤其旳母亲,要抚养自己旳儿子,又要支撑整个家庭,需 要承受怎样旳苦痛和压力,需要具有怎样旳智慧和品德?
三、主旨把握 文章内容翔实,饱含感情,把作者旳成长与母亲教育紧紧 联络在一起,着重写出母亲对自己“做人旳训练”,对自己少 年时代乃至一生旳重大影响,体现了自己对母亲旳了解与感谢。 文章既写出了母亲含辛茹苦教子成龙旳追求,又写出了在大家 庭环境中作为后母维持家庭关系旳艰苦,体现了爱子对母亲旳 深深敬意和绵绵无尽旳怀念。
mán蛮 横
1. fēi
蜚
声
2.绰.号(chuò) 4.吹笙. (shēnɡ) 6.眼翳. ( yì ) 8.欺. 侮(wǔ) 10.调. 度( diào)
chóu筹 措 2.田chóu畴
返回
sī 撕 毁 3.sī厮 杀 5.欺 huwìǔ晦侮 日
méi梅 花
xī嬉 戏 4.笑xī嘻 嘻 6.临mùm暮ó摹色
四、熟语释义 1.文绉绉: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雅旳样子。 2.待人接物:泛指人与人旳社会交往,比喻做人做事。 3.面红耳赤:形容因暴躁、害羞等脸上发红旳样子。
返回
返回
一、走近作者 胡适(1891—1962),字希强,参加“庚款”留美考试后 更名适,字适之,学名洪骍,笔名天风、藏晖等。安徽绩溪 人。当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胡适 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旳领袖之一。爱好广泛, 作为学者,他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 学、红学等诸多领域都有研究。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北大文 学院院长、中华民国驻美利坚合众国特命全权大使、美国国 会图书馆东方部声誉顾问、北京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院士、 普林斯顿大学葛思德东方图书馆馆长、台北中央研究院院长 等职。胡适还是中国自由主义旳先驱。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选读》:第一专题 自读课文 父亲

返回
出清寒的月色,在猫头鹰的啼叫里荷薪而归,那是父亲;一 枝青篙逼开一条莽阔大江,那是父亲;一犁风雨阵阵野谣披 蓑戴笠的,那是父亲;一盏红薯酒就可以解脱一切愁苦的, 那是父亲。父亲哦,即使我手中的笔使得如你手中那根肉红 的扁担一样得心应手,面对故乡苍凉的山影里渐渐凋谢的白 发,我又能写些什么呢? 1.老父亲常常为“我”写的文章而感到自豪,请从文中找出能 表现父亲自豪的细节。 答:
3.演义·演绎
演义:激陈义理而加以引申;以一定的历史事迹为背景, 辨以史书及传说的材料为基础,增添一些细节,用章回体 析写成的小说。
演绎:展现,表现。
返回
① 元左以右 生, 产认Th购in湖k 南产武品陵著酒称有的限“公联司想的”7,84斥3万资股1.3定亿向 发行股份,这不过是众多业外资本进入白酒行业的 例句又一“新资本 演义 ”。 ② 但这“次虎妈演”绎恬了妞一在位荧经幕历上家成庭功变塑故造后了,许由多家母庭亲主形妇象瞬, 间转变为掌管亿万家产独立坚强的另类母亲。
返回
年前上大学时父亲送“我”去学校的经历,写出了父亲对儿 子的殷殷情意,抒发了作者对父亲的无限敬爱之情,让我们 体会到了一种淳朴真实的父子深情。 四、结构图示
返回
1.文章开头,像一首乐曲的引子引出了对乡下父亲的思 念,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明确:诗一样的语言,勾勒出几个剪影、几幅画面,将勤 劳质朴的父亲形象推到读者面前,概括、生动、传神,这样的 开头,是作者长期积郁心头的热情的不由自主的倾吐。读者则 被唤起了某种阅读期待,是进入正文之前必不可少的铺垫。
答案:这里的迷信是“崇拜”之意。
返回
3.父亲因为“我”的那些文章而感到欣慰,“我”为什么却“深 刻地感到一种悲哀”? 答: 答案:一是因为“我”所写的文章还很“寡味”,还没有到可 以拿出来向人炫耀的程度;二是因为“我”写了那么多文章, 竟从来没有一篇文章是写父亲的。
高二语文苏教选修《现代散文选读》课件:第1专题 自读课文 把栏杆拍遍

① 就意201味1年着共,计在有一1年15中天有假接期近,1这/3的
时间,这些公共停车资源处于
例句
“
赋闲 ”状态。
②那些错落有致的小山丘,就像
一个章 扩声系统调音
四、熟语释义 1.掉书袋:比喻说话、写文章爱引用古书词句,以显示有学 问。 2.血气方刚:形容年轻气盛,感情易于冲动。 3.笔走龙蛇:形容书法风格洒脱,也指书法速度很快。 4.马革裹尸:用马皮包裹尸体,指军人战死沙场。 5.五内俱焚:五脏即内心全都被烧坏、烧毁了。 6.浅斟低唱:微微地喝酒,小声地吟唱。
(2)通过“把栏杆拍遍”这一动作,作品传神地描述了词 人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英雄形象,并传达了他被迫脱离政 治,只许旁观,不得插手,更不得插嘴,空有一身力,空
返回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有一腔志,空有一颗爱国心,而无处可使的悲愤之心。在词人 把栏杆拍遍的振聋发聩的声响中,我们读出了辛弃疾真实的复 杂的心情:不满、愤懑、焦虑、懊恼、无耐、等待、企盼……
一、走近作者
梁衡,1946年出生,山西霍县人。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
民大学。长期在基层当记者。历任新闻出版署副署长、中国
作协全委会委员、中国记者协会全委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
散文创作、散文理论研究。作品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
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1996年在《佛山文艺》发表的
散文《忽又重听“走西口”》获《美文》《文学自由谈》
返回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四、结构图示
返回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1.“把栏杆拍遍”出自辛弃疾词《水龙吟》的最后一句, 它传神地表现了词人登高远眺时的动作,结合全文分析,为 什么作者说“为辛弃疾造像,最贴切的题目就是‘把栏杆拍 遍’”?
高考语文 第四单元写作案 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选读》

高考语文第四单元写作案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选读》一、写作导航从小学到到高中,同学们已经学习了大量的有关自然风景描写的诗、词、散文作品,如何在以往学习的基础上提升对这一类作品的认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进而能够用文学语言表达自己对自然的审美体验,是我们这一专题的学习目标。
本专题的5篇文章都是写景散文的典范之作。
茅盾的《雷雨前》长于渲染、铺陈、营造气氛,方方面面,多种视角,不但写出了风暴,更写出了自己的感受,寄托了寓意;于坚的《云南冬天的树林》追求一种客观地视角与表现,观察细致,写尽了景物的细微变化与不同的侧面和形态,同时表达一种更深刻的带着哲学意味的思考;庞培的《森林与河流》描写景物时则非常注意表达自己对景物的主观感受,全文以诗一般的语言,描写了古老的河流与原始的森林,细腻生动,真挚感人;钟敬文的《西湖的雪景》描写细腻,抒情婉曲,写景又写人,同时以他的深厚的学养,引经据典,使本文散发着文人的书卷气;而德富芦花的《晚秋初冬》,则是采用片段体,如同幻灯片一样,一格一景,语言干净洗练,表达蕴藉含蓄,具有东方美学特有的内敛和禅意。
这五篇文章各有特色,各有所长,给我们的写景散文的写作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希望同学们能够反复品读它们的精妙之处,并加以吸收借鉴,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一般说来,学生学习写作写景散文,要注意克服以下问题:一、缺少观察。
不少学生的写景散文里,大部分都是自以为是的想象,因为细致的观察不够,不同节令、不同气候等动态的观察不够。
没有独特的发现,就抓不住也写不出有特征的风景。
二、没有感动。
写作者没有被风景打动,与风景缺乏交流、对话和沟通,因此写出来的文章也不会打动读者。
三、表现手法单调,表现能力有限,往往大而化之,匆匆而过;。
四、受流行写作趣味的影响,容易流入俗套。
如果我们没有机会到大河大川、高山密林、荒漠高原等原生态的地方实地观察体验,接受大自然最强的冲击力,我们完全可以把视角转向我们所能有机会到的旅游风景地;如果我们没有机会远游赏玩,我们完全可以目光投放在我们的近郊,甚至就是我们的身边的自然环境,一棵树,一盆花甚至一株草身上都有着丰富的内涵可写。
我的母亲同步练习编写:卞建容

盐城一中(北校区)高二语文选修—现代散文选读《我的母亲》同步练习编写:卞建容姓名班级学号一、阅读文章《母亲桥》,完成17-21题。
母亲桥那年初春的一个早晨,当我起床时,已经来不及从从容容地走大路去上学,我气急败坏地抄近路赶往学校。
河上的冰看上去还没融化,我三步并作两步冲上冰面。
刚刚走到河中央,“扑哧”一声,一处冰面塌落了,我的两条腿蹋进了冷彻骨髓的河水里。
教室供暖不足,平常就十分阴冷,我穿着湿透的棉裤坐在椅子上,全身仿佛都麻木了,我沉默地挺着,脸和唇都变成了青紫色。
中午回到家,母亲很惊讶,却什么也没问,只是让我围着被褥坐在烧得热热的炕头上暖和,她蹲在火炉前为我烘烤棉裤。
炉火灼灼,不时爆出响声来,而母亲却始终一言不发。
当母亲把烘干的棉裤交给我时,眼圈有些红肿,不知是被炉火烘的,还是刚刚哭过。
那以后,有一两个月我没抄近路去上学。
日子一天天过去,高考迫在眉睫。
有一夜下了暴雨,清早上学时盼望母亲能关照几句,诸如要走大路千万别抄近路趟河之类,可母亲不停地忙前忙后,根本不理会跟随她转来围去的目光。
于是我赌气地再一次来到那条河边。
突然我发觉有什么人早在暴涨的河水里放了一些大石头,那石头一块块紧密地挨着,水深的地方甚至是用好些石块垒起来的,石面高出水面数厘米,远远看去就像一座简陋的石桥。
我踏石而过的时候,心里淌过一股莫名的感激。
那天晚上回到家,我无意中看到母亲手上缠着白纱布,血透过来,红红的一片,惊问她为什么会受伤,母亲淡淡地回答道:“不小心碰的。
”站在一边的妹妹抢着告诉我:“妈妈的手是搬石头碰伤的。
”“妈搬石头干什么?”我不解地追问。
“搬石头搭桥呀!”那一瞬间,我的心轰响着,久久说不出一句话来。
那年9月,我踏过“母亲桥”去远方上大学。
独在异乡漂泊,仍是母亲用无言的关注帮我度过每一次的疲惫和寂寞。
渐渐地我知道,母亲用青春搭起我的生命之桥,还执著地用希望和奉献为我搭起通向成功和幸福的桥。
如今,河上的“母亲桥”已经为风雨侵蚀残旧,而在我成长的心灵中,“母亲桥”却永远踏不断。
2022年江苏省盐城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二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

2022年江苏省盐城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二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15分)花痴郑时培相思湾是个山清水秀的好地方,满山遍野都是各式各样的鲜花,却没有人去弄一两朵来点缀单调的生活。
沉默寡言的郑似水没了爹娘以后,更少说话了。
每天,他除了去侍弄那点庄稼,不管什么天气,都从野外带回一株株花草,栽得房前屋后院里墙头满是一丛一丛的花。
村里人都说,似水成花痴了,一个大男人,种那些东西能当饭吃?都二十好几的人,还这么没有做大人的样子。
村里人背后这么说,当着郑似水的面却都客客气气的,逢上没什么事,也都来郑似水的家里看花。
村里淘气的小孩,玩得高兴了,偶尔也摘一两朵郑似水栽的花来玩。
郑似水看见,抄着什么就是什么,不管孩子大小一律没轻没重地揍。
小孩的家人不依,找上门来论理。
郑似水什么也不说,看一眼家长们就把门关严。
有的家长脾气不好,猛力地擂门。
擂急了,郑似水抄把柴刀拉开门出来,一字一顿地说:“你嚷吧。
下次再让我捉住,用这刀劈了他的手。
”家长们不服,要去收拾他。
郑似水也不躲避,把一把柴刀挥得上下飞舞。
相思湾人向来心地善良,不好惹是生非;况且,这事真说起来也是自家管教不严,郑似水光棍一人,穷得要命,弄急了说不定他真会拼命,也就作罢。
这以后,没人再去惹他,都管教住自家的孩子不要去弄郑似水的东西,他神经病呢。
郑似水不管乡亲们怎样看,依然种着他的花。
冬去春来,郑似水那几间茅草屋被鲜花簇拥着,显得十分美丽。
郑似水坐在暖暖的阳光下,痴情地望着面前这些花草,脸上时常露出一种很满意的神情。
村小学里有一个教师,看着郑似水的花一日日多起来,心里好是羡慕。
教师来自城里,喜爱养一些花草,可像郑似水这样的养法,他还是头一次碰到。
每逢周末空闲,他也从学校里踱过来看花,一边看一边和郑似水聊些家常话。
日子久了,教师和郑似水成了好朋友。
成了好朋友的教师和郑似水,谈话的内容就多起来。
到了夏天,教师要回城里度假了。
高二语文苏教选修《现代散文选读》课件:第1专题 第2课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2.作者说从先生那里“受益最多”体现在哪些方面? 请分条列出。用简洁的词语概述我对先生的感情有何变化。
明确:(1)①编教材——兴趣培养;②读课文——习惯 养成;③改作文——方法指导。
(2)我对先生的感情变化:可笑——有兴趣——佩服— —真心佩服——感恩——怀念。
(选自梁实秋《忆清华》)
返回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三、主旨把握 文章回忆了徐锦澄先生的外貌特征及行为习惯等,用风 趣幽默而又饱含深情的笔调刻画了一个貌丑性凶但却敬业爱 生的独特的老师形象,同时表达了对先生出众的才华和高尚 的人品的敬仰和深深怀念之情。
返回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四、结构图示
返回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返回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4)糊涂:①老先生转过身来,冷笑两声,勃然大怒。 ②我一向是个上午捣乱下午安分的学生,……足足骂了我一 个钟头。
(5)真性率直、平等对人:酒醒之后,他给我批改作文 特别详尽。批改之不足,还特别的当面加以解释,我这一个 “一眼望到底”的学生,居然成为一个受益最多的学生了。
(6)有趣:其中警句甚多,我至今还记得这样的一 句……
返回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返回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一、走近作者 梁实秋(1902-1987),现代作家,文艺理论批评家,翻 译家。原名治华,笔名秋郎。浙江杭县(今余杭)人。1915年 考入清华学校,后与闻一多等成立清华文学社,开始写批评 文章和新诗。1923年留学美国。1926年回国,先后在东南大 学、暨南大学任教。1928年与叶公超、徐志摩等人成立新月 社,先后与鲁迅等就人性描写诸问题展开论战。1949年到台 湾,任台湾师范学院(后改师范大学)英语系教授,后兼系主 任,再后又兼文学院院长。1987年11月3日病逝于台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盐城一中(北校区)高二语文选修—现代散文选读《我的一位国文老师》同步练习编写:卞建容姓名班级学号一、阅读文章《贝多芬:一个巨人》,完成1-3题。
贝多芬:一个巨人客人敲开了贝多芬家的门。
“他不肯接见你的,”女佣站在门槛上为难地说,“他任谁都不肯接见。
他厌恶别人去打扰他,他要的是孤独和安静……”但是这个好心肠的女人经不住客人的苦苦要求,捏弄着她的围裙答应去试试看。
她带领来客到贝多芬工作的屋子,在那里最惹人注目的是两只对放的大钢琴。
女佣在一旁指点着说:“在这只钢琴上他工作,在那只琴上经常弹奏。
别以为这房间杂乱无章,我曾经想收拾一下,后来发觉那是徒然的.他不喜欢我整理房间,就算整理好了,两分钟内就会弄得零乱不堪。
过去那一边是他的厨房,他自己做东西吃,吃得这样简单随便,也不让我帮他一点忙。
可怜他几乎完全聋了,又常常不舒服,什么声音他都听不清楚,看着真教人难受。
还有他那个流氓一样的侄子,一天到晚来麻烦他。
——瞧,他下来了,我希望他不会责怪我。
”沉重的脚步声踏在楼梯上清晰可闻.到第二层的时候,他稍稍停留。
随后他走进门来了。
一个躯体五呎左右的人,两肩极宽阔,仿佛要挑起整个生命的重荷及命运的担子,而他给人明显的印象就是他能担负得起。
这一天他身上的衣服是淡蓝色的,胸前的纽扣作黄色,里面一件纯白的背心,所有这些看上去都已经显得十分陈旧,甚至是不整洁的。
上衣的背后似乎还拖着什幺东西,据女佣解释,那拖在衣服后面的是一具助听器,可是早已失去效用了。
他无视于屋内的人,一径走向那只巨熊一样蹲伏着的大钢琴旁边,于是习惯地坐下来,拿起一管笔,人们可以看见他那只有力的大手。
客人带着好像敬畏又好像怜惜的神情,默不作声地望着他。
他的脸上呈现出一个悲剧,一张涵蓄了许多愁苦和力量的脸。
欠一样蓬勃的头发,盖在他的头上,奸像有生以来从未梳栉过。
深邃的眼睛略带灰色,有一种凝重不可逼视的光:长而笨重的鼻子下一张紧闭的嘴,村着略带方形的下颔,整个描绘出坚韧无比的生的意志。
女佣略一踌躇后,走上前击引起他的注惠,可是他的表情是不耐烦的.“什么?又是怎么了?”他大声说。
接下去倒像在自言自语:“倒楣,今天!哦,今天我碰到的那些孩子,对我嘲笑,捉弄我,模仿我的样子。
”女佣向客人指了指。
贝多芬说:“谁?那是谁?”他又粗着嗓子喊:“你们说的声音大些,我是个聋子!”客人小心翼翼递过去一张字条。
贝多芬戴上眼镜,专注地凝望了一会,“好,你们竟敢到兽穴里来抓老狮的毛,”他说,虽然严肃。
但脸土浮现善良的微笑,“你们很勇敢……可是你们不容易了解我,也很难使我听懂你们的话.过来坐在我旁边,你们知道我听不见的。
”他敲敲自己的耳朵,随手拿过来一张纸一支铅笔给客人。
客人在纸上写道“我们要知道你的生平,把你的消息带给万千大众,使他们了解你真实的好灵魂。
”看了这几句话,一滴泪在大音乐家眼里闪光。
他喃喃地如同独语:“我的好灵魂!人家都当我是个厌世者,你们怎么会想到这个!在这里我孤零地坐着,写我的音符——我将永远听不见音乐,但是在我心里发出的回响,较任何乐器上演奏的都美。
我有时不免叹息,我真软弱……一个音乐家最大的悲剧是丧失了听觉。
”贝多芬神往地说:“一个人到田野去,有时候我想一株树也比一个人好……”他接着说:“你可能想到我——一座峰岭已倒落了的火山,头颅在熔岩内燃烧,拼命巴望挣扎出来?”贝多芬激动而又沉郁的情绪深深感染了来访者,客人不断写下笔记。
命运加在贝多芬身上的不幸是将他灵魂锁闭在磐石一样密不通风的“耳聋”之中,这犹如一座水无天日的幽囚的小室,牢牢地困住了他.不过反过来在另一方面,“聋”虽然带来了无可比拟的不幸和烦忧,却也带来了与人世的喧嚣所隔绝的安静。
他诚然孤独,可是有“永恒”为伴。
贝多芬留客人在他屋子里吃简便的晚譬.在晚餐桌上说起他往昔的许多故事,包括他在童年时跟海登和巴哈学习时的生活,包括他为了糊口指挥乡村音乐队的生活。
贝多芬还向他的客人叙述自己最后一次出席指挥音乐会……他对客人大声说:“听我心里的音乐!你不知道我心里的感觉!一个乐队只能真出我在一分钟里希望写出的音乐!”1.贝多芬把客人的来访称为“竟敢到兽穴里来抓老狮的毛”,是因为?答:2. “一滴泪在大音乐家眼里闪光”,贝多芬被感动了。
他的态度与心理发生了变化。
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是?答:3.“他诚然孤独,可是有…永恒‟为伴。
”根据你对全文的理解尤其是对人物形象的把握,与贝多芬为伴的“永恒”指的是?答:二、阅读文章《童年,说不完的故事》,完成4-11题。
童年,说不完的故事刘绍棠1942年正月新春,我不满六周岁,到邻村小学读书。
这个小学坐落在关帝庙的后殿,只有一位老师,教四个年级;四个年级四个班,四个班只有四十人。
老师姓田,私塾出身,后来到县立简易师范速成班受训三个月,十七岁就开始了小学教师生涯。
田老师执教四十年,桃李满门,弟子不下三千,现今年已八旬,退休归里十几年了。
田老师很有口才,文笔也好。
开学头一天,我们叩拜大成至圣先师孔夫子的木主之后,便排队进入教室。
每个一年级小学生,配备一位三年级的学兄带笔。
田老师先给二年级和四年级学生上课,就命令三年级的学兄把握着一年级学弟的小手,描红摹纸。
红摹纸上,一首小诗: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田老师先把这首诗念一遍,串讲一遍;然后,以这四句诗为起承转合,编出一段故事,娓娓动听地讲起来。
我还记得,故事的大意是:一个小孩儿,牵着妈妈的衣襟儿,去住姥姥家,一口气走出二三里;眼前要路过一个小村子,只有四五户人家,正在做午饭,家家冒炊烟;娘儿俩走累了,看见路边有六七座亭子,就走过去歇脚;亭子外边,花开得茂盛,小孩儿越看越喜爱,伸出指头点数儿,嘴里念叨着:“……八枝、九枝、十枝。
”他想折下一枝来,戴在耳丫上,把自己打扮得像个迎春小喜神儿;他刚要动手,妈妈喝住他,说:“你折一枝,他折一枝,后边歇脚的人就不能看景了。
”小孩儿听了妈妈的话,就缩回了手。
后来,这八、九、十枝花,越开越多,数也数不过来了,此地就变成一座大花园……这个故事,有思想,有人物,有形象,有情趣。
我听得入了迷,恍如身临其境,田老师戛然而止,我却仍在发呆;直到三年级的大学兄捅了我一下,我才惊醒。
那时候的语文叫国文,田老师每讲一课,都要编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一、二、三、四年级的课文,都是如此。
我在田老师门下受业四年,听到上千个故事,有如春雨点点入地。
从事文学创作,需要发达的形象思维,丰富的想像力。
在这方面,田老师培育了我,给我开了窍。
如今,我每逢回家乡去,在村边、河畔、堤坂,遇到老人拄杖散步,仍然像五十年前的一年级小学生那样,恭恭敬敬地向他行礼。
谈起往事,我深深感念田老师在我那幼小的心田上,播下文学的种子,老人摇摇头,说:“这不过是无心插柳柳成荫。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插柳之恩,我怎能忘。
我十岁到通州城内念高小,级任戴鸿珍老师是通州女子师范毕业生,回民。
戴老师擅长算术教学,国文课却不如算术课教得好;她在思想上也是重算术而轻国文的。
第一堂作文课,戴老师命题。
出了一个什么题目,我现在已经想不起来了。
反正是引不起我的兴趣;于是,我便不作。
别的同学都已经动笔,我却不打开墨盒,也不展开作文本,只是坐在椅子上失神发呆。
“刘绍棠,你怎么不作呀?”戴老师问我。
“不会作”我歪着头回答。
“剐人都能作,你怎么就不能作呢?”“我觉得这个题目没意思。
”戴老师火了:“什么题目才算有意思?”“我自己给自己出的题目。
”“依你,写!”“我在课堂上写不完。
”“你想到堂下抄别人的吧?”“您发现我抄别人的,打我的手板。
”“好!”戴老师忿忿地同意了,“我看你写得怎么样再说。
”我在课堂上构思,晚自习便写起来,题目叫《西海子游记》,连写了五册作文本。
我们的学校,坐落在通州城内西海子东岸,我常到这百亩碧水的柳荫翠堤上玩耍,也曾下水凫来凫去,惹得警察把我脱在岸上的衣裳扔到树梢上。
我对西海子的风光景色十分喜爱,因而下笔千言。
我把这篇作文送交戴老师审阅,戴老师读后给我打了满分,从此便允许我自由命题,不必当堂交卷。
当时,学校有一个佳作栏,类似墙报,由一位爱好文学的国文老师主编。
每周将各班的优秀作文集中起来评选,入选者重新誊写,画上题图尾花,张贴公布于大墙上。
戴老师很爱面子,每次作文都要叮咛我:“刘绍棠,想个好题目,写得好一点,争取每周都有咱们班的佳作上墙。
”呵,那时候自己的作文能上佳作栏,比今天获得这个那个大奖和溢美之词的赞誉,更令人感到喜悦和激动。
不久,通州潞河中学的三位学生创办油印杂志《益智》周刊,读者主要是城内各小学的高年级学生,每期发行数百份。
《益智》周刊选登我的作文,后来又连载我的模仿刘大白先生的《三儿苦学记》的小说《飘零》。
戴老师感到脸上光彩,却又声严色厉地对我说:“刘绍棠,别光顾了在《益智》周刊上出风头,还得把课堂上的作文写好!”戴老师喜欢打人,我不敢在课堂作文上偷工减料。
然而,我还是挨了打。
那时,除了两周一次作文以外,每天还要写一则日记,算是课外作业。
戴老师新婚,常回北京家中与丈夫团聚。
我是班长,她便委我以代阅的重任。
我觉得有机可乘,便从中捣鬼,不但自己不写,还免除了一些要好同学的“劳务”。
不料,有一天戴老师忽然检查我的作业本,发现我一连数日都未写一字,气得当众对我进行严惩,以杉木板子的窄面打我的手心,格外疼痛。
我常常偷偷到通州万寿宫大街听评书,渐渐的听书不过瘾便买武侠小说来读。
戴老师是严禁学生阅读武侠小说的。
我不但违禁偷阅,而且暗中写起武侠小说来。
我给全班同学都分配了角色,有的是侠客义士,有的是绿林响马,每人又都有一个江湖绰号,逐日编写一个故事,同学们争相传看。
一天,已经放学两个小时,就要净校关门了,我们的教室仍然笑语声喧,走读的同学不想离校回家。
戴老师赶来,发觉我在撰写武侠小说以飨读者,将我大加申斥:“没有出息,不学好,写这样的东西!”没收了我的作品,严令不得重犯。
十二岁我高小毕业,考入北京市立男二中,从此与戴老师一别五年,再也没有见过面。
我曾向一些过去的老师和同学打听她的消息,没有人知道她的下落。
如果我的记忆无误,她已经年逾古稀了。
对于我的习作,戴老师并没有给予多少直接帮助,但是她能对我实行创作民主,在我产生不良倾向时又能及时予以规整,使我没有走入歧途,是应该感念不忘的。
童年,说不完的故事……4.“桃李满门,弟子不下三千”将“桃李”比做学生,古已有之,为什么要将“桃李”比做学生呢?“我”对田老师概括得极为准确,好的老师就应该具有哪两个优势?答:5.学校设在关帝庙,开学要叩拜孔夫子,为什么要做这样的安排?答:6.一首古老的启蒙数字诗,田老师又把它编成故事,你怎样看待田老师的授课艺术?答:7.怎样理解田老师所说:“这不过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和“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插柳之恩,我怎能忘”这段文字?答:8·四十年代,小村、小城的小学教育,学历并不高的两位老师,只是记述他们讲数字诗和自由命题写作文这两件事,但他们的教育方法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令今天的教育者感到震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