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高二语文试题附答案
高二质量检测《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参考答案

高二质量检测《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参考答案一、积累与运用(30分)1.(1)疏石兰兮为芳(2)酌酒以自宽(3)渔梁渡头争渡喧(4)渌水荡漾清猿啼(5)乾坤日夜浮(6)皓腕凝霜雪(7)女娲炼石补天处(8)雕栏玉砌应犹在(9)檐牙高啄各抱地势2.(1)诗经风雅颂赋比兴(2)谢灵运(3)韩愈(4)世说新语(5)归有光震川先生集3.(1)渚:水边的浅滩。
(2)恣:放纵、无拘束。
(3)潦:积水。
(4)抑:或者。
4.(1)C(A.“盖”通“盍”,B.“善”通“缮”,D.“希”通“稀”。
)(2)C(C和例句,使动用法,使……退却,使……灭亡。
A.数词活用作动词,统一;B.名词活用作状语,乘辇车;D.形容词作名词,厚度。
)(3)D(A.“固然”,本来的结构;B.“地方”,土地方圆;C.“祖父”,祖辈父辈。
)(4)C(①②介词结构后置句,③④⑦判断句,⑤⑥被动句。
)二、课内文言语段阅读(10分)5.(1)C(C,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前置。
)(2)C(如果,连词。
)(3)A(①②,来,连词,表目的;③连词,连接状语和动词,表修饰,不译。
)6.我郭橐驼并没有能使树木活得久、长得快的诀窍,只是能顺应树木的天性,使他的本性得到发展罢了。
(“寿”“孳”“天”“致”各1分。
)三、课内外古代诗歌阅读(25分)(一)阅读李白《将进酒》,完成7~9题。
(10分)7.(1)B(《送友人》为近体诗之五言律诗。
)(2)B(“将进酒”是汉乐府旧题。
)8.示例:句式长短相间,参差错落有致;(2分)诗句整散结合,节奏富于变化,情感跌宕起伏。
(2分)9.示例:诗歌借黄河起兴,以河水的急遽奔流引出对人生短暂的慨叹;(1分)以河水一去不复返比喻人生易老,年华易逝,悲叹人生短促。
(1分)(二)阅读杜甫《蜀相》,完成10~11题。
(7分)10.C(“两朝”指诸葛亮先后辅佐刘备和刘禅;“济”是“扶助”的意思。
)11.示例一:“诗眼”分别为“自”、“空”。
(1分)这一联中,“映阶碧草”“隔叶黄鹂”呈现了一幅春景,但对这盎然春意,作者却有独特的感受:祠庙寂寥冷清,只有诗人形单影只、孤寂伤怀。
高二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试题及参考答案1

陕西实验中学2010-2011学年度上学期第二次月考高二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考试时间:120分钟试卷满分:120分)说明:所有选择题答案均按题号涂在机读卡上,其余题目都做在答题纸上,考试结束时,只交答题纸和机读卡。
第Ⅰ卷(48分)一、(30分,每小题3分)1、下面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玉簟.(tán) 鼙.鼓(pí)钗擘.(bò) 霰.雪(xiàn)B.栖.隐(qī)烽燧.(suí)葭.苇(jiā)渔樵.(qiáo)C.旌旆.(pâi)剽.掠(piāo)垓.下(Gāi)欢谑.(xuã)D.桎梏.(gù)沙汀.(dīng)创.伤(chuānɡ)辇.车(niǎn)【答案】B A项“簟”diàn B项;C项“谑”xuâ; D项“汀”tīnɡ.2、“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句是谁对谁的评论?A、钟嵘对陶渊明B、苏轼对王维C、欧阳修对李白D、王国维对苏轼【参考答案】B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司机张师傅冒着生命危险解救乘客的事迹,一经新闻媒体报道,就被传得满城风雨....,感动了无数市民。
B.近年来,在种种灾害面前,各级政府防患未然....,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力争把人民的生命财产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C.这些“环保老人”利用晨练的机会,将游客丢弃在景点的垃圾信手拈...来.,集中带到山下,分类处理。
D.“生命的价值在于厚度而不在于长度,在于奉献而不在于获取……”院士的一番话入木三分....,让我们深受教育。
【答案】D (A.褒贬不当。
满城风雨:形容事情传遍各处,到处都在议论着[多指坏事]。
此处为英雄事迹。
B.前后矛盾、不合语境。
防患未然:在事故或灾害尚未发生之前采取预防措施,也说“防患于未然”。
此处灾害已经发生。
C.对象不当、不合语境。
信手拈来:随手拿来。
多形容写文章时词汇或材料丰富,不费思索,就能写出来。
高二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测评1 (新人教版) Word版含答案

第一单元测评(满分:120分时间:120分钟)阅读题(共40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①《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这在咱们今天是很明确的。
但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却被尊为“经”,统治阶级拿它来作封建教化的工具。
②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
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
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当一些人看到国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作一首诗献给他们,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
还有人由于个人遭受冤屈或不幸,也往往通过诗来发泄和申诉。
应该说明,“献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献诗”总和“瞽献曲”或“瞍赋”“矇诵”并提。
③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例如《诗经·邶风·新台》和《诗经·秦风·黄鸟》等,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发的。
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例如《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宋国将军华元被郑国人捉了去,后来逃回来,人民讥笑这位败军之将,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这样的歌,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分别。
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作了给乐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级的耳中。
④在外交宴会等场合,宾主各方往往通过“赋诗”来表达愿望和态度。
“赋诗”时点出现成的诗篇,叫乐工们演唱,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这就叫“赋诗言志”。
这种“赋诗”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和意义,仅仅是把赋诗者的观点和愿望寄托在诗中某几句之上,来作比喻或暗示,所以是一种典型的断章取义。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记晋侯为了卫国一个叛臣的缘故,把卫侯羁押起来,齐侯和郑伯到晋国去说情,郑国的子展就赋《诗经·郑风·将仲子》一诗。
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模块))(带答案)

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9(带答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模块):]一、选择判断(30分)1.对<蜀相》这首诗中词句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A.“蜀相”是蜀汉丞相诸葛亮。
“锦官城”是成都的别称。
“柏森森”即柏树茂盛的地方。
B.“映阶”二句是说祠堂内碧草空有春色,黄鹂徒有好音,却没有多少人去欣赏。
C.“频烦”即频繁,连续。
“天下计”指统一中国、兴复汉室。
“两朝”指东汉和蜀汉。
“开”开创,“济”扶助。
[来源:]D.“出师”指诸葛亮出兵伐魏。
“英雄”指诸葛亮和千古以来为国为民的仁人志士,也包括诗人自己。
2.下列诗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升。
B.江流婉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C.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装镜台。
D.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3.对《登岳阳楼》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自己早就对洞庭湖充满向往,为下文蓄势。
B.颔联用比喻写洞庭湖的阔大,意境宏丽。
C.颈联是歌意旨所在,写自己的身世,表现自己的处境凄凉落寞。
D.尾联笔锋一转,表现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4.用典,是古诗词常见的一种修辞格。
诗词用典时词语十分简约,这些包含着典故的词语的含义、内容十分丰富,下面用典分析不当的一项是()A.“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化用杜郎的诗句,反衬今日扬州破败荒凉,含蓄地抒发了自己抚今追昔的感情。
B.“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这句是说扬州在金兵大举,南侵之时变得破败,面目全非,就算善于游赏的唐代诗人杜甫来到这里也感到吃惊。
C.“过春风十里”这句是指先前扬州繁华的街道,诗人这里是反衬眼前“尽荠麦青青”的悲凉痛惜之情。
[来源:]D.“二十四桥犹在”化用杜牧的诗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昔日的热闹景象,而今荡然无存,抒发了无限痛惜之情。
5.下列词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淳熙”、“丙申”都是宋代皇帝年号,“至日”是冬至这一天。
高二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综合过关检测题(有答案)

高二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综合过关检测题(有答案)自主赏析阁夜李凭箜篌引虞美人苏幕遮一、夯基达标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相同的一项是()A角色角斗独角兽五更鼓角B空空闲空白点目空一切露水露天花露水不露声色D互相相对相对论相机行事解析:A项,ué,ué,iǎ,iǎ;B项,ōng,òng,òng,ōng;项,均读lù;D 项,xiāng,xiāng,xiāng,xiàng。
答案: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岁暮渔樵云霄天崖海角B颓唐箜篌装潢练石补天女娲描摹冗长雕栏玉砌D溽暑窥视编缉远见卓识解析:A项,“崖”应为“涯”;B项,“练”应为“炼”;D项,“缉”应为“辑”。
答案: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人事音书漫寂寥B李凭中国弹箜篌夷歌数处起渔樵D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解析:A项,人事:交游;B项,中国:即国中,国都长安之中;D项,长安:借指北宋的都城汴京。
答案: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导学号0710022)ABD解析:B项,副词,应该/动词,响应。
A项,疑问代词,什么。
项,副词,偏指一方。
D项,动词,擎起、举起。
答案:B名句默写。
(1)五更鼓角声悲壮,。
(2)昆玉碎凤凰叫,。
(3)女娲炼石补天处,。
(4)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
()雕栏玉砌应犹在,。
问君能有几多愁?。
(6),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答案:(1)三峡星河影动摇(2)芙蓉泣露香兰笑(3)石破天惊逗秋雨(4)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只是朱颜改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6)叶上初阳干宿雨二、阅读理解(一)内阅读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6~7题。
阁夜杜甫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6本诗的第二联是千古名句,被苏东坡称为“七言之伟丽者”。
高二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试卷

高二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试卷一、古代诗文(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10分)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
(每句1分,共10分)(1),在地愿为连理枝。
(白居易《长恨歌》)(2)心非木石岂无感?。
(鲍照《拟行路难(其四)》)(3)出师未捷身先死,。
(杜甫《蜀相》)(4),铁马秋风大散关。
(陆游《书愤》)(5)江天一色无纤尘,。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6)云青青兮欲雨,。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7),凭轩涕泗流。
(杜甫《登岳阳楼》)(8)渐黄昏,,都在空城。
(姜夔《扬州慢》)(9),朝如青丝暮成雪。
(李白《将进酒》)(10)小楼昨夜又东风,。
(李煜《虞美人》)(二)课内文言文阅读(24分)2.下列各项中,对加点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4分)A莫不中.(合乎)音田父绐.(欺骗)曰“左”抑.(抑制)本其成败之迹B剽.(抢劫)掠其人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危险)尽之际举.(所有的)天下之豪杰C善.(通“缮”,修治)刀而藏之方其系燕父子以组.(绳索)亦遂增胜.(美)D骑皆伏.(伏倒)曰诚.(的确,实在)不得已比.(及、等到)去,以手阖门3.对下列各句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A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至于:以至,以至于B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没法C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是故:因此D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所以:……的原因4.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4分)A技盖.至此乎盖.失强援,不能独完B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C杳不知其所之.也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D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某所,而.母立于兹5.下列各项中,与例句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4分)例句:李牧连却.之A六王毕,四海一. B辇.来于秦 C逸豫可以亡.身 D垣.墙周庭6.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4分)A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B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C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D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7.对下列各句句式特点归类正确的一项是(4分)①而刀刃若新发于硎②汉骑追者数千人③吾知公长者④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⑤灭六国者六国也⑥斯用兵之效也⑦洎牧以谗诛⑧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⑨梁,吾仇也A①②/③⑥/④⑨/⑤⑦⑧ B①④/②③⑤⑨/⑥⑧/⑦C①④/②/③⑤⑥⑨/⑦⑧ D①②/③⑤⑧/④⑨/⑥⑦(三)课外文言文阅读(15分)阅读下文,完成8-11题。
高中语文人教版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试题及答案高中语文试题及答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试题及答案高中语文试题及答案【高中语文人教版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试题及答案】高中语文试题及答案学生通过古代诗歌的学习,可以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培养语言的感知力,启发形象思维,同时获得审美体验,陶冶情操。
接下来X为你整理了高中语文人教版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试题及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语文人教版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试题及答案(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金陵望汉江李白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
注①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直流,②六帝:代指六朝,③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一无危害国家的巨寇。
任公子是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
8.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6分)答案这四句描写了江水万流横溃、水势浩瀚,气势宏大的景象。
(3分)作者以此为下文颂扬盛唐一家、国运兴盛积蓄气势,有利于突出诗的主旨。
(3分)解析试题分析:回答第(l)小题,应当首先读懂诗句大意,然后再根据大意归纳答案。
诗的前四句,第一、二句写汉江的迂回流长,支流繁多,第三、四句写汉江横贯中国、气势磅礴的景象。
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应当结合下文,分析此四句在诗对表达作者情感、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句翻译+情感主旨9.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5分)答案①作者以水无巨鱼代指世无巨寇,表达了对大唐一统天下、开创盛世伟绩的歌颂;②作者自比任公子,觉得在太平盛世没有机会施展才干,不免流露出一丝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
解析试题分析:回答第(2)小题要在读懂诗句大意的基础上,根据题后关于“任公子”的注释,结合全诗内容进行分析。
高二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测评3(新人教版) Word版含答案

第三单元测评(满分:120分时间:120分钟)阅读题(共40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悲剧产生于社会的矛盾、两种社会力量的冲突。
冲突双方分别代表着真与假、善与恶、新与旧等对立的两极,却总是以代表真、善、新等美好的一方的失败、死亡、毁灭为结局,他们是悲剧的主人公。
因为他们的力量还比较弱小,还无法与强大的旧势力或邪恶力量抗衡,正义的要求不能实现,于是形成了悲剧。
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指出,悲剧描写了比现实中更美好同时又是“与我们相似的”人物,通过他们的毁灭“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感情得到陶冶”,即产生净化的作用。
《马身人首》(罗丹)然而,悲剧不仅表现冲突与毁灭,而且表现抗争与拼搏,这是悲剧具有审美价值的最根本的原因。
鲁迅说过:“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这种毁灭是抗争、拼搏以后的毁灭,抗争与拼搏体现了人的一种精神。
古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为了人类从天上盗取火种,触怒了主神宙斯,被锁在高加索山崖上,每日遭神鹰啄食肝脏,但普罗米修斯毫不屈服,最后坠入深渊。
罗丹的大理石雕塑《马身人首》中,人臂绝望地扑向一个它所抓不到的目标,而马足则陷于尘土不能自拔,表现出人性与兽性的冲突,象征着灵与肉的斗争,具有强烈的悲剧性。
可以说,没有抗争就没有悲剧,冲突、抗争与毁灭是构成悲剧的三个主要因素。
悲剧的审美价值的载体只能是文学艺术。
因为人生有价值的东西、美好事物的毁灭是令人伤悲的,因此现实中的悲剧不能作为直接的审美对象来欣赏,否则人就是泯灭了人性的人了。
现实中的悲剧只能激起人的同情、义愤,迫使人采取严肃的伦理态度和实践行动。
民主革命时期,在演出歌剧《白毛女》的过程中,曾多次出现扮演地主黄世仁的演员被打甚至险遭枪击的事件,这是人们以实际的道德评价代替了审美活动。
现实的悲剧只在客观上具有悲剧的审美性质,它们必须以文学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才能成为欣赏的对象,美学上所谓的“以悲为美”才能实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和硕一中高二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期末试卷)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2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12分)1、“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句是谁对谁的评论?()A、钟嵘对陶渊明B、苏轼对王维C、欧阳修对李白D、王国维对苏轼2、“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和“语不惊人死不休”是那两位诗人的自况?()A、孟郊、李白B、贺知章、杜甫C、贾岛、杜甫D、孟郊、陆游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杜甫的“三吏”包括《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包括《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B、“唐宋八大家”指“三苏”(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欧阳修、曾巩、韩愈、柳宗元。
C、我国文学史上向来“风骚”并称,“风”指以“国风”为代表的《诗经》,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骚”指《楚辞》,它是以屈原为代表的我国诗歌浪漫主义传统的源头。
D、《史记》按体列可分为本纪、世家、列传;《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纪事本末体体列的史书。
4、下列叙述正确的两项是(3分)()A、巴尔扎克(1799—1850),19世纪法国著名作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和杰出代表。
其代表作品有《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羊脂球》等等。
B、《家》:觉新因为与同学们一道向督军请愿,被高老太爷训斥了一顿,不许再出门……觉慧常常吹箫,那种声音,似乎是直接从心灵深处发出来地婉转地哀诉,使得空气里充满了悲哀。
原来他得知梅从宜宾回省城来了。
C、《红楼梦》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长篇小说,它以一个贵族家庭为中心展开了一幅广阔的社会历史图景,社会的各阶级和阶层都得到了生动的描写。
D、《老人与海》的作者海明威是英国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这虽然是一个四、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完成第10—11题。
(12分)长安秋望(唐)赵嘏水村闲望(宋)俞紫芝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画桡两两枕汀沙,隔岸烟芜一望赊。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翡翠闲居眠藕叶,鹭鸶别业在芦花。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溪云淡淡迷渔屋,野旆翩翩露酒家。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可惜一绷真水墨,无人写得寄京华。
【注解】两首诗均为七言律诗,赵嘏的诗为宦游长安时所作,而俞紫芝的诗为仕宦失意后隐逸扬州时所作。
翡翠:翠鸟。
11、两诗均按“望”字组织题材,景中寓情。
赵嘏诗紧扣“秋”字,绘出了一幅深秋拂晓图:云雾飘游,残星寥落,归雁横天,长笛悠怨,红莲凋谢,显出一派凄迷清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内心孤寂伤感的愁思。
而俞紫芝的诗。
12、两诗分别以议论和感叹的笔触抒写了诗人内心的情怀,点明诗歌主旨。
赵嘏诗中“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是说家乡鲈鱼的风味此时正美,我不回去享用,却囚徒似的留在这是非之地的京城,所为何来?借典故抒写了诗人思念故园、毅然归隐的心情。
俞紫芝诗中。
五、课内外文言语段阅读(35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3题。
(16分)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
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
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
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
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
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他植者则不然。
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
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殷,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
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
吾又何能为哉!”(节选自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13.郭橐驼总结的种树方法是什么?他认为种完后应该采取什么态度?(6分)方法:态度:1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先的句子。
(10分)(1)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译文:(2)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
译文:(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19分)晋王还晋阳。
王连岁出征,凡军府政事一委监军使张承业,承业劝课农桑,畜积金谷,收市兵马,征租行法不宽贵戚,由是军城肃清,馈饷不乏。
王或时须钱蒱博及给赐伶人,而承业靳之,钱不可得。
王乃置酒钱库,令其子继岌为承业舞,承业以宝带及币马赠之。
王指钱积呼继岌小名谓承业曰:“和哥乏钱,七哥宜以钱一积与之,带马未为厚也。
”承业曰:“郎君缠头皆出承业俸禄,此钱,大王所以养战士也,承业不敢以公物为私礼。
”王不悦,凭酒以语侵之,承业怒曰:“仆老敕使耳!非为子孙计,惜此库钱,所以佐王成霸业也,不然,王自取用之,何问仆为!不过财尽民散,一无所成耳。
”王怒,顾李绍荣索剑,承业起,挽王衣泣曰:“仆受先王顾托之命,誓为国家诛汴贼,若以惜库物死于王手,仆下见先王无愧矣。
今日就王请死!”阎宝从旁解承业手令退,承业奋拳殴宝踣地,骂曰:“阎宝,硃温之党,受晋大恩,曾不尽忠为报,顾欲以谄媚自容邪!”曹太夫人闻之,遽令召王,王惶恐叩头,谢承业曰:“吾以酒失忤七哥,必且得罪于太夫人,七哥为吾痛饮以分其过。
”王连饮四卮,承业竟不肯饮。
王入宫,太夫人使人谢承业曰:“小儿忤特进,适已笞之矣。
”明日,太夫人与王俱至承业第谢之。
未几,承制授承业开府仪同三司、左卫上将军、燕国公。
承业固辞不受,但称唐官以至终身。
(选自《资治通鉴·后梁纪五》)15.对下列句中加点的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A.凡军府政事一委.监军使张承业委:委:委托、交付B.承业劝课.农桑,蓄积金谷曲课:赋敛C.王不悦,凭.酒以语侵之凭:依仗D.承业奋拳殴宝踣.地踣:向前倒地16.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①凡军府政事一.委监军使张承业③王怒,顾.李绍荣索剑②不过财尽民散,一.无所成耳④仆受先王顾.托之命A.两个“一”字不同,两个“顾”字相同B.两个“一”字不同,两个“顾”字也不同C.两个“一”字相同,两个“顾”字不同D.两个“一”字相同,两个“顾”字也相同17.下列对文章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张承业劝课农桑,蓄积金谷,收市兵马,广征租税,以应军需.晋王索要也不给,认为惜此库钱,非为子孙计,所以佐王成霸业也。
B.张承业以为自己受先王顾托之命,誓为国家诛汴贼,若以惜库物死于王,则愧见先王于地下,有负先王托孤之重。
C.张承业为国聚财,未得奖赏,心中不平。
所以晋王敬酒他不喝,授官也不要,但称唐官以终。
D.张承业先王顾托之命,所以逆晋王,殴阎宝,理直气壮。
但因自己不过一老敕使耳,不免有悲愤之情。
18.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0分)(1)郎君缠头皆出承业俸禄,此钱,大王所以养战士也。
译文:(2)吾以酒失忤七哥,必且得罪于太夫人,七哥为吾痛饮以分其过。
译文:六、现代文阅读(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麦天雷抒雁一过清明,绿油油的麦苗就像睡醒吃饱喝足了的孩子,噌噌地往上窜。
只几番风摇雨洗,麦子便扬花了,又几日暴晒,先前绿毡一般的田地,就显出些杏黄色了。
说到杏黄色,那些藏在叶底的青绿色酸杳,也比着劲,从绿叶上露出些艳红和淡黄的脸庞来。
一整夜一整夜,“算黄算割”的鸟唱,吵扰着农人的甜梦,让人弄不清是梦是醒。
麦天,真的要到了。
关中人把收麦的日子叫麦天。
麦天,是农人的苦日子,却也是大节日。
许多年许多代以前,有一位叫白居易的诗人,有一天便是站在关中大地这金黄的麦田边,看着农人挥镰割麦,写下一些诗句:“农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垅黄”。
这首《观刈麦》的诗被叫做悯农诗。
看着农人忙碌辛苦的劳作,想着他们艰难的日月,诗人难免不生出些感慨。
这诗句于是便和麦子一同在田地里生根,一代一代生长着,收割着,被吟唱着。
从麦子泛出杏黄色开始,农家的节日也就开始了。
和着端午节的临近,路上走亲戚的人也便多了起来。
“麦梢黄,女看娘”。
穿得光洁鲜亮的女子,先前有步行的、骑驴的:如今,有骑自行车、摩托车的:村子通了公路,也有一招手上了公共汽车的。
出嫁的女儿,每每这时候,赶在忙前这段空闲,要走走娘家。
走亲戚不能空手,胳膊上挎着篮子,拎着袋子,提着盒子,装的无非是些鲜果吃食之类。
母女们,别管多见面,少见面,一聚了头,就有说不完的话。
说思念,叙家常,夸丈夫,聊弦子;自然也少不了说些打工挣钱的难处,孩子上学的忧心,新农村建设的信息。
到丁饭时,女儿又随娘入厨,像先前末嫁时,熟盆熟碗地做一顿好饭,孝顺父母。
女去看娘,男人守在家畦麦收前的杂事。
搭镰前最后一集是“畦农会”,县里剧团也到集市凄凑热闹,急锣紧鼓要唱《喜开镰》。
各类夏收物资一应俱全挤满市场,镰刀扫把,筛子簸箕,应有尽有。
树荫下,男人们三个一堆,五个一团,聚在一起聊天。
无非是说,今年麦子长得厚,费镰费胳膊,吃苦的日子到了。
脸上却是掩不住心里的喜悦。
先前,从甘肃上来的麦客,早早就往关中赶。
一路上,蚂蚁般从西往东赶,跟着麦熟先后,次第向西割过来,叫赶麦场。
那种人头攒动,此呼彼应,熙熙攘攮,煞是热闹,构成关中麦天一最。
如今,麦客们少了,一路上都是鲜红的收割机,突突突,吼个不停,进丁麦田,就如机船下丁海,所过之处,留下的只是一地黄亮亮金灿灿的麦茬,敞发着湿润的草香。
收麦的时问由此大大缩短,种田人此刻只需跟了机器,张开口袋,把哗哗装满麦粒的粮袋运回家就是。
毕竟还是五黄六月,头项一团火球,身上汗珠子擦了又出。
早晨起个大早,白天累一天,晚上一碰枕头跌进梦乡,摇不醒叫不应。
麦天的日子,累人的日子。
心疼丈夫,这些天,妻子得把饭食做可口,得上“硬料”。
先是锅盔、面,只两顿,男人说:吃不进去,有些汤水便好。
女人另想法子,买些精肉,配上黄花木耳菠菜豆腐,做成酸酸辣辣的臊子;然后,使出看家的本领,把面和硬揉匀擀薄犁细,如同俗语说的:“薄如纸细如线,下到锅里莲花转”。
一碗香喷喷的臊子面端给男人,看着他三口五口一碗,吸得滋滋溜溜响,女人心里别提多舒坦。
改目,又变丁花样,割一鲜鲜嫩嫩的水芹菜,在瓷盆里泡成酸菜酸汤。
再将那芹菜切碎,配了油、葱花在锅里一炒,酸汤一并倒丁进去,烧滚放凉,细白的面条浇上这酸菜汤,叫浆水面,热天吃丁,落汗下火。
看那碗里,汪汪地飘着葱花、辣油,面前放一头园子里新拔出的嫩蒜,紫紫的皮包着白胖胖的身子,再有几条顶花带刺的黄瓜,你就吃吧!男人吃完一老碗又一老碗,嘴里吱咂有声,身上却硬是不出汗,你说怪不!“算黄算割”,鸟还在彻夜地叫。
老人们说,那鸟是人变的。
说是从前,有个农人总以为麦子全黄了熟了再割,结果,一场暴雨,麦子全泡在田里了,颗丰立无收。
气死丁的农人,变成丁鸟,一到麦天,就白天彻夜地叫,提醒农人麦子一边黄,就得一边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