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木兰诗》的韵律美

合集下载

谈谈《木兰诗》的韵律美

谈谈《木兰诗》的韵律美

谈谈《木兰诗》的韵律美北朝民歌《木兰诗》是一首脍炙人口、传诵千年的叙事诗,这首诗歌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魅力呢?本文仅就这首诗歌的韵律美谈谈笔者的看法。

《木兰诗》的语言整齐划一、错落有致,有着鲜明而和谐的韵律美。

全诗共有332个字,组成了62个句子,其中有2个9字句,7个7字句,其余的53个都是5字句,充分体现了我国古典优秀诗歌整齐而又起伏变化的节奏特点。

这几个7字句和9字句都不是随意设置的,诗人将它们与5字句互相配合、交错使用,使得诗歌的节奏张弛有致,既烘托了诗歌的意境,又便于情感的抒发。

如“旦辞爷娘去,暮至黄河边。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8个句子,分成两组,形成十分工整的对应关系。

每一组又都以5、5、7、9的句式依次勾连排列,形成一种先急后缓、急缓相容的节奏,充分表达了主人公急于奔赴战场而又眷恋亲人的心情。

这是一组意境和艺术都达到了极高水平的诗句。

再如“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

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4个句子组成5、7/7、5的格式,形成一种回环的韵律,增添了生动活泼的气氛,十分巧妙。

“磨刀霍霍向猪羊”一句,放在爹娘、姐弟迎接木兰的那组排比句之后,即在一连串的5字句之后用一个7字句,使得热烈紧张的气氛得以舒缓,以转向对木兰的描述,十分恰当。

至于“不知木兰是女郎”一句用于伙伴对木兰身份突然醒悟的收束、“安能辨我是雄雌”一句作为全诗的结尾,都起到一种舒缓节奏的作用,使整首诗歌急缓有度,和谐动人。

《木兰诗》所有诗句内部的节奏也很有规律,5字句多为二三拍,如“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7字句为二二三拍,如“不闻/爷娘/唤女声”、“木兰/不用/尚书郎”;9字句则为二二二三拍,如“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木兰诗》的韵律美还表现在句式的铺排上,诗人在吟咏诗句上费尽了心思,调动了种种修辞手法,极力做到节奏明快流畅,让人读起来朗朗上口。

试赏析《木兰辞》的用韵特点

试赏析《木兰辞》的用韵特点

试赏析《木兰辞》的用韵特点《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也是一篇乐府诗。

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

第一段,写木兰决定代父从军。

诗以“唧唧复唧唧”的织机声开篇,展现“木兰当户织”的情景。

然后写木兰停机叹息,无心织布,不禁令人奇怪,引出一问一答,道出木兰的心事。

木兰之所以“叹息”,不是因为儿女的心事,而是因为天子征兵,父亲在被征之列,父亲既已年老,家中又无长男,于是决定代父从军。

第二段,写木兰准备出征和奔赴战场。

“东市买骏马……”四句排比,写木兰紧张地购买战马和乘马用具,表示对此事的极度重视,愿为父亲分担压力;“旦辞爷娘去……”八句以重复的句式,写木兰踏上征途,马不停蹄,日行夜宿,离家越远思亲越切。

这里写木兰从家中出发经黄河到达战地,只用了两天就走完了,夸张地表现了木兰行进的神速、军情的紧迫、心情的急切,使人感到紧张的战争氛围。

其中写“黄河流水鸣溅溅”“燕山胡骑鸣啾啾”之声,还衬托了木兰的思亲之情。

第三段,概写木兰十来年的征战生活。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概括上文“旦辞……”八句的内容,夸张地描写了木兰身跨战马,万里迢迢,奔往战场,飞越一道道关口,一座座高山。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描写木兰在边塞军营的艰苦战斗生活的一个画面:在夜晚,凛冽的朔风传送着刁斗的打更声,寒光映照着身上冰冷的铠甲。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

将士们十年征战,历经一次次残酷的战斗,有的战死,有的归来。

而英勇善战的木兰,则是有幸生存、胜利归来的将士中的一个。

第四段,写木兰还朝辞官。

先写木兰朝见天子,然后写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再说到木兰辞官不就,愿意回到自己的故乡。

“木兰不用尚书郎”而愿“还故乡”,固然是她对家园生活的眷念,但也自有秘密在,即她是女儿身。

天子不知底里,木兰不便明言,颇有戏剧意味。

第五段,写木兰还乡与亲人团聚。

木兰诗原文及赏析

木兰诗原文及赏析

木兰诗原文及赏析木兰诗是中国古代传世名篇之一,被广泛传诵和赞美。

它描述了一位女子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展现了她的勇敢和坚毅,同时也表达了对家国的忠诚和深情。

本文将为大家呈现木兰诗的原文及赏析,以期更好地理解这首经典之作。

一、木兰诗原文——唐代·Anonymous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至黄河边。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但行行无止,但思思无穷。

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二、木兰诗赏析1. 内容赏析木兰诗以简练的语句展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

诗中通过描写木兰当户织的日常生活,呈现出她平凡的身份和美好的家庭。

然而,当得知父亲被征召入伍后,木兰决定代父从军,放弃美好生活,舍弃个人欲望。

她购买骏马、鞍鞯等装备,冒险穿越黄河,奋勇前行。

虽然面临着千难万险,但木兰依然坚定地前行,不畏艰险。

最后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表达了木兰的追求和抱负,她并不满足于现状,而是勇往直前,追求更高的目标。

2. 语言赏析木兰诗言简意赅,语言朴实无华,节奏韵律和谐。

诗中运用了大量的对仗和反复出现的“但行行无止,但思思无穷”以及“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修辞手法,使诗歌更具表现力和艺术感。

此外,作者对于细节的描写也极富感染力,比如黄河流水鸣溅溅的描绘,形象地展示了木兰决心冒险渡河的场面。

3. 主题赏析木兰诗的主题主要有两点:女儿替父从军和追求理想。

首先,诗中木兰替父从军的壮举体现了传统中国人看重家国忠诚的价值观。

木兰为了不辜负父亲的期望和责任感,选择了最艰难的道路,展现了女性的坚毅和勇敢。

其次,诗中“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句子表达了木兰不满足现状,追求进取的精神,呼唤读者不断追求梦想,超越现有的局限。

赏析《木兰诗》——语文教案

赏析《木兰诗》——语文教案

《木兰诗》是中国古代一首脍炙人口、鼓舞人心的诗歌,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其作者是古代中国的女诗人木兰,她穿上男装代替父亲从军,奋勇杀敌,最终安然归来,在男女平等的思想背景下,成为了一位传奇式的英雄。

这首诗不仅讴歌了战士的英勇和爱国精神,也表现了女性的坚韧与勇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这里,我们就从诗歌的文学性和思想性两个方面,来进行《木兰诗》的赏析。

一、从文学性方面看《木兰诗》,首先是其诗歌的格律技巧,它采用了较为复杂的五绝体,每句五个字,且用的都是平仄交错的韵脚,格调高峭紧凑,具有鲜明的韵味和节奏感,使读者在歌唱时感受到飘逸和激昂,情感充沛,饱含强烈的民族精神。

参照文中“不闻父母喜,泪眼问答频”的句子,字数简练,抒情深刻,使人感到很有味道,一字一音的咕噜朗诵,展示了这首诗的韵律之美,引导读者在阅读和朗诵中进一步体验旋律和情感。

是《木兰诗》的形象描写,作者用寥寥数语刻画出了一弛充满生命的画卷。

比如,一代将军的爷爷;大都督贺台;各进士倒驾。

这些形象具有浓郁的时代特色和文化底蕴,也迷人耐人寻味,充满了想像的可能性。

这反映了诗歌创作所具有的魅力和表现力,而其中通透的意蕴则是作者与读者一起切身体验的,让读者了解到历史中人们革命斗争的曲折和艰苦,以及女性崇高的义举。

再者,《木兰诗》中还存在着丰富的比喻和修辞手法,例如“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两朝开济日,十度射雕弓”等,这些形象生动、生动地描绘出了战士家庭的壮阔,抒发了作者对亲人、国家的热爱之情,每个词句都联通着实际和象征,给读者留下了深刻而美丽的印象,也便于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二、从思想性方面看《木兰诗》,首先可以看出其特殊的语境和良好的思想意象。

《木兰诗》最强调的是主题——英勇和坚韧不拔的精神,这些字眼中藏有的家国情怀,或许是每个中国人共同拥有的精神寄托。

在这个体系中,不仅男性才具有勇气和阳刚之美,女性同样富有不屈不挠、奋不顾身的个人魅力。

《木兰诗》的艺术美

《木兰诗》的艺术美

《木兰诗》的艺术美《木兰诗》的艺术美一、承传与创新《木兰诗》带有鲜明的民歌风,又具有其创新之处。

北朝民歌《折杨柳枝歌》中有这么两首:“何力力,女子临窗织。

不闻机声,只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阿婆许嫁女,今年无消息。

”两首诗以女子的叹息声和问答体的形式,将女子内心的隐忧和一种急不可耐的心情表现得毫不掩饰。

《木兰诗》的前四句:“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声,惟闻女叹息”与上引《折杨柳枝歌》前一首形式完全相同,而《木兰诗》紧接着的两句:“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又与上引后一首的前两句完全相同,这可明显看到《木兰诗》承传了北朝民歌中的一种流行语式,但《木兰诗》中的这六句又一反前诗中的“女子”那个人之幽怨,而是有着强烈的对家事的关切以及自动为家庭承担责任的自觉意识。

虽然《木兰诗》同样落笔于儿女之思,然而其中饱着木兰对家人的亲情。

木兰所关心的不是自己的婚配,而是战乱给家庭带来的困难:可汗点兵,军书联翩而至,父老无兄。

木兰之所以时织时辍,心事重重,是因为替父担忧,替家担忧。

《木兰诗》的创新还表现于借儿女之思、亲人之情,写战争之事,写了一个平平常常的劳动妇女弃织从军之思,因此,形式和题材上虽仍为传统型的,然而却光彩照人,展现了中国女性深明大义的高贵品德。

这种对民歌形式和题材的承传与创新,既易为人所接受,又能拓展诗歌的容量,可谓蹊径独辟,匠心独运。

不仅如此,《木兰诗》还承传了《折杨柳枝歌》等民歌的五言传统,但又不拘泥于此,有长短句交错,进一步突出了民歌的流畅自然。

从篇制上看,也较同期民歌长得多,后人把《木兰诗》与汉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并称为乐府民歌之“双璧”。

二、简劲与细腻简劲是一种高层次的艺术追求,简劲在《木兰诗》中时带有一种原初色彩的内在活力,因此,既简练,又显得粗犷豪迈、浑厚深沉。

如“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仅30个字就十分简劲地叙写了十年征战的过程。

《木兰诗》古诗解析

《木兰诗》古诗解析

《木兰诗》古诗解析《木兰诗》是一首古代文学作品,流传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它以英勇的女将木兰为主人公,讲述了她代替父亲从军的故事,展现了她坚强、勇敢和爱国的品质。

本文将对这首古诗进行解析,从其艺术价值、文化意义和形式特点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艺术价值《木兰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塑造了一位英勇无畏的女性形象,表达了作者对她的赞美之情。

通过描写木兰舍家从军、伪装男扮女装的过程,诗人以细腻入微的笔触勾勒出了木兰的坚毅和勇敢。

其中的“十八风月尽闲搭”一句更是运用了富有艺术感的意象,将木兰一人的举动与整个自然景象相媲美,突显了她超凡的英雄本色。

二、文化意义《木兰诗》在描绘木兰的英勇形象的同时,也蕴含了丰富的文化意义。

首先,它反映了古代女性勇敢无畏的精神。

在封建社会中,女性地位低下,几乎没有军事参与的机会,但木兰却打破了这种束缚,主动扛起了家国责任。

她的形象成为了中国文化中坚毅、勇敢、忠诚的代表。

此外,《木兰诗》还反映了家国情怀。

木兰代替父亲从军,是为了保家卫国。

诗中多次提到的“家事”和“传家词”都表达了木兰对家族和家人的责任感。

她的行动诠释了家国情怀的最高境界,成为后世传颂的经典。

三、形式特点《木兰诗》整体上采用五言简练的古体诗形式。

每一句的字数固定,平仄押韵规则严格,表达方式简约而深刻。

这种格律的运用赋予了诗歌以节奏感和韵律美,同时也增添了诗歌的古朴气息。

此外,《木兰诗》采用对偶句的方式,句式平衡,使得诗歌结构清晰、紧凑。

例如,“不闻父母唤女名,但闻磨刀声不稀”;“不闻妻儿唤父亲,但闻簧子乱和烟”。

总结:《木兰诗》以其独特的艺术价值、深刻的文化意义和独特的形式特点,成为了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经典之作。

它通过木兰这一英雄形象,向后世传递了坚忍不拔的精神,对于激励人们勇往直前、不畏艰险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木兰诗》语言特点及鉴赏

《木兰诗》语言特点及鉴赏

《木兰诗》语言特点及鉴赏《木兰诗》语言特点及鉴赏导语:《木兰诗》是中国古典诗歌中一首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

它以浓挚的感情和铺叙、对照、渲染的表现手法,集中地描绘了一个平凡的女子──木兰代父从军和她解甲还乡的不平凡的经历。

语言特点《木兰诗》具有乐府民歌的独特风格。

开篇采用的一问一答,是民歌中常见的。

《木兰诗》语言生动质朴,极少雕饰斧凿:“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流传千百年来,至今仍是人们津津乐道的口语;除了“万里赴戎机”六句文字比较典雅外,其余都保留着民歌的形式和风格,连锁、问答、排比、重叠等形式的运用,都与民歌大致相同。

而且语言丰富多彩,单就原韵来说,篇幅较长的乐府诗歌大都是隔几句换一个韵,很少一韵到底,这样才能使演唱的歌曲音节复杂而有变化。

《木兰诗》一共换了七个韵,也可以说是七种曲子:“唧唧复唧唧……女亦无所忆”;“西市买鞍鞯……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暮宿黑山头……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万里赴戎机……壮士十年归”;“天子坐明堂……不知木兰是女郎”;“雌兔眼迷离……安能辨我是雄雌?”这就相当于一个题下七首曲子。

所不同者,这里则是一个完整的歌子。

好多民歌每韵的句数比较整齐,而《木兰诗》的句数却比较参差。

正因为它曾为乐人所演唱,所以古往今来都被收入乐府歌中,而且直到现在,仍有评弹艺人在演唱《木兰诗》。

文言常识木兰诗通假字对镜帖花黄:“帖”通“贴”,贴,粘贴。

著我旧时裳:“著”通“着”,穿。

木兰诗古今异义爷:卷卷有爷名古义:指父亲;今义:指爷爷,即父亲的父亲。

走:双兔傍地走古义:为跑,今义:行走。

但: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古义:为只,副词今义:常用作转折连词郭:出郭相扶将古义:为外城今义:仅用作姓氏户:木兰当户织古义:为门今义:人家、门第。

迷离:雌兔眼迷离古义:眯着眼今义:模糊而难以分辨清楚木兰诗一词多义市:东市买骏马(集市)愿为市鞍马(买)[10] 度:关山度若飞(越过) ~。

浅析木兰诗的修辞特色

浅析木兰诗的修辞特色

浅析《木兰诗》的修辞特色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诗》是我国古典诗歌中一首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

它成功地塑造了木兰的巾帼英雄的形象。

全诗淳朴雄浑、简劲粗犷,而且易记易诵。

《木兰诗》巧妙的语言与它成功地运用多种修辞是分不开的。

一、句式整齐的对偶句《木兰诗》这首民歌多处运用对偶句,不但使句式整齐,读起来铿锵悦耳,朗朗上口,而且又便于记忆,便于传诵。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民歌一开始就以这一组结构整齐的对偶句塑造了停机叹息,忧思重重的米兰形象,形成悬念,引起下文。

“阿爷无大儿,米兰无长兄”。

一组对偶句点出木兰停机叹息的原因:原来是天子大规模的征兵,父亲年老体弱无力从军。

在这种情况下,米兰怎能不思绪万千呢?“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在这里诗歌运用了对偶中含对偶的修辞手法,反复咏叹:一方面写出了征途的遥远、行军的神速和军情的紧急;另一方面描写了宿营地空寂荒凉的夜景,以此烘托木兰离家越远、思家越切的心情。

对偶手法的运用在《木兰诗》中随处可见。

如“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等都对塑造米兰这一栩栩如生的形象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二、井然有序的排比排比:利用三个或三个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和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排,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

它可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

此文多处运用了井然有序的排比句,不但使句子结构匀称,节奏感强,而且加强了语言的气势,给人以一气呵成之感。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展示了木兰为出征而操办的忙碌场景。

这句也是排比和互文的套用。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这里两组排比句,第一组先绘声绘色地描绘出举家欢庆木兰归来的热闹场面;后一组连用四个动词形象地表现了木兰归家后的激动心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谈《木兰诗》的韵律美
北朝民歌《木兰诗》是一首脍炙人口、传诵千年的叙事诗,这首诗歌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魅力呢?本文仅就这首诗歌的韵律美谈
谈笔者的看法。

《木兰诗》的语言整齐划一、错落有致,有着鲜明而和谐的韵律美。

全诗共有332个字,组成了62个句子,其中有2个9字句,7个7字句,其余的53个都是5字句,充分体现了我国古典优秀诗歌整齐而又起伏变化的节奏特点。

这几个7字句和9字句都不是随意设置的,诗人将它们与5字句互相配合、交错使用,使得诗歌的节奏张弛有致,既烘托了诗歌的意境,又便于情感的抒发。

如“旦辞爷娘去,暮至黄河边。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8个句子,分成两组,形成十分工整的对应关系。

每一组又都以5、5、7、9的句式依次勾连排列,形成一种先急后缓、急缓相容的节奏,充分表达了主人公急于奔赴战场而又眷恋亲人的心情。

这是一组意境和艺术都达到了极高水平的诗句。

再如“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

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4个句子组成5、7/7、5的格式,形成一种回环的韵律,增添了生动活泼的气氛,十分巧妙。

“磨刀霍霍向猪羊”一句,放在爹娘、姐弟迎接木兰的那组排比句之后,即在一连串的5字句之后用一个7字句,使得热烈紧张的气氛得以舒缓,以转向对木兰的描述,十分恰当。

至于“不知木兰是
女郎”一句用于伙伴对木兰身份突然醒悟的收束、“安能辨我是雄雌”一句作为全诗的结尾,都起到一种舒缓节奏的作用,使整首诗歌急缓有度,和谐动人。

《木兰诗》所有诗句内部的节奏也很有规律,5字句多为二三拍,如“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7字句为二二三拍,如“不闻/爷娘/唤女声”、“木兰/不用/尚书郎”;9字句则为二二二三拍,如“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木兰诗》的韵律美还表现在句式的铺排上,诗人在吟咏诗句上费尽了心思,调动了种种修辞手法,极力做到节奏明快流畅,让人读起来朗朗上口。

排比。

如“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

阿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前4句分别以“东”、“西”、“南”、“北”领起,而且有“市”和“买”相重复,节奏短促,充分表现木兰为出征做准备的急迫紧张的情态;后6句分为3个层次,充分表现了爷娘、阿姊、阿弟迎接亲人的欢乐和深情。

这样的排比句,形式极其整齐,叫人好读、好记、好理解,给人以美的享受。

对偶。

诗歌中用了许多对偶句,形成一种沉稳的节奏。

如“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等诗句两两相对,意蕴鲜明,虽算不上绝对工整的对句,但更有口语化的特点;诗中也有很工整的对句,如“将军百战
死,壮士十年归”,“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等,更显示了诗人精雕细刻的功夫,没有丝毫雕琢的感觉,给诗歌增添了典雅的色彩和浓重的韵味。

复沓。

复沓在本诗中的运用也很有特色。

像“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这样的句子,虽然也是一种对句,但每组句子之间只有个别字不同,所以修辞学上叫做复沓。

如果说排比的句式造成了一种行云流水、一泻千里的气势,这两组多字重复的诗句则给人以幽咽泉流、一步三回头的感觉。

试想,听到国家征兵的命令,木兰既想到国家需要人去保卫,又想到爹爹年纪大,自己却只是一名闺中女子,思想自然要陷入复杂而激烈的斗争之中,因而用复沓的手法给以表现是十分恰当的。

顶真。

如“出门见火伴,火伴皆惊忙”,前句尾儿和后句头儿都是“火伴”,造成了两句之间音节的紧密相扣,使你的思维无法它顾。

尤其是“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三句,更是奇妙,更可以称为环环相扣了。

这种句式就像流水一样,不是排比句的奔腾下泻,不是对偶句的平静舒缓,也不是复沓句的幽咽冷涩,而是在流动中突然打了个漩儿,给人一阵惊喜。

《木兰诗》在诗句的铺排上可谓匠心独运,全诗62个诗句中至少有48个属于以上不同的类型。

如果我们把这种类型的句子叫做整句,那么没经过修饰的句子则可以叫做散句。

《木兰诗》之所以这样节奏鲜明、朗朗上口、清新活泼,一方面是因为在铺排中灵活
地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另一方面则是恰当地将散句分布其间,起到一种调节的作用。

这些散句分别用在诗歌的开头和结尾,中间也有几句穿插,都是有深刻意义的。

其实,说是散句,我们也只是从铺排的角度说的,这并不是说诗人没在这些诗句上下功夫。

像诗歌的开头两句“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虽然没有铺排,却用了摹声的手法,向我们生动展示了木兰勤劳朴实的农家女孩子形象。

这种摹声的修辞手法在《木兰诗》中也有多处,如“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溅溅”是水流迅速激射的声音,衬托了主人公奔赴战场的急切心情;“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啾啾”是马鸣声,证明了主人公代父从军的正义性;“磨刀霍霍向猪羊”,“霍霍”是磨刀发出的声响,表现了弟弟对出征归来的姐姐的一片真情。

这种摹声的手法是《木兰诗》音韵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从韵脚上说,《木兰诗》每两句一韵,先后换了7个韵,分别是:①织、息、忆、忆;②兵、名、兄、征;③鞯、鞭、边、溅;④头、啾;⑤飞、衣、归;⑥堂、强、郎、乡、将、妆、羊、床、裳、黄、惶、郎;⑦离、雌。

这种韵的多次切换,适应了叙事诗歌多次切换的意境、人物复杂的感情,使得表达空间更加广阔,韵律更加和谐;又像7支曲子共同构成了《木兰诗》这部激动人心、流传千古的乐章。

有人说,这首《木兰诗》在古代一定是能够配乐吟唱的,相信未
来的音乐大师中一定会有人关注这首诗歌,并用它谱出一支规模宏大、震撼世界、流传久远的交响曲来!
(孙敏江苏沛县魏庙中学 22163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