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11

合集下载

高二地理自转和公转知识点

高二地理自转和公转知识点

高二地理自转和公转知识点高二地理课程中,自转和公转是天文学部分的重要知识点,它们是理解地球运动及其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影响的基础。

本文将详细介绍自转和公转的概念、特点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一、地球的自转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围绕自己的轴线进行的旋转。

自转的方向是从西向东,这也是我们看到的太阳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的原因。

地球的自转周期约为23小时56分,即一个恒星日。

1. 自转的地理意义自转带来的最直接影响是昼夜交替。

由于地球是一个不透明且不发光的球体,太阳在同一时间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

随着地球的自转,被照亮的部分不断向西移动,形成了昼夜交替现象。

2. 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除了昼夜交替,自转还导致了时间差异。

由于地球自转,不同经度的地方接收到太阳光线的时间不同,因此世界各地的时间存在差异。

此外,自转还会引起地球上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如赤道地区因受到太阳直射而气候炎热,而两极地区则因太阳斜射而气候寒冷。

二、地球的公转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的运动。

地球在自转的同时,以椭圆形轨道绕太阳公转,公转的周期约为365.25天,即一个回归年。

1. 公转的地理意义地球的公转导致了四季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变化。

因为地球的公转轨道是椭圆形,且地球的自转轴有倾斜,所以地球在公转过程中,不同季节太阳直射点的位置不同,从而产生了四季变化。

2. 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公转还会引起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随着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变化,正午时分太阳在天空中的高度角也会发生变化。

在夏至日,北半球的太阳高度角最大,阳光直射,因此北半球的白昼最长、夜晚最短。

而在冬至日,情况则相反。

三、自转与公转的结合影响自转和公转的结合对地球的自然环境和生物活动有着深远的影响。

例如,地球的倾斜角度导致了季节性的气候变化,这对于农业生产、动植物的迁徙和繁殖等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同时,地球的运动还影响了海洋的潮汐现象,这对于海洋生态系统和沿海地区的人类活动都有重要影响。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都对地理意义有着重要的影响。

地球自转:
1.时间的划分:地球自转约为23小时56分钟4.1秒,因此人们将其划分为24小时一天的时间单位,从而方便生活和工作。

2.日照时差:由于地球自转所引起的日夜变化,不同地区的日照时间也会有所差异,这对于人们的生活和作息习惯有很大影响。

3.气候变化:地球表面的温度,主要由太阳照射和地球自转引起的气候变化决定。

如赤道地区因为直接接受太阳辐射的较多,因此比较热,而两极地区则由于日照时间较短,因此温度较低。

地球公转:
1.时间的划分:地球公转的周期为365.24天,人们以此为基础,划分出了一年的时间单位,方便人们计算和安排活动。

2.季节变化:由于地球公转轨道的倾斜和公转速度的变化,不同季节地区受到的太阳辐射量也会有所不同,从而导致气温和降水量等环境因素上的差异。

3.地理位置的变化:地球公转使得地球在不同位置相对于太阳的距离不同,这也决定了地球不同时期能看到的星座和行星。

综上所述,地球自转和公转对于人们的时间计算、气候变化、季节变化和天文现象的观测等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地理意义。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是什么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是什么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是什么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是什么地球运动包括地球自传和地极移动。

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地自转,平均角速度为每小时转动15度。

在地球赤道上,自转的线速度大约是每秒465米。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简介,希望能帮到大家!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1)产生昼夜交替现象;(2)产生地方时间差异,不同经度的地点有不同的地方时;(3)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方向发生偏移,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4)地球的形状形成椭球体;(5)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发生变化;(6)形成地球上的四季和五带。

地球公转1543年著名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在《天体运行论》一书中首先完整地提出了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

地球公转的轨道是椭圆的,公转轨道半长径为149597870公里,轨道的偏心率为0.0167,公转的平均轨道速度为每秒29.79公里;公转的轨道面(黄道面)与地球赤道面的交角为23°26',称为黄赤交角。

地球自转产生了地球上的昼夜变化,地球公转及黄赤交角的存在造成了四季的交替。

从地球上看,太阳沿黄道逆时针运动,黄道和赤道在天球上存在相距180°的两个交点,其中太阳沿黄道从天赤道以南向北通过天赤道的那一点,称为春分点,与春分点相隔180°的另一点,称为秋分点,太阳分别在每年的春分(3月21日前后)和秋分(9月23日前后)通过春分点和秋分点。

对居住的北半球的人来说,当太阳分别经过春分点和秋分点时,就意味着已是春季或是秋季时节。

太阳通过春分点到达最北的那一点称为夏至点,与之相差180°的另一点称为冬至点,太阳分别于每年的6月22日前后和12月22日前后通过夏至点和冬至点。

同样,对居住在北半球的人,当太阳在夏至点和冬至点附近,从天文学意义上,已进入夏季和冬季时节。

上述情况,对于居住在南半球的人,则正好相反。

地球自转通过对月球、太阳和行星的观测资料和对古代月食、日食资料的分析,以及通过对古珊瑚化石的研究,可以得到地质时期地球自转的情况。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首先,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绕着自身的轴线旋转一周所花费的时间,即一天的时间。

地球的自转引起了地球上的昼夜交替,形成了昼夜的变化规律。

当地球上其中一地区正面向太阳时,就是白天;当该地区背向太阳时,就是黑夜。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在于决定了地球上的时间和节奏。

不同地理区域的自转速度可能会有所变化,这导致了不同地区的时差情况。

其次,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绕着太阳运行一周所花费的时间,即一年的时间。

地球的公转轨道是椭圆形,因此地球到太阳的距离在一年中是变化的。

夏至时,地球与太阳的距离最近,而冬至时,地球与太阳的距离最远。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在于决定了地球上的季节和气候的变化。

季节的变化是由于地球公转时不同地区受到的太阳辐射量的不同。

当太阳直射的地方越靠近赤道时,温度就越高,形成夏季。

而当太阳直射的地方离赤道越远时,温度就越低,形成冬季。

公转也决定了地球上的四季的交替。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还体现在日照的变化上。

自转决定了地球不同地区的白天和黑夜的时间长短不同,而公转决定了每个地区在一天中的阳光照射时间长短。

这种变化是导致地球上不同地区的温度分布不均匀的主要原因之一、在赤道地区,由于太阳直射,温度较高,而在极地地区,由于太阳角度很小,温度较低。

日照的变化还影响着地球上的植被分布和动物的活动。

植物的生长和动物的繁殖往往与日照时间和光照强度有直接关系。

此外,地球自转和公转还对地理环境产生了其他一些影响。

地球的自转带来了地球的地球磁场,它是地球保护我们免受太阳风暴和电磁辐射的重要屏障。

地球的公转决定了地球上的海洋水流和气流的分布。

例如,由于地球公转导致赤道地区温度较高,冷热气团在赤道附近进行热交换,从而形成了大气环流和洋流。

这些气流和洋流对地球上气候系统的分布和运行具有重要影响。

总结来说,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地理学的重要概念,它们决定了地球上的季节、日照、气候以及地理环境的变化。

自转决定了地球上的昼夜变化和时差,公转决定了地球上的季节变化和气候分布。

地球自转公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自转公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自转公转的地理意义地球自转公转是地理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它对地球的形态、气候、季节等方面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地球自转公转的地理意义。

一、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地球自转是指地球以自己的轴线为中心,自西向东旋转一周的过程。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在于它给我们带来了日夜交替的现象。

由于地球自转,当日升起的太阳在一天中从东向西直线运动,所以看起来是太阳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

在自转的过程中,太阳高度角的变化也会造成不同地区的昼夜时长、季节等变化。

例如,在北极圈内,由于地球自转的影响,太阳从5月到7月期间不落下,形成了白昼连续的极昼现象。

而在南极圈内,则是从11月到1月期间连续的白天。

在赤道附近,则是昼夜时长几乎相等。

地球自转的间接影响还表现在地球的形态上。

在自转的过程中,由于地球自转使得地球的赤道部分受到惯性离心力的作用而稍向外突出,赤道部分比两极位置直径长大约43公里。

这种偏离球形的现象被称为地球的“赤道膨胀”,其对形成地球的自转椭球、地球形变等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地球公转是指地球绕着太阳运动的过程,公转周期约365.24天。

地球公转对地理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地球公转造成了地球四季交替的现象。

地球因为公转而绕着太阳运动,赤道与太阳夹角不断变化,导致不同地区在不同时间受到的太阳辐射量也不同。

对于靠近赤道的地区,由于它们与太阳的夹角较小,所以一年中的气温波动较小,昼夜时长也几乎相等。

而随着纬度的升高,气温变化越来越明显,昼夜时长也会更加不同。

另外,地球公转还会造成在不同季节地球表面的水汽分布变化,从而影响降水分布和干湿季节的变化。

地球公转的另一个影响是它决定了日地距离的变化。

地球到太阳的距离是不稳定的,因为地球的公转是椭圆轨道,太阳处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距太阳最近时为近地点,距离达到1.5亿千米,距太阳最远时为远地点,距离达到1.52亿千米。

近地点时,太阳的距离最近,这时地球表面的温度要高于远地点。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更替:周期为一个太阳日(24h)。

晨线和昏线的判读。

(2)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时刻。

东早西迟。

(3)地转偏向: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上不偏。

(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判读)三、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

目前约为23.5º。

如果黄赤交角变大,热带、寒带扩大,温带缩小。

如果黄赤交角变小,温带扩大,热带、寒带缩小。

(2)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轴的指向保持不变,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之间的回归移动四: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 昼夜长短的变化:1) 某时刻全球的情况: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于夜,纬度越高,昼越长,极点附近出现极昼现象,另一半球,昼短于夜,纬度越高,昼越短,极点附近出现极夜现象。

2) 某地全年的情况:夏至日昼最长,冬至日昼最短。

3) 春分日和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4) 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

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

2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1)日出、日落时(晨昏线上)时太阳高度=0度,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为正午太阳高度即地方时12点时的太阳高度。

2) 某时刻全球的情况: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所在纬度向两侧递减,离直射点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越小。

3) 某地全年的情况:北回归线以北地区,6月22日出现最大值,12月22日出现最小值;南回归线以南地区,6月22日出现最小值,12月22日出现最大值;回归线之间地区,最大值出现在直射点经过该纬度的时候(即太阳直射),最小值出现在冬至日。

3 季节的形成和划分:天文四季(一年中太阳高度最高、昼长最长的季节为夏季,反之为冬季,例如我国传统的四季)、气候四季(北半球夏季6、7、8,冬季12、1、2)4 五带的形成和划分:以回归线和极圈来划分。

回归线=黄赤交角度数,极圈=90度-黄赤交角度数五:光照图的判读(1)判断南北极,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数递增(或西经度数递减)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为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若北极圈为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

地球自转公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自转公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自转公转的地理意义分不清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区别,分不清他们代表着什么,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地球自转公转的地理意义,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更替:此处需要注意,学生容易理解为自转产生了昼夜现象,但地球不自转仍有昼夜现象,在一年中地球公转也会使某一地有一次昼夜变化,只有地球不停地自转,才会产生昼夜更替现象。

①在晨昏线上各地,太阳高度为0?;②太阳直射光线与晨昏线成90?;③直射点A与晨昏线和最小纬线圈切点B的纬度之和等于90?;如当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23?26?N)时,切点B的纬度为66?34?N或66?34?S。

当太阳直射在20?S时,切点B的纬度为70??N或70?S。

2.地方时与区时:随地球自转,一天中太阳东升西落,太阳经过某地天空的最高点时为此地的地方时12点,因此,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

相邻15度经线内所用的同一时间是区时(本区中央经线上的地方时),全世界所用的同一时间是世界时(0度经线的地方时)。

区时经度每隔15度差一小时,地方时经度每隔1度差4分钟。

北京时间:东八区的区时,120?E的地方时。

离北京所在的东八区较远的地区,作息时间与北京不同。

例如,新疆的乌鲁木齐市,人们一般10点钟上班,14点吃午饭。

因为乌鲁木齐在东6区,与北京时差为2小时,如果乌鲁木齐的人们使用东6区的区时,作息时间会与北京相同,但乌鲁木齐使用的是东8区的区时“北京时间”,所以他们的作息就在“北京时间”的基础上延迟了2小时。

(图解)3、物体水平运动的方向产生偏向。

地球上水平运动的物体,无论朝哪个方向运动,都会发生偏向,在北半球偏右,在南北半球偏左。

赤道上经线是互相平行的,无偏向。

4、自转对地球形状的影响。

地球在自转过程中,球上各质点都在绕着地轴作圆周运动。

因此,就会产生惯性离心力。

这种离心力随着物体距离地轴半径的增大而增大,也就是说,从赤道向两极,惯性离心力逐渐减小。

使得地球由两极向赤道逐渐膨胀,长期作用使地球变成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球体形状。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我们生活的地球,始终处于不停歇的运动之中,其中最为重要的两种运动形式便是自转和公转。

这两种运动对于地球上的生命和环境产生了极其深远且多样的影响。

先来说说地球的自转。

地球绕着自己的地轴自西向东旋转,这一过程就被称为地球的自转。

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约为23 小时56 分4 秒,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天。

地球自转带来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昼夜交替。

随着地球的自转,朝向太阳的一面是白天,而背向太阳的一面则是黑夜。

昼夜的交替使得地球上的生物有了规律的作息时间。

对于人类来说,白天是活动和工作的时间,夜晚则是休息和睡眠的时间。

对于植物而言,白天可以进行光合作用,积累能量,夜晚则进行呼吸作用,消耗能量。

这种昼夜的交替规律,为生物的生存和繁衍提供了稳定的环境条件。

由于地球自转,还产生了地转偏向力。

这种力使得在北半球运动的物体向右偏转,在南半球运动的物体向左偏转。

在大气环流中,地转偏向力对风向产生了重要影响。

比如,在北半球,信风会向右偏转,形成东北信风;而在南半球,则形成东南信风。

在洋流的运动中,地转偏向力也起着关键作用,导致洋流的流向发生偏转,从而影响了全球的海洋环流模式。

此外,地球自转还影响了地球的形状。

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离心力,使得赤道部分略微隆起,形成了一个扁球体。

赤道的半径比极半径大约长 21 千米。

再谈谈地球的公转。

地球围绕太阳自西向东旋转的运动被称为公转,公转一周的时间约为 365 天 6 小时 9 分 10 秒,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一年。

地球公转的轨道是一个椭圆形,太阳位于其中的一个焦点上。

这就导致了地球在公转过程中,与太阳的距离不是恒定不变的。

每年 1 月初,地球距离太阳最近,这个位置被称为近日点;而每年 7 月初,地球距离太阳最远,这个位置被称为远日点。

虽然地球与太阳的距离在不断变化,但这种变化对地球的季节变化影响相对较小,季节的变化主要是由地球公转时的倾斜角度引起的。

地球公转时,地轴与公转轨道平面始终保持着66°34′的夹角,而且地轴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


A
日照俯视示意图
(二)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
观察春分、秋分日太阳光照图,回答下列问题
1、太阳直射哪个纬度?
太阳直射赤道
2、全球各地昼夜长短 情况有什么规律? 全球各地昼夜等长
观察夏至日太阳光照图,回答下列问题:
1、太阳直射哪个纬度? 太阳直射北回归线
2、哪个纬度昼最长? 北极圈内(极昼) 3、全球各地昼夜长短情 况 有什么规律?
北半球夏至日
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2.正午太阳高度分布规律:
二分日:由赤道向南北 两侧递减。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
(1)离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 与直射点纬度相差1度,H就相差1度 N (2) 0°
23°26′
66°34′ 90° 66°34′ 23°26′
S

正午太阳高度角随季节变化规律
——一日内最大的太阳高度,反映太阳辐射 的强弱。
一、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
【背景知识】除发生极昼极夜 的区域外,所有纬线圈均被晨 昏线分成两段弧,属于昼半球 的一段称为昼弧,属于夜半球 的一段称为夜弧。由于黄赤交 角的存在,地球公转过程中太 阳直射点会南北移动, 引起昼 弧、夜弧的长短变化,从而导 致昼夜长短的变化
某疗养院(北纬36°34′) ,计划在一幢20米高的楼房 北面新建一幢楼房。因为疗养的需要,要求高楼的每一 层一年四季都能晒到太阳,问:新楼至少要距原楼多少米?
解析:当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时, 正午太阳高度角达一年中最小值, 若此时该楼的一层能被太阳照射 的话,则各楼层都能被阳光照射。 求出此时的正午太阳高度角是 30°,两楼间最小距离应为 x=20×cot 30°=34.7 m。 答案: 34.7 m
北回归线及以北地区:夏至日达最 大值,冬至日最小; 南回归线及南地区:冬至日达最大 值,夏至日最小;
同 一 地 点
回归线之间的地区:太阳两次直射, 回归线上直射只有一次。
(3)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
0 H=90 -纬度差
纬度差:即所求地点纬度与 太阳直射点的所在纬度的差距。
同减异加
正午太阳高度角 H=900-纬度差 H=900-|某地纬度±直射点纬度|
昼弧>夜弧,则昼 长 夜 短 ; 昼弧<夜弧,则昼 短 夜 长 ;
例:读左图,回答: 1.A地昼长为 A 八 小时。 B地夜长为 四 小时 2 . A 地 日 出 时 间 为 B 八时 。 日照侧视示意图
● ●
例:读右图,回 答: 1.A地夜长为 6 小时。 B地昼长为 12 小时 2.A地日落时 间为 21时 。
地球自转与公转共同作用的地理 意义
•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产生了 黄赤交角。由于黄赤交角的存 在,引起了太阳直射点的回归 运动,使地表获得的太阳光热 因时因地而变化。这种变化的 具体体现,就是正午太阳高度 的变化和昼夜长短。
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一、昼夜长短的变化:
——反映日照时间的长短
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昼弧:在昼半球的纬线,所跨经度为昼长 (15°为1小时)。昼长取决于昼弧弧度, 不取决于弧长。
夜弧:在夜半球的纬线,所跨经度为夜长(15° 为1小时)。夜长取决于夜弧弧度,不取决于弧长。
N 夜弧
昼弧
夜半 球
S
昼半 球
一、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 【背景知识】
同一纬圈上:
昼弧+夜弧= 24 小时
昼弧=夜弧,则昼夜 等长 ;
北半球昼长夜短,昼长为 一年中的最大值,越往北 昼越长,北极圈及其以北 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南半 球相反。赤道地区昼夜等 长。
观察冬至日太阳光照图,回答下列问题:
1、太阳直射哪个纬度? 太阳直射南回归线 2、哪个纬度昼最长? 南极圈内(极昼) 3、全球各地昼夜长短 情况有什么规律? 北半球昼短夜长,昼长为 一年中的最小值,越往北 昼越短,北极圈及其以北 地区出现极夜现象,南半 球相反。赤道地区昼夜等 长。
水箱
α
调 节 杆
2、楼间距问题 楼间距问题实际是一个影长的问题。其基本原则是 前一幢楼产生的影子不能挡住后一幢楼的采光(一般 以太阳光线能照射至后一幢楼的底层为标准)
楼高H与楼间距最小值L(保证冬至日后楼 能够得到光照)的关系是:tanα= h/L 后楼 前楼
h
α
L
其他应用
1. 确定时间:当某地太阳高度达到一天中的最大值时, 此时日影最短,当地地方时为12时。 2. 判断日影长短及方向:正午太阳高度越高,日影越 短,反之越长,且日影方向总是背向太阳。 3.确定房屋朝向: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正午太阳位于 南方,房屋朝南;在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正午太阳位 于北方,房屋朝北。
(同减异加)
扬州在(36 ° N),当夏至日、冬至日、 春秋分日时的正午太阳高度? 正午太阳高度= 90° — 纬度差
二分二至 太阳直射点的 位置 直射点正午 太阳高度 扬州的正午 太阳高度
春分日 夏至日 秋分日
0° 23 °26′N 0°
90° 90° 90°
54° 77 °26′ 54 ° 30°34′
规律: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夏至日:由北回归线 向南北两侧 递减。 北回归线以北地区达 到一年中的最大值, 南半球各地达到一年 中的最小值。
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2.正午太阳高度分布规律:
冬至日:由南回归线向 南北两侧递减。 南回归线以南地区 达到一年中的最大 值,北半球各地达 到一年中的最小值。
冬至日
23 °26′S
90°
运用:1、计算热水器的安装角度
集热板
使太阳能热水器的集热面与太阳光线垂直。
a = 90°- H
(H为当地当时的正午太阳高度角)
太阳能热水器倾角的调整
水箱
α+β=90°
集热管
β
调 节 杆
α
例. 某地(42ºN)冬至日应把太阳能热水器如何调整, 才能最大限度利用太阳能? 解:冬至日当地正午太阳高度 α为 24º 34′ 热水器集热管的倾角 β=90º —α 即 β=90º —24º 34′集热管 β =65º 26′
正午太阳 高度角
楼房影子
长、太阳高度最大的季节。 冬季:一年内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小的季节。
(2)气候四季
春季:3、4、5月
秋季:9、10、11月
夏季:6、7、8月
冬季:12、1、2月
热带有阳光直射现象 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
温带既无阳光直射也 无极昼极夜现象
昼夜长短的变化小结
• • • • 赤道:昼夜相等 太阳直射那个半球,那个半球昼长 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北半球昼长增加 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南半球昼长增加
课堂练习:
1.写出下列节日北半球昼夜长短情况和变化情况
A、植树节:北半球昼短夜长 ,昼逐渐增长。 B、劳动节: 北半球昼长夜短 ,昼逐渐增长。
C、教师节:北半球昼长夜短 ,昼逐渐缩短。
D、国庆节: 北半球昼短夜长 ,昼逐渐缩短。
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1、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定义:
太阳高度(角)——太阳光线对当地地平 面的倾角≤90°; 正午太阳高度——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
直 射
H
西 南 东 北
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2.正午太阳高度分布规律:
(根据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总结分布规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