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

合集下载

地球公转及意义

地球公转及意义

地球公转及意义地球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运动的轨道。

这个运动是地球与其他天体之间的重要关系,对地球生物和气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地球公转的过程和它对地球的意义。

一、地球公转的过程地球公转是地球绕太阳运动的结果。

地球绕太阳的轨道是椭圆形的,这是由于引力的作用造成的。

地球在绕太阳的过程中保持着一个恒定的角速度,称为一年,它约为365.25日。

地球绕太阳运动的轨道被称为黄道。

地球的公转使得地球的各个地区在不同的时间和季节中接收到不同的阳光照射。

当地球公转到达近日点时,地球距离太阳最近,这时太阳的光线更加强烈,导致该地区的天气较为炎热。

而当地球公转到达远日点时,地球距离太阳最远,导致该地区的天气较为寒冷。

二、地球公转的意义1. 导致季节变化地球公转使得地球绕太阳运动的轨道发生变化,这导致了地球的季节变化。

当地球公转到达近日点时,夏季开始;而当地球公转到达远日点时,冬季开始。

这种季节变化对地球上的生物和气候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冬季的寒冷使得一些动物冬眠,而夏季的温暖则有利于生物的繁衍和生长。

2. 影响气候地球的公转对全球气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由于地球公转使得不同地区在不同时间接收到的阳光量不同,这导致了地球表面的温度差异。

这种温度差异引起了空气的流动,形成了大气环流和风。

地球公转还导致了气候带的形成,例如赤道附近气候炎热,而极地地区气候寒冷。

3. 确定时间和历法地球公转的周期确定了一年的长度,这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时间的基础。

基于地球公转周期的变化,人们制定了历法来记录和安排时间。

历法的制定对于农业、商业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至关重要。

4. 影响导航和定位地球公转对于导航和定位至关重要。

地球自转和公转使得地球表面上的不同地区对应着不同的经度和纬度。

这使得我们可以通过GPS系统等技术来准确测量位置,并进行定位和导航。

总结:地球公转是地球围绕太阳运动的重要过程,它导致了季节变化、影响气候、确定时间和历法,以及对导航和定位产生影响。

自然地理第一章第四讲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

自然地理第一章第四讲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季节变化
季节变化是由于地球公转造成的。地 球在公转过程中,由于地球的倾斜角 度和公转速度的变化,导致太阳直射 点在赤道两侧来回移动。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导致不同地区接收 到的太阳辐射量发生变化,从而引起 气温、降水等气候要素的变化,形成 不同的季节。
五带划分
五带划分是根据地球公转和自转造成 的昼夜和季节变化,将地球划分为五 个气候带:热带、北温带、南温带、 北寒带和南寒带。
自然地理第一章第四讲地球公转及 其地理意义
目 录
• 地球公转的基本概念 •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 地球公转的影响因素 • 地球公转的未来研究
01 地球公转的基本概念
地球公转的定义
01
02
03
04
地球公转:地球绕太阳 的运动。
公转轨道:近似为椭圆, 太阳位于其中一个焦点 上。
公转方向:自西向东。
公转周期:约为365.25 天,即一个回归年。
地球公转的轨道和周期
近日点和远日点
在每年1月初和7月初,地球分别 到达公转轨道上的近日点和远日 点,此时地球与太阳的距离分别
为最小和最大。
偏心率
椭圆轨道的偏心率,表示轨道的 扁平程度。偏心率为0时,轨道 为圆形;偏心率为1时,轨道为 抛物线;偏心率为0到1之间时,
地球公转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要点一
总结词
要点二
详细描述
研究地球公转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有助于合理规划人类生 产和生活活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人类生存质量。
地球公转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表现在多个方面,如农业生产 、城市规划和交通等。例如,在农业生产中,合理利用地 球公转引起的光照和温度变化,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 质量。在城市规划中,考虑地球公转引起的昼夜长短变化 ,可以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探 讨如何更好地利用地球公转的规律来指导人类生产和生活 活动。

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
夏季: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较大,白昼较长的季节 冬季: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较小,白昼较短的季节 春、秋季:冬夏两季的过渡季节
4.五带的划分
五带
范围
特征
热带
南、北温 带
南、北回归线之 间
南、北半球热带 与寒带之间的区 域
一年中获得①_太__阳__辐__射__能__量__ 最多的区域
②_四__季___更替明显
(1)黄赤交角=回归线的度数。 (2)黄赤交角与极圈度数互余。 (3)黄赤交角=晨昏线与地轴的最大夹角。 2.明确黄赤交角变化带来的具体影响
【误区点拨台】 地球公转及黄赤交角的存在引起了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其 角度的大小,决定了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因此黄赤交角发 生变化,直接导致了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的变化,进而影响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及其他。
特征
规律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黄赤交角的变化及其影响 【问题导引】 1.黄赤交角与回归线、极圈的度数有何关系? 2.如果黄赤交角发生变化,会产生什么影响?
黄赤交角的存在是导致地球运动产生地理意义的关键要素 之一,对其理解掌握应重点关注以下两个方面: 1.明确几组数据间的关系 理解黄赤交角变化带来的影响,关键是弄清几组数据间的关系。 如图:
D.悉尼(约34°S)夏季昼变长
【解题指南】解答该题的关键是明确黄赤交角的形成及其与回 归线、极圈的关系。 【解析】(1)选A,(2)选A。第(1)题,根据图中的信息可以判断 出黄赤交角为20°,而黄赤交角的度数等于回归线的度数。第(2) 题,图示信息表明黄赤交角减小了,当黄赤交角减小到20°时, 太阳只能直射在南、北纬20°之间,因而福州冬至日时的正午太 阳高度比现在大,冬季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能相应增加,均温 将升高。

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

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

【注释】 春、秋分日的判断 (1)春分日:太阳直射点从南半球进入北半球时经过赤道的点。 (2)秋分日:太阳直射点从北半球进入南半球时经过赤道的点。 (3)顺公转方向按春分日、夏至日、秋分日、冬至日顺序确定。
【点拨】 昼夜长短的空间对称特点
(1)相对于地轴对称的点(A 与 B、C 与 D)(即纬度相同):昼长、 夜长相等。
【拓展】 四季与二十四节气图
(1)关于夏至或冬至对称的节气,北半球同一地点昼夜长短相 同,正午太阳高度相同,日出日落方位相同,如小暑与芒种,立夏 与立秋,小雪与大寒,寒露与惊蛰等。
(2)关于春分或秋分对称的节气,北半球同一地点昼夜长短相 反,日出日落方位不同,如惊蛰与清明,立春与立夏,处暑与霜降 等。
能力 昼夜长短及其变化
角度Ⅰ.昼夜长短的计算 试/题/调/研
(2019 江苏卷)雾灵山位于北京与承德交界处,海拔 2 118 米, 素有“京东第一峰”的美称,是观赏日出和日落的理想之地。下表
为雾灵山部分日期的日出和日落时刻表。读表,回答 1~2 题。
日期 日出时刻 日落时刻 ① 7:32 17:08 ② 6:31 18:15 ③ 4:45 19:39 ④ 7:22 16:49
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
度越高,昼
冬半年
_越__短___________,夜
值,北极圈及其以北地 区出现___极__夜_________
越长
现象
春、秋 图 2 代表的时间是每年的__3__月__2_1__日_____或 9 分日 月 23 日前后,全球各地___昼__夜__平__分_____
(2)季节变化规律。
名师注解 【点拨】 昼夜长短的时间对称特点
(1)关于夏至日、冬至日对称的两个日期(A 与 B、C 与 D):两 地昼长、夜长相等。

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地球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运动的过程,它是地球上一年的周期运动。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十分重要,下面我将从季节变化、气候分布和地球影像等方面详细阐述这些意义。

首先,地球公转导致了季节的变化。

地球的公转轨道是椭圆形的,而不是完全的圆形。

这意味着地球离太阳的距离不是固定的,而是经历了四个季节的变化。

当地球接近太阳时,光线直接照射在南半球,南半球就是夏季;当地球远离太阳时,光线直接照射在北半球,北半球就是夏季。

这种季节变化对于农业、气候和生物多样性都有重要影响,因此地球公转是季节变化的根本原因。

其次,地球公转对于气候分布有重要影响。

不同纬度和经度的地区由于太阳直射角度的不同而导致气候各异。

赤道地区日照时间长,温暖潮湿,有热带雨林气候;中纬度地区冬夏温差较大,有温带季风气候;高纬度地区寒冷干燥,有亚寒带和寒带气候。

这些气候的分布和变化直接影响农业生产、水源分布和生态系统的状况,因此地球公转对气候分布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地球公转还对地球影像的获取有重大影响。

地球的公转使得地球各个地区的太阳照射角度和日照时间有所不同。

这为地球卫星拍摄地球影像提供了可能性。

通过卫星,我们可以获取到地球各个地方的真实影像,这对于地质勘探、天气预报、环境监测等有着重要意义。

我们可以借助地球影像来研究地表特征、环境变化、自然灾害等,进而为社会决策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信息和依据。

另外,地球的公转轨道还与地球的倾斜角度有关。

地球的倾斜使得地球自转轴和公转轨道倾斜,导致了极昼和极夜的現象。

在北极圈和南极圈两极地区,地区内一些时间段内太阳始终在地平线以下,无法看到日出和日落,这就是极夜;而在另外的一些时间段内太阳始终在地平线以上,不会落下,这就是极昼。

这种极昼和极夜的现象给极地地区的生态系统和人类活动带来了一系列的影响。

综上所述,地球公转对于季节变化、气候分布和地球影像等具有重要地理意义。

它是地球上一年的周期运动,引起了季节的变化,决定了气候的分布和变化,并使得地球影像获取成为可能。

地球的公转及地理意义是什么

地球的公转及地理意义是什么

地球的公转及地理意义是什么地球的公转及地理意义是什么地球公转就是地球按一定轨道围绕太阳转动,地球的自转具有其独特规律性一样,由于太阳引力场以及自转的作用,而导致的地球公转,也有其自身的规律。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地球的公转及地理意义简介,希望能帮到大家!地球的公转及地理意义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转动。

地球环绕太阳的运动称为地球公转。

因为同地球一起环绕太阳的还有太阳系的天体,太阳是它们共有的中心天体。

公转的方向也是自西向东的,公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年。

所以太阳公转也会给我们带来四季的变化,春夏秋冬四季更替。

地球的公转的力来自太阳的自传,就像轴带动轮子转动一样,而太阳的重力(万有引力)又让地球不能飞离太阳。

地球的公转速度地球公转是一种周期性的圆周运动,因此,地球公转速度包含着角速度和线速度两个方面。

如果我们采用恒星年作地球公转周期的话,那么地球公转的'平均角速度就是每年360°,也就是经过365.2564日地球公转360°,即每日约0.986°,亦即每日约59′8″。

地球轨道总长度是940,000,000千米,因此,地球公转的平均线速度就是每年9.4亿千米,也就是经过365.2564日地球公转了9.4亿千米,即每秒钟29.8千米,约每秒30千米(线速度=940,000,000KM/365天=940,000,000秒/(365x24x3600)秒=29.8千米(近似为30千米/秒)。

依据开普勒行星运动第二定律可知,地球公转速度与日地距离有关。

地球公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都不是固定的值,随着日地距离的变化而改变。

地球在过近日点时,公转的速度快,角速度和线速度都超过它们的平均值,角速度为1°1′11″/日,线速度为30.3千米/秒;地球在过远日点时,公转的速度慢,角速度和线速度都低于它们的平均值,角速度为57′11″/日,线速度为29.3千米/秒。

地球于每年1月初经过近日点,7月初经过远日点,因此,从1月初到当年7月初,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逐渐加大,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减慢;从7月初到来年1月初,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逐渐缩小,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加快。

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

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

太阳直射点每个月移动纬度约为8°,每移动1°约需4天
•四季的更替
春分
夏至 秋分
冬至
1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23°26′ N 次年春分 赤道
23°26′ S
地球公转特征及其应用
在地球公转过程中,若以地球为参 6月初,太阳在黄道的位置是 照系,可看到太阳在黄道上运行。 A.甲 B.乙 C.丙 D.丁
一艘海轮从上海出发驶向美国旧金山。当 海轮途经图中P点时正值日出,图中EF线 表示晨昏线。 下列现象发生时间与海轮途经P点
的日期相近的是 A.江淮平原地区正播种冬小麦 B.长江中下游地区正值梅雨季节 C.北京一年中昼长最短 D.塔里木河一年中流量最大
• 答案详解
• 1. B 2. A
• 解析:
• 1. 本题主要考查地球运动的知识。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及其计算
一.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
昼夜更替与昼夜长短变化的区别
同一纬圈上,昼弧+夜弧=24小时
昼弧=夜弧,则昼夜等长 昼弧<夜弧,则昼短夜长 昼弧>夜弧,则昼长夜短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公转过程中太 阳直射点会南北移动, 引起昼弧、夜弧的 长短变化,从而导致昼夜长短的变化。
31
春分
以春分点为参考点,在一个回归年期间,从太阳中心上看,地球中心连续 两次过春分点,从地球中心上看,太阳中心连续两次过春分点。 359°59′9″.71=365.2422日,即365日5小时48分46秒
春分
3.地球公转的周期: 1恒星年
以相对不动的恒星为参考点,它是地球公转360°的时间,是地球 公转的真正周期。恒星年长度为365.2564日,即365日6小时9分 10秒。
图1是天赤道与黄道的示意图,图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地球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运动的过程,一个公转周期为365.25天。

1.四季变化:地球公转导致了四季的变化。

由于地球公转时,不同季节地球离太阳的距离不同,所以季节的变化是由地球公转产生的。

在地球公转过程中,地球在轨道上不同位置上的日照时间和太阳高度角发生变化,导致不同季节的气候和温度变化。

例如,在地球公转到南半球最远离太阳的时候,即南半球的冬至,南半球将面临较长的黑夜和冷天气。

2.时区的形成:地球公转产生了全球范围的不同时区。

由于地球公转,不同经度的地区在不同时刻处于太阳直射的角度,因此每个经度都有其自己的时间。

在地球公转过程中,地球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相差大约一小时。

这种时区的设立使得全球范围内的时间统一起来,方便了人们的交流和合作。

3.自然环境的多样性:地球公转导致了不同地区的气候和生态环境的多样性。

地球公转过程中,接收到太阳辐射的地区温度较高,而背离太阳的地区温度较低。

这种温度差异导致了不同地区的气候和生态环境的多样性。

例如,靠近赤道的地区温暖湿润,适宜热带雨林的生长,而靠近两极的地区寒冷干燥,适宜极地植被和动物的生存。

4.季风气候的形成:地球公转是季风气候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地球公转过程中,由于太阳辐射的不均匀,不同地区的温度差异也不同,从而形成了季风气候现象。

例如,印度尼西亚和印度的地区在地球公转过程中会经历季风的变化,夏季受到海洋上水汽的影响而产生大量降水;冬季则因为同等的纬度上缺乏海洋的蒸发而干燥。

5.海洋洋流的影响:地球公转对海洋洋流产生重要影响。

由于地球公转过程中地球轴倾斜的关系,不同季节太阳直射区域的位置会发生变化,导致热量在地球表面分布不均匀。

这种热量分布不均匀影响了海洋的温度和盐度分布,进而影响了海洋洋流的形成。

例如,赤道附近的洋流会对全球气候产生重要的影响,其强度和方向与地球公转有关。

总之,地球公转产生了许多地理意义,包括四季变化、时区的形成、自然环境的多样性、季风气候的形成以及海洋洋流的影响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讲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45分钟 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下图为某区域经纬网图,其中②位于①的正东方向。

据图回答1、2题。

1.当晨线经过②⑤两地时,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此时全球日出东北,影朝向西南B.此时太阳直射110°EC.地球公转至远日点附近D.潘帕斯草原一片枯黄2.若两架飞机分别从①⑤出发,沿纬线以与地球自转角速度相同的速度分别飞行到②⑥,则( )A.从①飞行到②所用的时间较短B.从⑤飞行到⑥所用的时间较短C.两者所用时间相等D.两者所用时间无法判断(2012·淮安模拟)下图中阴影部分为黑夜,据图完成3、4题。

3.观测者从甲、乙、丙、丁四个角度能够观测到右图所示昼夜状况的是( )A.甲B.乙C.丙D.丁4.下列叙述与右图相符的是( )A.图中所标注的经度为西经度B.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C.图示极点为南极点D.图示为北半球夏至日光照图读下图完成5、6题。

5.PQ表示地球公转轨道上的两个特殊点,则图中字母L和S代表的角的度数为A.20°B.23°26′C.30°D.66°34′6.PQ表示地球公转轨道上的两个特殊点,当地球越过P点后的一段时间内,太阳直射点( )A.在北半球向北移动B.在南半球向北移动C.在北半球向南移动D.在南半球向南移动7.(2011·山东文综)下图为某区域的海上航线示意图。

在一艘驶往大西洋的轮船上,船员在图中①处看到了海上日出景观,此时为世界时(中时区区时)4时。

下列四幅图中,与①处当日日出时刻相符的是( )(2011·浙江文综)下图中,M为赤道与某一经线L1的交点,北半球任一纬线L2上两点Q1、Q 2分别位于经线L1的东、西两侧。

完成8、9题。

8.若某日晨线和昏线分别经过M、Q1和M、Q2,且Q1、Q2之间经度差达到最大值,则( )A.Q1、Q2间地球表面上的最短路线经过北极点B.M、Q1之间连线与地轴相交C.M、Q1、Q2三点位于同一经线圈上D.Q1、Q2两点的直立物日影分别朝西、朝东9.若两个不同日期的晨线分别经过M、Q1和M、Q2,且Q1、Q2与L1之间地方时差不等,则Q1、Q 2( )A.可能同是晨昏线与纬线的切点B.可能都位于东半球C.不可能在同一时区D.不可能出现在1至6月间(2012·泗阳模拟)下图反映我国四个省会城市6月22日正午太阳高度和昼长情况,读图完成10、11题。

10.a、b、c、d四地自转线速度最大的是( )A.aB.bC. cD.d11.若a、b、c、d四地国旗与旭日同升,则6月22日这一天升旗最早的城市是A.aB.bC. cD.d二、非选择题(共56分)12.2011年世界园艺博览会于4月28日~10月22日在我国的西安(34°15′N,108°55′E)浐灞成功举办,此次世园会的主题为“天人长安·创意自然-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

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28分)(1)当西安世园会开幕时,判断下图中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是( )A.位于AB之间B.位于BC之间C.位于CD之间D.位于DA之间(2)为使太阳能热水器有最好的效果,需经常调节支架,使正午太阳光线直射集热板。

在一年中,西安市的太阳能热水器的集热板与楼顶夹角的最大值为_____,最小值为________,变动幅度大约是______。

(3)描述西安世园会举行期间,西安市昼夜长短状况及变化特点。

13.下图为地球公转示意图,按要求完成下列问题。

(28分)(1)说出地球由A位置公转到B位置的过程中,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特点。

(2)在甲图中用字母M标出直射点,用箭头表示太阳光线(光线画在甲图左侧),用阴影表示夜半球。

(3)甲图中Q点所在晨昏线属于________线(晨线或昏线),该点上的太阳高度角为_______。

(4)简述地球由B位置公转到C位置过程中,甲图中M点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特点。

答案解析1、2.【解析】1选A,2选C。

第1题,考查学生对晨昏线及相关知识的分析能力。

当晨线经过②⑤两地时,北半球处于夏季,地球公转至远日点附近;晨线与赤道的交点(②地)的地方时为6:00,太阳直射110°E;此时极昼地区,日出正北,极夜地区没有日出;位于南半球的潘帕斯草原此时一片枯黄。

第2题,根据从⑤地(60°N)起飞的飞机与从①地(赤道)起飞的飞机以与地球自转角速度相同的速度飞行可知,单位时间内两飞机飞行的距离不同,即速度不同。

结合经纬网可知,从⑤地出发的飞机速度为从①地出发的飞机速度的一半,而⑤地到⑥地之间的距离为①地到②地的一半,故两飞机到达的时间相同。

3、4.【解析】3选D,4选C。

第3题,由左图地球公转位置可以看出,此时为冬至日,南极圈内全部为极昼。

而右图正好是从极点的俯视图,故选D。

第4题,右图为以南极点为中心的俯视图,自转方向为顺时针,所以图中标注的度数为东经度。

5、6.【解析】5选B,6选C。

第5题,由图中信息可知,PQ分别为夏至日和冬至日,L和S代表的是黄赤交角。

第6题,夏至日后,太阳直射点仍在北半球,但开始向南移动。

【方法技巧】巧记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1)纬度分布规律——远小近大。

某日太阳直射某纬线,则该纬线的正午太阳高度为90°,离该纬线越远,则正午太阳高度越小。

(2)季节分布规律——来增去减。

任一地点,一年中离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最近时,正午太阳高度达到最大值,反之达最小值;太阳直射点向本地所在纬线移来,该地正午太阳高度增大,反之减小。

7.【解析】选C。

由图可知,①地位于(45°E,30°S),地方时比中时区区时(0°经线地方时)早3个小时,即船员在图中①处看到了海上日出时当地为7时。

从而得出当日①地昼长为10个小时,故知南半球昼短夜长。

四幅地球光照图只有C图能正确表示①处于日出时刻(位于晨线上),且当地昼短夜长。

8、9.【解析】8选A,9选B。

第8题,同一条纬线上两点之间经度差最大为180°,即处在同一个经线圈上,图中显示Q1、Q2位于北半球,则过这两点的最短路线一定过北极点;M、Q1之间连线不过极点,无法与地轴相交;图中显示M、Q1、Q2三点经度各不相同,不可能位于同一经线圈上;由Q1、Q2相差180°、晨线和昏线分别经过M、Q1和M、Q2可知,北半球昼短夜长,日出东南方向,日落西南方向,Q1、Q2位于刚好出现极夜的纬线上,直立物影子不可能朝西、朝东。

第9题,可逐项分析,如下所示:选项内容分析A Q1、Q2若同是晨昏线与纬线的切点,则Q1、Q2与L1之间地方时差相等B Q1、Q2在同一条纬线上,且与L1之间地方时差不等,Q1、Q2不在同一经线圈上,所在纬线劣弧相差经度小于180°。

两点有可能同时位于20°W向东到160°E之间C Q1、Q2两点分布于一条经线两侧,若经度差小于15°,则有可能位于同一时区D 晨线经过M、Q1说明北半球为冬季,晨线经过M、Q2说明北半球为夏季10、11.【解析】10选A,11选D。

第10题,6月22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各地昼长达一年中的最大值且随纬度增加而增加。

所以a、b、c、d纬度最低的是a,自转线速度最大。

第11题,昼长越长,日出地方时越早,故d地日出最早。

12.【解析】第(1)题,图中A、B、C、D分别表示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节气。

4月28日位于A、B之间。

第(2)题,集热板与地面夹角=90°-正午太阳高度角。

第(3)题,4月28日到秋分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西安昼长夜短;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等长;秋分日到10月22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西安昼短夜长;在此期间由于太阳直射点先向北移动,再向南移动,因而西安的昼长先增长,到夏至日达到最大,后又逐渐缩短。

答案:(1)A(2)57°41′10°49′46°52′(3) 4月28日到秋分日,昼长夜短;秋分日昼夜等长;秋分日到10月22日,昼短夜长。

自4月28日到夏至日,白昼逐渐增长;夏至日昼最长夜最短;自夏至日到10月22日,白昼逐渐缩短。

【知识拓展】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幅度(1)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方,其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幅度ΔH=23°26′+φ(φ为当地纬度)。

(2)在回归线与极圈之间的地区,其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幅度恒为46°52′。

(3)从极圈到极点之间的地区,其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幅度从46°52′逐渐降低到23°26′。

13.【解析】根据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可以判断出A为夏至日,B为秋分日,C为冬至日,D为春分日。

第(1)题,自夏至日(A)到远日点,地球公转速度减慢,自远日点到秋分日地球公转速度加快。

第(2)题,从甲图在地球公转轨道位置可以看出此时地球公转至秋分日和冬至日之间,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然后根据太阳直射点的位置进行绘图。

第(3)题,结合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和地球的自转方向可以判断出Q点所在的晨昏线为昏线,晨昏线上的太阳高度角都为0°。

第(4)题,由于M点位于南半球,自秋分日到冬至日,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南移,M点正午太阳高度角先变大至90°随后又变小。

答案:(1)公转速度渐慢,过远日点后逐渐变快(或快→慢→快)(2)见下图(4)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先变大,达到90°后再变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