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30年平原县降水特征分析
阿城区近50年降水变化特征分析

变 化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率 增 加 , 种 增 加 是 由春 季 、 季 降水 减少 贡献 的 。 这 秋 春 、 季平 均 降水 量 呈 下降 趋 势 , 季 变 化 不显 著 , 季 秋 春 秋 以每 年 013 m 的变 化 率减 少 。 5 年 减 少 6 9mm。 . 2m 5 近 0 .4 8
表 1 年 、 平 均 降 水 量 的趋 势 变 化 率 ( 季 单位 : mm/ ) 年
项 目 拄 春 季 夏 季 秋 季 冬 季
阿城 区四季降水分 布示意 图 22近 5 _ 0年 阿 城 降 水 变 化
趋 势 变 化 率 - .7 6 00 7 00 3 一 . 3 00 4 029 — .8 l .34 O1 2 .5 4 5
维普资讯
维普资讯
・
综 述・
3 2 l
小 二 乘法 进 行 估 计 。 11 距 平 曲线 分 析 .. 2 距 平 是 气 象 上 常用 的 量 , 也 即 通 常 所 说 的 异 常 , 它 即 对 平 均值 的正 常情 况 的偏 差 。
图 3 阿城 区 年 平均 降水 量 距 平 曲线 图 .
223降水 的趋 势 分 析 .- 对 阿 城 区 四季 和 年平 均 降 水 资 料 进 行 一元 线 性 回 归 分 析 ,阿城 区年 平 均 降水 量 总 趋 势 以每 年~ . m 的 o 8m 2
舳加∞∞∞∞加mO
化率 增 加 ,这 种 增 加 是 由春 季 、秋 季 降 水 减 少 贡献 的 。
春 、 季 平 均 降 水 量 呈 下 降 的 趋 势 , 季 降 水 变 化 不 显 秋 春
著 , 季 以 每 年 013 m 的变 化率 减 少 。从 年 平 均 降 秋 .52 m
近30年平原县降水特征分析

近30年平原县降水特征分析摘要利用1981—2010年山东省平原县的降水观察资料,采用了线性趋势估计等方法,对平原县30年来的降水特征和变化趋势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该县的年平均降水量呈缓慢上升态势,最大月降水量均集中在7—8月,该县整体偏干旱。
关键词降水;线性趋势;距平百分比;山东平原平原县为山东省德州市辖县,位于鲁西北黄河冲积平原,地理坐标北纬37°09′52″,东经116°25′41″,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春季风多干燥,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寒冷干燥。
春、秋季相对较短。
降水季节分配很不均匀,全年降水量的80%集中在夏季(6—8月),期间常有暴雨天气。
平原县农业发达,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棉花、蔬菜等,是远近闻名的京津蔬菜园区。
农业生产过程离不开温度、水分等各种气象因子的影响,而一个县区水分的主要来源是自然降水[1]。
因此,研究平原县近30年来降水资源的变化特征,对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 资料及方法该文平原县30年降水特征所用的数据资料来自德州平原观测站1981—2010年地面观测降水量的观测记录。
根据历年的日降水量,统计出年平均降水量和各月的平均降水量,计算30年降水总量的相对变化率,分析降水量的变化特征。
统计方法:①年平均降水量是对30年对应的要素进行算术平均;②在进行年、季降水趋势分析时,采用线性倾向率。
线性趋势倾向率用一元线性回归方程来表示气象要素的趋势变化,即方程Y=ax+b。
其中Y为降水量,x为年份,a 为趋势变化率[2]。
2 降水量变化特征2.1 降水量的年际特征从图1可以看出,1981—2010年,平原县的年平均降水量为534.6 mm,其中1998年的年降水量最大,高达1 052.7 mm,降水量主要集中于当年的7—8月,月平均降水量分别为404.5、436.8 mm。
而30年中的最旱年发生在2002年,年降水量为240.1 mm。
河北省地区50年来降水变化特征分析

龙源期刊网
河北省地区50年来降水变化特征分析
作者:郭志起王秀茹
来源:《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12年第03期
摘要:利用河北省地区石家庄、张家口、承德、保定以及北京和天津6个典型气象站点1960年-2009年共50年的降水资料,运用Mann-Kendall秩相关检验法和Morlet小波变换等方法,分析了该地区近50年来降水变化特征。
研究结果表明:①整体上河北省多年平均年降水在500 mm以上(张家口站除外),降水集中在夏季,约占全年68%;②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呈一定的减少趋势,但趋势性不明显,其中平原地区年降水量变化率相对较大;③从较大尺度
来看,河北省平原区降水量存在约10年左右的周期,而山区存在15年左右的周期,且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降水仍旧偏少;④河北省北部地区年降水量在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和90年代中后期各发生过一次突变。
关键词:河北省;降水;趋势性;周期性;突变性。
德州平原县地勘报告

第一章前言受平原县荣兆置业有限公司委托,我公司承担了平原县星空喜园场地的岩土工程勘察任务,为其设计和施工提供必要的岩土工程资料。
1.1工程概况拟建场地位于平原县民生路以西,升平路以东,新建实验小学南侧。
该场地西南侧原为平房区,平房区域已经拆迁,其余区域为耕地;勘察场区地势比较平整,场地的填土回填年限约为10年左右拟建项目为住宅小区,结构形式为框架结构,其中售楼处为砖混结构。
本次勘察报告共涉及建筑物7栋。
根据委托方提供的规划及设计图纸,各拟建建筑物基本特征见表1.1。
1.2勘察目的及任务勘察目的为建筑设计提供详细的工程地质资料和岩土技术参数,对建筑地基作出岩土工程分析评价,为基础设计、地基处理作出论证和建议。
主要任务1.2.1查明场地内及其附近有无影响工程稳定性的不良地质作用,并提出治理建议和所需岩土参数,判明拟建场地的稳定性和适宜性,当采用天然地基时,判明地基的均匀性;1.2.2查明拟建建筑物场地地层结构及其岩土物理力学性质,提供地基承载力、变形参数;1.2.3评价论证地基基础方案,建议最佳方案,必要时提供桩基设计参数;1.2.4提供基坑开挖方案,必要时提供边坡支护设计所需参数;1.2.5查明地下水的埋藏条件和地下水对主要建筑材料的腐蚀性、土层的冻土深度等,提供降水方案及设计所需参数;1.2.6判明建筑场地类别,划分抗震地段。
1.3勘察依据本次勘察工作所依据的主要技术规范如下:《岩土工程勘察规范》(2009年版)(GB 50021-2001)《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 72-2004)《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 79-201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2008)《建筑工程地质勘探与取样技术规程》(JGJ /T 87-2012)《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 50223-2008)《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 50123-1999)《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编制标准》(CECS 99:98)《岩土工程勘察文件编制标准》(DBK 14-S3-2002)《静力触探技术标准》(CECS 04:88)《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勘察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0年版)》1.4勘察方案本次勘察为详细勘察阶段,依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2009年版)(GB 50021-2001)拟建建筑物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三级,场地等级为二级,地基等级为二级,故本次岩土工程勘察等级为乙级。
1981_2010年平原县气温变化特征分析_张青

图 3 是 山 东 省 平 原 县 1981—2010 年 平 均 日 较 差 及 其 线性估计。从图 3 可以看出,年平均日较差呈明显的下降趋 势,下降系数为-0.043。而观察图 4 各 个季 节 的 平 均 日 较 差 及变化趋势可知,冬季日较差最大,夏季日较差最小,四季 的平均日较差均呈明显的下降趋势。这种趋势和年平均最
9.5 1980 1985 1990 1995 2000 2005 2010 年份
图 3 1981—2010 年平原县平均日较差及线性趋势
高、最低气温的变化是相对应的。由于日较差的变化和年平 均最高、最低气温的变化是密切相关的,所以随着气候变暖 趋势的影响,日较差也在逐渐变小。 2.4 极端气温变化特征
年最低气温线性趋势
5
年最高气温线性趋势
0
-5
-10 1980 1985 1990 1995 2000 2005 2010
年份
图 2 1981—2010 年年最低、最高气温的变化趋势
2.2 气温变化的季节性分析 从表 1 可以看出,气温变化在各年代之间的变化趋势
不一致。在四季变化中,以冬季升温最为显著,而其他 3 季 的气温升高则不够明显 。冬季的平均气温在 1981—1985 年 最低(-2.1 ℃),最高的平均气温则是 2000—2010 年(0.21 ℃), 这也能够解释为什么华北平原的人们感觉冬季没以前那么 寒 冷 。从 1981—2010 年 ,年 代 际 的 年 平 均 气 温 也 是 逐 渐 上 升 的 ,因 此可 以 说 ,平 原 县 近 30 年 来 气温 逐 渐 上 升 主 要 是 冬季气温递增的贡献。 2.3 日较差
平原县人为水土流失状况及防治措施

平原县人为水土流失状况及防治措施
高海梅
【期刊名称】《山东水利》
【年(卷),期】2006(000)008
【摘要】平原县地处鲁西北地区,属于黄泛平原风沙区,全县总面积1047km2,水土流失面积620.2km2,土壤侵蚀模数高达5000t/km2·a,土壤松散,极易形成风沙。
近几年来,随着该县经济社会的发展,开发建设项目越来越多,但由于人们水土保持法制意识比较淡薄,加剧了人为水土流失的产生和发展,使风沙越来越严重,给当地人们生产生活带来威胁。
【总页数】1页(P23)
【作者】高海梅
【作者单位】平原县水利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1
【相关文献】
1.城镇开发区的人为水土流失及防治措施 [J], 江金盛
2.宁夏南部山区人为水土流失现状与防治措施 [J], 常雄;马斌;张宗孝;张福成
3.惠州人为水土流失现状分析及防治措施 [J], 雷雨
4.城镇开发区建设中的人为水土流失及防治措施 [J], 江金盛
5.人为水土流失因素及其防治措施研究 [J], 李智广;郭索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德州市温度与降水概况

德州市温度与降水概况德州市平均温度按3~5月为春季,6~8月为夏季,9~11月为秋季,12~2月为冬季划分,德州市四季平均温度为:春季13, 7'C,夏季26℃,秋季13. 7'C,冬季-1.5℃。
本市多年的年平均温度为13℃。
极端温度近40年内出现的极端最高温度为43.4℃(1 9 5 5年78 23日),极端最低温度为- 27 C(1 958年1月15日).均为全省之最。
气温的年际变化多年来,日最低气温≤- 5'c的寒冷期长52.3天;日撮高气温≥30'C的炎热期平均78天。
温度的年际变化大,有冷年、暖年之分。
据统计,冷年占25.1%,暖年占28.5%,正常年占46. 4%。
正常年份,全市≥5 C的作物生长期平均246天;≥15 C的喜温作物适宜生长期有165天;≥20'C的热带作物生长期有1 19天。
积温本市日平均气温≥o'c的年均积温为4935.O℃,最多达5197,3℃,最少4624.3℃;日平均气温≥10 C的积温为4485.9'C,最多达4833. 1'C,最少4202.2、C。
这在全国同纬度地区是最多的,可以满足农作物早熟、中熟品种一年两作的热量要求。
霜期本市年均无霜期为206天,最长263天,最短为1 75天。
历年平均初霜日为1 0月24日,初霜日最早出现在1 0月6日(1957年),最晚出现在1 1月24日(1 951年)。
历年平均终霜日期为3月3 1日,终霜日最早出现在2月26日(1 9 5 3年),最晚在4月21日(1 965年)。
二、地温8月份最高,可达67.5℃(1 968年8月3日);1月份最低可达-33,2℃(1958年1月14,6℃,一年中以6、7月平均地面温度最高, 1 5日)。
一般在29c以上;1月份地面温度最低,为地下温度地下5厘米及其以下地温,年平均在14℃以上,4月15日可上升到14~1 5c,至9月25日都在20℃以上;7月最高为28~29℃.1 0月底降至12 C 以下。
平原地质条件

三、自然条件1)工程地质根据提供钻探资料表明,平原县地层属第四系松散堆积物形,深积达1000米以上,地层陷露深度岩性特征:垂直方向变化复杂,水平分布尚有规律,地层从上而下共分11层,岩土呈现分质粘土、粉土及粘土,有规律交替出现,层厚约在2—6米不等。
2)水文地质平原县的水文地质特征与古黄河变动有关,浅层地下水含水层岩性以粉细砂、细砂为主,中深层地下水含水层岩性以中细砂、粗砂为主,隔水层为粘土及亚粘土。
单机井出水量一般在30~40立方米/小时以上,地下水矿化度一般在1.5克/升左右。
水质类型以重碳酸盐,氯化物为主,地下水埋深年平均2.5米,浅层地下水的补给来源主要是降水,其次是地表水渗补和灌溉水回归。
主要消耗为潜水蒸发和人工开采。
根据平原县水务局水文勘测队提供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钻探揭露的地质岩性分析,埋地12米,深度范围内地层主要为河流相冲积物,区域内无不良地质现象存在,地面稳定性良好,场地类型为中软场土地,建筑场地类别为Ⅱ类,位于地震烈度Ⅷ度区。
平原县地下水埋深较浅,约在2.4—2.6米,相应标高-3.12---3.42米,地下水位稳定,主要靠雨水及河流渗补,动态变化受季节性影响,从分析结果显示,地下水稍呈弱碱性,对混凝稍带弱腐蚀性,但影响不大。
3)土壤植被地表植被多为农作物,人工栽培的用材林、农用林网、四旁树木和经济林木及次生草木植物群落。
全年造林面积0.02万顷,育苗面积0.01万公顷,全县木材采伐量3158立方米。
4)气候气象平原县气候温暖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多西南风,回暖快,夏季炎热多雨,降水集中;秋季凉爽多晴;冬季气温低,雨雪少,空气干燥。
光照充足,全年光照时数为2679.9小时左右,全年无霜期平均202天,最长为234天,最短为177天。
常年主导风向SSW(南南西冬季主导风向ENE(东北东夏季主导风向SSW(南南西最小风频NNE(北北东)最大风速冬季平均风速夏季平均风速风荷载年平均气温12.6℃极端最高气温42.5℃极端最低气温-19.7℃年平均大气压最冷月平均相对湿度最热月平均相对湿度全年平均相对湿度年平均降水量度年最大总降水量日最大总降水量时最大降水量最大积雪厚度雪荷载最大冻土深度年平均雷暴日数22.5天5)地震烈度根据GB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附录A,平原县的抗震设防烈度为Ⅶ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30年平原县降水特征分析
摘要利用1981—2010年山东省平原县的降水观察资料,采用了线性趋势估计等方法,对平原县30年来的降水特征和变化趋势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该县的年平均降水量呈缓慢上升态势,最大月降水量均集中在7—8月,该县整体偏干旱。
关键词降水;线性趋势;距平百分比;山东平原
平原县为山东省德州市辖县,位于鲁西北黄河冲积平原,地理坐标北纬37°09′52″,东经116°25′41″,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春季风多干燥,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寒冷干燥。
春、秋季相对较短。
降水季节分配很不均匀,全年降水量的80%集中在夏季(6—8月),期间常有暴雨天气。
平原县农业发达,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棉花、蔬菜等,是远近闻名的京津蔬菜园区。
农业生产过程离不开温度、水分等各种气象因子的影响,而一个县区水分的主要来源是自然降水[1]。
因此,研究平原县近30年来降水资源的变化特征,对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 资料及方法
该文平原县30年降水特征所用的数据资料来自德州平原观测站1981—2010年地面观测降水量的观测记录。
根据历年的日降水量,统计出年平均降水量和各月的平均降水量,计算30年降水总量的相对变化率,分析降水量的变化特征。
统计方法:①年平均降水量是对30年对应的要素进行算术平均;②在进行年、季降水趋势分析时,采用线性倾向率。
线性趋势倾向率用一元线性回归方程来表示气象要素的趋势变化,即方程Y=ax+b。
其中Y为降水量,x为年份,a 为趋势变化率[2]。
2 降水量变化特征
2.1 降水量的年际特征
从图1可以看出,1981—2010年,平原县的年平均降水量为534.6 mm,其中1998年的年降水量最大,高达1 052.7 mm,降水量主要集中于当年的7—8月,月平均降水量分别为404.5、436.8 mm。
而30年中的最旱年发生在2002年,年降水量为240.1 mm。
通过观察30年降水数据的线性趋势分析发现,30年降水量的总趋势有所上升,但非常缓慢,增长不超过100 mm。
2.2 降水量的年代际分布
从图2可以看出,月均降水量最大的是7月,平均降水量为155 mm,降水
量最少的是1月,平均降水量仅为3.4 mm。
全年降水主要集中在7—8月,其次为6、9、10月。
1—7月,降水量逐月增加。
7—12月,降水量逐月减少,为明显的单峰型。
6—7月的降水突然增加,8—9月的降水突然减少。
表1为平原县每5年平均年、季降水量,从6个阶段的均值变化可以看出,冬季降水量经历了“升→降→升→升→降→升”的过程。
从图3可以看出,30年来冬季降水量呈缓慢的上升趋势;春季的季降水量略有下降,夏季的季降水量呈上升趋势,秋季的季降水量呈上升趋势,但这些上升或下降的趋势都不太明显。
由此可知,虽然未来春季将面临更多的干旱,但短期内对平原县的农业生产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
2.3 降水量的旱涝分析
该文采用的降水量异常等级是中国气象局目前规定的,根据距平百分比(△R%)按下面标准进行划分:80%≤△R%,异常偏多;50%≤△R%<80%,显著偏多;20%≤△R%<50%,偏多;-20%≤△R%<20%,正常;-50%≤△R% -20%,偏少;-80%≤△R%<-50%,显著偏少;△R%≤-80%,异常偏少。
根据以上降水量异常等级标准,统计了1981—2010年平原县的降水量距平百分比。
从图4可以看出,平原县30年来出现降水异常偏多的年份是1998年;降水量显著偏多的年份是1990、2010年;降水量偏多的年份有5年(1984、1993、1994、2003、2009年);降水量显著偏少的年份是2002年;降水量偏少的年份有10年(1981、1986、1988、1989、1991、1992、1997、1999、2007、2008年);其他11年的降水量正常;该县30年来无异常偏少的降雨量。
另外,从2000年至今的10年间,各年降水量变化平稳,没有非常严重的干旱或洪涝灾害。
3 结论
(1)平原县过去30年降水量略呈增加趋势,但不明显。
(2)从年平均降水量、30年最大月降水量、30年最小月降水量分析,降水主要集中在7—8月,冬季的降水最少。
另外,以5年为一个阶段进行年代际间的降水量分析发现,除春季的降水量正在以极缓慢的态势下降外,夏、秋、冬3个季节的降水量都呈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
因此,预防春季的干旱将是该县未来需要注意的问题。
(3)由平原县30年旱涝分析可知,该县总体较干旱(10年降水量偏少、11年正常)。
自2000年至今,仅有3年降水量偏多,其他8年的降水量距平百分比△R%≤20%,偏干旱。
上述结论是在山东省平原县1981—2010年降水资料的分析基础上得到的。
平原县属德州市的下辖县,具有德州市以及周遭内陆地区气候特征的共性。
通过对平原县降水特征的分析研究,为人们预测该县未来降水的变化趋势提供了参考。
能够提醒人们在降水偏少、偏干旱的地区充分利用可用的水资源,促进农业
生产[4]。
但该文只分析了该县历年的降水特征,关于其他影响该县农业发展的气候因子,还有待于进一步分析。
4 参考文献
[1] 张凌云,覃峥嵘,李家文.近58年柳州市汛期降水特征分析[J].气象研究与应用,2009,9(30):8-12.
[2] 王德众,陈善炳,刘恒德.近30年泰山降水特征分析[J].科技与生活,2011(4):100.
[3] 贺佳.南充市近30年降水特征分析[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1.
[4] 潘仕梅,史淑一,衣淑玉,等.山东省栖露市降水特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4):2038-2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