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降水特征

合集下载

降水特征的描述

降水特征的描述

降水特征的描述【降水特征的描述】气温(℃):年平均气温8。

气压(kPa):海拔每升高100米,气压下降百帕0。

空气湿度( %湿度):降水量随地势的升高而减小。

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的地区称为“湿润区”,一般在山地迎风坡降水量较大;在内陆降水量较少。

降水类型:从气候带看,大多数地区降水量随海拔升高而减少。

但在青藏高原东南部、云贵高原东北部和西北部的一些山地中,由于山高谷深,局部地形起伏大,气候变化急剧,形成奇特的垂直气候带。

不同海拔高度的空气湿度是不同的。

空气相对湿度在0。

3~40%之间,是我国主要降水类型分布地区,它们与空气温度和降水量的分布是相应的。

从降水量看,低纬度大陆地区气温高,蒸发弱,空气干燥,降水量少;气温低,蒸发强烈,空气湿润,降水丰沛。

世界降水量最丰富的地区是巴西东南部、南美洲的亚马孙平原。

最少的是两极和青藏高原地区。

【多雨地区的描述】夏季(月):热量充足,对流性旺盛,地面增温迅速,加上夏半年太阳辐射强,近地面层空气受热强烈,因而易形成强烈的对流,产生雷阵雨、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

这时,常常会出现局部性的暴雨。

因此,初夏阶段(四、五月)也是台风等强对流天气发生最频繁的时期。

秋季(月):大气层结稳定,且多秋高气爽天气,白天光照充足,利于对流发展,多锋面活动。

锋面过境时,也会产生强烈的降水。

秋末(月):降水强度明显减弱,在冷暖气团交锋过程中,空气中可凝结的水汽变得十分稀薄,加上高空冷平流和地面冷锋面降水的影响,所以秋雨过程结束后,经常形成连续阴雨天气。

台风登陆前后,常出现狂风暴雨,甚至造成灾害。

【少雨地区的描述】冬季(月):晴朗少雨,气温较低,夜晚寒冷,干燥,适宜于病菌的生长,为各种疾病的好发季节。

第二年春季(月):回暖快,蒸发弱,天气晴朗少云,有利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

天气晴朗,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果树的花芽分化,多雾会抑制花粉的萌发和花粉管的伸长,使雄蕊败育,造成落花落果。

有时,由于冷空气南下,把原来潜入土中过冬的病菌和害虫又从表土层里吹送到根系周围的土壤中去越冬,给农业生产带来危害。

高三地理降水特征

高三地理降水特征

高三地理降水特征一、引言地理学上,降水是指大气中的水分通过凝结或凝结后的水滴或冰晶形式落到地面上的现象。

降水是地球上水循环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地表水资源的分配和人类社会的发展都有着重要影响。

在高三地理学习中,了解降水的特征对于我们理解气候形成机制、农业生产和自然灾害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围绕降水特征展开论述。

二、降水量的分布特征降水量是指单位面积上的降水量,通常以毫米或厘米为单位。

地球上的降水量呈现出明显的分布特征。

首先,赤道附近的热带地区降水量较大,形成了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风气候。

其次,中纬度地区的降水量相对较少,形成了草原和温带季风气候。

再次,极地地区的降水量非常稀少,主要以雪的形式存在。

此外,地形对降水量的分布也有很大影响,如山脉上的降水量较大,形成了山地雨林和高山草甸。

三、降水的季节性变化降水的季节性变化是指降水在一年中的分布规律。

在不同的地理区域,降水的季节性变化表现不一。

例如,在亚马逊雨林所在的亚热带地区,降水量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主要集中在夏季;而在地处赤道的热带雨林地区,降水则呈现出全年均匀分布的特点。

此外,地理位置离海远近也会影响降水的季节性变化,靠近海洋的地区降水量相对较大,季节性变化较小。

四、降水的日变化规律降水的日变化规律是指降水在一天中的分布规律。

一般来说,降水量在白天较大,在夜晚较小。

这是因为白天地表受到太阳辐射的加热,形成对流层,激发了对流性降水;而夜晚地表降温,对流层减弱,降水量减小。

此外,地理位置也会影响降水的日变化规律,比如在沿海地区,由于海洋对地表的辐射平衡作用,降水量在早晨较大,在下午较小。

五、降水的强度和频率特征降水的强度指的是单位时间内的降水量,通常以毫米/小时或毫米/天为单位。

降水的频率指的是在一定时间内发生降水的次数。

降水的强度和频率特征受到地理位置、气候类型和季节等因素的影响。

例如,在热带雨林地区,降水强度较大,频率较高,而在草原地区,降水强度较小,频率较低。

降水的形式有哪四种

降水的形式有哪四种

降水的形式有哪四种
降水的形式有锋面雨、对流雨、地形雨、气旋雨。

降水是指空气中的水汽冷凝并降落到地表的现象,它包括两部分,一是大气中水汽直接在地面或地物表面及低空的凝结物,如霜、露、雾和雾淞,又称为水平降水;另一部分是由空中降落到地面上的水汽凝结物,如雨、雪、霰雹和雨淞等,又称为垂直降水。

1
在锋面上空气缓慢上升(以每秒厘米的速度计算),在冷气团一侧形成层状降水。

2
如果下地面高温潮湿,近地面空气强烈受热,引起空气的对流运动,湿热空气在上升过程中,随气温的下降,形成对流云而降水,比如积雨云和浓积云,条件一定时即可降水。

特点是强度大,历时短,范围小,还常伴有暴风,雷电,故又称热雷雨。

在热带雨林气候区和夏季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多见。

3
暖湿气流在运行的过程中,遇到地形的阻挡,被迫沿着山坡爬行上升,从而引起水汽凝结而形成降水,称为地形雨。

地形雨一般只发生在山地迎风坡,背风坡气流存在下沉或者下滑,温度不断增高,形成雨影区,不易形成地形雨。

4
气旋雨,是指气旋或低压过境带来的降雨。

气旋中心附近气流上升,引起水汽凝结而形成降水,称为气旋雨。

低压导致下雨是因为云层和空气会向低压区聚集,在低压区下沉,形成气旋,从而更有可能带来水汽而降雨。

常见的有热带气旋和温带气旋带来的降水。

降水特征和原因是什么

降水特征和原因是什么

降水特征和原因是什么
我国各地区的年降水有两个显著的特征:
首先,无论年总降雨量的多寡,我国的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并且越往西和北,降雨就越集中。

所谓雨季,就是指降水集中的时期,因而夏季是我国最主要的雨季发生时期。

其次,全国大部地区的年降水表现为单峰型分布,峰值出现在夏季;但华南地区、长江中下游和华西地区的年降水量表现出了多峰型分布,除夏季外,春季和秋季的降水也非常显著,在不同地区造成了雨季的持续。

年降水显著的原因:
华南地区为典型的双峰型降水,主峰值出现在6月中旬,峰值雨量平均超过50 mm,被称为华南前汛期雨季。

随后,雨量迅速减小,并于7月中下旬降到谷值。

到8月中旬,降雨会再次活跃而出现次峰值,称为华南后汛期雨季,该雨季主要由热带气旋的活动影响造成。

两次降雨峰值之间大约间隔一个月。

虽然华南的春雨和主峰值之间并没有出现明显的中断,但该地区的春雨是非常显著的,春季降雨量(3—5月)可占年总雨量的35%,与夏季(6—8月)的38%基本持平。

长江中下游的降水在一年中出现了三个峰值,对应的时间依次为:5月中上旬, 6月下旬和8月下旬,分别代表了春、夏和秋三个季节的降雨盛期。

长江中下游的春雨非常显
著,整个春季的降水能占年总降水的32%,且降水在长江三角洲尤其明显,雨量仅略小于夏季峰值。

其夏季主峰值为梅雨雨季。

而第三峰值同样由台风或季风雨带南退时在长江流域停滞造成,平均雨量较小。

华西地区也为双峰雨型,降水的两峰值分别出现在7月初和9月初。

两次峰值之间的间隔较短且雨量差别小,降雨次峰值反映出非常显著的秋雨现象,一般认为秋雨由冷空气活动造成,雨量不大,但雨日多。

完整版降水要素分析

完整版降水要素分析

二、降水的主要降水类型:
降水 类型
空气上升原因
降水特征
主要分布 地区
对流雨
湿热空气强烈受热 上升
强度大,历时短, 赤道附近地区、
范围小,常有风暴、 中纬度大陆夏
雷电
季的午后
地形雨
暖湿空气前进时受 地形阻挡抬升
降水强度较大,历 时较长
山地迎风坡
锋面雨
台风雨
3、锋面雨
成因: 冷暖气团相遇,暖气团被抬升,空气中的水汽冷却凝结。 特点:锋面雨持续的时间长,范围广,强度小; 分布:常出现在温带地区。例如:我国夏回归线附近(副热带):大陆西侧降水少,大陆东侧降水多。 原因: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西侧在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控制下,海洋水汽难以
到达,降水少,大陆东侧夏季风来自海洋,降水多;
④中纬度地区: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1)从赤道到两极,年降水量变化的特点是什么? 2)在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与西岸的年降水量有什么差别? 3)在中纬度地区,大陆内部与沿海地区的年降水量有什么差别?
二、降水的主要降水类型:
降水 类型
空气上升原因
降水特征
主要分布 地区
对流雨
湿热空气强烈受热 上升
强度大,历时短, 赤道附近地区、
范围小,常有风暴、 中纬度大陆夏
雷电
季的午后
地形雨
锋面雨
台风雨
2、地形雨
成因:湿润的气团遇到高大山地的阻挡,在爬升过程中冷却凝结形成降雨; 分布:在山地盛行的迎风坡多地形雨。例如:喜马拉雅山南坡、台湾东部、澳大 利亚大分水岭东部。 背风坡则形成了“雨影区”,降水稀少,气候干燥。
持续时间长,范围 广,强度小
中纬度地区
台风雨

中国降水知识点总结

中国降水知识点总结

中国降水知识点总结降水是大气中水汽凝结成液态或固态水滴或晶体,从空气中落到地面的现象。

在中国,降水对农业、生态、水资源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深入了解中国降水的知识点对于了解中国的气候环境、生态变化以及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的降水类型中国的降水类型多种多样,包括雨、雪、霜、雹等,这些降水类型有着各自的特点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 雨雨是指大气中水汽凝结成液态水滴,从空中降落到地面的现象。

中国的雨水主要以夏季为主,夏季降雨主要由季风和强对流天气引起。

中国降雨的分布存在较大的地域差异,南方地区的降雨量要明显高于北方地区。

2. 雪雪是指大气中水汽凝结成固态的水晶体,从空中降落到地面的现象。

中国的雪主要出现在冬季,对于中国的农业、生态系统以及水资源都具有一定的影响。

3. 霜霜是指大气中的水汽凝结成微小冰晶体,附着在地面的现象。

霜一般出现在边缘地区、高原地区或者夜间温度低于冰点的地区。

霜对于植物生长和农业产量有一定的影响。

4. 雹雹是指在对流云中,出现冰雹颗粒并且无法融化,由大球状、卵状或错圆柱状组成的降水。

雹灾对于农业、交通、农业等领域都有较大的危害。

中国的地域降水特点中国的地域广阔,地形多样,因此中国的降水特点也存在较大的地域差异。

从北到南,从东到西,中国的降水情况存在明显的不同。

1. 东部沿海地区中国东部沿海地区降雨充沛,主要受到季风影响,夏季降雨多,冬季降雨少。

2. 西北干旱地区中国的西北地区是干旱地区,降雨非常稀少,而且降雨量也非常有限。

3. 西南地区中国的西南地区是降雨较为充沛的地区,由于地形复杂,降雨类型多样,雨水也多集中在夏季。

4. 高原地区中国的高原地区降雨相对较少,其中部分地区在夏季也会有较多的降雨,但整体降雨量比较有限。

中国的气候变化与降水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中国的降水情况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一方面,中国部分地区降雨量增加,另一方面,一些地区出现了干旱的情况。

这种降水的不均衡分布对于生态、农业以及水资源都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降雨等级特征

降雨等级特征

降雨等级特征
1、雨期施工时间:根据多年的实测资料统计,每年的6-9月份的平均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80%多,因此,每年的5-9月份为武汉区的雨期。

2、降雨等级特征:降雨分小雨、中雨、大雨、暴雨、大暴雨、特大暴雨几个等级,详见下表:
3、雨期施工特点难点分析及对策:
3.1本工程为高层商业楼,地下室面积大,施工项目多,工期紧迫;同时施工场地比较紧张,因此如何组织施工是雨期施工也是本工程的重点和难点。

采取的对策如下:加强计划管理,制定工程施工总进度计划和月、周阶段性施工进度计划以及工序交叉作业的协调计划和材料设备的供应计划;对工程进度所涉及的各方面工作进行详细的安排,反馈信
息,对各项计划及时进行调整以适应施工现场的实际条件;合理组织施工工序,协调好各工序间交叉施工,解决好施工对现场周围环境的影响,保证全天候的作业条件,以充分利用有效工作时间。

3.2本工程施工现场狭小,南邻健美街,北临二标段施工方,西临华隆路,东临售楼部展示区。

采取的对策如下:对施工现场根据施工实际需要和施工总平面布置要求,安排场地,合理安排、精心组织原材料和周转材料按计划分批进场。

在南东侧设置钢筋加工棚,在南侧分别设置木工加工棚。

基坑施工前根据根据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编制切实可行的降水、护坡方案,确保基坑周边建筑及道路的安全。

3.3地下结构施工期间恰逢雨期施工,给土方开挖、边坡支护及地基处理等工程的正常施工增加难度。

采取的对策如下:项目部设置兼职人员负责天气预报,根据天气情况及时调整施工部署,土方开挖、边坡支护及地基处理工程选择施工能力强的专业队伍,同时在施工过程中做好施工现场的排水、基坑边坡变形监测等工作,尽量将雨期施工的影响降至最低。

2021届全国新高考地理备考复习 降水特征和成因分析

2021届全国新高考地理备考复习  降水特征和成因分析
2.降水时间变化: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
降水的季节变化大小:主要根据气候类型进行判断
——时间分布
解释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年际变化均明显的原因。
图为四地气温年内变化和降水年际变化 统计图. ①~④四地气候中,由单一气压带或风 带控制形成的是( ) A.①地 B.②地 C.③地 D.④地
BD.
A、①最低气温在0-10度,最高在30度以下,降水年际变化没有超过1000, 是亚热带地中海气候.①地雨热不同期,冬季受西风带控制,夏季受副热 带高压带控制,故不符合题意; B、②是热带雨林气候,在赤道低压带的控制下,终年高温多雨,故正确; C、③地气温年较差最大,最低气温在0度以下,降水年际变化在500-1000 之间,是温带季风气候,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故不符合题意; D、④最低气温在0度以上,最高在20度以下,全年的降水年际变化在6001000之间,是温带海洋性气候.海洋性气候是在西风带的控制下,终年温 和多雨,故正确.
变化)、空间变化(等降水量线分布)等方面
1.降水数值特征:冬夏降水、年降水量大小 年降水量的多少: 一般年降水量超过800 mm属于多,低于800 mm属于少。 常用术语:多雨、湿润、少雨、干燥、干旱 一般月降水量低于50mm描述时称作稀少,干旱 50mm~100mm为少雨,湿润 大于100mm为多雨。
4.我国的降水的时空变化特点
(1)雨带移动规律 4~5月在两广,5~6月在江淮,7~8月在华北、东北,9月南撤,10月结束 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 (2)降水量季节变化 我国的降水主要受夏季风强弱的影响;正常情况,受“副高”的推动,位于 “副高”西北侧的锋面出现季节性移动。 (3)降水量的年际变化 受“副高”势力的年际变化影响;“副高”势力强→夏季风势力强→北涝南 旱;副高势力弱→夏季风势力弱→北旱南涝。所以,我国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大 ,北方地区年际变化比南方地区大。 (4)降水类型及分布 ①锋面雨为主:每年5月~10月,并以冷锋占主体。 ②地形雨:山地迎风坡,如天山北坡受大西洋和北冰洋暖湿水汽迎风坡影响 ;西南横断山脉受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迎风坡影响;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地区受 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的迎风坡影响。 ③对流雨:我国夏季午后的暴雨。 ④台风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夏秋季节暴雨、狂风天气。 ⑤气旋雨:北方地区春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天里,什么时候最爱下雨
原韦华
新闻背景
随着夏天的到来,雨水逐渐增多,北京的汛期也到了。

那么,在我国的不同地区,一天中什么时间最有可能降雨?不同时段的降雨又往往具有什么样的特征?细心的读者可能都有自己的生活体验,而科学工作者则给出了详细的统计和分析。

()最早被提及的降水日变化现象是“巴山夜雨”
很多读者都有这样的体会,降水在一天之内不是均匀分布的,有些时间段特别容易下雨,而有些时间段很少有降雨,这就是降水的日变化。

最早被提及的降水日变化现象当属“巴山夜雨”,这早在唐朝的诗歌中就得到体现。

最著名的恐怕要算是李商隐《夜雨寄北》中“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描述的浪漫意境;白居易的《长恨歌》中也有叙述,“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此外李白、王维以及其他朝代的诗句中也多有提及蜀中的夜雨特点。

基于现代化的观测数据也证实,四川盆地乃至我国西南诸多地区均存在夜雨的降水特征,可见蜀中的夜雨自古已然,并不是现今才有的现象。

()为何“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此前由于观测资料的限制,对于降水日变化的研究相对较少。

近年来,中国气象局的宇如聪研究员和他的研究团队全面揭示了我国大陆地区夏季降水的日变化特征,结果显示,在长江上游地区,夏季降水的日峰值通常出现在凌晨0时前后;长江中游地区,降水峰值则在清晨6点左右;长江下游地区,夏季降水的主峰值则集中在下午时段;整个长江流域的夏季降水峰值呈现自西向东滞后的现象。

华南和东北地区主要为午后的降水峰值。

陆地上夏季的午后降水峰值较为常见,这通常是由于太阳辐射加热的日变化,致使午后温度较高,暖空气上升造成不稳定,导致降水的发生。

陆地上的夜间降水峰值的成因较为复杂,目前还没有定论,可能有局地的山谷风的作用、低层风场的作用以及云层的辐射效应等等。

然而,在冬季,无论是我国的西部还是东部,雨、雪则常常在夜间降落,正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诗句中描绘的那样。

()午后降雨多短时,清晨降雨多持续
与华南和西部地区不同,我国东部大部分地区(包括华北)的暖季降水通常有两个主峰值时间,一个在下午,一个在清晨。

以北京为例,中国气象科学院的李建研究员分析1961年至2004年的观测数据得到,北京市的降水量在16至次日8时都维持在较高水平,而在正午12时前后降到最低。

不同的降水峰值通常对应不同的降水类型。

峰值出现在下午的降水事件,多为局地性降水,持续时间通常较短;而峰值出现在清晨的降水,多为大尺度的系统性降水,持续的时间则通常较长。

从气候平均角度来看,在6月中下旬,我国降水主要集中在江南地区,也就是著名的“梅雨时节”;此后,降水雨带随着副热带高压等季风环流的北跳来到淮河流域;在7月下旬,降水雨带进一步北跳到华北地区,每年的7月下旬至8月上旬,是华北地区一年中降雨最多的时段,被视为传统意义上的华北雨季或华北主汛期,俗称“七下八上”。

在夏季风活跃的时段中,也就是江南地区的6月中下旬以及华北地区的7月下旬至8月上旬,持续性的清晨降水在总降水中占主导地位;但在主雨带移出该区域后,也就是8月的江淮地区以及6月至7月的华北地区,降水则多以阵性的午后短时降水为主。

()华北地区降雨自西北向东南滞后
华北地区的降水,有东部降水特征的共性,但也有其独特性。

华北地形和海陆分布复杂,华北西部为燕山和太行山脉,东部紧邻渤海,海陆分布和地形均对华北降水有显著的影响。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副研究员原韦华等人的研究表明,华北累积降水量和降水的强度均表现为自西北向东南递减的趋势:西北部山区降水持续的时间相对较短,每次降水产生的降水量较小;而平原和沿海地区降水平均持续时间较长,并且降水总量较大。

华北地区的降水日峰值时间也存在很强的区域特征,西北部山区降水事件的开始、峰值和结束时间主要出现在下午至傍晚;而在东南部的平原和沿海地区,降水事件的开始、峰值和结束的时间则出现在夜间至清晨,呈现自西北向东南滞后的现象。

分析结果表明,这种现象主要由持续时间小于7小时的短时降水贡献,而持续时间较长的降水在山区和平原地区均表现为清晨的峰值。

而在长江流域,位相滞后的现象主要由持续性降水贡献。

进一步分析不同月份的降水特征可以发现,华北地区的位相滞后现象,在华北的主汛期也就是7月下旬至8月上旬并不明显,全区域主要以清晨的降水峰值为主,这可能是由于这一时段持续性降水占主导造成的。

但在主汛期的前后时段,
滞后信号十分明显。

这可能是由于在午后太阳辐射的作用下,山区的降水系统形成并发展,在地形和风场的影响下,降水系统逐步东移,在傍晚至夜间影响平原地区。

()“北旱”格局下强降雨却在增多
降水的基本特征虽然多年来具有稳定性,但局地的降水特点也表现出一定的变化。

上世纪70年代以来,长江流域降水呈现增长的趋势,华北地区降水量和降水次数则有所减少,降水表现为“南涝北旱”型的变化。

但是,相反的,对于小时降水强度来说,华北地区降水强度反而增加。

这就是说华北地区的小雨和中雨次数减少,强降水的发生频率增高。

这不仅给城市的排水系统带来更多压力,也更容易引发山区的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短时的强降水也并不利于土地含水量的增加,反而有可能造成水土流失。

这一现象的产生,首先与全球大气环流的调整有关,全球海洋、整个对流层的大气环流均表现出年代际变化,我国东部降水变化是对环流变化的响应。

同时,也有一些研究指出,大气气溶胶含量的变化、城市化发展,均对这一降水性质的改变有所贡献。

()延伸阅读
降水季节变化带来“旱涝交替”
我国幅员辽阔,降水的空间分布严重不均。

总体来说,年降水量自东南向西北递减。

而季节变化也是降水的突出特点之一。

受东亚夏季风的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一年中的降水高峰均出现在夏季,夏季降水可以占到全年降水的40%以上。

在一些干旱地区,夏季降水甚至可以占到全年降水的90%以上。

华北地区的夏季降水则为全年的60%左右。

除了夏季的降水峰值之外,某些地区还存在春季和秋季的降水峰值,比较著名的有江南春季的连阴雨现象以及华西秋雨。

在我国滇西北、藏东南的横断山脉中西部地区,年降水量超过1200毫米,虽然该地区降水主峰值出现在夏季,但在3月份也存在一个降水高峰,当地称之为“桃花汛”。

还有海南地区,与我国大部分地区不同,其降水主要集中在8月至10月。

有研究表明,海南秋季降水量的大小与热带中东太平洋的海温异常也就是厄尔尼诺现象密切相关。

就国家全局而言,降水空间上分布的不均匀性,有时候会造成我国“旱涝并存”。

就地区局部而言,降水在时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有时候会造成局地的“旱
涝交替”,存在明显的干湿季节,比较极端的情况就是2011年发生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先旱后涝“旱涝急转”现象。

据统计,在气象灾害中,按受灾面积统计,干旱造成的受灾面积约占53%,洪涝造成的受灾面积约占28%。

(作者为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