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通论 复习题
张之恒《中国考古通论》配套题库【章节题库(7-10章)】【圣才出品】

张之恒《中国考古通论》配套题库【章节题库(7-10章)】【圣才出品】第7章战国秦汉考古一、名词解释1.云梦秦简答:云梦秦简是指在湖北云梦发现的一系列秦朝文书,计1155枚,这是第一次发现秦简。
其中古籍有《编年记》、《语书》、《吏道》、《日书》,更为重要的是秦律。
由于秦律在传世文献中极为罕见,这次发现震动了学术界。
从墓葬时代分析,这些律文是秦统一之前的法律。
云梦龙岗秦简150余枚,出自6号墓,内容是秦律,有《禁苑》、《驰道》、《马牛羊》、《田赢》等。
这是继睡虎地、四川秦律之后第三次发现秦律,时代系秦末,是秦统一后的律文,但与睡虎地秦律又一脉相承。
2.工官答:工官是秦汉时管理官府手工业的官署。
从睡虎地秦墓出土的秦律竹简中可以看到,当时管理官府手工业的官署,县有工官、司空。
汉承秦制,在中央及有些郡县设置工官,诸侯王国也有工官。
工官产品主要供皇室御用、赏赐及官府军队的需要。
考古发现的汉代铁器、漆器外多有工官字样。
3.低温釉陶答:低温釉陶是指出现于西汉中期并主要流行于黄河流域和北方地区的浓厚的棕黄色和绿色釉陶。
烧成温度在摄氏800度左右,釉中含多量的氧化铅。
器物种类有仿铜礼器和生活用器。
低温釉陶多见于墓葬,或专供随葬用。
4.蚁鼻钱答:蚁鼻钱是指楚国货币。
蚁鼻钱形体较小,体呈椭圆形,上尖下圆,面凸背平,尖头有一小穿孔,又似背面磨平的贝,故常以铜贝称之。
其大者长1.8厘米,重4~5克,小者不足1厘米,多数重2.5~3.5克,最终达4.2克。
面上有阴文似蚂蚁状,看似蚂蚁歇于鼻尖。
又有类“哭”字者,或称鬼脸钱。
蚁鼻钱在两湖、河南、安徽、浙江、江苏、山东等地都有出土。
5.侯马晋城答:侯马晋城是中国春秋时期晋国晚期都城新田遗址,位于山西省侯马市区西北部。
年代在公元前585年~前416年,于1952年发掘。
该城由6座城址组成,白店、台神、牛村、平望4座城连成一片,其东为呈王古城,东北为马庄古城,在牛村古城及平望古城内均发现有夯土台基,可能是宫殿区。
考古学通论复习题

考古学通论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20分)
1、文化层:文化层就是包含有文化遗物、文化遗迹和人类活动痕迹的地层。
因为有人类活动的痕迹,所以大部分文化层中都含有有机质,土层一般呈灰色,或者由于先民用火的关系,土层呈褐色。
由于积存时间和积存地点的条件不同,在同一地点便自上而下形成了质地不同、土色不同、包含物不同的若干层次,这些层次越往下越古老。
2、贝币:贝币是我国最早的货币形态,我国最早的贝币出现于夏商时期,原为天然贝壳,后随着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发展,商代晚期又出现了青铜铸造的铜贝。
春秋战国时期,铜贝继续被用于商品交换中,并由于使用地的不同,有无纹铜贝和有文铜贝两种贝币。
3、丁村人:1954年发现于山西省襄汾县丁村,其所处的时代是旧石器时代中期,距今约5—10万年,即早期智人阶段。
丁村人过着采集和渔猎的生活,主要使用打制石器,已经有较高的时石器期制作水平。
4、敦煌莫高窟:又名千佛洞,位于甘肃省敦煌市东南20公里处的鸣沙山东麓崖壁上,上下五层,南北1600余米。
据记载,莫高窟开凿于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其后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代都曾在此开窟造像,历时达千年之久。
现存洞窟492个,壁画45000平方米,彩塑2400余身,飞天4000余身,是一处由建筑、雕塑、绘画组成的艺术殿堂。
5、蓝田人:指中国陕西蓝田县公王岭发现的直立人化石,从发现化石的特征来看,蓝田人比北京人、爪哇人都要古老。
他们使用的石器有砍砸器、刮削器等,形制都比较粗糙。
6、人殉:指商代为了奉侍死后的社会或家族中某些特权者而从死的人,其中有陪臣、妻妾、侍卫和亲信,也有做仆役的奴隶。
考古学通论复习题提纲

考古学通论复习题提纲一、大题1、北京猿人答:北京直立人,距今71-23万年。
遗址发现地位于北京市周口店龙骨山。
(1)过程a、1921年安特生发现“周口店第1地点”(北京市周口店龙骨山北坡的洞穴);b、1929年,在裴文中主持下发现了一个完整的北京人头盖骨。
c、到1937年共发现北京人头盖骨5个,此外还有头骨碎片、面骨、下颌骨、股骨、肱骨、锁骨、月骨等,以及牙齿147颗。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后这些珍贵的标本下落不明);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发现北京人的牙齿5颗,下颌骨一具,1966年发现一个残破的头盖骨。
总共得到了属于40多个个体的北京人化石。
e 北京人的体质特征:头部与四肢发展的不平衡性(头部较原始,四肢进化较快);京人的头盖骨低平,额向后倾,比猿人高。
脑量平均为1043 毫升,大于猿人,牙齿较猿人弱小简单,说明它们比猿人进步。
但头盖骨较厚,眉脊粗壮,向前突出,面部较短,吻部前伸,牙齿比现代人粗大,说明它们保存有浓厚的始形态。
(2)文化遗物:出土大量石制品、骨角器(鹿角、鹿头骨)和用火遗迹(在北京人洞穴里的灰烬层中,发现许多被烧过的石头、骨头和朴树籽,还有一块紫荆木炭。
灰烬有的成堆,说明他们已能很好地管理火。
(3)学术意义:自从北京人头盖骨发现以后,特别是随后又发现了石器和用火遗迹,直立人的存在才得到肯定,从而基本上明确了人类进化的序列,为“从猿到人”的伟大学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2、良渚文化答:江浙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
因最先发现于浙江余杭良渚镇而得名。
距今约四、五千年左右。
主要分布于江苏南部、浙江北部和上海市,还有杭州水田畈、吴兴钱山漾和邱城、嘉兴双桥等。
发现中心聚落和多处祭坛,各类型墓葬在墓地规模形制随葬品数量与质量有明显的等级分界。
出土陶器以夹沙的灰黑陶和泥质灰胎黑皮陶为主,普遍采用轮制。
种类繁复,圈足器、三角器和平底器较多,有些表面刻有纹饰,还有少数漆绘陶器;生产工具由石、骨、木等制作而成;石质工具种类多,制作细,专用性强,主要有磨制精细的大型三角犁形器、扁薄长方形穿孔石斧、半月形石刀和石镰、及石锛和石镞等;玉器种类很多,工艺水平甚高形较大的有玉琮、玉璧等礼器;手工编织发达,出土有竹编和丝、麻织品。
考古学通论复习题提纲

考古学通论复习题提纲一、大题1、北京猿人答:北京直立人,距今71-23万年。
遗址发现地位于北京市周口店龙骨山。
(1)过程a、1921年安特生发现“周口店第1地点〞〔北京市周口店龙骨山北坡的洞穴〕;b、1929年,在裴文中主持下发现了一个完整的北京人头盖骨。
c、到1937年共发现北京人头盖骨5个,此外还有头骨碎片、面骨、下颌骨、股骨、肱骨、锁骨、月骨等,以及牙齿147颗。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后这些珍贵的标本下落不明〕;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发现北京人的牙齿5颗,下颌骨一具,1966年发现一个残破的头盖骨。
总共得到了属于40多个个体的北京人化石。
e 北京人的体质特征:头部与四肢开展的不平衡性(头部较原始,四肢进化较快);京人的头盖骨低平,额向后倾,比猿人高。
脑量平均为1043 毫升,大于猿人,牙齿较猿人弱小简单,说明它们比猿人进步。
但头盖骨较厚,眉脊粗壮,向前突出,面部较短,吻部前伸,牙齿比现代人粗大,说明它们保存有浓厚的始形态。
(2)文化遗物:出土大量石制品、骨角器〔鹿角、鹿头骨〕和用火遗迹〔在北京人洞穴里的灰烬层中,发现许多被烧过的石头、骨头和朴树籽,还有一块紫荆木炭。
灰烬有的成堆,说明他们已能很好地管理火。
(3)学术意义:自从北京人头盖骨发现以后,特别是随后又发现了石器和用火遗迹,直立人的存在才得到肯定,从而根本上明确了人类进化的序列,为“从猿到人〞的伟大学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2、良渚文化答:江浙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
因最先发现于浙江余杭良渚镇而得名。
距今约四、五千年左右。
主要分布于江苏南部、浙江北部和上海市,还有杭州水田畈、吴兴钱山漾和邱城、嘉兴双桥等。
发现中心聚落和多处祭坛,各类型墓葬在墓地规模形制随葬品数量与质量有明显的等级分界。
出土陶器以夹沙的灰黑陶和泥质灰胎黑皮陶为主,普遍采用轮制。
种类繁复,圈足器、三角器和平底器较多,有些外表刻有纹饰,还有少数漆绘陶器;生产工具由石、骨、木等制作而成;石质工具种类多,制作细,专用性强,主要有磨制精细的大型三角犁形器、扁薄长方形穿孔石斧、半月形石刀和石镰、及石锛和石镞等;玉器种类很多,工艺水平甚高形较大的有玉琮、玉璧等礼器;手工编织兴旺,出土有竹编和丝、麻织品。
考古学通论复习题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第一章概论1、考古学是根据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资料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门科学。
实物资料包括各种遗迹和遗物。
其三大方法论是地层学、类型学和年代学,考古学的工作流程是收集资料(考古调查、考古发掘)、室内整理、编写报告。
田野考古学就是以科学的方法在野外实地考察挖掘、收集实物资料,从事考古活动的一门学科。
其主要内容包括野外调查、田野发掘、室内整理和编写发掘报告。
田野考古学是考古学的基础,没有田野考古,考古学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田野考古学对中国歷史的贡献巨大,使中国的信史上推至夏代、商代。
2、遗迹: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痕迹。
包括遗址、墓葬、灰坑、岩画、窑藏及游牧民族所遗留下的活动痕迹等。
其中遗址又可细分为城堡、宫殿、村址、居址、作坊址等;防卫性的设施如壕沟、栅栏、边塞烽燧、长城等也属此类。
3、遗物:古代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生产工具、武器、日用器具及装饰品等。
遗物的分类方法较多,按其材质可分为石器、陶器、骨角器、金属器、玉石器等;按用途分则有生产工具、生活用具、随葬品等。
一种遗物之下则可按类型学方法分为若干型式。
考古发掘报告经过室内整理分析,对遗址、遗迹、遗物的文化面貌有了初步的了解,编写出报告予以揭示。
考古报告内容分为三部分:5、考古发掘的具体方法是什么?一般发掘方法有两种,正方形的叫探方:一般取每边长5米的正方形,进行发掘,相邻两方之间要留0.5~1米的隔梁,直到发掘完成后再挖掉,是最常用的方法,优点较多;长方形的叫探沟:挖一条狭长的沟,从沟壁的垂直断面上,可以观察较长的文化层,也就是遗址的地层剖面,适合时间很短的试掘。
发掘类型可分为居住址的发掘和墓葬的发掘两类。
居住址的发掘,一般要采取开探方(或探沟)的方法,以利对各种现象的控制和记录,并可留出剖面,以观察文化层的堆积。
考古学复习参考题

《考古学通论》考点整理1、“金石学”是专门研究古代________和________,正式诞生于北宋中叶。
2、名词解释:考古学:3、考古学研究对象是________和________;其中实物资料包括_____和_____;考古学研究范围包括_________和________。
4、“文化层”是包含有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的地层。
5、名词解释:“考古学文化”:6、“考古学文化”的命名的方法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收集实物资料的主要手段是用科学的方法进行_______和______。
8、考古学断代方法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编写报告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部分。
10、考古学分支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论述题:考古学和其他学科关系:12、考古学年代可分为_______、_______,其中相对年代是依靠________、________进行研究。
地层学必须遵循的原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考古学发展简史:●古代考古:______的《考古图》是现存年代最早的且有系统的古器物图录;__________的《古玉图》现存最早的专录玉器的著作;_________著有《金石萃编》。
●近代考古:1921年___________发现并提出了“仰韶文化”;1922年北大成立了__________;1924年北大考古学研究室设立了_________。
1926年,__________是第一次由中国学者主持田野考古;1927年___________成立。
考古通论复习提纲

一、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10小题,10分)1,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丁村人,许家窑人,马坝人,山顶洞人都属于旧石器时代人类。
(正确)2,晚期直立人的石器打制方法中,锤击法、碰砧法、砸击法属于直接打击法,击棒法、压制法属于间接打击法。
(正确)3,仰韶文化因首先于1921年发现于豫西渑池县仰韶村而得名,其分布中心地区是渭河流域、豫西和晋南地区。
仰韶文化最明显的特征是红陶器上常有彩绘的几何形图案或动物形花纹,故也称彩陶文化。
(正确)4,进入新石器时代以后,旧石器就消失了。
(错误)5,河南舞阳贾湖墓地出土了二十多支骨笛,是世界上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乐器。
(正确)6,大约距今1.2万年开始,中国进入新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主要以磨制石器为生产工具。
(正确)7,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根本区别是人类经济生活的变革,从攫取性经济到生产性经济的转变。
(正确)8,新石器时代文化诸要素有:农业、家畜饲养业、磨制石器、陶器。
(正确)9,黄河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发展序列是: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
(正确)10,龙山文化的陶器以黑陶为主,典型器物是蛋壳陶高柄杯。
(正确)11,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文化发展序列为:马家浜文化——崧(song)泽文化——良渚文化。
(正确)12,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骨耜是一种农业生产中的翻土工具,说明在近7000年前的杭州湾以南的宁绍地区已经进入耜耕农业阶段。
(正确)13,河姆渡遗址下文化层的房屋是一种靠榫(sun)卯结构组合的干栏式建筑木构建筑,是为了适应低洼潮湿的沼泽地而设计的建筑形式。
(正确)14,夏代文化指的是夏王朝时期夏民族的文化,这是探讨夏代文化的前提。
与夏人活动有关的地区主要是豫西和晋南地区。
(正确)15,二里头遗址发现的两座宫殿建筑布局特点为:北部有殿堂,殿前有广阔的庭院,周围有廊庑,南面有大门,其平面设计开创了我国宫殿建筑的先河,对于判定二里头遗址为一处都邑遗址具有重要意义。
北京师范大学2022年—2022年学年第1学期文物与博物馆学《考古学通论》考试试卷(A卷)及参考答案

题号 得分 一 二 三 总分评卷人 得分北京师范大学 2022-2022 学年第 1 学期《考古学通论》考试试卷〔A 卷〕考试范围:《考古学通论》;总分值:100 分;考试时间:120 分钟院/系: 专业: 姓名: 考号:留意事项:1. 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 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名词解释〔6 选 4,每题 5 分,共 20 分〕1. 马面2. 元谋人3. 越窑4. 侯家庄陵区5. 陈设设备6. 简帛文字二、简答题〔6 选 5,每题 10 分,共 50 分〕1. 简述汉代画像石的雕刻技法。
2. 依据文物分类的原则和依据,对青铜器进展分类。
3. 简述唐代铜镜的形制、花纹、工艺和演化分期。
4. 简答龙山文化觉察的意义。
5. 简述南越王墓。
6. 光对纸质文物变质糟朽的影响有哪些〔老化作用〕?后果是什么?三、论述题〔3 选 2,每题 15 分,共 30 分〕1. 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者的联系。
2. 试例举三种不同形制的汉代铜镜,并对其特征加以简要说明。
3. 宋代手工业。
评卷人 得分评卷人 得分【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6 选 4,每题 5 分,共 20 分〕1.马面是冥府有名的勾魂使者。
佛经中指地狱中阎罗王的两名狱卒之一,与牛头并称为牛头马面。
佛教传入中国后,牛头马面之说才在中国流传开来,被道教吸取,并充当了阎罗王及判官的爪牙,现在很少在佛寺中看到牛头马面,反而常见于城隍庙、东岳庙、阎王庙等。
马面又称马头罗刹,“罗刹”是指恶鬼,亦称“罗刹娑”、“阿罗刹娑”等,故马面罗刹即马头鬼,形象为马头人身,与牛头为伙伴,为阎王判官做事。
2.元谋人又称元谋直立人,是目前我国最早的远古居民,觉察地点在云南省元谋县上那蚌村西北小山岗上。
在考古学上,元谋人是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人类化石,地质时代属于早更世,经测定,年月约为距今170 万年。
还有164 万年,不超过73 万年,即可能为距今60~50 万年或更晚等数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解释1、吕大临宋代金石学家,所著《考古图》是中国现有最早的古器物图录。
在著录古器物的体例方面有开创之功。
2、良渚文化良渚文化是长江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个重要文化,距今5000-7000年,良渚文化晚期墓葬中出土有大量的玉器,其中以玉琮、玉璧、玉钺等为特殊,玉器的数量多,纹饰精,具有礼器的性质;是拥有者生前身份、地位、权力的象征,是原始文明的曙光。
3、石家河文化长江中游地区的龙山时代前期遗存统称为石家河文化,年代公元前2500-2200年。
特点出土石器数量少,流行陶塑小动物、长方形土坑墓,有城址,陶器多轮制,圈足器发达,平底器少。
4、三星堆器物坑1986年发现了两个器物坑。
四川广汉三星堆,出土上千件青铜器、玉石器、金器、象牙等祭祀器物。
时代为商代晚期,坑的性质有争议,对古蜀国与商文化的交流研究有重要性。
5、侯马盟书山西侯马晋城遗址出土。
春秋晚期晋国世卿赵鞅同卿大夫举行盟誓的约信文书。
对研究古代盟誓制度和晋国的历史有重要意义6、黄肠题凑中国古代帝王陵寝椁室四周用木枋堆垒成的框形结构。
“柏木黄心,头皆向内”。
是汉代帝王陵墓的重要组成部分,诸侯王特许也可以使用此葬制,东汉时砖室墓兴起而废止。
7、长沙走马楼吴简1996年湖南长沙走马楼工地一口古井内出土了10万枚三国时期孙吴纪年的简牍。
用墨书写,字体介于隶、楷、行之间,内容:经济类文书为主体,还有户籍,官府公文往来等。
是考古的重大发现,对研究吴国经济提供真实资料。
8、长沙窑唐代重要窑址。
在湖南长沙铜官镇又称铜官窑。
创烧于唐代,衰落于五代以后。
产品以青釉器为主,以罐和壶为典型器。
短流多角壶最典型。
釉下彩是唐代长沙窑新创的工艺。
9、裴文中中国现代考古学家。
北京人第一个头盖骨化石的发现者,在中国石器时代考古方面做出积极贡献。
10、商周断代工程1996年5月开始启动的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是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的研究项目。
建立夏商周年代框架,制定有科学依据的“夏商周三代”年代学年表。
11、尸乡沟商城即偃师商代早期城址,1983年发现,平面呈长方形,有大、小两城。
有夯土城墙、护城河,发现5个城门。
南部有一个小城,建筑简单。
此城的性质有两种看法:商汤的都城西亳,商太甲的“桐宫”。
12、上村岭虢国墓地河南省三门峡上村岭。
西周时期的虢国墓地,保存完好、有500多座,这些墓排列有序、等级齐全、特色鲜明。
是研究西周封国葬制的主要资料。
13、满城汉墓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妻窦綰合葬墓,1968年发掘,南北并列,夫妇异穴合葬崖洞墓,出土随葬品4200多件,有金缕玉衣等珍贵文物。
对研究汉代考古和历史有重要意义。
14、南唐二陵五代南唐先主李昇的钦陵和中主李璟的顺陵合称。
在南京近郊,1950~1951年南博发掘。
砖石结构多室墓,被盗多次。
对研究南唐历史考古有价值。
15、昭陵六骏唐太宗昭陵的六块高浮雕骏马石刻。
为纪念李世民开国武功所立。
有:飒露紫、拳毛騧、白蹄乌、特勒骠、青骓、什伐赤。
是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珍宝。
16、青花瓷白地蓝花瓷器的专称。
用钴料在瓷胚上绘纹饰,再施透明釉,高温一次烧成,属于釉下彩。
扬州唐代城址有出土青花瓷碗残片。
元代景德镇青花瓷成熟,明清时期青花瓷为瓷器中的主流,16世纪开始输入欧洲。
二、简答题1、简述河姆渡文化的文化特征。
长江中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浙江余姚河姆渡。
公元前5000-前3300年。
发现大量的水稻遗存,稻作农业发达。
骨耜、耒耜、斧等是农业工具,陶器胎厚质粗;有木质工具和漆器。
杆栏式建筑为特色;发现带亭子的水井。
此文化早期与罗家角类型有联系,晚期与马家浜崧泽文化影响。
2、简述西周时期的列鼎制度。
宗法等级关系是西周王朝加强统治的重要内容,用列鼎制度来体现等级就是以典型内容。
列鼎是指一个墓葬中发现的一组形制相同、纹饰相同、大小依次递减的鼎的组合。
此种制度最早起源于西周早期,西周晚期到春秋早期盛行。
3、简述西周贵族墓葬等级制度的基本内涵。
西周墓葬发现2000多座,集中在陕西、河南等政治中心区。
如宝鸡斗鸡台西周墓地、沣西西周墓、浚县辛村墓地等。
特点:同一墓地内排列有序,宗法制的体现。
同一墓地内各墓随葬品多少有别,等级差别出现。
大型墓有一条或两条墓道,有成组陶铜器随葬。
墓中有殉人现象。
棺椁制度:天子之椁四重,诸侯再重,大夫一重,士不重。
使用棺椁数量有别表示等级区别。
列鼎制度: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士三鼎,用鼎数量表示死者身份高低。
4、概述南朝帝王陵寝制度的共同特点。
(1)墓葬的地下部分(玄宫)平面呈凸字形,有排水沟、甬道、墓道等几大部分组成。
①墓前有长长的排水沟。
用于排除墓内的积水,从高往地处延伸,长度均在百米以上,墓前常有水塘;②甬道内设二进或一进石门,一般是帝后等级为二进、王侯等级一进,门额有人字形拱为时代特色。
③流行双人合葬墓,砖砌的墓室规模宏大,单室券顶结构。
(2)墓上建筑颇具时代特色,目前所见有墓前神道及神道石刻、墓阙,此外还有墓前水塘。
①神道及神道石刻一般是:神道与陵墓位于同一条中轴线上,神道两侧排列石兽、华表、石碑。
②墓前水塘是区别于其他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作用主要是蓄积墓内泄水,也有可能是“风水塘”(3)墓内装饰情况:帝后陵墓壁多装饰拼镶砖画及壁画――竹林七贤、羽人戏虎、羽人戏龙等等,王侯墓多用花纹砖装饰。
三、论述题1、宋元著名瓷窑址。
宋代陶瓷业空前兴盛,名窑遍布中国南北各地。
著名者如下:定窑:位于今河北省曲阳县。
曲阳在宋代属定州,故名定窑。
定窑始于唐后期的曲阳窑,盛于北宋,元代以后衰落,北宋时期形成了自己的特点,成为宋代北方最重要的窑场。
定窑产品以白瓷闻名于世,兼烧黑釉、酱釉、绿釉及白釉剔花瓷。
北宋时期,定窑始创覆烧法,在装饰工艺上是一次重大革新,为当时各地瓷窑效仿。
汝窑:在今河南省宝丰县。
宝丰在宋代属汝州,故名汝窑,又因汝窑是专烧宫廷用瓷的窑场,也称汝官窑。
汝窑烧造时间约从北宋哲宗到徽宗的20年间,故汝瓷传世品少。
汝瓷造型以小型盘、碟、洗、炉等为多,大型器少见;釉色以天青色为主;汝瓷均以支钉支烧,此为鉴定汝瓷之重要依据。
官窑:指北宋官窑与南宋官窑两处。
北宋官窑据文献记载在今开封,考古发现极少,其瓷器胎色紫黑,足部不上釉,不同于同时期其它青釉瓷器。
南宋官窑均在今杭州附近。
一为修内司官窑,一为郊坛下官窑。
哥窑:哥窑多仿三代铜器式样,釉开片形如冰裂,纹片呈黄黑二色,因有金丝铁线之称。
传世品较多。
杭州凤凰山老虎洞南宋修内司官窑遗址发现的,在元代晚期的遗存中有一类器物与传世哥窑十分相似。
经过上海硅酸盐研究所进行科学研究,表明其化学成份和显微结构与传世哥窑相似,故推测哥窑或出自修内司官窑。
钧窑:在河南禹县。
钧窑最迟始烧于北宋末年,北宋南迁后一度停烧,但烧造技术传至元代,成为一个庞大的钧窑系。
钧瓷属产方青瓷系统,以其汝浊釉闻名天下。
乳光釉及“蚯蚓走泥纹”为钧瓷的重要特征。
钧窑在宋代创用铜的氧化剂作为着色剂,在还原气氛下烧成铜红釉,为我国陶瓷工艺及陶瓷美学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龙泉窑:在今浙江龙泉县,始烧于北宋早期,盛于南宋与元代,明中期以后开始衰落。
器型以日用品为主。
南宋龙泉窑创多次上釉法,烧出粉青、梅子青等上等青釉瓷器;同时还盛行堆塑、浮雕等装饰手法。
景德镇瓷窑:在今江西省景德镇,始烧于南朝,经宋迄元,盛烧不衰。
北宋初创烧出青白瓷,以湖田窑影青产品最佳。
造型包括碗盘盒壶等,装饰手法则有刻花、印花等。
磁州窑:在今河北磁县,又称观台窑。
始于北宋中期,元代以后开始衰落。
器形有碗盘瓶枕等日用器,以白地釉下黑花、白地釉下酱花为主要特征。
在装饰艺术上,磁州窑创造了在器物上刻划兼绘画、剔画、刻填等新技术。
吉州窑:在今江西省吉安市。
始于唐末,盛于南宋,衰于明。
吉州窑兼收南北制瓷技艺,产品丰富,尤以南宋时期的白釉釉下彩绘及黑釉贴花瓷著称。
2、概述战国时期都城的一般特点。
(1)平面大多呈方形或长方形;(2)在城的选址和营造上突出攻战、防御方面的考虑,有环绕的护城河或者壕沟;(3)一般都分为两城:大城、小城,小城位于大城之中或一角,有的作东城、西城,两城相邻或相近。
具有宫城和郭成之分,宫城居君,郭城卫民;(4)宫殿区地势高亢,有高大的夯土台集,显示皇权和专制政治的色彩;(5)城内道路、街区、排水设施齐全,有商业区的市、手工作坊、居民区等功能划分;(6)城内面积广大,除了安置市民和各种机构,可能还有农区。
城内一般有贵族的墓地,只是到了战国晚期逐渐移至城外。
3、什么是陶、瓷?概述陶器与瓷器的区别。
陶器是新石器时代的两大标志之一。
陶器的烧制是经过火的加温改变了原材料的化学性质,这是人类在同大自然斗争中获得的一项伟大发明创造,目前我国发现最早的陶片标本为距今1万多年前。
瓷器是中国文化的标志之一,它是在南方制陶工艺的基础上于商代中期萌生的,西周时期青釉器有较大的发展,分布地区也明显扩大,称为原始瓷。
(10分)瓷器与陶器的主要区别有:胎质不同、烧成温度不同、釉的有无、吸水性、声音。
(10分)4、概述商——西周青铜器在形制方面的演化。
商代早期:器类有食器、酒器、水器;器形有鼎、鬲、簋、觚、爵、斝、盘等,纹饰是粗犷的饕餮纹为主体,无云雷纹地纹,三足鼎一足正对一耳,锥状袋足;铭文少见,簋如碗,深腹无耳,爵为平底。
商代中期:器类同前,纹饰变精粗两类,有铭文多为人名族徽;鼎足不与耳相对应,三足与耳对应成为定式;商代晚期:酒器变多,纹饰精,生动,多云雷纹地纹的三层花。
有几个字的铭文,柱足鼎,簋腹变浅、十字孔纹,带胡戈、爵为圆体,无平底爵,流行三层花纹,饕餮纹多;西周早:同商晚期,有鼎、簋、鬲、觚、爵等,鼎为柱足垂腹,开始流行方座簋。
纹饰:饕餮纹流行开始变少,盛行鸟纹;戈有胡;西周中:铜器变化明显,食器多,酒器少;新出盨、杯、编钟等,鼎腹变浅、平底;簋有盖,花纹流行夔纹,新出瓦纹,窃曲纹,铭文变多,有长篇。
西周晚:酒器绝迹,新出盆,编钟多见,簋圈足下有三小蹄足,窃曲纹,重环纹流行,长篇铭文多,如毛公鼎有铭文497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