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故乡的意义探寻》阅读附答案
故乡的阅读理解及答案

故乡的阅读理解及答案故乡的阅读理解及答案阅读是一种主动的过程,是由阅读者根据不同的目的加以调节控制的,陶冶人们的情操,提升自我修养。
阅读是一种理解、领悟、吸收、鉴赏、评价和探究文章的思维过程。
阅读可以改变思想、获取知识,从而可能改变命运。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欢迎大家分享。
《故乡》①我不只一次为世代的城里人感到遗憾。
他们没有故乡。
②故乡的一切——田野、林木、农舍,饲养和吆喝牲畜的语言,是人类的摇篮。
我来大都市将近十年,故乡犹自温柔着,在暗暗老去的心中……③我思念月亮。
月亮是城里所没有的。
它无声地泻落在乌黑的屋瓦、霉墙、石子路,清凉如水,池塘是别一风味,粼光如荧光,而荧光又是别一种风味。
月夜的笛声是好的,难怪帕斯卡尔因吹笛而赞美了人的脆弱。
还有潇潇春夜雨,满枕蛙声,客人不来不也很好吗?我思念我的小屋子,以及那棕色的小木门。
傍晚,父亲常常走出大屋巷口,高高叫唤着乳名催我吃饭,见我迟不归,就会径直过来,手扶木门,静静的看我读书和写字……④故乡!那里像土地一样浑厚,牛一样勤劳,野草一样生生不已的人们,是我所怀念的。
我一直在生活甜蜜的乡愁之中,以致在自欺自满自足中忘了人生的一个重要的情节:假使怀乡病可以算一种病,那么,当年为什么要逃一般地离开?⑤为我所熟悉的土地,多年来渴望着农机、化肥、优良的管理。
偶尔回乡,却见阡陌纵横,界标林立,若抹去几根电线杆子,直是走在陶渊明和范成大的诗行里了。
笔直的机耕道固然不得见,连几年前铺就的石板路也日见颓废,运河桥原有的两道护栏,因为少许的钢筋被盗,已经彻彻底底地坍没了。
未来的管理人员,成批地中辍了读书的机会,而提前进入了庞大的劳动队伍之中。
殷实的庄稼人,收入都靠出售有限的粮食和鸡豕。
有的人家,甚至连半条牛腿也没有,一到农忙,只好以人力换畜力,幸好庄稼依然茁壮——神农的后裔呵!⑥都市是富足和享乐的象征。
芸芸众生,充满人性的弱点,怎么可能抵御都市文明的巨大诱惑?我们又有什么理由要求他们留守家园?如果有可容劳作和享受的地方,何处不可以成为故乡呢?与其为故乡贫困地活着,不如抛弃故乡赢得自由、幸福的生存!⑦我不禁暗自吃惊于这个结论,然而,不管如何深爱着故乡,也无法推翻本身生活固有的逻辑。
四川省凉山州西昌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西昌市2022-2023学年度上期期末检测高一语文(答案在最后)本试卷分为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试题卷8页,答题卡2页。
全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选择题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其他试题用0.5毫米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卡对应题框内,不得超越题框区域。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收回。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我说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那是因为我考虑到从这基层上曾长出一层和乡土基层不完全相同的社会,而且在近百年来更在东西方接触边缘上发生了一种很特殊的社会。
这些社会的特性我们暂时不提,将来再说。
我们不妨先集中注意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
他们才是中国社会的基层。
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
但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
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
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
在我们这片远东大陆上,可能在很古的时候住过些还不知道种地的原始人,那些人的生活怎样,对于我们至多只有一些好奇的兴趣罢了。
以现在的情形来说,这片大陆上最大多数的人是拖泥带水下田讨生活的了。
我们不妨缩小一些范围来看,三条大河的流域巳经全是农业区。
而且,据说凡是从这个农业老家里迁移到四围边地上去的子弟,也老是很忠实地守着这直接向土里去讨生活的传统。
最近我遇着一位到内蒙古旅行回来的美国朋友,他很奇怪的问我:你们中原去的人,到了这最适宜于放牧的草原上,依旧锄地播种,一家家划着小小的一方地,种植起来,真像是向土里一钻,看不到其他利用这片地的方法了。
我记得我的老师史禄国先生也告诉过我,远在西伯利亚,中国人住下了,不管天气如何,还是要下些种子,试试看能不能种地——这样说来,我们的民族确是和泥土分不开的了。
关于《文学创作中的故乡情结》的阅读题答案

关于《文学创作中的故乡情结》的阅读题答案关于《文学创作中的故乡情结》的阅读题答案阅读多于写作,心情渐趋宁静的同时,对许多事也日渐淡泊,这或许是每个写作者的必经之路。
人们经常反思并不断在作品中追问自己:我究竟是谁?我为什么要与你对话?我为什么要想这些问题?苏子曾说:此心安处即故乡。
只要这个地方能让你安心,它就能成为你的故乡。
人们常常为自己的故乡远离了自己的精神而滋生不满,萌生深深的寂寞。
于是很自然的开始寻找,在寻找中因为屡次的失望,为自己虚构一个可以栖居的家园,并美其名曰故乡。
这种以设想方式存在的家园,由于没有养活生命血液的泥土和水源,终难以一种长青树的姿态存于世。
故乡不是一种虚拟,而是一种思想和精神。
只要你思想通融,精神淡定超脱,何处都可为故乡。
所以,尽管苏子一生都在迁徙、流浪,却总能到处找到自己栖居的故乡。
他很安心,把与自己遭遇的一切,都非常通脱地看作一种缘分。
因此,他不管走到哪里,即便是条件异常艰苦的流放,也能在那里其乐融融,劳作休闲之时,用笔轻轻地打量这一个让自己安心的故乡。
安心难得,静坐反审自己的心灵故乡无疑更难。
生命基于这个世界来说,在滚滚流逝的时间长河中,好像一朵浮萍。
淹没于浩瀚的时间长河,人们常生无家可归之感。
当夜深人静或独处时,便会不自觉地想家,却不知道自己真正的家在哪里。
人类需要以情感交流的方式在这个世界生存。
人类的心灵如此孤独,该如何与别人进行和谐的交流呢?这便要求一种所谓共同语言。
古语:道不同则不相为谋。
共同语言产生的'前提,便是志同道合,即交流双方形成基本一致的思想。
然而根据交际经验,两个人要形成基本一致的思想,需要很多约定俗成的条件。
两个同乡见面可以聊记忆中关于故乡的轶闻趣事,昔日情人见面黯然神伤一番,老同学见面可以侃谈某个难忘的老师和同学。
由此可见,人们愿叙及并为之留恋的还是所熟悉的。
不管已逝的抑或将来发生的人或事,人们总喜欢以熟悉的方式去感之想之。
其实文学创作与生活一样,越是熟悉的便越能感觉到它一颦一笑的气质。
2023学年北京东城区高二语文(下)期末统测试卷附答案详析

2023学年北京东城区高二语文(下)期末统测试卷试卷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2024.7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网络微短剧是指单集时长从几十秒到15分钟左右,有相对明确的主题和主线,有较为连续和完整的故事情节的网络视听节目。
它既契合移动媒介中的“微”语境,具有碎片化特点,又指向一种“短”的时间概念,同时以“剧”的连集化方式播出。
网络微短剧可以在极短的时长内完成一个具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完整结构样式的故事讲述,拥有其他网络影视类型无可比拟的“速度性”特点。
在微短剧中,“短”的概念指向影像中时间的“加速”。
现代社会具有日益显著的“加速”特征,时间资源的稀缺与不可复制,以及由此而来的生活节奏加速,呼唤着科技的加速,而科技加速的直接后果是社会变化的加速,社会变化的加速反过来又刺激了时间匮乏下生活节奏的加速。
在加速的社会中,人们追求更高效的时间使用方式,追求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实现丰富的体验。
智能化移动设备、传输速率等技术手段的综合发展,使影像也处在“加速”之中——面对互联网的海量影像信息,视频用户正自主地向效率型应用迁移,以期在更短的时间内获取符合价值期待的影像内容。
(取材于黄钟军、王方等的相关文章)材料二网络微短剧追求以人物为中心的简单高效的镜头语言,镜头往往时刻聚焦于画面中的人物主体,令观众在最短的时间内领会人物的所思所想,并产生观看兴趣。
网络微短剧通常采取单一线性叙事,故事情节的建构完全符合从开端、高潮再到结尾的叙事逻辑,创造出一个不违背观众观剧认知和预设经验的叙事时空。
除此之外,人物台词通俗化、网络化以及具体故事内容的高密度性也是网络微短剧的叙事特征。
在审美特征上,微短剧所具有的爽感文化与土味文化为大众提供了娱乐狂欢和情绪宣泄的出口。
爽感文化是网络微短剧的首要审美特征,本质上是个体强烈的欲望与不尽如人意的现实生活碰撞而产生的一种追求替代性满足的心理情绪。
2024年山东曲阜中考一模语文模拟试卷试题(含答案详解)

二〇二四年四月高中段学校招生模拟考试语文试题一、基础积累:共8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4题。
我家老屋后面有一棵巨大的银杏树,树枝峥嵘.....,层层叠叠的枝叶从三抱粗的树干上横斜逸出,冠盖如云.,摭天蔽日..了一方天地。
春日的银杏仍(沉湎/沉浸)在冬日的睡梦中,只待和煦的春风,甘柔的....,荫庇春雨将它唤醒。
春雨过后,①。
它不在乎穿什么新衣,它总是(随遇而安/随波逐流)。
夏天,银杏恣意喷薄....地展现出来。
冬天的银..出生命的本色,②。
入秋,③。
将秋天最具有代表性的美淋漓尽致杏最为安祥....和不可侵犯的庄..,也最为悲壮。
即便是只剩下一副孤零零的骨架,它也依然显出一股凛然之气严。
④。
无论刮风和下雪,它都只是坚定地屹立着,迎风对雪。
1.下列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A.峥嵘冠.(guàn)盖如云B.喷薄.(bó)摭天蔽日C.荫.(yìn)庇淋漓尽致D.安祥凛.(lǐn)然之气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A.沉湎随遇而安B.沉浸随遇而安C.沉湎随波逐流D.沉浸随波逐流3.在文中四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A.①它开出绿色的花,如同一攒攒未成熟的葡萄,掩藏在茂密的枝叶间②银杏伸个长长的懒腰,抖落一身的疲惫③银杏换上暖色的新装,枝叶掩映间,白果色泽晶莹,如珍珠般成群排列④它的躯干高耸入云,它的四肢顶天立地B.①银杏伸个长长的懒腰,抖落一身的疲惫②它开出绿色的花,如同一攒攒未成熟的葡萄,掩藏在茂密的枝叶间③银杏换上暖色的新装,枝叶掩映间,白果色泽晶莹,如珍珠般成群排列④它的躯干高耸入云,它的四肢顶天立地C.①它的躯干高耸入云,它的四肢顶天立地②银杏换上暖色的新装,枝叶掩映间,白果色泽晶莹,如珍珠般成群排列③它开出绿色的花,如同一攒攒未成熟的葡萄,掩藏在茂密的枝叶间④银杏伸个长长的懒腰,抖落一身的疲惫D.①它开出绿色的花,如同一攒攒未成熟的葡萄,掩藏在茂密的枝叶间②它的躯干高耸入云,它的四肢顶天立地③银杏换上暖色的新装,枝叶掩映间,白果色泽晶莹,如珍珠般成群排列④银杏伸个长长的懒腰,抖落一身的疲惫4.文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A.无论刮风和下雪,它都只有坚定地屹立着,迎风对雪。
2019年精选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13 故乡语文版课后练习含答案解析第二篇

C、钢叉(chā)猹(zhā)胯下(kuà)祭祀(sì)髀间(bì)
D、阴晦(huì)惘然(wǎng)恣睢(suī)瑟索(sè)秕谷(bǐ)
【答案】:
【解析】: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xiāo suǒ______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答案】:
【解析】: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鲁迅先生在小说《故乡》中塑造了杨二嫂这一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B、景山公园里人潮如织,随波逐流,游客们尽情欣赏着园中的美景。
C、老师祝愿学生们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力争中考取得好成绩。
D、曲不离口,拳不离手,这是文艺工作者常葆艺术青春的诀窍。
画线句子中所说的“厚障壁”为什么是“可悲”的?请联系全文内容和下面的资料,说说你的看法。
资料链接:过去的三个月的创作,我最佩服的是鲁迅的《故乡》……我觉得这篇《故乡》的中心思想是悲哀那人与人之间的不了解,隔膜。造成这不了解的原因是历史遗留的阶级观念。……著者的本意却是在表现出人生本来是一气的,后来却隔离了这一根本观念。(茅盾《评四五六月的创作》)
【注】①呜轧(yà):拟声词。②亭:古时三十里一驿,每驿有亭。
请说说你对第二句中“寒”的理解。
古人评价杜牧的诗“好用数目”“颇妙”。你认为这首诗“故乡七十五长亭。”中的“七十五”有什么作用?
【答案】:
【解析】:
阅读选文“老屋离我愈远了……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完成下面的题目。
“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中的“高墙”一词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我”为什么觉得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
2024-2025学年湖南省名校高三语文上学期9月联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4-2025学年湖南省名校高三语文上学期9月联考试卷(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024.09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经过20多年的发展,网络文学已经成为中国社会主义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和最突出的亮点。
近年来中国网络文学成效显著,海外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已经成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最靓丽名片。
20多年来,一部部网络文学作品由涓涓细流汇聚为滔滔江河,以不可阻挡之势奔向世界文中学的海洋。
中国网络文学的海外传播经从“自发的作品出海”发展到“自觉的版权出海”之后,在资本推动与产业化运作过程中,已经进入了“自主的生态出海”阶段。
在技术、市场与资本的合力下,“网文出海”不仅成为中国走向世界出版强国的重要助推力量,更为新时代中华文化的世界传播探寻出一条创新路径。
2023年中国网文出海总体上仍然延续了前几年的发展态势,网文出海市场规模突破40亿元,作品质量稳定提升,作品数量持续增长。
以起点国际为例,截至2023年年底,该网站就上线约3800部译作,同比2022年增长31%。
随着AI技术的突飞猛进,文字翻译的瓶颈即将突破,出海作品数量有望相应出现一个井喷时期。
长期蓄势待发的全球性IP生态在AI技术加持下,早已显露出爆发式增长态势。
网文企业与近百家海外出版机构开展合作,向日韩、东南亚、欧美等全球多地授权数字出版和实体图书出版作品约2000部,涉及英语、法语等20多种语言。
伴随着海外网络作家的快速成长,海外网络文学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原创生态。
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网文创作模式给海外创作者以启发,再经由本土作家结合奇思妙想创作出丰富多彩的故事,让全球的读者可以在文学的海洋中感受多元文化的魅力。
截至2023年年底,仅起点国际就培养了约41万名海外网络作家,为三年前同期4倍。
这些作家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来自各行各业,00后占比达到42.3%;其次为95后,占比达到27.2%。
石家庄市2019届高中毕业班模拟考语文试题(二)含答案解析

石家庄市2019届高中毕业班模拟考试(二)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2019.5.7)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中华文明中,足以担当精神价值之任的是中、和、乐三种价值。
也就是说,中华道术、道德及艺术所体现的对人的精神生命最具关切性和重要性的属性分别是中、和、乐,即道术中,道德和,艺术乐。
在中华文明中,道术主要表现在对人道的探索中,而“中”便是中国人人道真理观的最高体现。
“中”即不偏不倚、适中、中正、中道、中庸。
从《论语·尧曰》篇看,早在尧舜禹时代,“中”就被当作核心价值与最重要的政治智慧代代相传。
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
四海困穷,天禄永终。
”舜亦以命禹。
《论语·尧曰》对尧、舜、禹传道过程的记述,已经充分表明儒家对“中”的重视,其提出“中庸”“中和”等观念绝非偶然。
至于老子的“守中”、庄子的“养中”等学说,无疑也是对早期“中”思想的继承与弘扬。
还有,佛家以中道为最高真理,大大丰富了中华中道观。
“和”即和合、协同、合作、亲和,是中华文明中的最高道德理念。
在先秦时期,“和”的价值是在与“同”的比较中凸显出来的。
“和”即不同事物和美整合,“同”是同一事物简单积累。
后来,孔子进而将“和”“同”引申为道德范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所谓“和”,是指不同的事物、观念结合,又处于一种和谐的状态。
所谓“同”,同一种事物的相加,显得十分单调。
因而,和而不同又意味着兼容并包与追求和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故乡的意义探寻》阅读附答案
①故乡在一个作家那里代表了什么呢?这使我想起了电影《魂断蓝桥》中男主人公带着女朋友到他的庄园(亦即他的故乡)时说的一句话,童年是无穷无尽的。
那是一个人面对自然,一个小生命面对无穷的大生命时的种种历险,是一个生命本真时期对本体世界的有趣探索。
人长大后,便探讨人的世界,于是,名利、哲学、艺术等都充塞着一个实体,即人。
文学即人学,这一命题在人文时代发挥了重要作用,它将人这一实体高高地举了起来,使人类终于认识到了自身的崇高与潜能,但是,它同时也遮蔽了人的虚体,即人在面对无限时的虚无,在面对死亡时的绝望,在进入梦境后的潜在。
而那个虚体,往往是与故乡在某个深谷里相遇并潜伏着。
在某种意义上,作家就是在描述人的实体存在时,尽最大可能地寻找、记忆甚至想象人的虚体存在。
《红楼梦》看似在对人的日常生活进行写实,实际上最后落在了人的虚体存在上,是中国文学中对人的虚体存在进行了最大可能描述与寻找的作品。
西方人将虚体存在称为“彼岸”,中国人则将其称为“虚境”,是道的另一面存在。
因而,故乡对于文学的意义具有了形而上的色彩。
②中国古人的文学方式是人与自然的对话,讲究的是物我两忘、天人合一。
这样的传统使中国人始终对自然有一种对应的本能,将有限的自我融入无限的宇宙之中,将死亡的恐惧化为对道的信仰,而最终将人的实在与空虚相得益彰、相辅相成。
这种传统一直持续了上千年。
也许因为诗歌的体量小,不能像小说那样大面积地描述故乡,所以在古典诗歌中,我们很少听说李白的什么地方或杜甫的什么地域。
小说不同,它用庞大的文字创造了一个世界,一个与那个作家的童年、故乡、知识、经历、愿望甚至梦境等相一致的世界。
③这种现象到新世纪时似乎变得“自觉”,作家群的地域现象越来越突出。
与其说是作家的自觉,倒不如说是作家的增加使作家群和地域特色越来越明显。
比如,拿西部来说,在现代文学史上,连一个西部作家的影子都未掠过,但是,自延安成为红色革命根据地之后,不久便有柳青出现。
之后一段时间,先是路遥捧出了《平凡的世界》,接着是陈忠实推出了《白鹿原》,再是贾平凹奉献了《怀念狼》《高兴》《古炉》《带灯》等,将陕西那片深厚的土地挖得越来越深。
再往西走,便是刘亮程的村庄。
刘亮程的散文和小说似乎都在建设一个世界。
这个世界里,有一个孤独的人做着一件孤独的事,即感悟世界。
④这样的行为到底有没有意义?它能否成为一种文学现象?这是值得思考的向题。
但是,另一个问题也随之产生,即全球化语境下,地域文化有多大的生存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从反面证明人类的文化差异越来越小,人类的文化多样性存在变得日渐严峻。
也许在过去的几千年间,人类想方设法使文化趋同,今天这样一种方式仍然在进行,如对工业文明的全球化推进。
但是,这样一种工业化的进程在为人类带来福祉的同时,也为人类带来更大的困境。
当文化的差异越来越小,当地域文化消失殆尽之时,也就是人类被新的庞大的文化体制复制和工具化的时期,尤其是人类被物化和异化将是不可避免的命运。
在这样的境遇下,又学能做点什么?
⑤也许一些作家已经回答了这个问越。
贾平凹说,他要为家乡立传。
雪漠说,他要把正在消失的故乡记录下来,让后来的人们知道,人类曾经如此生活过。
自然,文学是可以超越这些的,但是,文学在故乡驻足、落泪、留影、深思,最后
将故乡写成一种文学形象,永久地留存于文学的天地,也是极其伟大的,尤其是在今天。
(选自2013年7月30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1.从原文看,下列对“人的虚体”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人的虚体是相对于人的实体而言的,指的是人面对死亡时候的绝望,在进入梦境之后的潜在,在面对无限时的虚无。
B.人的虚体是作家在描述人的实体存在时尽力去找寻、记忆甚至去想象的对象。
它与故乡在某个深谷里相遇并潜伏着。
C.人的虚体在西方被称为“彼岸”,在中国是道的另一面存在,在中国文学中,它在《红楼梦》中得到最大可能的体现。
D.人的虚体与人的实体在作品中相得益彰、相辅相成,这与中国古人讲究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文学方式是密切相关的。
2.下列对原文结构和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1段从设问人手,举例分析故乡之于文学的意义,接着简要阐释了人的虚体的概念,最后明确故乡对文学的意义具有形而上的色彩。
B.第2段先阐明古典文学中实体和虚体结合的原因,再介绍中国古人的文学方式,接着指出小说更适于表现故乡,并在第3段举例为证占
C.第4、5段紧承上文,深入分析了地域文化在当今全球化语境下的出路,指出了文学作品中对故乡的记录与描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D.文章阐述了中国文人执拗于故乡写作的深层原因,提出新时期日趋突出的作家群的地域现象,最后探寻工业文明下文学故乡意义所在。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童年时代一个人对自然,对无穷的大生命时的多种历险,是个体生命对本体世界的有趣探索。
这种探索的内容中也包括人的虚体。
B.文学即人学的命题使人类认识到自身的崇高与潜能,同时使作家开始对人的虚体的探寻,故乡对文学的意义便具有形而上的色彩。
C.小说中创造故乡世界在新世纪作家群中日益明显,除了作家的增加这一因素外,对故乡的写作成了作家的自觉追求也是重要原因。
D.当今,人类的文化差异越来越小,文化多样性存在遇到了巨大挑战。
将故乡写成一种文学形象,保护地域文化就可以超越这一切。
参考答案:
1. 【答案】B(原文“往往是与故乡在某个深谷里相遇并潜伏着”,题支丢掉了限定条件“往往”;原文“在某种意义上,作家就是在描述人的实体存在时,尽最大可能地寻找、记忆甚至想象人的虚体存在”,题支丢掉了限定条件“在某种意义上”。
)
2. 【答案】C(A. 原文举《魂断蓝桥》例,并未就此分析故乡之于文学的意义。
原文是重点阐释人的虚体的概念,而题支中为“简要阐释”。
B.“先阐明了古典文学中实体和虚体结合的原因,再介绍中国古人的文学方式”,原文是先介绍中国古人的文学方式,再阐明古典文学中实体和虚体结合的原因。
D. 无中生有,文章前两段分析了作家从事故乡写作心理学和哲学动因,不是中国文人执拗于故乡写作的原因)
3. 【答案】A(B. “同时使作家开始对人的虚体的探寻”,而原文“它同时也遮蔽了人的虚体”。
C.“自觉追求”和“重要原因”有误,原文“这种现象到新世纪时似乎变得“自觉”……与其说是作家的自觉,倒不如说是
搜集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