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菜的腌制和亚硝酸盐的测定”实验的优化设计
学案2:1.3制作泡菜并检测亚硝酸盐含量

专题1 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课题3 制作泡菜并检测亚硝酸盐含量课题目标:1、尝试制作泡菜2、尝试用比色法测定泡菜中的硝盐含量3、讨论与亚硝酸盐相关的安全问题课题重点:制作泡菜并测定泡菜中的亚硝酸盐含量课题难点:泡菜中亚硝酸盐的测定知识要点:(一)泡菜制作实验原理(二)泡菜的制作1、泡菜盐水是按照清水与盐质量比为,配制并经形成的。
2、将蔬菜装入泡菜坛时,再往泡坛内徐徐注入盐水,使盐水,盖好坛盖。
3、为保证坛内乳酸菌发酵所需无氧环境需在坛盖边缘的水槽中,在发酵过程中要注意经常。
(三)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原理:1、在盐酸酸化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发生重氮化反应,与结合形成色染料。
2、将与进行目测比较,可以大致估算出泡菜中亚硝酸盐的含量讨论:为什么泡菜坛内会出现一层白膜?(四)操作提示:泡菜坛的选择:1、选用泡菜坛的标准是2、不合格的泡菜坛易引起3、检查泡菜坛是否合格的方法是腌制的条件:1、容易造成细菌大量繁殖,亚硝酸盐含量增加2、亚硝酸盐含量下降是在腌制天后开始的。
四川泡菜的制作方法所需材料:泡菜坛子一个(上边有沿,可装水,我明天拍张我家的片片给大家看)、高粱白酒、花椒、辣椒、大料、冰糖、盐一、培养泡菜发酵菌(1)首先在冷水里放入一些花椒,适量的盐,然后把水烧开.水量在坛子容量的10-20%左右,不要太多。
盐比平时做菜时多放一点,感觉很咸即止.花椒放大约20到30粒左右,尽量多放些,那样泡出菜的香.(2)待水完全冷却后,灌入坛子内,然后加一两高粱酒.其它酒不行,泡菜菌其实就是从高粱酒麴来的.(3)放青椒、生姜进去,可多放些,可增加菜的味。
且这种菜要保持坛子内一直有,它们有杀菌提味的作用。
2-3天后可注意仔细观察,看青椒周围是否有汽泡形成,开始的时候是一到两个十分细小的气泡,不注意观察几乎看不见.如果有汽泡,哪怕是一个气泡,就说明发酵正常,待青椒完全变黄后,再放2至3天,成了!注意事项:坛子内壁必须洗干净,然后把生水擦干,或干脆用开水烫一下也行.绝对不能有生水.青椒洗过后,也绝对不能带生水.为什么不能有生水呢?道理很简单,自来水(生水)里的氯,会杀死泡菜菌.二、泡制(1)常用泡菜原料:萝卜,豇豆,盖菜(餐厅里作水煮鱼的那种),辣椒等.注意:胡萝卜和黄瓜最好即泡即吃,不然会引起坛子里生花。
泡菜的总酸、硝酸盐、亚硝酸盐值的测定实验实验报告

《专业技能实践2——14食品质量安全》报告专业食品质量与安全姓名成绩班级学号日期项目二泡菜发酵过程中亚硝酸盐含量变化及安全控制一、目的1、学习泡菜制作工艺,了解泡菜制作原理;2、了解泡菜品质的影响因素的作用效果(0.25%D-异抗坏血酸);3、了解泡菜质量评价指标;4、掌握泡菜中总酸、亚硝酸盐、硝酸盐含量的测定方法及变化规律。
二、原理与方案1、乳酸发酵是乳酸菌将糖类物质转化成主要产物乳酸的生物化学过程。
乳酸发酵的好坏与泡菜的品质密切相关。
在蔬菜盐渍过程中,应尽量满足乳酸菌生长繁殖的条件,尽可能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繁殖,并尽可能减少营养成分的损失。
影响乳酸菌发酵的因素主要是食盐浓度(最适盐度为3-5%)、温度(最适温度为25~35℃)、酸度(乳酸菌抗酸性强)、空气(乳酸菌为厌气性细菌)以及香辛调味料(一定的防腐作用)。
2、总酸测定原理(直接滴定法):根据酸碱中和原理,用碱液滴定试液中的酸,根据电位的“突跃”判断滴定终点。
用NaOH标准溶液滴定试液中的酸,以酚酞为指示剂确定滴定终点,按NaOH标准溶液的消耗量计算食品中的总酸含量。
3、亚硝酸盐测定原理:样品经沉淀蛋白质、除去脂肪后,在弱酸性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产生重氮盐,此重氮盐再与显色物质(盐酸萘乙二胺)偶合形成紫红色染料,测定其吸光度后,可与亚硝酸盐含量标准曲线比较得到亚硝酸盐浓度。
4、硝酸盐测定原理:利用活性炭的吸附作用除去样品中的色素干扰。
通过硝酸根离子在220nm波长处的吸收值与硝酸盐含量标准曲线比较定量,从而计算得到硝酸盐浓度。
三、步骤(1)、小组分工:(小组长:罗旭红)(各项负责人按主次排列)总酸泡菜黎家宾蔡伟贤发酵液蔡伟贤罗旭红亚硝酸盐莫卓妍黎家宾硝酸盐罗旭红蔡伟贤配试剂蔡伟贤莫卓妍(2)、制作泡菜:原料:白菜1kg、水2.5L、100克,精盐157.5g(盐度4.5%),D-异抗坏血酸6.25g (0.25%)、白酒适量、香辛调味料适量(辣椒、花椒、八角)。
教学设计5:1.3 制作泡菜并检测亚硝酸盐含量

1.3 制作泡菜并检测亚硝酸盐的含量教学目标:了解泡菜制作的原理、方法,尝试制作泡菜;了解亚硝酸盐对人体的危害及测定其含量的原理,尝试用比色法测定泡菜中亚硝酸盐的含量变化,讨论与此相关的食品安全问题。
教学内容:本课题以实验为依托,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泡菜制作的方法、步骤以及亚硝酸盐含量的测定方法。
其中制作泡菜并测定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是本节的重点;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的测定是本节的难点。
教学分析:泡菜是日常生活中人们喜爱的食品,农村家庭几乎都有制作泡菜,多数学生对泡菜的传统制作工艺有所了解,学生具有一定的实践学习的基础和实践条件。
教学思路:本专题通过日常生活中人们喜爱的泡菜食品,引入主题──制作泡菜并测定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引导学生关注食品安全,注重身体健康。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的实践探究,自主合作的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顺利进入本课题的研究。
基本思路如下:(1)课前以学习小组形式调查泡菜的种类,了解泡菜的制作原理与方法;尝试制作泡菜,做好在课堂上展示的准备。
(2)组织学生展示实践成果,交流自主学生体会,对小组实践成果进行评价,讨论相关问题。
引导学生关注食品安全,讨论学生学习测定亚硝酸含量的方法。
(3)课后分小组实验,测定泡菜中亚硝酸盐的含量。
进行了本专题学习总结。
教学过程案例分析:某学习小组对三坛泡菜分别在腌制过程中的第3 天、第5天、第7 天、第9 天、第11 天和第13 天分别对食盐浓度为4%、6%、8%的泡菜做了亚硝酸盐含量的检测,经过多次实验检测,得到以下数据:1.用曲线图表示三种食盐浓度的泡菜中的亚硝酸盐含量与发酵天数的关系图。
2.根据曲线图分析:①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在发酵刚刚开始的时候都处于上升趋势,在5 d或7 d的时候会达到一个最高值,之后就会慢慢下降,在发酵时间达到13 d左右的时候下降到一个相对比较稳定的数值,达到平稳状态。
②亚硝酸盐的含量是否符合卫生标准?教学反思本课题的教学是根据农村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的,并力求使学生向独立自主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转变;课堂设问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尽力将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实践探究、自主合作学习,尝试制作泡菜和用比色法测定泡菜中亚硝酸盐的含量变化,讨论与此相关的食品安全问题,三维教学目标的落实比较到位;充分有效地利用了各种教学资源,每一张图片、文字和视频都经过认真设计,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高中生物人教版制作泡菜并检测亚硝酸盐含量实验教案

高中生物人教版制作泡菜并检测亚硝酸盐含量实验教案实验目的:通过制作泡菜并测定其中的亚硝酸盐含量,了解发酵的过程和亚硝酸盐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实验材料:1. 白萝卜或白菜2. 盐3. 干辣椒粉(可选)4. 大蒜、生姜(可选)5. 明矾或醋实验步骤:第一步:准备工作1. 洗净白菜或白萝卜,切成适当大小的块。
2. 准备一个干净的容器,用开水烫洗并晾干。
第二步:制作泡菜1. 将切好的白菜或白萝卜放入容器中。
2. 在白菜或白萝卜上撒上适量的盐,轻轻拍打使其均匀分布。
3. 加入适量的辣椒粉、大蒜和生姜(可根据个人口味选择添加)。
4. 用干净的石头或玻璃块加压,使白菜或白萝卜中的水分充分出来。
5. 盖上容器的盖子,存放在阴凉通风处,每隔一到两天打开一次盖子放气,同时检查是否有发霉的情况。
第三步:检测亚硝酸盐含量1. 在泡菜开始发酵后的第七天开始检测亚硝酸盐含量。
2. 取适量的泡菜样品,并切碎。
3. 因为亚硝酸盐在酸性环境下会转化为亚硝酸,因此将泡菜样品浸泡在醋中约30分钟,以提高亚硝酸的溶解度。
4. 取出泡菜样品,滴入几滴明矾溶液。
5. 如果溶液出现明显的黄色或棕色沉淀,则说明泡菜中含有亚硝酸盐。
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中所用的容器、器材等要经过彻底清洗,以免产生杂菌污染。
2. 在制作泡菜过程中,要确保食材和容器表面干净,避免发霉等不良情况。
3. 在泡菜开始发酵后的第七天及时检测亚硝酸盐含量,以便对食品安全进行评估。
4. 实验中使用的亚硝酸盐检测试纸,可在实验室常用试剂商店购买,注意查看使用方法和保存条件。
实验结果及分析:通过检测发酵后的泡菜样品,如果溶液中出现明显的黄色或棕色沉淀,则说明泡菜中存在亚硝酸盐。
亚硝酸盐是一种有害物质,长期摄入过量的亚硝酸盐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制作和存放泡菜的过程中要注意卫生,并避免过度食用。
实验延伸:可以对泡菜中的亚硝酸盐含量进行进一步的调查和研究,了解泡菜中亚硝酸盐的来源和变化规律。
制作泡菜并检测亚硝酸盐含量教案

制作泡菜并检测亚硝酸盐含量教案教案标题:制作泡菜并检测亚硝酸盐含量教学目标:1. 了解泡菜的制作过程和发酵原理。
2. 掌握检测食品中亚硝酸盐含量的方法。
3.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准备:1. 泡菜制作所需的食材:白菜、盐、辣椒粉、葱姜蒜、酱油等。
2. 发酵容器和器具:密封罐、漏斗、称量器等。
3. 检测亚硝酸盐含量的试剂和设备:磷钼酸铵溶液、硫酸、试管等。
4. 相关的教学资料和视频。
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展示泡菜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泡菜制作和发酵原理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 理论讲解:讲解泡菜的制作过程和发酵原理,介绍亚硝酸盐对人体的危害,以及检测亚硝酸盐含量的重要性。
3. 实践操作:指导学生进行泡菜的制作,包括切菜、腌制、装罐等步骤,让学生亲自动手参与其中,体验发酵的乐趣。
4. 实验设计:设计检测亚硝酸盐含量的实验方案,包括样品的制备、试剂的配制、实验操作步骤等。
5. 实验操作:指导学生进行亚硝酸盐含量的检测实验,引导他们注意安全和实验操作规范。
6. 数据分析:帮助学生分析实验结果,讨论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的高低和可能的影响因素。
7. 总结反思:引导学生总结泡菜制作和亚硝酸盐检测的经验,思考食品安全和健康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和责任意识。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制作泡菜和检测亚硝酸盐含量过程中的实际操作情况。
2. 收集学生对于泡菜制作和食品安全的思考和反思。
3. 对学生的实验报告和数据分析进行评价。
教学延伸:1. 邀请食品安全专家或相关行业人士进行讲座,增加学生对食品安全知识的了解。
2. 组织学生开展食品安全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和重视。
通过本教案的设计和实施,学生可以在实践中学习到食品科学知识和实验技能,培养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和责任意识,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制作泡菜并检测亚硝酸盐含量-教学设计

1.3 制作泡菜并检测亚硝酸盐含量教学设计广东省云浮市新兴县惠能中学杨永亮一、教材分析课题背景是通过日常生活中人们喜爱的泡菜食品,引入主题──制作泡菜并测定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引导学生关注食品安全,注重身体健康。
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列举一些自己喜欢的泡菜,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顺利进入本课题的研究。
在进行实验设计时,先给学生展示泡菜制作及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实验流程,让学生依据实验流程设计制作泡菜的实验步骤,并学会检测泡菜中亚硝酸盐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泡菜制作过程中乳酸菌发酵的原理;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变化及测定。
2.过程与方法乳酸菌发酵与细胞呼吸的联系;测定亚硝酸盐时的化学操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同劳动人民在时间中利用微生物进行泡菜制作的技能;对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的测定,引导学生关注食品安全,维护身体健康。
三、教学重点:制作泡菜并测定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
四、教学难点: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的测定。
五、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入课题教师从课题背景入手,介绍泡菜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出的一种经过微生物发酵的腌制食品。
泡菜是怎样腌制的呢?在腌制过程中,为什么需要对亚硝酸盐的含量进行检测?学生进行讨论、交流自己对泡菜的一些认识。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展开课题。
基础知识:1、乳酸菌发酵2、亚硝酸盐1、教师引导学生看课本,了解有关乳酸菌的基础知识,泡菜的制作离不开乳酸菌。
乳酸菌是异养厌氧型细菌,在无氧条件下,将葡萄糖分解成乳酸。
常见的乳酸菌有乳酸链球菌和乳酸杆菌,乳酸杆菌常用于制作酸奶。
2、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必修1第5章无氧呼吸相关内容,写出乳酸发酵公式:3、通过多媒体平台展示一些关于乳酸菌的图片4、教师介绍亚硝酸盐相关知识,亚硝酸盐(包括亚硝酸钾1、学生课前查阅搜索一些关于乳酸菌的资料,并通过教师的讲解了解乳酸菌的一些知识。
2、学生回忆必修1第5章无氧呼吸相关内容,并写出乳酸发酵公式。
教学设计14:1.3 制作泡菜并检测亚硝酸盐含量

制作泡菜并检测亚硝酸盐含量一、教学目标1. 学会酸菜制作的原理、方法,尝试制作酸菜;2.了解亚硝酸盐对人体的危害及尝试用比色法测定酸菜中亚硝酸盐的含量,讨论与此相关的食品安全问题。
二、课程分析制作泡菜并测定酸菜中亚硝酸盐含量是本节的重点;酸菜中亚硝酸盐含量的测定是本节的难点。
在进行本课题的教学时,要以实验为依托,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酸菜制作的方法、步骤以及亚硝酸盐含量的测定方法。
三、教学设计思路通过日常生活中人们喜爱的酸菜食品,引入主题──制作酸菜并测定酸菜中亚硝酸盐含量,引导学生关注食品安全,注重身体健康。
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列举一些自己喜欢的酸菜谱,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顺利进入本课题的研究。
在进行实验设计时,先给学生展示酸菜制作及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实验流程,让学生依据实验流程设计制作泡菜的实验步骤,并学会检测泡菜中亚硝酸盐的方法。
四、教学程序设计太用力,否则会把芥菜压碎。
压满后加盐水淹没芥菜,盖上盖子。
问题的提出食盐浓度和发酵时间是制作酸菜的两个关键因素,它们影响酸菜中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从而影响酸菜的口味及亚硝酸盐含量。
既然腌制酸菜过程中会产生亚硝酸盐,回答下列问题:1、亚硝酸盐的浓度会不会随着腌制的时间而不断变化呢?2、食盐浓度是否会影响亚硝酸盐的浓度呢?3、怎样吃酸菜更加安全呢?五、习题设计:针对酸菜在发酵过程中会产生亚硝酸盐的事实,某中学化学活动小组设计实验,探究不同食盐浓度和发酵时间对亚硝酸盐含量变化的影响。
下图是该化学活动小组记录的三种食盐浓度的泡菜中的亚硝酸盐含量与发酵天数的关系图。
根据实验结果,回答问题:1、观察上面的曲线图,总结出食盐浓度和发酵时间对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影响(写两点)(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设计7:1.3 制作泡菜并检测亚硝酸盐含量

课题3 制作泡菜并检测亚硝酸盐含量一、课题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传统泡菜制作原理、方法2.能力目标a.尝试制作泡菜b.尝试用比色法测定泡菜中亚硝酸盐的含量变化3.情感目标讨论与泡菜制作相关的食品安全问题二、课题重点制作泡菜并测定泡菜中亚硝酸盐的含量三、课题难点泡菜中亚硝酸盐的测定。
四、教学流程(3)分布:在自然界分布广泛,空气、土壤、植物体表、人或动物肠道内部都有。
(4)繁殖类型:二分裂(无性生殖)。
(5)代谢类型:(异养)厌氧型。
2.制作泡菜原理引导学生回忆书写乳酸菌的无氧呼吸反应式,指出乳酸菌耐盐,最适pH=5,为发酵中的先锋队。
让学生回答思考题。
思考题1:为什么含有抗生素的牛奶不能发酵为酸奶?抗生素能够杀死或抑制乳酸菌。
思考2:泡菜制作中的亚硝酸盐对人体有害吗?一般不会危害人体健康,摄入超过一定量会中毒甚至死亡。
(二)亚硝酸盐让学生阅读教材,讲解亚硝酸盐的性质和危害、分布和卫生标准。
1.性质和危害亚硝酸盐为白色粉末,外观与食盐相似,有咸味,易溶于水,可作食品添加剂。
自然界中,亚硝酸盐分布广泛,蔬菜、咸菜、豆粉中均含有。
膳食中的绝大部分亚硝酸盐随尿排出,只有在特定的条件下(适宜PH、温度和微生物作用)才会转变成致癌物――亚硝胺,亚硝胺对动物还具有致畸和致突变作用(亚硝酸盐本身不是致癌物质)。
摄入亚硝酸盐总量达到0.3~0.5g时,会引起中毒,达3g时会引起死亡。
2.分布蔬菜中亚硝酸盐的平均含量约为4mg/Kg,咸菜中亚硝酸盐的平均含量在7mg/Kg以上,而豆粉中平均含量可达10mg/Kg。
3.卫生标准亚硝酸盐的残留量在肉制品中不得超过30mg/Kg,酱腌菜中不超过20mg/Kg,而婴儿奶粉中不得超过2mg/Kg。
二、实验设计展示实验流程,提供相关资料,让学生思考回答相关问题,进行实验设计,写出详细实验方案。
(一)实验流程(二)泡菜制作将泡菜坛洗净,并用热水洗坛内壁两次。
将经过处理的蔬菜混合均匀,装入泡菜坛内,装至半坛时放入蒜瓣、生姜及其他香辛料,继续装至八成满,再徐徐注入配好的盐水,使盐水没过全部菜料,盖好坛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泡菜的腌制和亚硝酸盐的测定”实验的优化设计
作者:陈松王林华
来源:《中学生物学》2016年第02期
摘要通过师生课前讨论和实验小组准备,实现优化实验设计和操作,推动实验的顺利完成;通过增加实验材料,使得本实验联系生活实例,增强实验探究性质;通过改变亚硝酸盐测定方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通过加强实验数据分析,养成实事求是理念和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关键词泡菜制作亚硝酸盐的测定优化改进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泡菜的制作和亚硝酸盐的测定”是浙科版高中生物教材选修1第三部分中的内容。
本实验内容分为泡菜的制作和亚硝酸盐的测定两个部分,是高中生物教材中最为经典的定量实验之一。
通过本实验中泡菜的腌制、蔬菜样品的处理、各种材料中亚硝酸盐含量的测定、标准曲线的制作和实验数据的收集分析,可以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和动手操作等科学探究能力,也可以帮助学生养成更为健康的饮食习惯,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本实验的开出率非常低,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①实验材料、试剂和器材的限制:本实验中的试剂种类繁多,而且大多数试剂和仪器利用率也较低,如对氨基苯磺酸、N-1-萘基乙二胺和比色机在其他实验中很少涉及;②教学时间的限制:实验知识内容少,采用讲授法教学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而实验操作时间长,通常需要3个课时左右,如实验中需要对样品溶液进行2次的过滤,每次过滤的时间就要1 h左右,教师不愿意消耗过多的教学时间;③实验结果的限制:本实验中有较多的因素都能对实验数据产生影响,学生在该实验往往很难对实验结果作出非常准确的定量测定,这样得到的结果也缺乏说服力。
笔者认为在本实验中可以作如下改动。
1 加强小组合作学习,保证实验顺利完成
1.1 实验缺陷
在本实验泡菜的腌制和亚硝酸盐的测定中,主要步骤可以分成以下4个环节(表1)。
从表中可以看出,本课程中实验环节众多,操作时间很长,在课堂操作中主要的困难有:
①过滤所需时间太长,二次过滤因为固体物质较多,即使打成匀浆后通过过滤需要1~2 h。
②每个学生或每个小组需要完成的任务繁多,如果每位学生独立完成,需要对多达十余种溶
液进行亚硝酸盐的测定和比色实验。
所以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中,无法安排实验的完整进行,学科课程知识的落实和实验能力的培养成为空谈。
1.2 实验优化
笔者认为在本实验中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来解决实验安排上的问题。
首先在课前,学生通过讨论分成几个实验小组,每个实验小组讨论并准备好自己小组在课堂中需要采用的实验材料,并在课堂中相互合作,实现数据的共享:如在样品处理中,每个小组只需要处理本组所采用的实验材料,再将数据汇总就可以比较每一种材料在腌制过程中亚硝酸盐含量中的区别;除此之外,每一个实验小组还可以各自选择同一实验材料在不同的腌制天数时作为样品来测定其亚硝酸盐的含量,汇总实验数据就可以比较得出在腌制过程中时间对于亚硝酸盐含量的影响。
具体分组操作见表2。
2 增加实验材料种类,增强实验探究性质
2.1 实验缺陷
本实验中建议使用的实验材料是白菜和洋白菜,但是如果完全按照课本操作,主要有以下方面的缺点:①不利于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②对于个别地区而言,存在取材不便的问题。
2.2 实验优化
在本实验课前准备中,每个学习小组可以选用自己小组感兴趣的实验材料,如胡萝卜、白萝卜和包菜等。
通过这样的实验改进,学生可以尝试用不同的材料进行腌制,在实验中观察各种材料在腌制过程中的颜色和口味的不同。
更重要的是学生可以比较和分析各种材料在腌制中产生亚硝酸盐含量上的不同,从而提升实验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也能够加强对食品卫生和安全认识,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
3 改变亚硝酸盐测定,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3.1 实验缺陷
在本实验中需要对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样品进行样品处理,在处理过程中需要进行2次过滤,因为样品中含有大量的半固态或凝胶成分,所以过滤的速度非常缓慢。
特别是第一次过滤,一般需要90 min才能完成。
这是本实验无法开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3.2 实验优化
在本实验中,可以进一步使用亚硝酸盐检测管来快速测定亚硝酸盐的含量,该方法具有简单和快速的特点,这样很好地解决了以上问题,实验步骤和结果判定见表3。
4 加强实验数据分析,养成实事求是理念
4.1 实验缺陷
本实验是高中生物课程经典的定量实验之一,所得出的数据具有较高的典型性,可以建立数学模型。
另外从这些实验数据中,学生还可以得知腌制过程中亚硝酸盐含量随蔬菜种类和时间的变化而改变的情况,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
但是在本文中只是对实验数据的计算作出了具体要求,并没有加强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比较和利用,白白浪费了得之不易的实验数据,更为重要的是浪费了一次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实验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理科精神的机会。
4.2 实验改进
教师指导学生就下列内容进行评价和自我改正:①制作标准曲线,得出亚硝酸盐含量和光密度值的关系;②通过比对标准曲线,得出泡菜制作中亚硝酸盐含量和泡菜腌制时间的关系,了解在腌制泡菜时,要通过充分腌制发酵后食用对人的毒害最小;③分析曲线,得出市场采购的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并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④分析数据,比较两种亚硝酸盐测定方法。